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Grid Portal的原理和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杜德春[1](2020)在《A Report on Translation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to Accelerate Energy Transitions》文中研究表明本翻译报告是基于对“Technology Innovation to Accelerate Energy Transitions”英中翻译任务的一份报告。所翻译的源语材料是国际能源署(IEA)为2019年二十国集团能源部长级会议而编写的一份报告。译者主要采用了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Wordfast、Xbench以及Google Translate等完成了这一翻译任务。本报告采用定性分析,只针对该翻译任务的具体情况进行了案例分析和翻译总结。译者所翻译的文本属于科技英语的范畴。科技英语中多用复合句,甚至会出现多重复合句的情况,因此复合句的翻译是科技英语翻译中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基于这一特点以及对所翻译材料的具体情况分析,译者着重选取了其中的定语从句的翻译处理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本报告由六章组成。第一章是概论部分,主要介绍对翻译任务的要求、翻译文本的特点分析、本报告的结构以及方法论。第二章主要介绍译前准备,包括文字识别、项目创建、术语库和记忆库创建、文件分析以及伪翻译处理等。第三章是对翻译过程的介绍,包括译后编辑、质量保证以及译文导出等。第四章是本报告的重点部分,针对该翻译任务中的有关翻译处理案例进行分析。译者基于对所选翻译文本的分析和总结,着重对源语材料中定语从句的翻译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分类讨论。基于该翻译任务的具体情况,将定语从句的翻译处理方法分为四大类,分别是译为前置定语、译为主句、译为状语从句以及译为从属小句。其中部分大类中又进行了小类的细分,译为前置定语这一类别又分为译为“所+v.+的”结构做前置定语以及“v.+Obj.+的”动宾结构做前置定语。译为状语从句这一类别又分为目的状语从句、原因状语从句、条件状语从句、结果状语从句以及让步状语从句。译为从属小句的类别又分为完全重复或部分重复先行词引导分句、以及总结性重复先行词引导分句。第五章是译后反思与提高部分,通过对比译者译本与校对后的译本,总结翻译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在该部分,译者主要选取了三方面比较普遍的问题进行探讨:“而且”与“并且”的辨析、逻辑关系的误用以及“对+obj.+进行+v.”结构,从而在进行自我反思的同时也为其他译者或翻译爱好者作为提醒,避免出现类似错误。第六章对本报告进行了整体总结。本报告对科技英语翻译从业者具有很好的参考意义,对科技英语翻译的教学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由于本报告仅仅是基于所选翻译项目的案例,对定语从句处理方法的进行了定性总结和分析,因此,可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利用相当大的扩展语料库进行类似的定量统计分析,其代表性和适用性则应更好。
钟敏[2](2014)在《地震资料处理应用网格平台构建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在地震勘探领域,随着地震勘探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地震资料采集的数据量和处理的计算量也在快速增长。为了充分利用行业已有丰富的高性能资源,进一步扩大地震资料并行处理规模,本文以地震资料叠前偏移处理为典型应用,研究利用网格技术建设地震资料分布式并行处理平台所面临的广域分布、异构高性能资源的共享与协同、分布并行任务调度及分布数据管理等关键问题。在分析地震资料数据特征和各处理流程计算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共炮点道集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应用粗粒度可分特征。围绕地震资料分布并行处理中关于资源监控与选择、任务划分与调度、作业的监控管理以及分布数据管理等问题,提出了基于Globus Toolkit4分布式基础设施的地震资料处理应用网格平台体系结构,并对基于Globus标准的平台服务实现机制与并行消息传递机制进行了研究。研究了地震资料并行处理任务对网格多资源优选问题及其支撑服务网格资源监控服务的实现机制。结合网格资源性能属性建立了离散型多目标规划数学模型,采用评价函数法将问题转化为单目标优化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采用遗传算法解决了多资源优选的全局优化问题。基于MDS组件设计并实现了应用网格平台资源监控系统,为资源选择和用户管理资源提供了支持。结合地震资料粗粒度可分任务特征,提出了三层网格调度模型,设计了基于GT4的作业调度与管理框架,通过应用调度器实现了粗粒度可分任务的数据自适应划分、调度和自动并行处理。基于可分负载理论提出了带探测的粗粒度可分任务划分(PDP)策略,Marmousi模型Fourier有限差分叠前深度偏移PDP自适应并行调度处理结果表明在给定资源集合的前提下,算法能够使任务完成时间跨度达到最优。基于Globus数据管理相关组件构建了面向地震资料处理的分布数据管理框架,设计了可扩展的应用元数据模型和数据索引元数据模型。在此基础上设计并实现了应用网格平台高级数据管理服务(包括数据复制服务、数据定位服务和数据删除服务)和基于Web的数据管理Portal,实现了分布数据的高效访问与管理,为网格并行任务的执行和用户管理网格数据提供了有力支持。在实际生产环境中部署了应用网格平台,将Kirchoff积分法叠前时间偏移应用移植到网格平台,对实际生产数据进行了处理,验证了平台的正确性、稳定性和效率。应用网格平台的优势在于能够实现分布、异构高性能资源之间的协同计算,为有效整合行业积累的丰富高性能资源,进一步扩大地震资料并行处理规模,提高现有高性能资源的利用率提供了新的思路。
仇蓉蓉[3](2014)在《基于Jetspeed的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网格门户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网格技术可有效整合海量、分布、异构资源,实现资源全面共享与充分利用,但其实现复杂、监控资源多样,导致网格资源管理过于低效。在这种形势下,网格门户应用而生,其屏蔽复杂网格环境,构建方便用户交互及资源操作的界面。作为网格技术重要应用领域,数字图书馆同样面临海量、异构、分布资源管理问题,且随着用户量和信息资源激增,现有服务机制的局限性增多,资源过载和信息迷航问题日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探索数字图书馆门户,尤其是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门户构建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比现有网格门户构建工具,Jetspeed具有明显优势,为此,本文选择基于Jetspeed的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网格门户构建问题进行研究。本文的创新之处:(1)通过文献计量、社会网络、知识图谱方法分析相关领域研究状况针对传统内容分析法对研究现状描述存在主观性、片面性等问题,本文引入文献计量法、社会网络法、知识图谱法分析网格门户、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研究现状,是分析领域研究进展时研究方法的一种新尝试。(2)设计了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网格门户架构针对数字图书馆门户中个性化服务的缺失及数字图书馆网格操作环境过于复杂的问题,本文将网格门户引入数字图书馆领域并体现个性化服务,设计了基于Jetspeed的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网格门户总体架构及相关功能模块,并分析了其中关键技术解决方案。全文共分五章,其内容如下:第一章分析了论文的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基于知识图谱、文献计量、社会网络、内容分析法分别分析了网格门户、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数字图书馆门户国内外研究状况,并说明了全文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第二章阐述了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网格门户、数字图书馆门户相关理论与技术,为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网格门户结构设计奠定理论、技术基础。第三章设计了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网格门户结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设计原则、总体架构、功能模块,其中功能模块包括用户访问、用户管理、个性化服务。第四章分析了构建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网格门户的关键技术解决方案,并部署了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网格门户构建环境;阐述了Portlet及网格服务的构建原理、构建流程。第五章总结了论文所做工作,展望了下一步研究工作。
邹启明[4](2013)在《可配置制造网格系统可靠性研究》文中指出在经济全球化、全球信息化形势下,制造网格成为网络化制造领域新的研究热点。制造网格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对制造资源的共享和协同工作,提供良好的服务质量(QoS),以完成用户(服务请求者)提交的任务。随着对制造网格研究的深入开展,基于制造网格应用服务的系统也变得越来越庞大,用户在使用这些庞大的系统时很难定位自己需要的服务。因此,开展能支持用户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应用服务以组织出个性化的制造网格平台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制造网格系统可配置是指用户可以在基于应用服务的制造网格系统提供给用户的可选内容区中选择需要的应用服务加入自己的定制平台。通过提供支持应用服务自组织的平台可以使用户按照自己的实际需要组织出特定工作区性质的交互Portal,从而使得用户可以高效、快捷地使用系统,提高系统的可用性。可靠性管理是制造网格中基础性和关键性的研究工作。在系统配置实施过程中,可靠性管理必须能够根据用户定制的组件模块和形态,给出该配置系统功能是否可靠,是否能满足用户的需求等预测结论,如其功能不完善,将制约制造网格的应用与推广。所以,可靠性管理的成功与否不仅关系到服务的效率和成败,同时直接决定制造网格用户的参与和接受程度。论文深入分析研究了可配置制造网格系统的可靠性管理问题,从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的角度围绕可配置性及可靠性管理的若干关键技术展开,在制造网格可配置性、可靠性、系统性能评价及容错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可配置及可靠性管理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实现,从技术上解决了影响制造网格在不同企业应用的瓶颈问题。为了论文研究内容的全面展开,论文首先在分析和研究企业对信息系统需求的基础上,结合网络化制造的特点,构建了一个支持可配置服务的制造网格体系结构及其软件模块管理的系统结构,分析研究了可配置机制、制造网格软件模块、形态及制造网格Portal,为后续研究系统性能和可靠性奠定了基础。由于制造网格系统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在系统根据需求配置后,如果能够采用先进的预测方法预测其性能,用户在使用之前,将可以很好地优化配置,并极大地提高制造网格系统的使用效能,同时能够给用户提供更好的QoS;使用中可以了解设计资源、信息资源、系统资源等RMGS上的资源使用情况趋势,有助于建立任务提交规则、追踪系统优化以及规划将来的扩展或资源重新分布;使用后,通过RMGS监控评测信息可以查看RMGS性能,优化配置和实现资源的优化分布,对应用进行合理调度,以获得较高的性能;同时为未来升级或扩展RMGS系统提供依据。因此,性能评价也是可配置制造网格系统中的重要研究内容。随着计算机功能的增强,软件规模越来越大,软件的体系结构也越来越复杂,软件的质量问题就变得越来越突出。软件质量是软件产品的灵魂。在众多的软件质量评估指标(功能性、可靠性、易用型、效率、维护性和可移植性)中,软件可靠性是最重要的指标之一。配置好的制造网格系统仍属复杂系统,如果配置的系统质量不过关,在实际使用中则经常会出现各种软件错误,严重的还会导致软件系统崩溃。因此,进行制造网格系统的可靠性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提高可靠性主要有避错和容错两条途径。避错即避免错误,即采用正确的设计和质量控制方法尽量避免将错误引进系统。但众所周知,无论采用何种技术,都不可完全避免故障的发生。实践证明,利用避错技术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将使系统的成本急剧上升。要想进一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则必须采用容错技术,系统在发生异常、故障或者失败的情况下,不需要用户的人工干预,重新为系统选择合适的组件软件,进行重配置恢复。这样针对可配置制造网格系统(Reconfigurable Manufacturing Grid System,RMGS)建立容错系统机制的研究就很有必要了。最后,对本文的研究内容进行了开发和应用验证,实现了可配置制造网格系统的性能评价、可靠性管理研究与容错管理研究,初步设计和实现了可配置制造网格系统可靠性研究的原型系统。通过一个该系统任务的应用实例验证了系统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获得了很多有价值的经验和数据,为制造网格系统可靠性管理的进一步完善和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石余发[5](2013)在《网格Portal安全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网格Portal能够为用户提供友好的Web界面和一致的操作方法来访问网格资源与服务,但需要健全的安全管理机制作为保障。传统安全机制一般针对孤立系统,用严格的用户策略保护资源,这种安全机制不能在网格环境中得到很好的应用。而随着网格用户数目的日益增长,服务与资源呈现动态变化,对网格资源与服务的安全访问控制机制提出新的挑战。如何实现门户资源与网格资源的统一,如何安全地管理网格Portal资源与证书,如何对网格的底层资源做细粒度授权,如何向用户提供单一登录等功能,还没有很好的方法来实现。主要原因是目前网格授权粒度较粗,无法保证对门户资源的安全访问。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首先研究了网格Portal的基本特征、体系结构和开发工具(GridSphere、JetSpeed等),并深入分析了实现网格Portal安全的三大技术:代理技术、认证技术和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技术。最后针对网格Portal的应用特点和问题,提出网格Portal安全策略。用安全的MyProxy保证入口和密钥的安全,用多约束动态访问控制模型有效控制访问权限。此模型用户访问资源时按其行为和上下文环境等约束条件来调整安全属性,合理管理门户资源,方便有效管理证书,对网格底层资源进行更细粒度的授权,实现门户的单一登录功能。较好地解决了网格环境中因主体属性变化引起的访问控制失效问题,弥补了因静态授权而可能引起的安全漏洞,更好地体现了“最小特权”原则。最后对校园网格Portal安全策略进行测试,实际运行证明了本文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赵姗[6](2011)在《地理空间信息服务与网格集成理论与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理空间信息网格依托网格基础设施,通过对网格内各种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和非地理空间信息资源进行描述、组织、管理、处理和分发,将地理上分布的各类资源整合为一体,最终实现按需服务能力的地理空间信息共享和协同解决问题。地理空间信息网格的目标是地理空间信息网格资源的共享和互操作,其核心和主体是地理空间信息服务。本文对地理空间信息网格中地理空间信息服务和网格集成的理论与方法进行研究。研究和实践的目标是将现有开放地理空间信息标准和Web服务技术标准融入网格标准,在共享网格基础设施提供的计算、存储等能力的基础上,通过遵循Web服务标准规范和地理信息标准规范的地理空间信息服务,为用户提供所需的地理空间数据和功能。在现有的开放地理信息标准、Web服务技术体系和网格技术的基础上,探讨地理空间信息服务和网格集成中存在的问题及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并最终构建了原型实验系统。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现有的网格资源模型的描述对象多为计算、存储等网格通用资源,缺乏对地理空间数据及功能的描述能力,不利于地理空间信息网格的资源共享。本文提出地理空间信息网格的资源抽象定义和基于GLUE模型的扩展地理空间信息网格资源模型GLUE-Ex,采用XML对网格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和描述。GLUE-Ex能够为网格中空间信息资源和非空间信息资源描述提供统一的模型,具有层次性、通用性、扩展性和复用性的特点。2、现有的OGC Web服务体系和标准Web服务在架构和实现上有所差异,这些差异的存在导致OWS在网格体系下难于集成和管理。论文从多角度对两者的差异进行了分析,给出一种基于要素解析和映射的WSDL生成和SOAP代理服务的OWS——Web服务兼容性方案,通过对用户透明的方式提供SOAP/WSDL风格的地理空间信息服务调用,有效屏蔽两个体系的差异。该方案在WS-I测试环境中通过了Web服务标准性测试。3、探讨主流网格体系架构核心技术,从地理空间信息服务资源、隐式资源模式、服务寻址、资源属性文档及资源生命周期管理等角度阐述WSRF地理空间信息服务构建的关键技术。在GLUE-Ex以及OWS——Web服务兼容性实验的基础上,以WMS为例介绍地理空间信息网格数据服务实现的主要技术和流程。4、数据服务和功能服务是构建网格地理空间信息服务链的基础。本文以OGC Web处理服务作为功能服务的实现规范,针对WPS应对计算密集型/数据密集型的处理效率低,用户响应性差的问题,提出基于WS-Notification的代理通知方案,实现了代理通知服务方式下的网格处理服务资源状态主题订阅/发布的全过程。服务实例运行中能够随时获取服务状态,有效解决处理服务的超时问题。5、服务注册和发现是面向服务的地理空间信息网格中重要的环节。主流Web服务体系采用UDDI作为服务注册中心。论文分析UDDI作为地理空间网格注册中心的优势和不足。从UDDI内置分类法、UDDI数据结构、UDDI API、管理和部署方式等多角度入手对UDDI进行了扩展,扩展后的注册中心兼容WSRF规范,可以支持用户发现和使用网格内的地理空间信息服务资源。6、借鉴虚拟组织对网格资源组织和管理的特点,提出UDDI注册中心池的概念,进行分布式注册中心节点的组织和维护。并在原型系统中实现了网格UDDI注册中心的单点登录以及主动服务机制,包括服务状态获取机制、服务订阅通知机制和基于QoS的服务登记机制,有效提高网格UDDI注册中心的友好性、可信度和稳定性。
王远帆[7](2010)在《基于OGSA银行网格信用体系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信用风险是现代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之一,也是导致银行破产的最常见原因之一。我国商业银行信用信息化建设滞后、信息不对称,导致银行实际操作过程中的高风险、高成本运作。网格计算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法。网格计算是一种绿色信息技术,实现了真正的“协同计算、资源共享”。而联合网格技术和正在发展的Web服务开放标准的OGSA,能够为银行信用信息系统的构建提供底层基础设施。本文通过对网格计算的研究现状、开放网格服务体系结构OGSA的基本原理、网格门户的相关技术及工具等方面的分析研究,结合银行信用系统自身的特点,提出了基于OGSA的银行网格信用体系框架;根据两级银行域管理策略给出一个自适应银行信用系统网格解决方案以构建基础设施;详细描述了网格门户、安全模型的设计思想,并对系统模型的安全性、扩展性、易用性进行了论述。在理论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按角色部署服务,编写及部署各类网格门户程序块,给出了一个银行网格原型信用系统。该系统能充分共享银行系统原有的各种资源并使用户获得资源提供的服务即通过一致的访问界面在服务质量的保障下便捷、安全、低廉地查询信用信息,这是其他的技术所难以实现的。银行网格原型信用系统在实践中验证了基于OGSA的系统模型的可行性。最后分析当前网格门户开发的局限性,把语义概念引入网格门户开发中,开发了简易语义网格门户框架PortalOne。
王月芳[8](2010)在《网格门户技术关键问题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网格计算是近几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兴技术。网格(Grid)的概念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是从电力网的概念借鉴而来的。网格的目的是利用互联网把分散在不同地理位置的电脑组织成一台虚拟的超级计算机,实现计算资源、存储资源、数据资源、信息资源、软件资源、通信资源、知识资源、专家资源的全面共享。网格体系结构对网格技术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在以IBM为代表的工业界的影响下,考虑到Web技术的影响后,全球网格论坛结合Web服务技术提出了开放网格服务体系结构OGSA。开放网格服务体系结构的出现使得网格服务与网络服务日趋融合,网格体系结构总体上正走向标准化。网格的出现使得那些要求大量计算的科学研究、庞大的数据处理甚至是商业操作等各种应用都能够更快更完美地实现。但是这些应用的底层结构都比较复杂并且难以管理,于是各种各样的服务与门户被开发出来,在这种情况下网格Portal应运而生。网格Portal是网格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网格用户和网格系统的桥梁。通过网格Portal,网格用户可以很方便地访问网格资源和服务,执行和监控网格应用,实现对网格的各种操作。网格Portal为用户提供了基于浏览器的统一访问界面,降低了复杂网格系统的使用难度,推动了各种网格应用的快速发展。本文以开放网格体系结构OGSA为基础,搭建了网格门户的开发环境,基于此开发环境,研究并实现了基于Hibernate和面向服务两种模式的简单的网格Portal。进一步研究了网格环境中基于GridFTP的数据传输机制,实现了以Java CoG为基础并使用GridFTP协议的数据传输;并结合FTP和GridFTP协议的优势,针对教育资源网格自身的特点,提出了复合型传输模式ERFTP,这也是本文的创新所在。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本文具体的研究和创新工作如下:本文重点研究了开放网格体系结构OGSA,详细比较了各种网格门户开发工具,并在网格Portal的开发中引入了Hibernate技术,方便了软件开发中对数据库的操作。介绍了网格环境下基于Java CoG的数据传输机制,实现了网格环境下利用GridFTP协议进行数据传输的功能,并结合FTP和GridFTP的优势,提出了复合型传输模式ERFTP。这也是本文的创新点所在。
赵志杰[9](2010)在《汽车耐撞性数值分析网格研究及应用》文中认为相对于传统的物理碰撞试验,计算机数值分析方法以其准确的计算结果、高效率的执行,成为目前汽车耐撞性研究所采用的主要手段。同时,随着全球化发展的趋势,汽车制造业逐渐在向网络环境下移植。跨国、跨地区汽车制造商以及零部件供应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开发产品,对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产品竞争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在此背景下,在集中地进行的,基于计算机数值分析的耐撞性研究也必须适应新的基于网络的制造环境。本文基于网格和数值分析理论,研究并构建了汽车耐撞性数值分析网格平台;结合耐撞性理论,研究了耐撞性协同仿真和分布式耐撞性数据挖掘方法。在此基础上实现了两个应用系统,分别为汽车耐撞性协同仿真应用系统,以及汽车耐撞性数据挖掘应用系统。结合企业实际,分别在这两个应用系统上实施了典型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内容包括:依据分布式环境下汽车耐撞性数值分析研究的需求,研究了网格系统架构、安全策略、适用于人工资源的工作流集成方法以及人工服务的调用、通知方法,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满足OGSA规范的网格平台。提出了一种面向汽车耐撞性数值分析的网格应用中间件的概念和技术,并将其应用在所提出的网格平台上。该技术实现了应用服务与基本网格服务的解耦与分离,增强了系统开发的灵活性及可扩展性。本文提出的网格平台,不仅可以运用于汽车耐撞性数值分析,也适用于其他类似工程领域。针对汽车耐撞性数值分析研究的重要领域——耐撞性协同仿真,研究了基于显示非线性有限元算法及接触算法的耐撞性仿真算法、面向信息安全的有限元协同设计方法,提出了面向信息安全的有限元模型合成方法及数值计算结果的分离方法。基于此方法,开发了面向耐撞性协同仿真的应用服务。在此基础上,将所开发的应用服务部署到所构建的汽车耐撞性数值分析网格平台的应用中间件层,并借助Jsp、Servlet、工作流等技术以及具体的业务逻辑,在平台的应用层开发了面向最终用户的Web应用界面,从而实现了汽车耐撞性协同仿真应用系统。该系统实现了整车商与部件商在进行耐撞性协同仿真活动过程中对资源的共享,以及参与协同的各方对各自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为了评估所构建系统的性能,在广域网内(上汽工程研究院、延峰江森、上海超级计算中心和上海交大)搭建了耐撞性协同仿真实验床,并根据企业实际案例,多方协同进行了耐撞性协同仿真。耐撞性数据挖掘是另一个汽车耐撞性数值分析领域的重要应用,其目的是通过对已有耐撞性数据所挖掘得到的知识为汽车耐撞性结构设计,尤其是优化匹配设计提供技术支持。本文基于数据挖掘和汽车耐撞性理论研究了耐撞性数据的元数据计算技术、决策树分类器的合成技术,结合Stacking算法、Meta-learning算法以及反求策略,提出并实现了分布式耐撞性数据挖掘算法。提出并实现了前、后端合成的分布式数据挖掘服务。前端服务负责对数据挖掘项目总的管理,后端服务负责对存储在本地(或传输至本地)的原始数据进行元数据抽取及局部数据挖掘。在此基础上,将所开发的应用服务部署到所构建的汽车耐撞性数值分析网格平台的应用中间件层,并借助Jsp、Servlet、工作流等技术以及具体的业务逻辑,在平台的应用层开发了面向耐撞性数据挖掘用户的Web应用界面,从而实现了汽车耐撞性数据挖掘应用系统。在局域网内搭建了耐撞性数据挖掘试验床,对分布在四个节点的183GB的耐撞性数据进行知识发现,以实现对车辆的优化匹配设计。
张凤娟[10](2009)在《基于OGSA的网格门户关键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网格计算是近几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兴技术。网格(Grid)的概念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是从电力网的概念借鉴而来的。网格的目的是利用互联网把分散在不同地理位置的电脑组织成一台虚拟的超级计算机,实现计算资源、存储资源、数据资源、信息资源、软件资源、通信资源、知识资源、专家资源的全面共享。网格的概念被提出后,网格技术一直在不断发展。其中,网格体系结构对网格技术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网格体系结构是关于如何建造网格的技术,是网格的骨架和灵魂,是网格最核心的技术。只有建立合理的网格体系结构,才能够设计和建造好网格,才能够使网格更有效地发挥作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在以IBM为代表的工业界的影响下,考虑到Web技术的影响后,全球网格论坛结合Web服务技术提出了开放网格服务体系结构OGSA。OGSA最突出的思想是以“服务”为中心,并且提出了一种以服务为中心的模型。开放网格服务体系结构的出现使得网格服务与网络服务日趋融合,网格体系结构总体上正走向标准化。网格的出现使得那些要求大量计算的科学研究、庞大的数据处理甚至是商业操作等各种应用都能够更快更完美地实现。但是这些应用的底层结构都比较复杂并且难以管理,于是各种各样的服务与门户被开发出来,在这种情况下网格Portal应运而生。网格Portal是网格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网格用户和网格系统的桥梁。通过网格Portal,网格用户可以很方便地访问网格资源和服务,执行和监控网格应用,实现对网格的各种操作。网格Portal为用户提供了基于浏览器的统一访问界面,降低了复杂网格系统的使用难度,推动了各种网格应用的快速发展。本文以开放网格体系结构OGSA为基础,搭建了网格门户的开发环境,基于此开发环境,研究并实现了基于Hibernate和面向服务两种模式的简单的网格Portal。进一步研究了网格环境中基于GridFTP的数据传输机制,实现了以Java CoG为基础并使用GridFTP协议的数据传输;并结合FTP和GridFTP协议的优势,针对教育资源网格自身的特点,提出了复合型传输模式ERFTP,这也是本文的创新所在。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本文具体的研究和创新工作如下:(1)本文研究了网格的体系结构、功能特征以及网格Portal的相关技术,重点研究了开放网格体系结构OGSA,详细比较了各种网格门户开发工具,并选择合适的网格门户开发工具搭建了网格门户环境。(2)本文详细介绍了Hibernate技术,研究了利用Hibernate技术进行网格Portal设计的相关内容,并在网格Portal的开发中引入了Hibernate技术,方便了软件开发中对数据库的操作。通过利用Hibernate技术进行教育资源网格Portal的开发,充分表明Hibernate技术的使用大大提高了软件项目的开发效率。(3)本文在开放网格服务体系结构的基础上,阐述了网格服务的编写及部署过程,并把网格服务整合到网格Portal中,极大地方便了用户对于网格资源的使用和操作。(4)本文介绍了网格环境下基于Java CoG的数据传输机制,实现了网格环境下利用GridFTP协议进行数据传输的功能,并结合FTP和GridFTP的优势,提出了复合型传输模式ERFTP,并把该研究应用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因特网的教育资源网格体系结构和服务理论研究》的副本管理模块中,运行效果良好。这也是本文的创新点所在。
二、Grid Portal的原理和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Grid Portal的原理和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A Report on Translation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to Accelerate Energy Transitions(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Chapter 1 Overview |
1.1 Task Description |
1.2 Text Features |
1.3 Translation Requirements |
1.4 Report Structure |
1.5 Methodology |
Chapter 2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s |
2.1 Character Recognition |
2.2 Project Creation |
2.3 Creation of Glossary and Translation Memory |
2.4 File Analysis |
2.5 Pseudo-translation |
2.6 Summary |
Chapter 3 Machine Translation Post-Editing |
3.1 Editing of Target Segments |
3.2 Quality Assurance |
3.3 Translation Export |
3.4 Summary |
Chapter 4 Translation of Attributive Clauses |
4.1 Translation into Pre-modifier |
4.2 Translation into Main Clause |
4.3 Translation into Adverbial Clause |
4.4 Translation into Subordinate Clause |
4.5 Summary |
Chapter 5 Contrast between Translator’s and Proofread Versions |
5.1 Distinction between “而且”(erqie) and “并且”(bingqie) in Chinese |
5.2 Misinterpretation of Logical Relationship |
5.3 “对(dui)+obj.+进行(jinxing)+v.” Structure |
5.4 Summary |
Chapter 6 Conclusion |
Bibliography |
Appendix Ⅰ Samples of Source Text in PDF Format |
Appendix Ⅱ Glossary |
Appendix Ⅲ Translation Versions |
Acknowledgements |
(2)地震资料处理应用网格平台构建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论文创新点摘要 |
第1章 绪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相关技术现状 |
1.2.1 高性能计算 |
1.2.2 对等技术 |
1.2.3 网格技术 |
1.2.4 云计算 |
1.2.5 地震资料处理与高性能计算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2章 地震资料并行处理策略 |
2.1 地震资料处理特征分析 |
2.1.1 数据特征分析 |
2.1.2 地震资料处理流程 |
2.1.3 计算量分析 |
2.2 叠前深度偏移基本原理 |
2.2.1 概述 |
2.2.2 共炮点道集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 |
2.2.3 FFD叠前深度偏移原理 |
2.3 FFD叠前深度偏移分布并行策略 |
2.3.1 FFD叠前深度偏移串行算法 |
2.3.2 FFD叠前深度偏移网格分布并行策略 |
2.4 小结 |
第3章 地震资料处理应用网格平台体系结构 |
3.1 应用网格资源拓扑结构 |
3.1.1 网格资源特征 |
3.1.2 应用网格环境中的资源 |
3.1.3 应用网格资源拓扑 |
3.2 应用网格平台体系结构 |
3.2.1 平台体系结构 |
3.2.2 各服务组件之间的交互关系 |
3.3 基于Gloubs的网格平台实现机制 |
3.3.1 应用网格平台特征 |
3.3.2 WSRF规范网格服务实现机制 |
3.4 应用网格平台并行消息传递机制 |
3.4.1 VO节点域内的消息传递实现机制 |
3.4.2 VO节点间的消息传递实现机制 |
3.4.3 VO节点间消息传递通信机制 |
3.4.4 集群私有IP对VO节点间通信的影响 |
3.5 小结 |
第4章 应用网格平台资源选择 |
4.1 引言 |
4.2 应用网格平台资源选择功能结构 |
4.2.1 网格作业描述 |
4.2.2 应用网格资源选择功能结构 |
4.3 基于遗传算法的网格资源选择 |
4.3.1 问题定义 |
4.3.2 资源优选模型求解 |
4.3.3 资源优选遗传算法关键要素 |
4.3.4 实验仿真及参数分析 |
4.4 基于Globus的应用网格平台资源监控 |
4.4.1 资源信息流 |
4.4.2 资源信息模型 |
4.4.3 资源监控系统结构 |
4.4.4 资源监控系统实现 |
4.5 小结 |
第5章 粗粒度任务网格并行调度 |
5.1 应用网格平台层次调度模型 |
5.2 基于Globus的应用网格平台作业调度与管理 |
5.2.1 网格作业执行流程 |
5.2.2 GRAM工作原理 |
5.2.3 作业调度与管理功能结构 |
5.3 基于可分负载理论的并行调度策略 |
5.3.1 DLT可分负载理论 |
5.3.2 相关约定和定义 |
5.3.3 带探测的任务划分策略 |
5.4 基于PDP的FFD自适应调度算法 |
5.4.1 算法描述 |
5.4.2 Marmousi模型测试及结果分析 |
5.5 应用调度器设计与实现 |
5.5.1 应用网格节点间并行机制 |
5.5.2 应用调度器功能结构 |
5.5.3 应用调度器详细设计 |
5.6 小结 |
第6章 应用网格平台分布数据管理 |
6.1 基于Globus的应用网格平台数据管理框架 |
6.1.1 数据资源的特点 |
6.1.2 应用网格数据管理基本功能 |
6.1.3 Globus基础数据管理服务 |
6.1.4 应用网格平台数据管理框架 |
6.2 数据管理元数据模型 |
6.2.1 应用元数据模型 |
6.2.2 数据索引元数据模型 |
6.3 高级数据管理服务 |
6.3.1 数据复制服务 |
6.3.2 数据定位服务 |
6.3.3 数据删除 |
6.4 数据管理Portal |
6.5 小结 |
第7章 地震资料处理应用网格平台应用 |
7.1 应用网格平台功能及部署 |
7.1.1 平台功能 |
7.1.2 平台部署 |
7.2 Kirchhoff积分法叠前时间偏移 |
7.3 应用网格集成平台功能测试 |
7.3.1 渤深6实际地震资料 |
7.3.2 尚店北叠前时间偏移 |
7.3.3 五号桩三维叠前时间偏移 |
7.4 应用网格集成平台效率测试 |
7.5 小结 |
结论与认识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基于Jetspeed的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网格门户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网格门户构建 |
1.2.2 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 |
1.2.3 数字图书馆门户 |
1.2.4 分析与总结 |
1.3 关于本论文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3.4 研究思路 |
1.3.5 研究重点及难点 |
1.3.6 创新之处 |
1.3.7 论文组织结构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网格门户相关理论及技术 |
2.1 网格门户构建 |
2.1.1 网格门户概述 |
2.1.2 网格门户构建工具 |
2.1.3 Jetspeed |
2.2 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 |
2.2.1 服务模式 |
2.2.2 资源建设 |
2.2.3 用户研究 |
2.2.4 服务模型 |
2.2.5 用户兴趣建模 |
2.2.6 服务方式 |
2.2.7 服务技术 |
2.3 数字图书馆门户 |
2.3.1 数字图书馆门户资源 |
2.3.2 数字图书馆门户用户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数字图书馆个性化网格门户结构设计 |
3.1 设计原则 |
3.1.1 支持开放标准 |
3.1.2 可扩展性 |
3.1.3 易用性 |
3.1.4 安全性 |
3.1.5 个性化 |
3.1.6 低成本 |
3.2 设计思路 |
3.3 总体架构 |
3.3.1 网格门户层 |
3.3.2 网格服务层 |
3.3.3 网格中间件层 |
3.3.4 网格资源层 |
3.3.5 运行机制 |
3.4 安全访问机制设计 |
3.4.1 身份验证 |
3.4.2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 |
3.4.3 证书存储 |
3.4.4 单点登录 |
3.5 用户管理设计 |
3.5.1 用户分类 |
3.5.2 用户信息搜集 |
3.5.3 用户管理流程 |
3.6 个性化服务设计 |
3.6.1 学科资源导航 |
3.6.2 个性化界面定制 |
3.6.3 基于 RSS 的个性化内容推送 |
3.6.4 个性化检索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网格门户关键技术解决方案 |
4.1 开发环境部署 |
4.1.1 网格平台搭建 |
4.1.2 网格门户相关构建工具部署 |
4.2 PORTLET构建与网格服务构建 |
4.2.1 Portlet 及 WSRP 介绍 |
4.2.2 Portlet 构建原理 |
4.2.3 Portlet 构建流程 |
4.2.4 基于 GT 的网格服务构建原理与流程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论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
5.1 论文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经历和科研成果 |
致谢 |
(4)可配置制造网格系统可靠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制造网格研究概述 |
1.1.1 制造网格内涵 |
1.1.2 制造网格研究现状 |
1.1.3 当前制造网格研究的不足 |
1.2 信息系统可靠性研究概述 |
1.2.1 信息系统可靠性内涵 |
1.2.2 信息系统可靠性研究现状 |
1.2.3 网格可靠性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1 可配置制造网格系统可靠性研究的必要性 |
1.3.2 课题研究的目的 |
1.3.3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4 相关技术及理论基础 |
1.4.1 OSGi(Open Services Gateway Initiative,开放服务网关组织)技术 |
1.4.2 Portlet技术 |
1.4.3 移动代理(Mobile-Agent)技术 |
1.4.4 数据挖掘(Data Mining)技术 |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1.5.2 论文的结构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制造网格系统可配置及性能研究 |
2.1 概述 |
2.1.1 制造企业信息系统的实施需求 |
2.1.2 可配置系统的实现理论 |
2.1.3 可配置机制研究 |
2.2 制造网格系统的可配置研究 |
2.2.1 MGS总体结构 |
2.2.2 MGS软件模块及其形态 |
2.2.3 MGS可配置实现框架 |
2.3 MGS Portal可配置研究 |
2.3.1 Portal技术 |
2.3.2 Liferay技术 |
2.3.3 MGS Portal可配置性 |
2.4 RMGS性能评价指标及优化 |
2.4.1 性能评价指标 |
2.4.2 数据的获取及优化实现 |
2.5 RMGS性能评价模型 |
2.5.1 性能评价内涵 |
2.5.2 RMGS性能评价模型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可配置制造网格系统可靠性管理研究 |
3.1 可配置制造网格系统(RMGS)可靠性研究内涵 |
3.1.1 RMGS可靠性定义 |
3.1.2 RMGS可靠性的研究内涵 |
3.1.3 RMGS组件软件可靠性的研究 |
3.2 RMGS组件软件可靠性优化研究 |
3.2.1 RMGS组件软件可靠性评估 |
3.2.2 RMGS组件软件可靠性优化方法 |
3.3 可靠性管理策略 |
3.3.1 基于Petri Nets的可靠性管理 |
3.3.2 基于Agent的可靠性管理 |
3.4 可配置制造网格系统(RMGS)Portal可靠性管理 |
3.4.1 RMGS Portal定义 |
3.4.2 RMGS Portal可靠性定义 |
3.4.3 RMGS Portal可靠性管理实施 |
3.5 系统恢复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可配置制造网格系统的负载平衡和容错技术研究 |
4.1 RMGS中的负载平衡与容错概述 |
4.2 基于移动代理的RMGS负载平衡 |
4.3 RMGS容错技术研究 |
4.3.1 RMGS容错的基本要求 |
4.3.2 RMGS容错机制 |
4.3.3 RMGS容错框架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可配置制造网格系统可靠性管理实施和应用案例 |
5.1 RMGS系统可靠性管理层次及策略 |
5.2 RMGS系统资源可靠性管理 |
5.2.1 RMGS系统资源的分类 |
5.2.2 RMGS系统可靠性管理的结构模块 |
5.2.3 RMGS系统资源可靠性管理实施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及展望 |
6.1 本文研究成果 |
6.1.1 理论研究成果 |
6.1.2 应用研究成果 |
6.1.3 创新点 |
6.2 进一步研究方向 |
6.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出版着作情况 |
致谢 |
(5)网格Portal安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1.4 结构和组织 |
2 网格Portal技术 |
2.1 网格Portal概述 |
2.1.1 什么是网格Portal |
2.1.2 Portlet |
2.1.3 Java Servlet和Portlet |
2.2 网格Portal的体系结构 |
2.3 网格Portal开发工具及安全性 |
2.3.1 GridSphere |
2.3.2 JetSpeed |
2.3.3 GridPort |
2.3.4 Liferay |
2.3.5 WebSphere Portal |
2.4 本章小结 |
3 网格Portal主要安全技术分析 |
3.1 代理技术 |
3.1.1 X.509证书 |
3.1.2 MyProxy |
3.2 认证技术 |
3.2.1 PKI的基本要素 |
3.2.2 SSL |
3.2.3 CAS |
3.3 RBAC技术 |
3.3.1 传统访问控制技术 |
3.3.2 RBAC |
3.4 本章小结 |
4 网格Portal安全策略 |
4.1 基于代理的网格Portal认证策略 |
4.1.1 动态口令保护Portal |
4.1.2 动态口令安全性分析 |
4.1.3 基于硬件的私钥安全存储 |
4.1.4 MyProxy系统实现框架 |
4.2 多约束动态访问控制策略 |
4.2.1 模型组成 |
4.2.2 域内模型的定义 |
4.2.3 域间的动态角色映射 |
4.2.4 基于上下文的动态安全引擎 |
4.2.5 MRAC实施流程 |
4.2.6 测试结果分析 |
4.2.7 MRAC可行性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地理空间信息服务与网格集成理论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地理信息共享和互操作 |
1.1.2 网格计算与Web服务 |
1.1.3 地理空间信息网格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相关标准和组织 |
1.2.2 相关科研和项目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 |
第二章 地理空间信息网格资源模型 |
2.1 地理空间信息网格资源 |
2.1.1 定义 |
2.1.2 特征 |
2.1.3 分类 |
2.2 网格资源建模方法 |
2.2.1 网格资源模型需求 |
2.2.2 建模方法 |
2.2.3 建模流程和原则 |
2.2.4 常见资源模型 |
2.3 地理空间信息网格资源模型GLUE-Ex |
2.3.1 资源构成抽象定义 |
2.3.2 GLUE-Ex整体结构 |
2.3.3 扩展元素GDE建模 |
2.3.4 扩展元素GSE建模 |
2.3.5 模型特点 |
2.4 基于XML的网格资源描述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WS-I兼容的地理空间信息服务实验 |
3.1 Web服务体系结构 |
3.1.1 面向服务体系结构 |
3.1.2 标准Web服务协议栈 |
3.1.3 RESTful Web服务 |
3.1.4 WS-I组织 |
3.2 OGC地理空间信息服务 |
3.2.1 网络服务通用规范 |
3.2.2 网络地图服务实现规范 |
3.2.3 网络要素服务实现规范 |
3.3 OWS和标准Web服务的差异 |
3.3.1 分布式架构 |
3.3.2 传输协议和编码 |
3.3.3 服务描述 |
3.3.4 发现机制 |
3.3.5 分析 |
3.4 兼容试验 |
3.4.1 设计方案 |
3.4.2 WSDL生成技术 |
3.4.3 WSDL要素映射 |
3.4.4 SOAP代理服务 |
3.5 WS-I兼容性测试 |
3.5.1 测试工具 |
3.5.2 调用过程 |
3.5.3 测试结果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WSRF的地理空间信息服务技术实现 |
4.1 Web服务资源框架 |
4.1.1 网格体系结构 |
4.1.2 OGSA、WSRF与Web服务 |
4.1.3 WSRF规范构成 |
4.2 WSRF地理空间信息服务关键技术 |
4.2.1 地理空间信息服务资源 |
4.2.2 隐式资源模式 |
4.2.3 地理空间信息服务寻址 |
4.2.4 资源属性文档 |
4.2.5 生命周期管理 |
4.3 基于WSRF的地理空间信息网格数据服务 |
4.3.1 Grid WMS资源的定义 |
4.3.2 Grid WMS资源的创建 |
4.3.3 Grid WMS资源的访问与更新 |
4.3.4 Grid WMS资源的销毁 |
4.4 异步通知机制的地理空间信息网格功能服务 |
4.4.1 OGC Web处理服务 |
4.4.2 地理空间信息服务链 |
4.4.3 基于WS-Notification的异步处理服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面向网格的UDDI地理空间信息服务注册中心 |
5.1 UDDI注册中心 |
5.1.1 注册中心地位与作用 |
5.1.2 UDDI规范概述 |
5.1.3 UDDI数据结构 |
5.1.4 分类法和标识法 |
5.1.5 UDDI和WSDL的关系 |
5.1.6 UDDI的不足 |
5.2 地理空间信息服务分类扩展 |
5.2.1 外部校验法 |
5.2.2 网格地理空间信息服务分类 |
5.2.3 tModel编写和导入 |
5.3 UDDI数据结构和接口扩展 |
5.3.1 UDDI服务属性的表示方法 |
5.3.2 GSE 到 UDDI 映射 |
5.3.3 UDDI注册查询接口扩展 |
5.4 分布式UDDI组织和维护 |
5.4.1 UDDI 数据的复制和共享机制 |
5.4.2 基于注册中心池分布式UDDI组织 |
5.4.3 注册中心池节点管理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地理空间信息网格原型系统 |
6.1 系统总体构架 |
6.2 系统关键实现 |
6.2.1 开发环境 |
6.2.2 总体功能模块 |
6.2.3 主要功能实现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术语及缩略语 |
作者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 |
致谢 |
(7)基于OGSA银行网格信用体系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技术研究 |
2.1 网格的概念、原理及优势 |
2.1.1 网格的概念和原理 |
2.1.2 网格的优势 |
2.2 网格计算的理论基础 |
2.2.1 元计算 |
2.2.2 分布式计算 |
2.2.3 中间件技术 |
2.3 WEB服务框架 |
2.3.1 Web服务概述 |
2.3.2 面向服务 |
2.3.3 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OA) |
2.4 开放网格服务体系结构(OGSA) |
2.4.1 以服务为中心的思想 |
2.4.2 网格服务 |
2.4.3 虚拟服务 |
2.4.4 OGSA体系结构 |
2.4.5 OGSI |
2.4.6 规范 |
2.5 GLOBUS和GLOBUS TOOLKIT |
2.5.1 网格安全基础设施 |
2.5.2 网格资源分配管理 |
2.5.3 网格信息服务 |
2.5.4 网格数据管理服务 |
2.6 语义网格 |
2.6.1 语义Web |
2.6.2 语义网格 |
2.7 网格门户(PORTAL) |
2.7.1 网格Portal |
2.7.2 Portlet和Portlet容器 |
2.7.3 GridSphere |
2.8 小结 |
第三章 基于OGSA银行网格信用系统设计 |
3.1 设计原则 |
3.2 银行网格信用系统总体设计 |
3.3 银行网格信用系统详细设计 |
3.3.1 银行信用系统网格 |
3.3.2 银行信用系统网格门户 |
3.3.3 银行信用系统安全模型 |
3.4 银行信用系统网格门户性能分析 |
3.5 语义网格门户 |
3.6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OGSA银行网格原型信用系统的实现 |
4.1 OGSA部署的原则 |
4.2 实验系统的构建 |
4.2.1 实验系统平台的构建 |
4.2.2 各计算机的网格相关工具的安装/配置 |
4.2.3 开发平台和工具介绍 |
4.3 网格架构的实现 |
4.3.1 网格数据服务部署 |
4.3.2 Bank服务部署 |
4.4 网格门户的开发与部署 |
4.4.1 编写Portlet |
4.4.2 部署Portlet |
4.5 原型系统分析与改进 |
4.5.1 原型系统已解决的问题 |
4.5.2 当前网格门户开发的局限性 |
4.5.3 语义网格门户框架雏形 |
4.6 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主要工作和贡献 |
5.3 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网格门户技术关键问题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对象、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网格及其体系结构 |
2.1 网格的定义和分类 |
2.2 网格体系结构 |
2.2.1 五层沙漏结构 |
2.2.2 开放网格服务体系结构 |
2.2.3 Web 服务资源框架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网格门户相关技术研究 |
3.1 网格门户技术 |
3.1.1 网格Portal 的概念 |
3.1.2 Portlet 机制 |
3.1.3 Portlet 与Servlet |
3.2 网格门户的开发工具 |
3.2.1 GridPort |
3.2.2 GPDK |
3.2.3 JetSpeed |
3.2.4 GridSphere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网格门户的设计与实现 |
4.1 网格Portal 的设计原则 |
4.2 网格门户环境的搭建 |
4.2.1 Globus 简介 |
4.2.2 Linux 下Globus 的配置 |
4.2.3 GridSphere 的配置 |
4.3 基于Hibernate 的网格门户的设计与实现 |
4.3.1 Hibernate 技术简介 |
4.3.2 网格Portal 的实现 |
4.4 Portlet 的网格门户系统实现 |
4.4.1 Portlet 的网格门户系统的设计 |
4.4.2 Portlet 框架结构的优点 |
4.4.3 Portlet 的网格门户系统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网格门户中数据传输机制 |
5.1 ERFTP 的提出 |
5.2 Java CoG 的相关配置 |
5.2.1 Java CoG 的简介 |
5.2.2 Java CoG 的安装 |
5.2.3 代理初始化 |
5.3 GridFTP 的配置 |
5.3.1 GridFTP 服务的部署 |
5.3.2 配置/etc/hosts 文件 |
5.4 ERFTP 的实现及其性能分析 |
5.4.1 网格认证客户端的实现 |
5.4.2 ERFTP 的实现 |
5.4.3 ERFTP 的性能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束语 |
6.1 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 |
6.2 进一步的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汽车耐撞性数值分析网格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意义和课题来源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课题来源 |
1.2 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汽车耐撞性数值分析研究现状 |
1.2.2 数据挖掘研究现状 |
1.2.3 网格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汽车耐撞性数值分析网格平台 |
2.1 引言 |
2.2 汽车耐撞性数值分析网格体系结构 |
2.2.1 开放网格服务体系结构 |
2.2.2 汽车耐撞性数值分析网格体系结构 |
2.3 平台构建关键技术 |
2.3.1 应用中间件技术 |
2.3.2 基于工作流的资源集成 |
2.4 耐撞性数值分析网格平台的安全策略 |
2.4.1 基于GSI的安全与信任机制 |
2.4.2 MyPorxy安全代理 |
2.4.3 网格平台的安全策略 |
2.5 耐撞性数值分析网格平台的管理 |
2.6 网格应用系统开发的一般流程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汽车耐撞性协同仿真网格应用系统 |
3.1 引言 |
3.2 耐撞性协同仿真网格系统需求分析 |
3.3 耐撞性仿真算法 |
3.3.1 显式非线性有限元算法 |
3.3.2 接触算法 |
3.4 面向信息安全的有限元协同设计方法研究 |
3.4.1 协同设计中的信息安全 |
3.4.2 面向信息安全的协同仿真场景 |
3.4.3 面向信息安全的有限元模型合成方法 |
3.4.4 面向信息安全的数值计算结果分离方法 |
3.5 耐撞性协同仿真网格系统的实现 |
3.5.1 体系结构 |
3.5.2 应用服务的描述 |
3.5.3 关键服务的实现 |
3.5.4 服务执行流程 |
3.5.5 协同系统成员间的信息安全 |
3.5.6 测试床与Portal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汽车耐撞性数据挖掘网格应用系统 |
4.1 引言 |
4.2 汽车耐撞性数据挖掘概念及评估方法介绍 |
4.2.1 数据挖掘概念 |
4.2.2 数据准备 |
4.2.3 知识的评估方法 |
4.3 分布式耐撞性数据挖掘分类算法研究 |
4.3.1 同构分布式数据挖掘策略 |
4.3.2 分类器合成算法 |
4.3.3. C4.5 决策树分类算法 |
4.3.4 分布式耐撞性数据挖掘算法 |
4.4 耐撞性数据的元数据求解算法 |
4.4.1 元数据的概念及基于面向对象思想求解的可行性 |
4.4.2 人体损伤元数据求解 |
4.4.3 有限元模型的元数据求解 |
4.5 汽车耐撞性数据挖掘网格系统的实现 |
4.5.1 汽车耐撞性数据挖掘网格架构 |
4.5.2 汽车耐撞性数据的分布式决策树挖掘服务 |
4.5.3 分布式汽车耐撞性数据挖掘服务流程 |
4.5.4 实验床搭建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汽车耐撞性数值分析网格系统典型应用 |
5.1 引言 |
5.2 汽车耐撞性协同仿真典型应用 |
5.2.1 整车有限元模型及实验场景 |
5.2.2 汽车耐撞性协同仿真过程 |
5.2.3 汽车耐撞性仿真结果分析 |
5.2.4 应用总结 |
5.3 汽车耐撞性数据挖掘典型应用 |
5.3.1 整车有限元模型及验证 |
5.3.2 乘员约束系统的主要组成及其工作原理 |
5.3.3 源数据的构建 |
5.3.4 汽车耐撞性数据挖掘过程 |
5.3.5 挖掘结果分析及知识验证 |
5.3.6 应用总结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工作总结 |
6.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及参与课题 |
(10)基于OGSA的网格门户关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对象、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网格及网格体系结构 |
2.1 网格的定义和分类 |
2.2 网格体系结构 |
2.2.1 五层沙漏结构 |
2.2.2 开放网格服务体系结构 |
2.2.3 Web 服务资源框架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网格门户相关技术研究 |
3.1 网格门户技术 |
3.1.1 网格Portal 的概念 |
3.1.2 Portlet 机制 |
3.1.3 Portlet 与Servlet |
3.2 网格Portal 的架构 |
3.3 网格门户的开发工具 |
3.3.1 GridPort |
3.3.2 GPDK |
3.3.3 JetSpeed |
3.3.4 GridSphere |
3.3.4.1 GridSphere 布局引擎 |
3.3.4.2 GridSphere Portlet API |
3.3.4.3 GridSphere 持久化管理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网格门户的设计与实现 |
4.1 网格Portal 的设计原则 |
4.2 网格门户环境的搭建 |
4.2.1 Globus 简介 |
4.2.2 Linux 下Globus 的配置 |
4.2.2.1 Globus 安装前的准备 |
4.2.2.2 Globus 的安装 |
4.2.2.3 Globus 的配置 |
4.2.3 GridSphere 的配置 |
4.3 基于Hibernate 的网格门户的设计与实现 |
4.3.1 Hibernate 技术简介 |
4.3.2 网格Portal 的实现 |
4.3.2.1 数据库层 |
4.3.2.2 创建网格服务 |
4.3.2.3 编写Portlet |
4.3.2.4 部署Portlet |
4.3.2.5 小结 |
4.4 面向服务的网格门户的研究 |
4.4.1 创建网格服务 |
4.4.2 编写Portlet |
4.4.3 部署Portlet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网格门户中数据传输机制的研究与实现 |
5.1 ERFTP 的提出 |
5.2 Java CoG 的相关配置 |
5.2.1 Java CoG 的简介 |
5.2.2 Java CoG 的安装 |
5.2.3 代理初始化 |
5.3 GridFTP 的配置 |
5.3.1 GridFTP 协议的简介 |
5.3.2 GridFTP 服务的部署 |
5.3.2.1 创建grid-mapfile 文件 |
5.3.2.2 创建GridFTP 服务文件 |
5.3.2.3 配置/etc/hosts 文件 |
5.4 ERFTP 的实现及其性能分析 |
5.4.1 ERFTP 的简介 |
5.4.2 网格认证客户端的实现 |
5.4.3 ERFTP 的实现 |
5.4.3.1 认证机制的实现 |
5.4.3.2 数据传输的实现 |
5.4.4 ERFTP 的性能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束语 |
6.1 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 |
6.2 进一步的工作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项目 |
致谢 |
四、Grid Portal的原理和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A Report on Translation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to Accelerate Energy Transitions[D]. 杜德春.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2]地震资料处理应用网格平台构建研究及应用[D]. 钟敏.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4(07)
- [3]基于Jetspeed的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网格门户构建研究[D]. 仇蓉蓉. 湖北工业大学, 2014(09)
- [4]可配置制造网格系统可靠性研究[D]. 邹启明. 上海大学, 2013(05)
- [5]网格Portal安全技术研究[D]. 石余发. 南京理工大学, 2013(07)
- [6]地理空间信息服务与网格集成理论与方法研究[D]. 赵姗.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11(07)
- [7]基于OGSA银行网格信用体系结构研究[D]. 王远帆. 华东师范大学, 2010(03)
- [8]网格门户技术关键问题研究及应用[D]. 王月芳. 电子科技大学, 2010(04)
- [9]汽车耐撞性数值分析网格研究及应用[D]. 赵志杰. 上海交通大学, 2010(10)
- [10]基于OGSA的网格门户关键问题研究[D]. 张凤娟. 山东师范大学, 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