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非均匀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均匀,结构,毛细管,多相,毛细现象,摄动,藕节。
非均匀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成梦辉,陈清军[1](2019)在《地下结构非均匀调制演变随机地震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实现对地下结构进行非均匀调制演变随机地震响应分析,本文基于非均匀调制演变随机过程,利用频响函数和傅里叶变换原理,推导了数字特征的地下结构响应表达式。在此基础上,以上海某一典型两层叁跨地铁车站为例,采用ABAQUS软件建立土-地铁车站结构相互作用体系叁维有限元模型,并获取频响函数,对地铁车站结构进行了非均匀调制演变随机地震响应分析,获得了这一地铁车站结构的加速度均方响应和Mises应力均方响应值。与通常的地下结构随机地震响应分析没有考虑地震动的非平稳性或只考虑强度非平稳性相比较,本文建立的分析模型不仅考虑了强度的非平稳性,而且考虑了非平稳性,具有较高的精度。(本文来源于《第2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期刊2019-10-18)
田敏,赵林,焦双健,葛耀君[2](2019)在《双曲壳结构非均匀风压作用局部稳定验算》一文中研究指出风荷载条件大型双曲旋转壳体结构局部稳定性为结构设计关键控制因素。为考虑双曲旋转壳体结构在风载荷作用下的局部稳定性问题,现行国内外水工规范多采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基于环向均匀荷载加载试验方案的Mungan局部稳定验算公式(亦称为Buckling Stress State (BSS)方法)。首先,以Mungan提出的静水压力试验为基础,基于结构有限元分析算法,构建了早期壳体物理试验模型的有限元模型,分析了双曲旋转壳体在环向均布平均风压作用下的稳定性与试验结果的差异,验证了早期试验在特定条件下的正确性。为进一步评价该算法应用于以超大型冷却塔为代表的壳体结构设计的适用性和合理性,计算了水工规范(GB/T 50102―2003)中21种线型的双曲旋转壳体在环向非均布风压作用下的极限荷载,探讨了Mungan局部稳定验算公式有待改进的方向,提出了适用于非均布荷载作用下环向应力临界荷载计算公式,拟合得到改进的局部稳定验算公式。研究表明:水工规范建议的双曲旋转壳体结构局部稳定验算公式难于描述壳体实际情况下的非均布风压变化受力特征,推荐适用于非均匀风压分布变化的更新局部稳定验算公式,可以兼顾结构设计过程的便捷性与合理性。(本文来源于《工程力学》期刊2019年09期)
汪宇莹[3](2019)在《纳米受限流体的非均匀结构及流动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流体在纳米通道中的限域传质现象广泛存在于现代化工技术。因缺乏对传质机制及调控方法的认识,人们难以对限域传质进行定量的描述,这使得相关材料及结构的应用受到制约。在限域传质中,传统流体力学模型普遍存在严重偏差,无法准确预测流动通量。此外,其突出的壁面作用对流动的影响十分显着,这使得限域传质的受控因素更具特殊性。以上种种问题都对纳米流体力学理论的发展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基于此,本文采用计算机模拟方法,分别针对纳米受限通道中的流体结构、压力驱动流动、毛细浸入流动及复杂大分子接枝壁面间的流动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探究了流体流动规律,发展了相关数学模型,同时在现有模拟方法的基础上开发了更为高效精确的多尺度耦合模拟方法。具体工作以及主要成果如下:(1)采用耗散粒子动力学(Dissipative Particle Dynamics,DPD)模拟方法对流体的纳米受限行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考察了受限流体的非均匀结构及其特殊的流动现象。同时,利用DPD模拟研究了纳米受限通道的阻力构成,并探讨了孔道结构及壁面性质对流动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受限流体存在非均匀边界区,且边界区受壁面影响显着。边界区内的密度变化导致粘度变化,从而直接造成流速分布的改变以及通量的提高。此外,通过对纳米通道进行阻力分析,研究了孔道结构及壁面性质对流动阻力影响,并最终设计了阔口(亲水)-窄口(疏水)的优化结构。(2)基于Stokes方程,并综合考虑壁面附近流体的非均匀性,推导了适用于纳米受限流体的通量模型以及表观滑移距离模型,并采用DPD模拟结果以及前人的实验数据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在通量计算方面,推导建立了特征尺寸从原子尺度到宏观尺度的Poiseuille流体通量计算模型,打破了宏观流体与纳米流体之间理论的不互通性,并在理论上解释了纳米受限流体通量高于传统模型预测值的现象。在表观滑移距离方面,分别推导了适用于Couette流和Poiseuille流的表观滑移距离模型,该模型明确体现了表观滑移距离随通道宽度减小而增大的趋势。(3)基于水在层状石墨烯膜及碳纳米管膜中的毛细浸入及蒸发过程,采用分子动力学(Molecular Dynamics,MD)模拟方法研究了流体的自发输运。模拟研究表明,水在通道内的毛细浸入通量受表面张力、滑移距离、受限流体密度等多种因素影响,随通道宽度呈现非单调的变化过程,存在最优通道宽度。结合模拟结果,对描述毛细过程的Lucas-Washburn模型进行了修正,使其能够更为准确地描述纳米通道中的毛细过程及其受多种因素影响而产生的复杂变化趋势。而由毛细过程和蒸发过程合作产生的自发流动,随纳米通道长度的增加,流体通量由蒸发过程控制转化为毛细过程控制。针对蒸发控制过程和毛细控制过程,分别采用外、内表面亲水基团修饰可显着提高通量。其中,内表面的浸润性梯度使通道呈现流体二极管的特点。(4)基于现有的MD与DPD模拟方法,开发了MD-DPD耦合方法以在满足局部精确性的同时又能兼顾整体计算的高效性,并在简单流场中得到验证。该算法用于探索接枝聚合物及生物大分子的壁面与流场间的相互影响。结果表明,MD-DPD方法在解决复杂壁面间流体流动问题时具有明显的优势,其一方面能够达到与MD模拟相同的准确性,另一方面又在计算效率上实现了数倍至数百倍的提高。利用该方法进一步发展了大分子接枝壁面间的流体流动模型,可分别通过滑移距离修饰以及联立求解Brinkman与Stokes方程两种方式实现流场的求解。(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期刊2019-06-01)
张明阳,郭强,冯聪慧[4](2019)在《非均匀螺旋角铣刀的结构分析和稳定性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高速铣削加工中,传统均匀螺旋角刀具不能有效抑制铣削过程中的再生颤振,但非均匀螺旋角铣刀却可以解决此类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各个铣削刃螺旋角和容屑角的空间结构关系,并结合"再生因子"探究其与再生颤振之间的关系。确定非均匀螺旋角与容屑角之间的控制方程,并建立铣削动力学模型。通过增强摄动同伦法(EMHPM)计算出非均匀螺旋角铣削加工过程中的稳定性叶瓣图。采用试验验证非均匀螺旋角刀具的有效性,利用本文方法与全变量插值法进行比较(对比试验1);利用均匀螺旋角刀具模型与非均匀螺旋角刀具模型进行比较(对比试验2)。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可以准确预测铣削稳定性,非均匀螺旋角可以有效提高铣削稳定性。(本文来源于《工具技术》期刊2019年05期)
雷艳旭[5](2019)在《基于非均匀结构PPLN晶体的波长转换器的温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人们对高速大容量通信业务的需求不断增加,对全光网络的要求也日益增高。全光波长转换技术是实现全光网络的关键技术,它能够有效避免路径堵塞,提高通信效率,因此对全光波长转换技术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基于非均匀周期准相位匹配结构,主要是分段光栅结构的超宽带波长转换技术进行研究。通过深入分析基于分段光栅结构的周期极化铌酸锂晶体(Periodically Poled Lithium Niobate,PPLN)的波长转换机理,并利用基于级联二阶效应的波长转换方案,建立了适用于快速矩阵计算的数学模型,分别提出了求解级联倍频+差频、级联和频+差频效应的耦合波方程组的快速矩阵算法,并对提出的算法进行了仿真计算,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算法的有效性。另外,本文通过综合考虑温度、转换效率、平坦性以及转换带宽等条件,研究了基于非均匀周期结构PPLN晶体的波长转换器的温度特性。在考虑温度影响的条件下,结合改进的优化算法,对晶体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提出具有大带宽、高平坦性、较好转换效率的波长转换方案,随后对设计得到的波长转换方案在不同温度下的转换特性进行了分析。除此之外,考虑到实际波长转换中可能出现的误差因素,如温度、波导长度、晶体极化周期等,以温度设在100度时为例,仿真分析了波长转换器性能的稳定性。结果表明,考虑温度影响时设计得到的波长转换器在一定误差范围内,仍然能够保持大带宽、高平坦度的转换性能。(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期刊2019-03-01)
邬智宇[6](2019)在《非均匀润湿性微纳结构强化微通道流动沸腾换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换热器在各种能量转换系统领域中被广泛应用,换热器的使用寿命和换热性能对能量利用系统的整体性能有着巨大影响。随着传统工业水平的提高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兴发展,对换热器的防腐性能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发展新型高效防腐换热器对提高传统能源利用率以及发展新型能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高效防腐换热器技术需求,将石墨烯基高效防腐涂层与高效微通道换热技术结合,提出了一种具有镍/氧化石墨烯微纳复合结构表面的铜基开式微通道换热器,发展了其制备工艺技术,制备了实验件,对微纳结构表面进行了定量表征,开展了不同表面的微通道内流动沸腾换热特性以及流型可视化研究,揭示了不同润湿性以及微纳结构对沸腾换热的影响机理。采用扫描电镜的对镍/氧化石墨烯复合电刷镀表面的形貌特征进行了表征,发现在电刷镀过程中氧化石墨烯可以改变镍的结晶过程,打断了镍晶粒的正常生长,促成了新晶核的产生,从而改变了镍基结构,生成直径更小的晶粒。与镀镍表面相比,镍/氧化石墨烯复合微纳结构表面具有更多孔隙结构。本文采用了 3类具有不同微结构和润湿性匹配的微通道表面,即纯金属表面(Cu、Ni和Ni-F),均匀润湿性微纳复合结构表面(Ni/GO、Ni/GO-F),非均匀润湿性微纳复合结构表面(H-Ni/GO、H-Ni/GO-F),其中,具有H-Ni/GO-F表面的微通道换热系数最大,最大为21.55kW/m2K,与Cu表面相比提高了 50.28%;具有Ni表面的微通道换热系数最小,最小为12.37 kW/m2K,与纯铜表面相比,降低了 13.73%。具有H-Ni/GO-F表面的微通道,其强化换热方式有叁种,通过制作镍/氧化石墨烯微纳复合结构,增加了核化穴尺寸分布及数量,增大了核化点密度,增强了核态沸腾换热;经氟化处理后的表面呈现出疏水性,表面能降低,核化密度增加,气泡生成数量增多;由不同润湿性区域之间存在交界线,这些润湿性交界线可以增加核化密度,大量的小气泡可以在润湿性交界线上生成,进一步强化沸腾换热。(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北京)》期刊2019-03-01)
杨晨光,邵宝东,王丽凤,杨洋[7](2018)在《微尺度热沉结构对非均匀高热流密度芯片的降温效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直槽道和圆形局部加密微针肋结构在相同入口压力下,均匀与非均匀热源的传热性能进行了比较。模拟结果表明:对于低雷诺数流动,在所取压力工况下,直槽道传热效率均弱于微柱群柱状热沉;对于均布热源,顺排微柱热沉的传热性能较好;对于集中热源,热源附近进行局部加密的顺排微柱群传热性能较好。(本文来源于《应用力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范杰,齐园园,李彩霞,刘雍[8](2018)在《基于非均匀毛细管结构的纱线导水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纱线中液体的传递受到纱线中毛细管几何结构的重要影响.为考察毛细管几何结构对纱线中液体输运的影响,基于达西定律和毛细管压力方程建立N节藕节非均匀毛细管模型,研究纱线内部毛细管中液体的流动行为,得到非均匀毛细管关于藕节管粗细节高度比、宽度比及总管节数的芯吸高度-时间方程,并采用不同单丝线密度、不同捻系数的尼龙长丝纱线对其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液体流动速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粗细节管的交替程度(即一定高度上的管节数),粗细节管交替频繁的毛细管具有较低的液体流动速率.在具有相同几何形状(相同高度和宽度比)的毛细管中,较粗的毛细管表现出较大的液体流动速度和芯吸平衡高度.尼龙长丝纱的实验结果与N节藕节非均匀毛细管模型的理论预测相当吻合.(本文来源于《天津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占金青,龙良明,林春辉,杨湘杰[9](2018)在《非均匀温度场下的热固耦合结构多相材料拓扑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集成不同特殊的材料以提升结构的性能,提出一种非均匀温度场下的热固耦合结构多相材料拓扑优化设计的方法。以应变能最小化作为目标函数以满足结构刚度要求,以各相材料的体积作为约束,建立非均匀温度场作用下的热固耦合结构多相材料拓扑优化数学模型。利用伴随矩阵法进行灵敏度分析,采用Heaviside过滤求解技术对灵敏度进行过滤,利用移动渐近线算法求解优化问题。数值算例结果表明,提出的非均匀温度场作用下的热固耦合结构多相材料拓扑优化方法是有效的。(本文来源于《华东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杜凯繁,郝鹏,董曼红,王博[10](2019)在《非均匀刚度弹性边界结构优化设计及实验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运载火箭地面试验过程中弹性边界刚度非均匀导致的实验误差问题,提出了基于刚度等效指标的非均匀刚度弹性边界优化设计框架。首先,针对不同载荷工况,对比真实弹性边界与均匀刚度弹性边界情况下主承力筒壳结构的边界响应,研究刚度等效指标的选取,用以表征结构刚度的非均匀性;然后,以刚度等效指标为设计目标开展非均匀刚度弹性边界结构设计,并给出不同工况下的最优结构设计;最后,基于轴压工况下的非均匀刚度弹性边界最优设计,加工制造非均匀弹性边界结构试件,开展非均匀弹性边界结构原理性实验。实验结果显示,真实弹性边界与结构优化设计的非均匀刚度弹性边界结构的力学响应吻合良好,证明了非均匀刚度弹性边界结构优化设计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固体火箭技术》期刊2019年04期)
非均匀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风荷载条件大型双曲旋转壳体结构局部稳定性为结构设计关键控制因素。为考虑双曲旋转壳体结构在风载荷作用下的局部稳定性问题,现行国内外水工规范多采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基于环向均匀荷载加载试验方案的Mungan局部稳定验算公式(亦称为Buckling Stress State (BSS)方法)。首先,以Mungan提出的静水压力试验为基础,基于结构有限元分析算法,构建了早期壳体物理试验模型的有限元模型,分析了双曲旋转壳体在环向均布平均风压作用下的稳定性与试验结果的差异,验证了早期试验在特定条件下的正确性。为进一步评价该算法应用于以超大型冷却塔为代表的壳体结构设计的适用性和合理性,计算了水工规范(GB/T 50102―2003)中21种线型的双曲旋转壳体在环向非均布风压作用下的极限荷载,探讨了Mungan局部稳定验算公式有待改进的方向,提出了适用于非均布荷载作用下环向应力临界荷载计算公式,拟合得到改进的局部稳定验算公式。研究表明:水工规范建议的双曲旋转壳体结构局部稳定验算公式难于描述壳体实际情况下的非均布风压变化受力特征,推荐适用于非均匀风压分布变化的更新局部稳定验算公式,可以兼顾结构设计过程的便捷性与合理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非均匀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成梦辉,陈清军.地下结构非均匀调制演变随机地震响应分析[C].第2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2019
[2].田敏,赵林,焦双健,葛耀君.双曲壳结构非均匀风压作用局部稳定验算[J].工程力学.2019
[3].汪宇莹.纳米受限流体的非均匀结构及流动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2019
[4].张明阳,郭强,冯聪慧.非均匀螺旋角铣刀的结构分析和稳定性预测[J].工具技术.2019
[5].雷艳旭.基于非均匀结构PPLN晶体的波长转换器的温度特性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9
[6].邬智宇.非均匀润湿性微纳结构强化微通道流动沸腾换热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9
[7].杨晨光,邵宝东,王丽凤,杨洋.微尺度热沉结构对非均匀高热流密度芯片的降温效能分析[J].应用力学学报.2018
[8].范杰,齐园园,李彩霞,刘雍.基于非均匀毛细管结构的纱线导水机理[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18
[9].占金青,龙良明,林春辉,杨湘杰.非均匀温度场下的热固耦合结构多相材料拓扑优化[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18
[10].杜凯繁,郝鹏,董曼红,王博.非均匀刚度弹性边界结构优化设计及实验验证[J].固体火箭技术.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