导读:本文包含了全硅沸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沸石,分子筛,乙醇胺,分子,吸附剂,丁醇,水溶液。
全硅沸石论文文献综述
汪林林[1](2016)在《磁性全硅沸石分子筛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硅沸石分子筛(Silicalite-1)是指其MFI型骨架结构中不含铝原子的纯硅沸石分子筛,由于结构中缺少强静电吸附中心—阳离子,因而具有较强的亲油憎水性。工业上通常利用Silicalite-1憎水亲油的特性来分离有机物异构体混合物、从发酵液中回收浓缩乙醇、或从含少量有机物的废水中分离回收有机物等。Silicalite-1粉末在使用过程中,达到饱和吸附后需要固液分离,经再生后可重复使用。由于Silicalite-1的粒径细小,很难从液相中分离。本课题提出合成磁性Silicalite-1,在外加磁场条件下实现快速分离,解决固液难以分离的问题。采用水热合成法,在Silicalite-1合成过程中引入磁性物质铁酸镍,从而得到磁性Silicalite-1。通过各种表征手段:X射线衍射仪(XRD)、红外光谱仪(FT-IR)、氮气吸附-脱附、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振动样品磁强计(VSM)等对样品进行了表征,采用气相色谱仪(GC-920)测定制得的样品对乙醇水溶液的吸附分离性能。为得到合成Silicalite-1的最佳条件,考查了反应物料摩尔比、晶化温度及晶化时间对产物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合成Silicalite-1最适宜的条件是:TEOS:TPAOH:H2O=1:0.2:80,晶化温度175℃,晶化时间24 h,在此基础上,合成了磁性Silicalite-1。XRD、FT-IR和氮气吸附-脱附结果表明,磁性纳米颗粒(NiFe_2O_4)的加入没有破坏Silicalite-1的骨架结构,对孔道结构的影响也较小。研究表明:当NiFe_2O_4的加入量为30%时,所制备的磁性Silicalite-1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良好的超顺磁性,饱和磁化强度为1.4363emu·g-1,颗粒为圆柱体、分布均匀,直径为300~500 nm,Silicalite-1磁化率可达到93%以上。对比Silicalite-1和磁性Silicalite-1对乙醇水溶液吸附性能,研究表明室温下两者对乙醇的最大饱和吸附量分别为336.6 mg/g和246.8 mg/g,但后者在磁场作用下可以快速分离。对吸附过程进行吸附模型拟合和吸附动力学研究,表明Silicalite-1和磁性Silicalite-1对乙醇的吸附都属于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过程更接近Langmuir模型,说明吸附过程为单分子层吸附。对吸附后的磁性Silicalite-1进行解吸,结果表明,对乙醇的解吸率在90%以上,解吸得到的乙醇浓度在80~90%,达到了浓缩、回收乙醇的目的。重复性实验表明制备的磁性Silicalite-1吸附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本文来源于《中北大学》期刊2016-06-07)
周浩力,苏仪,万印华[2](2011)在《全硅沸石/聚二甲基硅氧烷渗透汽化膜制备及分离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考察了全硅沸石/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渗透汽化均质膜制膜液中固液比(质量比)对渗透汽化膜性能的影响,利用均匀设计优化方法对交联时间、交联温度、全硅沸石填充量和PDMS中b胶量等对膜分离因子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制备了对丁醇分离性能较高的渗透汽化均质膜。50℃下,分离原料液质量分数为1.6%的丙酮-丁醇-乙醇-水溶液时,渗透汽化膜对丁醇/水的分离因子高达120。考察了膜厚度和原料液质量分数对渗透汽化均质膜的分离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膜的分离因子不随膜厚的减小而减小,而透过液中丁醇质量浓度随料液中丁醇质量分数升高而增大。(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期刊2011年03期)
林德昌[3](2003)在《全硅沸石与有机分子相互作用的模拟计算及低硅沸石结晶行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几种全硅沸石与一些有机小分子相互作用的分子模拟研究,第二部分为几种低硅石的合成与转晶实验研究。以分子模拟方法和13C高功率去耦魔角旋转核磁共振谱(HPDEC MAS NMR)对作为模板剂分子的四氢呋喃(THF)与全硅FER、MFI、MOR和MTN沸石的相互作用进行探讨。模拟采用分子力学和分子动力学相结合的方法,根据计算得到的结合能,讨论THF分子在这些沸石中优先占据的位置。在FER沸石中,THF处于FER笼中时与骨架的相互作用强,位于十元环孔道中时作用稍弱,THF优先占据[82626458]笼。计算还表明,THF分子穿越八元环窗口时存在一较大的能量垫垒(256.3 kJ·mol–1),不能在FER笼和十元环孔道之间扩散。以THF为模板剂合成得到的FER样品和吸附样品的13C HPDEC NMR实验结果证明,作为模板剂分子THF位于FER笼中,而作为吸附分子只能进入十元环孔道中。对于FER沸石,还模拟了另二种模板剂吡咯烷和吡啶与其骨架的相互作用,所研究的这几种模板剂分子都是优先占据FER笼。在MTN沸石中,THF只能分布在[51264]笼中,而在小笼中时由于空间太小,THF无法占据。在MOR沸石中,THF位于十二元环孔道内与骨架相互作用较其位于“边袋”中与骨架相互作用强。而在MFI沸石中, THF处于十元环扭曲孔道中作用较强,故倾向于优先占据十元环扭曲孔道。相对而言,该分子与FER,MTN相互作用较强,与MOR,MFI的相互作用较弱。对优化后的结构计算THF分子中氢、氧原子与骨架氧原子的质心距离d H-O和d O-O,研究该分子与骨架空腔和孔道的匹配情况。结果表明THF分子位于优先占据的位置,如FER笼或MTN[51264]笼时,具有较理想的原子质心距d H-O和d O-O。另一种模板剂四甲基乙基二胺(TMEDA)与全硅FER、MFI、MOR、MTN和NON(CF-3)的相互作用也用相似的方法进行模拟研究。TMEDA比THF分子尺寸要大许多,FER笼空间不足以容纳TMMD分子,计算结果表明,TMEDA最可能位于FER十元环孔道中,而TMEDA一端穿过八元环伸入FER笼,另一端占据十二元环孔道的体系势能较高,不利于TMEDA分子占据该位置。在MTN中TMEDA只能占据较大的[51264]笼,且其构象发生明显扭曲;TMEDA无法占据较小的[512]笼,也不能穿过六元环,两端分据两个[51264]笼。在MOR沸石中,TMEDA无法进入边袋,只能分布于十二元环孔道中,也不可能一端伸入边袋中,另一端位于十二元环孔道。对于MFI沸石,TMEDA位于十元扭曲孔道与十元环直孔道时,与沸石骨架相互作用能非常接近,位于前者略强,两种孔道中TMEDA可能都有分布。NON(CF-3)沸石笼较大,可以很好地接纳TMEDA分子,二者之间<WP=7>相互作用较强。沸石结构优化后计算TMEDA分子各氢原子与沸石骨架氧原子的质心距离d H-O,讨论了其与所研究的沸石骨架笼腔和孔道的匹配情况。小分子胺、醇和烷烃与全硅FAU、MFI、BEA和FER沸石的相互作用以类似方法进行模拟研究。计算得到的各种吸附质分子在FAU沸石中吸附热最小,在MFI和FER沸石中最高(二者较接近)。对于烷烃,计算的吸附热与文献值一致,吸附热随碳原子数增加而增大。胺和醇在这些沸石中的吸附热计算值与本组实验结果误差较大,胺与各种全硅沸石之间并未显示出预期的强相互作用。最近实验证明吸附在全硅MFI沸石中的部分胺类分子与骨架之间发生了类似于化学吸附的强相互作用,但这一化学作用无法用分子力学进行模拟,而需用量子力学计算。以偏高岭土(MKL,高温焙烧高岭土得到)为原料,在强碱体系分别水热合成得到A、JBW、CAN、SOD、Li-ABW几种低硅铝比沸石。在最简单的MKL-NaOH体系中,200℃水热反应得到JBW沸石,考察了晶化时间、碱液浓度及用量、反应温度、添加剂等因素的影响。高温强碱有利于JBW合成,低温和碱量少时产物为A沸石或A、JBW沸石混合物。200℃合成JBW沸石过程中,晶化半小时首先得到A型沸石,经过短暂的A、JBW二相共存阶段,最终得到高度结晶的JBW沸石纯相。加入不同的无机盐类及几种有机物,得到不同的产物。加入碳酸盐、硫酸盐和硝酸盐,产物为CAN沸石,观察到SOD→CAN的转晶现象;加入卤化物得到SOD沸石。在不同的碱液体系不加其他添加剂,在LiOH体系得到Li-ABW,在KOH和Ba(OH)2溶液中得到高度结晶的致密相,而在Ca(OH)2溶液中所得物相结晶度稍差。实验证明CO32-、SO42-和NO3-离子对合成CAN,Cl-、Br-离子对合成SOD,Li+离子对合成Li-ABW有结构导向作用。以放大合成JBW、CAN、SOD和Li-ABW四种沸石,另选工业产品CaNaA、4A(NaA)沸石和13X沸石进行转晶实验。两种A型沸石和X沸石均转晶得到了JBW、CAN和SOD。4A沸石在NaOH-THF体系转晶得到大量晶形完美的JBW单晶(尺寸约为40μm×100μm)。JBW沸石转晶得到CAN、SOD。SOD转晶为CAN,CAN也可转晶成为SOD,Li-ABW转晶得到了CAN、SOD,以及结晶度低的JBW。这些转晶实验结果再次证明了无机离子对低硅沸石结构的合成和转晶起了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03-05-05)
钱斌,曾宇,龙英才[4](2002)在《全硅沸石上有机吸附物亲和性指数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热分析技术 ,研究含有不同官能团的有机吸附质分子如 :直链烷烃、直链烷基胺、直链烷基醇等 ,在结构完美全硅FER ,MFI,FAU沸石孔道中的程序升温脱附行为 ,测定它们在这些沸石上的吸附量及亲和性指数AT 值 ,研究孔道半径对亲和性指数AT 值的影响 .结果表明 ,与沸石Si—O骨架“亲”性强的吸附质的AT 值 ,随孔道半径的减小而降低 ;“憎”性强的的吸附质的AT 值与孔道半径的关系 ,则呈相反趋势 .(本文来源于《化学学报》期刊2002年03期)
霍启升,冯守华,徐如人[5](1990)在《非水介质中全硅沸石分子筛合成的研究 全硅方钠石和全硅ZSM-39的晶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乙醇胺及甘油和乙二胺混合物两种非水介质中合成了全硅方钠石,在广泛的有机介质中进行了全硅沸石合成的研究,首次获得了全硅ZSM-39及未知结构硅酸盐K相,通过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组成分析、差热与热重分析等方法对合成的晶体产物进行了鉴定,应用液相电导率-硅酸根离子浓度测量方法对非水溶液的性质及对非水介质中全硅沸石生成的必要条件进行了探讨。(本文来源于《化学学报》期刊1990年07期)
全硅沸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考察了全硅沸石/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渗透汽化均质膜制膜液中固液比(质量比)对渗透汽化膜性能的影响,利用均匀设计优化方法对交联时间、交联温度、全硅沸石填充量和PDMS中b胶量等对膜分离因子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制备了对丁醇分离性能较高的渗透汽化均质膜。50℃下,分离原料液质量分数为1.6%的丙酮-丁醇-乙醇-水溶液时,渗透汽化膜对丁醇/水的分离因子高达120。考察了膜厚度和原料液质量分数对渗透汽化均质膜的分离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膜的分离因子不随膜厚的减小而减小,而透过液中丁醇质量浓度随料液中丁醇质量分数升高而增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全硅沸石论文参考文献
[1].汪林林.磁性全硅沸石分子筛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D].中北大学.2016
[2].周浩力,苏仪,万印华.全硅沸石/聚二甲基硅氧烷渗透汽化膜制备及分离性能[J].化学工程.2011
[3].林德昌.全硅沸石与有机分子相互作用的模拟计算及低硅沸石结晶行为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3
[4].钱斌,曾宇,龙英才.全硅沸石上有机吸附物亲和性指数的研究[J].化学学报.2002
[5].霍启升,冯守华,徐如人.非水介质中全硅沸石分子筛合成的研究全硅方钠石和全硅ZSM-39的晶化[J].化学学报.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