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淑贤
(山东文登图书馆,山东文登264400)
中图分类号:G25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2-0313-01
摘要: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以强大的信息提供能力和高效的检索能力把信息的获取和传递带入了全新的时代。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图书馆如何进行服务创新以适应新的形势和发展的要求,如何顺应历史潮流进行图书馆管理创新,成为图书馆至关重要的课题。
关键词:服务观念;创新意识
21世纪是信息全球化、同时又是一个强调创新的时代,作为信息和知识储存中心的图书馆,在社会、科研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一、改变服务意识,创新服务观念
图书馆是社会文献信息资源的重要窗口,为社会和科研提供文献信息服务。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以强大的信息提供能力和高效的检索能力把信息的获取和传递带入全新的时代。图书馆如何进行服务创新,成为当今图书馆的重要课题。
(一)创新服务理念,使服务延伸到社会各个角落。
图书馆是因读者而产生,读者的要求是图书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因此我们的服务观念要以思想深处更新,服务方式要由传统封闭式的服务向开放式网络化信息服务转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服务对象要从“书本论”向“人本论”转移,牢固树立“读者至上”的观念。图书馆应该努力去把服务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的每个角落。通过社区、中小学、部队、企事业单位图书室或分馆等,书刊的利用率提高,图书馆这种服务对象从“区域化”到“社会化”的延伸,反应了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发展趋势。对图书馆而言,其所在网络系统内任何一个使用本馆文献信息资源的人都是自己的读者,对于社会上某个人而言,他既可以是某个图书馆的读者,也可以是另外更多的图书馆的读者。
(二)与时俱进是读者服务工作的新内容。
网络信息时代使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它对图书馆工作的服务手段和服务内容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但不管时代和社会怎样发展变化,读者服务工作的宗旨是不会改变的。“读者至上”是图书馆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归宿。只有抓住机遇,充分利用现代化设备及丰富的信息资源,重新定位自身的服务方向,及时调整服务工作的层次和水平,才能赢得新的竞争优势。当前图书馆服务创新是重点,需改变以下四个方面的观点:一是改变“静态僵化”的服务观点,树立“搞活创新”的服务观念,扩大服务空间和改变服务模式:二是改变“以我为主”的服务观念,树立“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观念,在服务意识上要善于把握科技发展的新动向,使读者服务变动为主动;三是改变“坐等上门”的被动服务观念,树立“服务到家”的主动式服务,改变过去与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服务观念,以服务意识的不断发展变化来适应新形势的需求;四是改变“冲藏轻用”的服务观念,树立“服务第一”的服务观念,在服务内涵上要延伸,不能局限于服务态度、服务环境和服务手段,而应放在根据市场需求的发展变化,开辟新天地,增加新的内容。
二、改变观念,提高创新意识
在21世纪,人才是关键。图书馆要从过去以书为对象的管理变为现在以知识为对象的管理,“以人为本”的管理。同时要改变用人制度,大力引进优秀人才;要增加人文情感。要包括要尊重人的本质、人的利益、人的需要、人的思想、人的理想、人的多种创造性和发展的可能性。
(一)在服务性上的创新首先是在服务内容上的创新。不仅要对传统的印刷型、视听等类型文献进行管理,而且要在机读型、光盘型、网络型等创新型资料上拓展空间;在对各类文献资源进行基础性服务的同时,还可以根据一些专业领域的需求,建设一批专业性性较强的专题数据库,以随时跟踪并掌握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动态发展。其次,在服务方式上的创新。在观念上,正确树立起以读者、用户为中心,一切为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益的观念。
(二)在方法上的创新当前的图书馆管理创新必须遵循一个重要原则---整体优化原则,就是按照系统化的要求,对图书馆实施功能的各要素进行整体,取长补短,综合协调,使之形成最佳的整体优势。在管理上运用正确的方法,提高服务效率,是人际关系更加协调,更好的激励馆员奋发向上的精神,这些都将有助于各种资源的有效整体以达到其即定的目标。
(三)在技术上的创新应将建设数字化网络化图书馆作为长远的发展目标。当前图书馆应积极利用现有成熟的数字图书馆研发成果,将工作的重心放在文献信息处理技术的创新和文献信息检索技术的创新。
(四)在培训上的创新图书馆工作人员必须是德才兼备,并熟练掌握文献管理和网络信息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复合性人才。因此,必须大力培养图书馆创新人才,这就需要有计划地开展岗位培训,对馆员进行在职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使馆员的知识不断拓宽和更新。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上去了,工作才会越做越好,才能满足读者的需要。因此,图书馆在管理上必须直面新世纪,迎接新挑战,树立创新观念,实施创新战略,这是当前图书馆变革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陈冬梅.图书情报工作研究:中国科技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