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超声显像论文_舒婷,潘洁丽,黄利,柯维和

导读:本文包含了血管内超声显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超声,血管,冠状动脉,蛋白,冠心病,心绞痛,临界。

血管内超声显像论文文献综述

舒婷,潘洁丽,黄利,柯维和[1](2019)在《60岁以上不同血清尿酸水平的冠心病人群血管内超声显像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60岁以上冠心病人群血管内超声结果,找出其与不同程度尿酸血症的相关性,为老年冠心病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数据依据。方法:对2016年10月—2018年2月儋州市人民医院确诊为冠心病的60岁以上患者进行血管内超声检查,并测量患者血清中的尿酸水平。对两组数据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结果:纳入的384例研究对象根据血清尿酸浓度分为低(<200μmol/L)、中(200~<400μmol/L)和高(≥400μmol/L)尿酸血症3组。组间比较结果显示血清尿酸浓度的升高和男性基本生理指数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P <0.05),但这种关联在女性患者中并未观察到(P> 0.05)。尽管3组患者在血管外弹力膜面积、脂质池面积、斑块体积、斑块最大/最小厚度和平均血管直径方面相似,但高浓度血清尿酸(高/中尿酸血症)患者斑块的面积显着大于低浓度血清尿酸患者(低尿酸血症)(P <0.05),而其斑块纤维帽厚度却显着低于低尿酸血症组患者(P <0.05)。与之相一致,血清尿酸水平的提高和钙化冠脉斑块的比例,尤其是深部钙化冠脉斑块的比例呈正相关性。结论:高血清尿酸60岁以上患者的冠心病斑块呈现不稳定性:纤维帽变薄、斑块面积和钙化现象增加。通过控制血清尿酸浓度来改善冠心病斑块不稳定的特征将是临床治疗这类患者人群的重点所在。(本文来源于《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7期)

于淼,金忠志刚,高璐,王小溪,马妍[2](2018)在《NSTE-ACS患者临界病变的血管内超声显像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NSTE-ACS患者冠脉造影提示为临界病变的血管内超声(IVUS)显像特征。方法入选冠脉造影存在临界病变的NSTE-ACS患者72例,共88处临界病变进行IVUS检查,观察斑块的定性及定量特点。结果 NSTE-ACS患者临界病变斑块IVUS提示大部分为偏心斑块及混合斑块,冠脉造影管腔狭窄率与IVUS斑块负荷之间虽然存在直线相关关系(r=0. 914,P <0. 05),但冠脉造影低估了冠脉狭窄程度(61. 7±8. 3%VS 69. 2±9. 3%,P <0. 05)。结论冠脉造影提示为临界病变的斑块,仍存在一定比例患者应行介入治疗,IVUS可成为准确评估临界病变狭窄程度及指导治疗策略的有效方法。(本文来源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12期)

秦小飞[3](2016)在《炎症标志物与冠状动脉临界病变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显像影像特征的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粥样斑块的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显像(VH-IVUS)影像学特点与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从而为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治疗策略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3年9月‐2015年1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拟诊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临界病变的114例患者做为本研究的观察对象,对所有入选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后行血管内超声及虚拟组织学显像,观察入选患者的斑块负荷及粥样斑块主要成分构成比,同时对入选患者进行高敏C反应蛋白及MMP-9检测,分析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粥样斑块的VH-IVUS影像学特点与高敏C反应蛋白及MMP-9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114例患者的斑块负荷为(62.71±7.31)%,斑块体积的相对值分别为:纤维成分为(53.56±0.11)%,纤维脂质为(22.63±0.24)%,坏死成分为(12.65±0.17)%,钙化成分为(9.31±0.12)%。VH-IVUS结果提示临界病变构成成分主要为纤维成分,钙化成分最少。114例患者的高敏C反应蛋白平均结果为(8.3±0.5)mg/L,高敏C反应蛋白与靶病变构成成分线性相关分析结果如下:纤维成分(r=-0.021,P>0.05),纤维脂质(r=0.097,P>0.05),斑块坏死成分(r=-0.012,P>0.05),钙化成分(r=-0.011,P>0.05),由此可以看出高敏C反应蛋白与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斑块性质无明显的相关性。114例患者的MMP-9的平均结果为(216.75±29.23)ng/ml,MMP-9与靶病变构成成分线性相关分析结果如下:纤维成分(r=-0.011,P>0.05),纤维脂质(r=0.076,P>0.05),斑块坏死成分(r=-0.008,P>0.05),钙化成分(r=-0.007,P>0.05),由此可以看出MMP-9水平与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斑块性质无明显的相关性。结论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VH-IVUS影像学特点与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MMP-9水平无明显的相关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工程》期刊2016年07期)

陈新军,郑若龙,李伟章,钱惠东,张华[4](2015)在《血管内超声显像对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诊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显像(IVUS)对冠状动脉(冠脉)临界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45例冠心病(CHD)患者冠脉造影示冠脉狭窄50%-70%(临界病变),均经IVUS查检测及压力导丝检查。左主干血管狭窄程度≥70%,狭窄处管腔面积<6mm2;其他血管狭窄程度≥70%,狭窄处管腔面积<4mm2则判定IVUS检测阳性。血流储备分数<0.75判定压力导丝检测阳性。结果 45例患者中冠脉造影测定临界病变50处,其中左主干临界病变6处,左前降支临界病变20处,回旋支临界病变9处,右冠脉临界病变15处。左主干、左前降支、回旋支、右冠脉的冠脉造影临界病变中,IVUS测定阳性病变分别为4、12、6、10处,而压力导丝检测阳性病变分别为4、8、4、6处。结论 IVUS对冠脉临界病变的诊断有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江苏医药》期刊2015年17期)

王伟民[5](2015)在《血管内超声与光学相干断层显像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应用的优劣及前景》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十年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取得了很大进展,同时,人们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深入认识和介入治疗的发展离不开血管内成像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上世纪80年代末,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开始应用于临床[1]。IVUS通过导管技术将微型化的超声探头置入血管腔内进行显像,可(本文来源于《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期刊2015年06期)

周美丽[6](2014)在《冠心病患者血浆内脂素水平的变化及与血管内超声显像下易损斑块特征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通过检测正常冠脉对照组、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急性心肌梗死组的血浆内脂素水平,VH-IVUS检查冠心病患者斑块的显像特征,探讨两者的相关性,研究内脂素在冠心病患者的变化特点以及与斑块特征之间的关系。【研究方法】:经CAG证实为冠心病患者26例进行VH-IVUS;在VH-IVUS下测算斑块负荷、斑块面积、最大坏死核心面积等并记录;同时对26冠心病患者以及10例CAG证实为冠脉正常者进行外周血浆内脂素的水平测定。将血浆内脂素水平与VH-IVUS检查下的斑块负荷、斑块面积、坏死核心面积等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1)内脂素水平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急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稳定型心绞痛组、冠脉正常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2)不同切面下VH-IVUS检测到的斑块特征与内脂素的关系:(a)斑块负荷最重的切面:内脂素与斑块的面积(mm2)、对应的外弹力膜的横截面积(mm2)、纤维组织面积(mm2)、坏死核心面积(mm2)呈正相关性;(b)管腔面积相对最小的切面:内脂素与坏死核心面积(mm2)呈正相关性;(c)坏死核心面积最大的切面:内脂素与坏死核心面积(mm2)呈正相关性;3)内脂素与罪犯血管总斑块的负荷(%)、斑块体积(mm3)、纤维组织体积(mm3)、纤维组织占斑块百分比(%)、坏死核心体积(mm3)、坏死核心占斑块百分比(%)呈正相关性。【研究结论】:1)内脂素水平在冠心病组较正常冠脉组水平升高,并且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其水平明显升高。2)内脂素水平与VH-IVUS检查下的斑块特征存在相关性。(本文来源于《福建医科大学》期刊2014-05-01)

费玲,张军,王长厚,马晓丽,付金国[7](2014)在《血清脂蛋白(a)水平与血管内超声斑块显像特征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清脂蛋白(a)[Lp(a)]水平及在血管内超声(IVUS)下冠状动脉斑块显像特征关系。方法选择在我院住院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88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72例,同时选取在门诊因胸痛就诊,行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正常的患者8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叁组患者血清Lp(a)水平,应用IVUS评价ACS组和SAP组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的形态、特征及易损性。并进一步评价血清Lp(a)与IVUS评价易损性斑块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ACS组血清Lp(a)浓度显着高于SAP组及对照组(均P<0.01),ACS组狭窄病变处主要为软斑块、偏心性斑块,而SAP组则反之,ACS组IVUS斑块面积(P<0.01)、偏心指数及重构指数(P均<0.05)均大于SAP组,管腔面积小于SAP组(P<0.01),血浆Lp(a)水平与软斑块面积百分比、偏心指数和血管重构指数(r=0.365,P=0.011;r=0.448,P=0.008和r=0.432,P<0.001)呈正相关。结论 ACS组血清Lp(a)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和对照组,血清Lp(a)水平与IVUS评价斑块易损性指标相关,Lp(a)可作为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评估因子。(本文来源于《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期刊2014年05期)

李波,晏沐阳[8](2011)在《血管内超声与冠状动脉造影在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轻度狭窄中的显像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IVUS)与冠状动脉造影(CAG)在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轻度狭窄中的显像特征。方法对经CAG发现冠状动脉轻度狭窄的3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42处病变进行IVUS检查,观察病变斑块性质和血管最大狭窄程度,并对CAG和IVUS两种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CAG发现,偏心性狭窄26处,向心性狭窄16处,病变最窄处血管直径狭窄率为(29.06±7.20)%;IVUS发现,偏心性斑块34处,向心性斑块8处,易损斑块28处,病变最窄处血管直径狭窄率为(37.37±6.50)%,面积狭窄率为(41.51±7.50)%。IVUS所测病变最窄处血管直径狭窄率明显高于CAG(P<0.05)。结论 CAG低估血管内病变情况,IVUS可准确地判定冠状动脉的病变性质和狭窄程度,更好地指导临床确定治疗策略。(本文来源于《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期刊2011年05期)

翁建新,刘强,左辉华,孙红梅,王丽丽[9](2011)在《急性冠脉综合征血管内超声斑块显像与血清淀粉样蛋白A、妊娠相关蛋白A表达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管内超声(IVUS)显像与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浓度的相关性。方法:按照1979年WHO缺血性心脏病诊断标准选择80例住院冠心病患者,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0例)和ACS组(60例),所有患者均行IVUS、冠脉造影检查,术前至少1h分别检测患者血清SAA、血浆PAPP-A的浓度,并与IVUS检查所得出的斑块纤维帽厚度、偏心指数、重构指数比较,分析其相关性。结果:与SAP组患者相比,ACS组患者纤维帽厚度明显变薄[(1.0±0.2)mm∶(0.7±0.1)mm],偏心指数[(0.4±0.1)∶(0.9±0.2)]、重构指数明显提高[(0.8±0.1)∶(1.3±0.2)],SAA[(13.75±9.65)MIU/L∶(36.4±12.32)MIU/L]、PAPP-A[(10.36±8.25)mg/L∶(32.68±12.5)mg/L]浓度明显升高(P均<0.001)。SAA、PAPP-A水平与纤维帽厚度均呈负相关(r=-0.68,-0.68,P均<0.05),与偏心指数(r=0.75,0.81)、重构指数(r=0.71,0.78)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易损斑块的纤维帽厚度、偏心指数、重构指数(斑块稳定性)与血清淀粉样蛋白A、妊娠相关蛋白A存在相关关系,血清淀粉样蛋白A、妊娠相关蛋白A可作为预测易损斑块稳定性的重要指标。(本文来源于《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期刊2011年02期)

贾如意,虞华鹏,赵成军,王涛,浦艳华[10](2010)在《应用血管内超声显像技术评价高敏性C反应蛋白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技术探讨血清高敏性C反应蛋白(hsCRP)与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关系。方法:38例拟诊为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和IVUS检查,其中8例患者经CAG和IVUS检查未发现冠脉有明显病变为对照组;30例经IVUS检查发现冠脉有明显狭窄病变,为冠心病组,其中UAP 18例、稳定型心绞痛(SAP)12例。检测所有患者的hsCRP浓度。结果:38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内膜增厚;8例对照组无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30例冠心病患者IVUS示有不同类型的AS斑块。UAP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显着高于SAP组及对照组;不稳定斑块组hsCRP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结论:UAP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明显增高,提示hsCRP水平升高与AS斑块不稳定有关。(本文来源于《心脏杂志》期刊2010年05期)

血管内超声显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NSTE-ACS患者冠脉造影提示为临界病变的血管内超声(IVUS)显像特征。方法入选冠脉造影存在临界病变的NSTE-ACS患者72例,共88处临界病变进行IVUS检查,观察斑块的定性及定量特点。结果 NSTE-ACS患者临界病变斑块IVUS提示大部分为偏心斑块及混合斑块,冠脉造影管腔狭窄率与IVUS斑块负荷之间虽然存在直线相关关系(r=0. 914,P <0. 05),但冠脉造影低估了冠脉狭窄程度(61. 7±8. 3%VS 69. 2±9. 3%,P <0. 05)。结论冠脉造影提示为临界病变的斑块,仍存在一定比例患者应行介入治疗,IVUS可成为准确评估临界病变狭窄程度及指导治疗策略的有效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血管内超声显像论文参考文献

[1].舒婷,潘洁丽,黄利,柯维和.60岁以上不同血清尿酸水平的冠心病人群血管内超声显像特征分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于淼,金忠志刚,高璐,王小溪,马妍.NSTE-ACS患者临界病变的血管内超声显像特征[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8

[3].秦小飞.炎症标志物与冠状动脉临界病变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显像影像特征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2016

[4].陈新军,郑若龙,李伟章,钱惠东,张华.血管内超声显像对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诊断价值[J].江苏医药.2015

[5].王伟民.血管内超声与光学相干断层显像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应用的优劣及前景[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5

[6].周美丽.冠心病患者血浆内脂素水平的变化及与血管内超声显像下易损斑块特征的关系[D].福建医科大学.2014

[7].费玲,张军,王长厚,马晓丽,付金国.血清脂蛋白(a)水平与血管内超声斑块显像特征的关系[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4

[8].李波,晏沐阳.血管内超声与冠状动脉造影在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轻度狭窄中的显像特征[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

[9].翁建新,刘强,左辉华,孙红梅,王丽丽.急性冠脉综合征血管内超声斑块显像与血清淀粉样蛋白A、妊娠相关蛋白A表达的相关性研究[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1

[10].贾如意,虞华鹏,赵成军,王涛,浦艳华.应用血管内超声显像技术评价高敏性C反应蛋白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相关性[J].心脏杂志.2010

论文知识图

不同性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血管内血管内超声显像仪骨骼肌内海绵状血管瘤图2骨骼肌内蔓状血...测试图像及其边缘提取结果4 超声造影、血管造影( DSA) 及血池显像...原始叁维心脏、CT二维切片与血管曲面...

标签:;  ;  ;  ;  ;  ;  ;  

血管内超声显像论文_舒婷,潘洁丽,黄利,柯维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