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配穴原则及规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针灸,处方,规律,原则,古代,黄帝内经,频次。
配穴原则及规律论文文献综述
魏连海,王卫,孟向文,李志道[1](2008)在《针灸处方的选穴原则和组方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制定科学合理的针灸处方入手,结合临床实际介绍了针灸处方的选穴原则和组方规律,为临床针灸医师制定针灸处方提供了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08年02期)
裴景春[2](2005)在《宋金元时期针灸处方配穴的原则及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宋金元时期的中医文献为依据,系统地分析了宋金元时期针灸处方的配穴原则及规律。认为宋金元时期是针灸处方配穴理论不断发展和处方大量积累的时期。并具有五大特点:针灸处方配穴理论不断发展,配穴处方大量出现;处方组成穴位手法并重;创立按时取穴法;出现了火针处方;首创了针灸处方的方义。(本文来源于《中医药学刊》期刊2005年06期)
于本性[3](2005)在《内科诸血症针灸处方配穴原则及规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归纳古今医学文献中有关血证(鼻衄、便血、尿血、吐血)针灸处方的相关论述,统计诸血证处方中不同穴位出现的频次,总结出各血证的高频次主治穴位。 方法:检索出古代及现代医学书籍和期刊中对诸血证针灸处方的论述;建立相应数据库,录入相关针灸处方文献资料。统计诸血证针灸处方中出现的不同穴位,以其出现频次的高低为主确定各血证的叁至五个主治穴位 结果:收集古今医学文献中各血证针灸处方的出处、作者、取穴、刺灸方法、原文等的详细内容,建立相应的录入数据库,此数据库内容可以导出、查询。 结论:通过对古今相关医学文献的整理及分析研究,总结出血证针灸处方的主治穴位。(本文来源于《辽宁中医学院》期刊2005-05-20)
毛爱民[4](2005)在《古代针灸治疗失眠处方配穴原则及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不寐这一单病 ,对目前国内现存的记载有针灸理论及治疗的 119种古医籍 (包括综合书目中的针灸部分 )进行研究 ,总结规律 ,并探索针灸处方规范化研究的方法。1 常用频次统计笔者收集治疗失眠的古代处方文献 38条 ,共 5 1穴 ,94穴次。对所收集(本文来源于《辽宁中医杂志》期刊2005年05期)
富作平[5](2002)在《古代中风病针灸处方配穴原则及规律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较全面地探讨了清代及清代以前 2 0 1部针灸及综合医籍中有关针灸治疗中风病方面的文献 ,对其用穴规律及刺灸法进行了初步研究。可知 :古代医家治疗本病取穴 ,多以局部取穴及循经取穴为主 ,配以全身取穴。病机取穴极少 ,多对症取穴。在刺灸法上 ,多采用艾炷灸 ,说明古人非常重视艾灸法 ,对于补泻法涉及较少。(本文来源于《辽宁中医杂志》期刊2002年06期)
富作平[6](2002)在《中风病针灸处方配穴原则及规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归纳古今文献中治疗中风病主症、兼症及辨证分型的针灸处方情况,总结古今医家治疗中风病的用穴原则及规律。2.通过对其用穴规律及刺灸法的研究,总结出针灸治疗中风病主症、兼症及辨证分型的主要穴位,整理出针灸治疗中风病的高频次处方。方法:检索清代及清代以前的针灸古籍、中医学丛书中针灸文献201部及1949年10月至2000年6月期间发表在国家及省级医学杂志中有关针灸治疗中风病文献605篇。将治疗中风病的针灸处方按主症、兼症及辨证分型进行分类,对其治疗用穴按照出现频次的高低分析用穴特点及规律,同时对刺灸法亦根据出现频次的高低进行分析总结,从高频次出现的穴位中总结治疗本病的处方。结果:总结出古今医家治疗本病取穴主要以“治痿独取阳明”理论为指导,以局部取穴及循经取穴为主,配合全身取穴、辨证取穴及对症取穴;以针法及灸法相互结合为原则的针灸治疗中风病的原则及规律。结论:通过对古今文献的分析及研究,总结出针灸治疗中风病的高频次处方。(本文来源于《辽宁中医学院》期刊2002-05-20)
葛欣[7](2002)在《郁病针灸治疗处方的配穴原则及规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古籍和现代文献中针灸治疗郁病的处方进行整理,并按脏腑辨证分类,总结出古代、现代及古今针灸治疗郁病的用穴规律、选穴特点,在此基础上,探讨针灸治疗郁病的组成结构,并总结出针灸治疗郁病的高频次处方。方法:按病名和症状查找古籍条文;将检索出的古代条文及现代文献资料依据标准辨证分型;将古今针灸治疗郁病的处方分为叁部分统计总结,一古代针灸处方配穴规律及原则的研究;二现代针灸处方配穴规律及原则的研究;叁古今针灸处方配穴规律及原则的研究。讨论:通过以上分析,对出现频率较高的穴位,总结出高频次处方,并阐述处方的方义及针刺手法。结果:古今针灸治疗郁病的处方特点以循经取穴为主,配合局部取穴、远端取穴及辨证取穴。在针法灸法上以体针为主,配合电针等其他针法,同时重视灸法的应用。心理暗示疗法的应用在郁病的治疗中亦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结论:得出古今针灸治疗郁病的高频次处方。(本文来源于《辽宁中医学院》期刊2002-05-01)
裴景春,冯起国,郑利岩[8](2001)在《明清时期针灸处方配穴原则及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明清时期的中医文献为依据,系统地分析了明清时期针灸处方的配穴原则及规律。认为明清时期是针灸处方及其理论成熟完善时期。并且有四大原则及规律:配穴处方成为主流,针灸处方已近成熟;配穴理论极其丰富,配穴方法层出不穷;针灸处方配穴的“君臣佐使”;透穴刺法的提出与发展。指出,透穴刺法特点是,刺针数量少、刺激穴位多、疗效高。具有调和阴阳、协调表里、激发经气、改善症状之作用。认为,针灸处方经历代医家反复实践、不断总结、积累和发展,历史各时期都有其不同的规律和特点,使但使针灸处方理论成熟是明清时期。(本文来源于《中医药学刊》期刊2001年03期)
裴景春,冯起国[9](2001)在《晋隋唐时期针灸处方配穴的原则及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灸处方 ,是针灸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是直接影响针灸临床疗效的重要内容 ,是历代医家反复实践、不断总结 ,从积累之丰富经验中发展起来的。历史上各个时期的针灸处方都有其不同的规律和特点 ,为推动针灸处方向标准化、规范化、定性定量化发展 ,为全面掌(本文来源于《中医药学报》期刊2001年02期)
裴景春[10](2000)在《东汉以前针灸处方配穴原则及规律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1.循经取穴为主其他取穴为辅:据统计,《黄帝内经》中400余首针灸处方,运用循经取穴的处方多达356首。占处方总数的86.4%。其他取穴方法有局部取穴法、邻近取穴法、表里经取穴法等。2.针灸处方多为单穴多穴处方较为少见:在《内经》中,绝大部分针灸处方用穴的数量很少,一个症状繁多而又复杂的病证仅选用1~2个穴位。这种特点,为后世医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伤寒论》中共有针灸处方10首,其中3首或只指针灸部位的经脉,或只讲针灸方法。3、注重特定穴的应用完善特定穴理论:以《黄帝内经》为例,其针灸处方为241方,其中特定穴的处方有121方,占50.21%。由此可见,特定穴在当时是相当受到重视的。4.出现了针灸处方配穴方法;如《黄帝内经》偶刺者,实际上内含前后相对的配穴法,前后配穴法逐渐演化发展为后世的“俞募配穴法”。《难经》提出了“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理论,在此基础上创立了补母泻子配穴法、泻南补北配穴法、刺井泻荥配穴法及补子泻输配穴法等。(本文来源于《中医文献杂志》期刊2000年01期)
配穴原则及规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宋金元时期的中医文献为依据,系统地分析了宋金元时期针灸处方的配穴原则及规律。认为宋金元时期是针灸处方配穴理论不断发展和处方大量积累的时期。并具有五大特点:针灸处方配穴理论不断发展,配穴处方大量出现;处方组成穴位手法并重;创立按时取穴法;出现了火针处方;首创了针灸处方的方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配穴原则及规律论文参考文献
[1].魏连海,王卫,孟向文,李志道.针灸处方的选穴原则和组方规律[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
[2].裴景春.宋金元时期针灸处方配穴的原则及规律[J].中医药学刊.2005
[3].于本性.内科诸血症针灸处方配穴原则及规律的研究[D].辽宁中医学院.2005
[4].毛爱民.古代针灸治疗失眠处方配穴原则及规律[J].辽宁中医杂志.2005
[5].富作平.古代中风病针灸处方配穴原则及规律的探讨[J].辽宁中医杂志.2002
[6].富作平.中风病针灸处方配穴原则及规律的研究[D].辽宁中医学院.2002
[7].葛欣.郁病针灸治疗处方的配穴原则及规律的研究[D].辽宁中医学院.2002
[8].裴景春,冯起国,郑利岩.明清时期针灸处方配穴原则及规律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1
[9].裴景春,冯起国.晋隋唐时期针灸处方配穴的原则及规律[J].中医药学报.2001
[10].裴景春.东汉以前针灸处方配穴原则及规律的探讨[J].中医文献杂志.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