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先[1]2015年在《黑龙江省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工程发展方略研究》文中提出目前,我国农作物秸秆废弃田间、大面积秸秆露天焚烧的现象逐年增加。此做法不但是对生物质资源的浪费,而且还破坏了农业生产生活环境,并已成为我国多地空气污染的重要源头之一。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工程,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收入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农作物秸秆产量大、分布广但利用率低,对其农作物秸秆的充分利用是全国秸秆综合利用工程推广的重要参考和动力源泉。以黑龙江省为研究对象,从其发展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工程的原料收储运模式、技术工艺综合效益、秸秆收集的经济半径和环境半径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可减少农业垃圾并解决环境问题。因此,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考量对于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工程的发展同样重要。采用能值评价法,对黑龙江省农作物秸秆收储运系统的经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潜能进行综合分析。发现:1)秸秆人工收集和叁种机械收集方式,都具有很好的环境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潜能,其经济效益从高到低依次为:人工收集>机械收集a>机械收集b>机械收集c,即人工收集系统的经济效益最佳;机械收集系统中,c的经济效益最低。2)叁种秸秆储藏模式的经济效益由高到低依次为:处理厂-仓库>存储站-露天>存储站-仓库模式,处理厂-仓库存储模式的经济效益最高,建立中间存储站的存储模式与处理厂直接存储相比经济效益低。3)在60km运输距离内,捆秆运输的综合效益优于散秆;散秆运输距离在12.5km以内、捆秆在40km以内时,拖拉机运输的综合效益较高,超出以上范围时,采用卡车运输的综合效益高。采用能值法,选取了经济(净能值产出率EYR)、环境(环境负载率ELR)和可持续发展潜能(能值可持续发展指数ESI)叁个指标,以各应用方式中综合效益最佳的实例进行秸秆资源化工程技术间综合效益的比较和分析。发现: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工程经济效益从高到低依次为:成型燃料>沼气发酵>纤维素乙醇>直燃发电>气化供气工程;环境效益从高到低依次为:成型燃料>沼气发酵>直燃发电>气化供气>纤维素乙醇工程;可持续发展潜能从高到低依次为:成型燃料>沼气发酵>纤维素乙醇>直燃发电>气化供气工程。综上,成型燃料和沼气发酵工程综合效益优于其他工程类型,是适合目前黑龙江省发展的农作物秸秆资源化途径。针对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工程原料进厂费用高及供应不稳定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单位秸秆资源化利用最佳经济效益半径的评价模型,以此评价单位质量的秸秆经不同资源化工艺加工后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运输半径。以黑龙江省主要行政区域为单位,对其发展秸秆沼气、乙醇、成型燃料和直燃发电工程的最佳经济半径进行了研究。各区域的最佳经济半径区间分别为:秸秆沼气工程(35.6~58.3 km),纤维素乙醇工程(31.1~58.3 km),成型燃料工程(3.5~7.1 km),直燃发电工程(20.1~31.2 km);相同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工程的最佳经济半径主要受区域秸秆可资源化密度影响,绥化地区秸秆可资源化密度最大,其最佳经济半径最短;相同区域发展不同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工程时,沼气和乙醇工程运输半径最大,其次为直燃发电工程,成型燃料工程最小。部分区域的最佳经济半径超出了区域的最大运输半径,此时应以最大运输半径为准。我国空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空气质量导致的疾病和安全事件频发。有效利用农作物秸秆是缓解空气污染的重要途径。针对此问题,构建了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工程环境评价模型。以黑龙江省哈尔滨地区为例,对主要秸秆资源化工程的温室气体和PM2.5排放情况进行了研究。发现:1)当工程均为最佳经济半径时,温室气体单位减排量依次为:沼气发酵(106301t CO2 eq.)>发酵乙醇(9690t CO2 eq.)>直燃发电(2673t CO2 eq.)>成型燃料(51t CO2 eq.)工程;PM2.5总减排量分别为沼气发酵(1539512g)>乙醇(1379045g)>直燃发电(545428g)>成型燃料(18045g)工程。2)运输半径相同(即原料供应量,以15km为例)时,温室气体减排量从高至低依次为成型燃料(12523t CO2 eq.)>沼气发酵(1785t CO2 eq.)>直燃发电(1359t CO2 eq.)>乙醇发酵(770t CO2 eq.)工程;此时各工程PM2.5减排量基本相同(0.25t)。综上所述,本文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工程收储运系统及不同类型工程的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潜能分析、经济半径和环境半径的研究,从收储运模式、工艺选择和原料收集半径几个方面对黑龙江省发展秸秆资源化工程提供了建议,以期能够对黑龙江省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工程的发展、相关政策制度的完善和工程类型的决策和规划提供帮助。
刘新芽[2]2013年在《荆州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研究》文中提出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作物秸秆产量大、分布广、种类多,长期以来一直是农民生活和农业发展的宝贵资源。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强农惠农政策支持下,农业连年丰收,农作物秸秆产生量逐年增多,然而秸秆随意抛弃、焚烧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对于维护农业生态平衡、减轻环境压力、缓解资源约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秸秆综合利用工作,2008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意见》,提出了秸秆综合利用的任务、目标、重点和政策措施,在各地区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秸秆综合利用得到了较迅速的发展。为了加快农业循环经济和新兴产业发展,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必要对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进行研究和应用。农作物秸秆是农业生产的副产品,农作物光合作用的产物约有一半多存在于秸秆中,秸秆富含有机质和氮、磷、钾、钙、硫、镁等多种养分,也是一项重要的生物质资源,可用作肥料、饲料、燃料及工业生产的原料等。搞好秸秆综合利用,既可缓解农村肥料、饲料、能源和工业原料的紧张状况,又可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反之,农作物秸秆不实现综合利用,也可成变成社会负担。特别是现在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一些城市郊区和粮食主产区,农民对秸秆作为传统生活燃料的需求减少,加之秸秆的分布零散、体积大、收集运输成本高、利用的经济性差和产业化程度低等原因,导致剩余秸秆难处理。为了赶农时、图方便,农民采取了在田间焚烧的方式处理秸秆,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资源,而且造成了大气污染、土壤矿化、火灾和引发交通事故等大量的社会、经济和生态问题,成为政府关心、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难点。荆州市农作物秸秆资源十分丰富,常年秸秆产量约550万吨。据测算,2011年荆州市农作物秸秆理论量为648万吨,占全省的18.60%,占全国的0.90%。同时调查显示,全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滞后、产业化落后、资源化利用率低,田间焚烧量占80%以上。因此本文通过目前秸秆综合利用的现状、综合利用方案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并建立了秸秆综合利用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和秸秆综合利用方案可达性指标体系用于分析解决秸秆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与环境效益协调发展。根据分析结果找出适合荆州市的最佳秸秆综合利用方案,实现地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本文采取理论分析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全文从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到秸秆综合利用的相关理论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对荆州市农作物秸秆利用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综合利用的效益进行分析,提出荆州市实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对策。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了本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框架以及创新点和不足。第二部分阐述了秸秆综合利用的相关理论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包括秸秆的相关概念、秸秆综合利用的相关理论以及国内外秸秆综合利用研究现状叁个方面。第叁部分通过对荆州市农作物秸秆资源性分析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分析,找出了荆州市农作物秸秆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缺乏秸秆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秸秆综合利用科技化、产业化水平较低;秸秆的综合利用开发不够,缺乏配套设施。第四部分是荆州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效益分析,从荆州市秸秆能源利用技术、秸秆工业原料和材料利用、秸秆饲料加工发展畜牧业、秸秆食用菌利用、秸秆还田技术利用五个方面进行了秸秆综合利用的效益分析。第五部分针对荆州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对策和具体途径。主要对策有:政府要重视,措施要到位;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加强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创新利用形式,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发展。具体途径是:一要以生物技术和机械化促进秸秆资源的肥料化,提高耕地能力;二要以材料工业发展推进秸秆资源的原料化,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的整体效益;叁要以生物质转化引导秸秆资源能源化,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四要以技术创新推进秸秆资源的饲料化,发展草食性集约化畜牧养殖业;五要以加强秸秆存储技术应用力度为保障,确保资源的回收利用;六要以推广食用菌技术实现秸秆资源基料化,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和农民增收。
谢海燕[3]2013年在《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的政策支持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作物秸秆资源量极为丰富。秸秆中含有大量的纤维素,是天然的可再生能源。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秸秆用作生活燃料的比例大幅降低,越来越多的农户选择在田间直接焚烧秸秆,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对农作物秸秆进行资源化利用是解决秸秆焚烧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循环农业和低碳经济的有效手段。秸秆的资源化利用需要依靠政府的大力推动以及农户和企业的积极参与。目前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相继制定了一系列促进秸秆资源化利用的政策,但对公众的激励效果不明显,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秸秆焚烧现象依然严重。因此,政府如何制定一套具体的、完整的政策支持体系,以实现对秸秆的资源化利用,是本研究要探讨的问题。基于以上研究背景,根据国家统计年鉴粮食产量数据,利用草谷比算法计算出了我国近年来的秸秆产量,并结合当前秸秆资源利用现状以及政府针对秸秆利用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分析了我国秸秆资源化利用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理论分析、案例研究和调查研究等方法分析了农户、企业和消费者叁个经济主体的行为以及政府在秸秆资源化利用中的作用,并针对存在问题,从完善秸秆交易市场、提供技术支持、制定财政政策、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宣传教育这几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最后构建了一个系统的,使政府与农户、企业和消费者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政策支持体系结构图。
于彬[4]2013年在《辽宁省秸秆能源化利用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世界第一秸秆大国。随着农业综合生产水平的持续提升,全国秸秆产量也呈现出不断增长趋势。但目前我国秸秆资源仍存在地区性短缺问题,并且由于秸秆综合利用成本高、经济性差、产业化程度低等原因,对于不同阶段、不同地区和不同秸秆而言却又表现为相对的过剩,由此引发了秸秆焚烧污染环境和资源浪费等问题。本文针对当前辽宁省秸秆能源化利用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适合辽宁省秸秆能源化利用未来发展对策和建议,以期为辽宁省秸秆能源化利用提供理论指导。本文利用调查研究与文献研究相结合、对比分析与经验总结相结合、归纳总结与逻辑演绎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适应我国可持续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的基本需求出发,分析了辽宁省农村秸秆资源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辽宁省推广农村秸秆能源化利用的对策。通过对辽宁省秸秆资源区划调查及能源化利用现状的分析可以得出,辽宁省2007年秸秆实物资源量为3095.75万t,其中产量最大的是玉米秸秆,约占秸秆总产量的75.45%。将生活燃烧、废弃或烧掉的秸秆资源收集起来,可能源化利用量为1696.47万t。如果将可能源化的秸秆资源全部用于气化和压缩成型燃烧可分别产生508941万m3燃气和1696.47万t燃料,节约化石燃煤1263.84万t和1212.80万t,折合901.37万t标煤和864.97万t标煤,成为辽宁地区调整能源生产、消费结构和降低能源对外依存度的可靠资源。目前辽宁省秸秆应用于农业生产主要有:机械粉碎秸秆应用、堆沤秸秆、秸秆腐蚀技术,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秸秆作为材料应用于工业生产等。应用的主要技术有以下几个方面:直燃及气化发电技术、生物质固化成型技术气化集中供气技术、制取燃料乙醇技术、热裂解液化技术和秸秆沼气发酵技术等。而辽宁省秸秆能源化利用存在的问题为:对于秸秆综合利用的认知不足;缺乏促进秸秆综合利用的鼓励政策;经济实用的配套技术和仪器设备匮乏。根据国内外研究及应用现状,结合辽宁省的实际情况,辽宁省秸秆能源化利用的对策为:加大研发力度,切实为秸秆能源化利用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各级政府部门要解决秸秆利用先期投入和长期收益的矛盾;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促进秸秆能源化综合利用项目的大范围推广;对秸秆能源化综合利用项目进行产业化培育;加强农作物秸秆能源化利用区划管理与示范。我们相信随着辽宁省政府及其社会各界的重视和投入,未来的辽宁省秸秆资源综合利用必将得到长足发展。
刘科, 高立洪, 唐宁, 韦秀丽, 李平[5]2018年在《重庆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及展望》文中研究说明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尤其是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文章以重庆市为研究对象,详细介绍了重庆市农作物秸秆的主要种类、分布情况、循环利用效率、循环利用方式等,并指出了目前重庆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重庆市乃至全国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的发展提供参考。
朱靓[6]2016年在《我国农作物秸秆焚烧屡禁不止的原因探究及对策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露天焚烧秸秆造成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秸秆资源的严禁焚烧以及秸秆资源的综合利用已经成为政府、公众关注的焦点。2009年江苏省人大常委会正式做出禁止焚烧秸秆及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的决定。在各项工作正式开展后,人们逐渐开始意识到秸秆问题无法从防止上彻底根除,治理秸秆焚烧还是应该从秸秆资源的出路上进行拓展。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以及“十叁五”规划相继提出大力发展我国循环农业,因为秸秆资源的问题不仅涉及资源的利用率、能源投放量、污染排放量,还涉及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问题。尽管相关政策对现状有所改善,但是实地调查下仍然存在问题:秸秆露天焚烧的现象始终存在,秸秆综合利用途径有限且利用率较低,部分秸秆利用途径过程中污染反增不减。论文研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从焚烧秸秆的现象为出发点,从宏观经济、微观经济、制度、农户四个视阈分别探究秸秆焚烧屡禁不止的深度原因,并对论文研究原因加以总结,为从根源上杜绝焚烧秸秆,探究秸秆资源的合理的可行的出路,以及提高我国秸秆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和我国农业结构的调整改善提供参考。研究内容一:基于环境库茨涅茨曲线,通过分析苏南、苏中、苏北地区之间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环境污染程度的之间的关系,建立相关模型进行实证探究。研究结果表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秸秆焚烧污染程度之间呈N型曲线,原因在于随着经济的增长,生活方式的转变,秸秆没有合理使用而被焚烧,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逐渐增强,政策抑制了焚烧秸秆的趋势,但是政策落实效果欠佳以及秸秆资源的末端治理弊端,导致秸秆焚烧再次反复。研究内容二:基于成本收益理论,通过分析江苏地区农户对秸秆不同利用方式的成本收益对比,探究农户在秸秆综合利用过程中受到的障碍。研究结果表明:农户的成本收益分析中,由于农户在实践过程中,缺乏机械、市场、资金、技术等因素的支持,导致农户无力承担秸秆利用所造成的成本支出,只得选择焚烧。研究内容叁:基于耕作制度并通过回顾我国农业耕作制度的变迁,以及在不同时期的耕作制度下秸秆综合利用的方式,从耕作制度的角度探究阻碍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的障碍。研究结果表明:在以资源消耗的耕作制度下,农业的生产及加工过程主要依靠资源的过度投入,在这样的农业结构下,生产及加工过程中的产生的农业废弃物以及污染物往往得不到重视,秸秆资源的价值被忽视。所以,根治焚烧问题需要通过改善当下农业结构,为秸秆资源谋求合理出路。研究内容四:针对农户对焚烧秸秆的意愿,农户对秸秆焚烧及其综合利用的意愿与实际决策以及农户在实际操作中对秸秆资源的处理方式,通过logistics模型进行分析,梳理农户实际决定低于意愿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在意愿上并不愿意通过焚烧的方式处理秸秆,但现实中农户的年龄、劳动力个数、土地承包期年限、家庭收入结构、其他农户行为、村集体的组织等因素均影响农户对秸秆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导致农户在实际决策与意愿相悖。研究内容五:针对政策的内容与落实程度,政策对秸秆焚烧及其综合利用的影响。通过logistics模型进行分析,探究政策的激励与处罚对农户焚烧秸秆状况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单一的高压政策并不能根治秸秆焚烧的问题,政策的制定应该从秸秆的出路上入手,对秸秆出路的发展加以引导是解决秸秆焚烧问题的首要。研究内容六:通过理论研究与实例研究相结合的方式,结合我国国情以及农业发展状况,以及当下我国秸秆综合利用实施较好的试点进行分析探究,找到我国秸秆综合利用的良方,并对加过可行性加以评估。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秸秆资源的出路应以农业循环理论为基础,以秸秆还田为主导,因地制宜的结合当地发展特色,发展秸秆综合利用模式。在改善农业结构的基础上,以资源节约、经济节约为导向,以增加生态效益为目的,构建秸秆资源可长期发展的循环道路。
解恒参, 赵晓倩[7]2015年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研究进展综述》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对农作物秸秆的研究现状、处理方法及综合应用情况进行综述,归纳出了目前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领域、主要处理方法及需要突破的关键技术。明确了突破农作物秸秆外表面物质结构实现完全降解和完成内部纤维素、半纤维素等高分子化合物降解转化是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同时指出了解决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技术层面、法律层面和人文认知理念等方面的发展趋势,为高效利用农作物秸秆及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提供参考。
陈琳[8]2007年在《农作物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的战略研究》文中提出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将物质流动方式由传统的“资源—产品—废物”单向线型经济,转变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闭合循环模式。通过在生产和服务过程中贯彻“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3R原则,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废弃物排放的最小化,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使人类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使传统的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为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高利用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我国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这是根据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践提出的,是从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向可持续的经济运行模式转变的必然要求。发展循环经济,在我国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都是一个政策性产业,必须构建一整套适合于我国实际的配套政策法律体系,通过政府规制的政策导向来引导、促进和规范循环经济的发展,促进自身的良性循环。当前我国木材资源短缺、农作物秸秆资源浪费及人造板需求膨胀,这些因素为秸秆人造板工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当前秸秆人造板产业化进程缓慢,主要问题来自于原料特性及技术工艺的复杂性、生产成本过高导致与其他同类木质产品相比缺乏竞争力等方面。目前,国内外对农作物秸秆人造板的研究,主要是从胶粘剂、设备及工艺等技术角度进行探讨;而对农作物秸秆人造板产业发展所需的持续原料供应体系、产业发展所需的外部环境优化等缺乏系统的分析,秸秆人造板的产业化建设不仅需要技术创新,而且急需建立符合循环经济理念的资源管理体系、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本研究是在当前我国大力提倡循环经济、木材资源短缺、人造板市场需求旺盛,但是以农业废弃物——农作物秸秆为原料加工的秸秆人造板产业化进程缓慢的背景下提出的,结合当前秸秆人造板发展的实际情况,运用管理学、经济学、博弈论等方法建立数学模型,以提升农作物秸秆人造板产业化的理论研究水平。实施农作物秸秆人造板产业化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发展我国农作物秸秆人造板产业,本研究首先对农作物秸秆人造板产业发展进行了SWOT分析,指出原料的储量与社会优势是产业发展的优势所在;材料性能、生产成本、市场推广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是产业发展的劣势;资源匮乏、内需增长、贸易壁垒、绿色消费等因素为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而造纸业和木质人造板是产业发展的潜在威胁。在此基础之上,本文运用经济学、会计学和博弈论等方法,从绿色营销、市场开拓、产品开发和定价、成本管理等角度对农作物秸秆人造板的产业化发展进行了可行性论证;在此基础之上,从宏观调控、产业重构、社会认同层面设计了农作物秸秆人造板产业化的基本实现方式和基本途径,即以政策指引为源头、技术创新为主体、绿色消费为主线,规划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具备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和实践指导:即必须以完善的的法规为基础,以公众的绿色消费观念为推动,以行业规范为主导,以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文化、技术、人才为支撑,政府、企业、科学界、公众共同努力为配合,构建农作物秸秆人造板产业发展的政策、科技、资金、人才支撑保障体系。最后,基于先进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本文分析如何实现秸秆原料供应商、秸秆人造板生产商、秸秆人造板经销商等各节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探讨农作物秸秆人造板绿色供应链各节点企业间的信任机制、协商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
张宁[9]2013年在《山东地区农作物秸秆生态化综合利用研究》文中提出在我国农村地区,农作物秸秆往往被看作是垃圾,毫无利用价值,农民对待农作物秸秆最为常见的手段便是焚烧或遗弃。实质上,农作物秸秆属于农业生产的附属产物。据资料显示,农作物秸秆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生物资源,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同时,还含有蛋白质、纤维素及多种矿物质。一旦进行燃烧,其真实的价值并未得到真正体现,到最后反倒成为农村经济的负担,与此同时,农作物秸秆处理不当还可能造成一系列负面影响,尤其是对农村坏境的破坏。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也逐渐提高,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也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得到极大重视。本文将以山东省菏泽市为主要研究对象,该地区具有优越的地理条件与优势,与之相应的是,农作物种类也较为丰富。不可避免,农作物秸秆问题是当地农村所必须面临的问题之一。因此,本研究课题的主要目的,便是如何最大限度提高农作物秸秆利用,减少环境污染。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在于,一方面,这是有效缓解农业所需肥料的不足,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另一方面,这是贯彻实施科学发展观,保护环境的根本要求。菏泽地区农作物主要以小麦和玉米为主。在收获这些农作物的时候会产生大量秸秆,对于这些农作物秸秆的利用,传统的利用方式就是用来作为燃料被利用,个别的一些可能被用来生产沼气。近年来,随着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作物秸秆被作为燃料利用的已经很少了。为了处理这些秸秆,很多人采用了就地燃烧的方式,这样做不但造成了能源的浪费,而且还会污染大气,甚至造成火灾,每年到了农作物收获获季节都会发生一些由于燃烧秸秆而造成的火灾事故。与我国其他农村地区一样,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科技水平以及政策宣传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菏泽地区的农作物秸秆利用仍然以传统的秸秆燃烧为主。基于这一情况,本文针对目前菏泽地区农作物秸秆利用的现状和存在的群众认识还不足、资金投入不足、秸秆制炭燃烧新技术亟待研发、秸秆还田技术推广阻力大以及乱堆乱放、秸秆焚烧等问题,从制定合理的秸秆综合利用规划、提高人们对秸秆综合利用的意识、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和从秸秆还田、秸秆作为饲料、秸秆转化为燃料以及秸秆作为原料等秸秆的综合利用技术研发方面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石阳[10]2012年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研究及其在滨州市的示范应用》文中指出长久以来,农作物秸秆一直作为粮食、经济作物的副产物,被直接作为加热燃料,或者被遗弃。随着经济发展,秸秆的燃料价值被降低,甚至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阻碍。秸秆开始被焚烧或遗弃并导致了各种环境问题,从而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滨州市地理位置优越,拥有丰富的农作物资源,随之产生的秸秆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怎么使“问题”成为本该具有的“资源”性质,成为了本研究课题的主要内容。本研究认为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是保护生态环境,节约可再生资源的需要,也是缓解农村饲料、肥料、燃料和工业原料的紧张状况,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本文介绍了滨州市秸秆资源总量和综合利用现状,分析了秸秆资源短缺、过剩问题的根源,论述了秸秆综合利用的主要技术途径和制约因素,提出了促进滨州市秸秆综合利用的对策及建议。重点介绍了秸秆气化技术、秸秆青贮技术、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秸秆还田技术、秸秆制沼气技术、秸秆有机肥生产技术、秸秆栽培食用菌技术、秸秆工业品加工技术、秸秆发电技术和秸秆生产生物煤技术等10项适合滨州市发展的农作物秸秆技术,以及部分技术在滨州的开发使用情况。
参考文献:
[1]. 黑龙江省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工程发展方略研究[D]. 张晓先.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5
[2]. 荆州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研究[D]. 刘新芽. 长江大学. 2013
[3]. 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的政策支持体系研究[D]. 谢海燕. 南京林业大学. 2013
[4]. 辽宁省秸秆能源化利用对策研究[D]. 于彬.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
[5]. 重庆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及展望[J]. 刘科, 高立洪, 唐宁, 韦秀丽, 李平. 中国沼气. 2018
[6]. 我国农作物秸秆焚烧屡禁不止的原因探究及对策分析[D]. 朱靓. 南京林业大学. 2016
[7].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研究进展综述[J]. 解恒参, 赵晓倩.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5
[8]. 农作物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的战略研究[D]. 陈琳. 南京林业大学. 2007
[9]. 山东地区农作物秸秆生态化综合利用研究[D]. 张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
[10].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研究及其在滨州市的示范应用[D]. 石阳. 山东大学. 2012
标签: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论文; 秸秆论文; 秸秆发电论文; 沼气发电论文; 沼气设备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三农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种植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