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小学语文渗透教学

也谈小学语文渗透教学

福建省宁德市八都中心小学刘鹤鸣352108

【摘要】:课堂教学时进行德育渗透是十分必要的,可以利用教学内容中的德育材料直接进行德育渗透,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深入钻研教材,挖掘隐含的德育因素,进行德育渗透,利用语文课堂活动的延伸,进行德育渗透。

【关键词】:小学语文渗透教育

“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教好这门学科,获取新知识,对于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民族素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根据这一要求,在小学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课堂教学时进行德育渗透是十分必要的,可以利用教学内容中的德育材料直接进行德育渗透,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深入钻研教材,挖掘隐含的德育因素,进行德育渗透,利用语文课堂活动的延伸,进行德育渗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学生既学好知识又提高思想素质。

一、小学《语文》与《社会》教学间的渗透

例:《哲学家的最后一课》写一位哲学家在生前以如何除去杂草为议题给学生们上的最后一课。文中,当哲学家面对旷野,提出“如何处掉这些杂草”时,学生们一个个非常惊愕,他们没有想到最后一课问的问题竟是这么简单。面对学生们的回答,哲学家没有表态。哲学家让学生们来年在“?来的地方相聚”,其真正的意图是让学生们知道:用自己的双手让“长满谷子的庄稼地”替代了“杂草丛生”。可见老师的良苦用心。

在总结课文时,我联系小学《社会》第5册《我国的环境》一课,引导学生体会哲学家的良苦用心。广东南部珠?三角洲的人们近年来充分利用当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将低洼易涝的地方挖成塘,把塘泥堆成基。在基面上种植桑树,摘桑养蚕,把蚕沙、蚕蛹投入塘中养鱼,挖取鱼塘的塘泥作为桑树的肥料,取得了“桑茂、蚕壮、鱼肥大,塘肥、基好、蚕茧多”的良好效益。

二、小学《语文》与自然现象的渗透

例:《山谷中的谜底》一文,记叙了加拿大魁北克山谷的一个奇异的自然现象,告诉人们,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进。

本课学习的难点是理解第二个旅行者的话和最后一个自然段。教参中,只求点到为止,不必挖掘过深。其实,我们老师可以把农村常见到的自然现象告诉学生,以降低学生对课文理解的难度。如:冬天的一场大雪,铺天盖地,田里的小麦、油菜等都被雪压得弯下了腰。这一自然现象,作为农村的孩子可以说是人人皆知,这时,可以提问:“同学们,小麦、油菜这时候都被雪压得弯下了腰,有什么危险吗?”

此时,同学们一定会想到“麦盖三层被,枕着馒头睡。”、“瑞雪兆丰年”这些农谚,会滔滔不绝地说出冬天下雪对农作物的好处。这样训练的过程,是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是学生从直观到思维的过程。再如:雨后的春笋,它能把磨盘大的石块掀?,然后直冲云宵。大家知道,磨盘大的石块起初是压在竹笋上的,但竹笋为了生长,只好暂时先委屈自己——弯下身子,等待时机。一旦时机成熟,他就会发出冲天的力量,顽强地生长。

通过这两个反映自然现象事例的介绍,学生便自然地知道,小麦、油菜由大雪的覆盖,表面看是小麦、油菜弯曲了,其实大雪有湿润、保暖的作用。开春后,小麦、油菜一定能旺盛地生长。竹笋暂时的弯曲呢,也是为了更好地生长。然后,再结合课文,学生就会理解、明白一个道理: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

三、小学《语文》与环境教育的渗透

例如教学《灰椋鸟》这一课,在带领学生理解和欣赏灰椋鸟的归林及它们入林后落下飞起,起舞争鸣这一景象的同时,就可结合进行保护环境的教育。我在课堂中是这样设计的:

1.提出问题。“同学们,作者为什么能把文章描述得如此生动形象?”问题出现后,学生的回答一定是“作者观察细致”。然后,开始设疑:“同学们,假如没有路两边百亩郁郁葱葱的竹林,没有南段高大的人工刺槐林,作者能观察到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景象吗?作者能把灰椋鸟这篇文章写得如此生动、如此形象吗?”

2.导思维。问题提出后,学生通过思维,答案是很显然的:是人们创造了美好的世界,为作者提供了写作素材。因此,这部精品的出台,有一半功劳应归功于这美好的环境!从而,使学生在心底里真正认识到是人创造了世界。同时也明白“保护好环境”的重要陛。

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渗透的、可以渗透的还有好多。例如渗透党的方针政策,渗透外语、音乐、美术、数学等等。小学语文教学中注意了渗透,其效果—般人是体会不到的,益处不言而喻。

总的来说,作为教育者应明白,教育的任务不是单纯地传播现成的知识,而是注重人的潜质的开掘,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渗透,教师应做到合理运用教材,独辟蹊径,充分发挥学科特点,整合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无声的深入学生的心田。

标签:;  ;  ;  

也谈小学语文渗透教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