挤密效果论文-陆召松,赵光红,万其伟,徐鹏飞,陈龙

挤密效果论文-陆召松,赵光红,万其伟,徐鹏飞,陈龙

导读:本文包含了挤密效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灰土挤密桩,平板载荷

挤密效果论文文献综述

陆召松,赵光红,万其伟,徐鹏飞,陈龙[1](2019)在《平凉湿陷性黄土地区灰土挤密桩的应用效果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平凉-绵阳高速公路甘肃平天段庄浪县内广泛覆盖II~IV级湿陷性黄土,为有效消除黄土地基的湿陷性,提高复合地基的承载力及减小地基的不均匀沉降,选用了灰土挤密桩对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处理,通过K112+262.0~292.0为首件工程的施工与检测,对平凉湿陷性黄土地区灰土挤密桩的应用效果进行了评价,发现灰土挤密桩可有效提高原有黄土的湿密度、降低初始含水率、提高原有地基的承载力,表明灰土挤密桩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可行有效,最后总结了灰土挤密桩处理平凉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施工要点和相关经验,以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土工基础》期刊2019年04期)

马兰,赵永虎,米维军,刘高[2](2018)在《灰土挤密桩控制高等级公路涵洞地基沉降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灰土挤密桩对控制黄土地区高等级公路涵洞地基沉降变形的效果,以青海省东部湿陷性黄土区新建民小一级公路的两道涵洞为工程实例,分别采用2.5倍桩径和3.0倍桩径为桩间距的灰土挤密桩进行地基处理,结合现场监测和数值模拟计算,从地基处理前后土体湿陷系数、压缩模量、沉降变形等方面分析其应用效果。结果表明:经灰土挤密桩处理后,公路涵洞基底8 m深度范围内的土体湿陷系数从地基处理前的0.030~0.065减小至0.015内,公路涵洞基底6 m深度范围内的土体压缩模量从处理前的均值10 MPa提高到15.0~21.5 MPa;相对于3.0倍桩径桩间距的灰土挤密桩,2.5倍桩径桩间距的灰土挤密桩的桩间土体湿陷系数的减小值(0.003~0.005)略大,且桩间土压缩模量的增加值(1.5~4.5 MPa)也略大;1.5年后,采用2.5倍和3.0倍桩径桩间距的灰土挤密桩处理后涵洞沉降量分别为43.9 mm和52.4 mm,说明灰土挤密桩能够有效控制湿陷性黄土地区高等级公路涵洞地基湿陷变形,桩间距越小、对消除或减弱土体湿陷性的效果越明显,对控制涵洞沉降变形越有利。采用灰土挤密桩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区高等级公路涵洞地基,可以充分控制涵洞工后沉降变形,确保涵洞运营安全。(本文来源于《水利水电技术》期刊2018年08期)

赵永虎,房建宏,徐安花,屈耀辉,孙润东[3](2018)在《挤密桩在湿陷性黄土区涵洞地基处理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湿陷性黄土地区高等级公路涵洞因地基处理不当导致的病害、沉降变形过大等问题,本文以青海东部黄土地区民和至小峡一级公路的两座涵洞为工程实例,分别采用2.5倍和3.0倍桩径桩间距的灰土挤密桩对两座涵洞进行地基处理,基于此对其实际效果和地基沉降变形特征进行研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经灰土挤密桩处理后,涵洞基底8 m深度内的土体湿陷系数从地基处理前的0.03~0.065减小至0.015内,基底6 m深度范围内的土体压缩模量从处理前的均值10 MPa提高到15~21.5 MPa。相对于3.0倍桩径桩间距的灰土挤密桩,2.5倍桩径桩间距的灰土挤密桩对桩间土湿陷系数的减小值略大0.003~0.005,对桩间土压缩模量的增加值略大1.5~4.5 MPa。说明不同桩间距的灰土挤密桩都能有效消除或减弱湿陷性黄土地区涵洞地基湿陷变形,桩间距越小、对消除或减弱土体湿陷性的效果越明显,对控制涵洞沉降变形更有利。经过1年后,分别采用2.5倍桩径和3.0倍桩径桩间距的灰土挤密桩处理后涵洞沉降量为40.6 mm和45.3 mm。涵洞基底土压力随施工阶段的变化呈先增大后逐渐保持平稳发展的趋势,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涵洞受力状态与其沉降变形之间的内在联系。(本文来源于《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S1期)

赵秀绍,谭周勇,李凯,郑伟,莫林利[4](2018)在《挤密桩在红黏土地基中挤密效果影响因素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室内桩孔水泥土夯击试验,研究夯锤形状、夯锤落距和夯击次数对挤密力和压实系数的影响规律,建立拟合数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平底锤对桩底的挤密力最大,锥底锤对桩侧的挤密力最大。挤密力和桩体压实系数与夯击次数、夯锤落距之间存在对数函数相关性,用对数数学模型计算挤密力平均误差不超过7 k Pa,压实系数平均误差不超过2%;根据桩体压实系数的数学模型和挤密力随夯击次数的规律,以夯击能作为考量标准,提出最优夯击方案为锤底为锥形、30 cm落距和每层夯击30次。(本文来源于《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贾国帅[5](2017)在《分析灰土挤密桩法和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效果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以来,地基处理涉及到的各项关键性技术都在获得显着的改进。针对湿陷地基如果要着手进行处理,那么可以借助多样化的方法。因此在本次研究中,分别探析了强夯法与灰土挤密桩法表现出来的地基处理效果,以供施工参考。(本文来源于《四川水泥》期刊2017年12期)

贾国帅[6](2017)在《灰土挤密桩在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中灰土挤密桩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进行了研究,报告了当前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现状,发现实际工作中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进行了一系列的资料搜集和实地调查,了解到灰土挤密桩技术在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中应用,可以有效提升地基土层的承载力,为后续工程建设打下坚实基础和保障。(本文来源于《建设科技》期刊2017年22期)

赵德成,王中荣,李春秀[7](2016)在《灰土挤密桩处理回填砂土施工难点解决及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某变电站地基为新近回填的松散状粉细砂,设计采用灰土挤密桩处理方案,施工采用锤击沉管工艺。在施工之初及过程中出现了塌孔及达不到预定深度等问题,为此,分别增加了夯扩桩管内夯击施工和短螺旋排土成孔夯实工艺。叁种方法间隔跳打的联合施工措施,有效地解决了施工难题。经检测,复合地基承载力等各项指标均达到了设计要求。(本文来源于《勘察科学技术》期刊2016年04期)

吴辉,田米玛,李珂[8](2016)在《建筑垃圾桩处理湿软地基桩间土挤密效果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依托于西咸北环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就建筑垃圾桩用于处理湿软地基的桩间土挤密效果,从挤密系数方面进行了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在添加合适的掺料、确定合适的锤击数,距(桩间距)径比的情况下,处理湿软地基时采用建筑垃圾作为填料是完全可行的。(本文来源于《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期刊2016年08期)

张怡戈,王娟[9](2015)在《外海挤密砂桩复合地基水下堆载预压加固效果监测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港珠澳大桥西人工岛岛外过渡段E1-S3~E4-S3淤泥深厚,采用挤密砂桩+堆载预压处理,利用挤密砂桩作为排水通道。为确保该段基础处理结果达到设计要求的固结度,需在堆载期进行沉降监测,得到加载期间的固结沉降及残余沉降。根据工程特点,在过渡段堆载预压区内,通过复合地基表层沉降监测了解地基加固过程的总沉降量,分析复合地基的最终沉降量和残余沉降,推算平均固结度,确定卸载时间,并评价地基的加固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港湾建设》期刊2015年11期)

米维军,贾鋆,贾燕,屈耀辉[10](2015)在《宝兰客专黄土隧道地基静压挤密处理效果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开工建设的宝兰客运专线途经五个地貌单元,沿线广泛分布着黄土,具有湿陷层厚度大、湿陷等级高、振动易损性大的特点,湿陷性黄土隧道地基处理标准高,施工振动控制难度大。安家庄隧道所处地貌单元为黄土高原梁峁区,洞身埋深范围内的黄土具有强湿陷性,场地的湿陷等级为Ⅳ级(很严重),暗洞地基设计为静压挤密预成孔桩。研究结论:(1)由中铁西北院自主研发的静压挤密处理方式及静压挤密机适宜于湿陷性黄土隧道地基的挤密处理;(2)若以消除桩间土的湿陷性且使挤密系数达到规范要求时,合理的桩径与桩间距分别为0.41 m、0.91 m;(3)若隧道地基的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桩间土的最小挤密系数与平均挤密系数可小于规范的具体规定,仅以消除桩间土的湿陷性即可,此时合理的桩径与桩间距分别为0.41 m、1.2 m;(4)本研究成果可直接应用于湿陷性黄土隧道地基的挤密处理,同时还可在黄土区小空间、狭小、严格控制振动的场地应用。(本文来源于《铁道工程学报》期刊2015年11期)

挤密效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究灰土挤密桩对控制黄土地区高等级公路涵洞地基沉降变形的效果,以青海省东部湿陷性黄土区新建民小一级公路的两道涵洞为工程实例,分别采用2.5倍桩径和3.0倍桩径为桩间距的灰土挤密桩进行地基处理,结合现场监测和数值模拟计算,从地基处理前后土体湿陷系数、压缩模量、沉降变形等方面分析其应用效果。结果表明:经灰土挤密桩处理后,公路涵洞基底8 m深度范围内的土体湿陷系数从地基处理前的0.030~0.065减小至0.015内,公路涵洞基底6 m深度范围内的土体压缩模量从处理前的均值10 MPa提高到15.0~21.5 MPa;相对于3.0倍桩径桩间距的灰土挤密桩,2.5倍桩径桩间距的灰土挤密桩的桩间土体湿陷系数的减小值(0.003~0.005)略大,且桩间土压缩模量的增加值(1.5~4.5 MPa)也略大;1.5年后,采用2.5倍和3.0倍桩径桩间距的灰土挤密桩处理后涵洞沉降量分别为43.9 mm和52.4 mm,说明灰土挤密桩能够有效控制湿陷性黄土地区高等级公路涵洞地基湿陷变形,桩间距越小、对消除或减弱土体湿陷性的效果越明显,对控制涵洞沉降变形越有利。采用灰土挤密桩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区高等级公路涵洞地基,可以充分控制涵洞工后沉降变形,确保涵洞运营安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挤密效果论文参考文献

[1].陆召松,赵光红,万其伟,徐鹏飞,陈龙.平凉湿陷性黄土地区灰土挤密桩的应用效果评价[J].土工基础.2019

[2].马兰,赵永虎,米维军,刘高.灰土挤密桩控制高等级公路涵洞地基沉降效果研究[J].水利水电技术.2018

[3].赵永虎,房建宏,徐安花,屈耀辉,孙润东.挤密桩在湿陷性黄土区涵洞地基处理效果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8

[4].赵秀绍,谭周勇,李凯,郑伟,莫林利.挤密桩在红黏土地基中挤密效果影响因素试验研究[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8

[5].贾国帅.分析灰土挤密桩法和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效果对比[J].四川水泥.2017

[6].贾国帅.灰土挤密桩在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建设科技.2017

[7].赵德成,王中荣,李春秀.灰土挤密桩处理回填砂土施工难点解决及效果[J].勘察科学技术.2016

[8].吴辉,田米玛,李珂.建筑垃圾桩处理湿软地基桩间土挤密效果分析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6

[9].张怡戈,王娟.外海挤密砂桩复合地基水下堆载预压加固效果监测及分析[J].中国港湾建设.2015

[10].米维军,贾鋆,贾燕,屈耀辉.宝兰客专黄土隧道地基静压挤密处理效果探讨[J].铁道工程学报.2015

标签:;  ;  ;  ;  

挤密效果论文-陆召松,赵光红,万其伟,徐鹏飞,陈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