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鸭山农场小学宫慧波
这几年来,我一直执教小学数学,每一年都有新的认识、新的改进。我认为,要上好计算教学新授课,必须把握好引入、展开与巩固三个重要环节的教学技术要领,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不成熟的想法。
一、引入、展开和巩固环节的技术要领
引入、展开和巩固教学环节技术要领,可用三句话来概括:
1、引入——抓住“关键点”做铺垫。
2、展开——找准“重难点”教方法。
3、巩固——盯紧“易错点”练技能。
二、例说教学技术要领
1、教材原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笔算乘法”(不进位)P46例1)
2、教材分析
(1)教材的编写意图。
例1是教学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情境图”展示生活中的真实事件,产生了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符合新课程理念。小精灵提出问题,让学生应用已有的计算知识尝试解决14×12,并要求学生在点子图上表示出计算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将新知转化为旧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
(2)找重点、难点和关键点。教学重点是用十位上的数去乘时,所得的积的末位数要和十位上的数对齐。难点是理解这是为什么,也就是“为什么12中的1与14相乘是140,而不是14。
(3)明确新的知识点。新知,就在于12中十位上的“1”乘14,得数是14,表示140,4写十位上,1写在百位上,个位的0不用写,这是新知。
(二)抓住要领,确定怎么“教”?
本课我确定这堂课的线索:在复习导入环节复习“14×10+14×2”,教学例1环节,先把新知转化为旧知解决,出现两种算法,第二种算法与计算的算理相对应,所以,以此为铺垫,通过“想一想”引出计算方法。最后巩固例1所学内容。
第一,设计引入环节――抓住“关键点”做铺垫。
所谓抓住“关键点”做铺垫。关键词是“做”,看老师怎么做?要抓住新旧知识的链接点、新知识的生长点。在这一课的“基本训练”环节,我设计了“课件出示(过渡题)”:
每套书有14本,王老师先买了10套,后来又买了2套。可以出示教材情境图。让学生提出问题,对就肯定不解答。最后落在“一共买了多少本?”上。让学生口算:出示(14×10=140,14×2=28,140+28=168本。)
第二,设计新授环节——找准“重难点”教方法
所谓找准重难点教方法,关键词是“教”,看老师怎么教?一讲到底是教,指导学生学也是教,我们应按新课程理念施教。这一课,我是这样设计和思考的:
1、出示例1:出示情境图,看王老师是怎么买书的?指导学生看懂图意,也就是把10套和2套全并为12套。自然地过渡到例1.
2、理解题意、列式算式
对于应用题的阅读理解,要点问题是:(1)讲了一件什么事?给出什么条件?求什么?(2)怎么想?怎么列式?对于一二年级来说,有必要按这个顺序教学。但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可以先列式,这些想的问题列完算式再汇报。强调的是怎么想?也就是说为什么用乘法?就是求12个14本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板书算式:14×12=
3、出示小精灵提示,注意提醒学生,先用以前学过的方法来解决,可以在点子图上表示。如果我们平时教学中,注重了转化方法的教学,学生就容易想得到,如果从来不提,学生就不容易想。如果真有把14连加12次的做法,也是要表扬的。(方法虽“笨”但学生思考了。)
4、汇报结果
可以用展台来展示学生的点子图,让学生说一说,这个过程要找会说的学生来说。第二种方法是后面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基础点,所以,要侧重些。
把12转化为两个数相乘的形式有多种,肯定就可以了。要把着重点放在后一个想法上,有了复习导入的基础,这里便水到渠成。
5、教学“竖式计算”
这是本课的重点,有了以前一位数乘法竖式的基础和本课前面的基础,不会太难。老师:以前我们学习一位数乘法时,除了口算还可以怎么算呢?(生:列竖式)。师中:想一想,怎样用竖式计算?(这才是本课要学的内容,板书课题,笔算乘法)
(1)列出竖式。这是前提,先把竖式列出来,怕差生不会列。
(2)尝试计算
第三,设计巩固环节——盯紧“易错点”练技能。
所谓“盯紧易错点练技能”,关键词是“练”,看老师怎么练?应突出本课新知的教学重点设计训练题,练技巧和能力,而且要把着眼点放在易错点上。
巩固练习环节要完成“做一做”。本课教学还应注意,本课内容最易错的是,用十位上的数去乘时,没有与十位上的数对齐,而是与个位上的数对齐了。所以,在学生计算练习过程中,教师除了看算的对不对之外,重点就是盯住乘得结果的“对位”。也可以设计两道错题让学生改正,并说明错的原因,也是有必要的。
还可以考虑,设计“拔高题”,给有余力的学生“伸展一下翅膀”如,312×33或302×33,也可以是不连续进位的:如,38×12=
拔高题有几种考虑,一个是在本课的基本题基础上拔高,变有趣了,或变复杂了;一个是向下一节课新知靠近,还有的干脆把下节课要学的新知拿出来让学生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