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型防腐剂双乙酸钠的合成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芮廷[1](2021)在《不同质量控制方式的羊肉非靶向定量脂质组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滩羊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性产品,具有脂肪分布均匀,腥膻气味小,肉质细嫩等特性,但是其质量控制成效较差,经济效益较低。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亟待对目前滩羊肉的研究继续深入以提高人们对其品质及营养的认知并推动产业升级。本研究采用高分辨质谱结合脂质组学方法对不同质量控制方式的滩羊肉中标志性脂质进行鉴定,分析其动态变化趋势及生物学功能,阐述脂质代谢通路。具体研究内容与相关结果如下:1.冷链(-20℃)是连接供应商和消费者之间重要的储存和运输系统,可有效保障羊肉的质量和安全。受脂肪酶与光照等因素影响,羊肉的脂质在冷链贮藏过程中会发生转化,影响产品最终的脂质组成。目前针对羊肉在冷链贮藏过程中分子间相互作用系统分析方面的研究较少,宰后冷链贮藏过程中的脂质动态转化机制尚不清楚。针对上述问题,利用脂质组学结合高分辨质谱法,通过解析脂质分子的断裂机理与特征碎裂片段,阐明其在羊肉冷链贮藏过程中的动态转化机制。不同贮藏周期的羊肉样品经异丙醇提取后,共鉴定出67个显着性变化脂质,分别属于脂肪酰肉碱、溶血磷脂酰胆碱、磷脂酰胆碱等亚类。宰后冷链贮藏的前12天,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和脂肪酰肉碱持续累积,但在12天后发生自氧化代谢;在整个冷链贮藏期间溶血磷脂酰乙醇胺、溶血磷脂酰胆碱和神经酰胺呈增长趋势,鞘磷脂呈减少趋势,持续氧化分解使得羊肉品质劣变。实验发现12天为羊肉冷链贮藏的最佳周期节点。该研究为复杂基质中脂质分子鉴定、定量与转化规律的应用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为肉类产品在冷链贮藏过程中脂质变化规律及质量控制提供了依据。2.热加工是大多数生肉制品采用的杀菌方法,有助于确保肉制品的卫生安全。受温度和水分等因素的影响,羊肉的脂质在热加工过程中会发生转化,影响产品最终的脂质组成。目前基于脂质组学结合通路分析对热加工后生肉制品中脂质的研究较少。针对上述问题,利用高分辨质谱结合脂质组学技术,解析了脂质动态变化趋势,阐明了蒸、煮、烤滩羊肉中脂质转化机制。研究发现神经酰胺和鞘磷脂、磷脂酰胆碱和溶血磷脂酰胆碱两组脂质分别基于鞘脂代谢和甘油磷脂代谢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转化。基于鞘脂代谢,煮后鞘磷脂向神经酰胺方向转化。富含神经酰胺和低含量鞘磷脂的饮食对人体具有积极作用。基于甘油磷脂代谢,蒸后磷脂酰胆碱和溶血性磷脂酰胆碱转化趋于平衡且损失最小。富含磷脂酰胆碱和溶血磷脂酰胆碱的饮食对人体具有积极作用。这表明蒸和煮滩羊肉是人体健康较为合适的选择。实验中共鉴定出90个差异性脂质,分别属于溶血磷脂酰胆碱、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等亚类,可用于鉴别不同热加工的滩羊肉。该研究以脂质分子水平研究了热加工对肉制品中脂质的影响并提供了合理的烹饪方式。3.食品防腐剂可以有效减缓或防止化学、物理和微生物等因素导致的肉制品腐败变质以达到提高其品质的目的。研究表明防腐剂对延长肉制品的保质期具有积极作用,但是也会对其感官特性和营养成分产生不利影响。目前基于脂质组学研究食品防腐剂对肉制品的影响十分鲜见。本实验采用高分辨质谱结合脂质组学方法,研究了山梨酸钾和乳酸链球菌素对滩羊肉中脂质组成的影响。实验表明添加乳酸链球菌素和山梨酸钾的滩羊肉中脂质含量均明显低于不添加防腐剂的滩羊肉中脂质含量,并且山梨酸钾比乳酸链球菌素对滩羊肉中脂质含量的损耗更大。同时防腐剂的浓度越高,脂质的损失程度越大。肉制品中脂质的流失会导致人体营养物的摄取减少。因此乳酸链球菌素可作为延长滩羊肉货架期并减少脂质流失较合适的防腐剂。实验中共鉴定出106个差异性脂质分子,分别属于溶血磷脂酰胆碱、磷脂酰胆碱、三酰甘油等亚类,可用于鉴别添加乳酸链球菌素、山梨酸钾和不添加防腐剂的滩羊肉。该研究结果为防腐剂在肉类食品中的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杨洁[2](2020)在《大蒜原汁产品工艺优化及班产6吨产品的工厂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大蒜是食药两用植物,具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极强的药用价值。本论文以大蒜汁为原料,研发一种大蒜原汁调味品,富有口感细腻、风味独特等特征;设计一条日产6吨的大蒜原汁调味品生产线以及工厂整体布局。研究大蒜原汁调味品的配方,对防腐剂的复配进行优化,在最优配方条件下制备产品,探讨均质条件,以实验结果为基础,设计一条日产6吨大蒜原汁调味品的生产线。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文所选择的评价指标是产品中的感官评分,设置单因素变量,即柠檬酸的添加量、黄原胶添加量、大蒜汁和水的比例,之后再进行正交试验,从而获得大蒜原汁的最优配比:柠檬酸所占比例为0.10%,黄原胶所占比例为0.12%,料液比设置为1:5。此配方制得的产品具有较好的色泽、口感和组织形态。(2)以产品中的菌落总数为评价指标。研究D-异抗坏血酸钠、乳酸链球菌素、双乙酸钠对产品的抑菌效果,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设计正交试验,添加量分别0.20%、D-异抗坏血酸钠、0.015%乳酸链球菌素、0.30%双乙酸钠时,复合防腐剂的抑菌效果最佳。(3)以大蒜汁的稳定系数和离心沉淀率为评价指标,探究均质条件和大蒜汁稳定性之间的关联,以单因素实验作为前提条件,再开展正交实验,将均值压力设定为30Mpa,均值温度设为30℃,次数为1,这时产品的所具有的稳定性最高;针对灭菌,其最佳温度为85℃,最佳时间20 min。(4)在最优工艺条件设计日产6吨大蒜原汁调味品的车间。设计内容主要包括厂址选择、工艺流程,设备选型、物料衡算、CAD图绘制。
曹强,杨茜[3](2019)在《双乙酸钠的合成与应用前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双乙酸钠是一种安全、高效、无毒、绿色的防腐防霉食品添加剂。文章介绍乙酸-纯碱法、乙酸-烧碱法、乙酸-乙酸酐法、乙酸-乙酸钠法和乙酸酐-烧碱法五种制备方法。简述了新型复配性防腐保鲜剂在饲料、食品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庄莹[4](2018)在《植物乳杆菌基因组改组及细菌素对肉丸保鲜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乳酸菌细菌素是一类由乳酸菌产生的能够抑制或杀死其它微生物的多肽类物质,具有抑菌谱广、安全性高和性质稳定等特点,目前主要的缺陷在于野生菌株细菌素产量普遍较低,难以进行工业化生产应用。基因组改组技术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提高细菌素产量的方法,操作简单、耗时短。肉制品的腐败问题是食品行业存在的一大难题,化学防腐剂的滥用使得肉制品中含量严重超标,对人体造成一定的损害。因此,开发使用新型、安全和高效的绿色防腐剂是食品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为了克服绿色防腐剂普遍存在的产量低、纯化难度大和价格昂贵等不足,复配防腐剂的开发和应用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本实验利用从酸菜中分离获得的一株产细菌素的植物乳杆菌L.plantarum JL-A65,在前期诱变育种得到的M2-58、M7-111、A1-40和A2-23等细菌素高产菌株的基础上,利用基因组改组技术筛选高产菌株,并将细菌素粗提物与双乙酸钠复配,以期延长肉制品的保质期。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原生质体融合获得细菌素高产菌株利用L.plantarum JL-A65进行原生质体制备、灭活及融合条件的研究。以原生质体的形成率、再生率作为指标,得到最佳的制备条件为:菌体生长8 h,溶菌酶浓度25 mg/mL,37℃条件下酶解30 min。以原生质体灭活率为指标,得出灭活的最佳条件为:紫外距离19.5 cm照射35 min,60℃水浴40 min。以原生质体融合率为指标,得到融合的最佳条件为:促融剂PEG6000浓度40%,室温条件下作用20 min。利用诱变育种得到的高产菌株作为亲本菌株进行融合,经过4轮的递推式融合得到一株F4-23,产量可达到6.48 μg/ml较原始菌株提高了 103.48%,且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2.复配防腐剂在肉制品防腐中的应用利用与plantaricin JL-A65细菌素具有协同作用的双乙酸钠进行防腐剂复配,通过棋盘法确定添加的剂量为L0(对照组,不添加任何物质)L1、L2、L3、L4(分别添加0.5 g/kg双乙酸钠+8 mg/kg细菌素、1.0 g/kg双乙酸钠+16 mg/kg细菌素、1.5 g/kg双乙酸钠+24 mg/kg细菌素、2.0 g/kg双乙酸钠+32mg/kg细菌素)。最终得到的结果为:对照组第6天菌落总数(1×106CFU/g)超标开始腐败,实验L1组在第8天菌落总数超标开始腐败,而实验L2、L3、L4组防腐效果较好,在第11天出现腐败现象。复配物质的添加对肉丸储藏过程中挥发性盐基氮(TVB-N)、脂肪氧化度(TBARS)、pH、a*值的变化起到了一定的控制作用。储藏过程中对照组TVB-N值增长较快,在第8天TVB-N值达到20 mg/mL开始腐败,而L2、L3和L4组在第11天时超过15 mg/mL,与菌落总数的变化趋势一致;各个实验组的脂肪氧化值在14天内均未超过对照组(1 mg/kg);同时复配剂的添加有效地减缓了肉丸pH的上升,对照组pH在第6天达到6.4开始腐败,实验组在第11天才出现明显变化;同时L2、L3、L4组能够较好的保持肉丸的色泽。综合来看,L2组添加1.0 g/kg双乙酸钠+16 mg/kg细菌素是最佳的一个剂量,使肉丸的保质期延长5天。
王明[5](2016)在《防腐剂在熟肉制品保藏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熟肉制品深受我国人们喜爱的美食之一,历史悠久,风味独特,然而受传统加工工艺条件的限制以及本身成分特性影响,容易受到微生物污染,导致产品腐败变质,失去食用价值,因此需要对其微生物进行有效控制。本实验以卤肉为熟肉制品代表,添加“GB276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允许在熟肉制品中使用的乳酸链球菌素(Nisin)、双乙酸钠、脱氢乙酸钠、山梨酸钾及纳他霉素五种防腐剂,结合真空包装、低温保藏或常压杀菌等方法,以制品感官及微生物指标来确定产品保质期,探究适于熟肉制品保藏的最佳条件;同时,采用目前肉类食品保藏中最常用的高压杀菌处理与本实验确定的最佳常压杀菌结合防腐剂的保藏方法分别处理卤肉制品,通过感官评分、质构特性及风味物质分析,比较不同热力杀菌方法对熟肉制品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结合真空包装、低温保藏(4℃)的情况下,五种防腐剂单独使用时均可有效延长产品保质期,其中Nisin用量0.32g/kg(肉制品,下同)时效果最佳,保质期为71d;复合防腐剂双乙酸钠1.50g/kg,脱氢乙酸钠0.16 g/kg,Nisin0.05 g/kg延长熟肉制品保质期的效果最好,保质期达166d。熟肉制品采用复合防腐剂(Nisin0.08g/kg+双乙酸钠0.5g/kg)处理后真空包装并结合常压杀菌(90℃,30min,净含量25±1g),可使产品达到商业无菌要求。熟肉制品经常压杀菌可获得较好的感官品质,高压杀菌显着降低熟肉制品的质构特性,且对其感官品质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通过风味物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HS-GC-MS)检测出常压杀菌和高压杀菌处理卤肉制品分别含有71、67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共10类:酮类、醛类物质、含氮化合物、含硫化合物、碳氢化合物、酸类、酚类、醇类、酯类、醚类,它们共同构成了卤肉制品的风味。常压杀菌对其醇类、酮类、碳氢化合物及含硫化合物影响较小,高压杀菌使其醛类、酮类、酯类、碳氢化合物及含硫化合物损失较多,而醛、醇、酮及含硫化合物对产品整体风味有较大贡献。总体而言,常压杀菌可以保持卤肉制品较优的感官品质、质构特性及风味。
王志英[6](2015)在《高纯度SDA的合成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双乙酸钠是食品添加剂行业应用比较广泛,具备功能较多的一种原料。它主要的作用是应用于食品及食品添加剂以及饲料行业,主要作为防腐剂、防霉剂、PH调节剂、螯合剂、调味剂及肉制品保存剂,重点应用于食品、食品添加剂以及饲料行业,双乙酸钠不但具备防腐、高效防霉的功能,也有保鲜和增加营养价值等功效。目前双乙酸钠的生产存在用乙醇作溶剂,回收成本高,对环境有污染等诸多问题。以醋酸钠和醋酸为原料,以水为溶剂的条件下制备双乙酸钠,系统地研究了原料配比、温度、时间对产品质量及收率的影响,得到了最优化的工艺条件。正交实验确定的优化条件是:醋酸与三水醋酸钠的物质的量比为1.1:1、反应过程中的水含量控制在10%、过程的反应时间控制在30 min。反应后的母液经过循环回收,其收率可以达到96%以上,而且用此工艺反应合成的双乙酸钠质量非常稳定、外观颗粒均匀度较好,产品具有很高的纯度,具有很高的价值。
王晓英,王宇光,谷新春,段连海[7](2013)在《双乙酸钠在食品防腐保鲜中的应用及展望》文中研究指明双乙酸钠是一种新型多功能、绿色和高效防腐剂,广泛用作食品防腐剂、粮食和饲料防霉剂。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开发的双乙酸钠的应用情况,从应用方面分析了我国双乙酸钠产业发展前景。
王晓英,王宇光,刘颖,谷新春[8](2013)在《新型防霉保鲜剂——双乙酸钠的生产与应用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双乙酸钠是一种新型的多功能、绿色、高效防腐剂和食品添加剂,广泛用作粮食防霉剂、食品保鲜剂、饲料添加剂等。本文对双乙酸钠的生产和应用进行了总结,并对我国双乙酸钠产业的发展进行了预测和展望。
马含笑[9](2011)在《真空包装熟肉制品中兼性厌氧污染微生物生物防腐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主要针对我国肉类加工业中由微生物污染而引起的熟肉制品腐败问题,从污染的真空包装肉制品中分离并鉴定污染微生物,研发出高效、耐热、价廉的复合天然防腐剂。对香辛料精油的抑菌效果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为肉类加工业采取防腐措施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主要是对来源于我国的典型的肉制品产区的污染真空包装火腿肠、香肚、酱猪肝、泡椒凤爪等产品中的污染微生物进行分离,并利用16S rDNA的方法对已分离出的污染菌种进行鉴定。从腐败的火腿肠中分离出的微生物包括多粘类芽孢杆菌、约翰逊不动杆菌、哈夫尼肠杆菌、腐生葡萄球菌、吉氏库特氏菌、解淀粉杆菌、环状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凝结芽孢杆菌和铅黄肠球菌,从腐败的香肚中分离的微生物为肠膜明串珠菌,从腐败的酱猪肝中分离的微生物包括血居吸虫肠球菌、普通变形杆菌和猪粪便细菌,从泡椒凤爪中分离的微生物为小鳟鱼大洋芽孢杆菌。这些污染微生物中属于肠道菌的有肠膜明串珠菌、血居吸虫肠球菌、普通变形杆菌、猪粪便细菌、吉氏库特氏菌、哈夫尼肠杆菌、铅黄肠球菌,而枯草芽孢杆菌、环状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凝结芽孢杆菌有可能来源饲料用微生物菌剂,也有可能来白于环境,枯草芽孢杆菌、腐生葡萄球菌和多粘类芽孢杆菌则可能来源于环境中。根据污染的微生物的种类进行污染源的分析,以便有针对性的采取防腐措施。利用抑菌圈法和浊度法测定各种单一防腐剂的最小抑菌浓度,结果表明聚赖氨酸、乳酸链球菌素、EDTA二钠、防腐剂A具有比较好的抑菌效果。聚赖氨酸对肠膜明串珠菌、枯草芽孢杆菌、血居吸虫肠球菌、短小芽孢杆菌、苏云金芽孢杆菌、小鳟鱼大洋芽孢杆菌、哈夫尼肠杆菌的抑菌效果较好,其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0.08 mg/ml、0.04 mg/ml、0.2 mg/ml、0.2 mg/ml、0.4 mg/ml、0.02 mg/ml、0.2 mg/ml。乳酸链球菌素对肠膜明串珠菌、短小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血居吸虫肠球菌、小鳟鱼大洋芽孢杆菌、哈夫尼肠杆菌的抑菌效果较好,其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0.1 mg/ml、0.06 mg/ml、0.2 mg/ml、0.1 mg/ml、0.2 mg/ml、0.4 mg/ml。EDTA二钠对肠膜明串珠菌、短小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苏云金芽孢杆菌、猪粪便细菌、小鳟鱼大洋芽孢杆菌、哈夫尼肠杆菌的抑菌效果较好,其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0.4 mg/ml、0.08 mg/ml、0.08 mg/ml、0.2 mg/ml、0.4 mg/ml、0.1 mg/ml、0.08 mg/ml。防腐剂A对肠膜明串珠菌、短小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苏云金芽孢杆菌、血居吸虫肠球菌、普通变形杆菌、猪粪便细菌、小鳟鱼大洋芽孢杆菌、哈夫尼肠杆菌的抑菌效果较好,其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0.1 mg/ml、0.2 mg/ml、0.4 mg/ml、0.2 mg/ml、0.2 mg/ml、0.2 mg/ml、0.2 mg/ml、0.06 mg/ml、0.1 mg/ml。双乙酸钠对部分菌具有抑菌效果,但总体上来说,它的抑菌效果没有以上四种防腐剂的好。山梨酸钾、苯甲酸钠和脱氢醋酸钠对分离的污染菌具有一定的抑菌效果,但不能达到完全抑菌。根据各防腐剂对分离出的污染菌的最小抑菌浓度进行复合防腐剂的抑菌研究,对来源于同一生产厂家生产的腐败肉制品中的四株污染微生物具有较好作用的防腐剂进行复合抑菌实验,对肠膜明串珠菌最佳的复合防腐剂配方为Nisin:0mg/ml,防腐剂B:0.06 mg/ml,ε-聚赖氨酸:0.06mg/ml,防腐剂A:Omg/ml。另外还得到了对肠膜明串珠菌、血居吸虫肠球菌、普通变形杆菌、猪粪便细菌同时起好的抑菌效果的防腐剂配方,分别是①双乙酸钠:0.5 mg/ml,EDTA二钠:0 mg/ml,防腐剂B:0.1 mg/ml,防腐剂A:0.15 mg/ml, Nisin:0mg/ml。②双乙酸钠:0.75mg/ml, EDTA二钠:0.063 mg/ml,防腐剂B:0.1 mg/ml,防腐剂A:0.1 mg/ml, Nisin:0.075mg/ml。实验结果表明所研发的复合防腐剂对以上四株测试菌均起好的抑菌效果。对二十种香辛料精油利用圆盘扩散法和96孔微量计数板的方法进行了最小抑菌浓度的测定,了解其对肉制品中污染微生物的抑菌效果。根据不同的香辛料精油对九种测试菌的最小抑菌浓度的测定,结果表明丁香花蕾精油和肉桂油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丁香花蕾精油对肠膜明串珠菌、血居吸虫肠球菌、普通变形杆菌、猪粪便细菌、小鳟鱼大洋芽孢杆菌、哈夫尼肠杆菌、腐生葡萄球菌、吉氏库特氏菌和解淀粉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8/10000μl/μl、2/1000μl/μl、8/10000μl/μl、8/10000μl/u l、4/10000 u l/“l、8/10000μ1/μl、6/10000μl/u l、8/10000μl/u l和4/1000μl/u l,肉桂油对肠膜明串珠菌、普通变形杆菌、猪粪便细菌、小鳟鱼大洋芽孢杆菌、哈夫尼肠杆菌、腐生葡萄球菌、吉氏库特氏菌和解淀粉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1/1000μl/μl、4/10000μl/μl、4/10000ul/μl、1/10000μl/μl、4/10000μl/μl、2/10000μl/μl、2/10000μl/μl和4/10000μl/μl,精油的抑菌实验结果表明除血居吸虫肠球菌外,丁香花蕾精油和肉桂油对其余八株测试菌均起好的抑菌效果。另外,大多数精油对小鳟鱼大洋芽孢杆菌起好的抑菌效果。
陈阳,钟国清[10](2010)在《防霉剂双乙酸钠的合成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双乙酸钠是一种高效、安全、营养、无毒的新型防腐防霉保鲜剂,价格低,用量少。综述了双乙酸钠的理化性质、作用机理、特性,对近年来开发的双乙酸钠的各种合成方法进行了评价,介绍了双乙酸钠的国内生产现状及其开发前景。
二、新型防腐剂双乙酸钠的合成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型防腐剂双乙酸钠的合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质量控制方式的羊肉非靶向定量脂质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1 绪论 |
1.1 滩羊肉概述 |
1.2 肉类的质量控制技术应用 |
1.2.1 冷链 |
1.2.2 热加工技术 |
1.2.3 肉类防腐剂 |
1.3 肉类的脂质组学研究 |
1.3.1 脂质组学概述 |
1.3.2 脂质组学研究方法 |
1.3.3 脂质组学在质量控制中的研究进展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意义 |
1.4.3 技术路线 |
2 冷链贮藏期滩羊肉中脂质差异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2.1 试剂与耗材 |
2.2.2 仪器与设备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不同冷链贮藏期的滩羊肉中脂质鉴定及分析 |
2.3.2 不同冷链贮藏期的滩羊肉中差异显着性脂质的定量分析 |
2.3.3 不同冷链贮藏期的滩羊肉中差异显着性脂质的通路分析 |
2.3.4 基于脂肪酸降解代谢的脂肪酰基类变化差异及碎裂分析 |
2.3.5 基于甘油磷脂代谢的甘油磷脂类变化差异及碎裂分析 |
2.3.6 基于鞘磷脂代谢的鞘脂类变化差异及碎裂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热加工的滩羊肉中脂质差异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2.1 试剂与耗材 |
3.2.2 仪器与设备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不同热加工方法的滩羊肉中脂质的轮廓分析 |
3.3.2 不同热加工方法的滩羊肉中脂质的统计学分析 |
3.3.3 不同热加工方式的滩羊肉中差异显着性脂质的通路分析 |
3.3.4 不同热加工方法的滩羊肉中差异显着性脂质的定量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添加防腐剂的滩羊肉中脂质差异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2.1 试剂与耗材 |
4.2.2 仪器与设备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不同防腐剂处理的滩羊肉中脂质的轮廓分析及聚类分析 |
4.3.2 不同防腐剂处理的滩羊肉中脂质的统计学分析 |
4.3.3 不同防腐剂处理的滩羊肉中差异显着性脂质的定量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6 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2)大蒜原汁产品工艺优化及班产6吨产品的工厂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附图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调味品 |
1.1.1 调味品的发展现状 |
1.1.2 调味品发展趋势 |
1.2 大蒜 |
1.2.1 大蒜简介 |
1.2.2 大蒜的发展现状 |
1.2.3 大蒜的化学成分 |
1.2.4 大蒜的营养价值及功效 |
1.2.5 大蒜的应用 |
1.3 调味品的保鲜 |
1.4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2 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2章 大蒜汁调味品加工工艺的研究 |
2.1 材料与设备 |
2.1.1 实验材料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
2.2.2 大蒜汁调味品的调配 |
2.2.3 防腐剂的复配 |
2.2.4 评价指标与方法 |
2.2.5 均质条件对产品稳定性的影响 |
2.2.6 灭菌条件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柠檬酸添加量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
2.3.2 黄原胶添加量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
2.3.3 料液比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
2.3.4 复配正交实验 |
2.3.5 单一防腐剂对大蒜汁的抑菌效果 |
2.3.6 防腐剂复配保鲜实验 |
2.3.6.1 正交试验设计 |
2.3.6.2 复配防腐剂保鲜应用效果评价 |
2.3.7 均质压力对大蒜汁稳定性的影响 |
2.3.8 均质温度对大蒜汁稳定性的影响 |
2.3.9 均质次数对大蒜汁稳定性的影响 |
2.3.10 正交试验结果 |
2.3.11 杀菌条件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
2.4 产品配方 |
2.5 结论 |
第3章 班产6吨大蒜原汁产品工厂设计 |
3.1 厂址选择 |
3.1.1 厂址选择的原则 |
3.1.2 厂址的确定 |
3.2 厂区总平面设计 |
3.2.1 总平面设计原则 |
3.2.2 厂区主要建筑物 |
3.2.3 总平面设计的内容 |
3.3 产品生产工艺设计 |
3.3.1 产品方案 |
3.3.2 产品配方 |
3.3.3 生产工艺流程 |
3.3.4 产品及原辅料的质量要求 |
3.3.4.1 产品的质量标准 |
3.3.4.2 原辅料的质量要求 |
3.4 物料衡算 |
3.5 设备选型 |
3.5.1 选型原则 |
3.5.2 主要设备选型 |
3.6 能量估算 |
3.6.1 耗水量估算 |
3.6.2 耗电量估算 |
3.6.3 耗气量估算 |
3.6.4 能量衡算统计 |
3.7 劳动组织及人员分配 |
3.7.1 组织结构 |
3.7.2 部门分工 |
3.7.3 工作制度 |
3.7.4 员工招聘及技要求 |
3.7.5 员工培训计划 |
3.8 环境影响 |
3.8.1 厂区环境条件 |
3.8.2 项目建设和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
3.8.3 环境保护措施方案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3)双乙酸钠的合成与应用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双乙酸钠特性 |
1.1 适口性 |
1.2 营养性 |
1.3 安全性 |
2 双乙酸钠的合成方法 |
2.1 乙酸-乙酸钠法 |
2.2 乙酸酐—氢氧化钠法 |
2.3 乙酸—纯碱法 |
2.4 乙酸—醋酐—纯碱法 |
2.5 乙酸—烧碱法 |
3 双乙酸钠的应用 |
3.1 作粮食防霉剂 |
3.2 作食品防腐保鲜剂 |
3.3 作饲料添加剂 |
4 前景展望 |
(4)植物乳杆菌基因组改组及细菌素对肉丸保鲜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符号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乳酸菌细菌素研究概况 |
1.1 乳酸菌细菌素的研究进展 |
1.1.1 乳酸菌细菌素分类 |
1.1.2 乳酸菌细菌素的安全性 |
1.2 高产细菌素乳酸菌遗传选育的方法 |
1.2.1 乳酸菌细菌素高产菌株的自然选育 |
1.2.2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提高乳酸菌细菌素产量 |
1.2.3 利用诱变技术提高乳酸菌细菌素产量 |
1.2.4 利用基因组改组技术提高乳酸菌细菌素产量 |
1.3 乳酸菌细菌素在食品中的应用 |
2 防腐剂在肉制品防腐中的应用进展 |
2.1 化学防腐剂在肉制品防腐中的应用 |
2.2 天然防腐剂在肉制品防腐中的应用 |
2.3 复配防腐剂在肉制品防腐中的应用 |
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
3.1 研究的目的意义 |
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植物乳杆菌L.plantarum JL-A65的基因组改组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仪器设备 |
1.1.2 菌种 |
1.1.3 实验材料与试剂 |
1.2 方法 |
1.2.1 L.plantarum JL-A65生长曲线的测定 |
1.2.2 分光光度法测细菌素效价 |
1.2.3 原生质体制备条件的研究 |
1.2.4 原生质体灭活的条件 |
1.2.5 原生质体融合的条件 |
1.2.6 融合菌株的筛选 |
2 结果与分析 |
2.1 L.plantarum JL-A65生长曲线测定 |
2.2 分光光度法测细菌素效价 |
2.3 原生质体制备条件研究 |
2.3.1 菌体培养时间对原生质体形成率和再生率的影响 |
2.3.2 溶菌酶浓度对原生质体形成率和再生率的影响 |
2.3.3 酶解温度对原生质体形成率和再生率的影响 |
2.3.4 酶解时间对原生质体形成率和再生率的影响 |
2.4 原生质体灭活条件研究 |
2.4.1 热灭活条件的确定 |
2.4.2 紫外灭活条件的确定 |
2.5 原生质体融合条件研究 |
2.5.1 融合剂PEG6000浓度条件的确定 |
2.5.2 融合时间对融合率的影响 |
2.6 植物乳杆菌融合菌的筛选 |
2.7 高产融合菌株的遗传稳定性研究 |
3 讨论 |
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乳酸菌素复合防腐剂在肉丸防腐中的应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主要仪器和设备 |
1.1.2 菌种 |
1.1.3 实验材料与试剂 |
1.2 方法 |
1.2.1 复配剂量的确定 |
1.2.2 细菌素制备方法 |
1.2.3 生鲜肉处理 |
1.2.4 测定项目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防腐处理对肉丸中菌落总数的影响 |
2.2 不同防腐处理对肉丸中TVB-N的影响 |
2.3 不同防腐处理对肉丸中TBARS的影响 |
2.4 不同防腐处理对肉丸pH的影响 |
2.5 不同防腐处理对肉丸色度a~*的影响 |
2.6 不同防腐处理对肉丸感官指标的影响 |
3 讨论 |
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创新点 |
致谢 |
(5)防腐剂在熟肉制品保藏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1 前言 |
1.1 熟肉制品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2 肉的腐败变质 |
1.3 肉制品保藏技术研究现状和进展 |
1.3.1 低温保藏 |
1.3.2 热力杀菌 |
1.3.3 降低水分活度 |
1.3.4 降低pH值 |
1.3.5 降低氧化还原电位(Eh) |
1.3.6 添加防腐剂 |
1.3.7 影响防腐剂效果的因素及注意事项 |
1.4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2 防腐剂结合低温在熟肉制品保藏中的应用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材料和设备 |
2.2.2 不同熟肉制品制备工艺 |
2.2.3 实验方案 |
2.2.4 感官质量评价 |
2.2.5 菌落总数的测定 |
2.2.6 大肠菌群计数 |
2.2.7 保质期的确定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不同浓度单一防腐剂试验菌落总数及感官检测结果 |
2.3.2 不同浓度单一防腐剂试验大肠菌群检测结果 |
2.3.3 不同浓度单一防腐剂试验保质期检测结果 |
2.3.4 复合防腐剂试验结果分析 |
2.3.5 单一防腐剂与复合防腐剂对熟肉制品保质期影响的比较 |
2.4 本章小结 |
3 防腐剂结合常压杀菌在熟肉制品中的应用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材料和设备 |
3.2.2 熟肉制品制备工艺 |
3.2.3 防腐剂结合常压杀菌试验 |
3.2.4 感官质量评价 |
3.2.5 商业无菌检验 |
3.2.6 数据处理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防腐剂结合常压杀菌试验 |
3.3.2 单一及复合防腐剂低温保藏与复合防腐剂结合常压杀菌保藏性的比较 |
3.4 本章小结 |
4 不同热力杀菌方式对熟肉制品品质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材料和设备 |
4.2.2 不同热力杀菌方式处理熟肉制品加工工艺 |
4.2.3 试验方案 |
4.2.4 感官质量评价 |
4.2.5 卤肉质构特性的测定 |
4.2.6 卤肉挥发性风味物质的测定 |
4.2.7 卤肉挥发性风味物质的主成分分析 |
4.2.8 统计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不同热力杀菌方式对肉制品感官质量的影响 |
4.3.2 不同热力杀菌方式对产品质构特性的影响 |
4.3.3 不同热力杀菌方式对产品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 |
4.3.4 不同热力杀菌方式对熟肉制品风味物质成分的主成分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6)高纯度SDA的合成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双乙酸钠的发展趋势及研究现状 |
1.2.1 发展趋势 |
1.2.2 产品优越性 |
1.2.3 国内现状 |
1.2.4 投资效益 |
1.2.5 市场前景 |
1.3 双乙酸钠的化学合成法 |
1.3.1 醋酸与醋酸钠反应法 |
1.3.2 醋酸与三水醋酸钠反应法 |
1.3.3 醋酸与碳酸钠反应法 |
1.3.4 醋酸与氢氧化钠反应法 |
1.3.5 醋酐-醋酐与碳酸钠反应法 |
1.3.6 醋酐与氢氧化钠反应法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双乙酸钠在食品中的拓展应用 |
2.1 双乙酸钠在食品中抑制霉菌的作用 |
2.1.1 霉菌的危害 |
2.1.2 双乙酸钠抑菌实验 |
2.2 双乙酸钠在乳制品中的应用效果 |
2.2.1 单独和复配使用效果的对比 |
2.2.2 在中性调制乳中的稳定性测定方法 |
2.2.3 双乙酸钠在调配奶中稳定性的测试 |
2.2.4 在不同奶粉中的实验 |
2.2.5 在中性奶中的测试 |
2.2.6 在双蛋白产品中稳定性的测试 |
2.2.7 双乙酸钠在花色奶中的稳定性测试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高纯度SDA的合成与研究 |
3.1 高纯度双乙酸钠的制备新方法及意义 |
3.2 双乙酸钠的溶解度实验 |
3.2.1 主要实验原料及仪器 |
3.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 双乙酸钠的合成实验 |
3.3.1 主要实验用原料及仪器 |
3.3.2 实验过程如下 |
3.3.3 分析方法 |
3.3.4 影响反应的因素分析 |
3.3.5 合成工艺条件的选择 |
3.3.6 稳定性实验 |
3.3.7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4 双乙酸钠的干燥 |
结论 |
附录 |
附录 A |
附录 B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双乙酸钠在食品防腐保鲜中的应用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双乙酸钠简介 |
2 应用状况 |
2.1 高水分粮食防霉剂 |
2.2 食品防腐剂 |
2.3 饲料添加剂 |
2.4 其他 |
3 发展前景 |
3.1 技术方面 |
3.2 应用方面 |
(8)新型防霉保鲜剂——双乙酸钠的生产与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双乙酸钠的生产工艺 |
1.1 醋酸-醋酸钠法[5-12] |
1.2 醋酐-醋酸钠法 |
1.3 醋酸-醋酐-碳酸钠法[13-14] |
1.4 醋酸-碳酸钠法[15-23] |
1.4.1 以乙醇为反应溶剂 |
1.4.2 以水为反应溶剂 |
1.4.3 无溶剂法 |
1.5 醋酸-氢氧化钠法[24-28] |
1.6 工艺比较 |
2 双乙酸钠的应用 |
2.1 用作防霉剂[29-33] |
2.2 用作保鲜剂[29-30, 34] |
2.3 用作饲料添加剂[35-48] |
2.4 其他用途 |
3 双乙酸钠产业发展情况 |
4 展望 |
4.1 技术发展 |
4.2 应用发展及市场前景 |
(9)真空包装熟肉制品中兼性厌氧污染微生物生物防腐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生物防腐剂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进展 |
1.3 熟肉制品中的污染微生物 |
1.4 肉制品防腐的研究现状 |
1.5 论文研究的内容及目的和意义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第3章 污染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 |
3.1 引言 |
3.2 对腐败肉制品腐败现象的观察结果 |
3.3 细菌总基因组DNA的提取、16S rDNA片段的扩增及回收 |
3.4 小结 |
第4章 单一防腐剂的抑菌试验 |
4.1 引言 |
4.2 用抑菌圈法测各单一防腐剂的抑菌效果 |
4.3 用浊度法测各单一防腐剂的抑菌效果 |
4.4 小结 |
第5章 复合防腐剂的抑菌试验 |
5.1 引言 |
5.2 针对一种污染微生物的复合防腐剂的研究 |
5.3 新型复合防腐剂的研究 |
5.4 按权数之和为一对各防腐剂进行复合研究其抑菌效果 |
5.5 小结 |
第6章 精油的抑菌试验 |
6.1 引言 |
6.2 采用圆盘扩散法筛选对各测试菌起抑菌效果的精油 |
6.3 采用96孔微量计数板法测各种精油的最小抑菌浓度 |
6.4 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10)防霉剂双乙酸钠的合成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双乙酸钠的合成方法 |
2.1 乙酸和乙酸钠反应法 |
2.2 乙酐和乙酸钠法 |
2.3 乙酐和氢氧化钠反应法 |
2.4 乙酸、乙酐和碳酸钠反应法 |
2.5 乙酸和碳酸钠法 |
2.6 乙酸、乙酐和乙酸钠反应法 |
2.7 乙酸和氢氧化钠反应法 |
3 双乙酸钠的市场前景 |
四、新型防腐剂双乙酸钠的合成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质量控制方式的羊肉非靶向定量脂质组学研究[D]. 李芮廷. 陕西科技大学, 2021
- [2]大蒜原汁产品工艺优化及班产6吨产品的工厂设计[D]. 杨洁. 南昌大学, 2020(01)
- [3]双乙酸钠的合成与应用前景[J]. 曹强,杨茜. 价值工程, 2019(29)
- [4]植物乳杆菌基因组改组及细菌素对肉丸保鲜的应用研究[D]. 庄莹.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5]防腐剂在熟肉制品保藏中的应用研究[D]. 王明. 西华大学, 2016(12)
- [6]高纯度SDA的合成与应用研究[D]. 王志英. 河北科技大学, 2015(01)
- [7]双乙酸钠在食品防腐保鲜中的应用及展望[J]. 王晓英,王宇光,谷新春,段连海. 农业机械, 2013(14)
- [8]新型防霉保鲜剂——双乙酸钠的生产与应用研究进展[J]. 王晓英,王宇光,刘颖,谷新春. 山东化工, 2013(03)
- [9]真空包装熟肉制品中兼性厌氧污染微生物生物防腐技术的研究[D]. 马含笑. 石河子大学, 2011(05)
- [10]防霉剂双乙酸钠的合成研究进展[J]. 陈阳,钟国清. 食品科技, 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