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消息传递系统论文_胡文生

即时消息传递系统论文_胡文生

导读:本文包含了即时消息传递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即时消息,系统,通信协议,互联网,身份认证,论文,PICA。

即时消息传递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胡文生[1](2006)在《移动互联网即时消息传递系统PICA的研究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聊天一直是Internet的主要活动之一,网上聊天的主要工具已经从初期的聊天室、论坛变为以MSN、QQ为代表的即时通讯软件(IM)。即时通讯(Instant Messaging,简称IM)自1998年由以色列几个年轻人推出第一款即时通讯软件ICQ以来,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IM软件发展速度惊人,它以其能够通过网络进行实时通信的特点征服了广大用户,PC机端的即时通信(IM)为用户提供了支持硬盘共享、在线音乐播放、寻呼、文本聊天、语音聊天、视频、播送新闻等各项服务,极大地方便了网友们的交流,成为他们生活和工作的必备工具。据统计,迄今为止全球有几亿人使用即时通讯软件在网上交流。即时通讯工具使用频率之高,超出任何一种网络软件。有专家预测:“作为商业通信工具,即时通讯(IM)的应用将于2006年取代电子邮件,成为最流行的互联网通讯工具”。就目前情况而言,即时通信软件市场已达到了的饱和状态,但是随着第叁代数字通信的到来,移动互联网的网速将不断提高,以及手机内存容量的不断扩大、无线互联网和互联网互联互通能力的加强。把即时通信(IM)做到手机上,供用户随时随地的使用,不论是市场成熟程度,还是技术方面都提供了成为现实的可能。这将会彻底改变人们的通信方式,是通信领域里的一次革命。 《移动互联网即时消息传递系统PICA的研究和应用》就是在这一背景条件下开发研究的成果。 本文是对基于开源的Jabber协议的移动互联网上开发即时消息传递系统PICA的研究,重点讨论该系统所使用的协议—Jabber协议的分析及在该系统的应用,具体讨论了该系统的体系结构、客户端的设计、服务器端各Jabber服务器的构建分布、客户端与服务器端以及服务器与服务器之间的通信等内容。 本文研究的关键技术、技术创新点和所做的工作如下: 1.该系统的基本架构设计 (1) 系统设计为叁层的C/S结构,叁层C/S结构是将应用功能分成表示层、功能层、数据层叁部分。其解决方案是:对这叁层进行明确分割,并在逻辑上使其独立。原来的数据层作为DBMS已经独立出来,所以关键是要将表示层和功能层分离成各自独立的程序,并且还要使这两层间的接口简洁明了。 (2) 系统设计涉及到叁个角色:客户、Jabber服务器、互联网。 (3) 客户端通过GPRS与服务器端进行数据交换,用GPRS服务,可以使手机与网络时刻保持连接,而且是按流量来收费,数据的传输速度、传输的质量以及数据的传输量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4) Jabber服务器与Jabber服务器之间通过互联网进行通信。 2.该系统中所包含的关键技术 (1) 支撑平台,LINUX作为主服务器的操作系统,硬件平台是PC机(运行windows XP)采用C/C++开发;数据库采用MySQL(企业版)作为整个系统的运行数据库平台;客户端的硬件平台是各种型号的手机,采用SUN公司的J2ME1.0进行开发。 (2) 在该项目中,服务器与客户端的通信基于两种技术:推技术和拉技术。 (3) 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的通信是通过Jabber的XML流的形式进行的,对Jabber的XML的编码方式的理解与定义是该项目的关键技术之一。 (4) 解决服务器端的负载均衡问题是该系统设计的关键技术之一,随着客户量的增加,原有的Jabber服务器显然是不够用的,所以必需在服务器端设计成能随实际需要来不断增加新的Jabber服务器,新增加的Jabber服务器不能影响现有的Jabber服务器的正常运行。(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06-05-01)

刘娜,田李,彭晓明[2](2006)在《一种改进的即时消息传递系统认证方案》一文中研究指出即时消息传递(IM--Instantmessaging)是Internet上日渐普及的一种通信方法。在介绍IM系统工作方式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当前IM系统在认证方案上的不足以及由此引起的潜在安全威胁。结合数据技术和一次性口令认证方法,对IM系统层对层文件传输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系统认证方案。该方案面向企业级应用,能够满足安全性要求较高的领域。(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工程与设计》期刊2006年03期)

田李,鲁汉榕,郑虹,朱世松[3](2004)在《即时消息传递系统的安全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即时消息传递(IM——Instant messaging)是Internet上日渐普及的一种通信方法。在介绍IM系统工作方式的基础上,讨论了当前IM系统由于设计上的脆弱性而导致的各种潜在的安全威胁,对如何保障IM系统的安全提出了一些方法和建议。(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工程与设计》期刊2004年08期)

黄昶,张燕,沈建国[4](2004)在《即时消息传递系统的智能代理》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不同InstantMessage(IM)系统之间消息不能互通的问题提出了智能代理的构想 ,通过自定义一套XML通信协议实现该智能代理 ,并通过XML通信协议实现和其他即时消息传递系统的通信协议相互转换 ,使不同的IM系统之间信息可以互通(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应用研究》期刊2004年06期)

张燕[5](2002)在《即时消息传递系统的智能代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即时消息传递系统可以让用户以实时的方式与其它的在线用户交谈、传递信息,所以受到了人们的普遍欢迎。目前,市场上存在各种不同的即时消息传递系统。这些系统都能彼此独立的工作,但是不同的系统之间不能相互交流信息。这就给用户带来了局限和不便。本论文针对该问题,提出利用最新的XML技术来实现一个即时消息传递系统的智能代理,使不同的消息传递系统之间信息可以互通。 本论文自定义了一套XML通信协议,按该通信协议实现一个即时消息传递系统。该系统除具备了其它即时消息传递系统共有的基本功能外,还具有独有的对其它即时消息传递系统进行代理的功能。当用户在该系统中代理了其它的即时消息传递系统时,用户通过登录该系统就可直接与代理的系统中的其他用户进行实时通信。本论文以代理MSN Messenger为例,通过MSN Messenger的通信协议与自定义的XML通信协议之间的相互转化,实现了在该系统中对MSN Messenger的代理。同样的原理,可再通过其它即时消息传递系统的通信协议与XML通信协议之间的相互转化来增加对其它即时消息传递系统的代理。这样,用户仅通过使用本论文设计的智能代理就可以同时与多家即时消息传递系统的其他用户进行实时信息交流,从而实现了不同即时消息传递系统之间的消息互通。(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02-05-01)

即时消息传递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即时消息传递(IM--Instantmessaging)是Internet上日渐普及的一种通信方法。在介绍IM系统工作方式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当前IM系统在认证方案上的不足以及由此引起的潜在安全威胁。结合数据技术和一次性口令认证方法,对IM系统层对层文件传输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系统认证方案。该方案面向企业级应用,能够满足安全性要求较高的领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即时消息传递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胡文生.移动互联网即时消息传递系统PICA的研究与应用[D].贵州大学.2006

[2].刘娜,田李,彭晓明.一种改进的即时消息传递系统认证方案[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6

[3].田李,鲁汉榕,郑虹,朱世松.即时消息传递系统的安全性[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4

[4].黄昶,张燕,沈建国.即时消息传递系统的智能代理[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4

[5].张燕.即时消息传递系统的智能代理[D].华东师范大学.2002

论文知识图

Notice: Undefined index: items in F:\Web\www\cnki.demo.com\app\cnki\tpl\search.html on line 79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F:\Web\www\cnki.demo.com\app\cnki\tpl\search.html on line 79

标签:;  ;  ;  ;  ;  ;  ;  

即时消息传递系统论文_胡文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