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补语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补语,动词,结构,句法,汉语,施事,吴语。
补语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周怡[1](2018)在《现代汉语“得”字程度补语结构的句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得”字句一直以来都是汉语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许多专家学者也已经从不同视角对这一结构进行了研究。虽然前人时贤在许多方面业已取得不少成果,但在许多问题上并没有得出一致讨论。另外,“得”字程度补语结构虽然属于“得”字句的研究范围,但是大多数研究者都忽略了对这一结构的研究。因此本文试图在乔姆斯基的最简方案框架下分析现代汉语“得”字程度补语结构,探讨该结构中“得”的范畴地位和句法特点,并尝试找出英语中与该结构相似的结构,并对二者进行对比。本文首先综合前人的研究对程度补语进行了界定,随后对“得”字补语句进行了分类。根据“得”后成分所表达的语义,“得”字补语句可以分为不同类型,本文重点关注“得”字程度补语结构。关于“得”的范畴地位,长期以来语言学家们也一直处于热议当中,看法也不尽相同。基于杨寿勋(1998)和C.-T.James Huang(2009)对“得”字句的分析,本文认为在“得”字程度补语结构当中,“得”可以看成一个轻动词,它具有独立的句法地位,能投射出独立的短语。但同时,“得”又比较特殊,它还是一个后缀词和音系词,它可以充当前面动词的后缀,并与前面的动词组成一个音系词。本文经过探讨“得”字程度补语结构的句法特征,认为“得”字程度补语结构中,“得”前的谓词包括形容词和动词,动词又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这一结构中的形容词谓词和不及物动词谓词为一元谓词,及物动词为二元动词,其中的“得”字为带有特殊意义的轻动词,及物动词谓词NP宾语话题化和关系化与“得”字的特征有关。最后,本文初步探讨了英语当中与“得”字程度补语结构相似的结构,发现英语动结结构与该结构相似,并通过对比发现了二者的不同。(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期刊2018-06-12)
宋文辉[2](2018)在《现代汉语致使状态补语结构中受使者的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经语感调查和语篇调查发现,致使状态补语结构的受使者在指称类型上倾向于定指,并倾向于指生命度较高的对象。这与该结构的两个重要特征密切相关:一是主观性较强,二是可以表达直接致使,也可以表达间接致使。其主观性有两个主要表现:一是移情于受使者,二是有较强的夸张色彩。该结构中受使者生命度往往较致使者高,与致使者相比更容易被移情;该结构中多有情态成分且部分情态成分分布较自由,使得该结构有较强的夸张性情感色彩,更便于表达说话者对受使者的移情。移情受使者使该结构强烈排斥不定指受使者。致使状态补语结构比动结式更适合表达间接致使,而间接致使结构的受使者更倾向于为有意志力的有生对象。(本文来源于《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徐建顺,龚昊[3](2017)在《吴侬软语中重迭动词带补语结构的语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吴方言中重迭动词附带单个形容词作补语构成的"Vv+A"结构式,是现代汉语动补结构的一个分支类别"动+形"式,具有较强的语言辐射力。这里运用国外分布分析法及构式语法理论剖析"Vv+A"这一语法构式的内在规定性,归纳其句法特征、语汇意义及其语用价值,对于今天深入开展方言吟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期刊2017年09期)
吕春梅[4](2017)在《双趋补语结构中宾语的位置与对外汉语教学》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汉语的动趋式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尤其是双趋补语结构中宾语的位置问题,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难点。留学生使用时的偏误率很高。因此,本文将从本体和教学上分别加以分析,并提出简单可行的判断双趋补语结构中宾语的位置的方法。大部分语法着作是从宾语角度展开研究和论述的,因为宾语的位置是决定整个双趋结构语序的重要因素。本文也从宾语角度入手,兼顾主要动词,通过分析动词的语义特征,提取出动词特征中对语序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动词的及物性,同时考虑趋1与趋2的语义特征及离与合时对语序的作用,以及叁种主要宾语的哪些特征能满足特定语序的要求,最终提出了一种判断双趋结构语序的方法:前宾式考虑动词及物与否或动词前能否用“了”,后宾式带无定宾语。(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7-05-01)
吴国良,冯春灿,陈霞[5](2016)在《英语言语类动词不定式补语结构的句法与语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简要回顾了国内外对英语动词补语结构的研究,结合现有研究中的不足之处,对英语言语类动词不定式补足成分进行了深入的句法与语义分析。本文提出,不定式具有行为潜在倾向性语义特征,可有互参性例外用法。本文还完善了Dixon和Wierzbicka关于判断性不定式的用法描写。(本文来源于《中国外语》期刊2016年04期)
付欣晴,胡绵绵[6](2015)在《再论汉语方言“动词重迭式+补语”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方言中能带补语的动词重迭式与共同语中的动词重迭式是同形异质的两类形式,补语包括结果补语、趋向补语和数量补语等叁类。这种结构现在主要分布于江淮官话、闽语、粤语和吴语中,但它应该是古吴语的底层语法结构。(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6期)
丁晓丹[7](2015)在《《围城》中“A+得+状态补语”结构的语法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补语指的是位于中心语之后,表现动作或性状使主语呈现出来的情态的句法成分,鲁健骥先生对这一成分的定义是"在谓语动词或形容词带‘得’后,用来评价、判断或描写‘得’前动词、形容词或名词(施事、受事)的成分"。中心语和状态补语之间通常有"得"。关于这一问题,有学者在整体论述"得"字句这一独具汉语特色句式的补语问题时有提到,如张豫峰的《说"得"字句的补语》、《"得"字句补语的语义指(本文来源于《文学教育(下)》期刊2015年08期)
周丫[8](2015)在《现代汉语“形容词+极限性程度补语”结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汉语中有不少形如"帅呆了""酷毙了"的结构,这一结构在很多问题上存在争议,故导致其研究比较零散且不充分。本文试从这一结构的组成和特点两方面对其做整体探讨,并对所有能进入这一结构的补语做具体的分类与阐述,希望能弥相关研究的不足。(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期刊2015年04期)
汪国胜,付欣晴[9](2013)在《汉语方言的“动词重迭式+补语”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闽语和吴语里普遍存在动词重迭式带补语的现象,但看似相同的结构形式其实并不尽相同。与闽语不同,吴语中包含两种不同来源的动词重迭式,它们形式上的相近与长期共存的局面导致方言中表量小的重迭式也能带补语。(本文来源于《汉语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谢敏灵[10](2013)在《英语母语者汉语结果补语结构习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旨在探讨英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对汉语结果补语结构的习得情况,汉语中的结果补语结构是指动结式和“得”字句。与前人的研究不同,本文主要考察了一类以非施事做主语、表致使义的动结式句子;同时,引入“得”字句作为其参照句式。我们试图回答以下叁个问题:1.英语母语者对不同语义结构的动结式的习得情况是否有所不同;2.名词短语的生命度对句式的习得有何影响;3.英语母语者对“得”字句的习得情况是否显着优于动结式。本文以句子的可接受性判断测试为研究工具,对36名英语母语者和101名汉语母语者(控制组)进行了测试。其中,英语母语者根据其汉语水平分为两组:中级组16人,高级组21人。本研究有以下发现:1.对于最典型的动结式(“及物动词+非宾格动词”的组合)句子,随着水平的提高,英语母语者能够完全习得;2.不论是英语被试还是汉语母语者,都对违反/不违反生命度层级的两类句子做出了截然不同的判断;3.汉语母语者对“得”字句的接受程度显着高于动结式,而没有任何一组的英语学习者有类似的表现。由此本文认为:“及物动词+非宾格动词”是动结式的原型,最易习得;生命度层级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对句法有限定作用;英语母语者未能习得“得”字句的语义。(本文来源于《北京大学》期刊2013-05-01)
补语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经语感调查和语篇调查发现,致使状态补语结构的受使者在指称类型上倾向于定指,并倾向于指生命度较高的对象。这与该结构的两个重要特征密切相关:一是主观性较强,二是可以表达直接致使,也可以表达间接致使。其主观性有两个主要表现:一是移情于受使者,二是有较强的夸张色彩。该结构中受使者生命度往往较致使者高,与致使者相比更容易被移情;该结构中多有情态成分且部分情态成分分布较自由,使得该结构有较强的夸张性情感色彩,更便于表达说话者对受使者的移情。移情受使者使该结构强烈排斥不定指受使者。致使状态补语结构比动结式更适合表达间接致使,而间接致使结构的受使者更倾向于为有意志力的有生对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补语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周怡.现代汉语“得”字程度补语结构的句法研究[D].湘潭大学.2018
[2].宋文辉.现代汉语致使状态补语结构中受使者的特征[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
[3].徐建顺,龚昊.吴侬软语中重迭动词带补语结构的语用分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7
[4].吕春梅.双趋补语结构中宾语的位置与对外汉语教学[D].南昌大学.2017
[5].吴国良,冯春灿,陈霞.英语言语类动词不定式补语结构的句法与语义研究[J].中国外语.2016
[6].付欣晴,胡绵绵.再论汉语方言“动词重迭式+补语”结构[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
[7].丁晓丹.《围城》中“A+得+状态补语”结构的语法分析[J].文学教育(下).2015
[8].周丫.现代汉语“形容词+极限性程度补语”结构分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5
[9].汪国胜,付欣晴.汉语方言的“动词重迭式+补语”结构[J].汉语学报.2013
[10].谢敏灵.英语母语者汉语结果补语结构习得研究[D].北京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