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1]2003年在《实验室条件下樟子松幼苗菌根人工合成的研究》文中认为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L var.mongolica)是内蒙古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及植被恢复主要树种之一。樟子松的造林成活率受其菌根形成的直接影响。本论文在室内无菌、开放条件下对樟子松幼苗与96-牛肝菌、99-牛肝菌、00-牛肝菌、彩色豆马勃和土生空团菌的菌根人工合成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试验研究。通过观测苗木生长、根系和菌根的发育、生物量累积,研究了樟子松外生菌根的形成及对苗木生长效应的影响,并对樟子松优良菌根真菌的筛选进行尝试。实验结果表明:96-牛肝菌、99-牛肝菌、00-牛肝菌同属一种,均与樟子松根系快速形成菌根,对樟子松幼苗的早期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是樟子松菌根化育苗首选的菌根真菌之一。接种该菌的樟子松幼苗的平均苗高、地径、生物累积量均因菌根的形成而明显增加,生物累积量甚至可达到未接种苗的2—3倍。基质含水量对菌根形成的影响研究证明,土生空团菌是耐旱性很强的菌种,可以在樟子松幼苗无法正常生长的低基质含水量条件下促进苗木生长。乳牛肝菌则于低基质含水量条件下不能与樟子松根系形成菌根,不能对苗木生长起促进作用。
刘强[2]2009年在《五种木本植物对盐碱胁迫的生理响应及外源物质的作用》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探讨不同树种对盐碱胁迫的反应特性及外源物质对木本植物抗盐性的作用,本文对河南白榆(Ulmus pumila)、新疆大枸杞(Lycium dasystemum)、南蛇藤(Celastrusorhiculatus)、小叶丁香(Syringa microphylla)、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等5种不同生活型树种苗木在NaHCO_3胁迫下的生理反应及海藻糖(Trehalose,TR)、精胺(Spermine,Spm)、亚精胺(Spermidine,Spd)、氯化胆碱(Choline Chloride,CC)、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ASA)等外源物质对参试树种抗盐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一方面分析各生理指标与抗盐碱能力的相关性,探讨各生理指标能否作为评价不同生活型树种抗盐碱能力的有效标准。同时,对参试树种耐盐碱能力进行评估,确定各树种对盐碱胁迫的耐受范围;另一方面,对外源物质提高植物抗盐性的生理机制进行探讨。研究结果可以为抗盐树种的选择、植物抗盐性的提高及大庆盐碱土地区的造林绿化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随盐碱胁迫强度的增加,5个树种苗木总生物量增量和根、茎、叶干重增量均呈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存在差异,总生物量增量下降幅度依次为樟子松>小叶丁香>南蛇藤>河南白榆>新疆大枸杞。就各部位生物量增量下降幅度来说,白榆、丁香、樟子松依次为叶>根>茎;枸杞为叶>茎>根;南蛇藤为根>叶>茎。同时,随胁迫强度的增加,白榆和枸杞根冠比持续上升;南蛇藤根冠比先下降后上升;樟子松根冠比先升高后下降:丁香根冠比变化平缓。5个树种苗木抗盐碱能力依次为枸杞>白榆>南蛇藤>丁香>樟子松。(2)盐碱胁迫下不同生活型木本植物叶绿素含量一致表现下降。不同胁迫时期,随胁迫强度的增加,不同生活型树种叶绿素a、类胡萝卜素含量、叶绿素a/b值均未表现出统一的规律。长期胁迫下,不同生活型树种总叶绿素和叶绿素b含量随胁迫强度增加的变化才表现出统一的趋势。叶绿素含量不是评价不同生活型木本植物抗盐性的可靠指标。因为,通过叶绿素含量这一指标所得到的抗性排序为枸杞>南蛇藤>白榆>樟子松,而这几个树种的抗性排序应为枸杞>白榆>南蛇藤>樟子松。不同生活型木本植物对NaHCO_3胁迫有一致的光合响应,即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等光合参数均呈下降趋势。在低盐胁迫下白榆和枸杞叶片光合下降的原因是气孔限制,在高盐胁迫时,则为非气孔限制;南蛇藤和樟子松为气孔限制因素;丁香为非气孔因素。光合速率可以作为评价不同生活型木本植物抗盐性的可靠指标。因为,通过净光合速率这一指标所得到的抗盐性依次为枸杞>白榆>南蛇藤>丁香>樟子松,与这几个树种的抗性排序一致。盐碱胁迫对不同生活型树种苗木PSⅡ的功能产生了抑制,随胁迫强度的增加,Fo呈上升趋势;Fm、Fv、Fv/Fm、φPSⅡ呈下降趋势。Fo、Fv和Fv/Fm可以作为不同生活型木本植物抗盐性可靠的评价指标:Fm、NPO和φ_(PSⅡ)不能作为不同生活型木本植物抗盐性评价的参考指标。(3)对于有机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中某一个指标来说,盐碱胁迫对不同生活型树种具有一致的影响趋势,即均总体表现增加。脯氨酸含量不是评价不同生活型木本植物抗盐性的可靠指标。因为,长期胁迫下,抗性较强的枸杞和白榆脯氨酸含量上升幅度小于抗性较弱的樟子松,而抗性较强的白榆和南蛇藤上升幅度却又大于抗性较弱的丁香,脯氨酸含量变化与抗盐性既不成正相关又不成负相关。将可溶性糖积累作为不同生活型木本植物抗盐性评价标准还需慎重。因为,中期胁迫下,随胁迫强度的增加,各树种苗木可溶性糖含量均逐渐上升,上升幅度依次为枸杞>白榆>樟子松>丁香>南蛇藤,而这几个树种抗性排序为枸杞>白榆>南蛇藤>丁香>樟子松,可溶性糖含量上升幅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不同生活型树种的抗性差异,但抗性较弱的丁香和樟子松可溶性糖含量上升幅度却大于抗性较强的南蛇藤,表明可溶性糖积累与抗盐性之间不存在普遍必然的联系。可溶性蛋白积累也不可以作为不同生活型木本植物抗盐性的评价标准。因为,中期胁迫下,随胁迫强度的增加,各树种苗木可溶性蛋白含量总体表现升高,升高幅度依次为樟子松>南蛇藤>白榆>枸杞>丁香,而这几个树种的抗性依次为枸杞>白榆>南蛇藤>丁香>樟子松,表明可溶性蛋白积累与抗盐性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地上部分Na~+含量可以作为评价不同生活型木本植物的有效指标,但对于非盐生植物与盐生植物需区别对待,即非盐生植物地上部分Na~+含量与抗盐性负相关,大多数盐生植物地上部分Na~+含量与抗盐性正相关。地上部分Na~+/K~+不能作为不同生活型木本植物抗盐性评价标准。由于,中、重度胁迫下,5个树种苗木地上部分Na~+/K~+含量依次为樟子松>南蛇藤>丁香>枸杞>白榆,而这5个树种抗性排序为枸杞>白榆>南蛇藤>丁香>樟子松,可见,地上部分Na~+/K~+与抗盐性没有普遍联系。(4)SOD、CAT、GR可以作为不同生活型树种抗盐性评价标准,其中SOD、CAT更为有效。因为,各胁迫时期抗盐性较强的枸杞和白榆SOD活性随胁迫强度的增加逐渐升高,而抗盐性较弱的丁香和樟子松SOD活性却不断下降:长期胁迫下抗盐性较强的枸杞和白榆CAT活性随胁迫强度的增加逐渐升高,而抗性相对较弱的南蛇藤、丁香和樟子松CAT活性轻度胁迫下升高,较重胁迫下却降低。除南蛇藤外,其它树种叶中GR活性均随胁迫强度的增加逐渐降低,抗盐性较弱的丁香和樟子松下降幅度明显大于抗盐性较强的枸杞和白榆。POD、APX、AsA、GSH不是评价不同生活型树种抗盐性的可靠指标。POD活性增加是一种胁迫症状,而不是一种抗性表现。因为,随胁迫强度的增加,抗盐碱性较弱的丁香和樟子松POD活性增加,而抗盐碱性较强的枸杞和白榆POD活性却降低。(5)外源海藻糖处理使NaHCO_3胁迫下南蛇藤叶中活性氧O_2~-和H_2O_2产生、MDA含量以及电解质外渗率显着降低(P<0.05)。同时,海藻糖处理明显提高了SOD、CAT、POD、APX和GR活性以及AsA和GSH含量。外源亚精胺和精胺处理使NaHCO_3胁迫下南蛇藤叶中O_2~-产生速率、H_2O_2、MDA含量和电解质外渗率显着降低(P<0.05)。亚精胺处理明显提高盐胁迫下SOD、CAT、POD和APX等抗氧化酶的活性以及GSH、CAR和Pro等抗氧化剂的含量,但对AsA含量没有作用;精胺处理明显提高NaHCO_3胁迫下POD和APX的活性以及GSH、CAR和Pro的含量,但对SOD和AsA含量影响不显着,甚至引起CAT活性明显降低。ASA处理可以有效地抑制了丁香叶中CAT、APX、GR等抗氧化酶活性的下降,提高了SOD活性和ASA含量,延缓了H_2O_2、丙二醛含量及膜透性的增加,但抑制了GSH含量的增加。外源氯化胆碱未能有效抑制樟子松叶中H_2O_2的产生和电解质外渗率的增大,反而增加了MDA含量。外源氯化胆碱抑制了APX活性的增加,加剧了CAT活性的下降,对SOD活性的促进作用也不明显。
石伟琦[3]2004年在《外生菌根的人工合成和优良外生菌根真菌的筛选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针对干旱半干旱区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低,植被恢复困难,原有森林培育技术难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的实际,尝试采用菌根生物技术恢复和重建当地的植被。在多年的植被调查和菌根真菌资源调查的基础上,选用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L var mongolica)、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虎榛子(Ostryopsis davidina Decne in Bull)叁个树种,选用Suillus sp3、Suillus sp4、Suillus99、Nsp、Cenoccum geophilum-AM51、Cenoccum geophilum-54、Paxillus involutus 、Rhizopogon rubsescens八个菌种,确定菌根合成条件,进行菌根合成实验,而后在各菌种对苗木生长效应的基础上,根据菌根效应,在同一树种不同菌种和同一菌种不同树种两个层次上进行优良外生菌根真菌的筛选,综合形态指标和生理指标进行评价,实验结果初步认定:干旱半干旱区,樟子松优良外生菌根是Suillus sp4,油松优良外生菌根真菌是Cenoccum geophilum-AM51,虎榛子优良外生菌根真菌是Suillus sp3;在进行菌根化育苗时,乡土菌种是我们优先考虑的对象。
钟帅, 闫伟, 张瑞霞[4]2014年在《褐环乳牛肝菌对轻基质营养包樟子松和油松苗的促生效应》文中指出为提高轻基质营养包樟子松和油松幼苗的出棚成活率以及对恶劣环境的适应能力,有效的增强其抗逆性,人工接种外生菌根真菌技术可以有效解决以上难题。用实验室生产的褐环乳牛肝菌优良菌株Suillus luteus SP4,SP7,SP8以及SP4、SP7、SP8的混合液体菌液,应用蘸根的方法对1年生轻基质营养包樟子松幼苗和1年生轻基质营养包油松幼苗进行接种,试验结果表明,SP4、SP7、SP8的混合液体菌剂接种两种幼苗的菌根侵染效果好于单独使用一种菌剂侵染,且接种油松幼苗的效果好于樟子松幼苗;相应的用SP4、SP7、SP8的混合液体菌剂接种的樟子松幼苗和油松幼苗的生长指标提高幅度最大。
申超[5]2013年在《樟子松轻基质营养包育苗技术的研究》文中认为樟子松(pinussylvestrisvar.mongolica)是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绿化的主要树种之一。在现实实践中发现,在西部樟子松的生长发育出现了较多问题,诸如育苗难、造林成活率低、后期林分枯死等。为了尝试樟子松的育苗快繁技术,在凉城县进行了樟子松温室轻基质营养包速生育苗技术和速生苗菌根化技术的研究。樟子松菌根苗可极大地提高其造林成活率。本实验通过对樟子松温室营养包速生培育技术的研究,结合菌根接种技术,目的为解决樟子松的集约培育和提高苗木质量进行有益探索。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实验樟子松种子育苗,种子用0.5%的高锰酸钾浸泡15分钟进行消毒,然后用冷水浸泡24小时,再将种子放在平坦的容器或地面上,用湿纱布覆盖,进行催芽。播种视种粒质量放1-2粒种子。播种深度小于10mm,不宜太深。2.从发芽至子叶打开约3周时间,每周浇透营养包一次。其他时间每天都进行2次5分钟的喷灌浇水,使湿度保持在70%-80%。温室温度不超过30℃。前期多施含磷较高的复合肥,快速增长时期多施氮肥。后期肥料主要以磷钾动力为主,促进苗木尽快木质化。3.在菌根接种实验中,未观察到有菌根形成。但在施加过菌剂的营养包幼苗从形态指标和生理指标中均优于对照幼苗。说明虽然菌根组织没有形成,但是菌根菌已发挥出对幼苗生长的有益影响作用。4.实验区温室幼苗的主要病虫害为立枯病、红蜘蛛和斑潜蝇,有效化学防治方法为用800倍的多菌灵水溶液进行全面消毒。5.幼苗在炼苗场过冬最好的方法是,土壤上冻前,浇足底水,将炼苗场按一定标准划分区域,将区域边缘隆起,在幼苗的上方覆盖一层草帘子,然后再在草帘子上覆盖一层10-20cm厚的沙土,可以有效的保护幼苗越冬。
鞠洪波[6]2005年在《樟子松枯梢病微生态控制研究》文中指出应用森林病理学、植物微生态学、微生物学等学科的原理和技术方法,系统地研究了樟子松枯梢病的微生态控制技术,包括子松树表微生态控制技术和樟子松根际微生态控制技术。对樟子松树栖真菌群落结构、分布格局及生物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并从中筛选出对樟子松枯梢病菌有抑制作用的拮抗菌。 从樟子松地上部分共分离鉴定出树栖真菌59属(种),其中芽栖真菌15种,叶栖真菌43种,枝栖真菌、干栖真菌各19种。松枯梢病菌只在松针上分离到,分离率较低。分离鉴定的树栖真菌包括:接合菌2种,子囊菌3种,担子菌11种,其他为半知菌。随着林冠层的降低,芽栖真菌种类随之减少,且分布不均匀;叶栖真菌在1~2年生针叶中冠层分布最少,上冠层和下冠层较多;枝栖真菌随枝龄的增长略有增加;干栖真菌随树干高度的增加,真菌群落的种类逐渐减少。林间调查采集外生菌根菌11种,幼林中以厚环乳牛肝菌(Suills grevillei)、点柄乳牛肝菌(Suillus granulatus)、彩色豆马勃Pisolithus tinctorius为优势种,中龄林中以红菇类(Russula spp.)和铆钉菇(Gomphidius rutilus)较多。 樟子松树栖真菌分布格局和多样性有较强的规律性。5种常见树栖真菌的分布格局分成两种类型,一类是服从负二相分布的集聚分布格局,另一类是服从泊松分布的随机分布格局。Alternaria sp.、Pestalotiopsis sp.、Truncatella sp.和Coniothyrium sp.属于集聚分布格局,而Phyllosticta sp.的分布格局更接近随机分布格局。树栖真菌多样性和均匀度与病害发生的可能性呈负相关,即树栖真菌多样性和均匀度越高,病害发生的可能性越小。芽栖真菌的种群多样性和均匀度随冠层的降低而降低,而受害程度不断上升。就叶栖真菌而言,1~2年生针叶上的真菌种群多样性指数,上冠层和下冠层较高,中冠层较低,而3年以上生针叶上的叶栖真菌多样性,下冠层高于上冠层,且均匀性降低,上冠层的叶栖真菌的受害可能性小,中冠层受害亦轻,下冠层易受害。干栖真菌种群的多样性指数与树干高度呈负相关,随着树干高度的不断升高逐渐降低,其均匀度指数干基最高,其次是干上部,干中部最低。 从樟子松上分离出的树栖真菌中,选出分布较广、出现频次较高的6种真菌,与枯梢病病原茵进行对峙培养,采用相对抑菌效果来判别筛选出的真菌拮抗能力大小。试验结果表明:所筛选的树栖真菌对樟子松枯梢病病原菌都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在72小时内,这6种拮抗菌的对病原菌抑制率分别是:001为87.86%,Trichoderma viride 2为75.71%,Trichoderma viride 1为74.91%,Trichoderma harzianum为71.27%,Chaetomium cochliodes为69.06%,Lacellinopsis sp.为61.08%,而相对抑制效果分别达到36.07,73.55,4.81,2.59,6.16,3.84。 4个毒蘑菇菌株与Sphaeropsis sapinea对峙培养试验表明,供试4个毒蘑菇菌株对S.sapinea生长都有抑制作用。抑菌效果由高到低的次序为:Clitocybe dealbata>Lepiota cristata>Ramaria ephemeroderma>Lepiota clypeolaria;相对抑菌效果的次序为Lepiota clypeolaria>Lepiota cristata>Ramaria ephemeroderma>Clitocybe dealbata。高效拮抗菌菌株为Lepiota clypeolaria。
范晶[7]2002年在《东北东部主要成林树种光合生理生态研究》文中提出采用LCA-4型红外气体分析系统,在野外自然环境条件下,同步测定了生境、起源相同的12年生9个主要成林树种的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并对树种的水分利用效率、叶绿素含量、叶片含N量等生理生态特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了气孔导度、细胞间隙CO_2浓度等生理因素和光合有效辐射、温度、大气水气压亏缺等生态因素对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的影响。 树种间叶片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的时间动态,以及叶片含N量、叶绿素含量、比叶重的季节变化各不相同,主要体现在变化类型、波动程度、变幅大小、峰值出现时间上的差异。统计分析表明,整个生长季中蒸腾速率和细胞间隙CO_2浓度是九个树种叶片光合速率的最主要的影响因子;光合有效辐射是测试树种蒸腾速率的最重要的影响因子,其次是空气温度。水分利用效率的高低主要决定于叶片光合速率的大小,同时受到细胞间隙CO_2浓度以及气孔导度的影响。 光合能力的季节变化与其生长节律密切相关。白桦、水曲柳、蒙古栎、红松的叶片含N量与光合能力均相关显着,相关系数在0.51~0.97之间。叶绿素含量较高的时期,光合能力也较高,二者之间关系紧密。水曲柳和蒙古栎以及红松2年生叶的比叶重与光合能力表现出统计上的显着相关关系。树种间光合能力的差异很大,胡桃楸的光合能力最高(23.6μmolm~(-2)s~(-1)),是光合能力最低的樟子松(2.86μmolm~(-2)s~(-1))的8.25倍。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相对较小,白桦的年平均水分利用效率最高,是年平均水分利用效率最低的红松的1.72倍。 分别对九个树种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蒸腾系数进行了排序,并对白桦、水曲柳、蒙古栎和红松叶绿素含量、叶片含N量、比叶重、光合N利用效率也进行了排序。根据蒸腾系数,可以将树种划分为四种类型:节水高产型,节水低产型,耗水高产型,耗水低产型。
参考文献:
[1]. 实验室条件下樟子松幼苗菌根人工合成的研究[D]. 华尔.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3
[2]. 五种木本植物对盐碱胁迫的生理响应及外源物质的作用[D]. 刘强. 东北林业大学. 2009
[3]. 外生菌根的人工合成和优良外生菌根真菌的筛选研究[D]. 石伟琦.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4
[4]. 褐环乳牛肝菌对轻基质营养包樟子松和油松苗的促生效应[J]. 钟帅, 闫伟, 张瑞霞. 林业科技开发. 2014
[5]. 樟子松轻基质营养包育苗技术的研究[D]. 申超.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3
[6]. 樟子松枯梢病微生态控制研究[D]. 鞠洪波. 东北林业大学. 2005
[7]. 东北东部主要成林树种光合生理生态研究[D]. 范晶. 东北林业大学.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