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王昭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王昭君,昭君,单于,汉家,文学,滑音,时代。
王昭君论文文献综述
赵威[1](2019)在《“和平使者”王昭君》一文中研究指出王昭君,约公元前52年出生于南郡秭归(今湖北兴山县)。公元前36年,王昭君被选为宫女,进入后宫。本来,就像千千万万的后宫女子一样,她会在高墙深院中过完平淡无奇的一生,湮没在历史的荒烟中。但命运有时也不按常理出牌。汉与匈奴的一次和亲,成就了“昭君出(本文来源于《学习时报》期刊2019-09-20)
薛凡[2](2019)在《王昭君故事的传承与流变》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和亲是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手段。和亲在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在维护民族关系的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千百年来,和亲政策在中国相沿不断,和亲公主更为世人称颂,其中,尤以昭君和亲最为着名。昭君出塞发生于西汉元帝时,班固在《汉书》中对这一历史事件进行了简略的记载。此后,经过后世文人的再创作,昭君出塞这一历史事件被赋予了更丰富的文学内涵,昭君和亲的故事频繁地出现在小说、诗歌、戏曲等文学作品中。昭君形象从史书中汉宫掖庭的一个平凡宫人,经过文人和民间艺人不断地加工和创作最终得以丰富和发展,在文学作品中成为中国古代和亲史上功不可没的民族英雄。正是源于创作者对于昭君故事题材源源不断的热情,昭君故事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得以不断地更新、演化,始终保持着鲜活文学艺术价值和生命力,使得昭君出塞的故事在中国文学史上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创作链条。昭君故事是不断向前发展演变的,不同时代文化背景、不同的文人所创作出的昭君文学作品被赋予了不同的文学意蕴,折射出纷繁多样的时代文化风貌。和亲背景下的昭君出塞经历了从史实走向文学、从史书走向舞台、从文人墨客走向民间大众的演变,无疑是向世人展示昭君故事题材千百年来在创作者主观情感和时代文化的内外因素影响下的发展轨迹。(本文来源于《渤海大学》期刊2019-06-01)
姚晶晶[3](2019)在《试论王昭君文学形象在日本的流布》一文中研究指出1引言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的传奇故事在文学长河中璀璨夺目,成为独特的文化符号蜚声海外,尤其在日本文学作品中频频出现,影响深远。众所周知,日本汉文学发轫于中国,经历了王朝时代的辉煌,步入中世时期后,其主要特征是以僧侣为创作主体。由禅僧们开辟出日本中世(本文来源于《日语教育与日本学研究》期刊2019年00期)
胡雁翎[4](2019)在《论“滑音”在小提琴演奏中的情感表现》一文中研究指出“昭君出塞”是中国着名的历史故事,王昭君与匈奴和亲,促成了两个民族近半个世纪的边境安宁。陈钢以“昭君出塞”的故事为背景,创作出《王昭君》小提琴协奏曲。本文着重探讨小提琴“滑音”这一技巧在乐曲中的运用,将滑音分为顺指滑音、同指滑音、逆指滑音和即兴滑音,分析滑音在乐曲演奏中的作用。以《王昭君》小提琴协奏曲的叁个演奏版本为例,分别是:潘寅林、夏小曹和黄蒙拉的演奏版本。对比音乐处理方式和及情感表达方式的不同,不同的滑音在音乐中烘托情感,更好的表现情感变化,增强乐曲的流动性和抒情性,使音乐的旋律更加起伏有致。根据乐曲及叁位演奏家的版本,阐述在演奏过程中进行个性化的音乐处理,如何理解和表现作品特色。(本文来源于《湖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25)
韩永强[5](2019)在《和平使者王昭君》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江叁峡西陵峡中的香溪,被学者赞美是一条对人类文明贡献不可估量的小溪,甚至有学者正在以"香溪河流域文明"的命题对这条小溪展开深入研究。香溪河是一条仅有一百公里左右长的溪河,没有太多的蜿蜒曲折与波澜起伏,也没有太多的崇山峻岭与平畴沃野,却为人类奉献了两位可以与日月同辉的亘古人杰:屈原和王昭君。他们依傍着小溪河比邻而居,"原"在香溪之中,"君"在香溪之上,。一(本文来源于《贵阳文史》期刊2019年03期)
田纪伟[6](2019)在《青冢为谁留——从《汉宫秋》看王昭君命运的悲歌》一文中研究指出马致远的《汉宫秋》以其极强的悲剧性名垂青史,这部戏中既包含了马致远本人的情感投射,也蕴含着汉代、元代乃至于整个古代的女性悲剧历史。通过悲剧因素的复杂性、悲剧产生的必然性与偶然性以及悲剧的意蕴叁方面来探讨,可以了解古代女性悲剧命运。(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9年11期)
刘悦[7](2019)在《“大一统”:《王昭君变文》中史传精神的体现》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春秋》至《史记》再到后世官修史书,"大一统"思想始终贯穿于中国史传文学,不仅促进了后世史学及文学的繁荣,也对文人的思想观念产生重要影响。《王昭君变文》不仅从故事背景、人物形象、情感倾向等方面受到史传文学的影响,其中民族和合的认识以及故土情结的回归思想,更体现出对史传"大一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使其超越同类题材,达到新的格局。(本文来源于《渭南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李静[8](2018)在《《王昭君变文》在昭君故事流变中的地位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王昭君变文》是文学史上第一篇篇幅最长的昭君出塞的俗文学作品,在昭君故事的流变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前代史书和文人创作的基础上,对王昭君形象进行重塑,进一步突出了她的主体地位,丰富了她的形象,对此后以昭君故事为母题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变文》还对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进行了侧面的揭示,体现了唐人的人文关怀及对和平的向往;塑造了一个极度重情的呼韩邪单于,是唐朝包容性文化下重"真"、重"情"的显现。(本文来源于《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李卫卫,张卫娣[9](2018)在《王昭君故事在平安时代物语文学中的流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古代中国王昭君的故事最早见于《汉书》,在《西京杂记》的创作下,王昭君从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变为流传于后世的文学形象。王昭君故事传入日本后,在平安时代对中国先进文化消化吸收的大背景下,日本文学作品创作者糅合自身物语文学的写作手法,对王昭君故事进行了更为丰富的加工创作,使王昭君故事在平安时代的多部物语文学中大放异彩,不仅丰富了王昭君的文学形象,也凸显了王昭君故事在平安时代物语文学作品中的流变。(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陈文武,杜桂慧[10](2018)在《历代画家描绘王昭君的作品研究(一)》一文中研究指出昭君出塞的历史功绩许多大家如郭沫若、翦伯赞、费孝通等人有深入的研究。我们重点考察王昭君及出塞和亲的美术作品:最早有汉毛延寿及历代画家画昭君的作品,可惜未见作品留存。之后,画作无数,自宋、金、明、清、近现代及日本美术界对王昭君也情有独钟。昭君出塞还大量留存民间线刻书籍插图、年画及民间工艺品中,是人们向往和平幸福的美好理想。(本文来源于《语文学刊》期刊2018年04期)
王昭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和亲是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手段。和亲在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在维护民族关系的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千百年来,和亲政策在中国相沿不断,和亲公主更为世人称颂,其中,尤以昭君和亲最为着名。昭君出塞发生于西汉元帝时,班固在《汉书》中对这一历史事件进行了简略的记载。此后,经过后世文人的再创作,昭君出塞这一历史事件被赋予了更丰富的文学内涵,昭君和亲的故事频繁地出现在小说、诗歌、戏曲等文学作品中。昭君形象从史书中汉宫掖庭的一个平凡宫人,经过文人和民间艺人不断地加工和创作最终得以丰富和发展,在文学作品中成为中国古代和亲史上功不可没的民族英雄。正是源于创作者对于昭君故事题材源源不断的热情,昭君故事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得以不断地更新、演化,始终保持着鲜活文学艺术价值和生命力,使得昭君出塞的故事在中国文学史上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创作链条。昭君故事是不断向前发展演变的,不同时代文化背景、不同的文人所创作出的昭君文学作品被赋予了不同的文学意蕴,折射出纷繁多样的时代文化风貌。和亲背景下的昭君出塞经历了从史实走向文学、从史书走向舞台、从文人墨客走向民间大众的演变,无疑是向世人展示昭君故事题材千百年来在创作者主观情感和时代文化的内外因素影响下的发展轨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王昭君论文参考文献
[1].赵威.“和平使者”王昭君[N].学习时报.2019
[2].薛凡.王昭君故事的传承与流变[D].渤海大学.2019
[3].姚晶晶.试论王昭君文学形象在日本的流布[J].日语教育与日本学研究.2019
[4].胡雁翎.论“滑音”在小提琴演奏中的情感表现[D].湖北师范大学.2019
[5].韩永强.和平使者王昭君[J].贵阳文史.2019
[6].田纪伟.青冢为谁留——从《汉宫秋》看王昭君命运的悲歌[J].戏剧之家.2019
[7].刘悦.“大一统”:《王昭君变文》中史传精神的体现[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9
[8].李静.《王昭君变文》在昭君故事流变中的地位及意义[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9].李卫卫,张卫娣.王昭君故事在平安时代物语文学中的流变[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10].陈文武,杜桂慧.历代画家描绘王昭君的作品研究(一)[J].语文学刊.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