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环河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地球化学,白垩,地层学,作用,地下水。
环河组论文文献综述
张献文[1](2018)在《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下白垩统环河组旋回地层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旋回地层学的发展为地层对比、天文年代标尺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陆相地层中旋回信号的识别、旋回信号的重现性、天文年代标尺的建立,是旋回地层学及天文年代学研究的难点问题。鄂尔多斯盆地发育比较连续的中生代河湖相沉积,是开展陆相沉积物旋回地层研究的理想地区。盆地西南缘下白垩统志丹群自下而上由宜君组、洛河组、环河组组成,为一套河湖相-沙漠相沉积的碎屑岩系,厚度420.36~1135.22m,是开展陆相沉积物旋回地层学研究的理想材料。本文通过对盆地西南部5个煤炭勘探区25个钻孔下白垩统环河组岩芯资料和自然伽玛测井数据分析,划分了环河组的沉积相,在此基础上利用天文轨道旋回理论,对7个钻井自然伽玛值进行了旋回地层学和天文年代学分析,并对旋回重现性进行了简单的讨论。主要得到了以下结论:1、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环河组为一套浅灰绿色~灰色~浅灰红色细碎屑岩,厚度149.41~718.42m,从西北向东南逐渐减薄,沉积环境为叁角洲相和湖相,进一步分为叁角洲前缘亚相、滨浅湖亚相和半深湖亚相。2、对7个钻井的自然伽玛值旋回地层研究表明,研究区地层沉积明显受到天文轨道周期控制,在5个钻井(4401、NK613、NK301、2801、701)中识别出了岁差、倾斜率和偏心率周期,但在2个钻井(Z504、N701)中只识别出了岁差和倾斜率周期,总体显示研究区环河组良好的记录了天文轨道旋回信号。不同钻井识别出的旋回地层厚度(对应的理论周期时间长度)存在差异,分别为岁差周期1.04~2.04m(16ka~22ka)、倾斜率周期2.14~5.31m(28ka~57ka)、短偏心率周期6.01~13.20m(100ka~136ka)、长偏心率周期19.96~41.66m(400ka)。不同位置厚度周期的差异可能是不同沉积环境的沉积速率差异造成的。3、对研究区西部、中部及东部叁个钻井4401(叁角洲前缘亚相)、NK613(滨浅湖亚相)和N701(叁角洲前缘亚相)环河组浮动天文年代标尺研究显示,4401井环河组包含11.5个的400ka长偏心率周期、34.5个135Ka短偏心率周期81个57Ka倾斜率周期和209个岁差周期,浮动天文年代持续时间4.6Myr,平均沉积速率为13.41cm/ka;NK613环河组包含11.5个400ka长偏心率周期、80个57Ka倾斜率周期,209个岁差周期,浮动天文年代持续时间4.6Myr,平均沉积速率5.91cm/ka;N701井以49Ka的倾斜率周期最明显,包含51.5个49ka倾斜率周期和113个22ka岁差周期,浮动天文年代持续时间2.52Myr,平均沉积速率6.97cm/ka。西部和中部两个钻井环河组都记录了11.5个400ka长偏心率周期,具有较好的旋回信号重现性,但在东部的N701井,没有识别出长、短偏心率周期,是否是地层岩性差别还是其他原因,尚需进一步研究;但用倾斜率周期估算的地层年代,比西部中部短,可能在东部存在沉积地层的缺失。(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8-04-01)
徐中华,李云峰,姜凌,侯光才,胡安焱[2](2009)在《鄂尔多斯盆地南区环河组地下水水岩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中以揭示鄂尔多斯盆地南区白垩系环河组地下水水化学场的形成机理为主要研究目的。在了解鄂尔多斯盆地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分析了环河组地下水水化学演化特征,应用Phreeqc软件对其进行了水-岩作用的地球化学模拟,定量分析研究了该区地下水的演化过程、形成机理,并进一步分析了南区环河组地下水的补、径、排关系。得出结论为:在水流模拟路径上主要发生了石膏、岩盐、斜长石、钾云母或钾长石的溶解反应和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导致地下水的TDS不断增大;其间,受总排泄带位置及东西两侧径流的影响,使水化学演化方向、径流方向产生朝向总排泄带的"向心"偏转,因此,环河组大体上以马莲河入泾河汇入口附近为中心,形成半个向心椭圆状的地下水流动系统。该结论对盆地南区地下水流动系统的划分、边界界定,具有特殊意义。(本文来源于《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期刊2009年09期)
刘亚南,崔旭东[3](2009)在《陇东盆地白垩系环河组水文地质条件》一文中研究指出陇东盆地环河组地下水富水性普遍弱,且复杂,但受岩性岩相、孔隙度、补给条件叁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和控制,在空间上具有中东部强西部弱,下部强上部弱的富集规律,这对当地的城市生活供水和陇东能源基地供水方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地下水》期刊2009年01期)
高文冰[4](2005)在《反向模拟方法在鄂尔多斯盆地环河组地下水演化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鄂尔多斯白垩系地下水水质变化复杂,影响因素众多。目前,白垩系地下水水化学场的分布规律已经基本掌握,但地下水具体是怎样演化的还很模糊,传统的一些水文地球化学研究方法只能从定性的角度来分析地下水的演化过程。本文运用化学热力学原理、质量作用定律和质量守恒定律,用反向模拟的方法对白垩系环河组地下水进行水—岩作用的地球化学模拟,第一次定量的对本区地下水演化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揭示了水化学场的形成机理,总结了矿物的溶解沉淀规律。从而为该区水文地质概念模型的建立、地下水资源的水质水量评价及其合理开发利用和科学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前一部分介绍了水—岩作用的地球化学模拟的方法,包括用来分析地下水中组分存在形式和分布状况的水溶组分平衡分布计算原理,判断矿物在水中溶解沉淀状态的饱和指数的计算方法,以及依据元素平衡、电荷平衡、电子平衡、碱度平衡建立地球化学模型和模型的数学解法。后一部分是利用所介绍的方法对白垩系一些典型地段进行水—岩作用的地球化学模拟,最终模拟结果显示:在鄂尔多斯白垩系南区中部,环河组地下水向马莲河方向径流排泄过程中,主要发生了方解石、石英的沉淀和石膏、钾盐、岩盐、海泡石、萤石的溶解,以及Na~+、Ca~(2+)、Mg~(2+)之间发生的离子交换作用。环河组地下水在由西边界向南东方向径流过程中,主要发生了方解石、白云石、钙蒙脱石、石英的沉淀和石膏、岩盐、钠长石、钾长石、C0_2的溶解。 整个研究表明,在鄂尔多斯白垩系地区进行水—岩作用的地球化学模拟,能够定量化的分析地下水的演化过程,解释水化学场的形成条件,为建立地下水系统模型提供佐证。同时,要全面的认识白垩系地下水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白垩系地区水—作用的研究。(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05-05-01)
冯建国[5](2003)在《地下水水化学分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下水水化学研究一直是水文地质研究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根据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进行水化学分类是一项经常要做的实际性工作。根据工作目的的不同,我们可以对地下水进行各种各样的分类。 鄂尔多斯地下水勘查是国家重大的地质调查项目,在地下水水化学研究的几次大型讨论会议上,专家们一致认识到,能不能利用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勘查项目中的大量地下水水质分析资料,探索出一种新的水化学类型划分方法,对舒卡列夫分类中的25%毫克当量百分数的分类界限加以重新考虑,而找出一个与淡水密切相关的x%作为分类界限。本文就是以鄂尔多斯自流水盆地白垩系保安群环河组地下水水化学资料为基础而开展相关研究的。全文共分六章,主要内容依次为: 第一章,概略介绍了本论文选题的来源及研究意义,阐述了这一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并简要的提出了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中,通过对矿化度与叁大阴离子毫克当量百分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对叁大阴离子毫克当量百分数作百分比排位分析,确定了矿化度与叁大阴离子毫克当量百分数之间相关性的存在,为下面的水化学分类打下了基础。 第叁章为聚类分析部分,通过对矿化度和叁大阴离子毫克当量百分数为要素的聚类分析,将示例的25个淡水水样分成3类进行研究,找出了同类水样间的共性和不同类别水样之间的差异。 第四章中,以阴离子毫克当量百分数在不同区间内时的淡水水样个数与总水样个数之比随阴离子毫克当量百分数增加的变化趋势为基础,详细分析了叁大阴离子毫克当量百分数对地下水矿化度增减的影响,并找出了不同影响段的毫克当量百分数区间值。 第五章中总结了第二、叁、四章的分析结果,确定了新的地下水水化学分类指标,最终将地下水按叁大阴离子毫克当量百分数分成绝对重碳酸型、相对重碳酸型、非重碳酸型叁种类型,并用洛河组的水质分析资料对新的水化学分类作了验证。 第六章为结论部分,是对前几章研究的总结,亦即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所得出的结果。(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03-05-01)
环河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中以揭示鄂尔多斯盆地南区白垩系环河组地下水水化学场的形成机理为主要研究目的。在了解鄂尔多斯盆地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分析了环河组地下水水化学演化特征,应用Phreeqc软件对其进行了水-岩作用的地球化学模拟,定量分析研究了该区地下水的演化过程、形成机理,并进一步分析了南区环河组地下水的补、径、排关系。得出结论为:在水流模拟路径上主要发生了石膏、岩盐、斜长石、钾云母或钾长石的溶解反应和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导致地下水的TDS不断增大;其间,受总排泄带位置及东西两侧径流的影响,使水化学演化方向、径流方向产生朝向总排泄带的"向心"偏转,因此,环河组大体上以马莲河入泾河汇入口附近为中心,形成半个向心椭圆状的地下水流动系统。该结论对盆地南区地下水流动系统的划分、边界界定,具有特殊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环河组论文参考文献
[1].张献文.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下白垩统环河组旋回地层学研究[D].兰州大学.2018
[2].徐中华,李云峰,姜凌,侯光才,胡安焱.鄂尔多斯盆地南区环河组地下水水岩作用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
[3].刘亚南,崔旭东.陇东盆地白垩系环河组水文地质条件[J].地下水.2009
[4].高文冰.反向模拟方法在鄂尔多斯盆地环河组地下水演化中的应用[D].长安大学.2005
[5].冯建国.地下水水化学分类研究[D].长安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