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负性启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性情,情绪,海洛因,特质,焦虑,线索,记忆。
负性启动论文文献综述
贾丽萍,卢国华,宋玉萍,李福洪[1](2019)在《负性情绪启动对特质焦虑个体行为抑制的影响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双选择Oddball范式,通过事件相关电位技术,考察负性情绪启动对特质焦虑个体行为抑制的影响。结果发现:(1)相比标准刺激,对偏差刺激的反应时更长;P2、 N2、 P3的波幅更大;(2)相比低唤醒负性情绪和中性情绪启动条件,高唤醒负性情绪启动下的N1–P2和N2波幅更大;非特质焦虑个体对偏差刺激的N1和P3潜伏期在高唤醒负性情绪启动条件下比低唤醒负性情绪和中性情绪启动条件下更短,P3波幅更小,而特质焦虑个体在高、低唤醒的负性情绪及中性情绪启动条件下无显着差异。以上结果表明,对特质焦虑个体,高唤醒负性情绪启动促进其更好的检测行为抑制;对非特质焦虑个体,高唤醒负性情绪启动促进其对偏差刺激的早期识别、行为抑制的检测并更容易地完成行为抑制任务。(本文来源于《心理与行为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刘威[2](2019)在《负性急迫对大学新生手机成瘾的影响及社会排斥的启动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研究大学新生负性急迫与外显手机成瘾行为之间的关系;(2)从内隐视角,探讨负性急迫对大学新生内隐手机成瘾行为的影响;(3)探索在社会排斥情境下,负性急迫对大学新生内隐手机成瘾行为的影响。方法:1研究一:在研究一中,选取山西省高校575名学生施测负性急迫量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以及自编个人情况调查问卷,探讨大学生负性急迫对手机成瘾行为预测力。2研究二:在研究二中,以研究一中负性急迫条目得分的上下27%为界,筛选出高低负性急迫组被试各40人,采用Go/No-go范式,从内隐视角,进一步探讨负性急迫对大学生内隐手机成瘾行为的影响;研究二采用2(负性急迫分组:高负性急迫组、低负性急迫组)*2(词语类型:手机相关词、手机无关词)的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其中负性急迫分组为被试间变量,词语类型为被试内变量,正确Go反应时为因变量。3研究叁:在研究叁中,同样以研究一中负性急迫条目得分的上下27%为界,筛选出高低负性急迫组被试各80人,采用网络掷球任务将高低负性急迫组分为社会排斥组和非社会排斥组两种情况,采用Go/No-go范式,探究在社会排斥情境下,负性急迫与大学生内隐手机成瘾行为的影响。研究叁采用2(负性急迫分组:高负性急迫组、低负性急迫组)*2(社会排斥类型:社会排斥组、非社会排斥组)*2(词语类型:手机相关词、手机无关词)的叁因素混合实验设计,其中负性急迫分组为被试间变量,社会排斥类型和词语类型为被试内变量,正确Go反应时为因变量。结果:1研究一结果:(1)大学新生负性急迫总均分为10.88±1.78,且女生分数高于男生分数(女生11.12±1.73,vs男生10.65±1.80;t=3.11,P<0.01);大学新生手机成瘾量表总均分为41.93±9.63,手机成瘾检出率为25%。女生手机成瘾量表总分高于男生得分(女生42.86±9.30,vs男生41.02±9.86;t=2.27,P<0.05);(2)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负性急迫与手机成瘾量表总分(r=0.61,P<0.01)呈现出显着的正相关。(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控制性别这一额外变量之后,负性急迫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具有正向预测作用(β=0.61)。2研究二结果:在2*2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的研究二中,负性急迫分组和词语类型主效应均显着(负性急迫F=5.74,P<0.05;词语类型F=13.81,P<0.01);负性急迫分组*词语类型的交互作用显着,F=23.46,P<0.01。进一步简单主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在正确GO刺激为手机相关词时,与低负性急迫分组的被试相比,高负性急迫分组被试的正确GO反应时更短(F=28.78,P<0.001);而在正确GO刺激为手机无关词时,负性急迫对正确GO反应时的影响无差异(F=1.29,P>0.05)。3研究叁结果:在2*2*2叁因素混合实验设计的研究叁中,被试在负性急迫分组上主效应显着,F=50.42,P<0.001;社会排斥启动分组主效应显着,F=9.39,P<0.01;负性急迫分组*词语类型的交互作用边缘显着,F=2.98,P<0.1;负性急迫分组*社会排斥分组交互作用显着F=4.08,P<0.05。进一步简单主效应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社会排斥情景还是非社会排斥情境,负性急迫分组对正确GO平均反应时均有显着影响(排斥F=12.64,P<0.001;非排斥F=42.50,P<0.001);而在社会排斥不同分组下,只对低负性急迫组被试的正确GO平均反应时有显着影响(F=12.00,P<0.001)。结论:(1)大学新生的手机成瘾检出率为25%。女生的负性急迫得分和手机成瘾得分高于男生;(2)负性急迫对大学生外显手机成瘾行为有正向预测作用;(3)负性急迫对于大学生内隐手机成瘾行为有影响;(4)社会排斥启动在负性急迫与内隐手机成瘾行为之间没有产生调节作用。(本文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期刊2019-05-20)
白栩嘉,刘晨,周秘,胡玉婷,陈旭[3](2018)在《负性刺激及安全依恋启动对焦虑型依恋个体工作记忆刷新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包含2个实验,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结合情绪性2-back范式考察了负性刺激对焦虑型依恋个体的工作记忆刷新能力的影响,同时实验2还考察了安全依恋启动对工作记忆刷新任务表现的缓冲作用。实验中以负性依恋图片、一般负性图片与中性图片为刺激,结果显示焦虑型依恋个体在负性依恋相关的工作记忆刷新任务中有受损的任务表现,负性依恋刺激诱发了焦虑型依恋个体早期阶段更大的P1波幅,但在晚期阶段却出现更小的P300波幅,表明负性依恋刺激激活了焦虑型个体的依恋系统,过度激活策略使其对负性依恋刺激表现出过度警惕,但同时难以从这类刺激中脱离,导致用于任务更新的认知资源不足,使任务表现受损,这一结果在两个实验中均得到了印证。同时结果显示这种损害作用仅出现在依恋相关的负性条件下,一般负性刺激并没有损害焦虑型依恋个体的工作记忆刷新能力,显示出一种刺激特异性的特点。此外实验2通过唤醒个体在亲密关系中的安全经历来提升其安全依恋感,结果显示相较于中性启动,安全依恋启动条件下的被试在晚期阶段有更大的P300波幅,同时在行为上表现更好,意味着启动焦虑型依恋个体依恋安全感相关的记忆可以改善其情绪调节能力,使认知资源更多的分配至当前所面临的工作记忆刷新中,从而改善了受损的工作记忆刷新能力,验证了安全依恋启动的缓冲效应。(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11-02)
李秋风[4](2016)在《负性情绪启动下不同情绪调节策略对注意偏向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遭遇负性事件时,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对个体保持身心健康具有积极作用。本研究是根据Gross提出的情绪调节策略(认知忽视、认知重视、表情抑制和表情宣泄),探究在负性情绪启动下,四种不同策略对注意偏向的影响,以探索出最佳的策略应对负性事件和负性情绪。本研究由两个前后相承的实验组成,实验一是通过短影片诱发出研究需要的负性情绪,并让不同组被试按照某一种情绪调节策略来调节情绪体验。在此前提下,实验二通过点探测任务测量不同分组的注意偏向的差异。通过两个实验得出以下结论:一、通过观看短影片有效诱发了负性情绪,并减弱了正性情绪;二、不同情绪调节策略对不同种类情绪感受的影响不同,快乐、愤怒和悲伤这叁种情绪在不同分组间的差异最为显着:叁、不同情绪调节策略对个体情绪感受的影响不同。认知忽视最能使个体保持快乐情绪,同时最能降低愤怒情绪;表情抑制较明显地降低悲伤情绪。四、在负性情绪启动下,注意偏向由强到弱的顺序是:认知重视组、表情宣泄组、表情抑制组和认知忽视组。五、不同分组的注意偏向存在显着差异,认知忽视与表情抑制能够有效抑制注意偏向,而认知重视和表情宣泄更易于增强注意偏向。六、注意偏向差异的产生是分组间情绪的不同,以及认知资源条件的差异共同导致的。综上所述,不论从情绪感受还是从注意偏向角度来说,认知忽视都是最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表情抑制次之,接下来是表情宣泄,最不可取的是认知重视策略。(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6-05-01)
房美妍,宋耀武[5](2014)在《负性情绪启动下的跨语言错误记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回顾以往研究,证实了存在着跨语言的错误记忆,不同的情绪状态会不会对跨语言的错误记忆产生影响呢?本文选取负性和中性情绪作为情绪指标,探讨在DRM范式下,不同情绪启动下的跨语言错误记忆现象。以往情绪对错误记忆研究中,只在编码之前启动一次情绪,启动情绪的作用范围存在争议,是只影响编码阶段还是对编码和提取都产生影响?因此,考虑情绪启动的时效性,在编码和提取阶段都进行情绪启动,并且对编码和提取阶段启动相同和不同情绪进行区分,探讨对跨语言错误记忆影响差异。本实验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第一次情绪启动阶段、学习阶段、第二次情绪启动阶段和再认阶段。实验一通过视频短片在编码前和提取前诱发被试相同的情绪,负性情绪启动组和中性情绪启动组被试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下,都出现了跨语言错误记忆现象。但是,情绪对语言内和语言间错误记忆影响不同,表现为相同语言情况下,启动负性情绪对关键诱词的错误再认率更高;不同语言情况下,情绪对关键诱词错误再认影响不显着。实验二分别在编码前和提取前启动负性情绪考察是否对跨语言错误记忆产生影响,以及影响是否存在差异。结果表明,相同语言情况下,编码前和提取前启动负性情绪都比中性基线组产生更多的错误再认;不同语言情况下,差异不显着。提取前比编码前启动负性情绪产生更多地错误再认。(本文来源于《第十七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4-10-10)
董朝飞[6](2014)在《钠通道SCN1A基因启动子负性调控元件的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Ⅰ型电压依赖型钠通道(Nav1.1)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最重要的钠通道之一,在神经元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功能异常所导致的离子通道病是目前为止人类最常见的通道病,已被证实与癫痫、孤独症及偏头痛等多种神经疾病相关。过去研究发现编码Nav1.1的基因SCN1A的表达受到严格的调控,具有发育依赖性和组织特异性的特点,而且在所有中枢神经系统的钠通道中,只有Nav1.1的表达量下降后缺乏被代偿机制,SCN1A基因表达水平的精确性直接影响到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近年来研究发现SCN1A基因存在多个启动子,分别位于不同的5′非翻译区外显子上游。这些启动子的功能差异及其对SCN1A基因时空表达的贡献还未见报道。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SCN1A基因至少存在叁个功能启动子,并且证实它们在不同细胞类型的培养细胞中存在活性差异。本研究将更加深入研究这些启动子的特征及其功能差异以及它们对SCN1A基因表达的影响。【研究目的】本研究将通过鉴定SCN1A基因最小功能启动子、核心启动子元件及5′端上游调控元件及其相应转录因子,以及比较SCN1A基因各个启动子在不同细胞系的表达差异来探索SCN1A基因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转录调控的机制,为癫痫等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机理及诊治提供新思路。【研究方法】1.表达载体构建:通过PCR扩增,以人的SCN1A基因转录起始点5′上游4Kb片段DNA为模板,自5′端逐渐缩短及3′端延伸,扩增出不同长度片段,克隆到荧光表达载体PGL4.10中,构建重组质粒。用定点诱变分析法构建突变重组质粒。2.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检测不同长度启动子的活性,寻找到最小功能启动子及核心启动子元件。3.将鉴定出来有意义的调控元件合成用生物素标记的探针,提取NT-2细胞浆、核蛋白,进行EMSA实验在体外验证是否有蛋白与预期转录调控元件结合。4.用Biotin-Pull Down及SDS-PAGE电泳分离与预期转录调控元件相结合的NT-2细胞的核蛋白,并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分析结合蛋白的成分,并用相应的抗体进行Super-shift实验进一步验证相结合的转录因子。5.进行ChIP实验进一步体内验证特定转录因子与预期转录调控元件的结合。6.用shRNA干扰实验进一步验证转录因子的转录调控作用。【研究结果】1.在启动子活性分析中发现P1c启动子在NT-2细胞中具有很高的活性。2.鉴定出P1c启动子下游nt+53~+62是转录沉默元件。3.通过EMSA及ChIP分析发现RACK1蛋白与转录沉默元件结合发挥转录调控作用。4.通过shRNA RACK1后发现P1c的启动子活性增加及SCN1A基因转录表达增多。5.在诱导的类神经元NT-2细胞中,SCN1A基因下游的沉默元件对增加SCN1A基因的表达是必要的。并且发现在诱导的类神经元NT-2细胞中RACK1结合沉默元件的能力下降从而引起SCN1A的表达增加。【结论】本研究揭示了支架蛋白RACK1在调控SCN1A基因表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实验的结果发现在未分化的NT-2细胞中,RACK1通过与SCN1A启动子下游的沉默元件结合从而负性调控SCN1A的表达;在分化的类神经元NT-2细胞中,通过RACK1介导胞核蛋白与转录沉默元件结合能力的下降而引起SCN1A表达的增加。综上本研究揭示了RACK1在神经元细胞和非神经元细胞中调控SCN1A表达的一种新的作用机制。(本文来源于《广州医科大学》期刊2014-05-01)
罗善欢[7](2013)在《阈下相似负性情绪的启动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阈下情绪启动效应是情绪启动效应的一种经典范式。由于启动刺激呈现的时间非常短,被试无法察觉到启动刺激的信息,这种过程是自动无意识的,因此被称为阈下情绪启动。该效应是获取无意识情绪和态度自动激活的有效方法。近期研究逐步深入的阐述了该效应发生的原理,影响该效应的变量,并在神经生理不断深入的基础之上活跃在情绪,认知以及社会信息加工和行为方面。已有研究发现,阂下负性情绪能够在一般的目标刺激上产生显着的启动效应,但对于难以区分差别的目标刺,阈下情绪启动是否还有显着效应的研究比较缺乏。另外,有不少研究能够证明一般的情绪唤起能够引发阈下情绪启动,但具体情绪唤起条件下阈下情绪启动的情况还鲜有实验来阐释。第叁,针对相似负性情绪的阈下启动效应的比较研究,是否可以笼统的说明某种负性情绪可以引发更强烈的启动效应至今还没有定论。本研究设计了两个实验,围绕以下四个问题展开:(1)阈下负性情绪是否能在轻微正性的面部表情上产生启动效应;(2)具体情绪条件下是否能够引发阈下情绪启动;(3)无意识条件下,情绪的唤起是否能够影响随后的知觉判断;(4)相似的负性情绪,在不同的情绪唤起条件下是否有显着的启动差别。26个健康的被试参加了两个独立的实验,一般情绪唤起条件和自我情绪唤起条件。害怕,厌恶,悲伤以及中性的面部表情被当做启动刺激,50%的高兴面孔刺激被当做目标刺激,目的是为了让实验效果更有说服力。被试被要求在一般情绪唤起条件下去评价目标面孔的正负性,而在自我情绪唤起条件下去评价目标面孔表达感情的真实性。自我唤起条件下的指导语的说明用来帮助被试对潜在的威胁敏感。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到了以下实验结论。结论1:阈下负性表情能够在轻微正性的目标上(50%的高兴面孔)产生的启动效应显着;结论2:具体情绪可以引发阈下启动效应;结论3:在无意识条件下,自我情绪的唤起会影响随后的知觉判断;结论4:一般情绪唤起条件下,叁种负性情绪引起的阈下启动效应有显着差异;自我情绪唤起条件下,叁种负性情绪引起的阈下启动效应无显着差异。(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13-05-01)
郑丽,朱磊,郭秀艳[8](2012)在《负性信息的重复启动效应:一个fMRI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量脑成像研究表明,参与新异信息加工的相关脑区的激活会随着信息的重复而减弱,同时伴随着行为准确率的提高或反应时的下降(重复启动效应)。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重复接触到的信息很多都带有情绪色彩。由于情绪(尤其是负性情绪)在人类的生存和进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探明在不断的重复接触中人们如何加工负性信息具有重要的进化学意义。前期对负性信息的重复启动效应的脑成像研究多使用带有不同情绪色彩的人类面孔图片为材料,如恐惧表情、愤怒表情等,得到的结果相互矛盾。由于恐惧和愤怒情绪具有不同的进化学意义,且研究范式也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得到的结果难以推广到一般的负性情绪上。本研究避免使用某种特定的情绪种类的刺激,选用了具有明确情绪效价但又与情绪种类没有特定关系的常见人格特质词汇作为材料,采用标准的fMRI重复启动范式,在更一般的水平上探索了负性信息的重复启动效应。13名被试首先对包含负性和中性人格特质词汇的词表进行叁遍的学习,然后一边进行测验一边接受fMRI的脑部扫描。测验过程中,之前学习过的旧词和没有学习过的新词随机出现,被试被要求对词汇进行辨别判断。行为结果显示,中性词汇中旧词的反应时下降显着,表现出显着的重复启动效应,而负性词汇中旧词的反应时与新词没有显着差异。相应地,在神经水平上,fMRI结果显示,只有中性词汇的旧词在枕叶视觉皮层上的激活较新词出现了显着的下降,即出现了重复启动效应,而负性词汇中旧词的激活与新词没有差异。这些结果从行为和神经两个层面证明,负性信息对这种基于重复的加工易化具有抑制作用,而这种抑制作用主要基于重复出现的信息在参与知觉加工的视觉皮层上的持续性激活,表明即使经过不断的重复接触,人们对负性刺激仍旧保持了相当程度的警戒,维持着高水平的知觉加工。(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2-11-30)
周艳艳[9](2012)在《海洛因戒除者的执行功能:药物相关线索与负性情绪线索启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双重加工模型认为,药物依赖者的行为是冲动性系统和控制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现有的药物依赖研究几乎均是在单一的维度上割裂地考察这两个系统,根据其结果难以全面理解药物依赖行为的认知机制,不利于戒除治疗实践的开展,也阻碍了双重加工模型自身的发展。鉴于海洛因依赖行为的典型性及其长期戒除的高难度性,本研究以海洛因戒除者为对象,采用线索暴露与执行功能经典实验任务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分别考察戒除者在暴露于海洛因相关线索和负性情绪线索条件下执行功能的动态变化特性。本研究对于综合分析冲动性系统和控制系统在药物滥用及复吸行为中的相对作用及其内在联系,构建全面理解药物滥用及复吸行为的整合性理论模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也为评估现有预防药物依赖及复吸行为措施的有效性,发展更具针对性的戒除治疗方案,推动毒瘾戒除实践和临床心理矫治及预防工作的有效开展具有实践指导意义。本研究通过六个实验,系统考察了在海洛因相关线索与负性情绪线索启动条件下,海洛因戒除者的抑制、转换和刷新等叁个方面的执行功能的动态变化特征,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海洛因相关线索启动削弱了海洛因戒除者反应抑制和冲突抑制功能的发挥效力,且对一般认知能力也有影响;(2)海洛因相关线索启动使得海洛因戒除者在不同任务间转换时所付出的代价更大,说明该类线索启动削弱了戒除者任务转换能力的有效发挥;(3)海洛因相关线索启动加剧了海洛因戒除者工作记忆刷新能力的缺损;(4)负性情绪线索启动破坏了海洛因戒除者的反应抑制和冲突抑制功能;(5)负性情绪线索启动削弱了海洛因戒除者任务转换能力的发挥效力;(6)负性情绪线索启动加剧了海洛因戒除者工作记忆刷新能力的缺损。(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2-05-28)
张龚巍[10](2011)在《重度抑郁症患者边缘—皮层通路功能异常:负性情绪启动条件下事件相关fMRI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重度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患者不仅优先加工负性刺激,而且缺乏对正性刺激加工的偏向,本研究探讨重度抑郁症患者情绪刺激抑制功能缺陷的神经关联。方法:本研究采用事件相关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技术,12名重度抑郁症患者和12名健康志愿者参加本次实验,所有被试执行负性情绪启动(negative affective priming,NAP)任务,同时进行全脑的fMRI扫描,分别在高兴和悲伤情绪面孔条件下比较负性启动(抑制)与非负性启动(非抑制)条件下的功能脑区激活。结果:在悲伤情绪面孔实验条件下,抑郁组的NAP效应明显减弱或反转,然而,相应行为学表现与功能磁共振成像血氧水平依赖反应差别不一致,在高兴和悲伤情绪面孔条件下,抑郁组激活的脑区有右侧前扣带,双侧额下回,左侧顶下小叶及左侧岛叶皮层,而这些脑区在对照组均显示为负性激活;同时,组与效价交互效应显着,左侧海马和左侧丘脑脑区激活表现出分离趋势。结论:重度抑郁症患者情绪信息抑制功能缺陷涉及大脑广泛的边缘-皮层通路功能网络相互协调作用障碍,尤其是调控诸如情绪、认知、自动反应等行为在内的背侧皮层和腹侧边缘脑区网络。(本文来源于《汕头大学》期刊2011-05-01)
负性启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1)研究大学新生负性急迫与外显手机成瘾行为之间的关系;(2)从内隐视角,探讨负性急迫对大学新生内隐手机成瘾行为的影响;(3)探索在社会排斥情境下,负性急迫对大学新生内隐手机成瘾行为的影响。方法:1研究一:在研究一中,选取山西省高校575名学生施测负性急迫量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以及自编个人情况调查问卷,探讨大学生负性急迫对手机成瘾行为预测力。2研究二:在研究二中,以研究一中负性急迫条目得分的上下27%为界,筛选出高低负性急迫组被试各40人,采用Go/No-go范式,从内隐视角,进一步探讨负性急迫对大学生内隐手机成瘾行为的影响;研究二采用2(负性急迫分组:高负性急迫组、低负性急迫组)*2(词语类型:手机相关词、手机无关词)的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其中负性急迫分组为被试间变量,词语类型为被试内变量,正确Go反应时为因变量。3研究叁:在研究叁中,同样以研究一中负性急迫条目得分的上下27%为界,筛选出高低负性急迫组被试各80人,采用网络掷球任务将高低负性急迫组分为社会排斥组和非社会排斥组两种情况,采用Go/No-go范式,探究在社会排斥情境下,负性急迫与大学生内隐手机成瘾行为的影响。研究叁采用2(负性急迫分组:高负性急迫组、低负性急迫组)*2(社会排斥类型:社会排斥组、非社会排斥组)*2(词语类型:手机相关词、手机无关词)的叁因素混合实验设计,其中负性急迫分组为被试间变量,社会排斥类型和词语类型为被试内变量,正确Go反应时为因变量。结果:1研究一结果:(1)大学新生负性急迫总均分为10.88±1.78,且女生分数高于男生分数(女生11.12±1.73,vs男生10.65±1.80;t=3.11,P<0.01);大学新生手机成瘾量表总均分为41.93±9.63,手机成瘾检出率为25%。女生手机成瘾量表总分高于男生得分(女生42.86±9.30,vs男生41.02±9.86;t=2.27,P<0.05);(2)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负性急迫与手机成瘾量表总分(r=0.61,P<0.01)呈现出显着的正相关。(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控制性别这一额外变量之后,负性急迫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具有正向预测作用(β=0.61)。2研究二结果:在2*2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的研究二中,负性急迫分组和词语类型主效应均显着(负性急迫F=5.74,P<0.05;词语类型F=13.81,P<0.01);负性急迫分组*词语类型的交互作用显着,F=23.46,P<0.01。进一步简单主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在正确GO刺激为手机相关词时,与低负性急迫分组的被试相比,高负性急迫分组被试的正确GO反应时更短(F=28.78,P<0.001);而在正确GO刺激为手机无关词时,负性急迫对正确GO反应时的影响无差异(F=1.29,P>0.05)。3研究叁结果:在2*2*2叁因素混合实验设计的研究叁中,被试在负性急迫分组上主效应显着,F=50.42,P<0.001;社会排斥启动分组主效应显着,F=9.39,P<0.01;负性急迫分组*词语类型的交互作用边缘显着,F=2.98,P<0.1;负性急迫分组*社会排斥分组交互作用显着F=4.08,P<0.05。进一步简单主效应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社会排斥情景还是非社会排斥情境,负性急迫分组对正确GO平均反应时均有显着影响(排斥F=12.64,P<0.001;非排斥F=42.50,P<0.001);而在社会排斥不同分组下,只对低负性急迫组被试的正确GO平均反应时有显着影响(F=12.00,P<0.001)。结论:(1)大学新生的手机成瘾检出率为25%。女生的负性急迫得分和手机成瘾得分高于男生;(2)负性急迫对大学生外显手机成瘾行为有正向预测作用;(3)负性急迫对于大学生内隐手机成瘾行为有影响;(4)社会排斥启动在负性急迫与内隐手机成瘾行为之间没有产生调节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负性启动论文参考文献
[1].贾丽萍,卢国华,宋玉萍,李福洪.负性情绪启动对特质焦虑个体行为抑制的影响机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9
[2].刘威.负性急迫对大学新生手机成瘾的影响及社会排斥的启动效应[D].山西医科大学.2019
[3].白栩嘉,刘晨,周秘,胡玉婷,陈旭.负性刺激及安全依恋启动对焦虑型依恋个体工作记忆刷新能力的影响[C].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4].李秋风.负性情绪启动下不同情绪调节策略对注意偏向的影响研究[D].西北大学.2016
[5].房美妍,宋耀武.负性情绪启动下的跨语言错误记忆研究[C].第十七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4
[6].董朝飞.钠通道SCN1A基因启动子负性调控元件的功能研究[D].广州医科大学.2014
[7].罗善欢.阈下相似负性情绪的启动效应[D].广西师范大学.2013
[8].郑丽,朱磊,郭秀艳.负性信息的重复启动效应:一个fMRI研究[C].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2
[9].周艳艳.海洛因戒除者的执行功能:药物相关线索与负性情绪线索启动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2
[10].张龚巍.重度抑郁症患者边缘—皮层通路功能异常:负性情绪启动条件下事件相关fMRI研究[D].汕头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