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苯丙酮尿症的饮食控制与营养需求(论文文献综述)
李传胜,曹福志,马保海,王秀明,杨米强[1](2021)在《2001—2019年潍坊地区新生儿苯丙酮尿症筛查回顾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为了解潍坊地区新生儿苯丙酮尿症筛查率、发病率、治疗方法和干预效果,以及苯丙酮尿症患儿病因学调查。方法各级采血机构按照技术规范要求采集符合标准的血样,冷链递送至潍坊市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先后采用细菌抑制法、时间分辨仪荧光法、荧光法对血样进行检测,根据不同的切值,筛查出阳性患儿,最终确诊的患儿接受治疗。结果 2001年1月—2019年12月筛查1767288例,其中确诊患者经典PKU 176例,四氢生物蝶呤缺乏症3例,高苯丙氨酸血症29例,发病率为1∶10041。结论本研究有效地反映出潍坊地区的筛查率和发病率,对新生苯丙酮尿症患儿,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和早干预,从而使患儿生长发育指标、智能达到同龄水平,有利于进一步做好三级预防工作。
鲁程绯[2](2021)在《新生儿足跟血苯丙氨酸含量测定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
王玉珍[3](2021)在《低苯丙氨酸蛋清肽的制备及其吸附纯化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创建高效的低苯丙氨酸肽制备技术,对开发满足苯丙酮尿症患者需求的特殊医学配方食品至关重要。但目前,该技术存在蛋白原料受限、吸附剂特异性差等问题。本研究选用营养价值高且易消化的蛋清蛋白为原料,采用分步酶解结合活性炭吸附技术制备低苯丙氨酸肽,并探讨了活性炭对酶解液中苯丙氨酸残基的吸附机理,以期为低苯丙氨酸肽的高效制备提供理论指导。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利用碱性蛋白酶Ⅰ对经过不同预处理的蛋清蛋白溶液进行酶解,以水解度为指标,确定了加热结合剪切为对蛋清蛋白的最优预处理方式,可有效提高后续酶解效率,促进蛋白中苯丙氨酸的游离,为苯丙氨酸的高效脱除奠定基础。在预处理的基础上,采用两步酶解法对蛋清蛋白进行酶解,以水解度和苯丙氨酸游离率为指标,明确了两步酶解的具体工艺:在蛋清蛋白浓度为3%(w/v)的溶液中,先添加8%(w/w)的胰蛋白酶在37℃、pH 8.0的条件下酶解7 h,再添加7%(w/w)的风味蛋白酶Ⅰ在50℃、pH 7.0的条件下酶解6 h,在此条件下蛋清蛋白水解度达到53.09±0.29%,苯丙氨酸游离率达到85.46±0.73%。然后在此基础上,以苯丙氨酸去除率为主要指标,明确了活性炭对苯丙氨酸的吸附工艺:添加10%(w/v)的4号活性炭在25℃、pH 3.0的条件下对酶解上清液吸附2 h,得到的低苯丙氨酸肽的苯丙氨酸含量降至0.39%,蛋白回收率为28.68%。研究发现,经两步酶解后酶解液中仍存在部分高分子肽,在吸附过程中这类多肽容易被除去,造成大量的营养损失。因此,在上述两步酶解的基础上增加了中性蛋白酶Ⅰ酶解,并减少了风味蛋白酶Ⅰ的用量。结果显示,酶解液中高分子肽和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均有所下降,而寡肽的含量有所升高。经过9%(w/v)的4号活性炭吸附后,苯丙氨酸含量降至0.27%,蛋白回收率提高至31.20%。通过研究活性炭理化特性、吸附质特性和溶液性质等对吸附过程的影响,探讨了活性炭对苯丙氨酸和水解液中不同组分的吸附规律及机理。研究发现高分子肽及芳香族氨基酸更容易被吸附在活性炭上;活性炭中微孔的存在更有利于其吸附小分子物质,而介孔的存在更有利于其吸附较大的分子;疏水相互作用是苯丙氨酸在活性炭上吸附的主要驱动力,其次是氢键和静电相互作用。氢键的强度与活性炭表面的酸性基团(例如羟基和羧基)的数量密切相关,而静电相互作用受溶液pH和离子强度的影响。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可为低苯丙氨酸肽的高效制备提供理论指导。
孟湘禄[4](2020)在《肠内营养粉剂AA-PKU2对苯丙酮尿症患儿智力发育及血清PHE水平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肠内营养粉剂AA-PKU2对苯丙酮尿症患儿智力发育及血清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PHE)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5月~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苯丙酮尿症患儿106例,按随机对照原则分为两组,每组各53例。对照组给予低苯丙氨酸饮食治疗,观察组给予肠内营养粉剂AA-PKU2治疗。比较两组患儿身体指标、智力发育水平、血清PHE水平、生活质量测定量表(PedsQLTM)评分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8、32周后,两组患儿的身高、头围、体重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2周后,观察组患儿血清PHE低于对照组,智力发育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2周后,观察组患儿情感功能、生理功能、心理领域、角色功能、社会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1.32%)高于对照组(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苯丙酮尿症患儿使用肠内营养粉剂AA-PKU2治疗,在不影响儿童身体发育的情况下,可显着提高患儿智力发育水平,降低血清PHE水平,提高生活质量,虽有不良反应发生,但均为轻症,患儿可耐受。
刘馨怡,黄行许,王立生[5](2020)在《肝脏遗传代谢病的基因治疗》文中研究说明肝脏是人体主要的物质代谢器官,在机体能量代谢和稳态维持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由基因突变引起的肝脏遗传代谢病对机体生命健康造成非常大的威胁。相较于传统的治疗方法,基因治疗能够针对致病突变进行根源性治疗。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一次递送终生治疗"的特点为肝脏遗传代谢病的长期持续治疗带来了希望。基于CRISPR/Cas9的碱基编辑系统使得之前不能实现或难以实现的基因组点突变精确修复得以高效实现,在肝脏遗传代谢病的治疗中具有非常大的应用潜力。
左雪梅,金玉奇,陈海荣,金艳文,杨丽[6](2020)在《饮食控制联合肠内营养粉剂对苯丙酮尿症患儿的治疗效果》文中提出目的:探究饮食控制基础上联合肠内营养粉剂治疗苯丙酮尿症患儿的疗效。方法:120例苯丙酮尿症患儿随机均分为对照组(饮食控制)和试验组(饮食控制联合肠内营养粉剂),收集并比较2组患儿治疗前后身高、体质量及头围等营养指标,检测患儿血清中苯丙氨酸、总胆红素及尿素氮水平,采用格塞尔(Gesell)发育量表评估2组患儿治疗前后智力状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儿的身高、体重及头围均有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试验组患儿身高、体重、头围指标显着高于对照组、苯丙氨酸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2组患儿智力状况构成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饮食控制联合肠内营养粉剂治疗,可以较好地恢复苯丙酮尿症患儿的智力状况。
魏睿元[7](2020)在《内蒙古马匹耐力运动训练代谢组学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马匹耐力赛是历史悠久的人和动物合作的运动娱乐项目,蒙古马是我国本土特有马种之一,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在草原上以半饲牧半野放方式选育,因此蒙古马具有优良的抗受力和耐力。本文对6匹蒙古马、6匹杂交马进行了两个月,各单次15km和30km负荷耐力运动训练后的代谢组进行了研究,分别在训练前后和休息45min三个时间点采集血液样本,在训练前后采集肌肉样本,利用1H-NMR技术对血浆、肌肉样本代谢物进行检测,使用Chenomx NMR suit软件数据库对代谢物进行归属分类,通过PLS-DA和一维方差对代谢模式和显着变化的差异代谢物分析筛选,再进行功能富集和KEGG Pathway分析,找到训练前后发生显着变化的代谢通路及相关代谢物,得到训练前后差异代谢物的互作网络关系图,分析耐力运动期间及休息恢复中机体的物质、能量代谢方式以及潜在的代谢异常风险。经过实验分析本文得到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蒙古马耐力运动中的代谢调控及分子机制。观察运动前后血浆、肌肉中代谢物的变化。结果显示,15km耐力负荷,运动期间蒙古马更偏向于无氧代谢的方式为机体供能,乳酸能和糖代谢更活跃,运动后机体脂肪供能增加。30km耐力负荷,运动期间蒙古马更偏向于脂肪有氧代谢的方式供能,但糖异生的过程也加强,与脂肪酸代谢相关的物质,如肉碱、泛酸、甜菜碱的消耗都显着增加,运动后机体的免疫压力明显增加。提示,脂肪储备,乳酸的生成和清除对于蒙古马耐力运动具有重要的意义。2.研究杂交马耐力运动中的代谢调控及分子机制。观察运动前后血浆、肌肉中代谢物的变化。结果显示,15km耐力负荷,运动期间杂交马更偏向于无氧代谢的方式为机体供能,乳酸能和糖代谢更活跃,运动后糖酵解依然持续供能。30km耐力负荷,运动期间杂交马更偏向于糖酵解和脂肪有氧代谢混合的方式为机体供能,运动后机体的免疫压力明显增加。两次耐力负荷期间糖酵解途径均比较活跃,且运动后杂交马机体表现出迅速的清除乳酸的能力。提示,乳酸的生成和清除对于杂交马耐力运动具有重要的意义。3.比较蒙古马与杂交马耐力运动中的代谢差异。观察运动前后血浆、肌肉中代谢物的变化。结果显示,运动前杂交马糖代谢表现的更活跃,而蒙古马组脂肪酸的代谢供能的占比更多。运动中蒙古马脂肪动员的能力更显着,对于耐力运动来说具有更大的优势,爆发力也更有潜质,但是杂交马表现出更好的乳酸耐受和代谢能力,对于短距离的比赛或许更有优势。提示,以蒙古马为基础培育耐力赛马是可行的。4.代谢通路和病症富集的分析。结果显示,15km负荷期间差异代谢物显着关联代谢通路,蒙古马组血浆样本18条、肌肉样本6条,杂交马组血浆样本5条、肌肉样本15条。30km负荷期间差异代谢物显着关联代谢通路,蒙古马组血浆样本9条、肌肉样本19条,杂交马血浆样本7条、肌肉样本13条。其中主要涉及糖酵解或糖异生、酮体的合成与降解、柠檬酸盐循环、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的降解、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的生物合成、牛磺酸和牛磺酸的代谢、甲烷代谢、D-谷氨酰胺和D-谷氨酸代谢等途径。运动后两组马都有发生机体物质代谢异常、机体氧化应激、各种不适症、炎症性疾病、肌肉溶解、神经紊乱症、线粒体-脑病-乳酸-中风、厌氧症、心脏衰竭、心肌梗塞、心肌损伤、窒息、严重惊厥或心源性休克、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等病症的可能,提示,运动后物质补充和机体调整是必要的。
商璇,张新华,杨芳,徐湘民[8](2020)在《α-地中海贫血的临床实践指南》文中研究指明α-地中海贫血(α-地贫)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也是血红蛋白病中相对常见的一种。重型α-地贫(又称Hb Bart’s水肿胎综合征)以及中间型α-地贫(又称Hb H病)是我国南方地区最常见的出生缺陷之一。在高发地区进行携带者筛查并实施大人群预防计划,能够显着降低患儿的出生率。本指南的编写在参考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和其他国家指南共识的基础上,结合了中国人群的实际资料,旨在总结有关α-地贫的医学遗传学知识和临床诊治要点,以提高临床医师对于该病的诊断水平,并对患者的规范化管理提供建议。
李成章[9](2019)在《液体界面分子间作用与界面手性等性质变化的研究》文中指出界面是许多重要物理化学过程发生的场所,界面研究涉及化学、物理、环境、制药等多个学科,是现代科学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气液界面和囊泡界面是两类非常重要的界面。气液界面是研究超分子结构对称性破缺的理想场所,多种界面手性调控方法都主要在气液界面上进行。囊泡界面是模拟细胞膜表面的重要模型,对囊泡界面的研究为细胞膜表面研究开辟了一条新思路。在一众界面研究方法中,具有表界面选择性和敏感性的二次谐波光谱技术,弥补了线性光学方法的不足,近年来广泛应用于气液界面手性和囊泡界面分子输运动力学的研究。对于气液界面,本文利用二次谐波光谱技术,研究了孔雀石绿(MG)分子吸附在空气/水界面上的自发聚集行为,使用二次谐波线二色谱方法,探测了MG在界面上形成的界面手性结构,并结合圆二色谱和分子力场数据进行了讨论。运用二次谐波定量分析,获得了MG分子在界面上的分子取向分布,对二次谐波信号波动的原因进行了讨论。还尝试使用手性氨基酸、表面活性剂和盐效应对MG界面手性结构进行调控。对于囊泡界面,本文使用组成细胞膜的主要磷脂分子之一1,2-二油酰基-sn-甘油-3-磷酰-rac-(1-甘油)钠盐(DOPG)构建囊泡结构药物释控模型,使用反相蒸发水合法制备了含有不同浓度L-苯丙氨酸、L-酪氨酸和L-天冬氨酸的DOPG氨基酸复合囊泡,对囊泡尺寸进行了表征,以染料分子4-(4-二乙氨基苯乙烯基)-1-甲基碘化吡啶(D289)作为探针分子使用二次谐波光谱技术对囊泡体系表面的分子吸附和输运性能进行了研究,探测氨基酸对DOPG囊泡磷脂膜通透性的影响,为苯丙酮尿症等氨基酸代谢病的致病机理和防治研究提供了支撑。
朱玉茹[10](2019)在《肠内营养粉剂治疗苯丙酮尿症患儿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肠内营养粉剂治疗苯丙酮尿症患儿的疗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9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116例苯丙酮尿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持续32周给予肠内营养粉剂,评估治疗前、治疗8周及32周后患儿的苯丙氨酸浓度、身高、体质量、头围、智力水平、各项血清营养学指标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8周及32周后患儿的苯丙氨酸浓度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及32周后患儿的身高、体质量、头围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的增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患儿的智力水平明显优于治疗前,治疗32周后患儿的智力水明显优于治疗8周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儿的血清蛋白、白蛋白、尿素氮、总胆红素及前白蛋白水平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次研究过程中,共有10例患儿,32例不良反应发生,其中腹泻7例,上呼吸道感染15例,肠胃炎1例,其他反应9例。所有出现不良反应的患儿,均经有效处理后恢复正常。结论肠内营养粉剂治疗苯丙酮尿症患儿,可以有效的控制患儿的苯丙氨酸水平,避免中枢神经受损,改善患儿的智力发育,具有较好疗效性和安全性,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
二、苯丙酮尿症的饮食控制与营养需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苯丙酮尿症的饮食控制与营养需求(论文提纲范文)
(1)2001—2019年潍坊地区新生儿苯丙酮尿症筛查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标本采集 |
1.3 检测方法 |
1.4 切值的确定 |
1.5 质量控制 |
1.6 确诊 |
2 结果 |
2.1 新生儿苯丙酮尿症的筛查及发病情况 |
2.2 治疗与疗效 |
3 讨论 |
(3)低苯丙氨酸蛋清肽的制备及其吸附纯化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略词表 |
1 绪论 |
1.1 苯丙酮尿症及其饮食疗法 |
1.1.1 苯丙酮尿症及其治疗方法 |
1.1.2 苯丙酮尿症的饮食疗法 |
1.1.3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 |
1.2 低苯丙氨酸肽的制备 |
1.2.1 蛋白原料的选择 |
1.2.2 苯丙氨酸的游离 |
1.2.3 苯丙氨酸的脱除 |
1.3 活性炭吸附的研究进展 |
1.3.1 活性炭及其应用简介 |
1.3.2 活性炭吸附性能的研究进展 |
1.4 立题背景与意义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2.1.1 材料及主要试剂 |
2.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蛋清粉主要成分的测定 |
2.2.2 蛋清蛋白的预处理 |
2.2.3 水解度的测定 |
2.2.4 苯丙氨酸游离率的测定 |
2.2.5 蛋白酶酶解 |
2.2.6 活性炭吸附 |
2.2.7 两步酶解结合活性炭吸附制备低苯丙氨酸肽 |
2.2.8 三步酶解结合活性炭吸附制备低苯丙氨酸肽 |
2.2.9 氨基酸组成分析 |
2.2.10 相对分子质量分布测定 |
2.2.11 粒径分布 |
2.2.12 扫描电子显微镜 |
2.2.13 比表面积和孔结构 |
2.2.14 元素分析 |
2.2.15 零电荷点 |
2.2.16 表面含氧官能团的测定 |
2.2.17 活性炭对不同必需氨基酸的吸附 |
2.2.18 活性炭对不同水解度蛋清蛋白的吸附 |
2.2.19 不同溶液条件下活性炭对苯丙氨酸的吸附 |
2.2.20 数据分析与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蛋白酶酶解对苯丙氨酸的游离效果 |
3.1.1 蛋清粉的组成成分分析 |
3.1.2 蛋清蛋白的预处理 |
3.1.3 第一步酶解用蛋白酶的筛选 |
3.1.4 胰蛋白酶酶解条件的确定 |
3.1.5 第二步酶解用蛋白酶筛选 |
3.1.6 风味蛋白酶Ⅰ酶解条件的确定 |
3.2 活性炭吸附对苯丙氨酸的去除效果 |
3.2.1 活性炭的选择 |
3.2.2 活性炭吸附条件的确定 |
3.2.3 低苯丙氨酸肽的性质分析 |
3.3 活性炭物理结构和表面化学性质的表征 |
3.3.1 扫描电镜图 |
3.3.2 比表面积和孔径分析 |
3.3.3 元素分析 |
3.3.4 零电荷点 |
3.3.5 表面含氧官能团 |
3.4 不同吸附质在活性炭上的吸附规律及吸附机理 |
3.4.1 不同必需氨基酸在活性炭上的吸附规律 |
3.4.2 不同水解度蛋清蛋白在活性炭上的吸附规律 |
3.4.3 不同溶液条件下苯丙氨酸在活性炭上的吸附规律 |
3.4.4 活性炭吸附机理推测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4)肠内营养粉剂AA-PKU2对苯丙酮尿症患儿智力发育及血清PHE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身体指标比较 |
2.2 两组智力发育及血清PHE水平比较 |
2.3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
2.4 两组不良事件比较 |
3 讨论 |
(5)肝脏遗传代谢病的基因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常见肝脏遗传代谢病及其危害 |
1.1 常见的肝脏遗传代谢病 |
1.1.1 苯丙酮尿症(phenylketonuria,PKU) |
1.1.2 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alpha-1-antitrypsindeficiency,AATD) |
1.1.3 酪氨酸血症I型(tyrosinemia type I) |
1.2 肝脏遗传代谢病的危害 |
2 肝脏遗传代谢病的传统治疗方法及其弊端 |
2.1 肝脏遗传代谢病的传统治疗方法 |
2.1.1 饮食限制 |
2.1.2 肝移植 |
2.1.3 酶替代疗法 |
2.1.4 药物治疗 |
2.2 传统疗法的弊端 |
3 基因治疗与肝脏遗传代谢病 |
3.1 现有肝脏遗传代谢病的基因治疗 |
3.2 现有基因治疗方法在肝脏遗传代谢病中的应用及存在的弊端 |
4 碱基编辑系统介导的肝脏遗传代谢病的基因治疗 |
4.1 碱基编辑系统及其治疗肝脏遗传代谢病的优势 |
4.2 新型碱基编辑系统介导的基因治疗在肝脏遗传代谢病中的应用 |
5 现阶段面临的问题 |
6 展望 |
(6)饮食控制联合肠内营养粉剂对苯丙酮尿症患儿的治疗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对象与方法 |
1.1对象 |
1.2方法 |
1.2.1治疗方案 |
1.2.2临床资料收集 |
1.2.3智力状况评估 |
1.3统计学分析 |
2结果 |
2.1身高、体质量及头围 |
2.2血清苯丙氨酸、总胆红素及尿素氮 |
2.3智力状况 |
3讨论 |
(7)内蒙古马匹耐力运动训练代谢组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 绪论 |
1.1 马术耐力赛概述 |
1.1.1 国际马术联合会(FEI)简述 |
1.1.2 耐力赛(Endurance)简述 |
1.1.3 国内外耐力赛展况 |
1.2 耐力赛用马 |
1.2.1 国外的马术耐力赛马品种 |
1.2.2 国内的马术耐力赛马品种 |
1.3 代谢组学应用 |
1.3.1 代谢组学概述 |
1.3.2 运动代谢组学的研究应用 |
1.3.3 马运动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
1.4 马运动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
1.5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
1.5.1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5.2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2 研究一 蒙古马耐力运动训练代谢组学比较分析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动物 |
2.1.2 试验运动训练原理 |
2.1.3 试验地区概况 |
2.1.4 试验器材及测试场地状况 |
2.1.5 试验基础数据及样本采集 |
2.1.6 核磁检测血浆肌肉样品处理 |
2.1.7 1H-NMR谱图采集 |
2.1.8 数据处理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蒙古马基础生理指标结果分析 |
2.2.2 蒙古马耐力运动训练代谢组1H-NMR图谱 |
2.2.3 蒙古马血浆和肌肉代谢模式识别分析 |
2.2.4 蒙古马血浆和肌肉代谢标志物鉴别分析 |
2.3 讨论 |
2.3.1 耐力负荷对蒙古马心率及呼吸的影响 |
2.3.2 蒙古马磷酸原代谢的变化 |
2.3.3 蒙古马糖代谢的变化 |
2.3.4 蒙古马脂肪代谢的变化 |
2.3.5 蒙古马氨基酸代谢的变化 |
2.3.6 蒙古马核苷酸代谢的变化 |
2.3.7 蒙古马机体氧化应激的发生 |
2.3.8 某些特殊代谢物的变化 |
2.4 本章小结 |
3 研究二 杂交马耐力运动训练代谢组学比较分析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动物 |
3.1.2 试验运动训练原理 |
3.1.3 试验地区概况 |
3.1.4 试验器材及测试场地状况 |
3.1.5 试验基础数据及样本采集 |
3.1.6 核磁检测血浆肌肉样品处理 |
3.1.7 1H-NMR谱图采集 |
3.1.8 数据处理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杂交马基础生理指标结果分析 |
3.2.2 杂交马耐力运动训练代谢组1H-NMR图谱 |
3.2.3 杂交马血浆和肌肉代谢模式识别分析 |
3.2.4 杂交马血浆和肌肉代谢标志物鉴别分析 |
3.3 讨论 |
3.3.1 耐力负荷对杂交马心率及呼吸的影响 |
3.3.2 杂交马磷酸原代谢的变化 |
3.3.3 杂交马糖代谢的变化 |
3.3.4 杂交马脂肪代谢的变化 |
3.3.5 杂交马氨基酸代谢的变化 |
3.3.6 杂交马嘌呤核苷酸代谢的变化 |
3.3.7 杂交马机体氧化应激的发生 |
3.3.8 某些特殊代谢物的变化 |
3.4 本章小结 |
4 研究三 蒙古马与杂交马耐力运动训练代谢组的差异比较分析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动物 |
4.1.2 试验运动训练原理 |
4.1.3 试验地区概况 |
4.1.4 试验器材及测试场地状况 |
4.1.5 试验基础数据及样本采集 |
4.1.6 核磁检测样品处理 |
4.1.7 1H-NMR谱图采集 |
4.1.8 数据处理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蒙古马与杂交马基础生理指标比较分析 |
4.2.2 两组马耐力运动训练血浆和肌肉代谢核磁图谱比较 |
4.2.3 两组马血浆和肌肉代谢模式识别的比较分析 |
4.2.4 两组马血浆和肌肉代谢标志物鉴别比较分析 |
4.3 讨论 |
4.3.1 耐力负荷对两组马心率及呼吸影响的比较 |
4.3.2 两组马磷酸原系统代谢的比较 |
4.3.3 两组马无氧供能系统代谢变化的比较 |
4.3.4 两组马有氧供能系统代谢的比较 |
4.3.5 两组马氨基酸代谢变化的比较 |
4.3.6 两组马嘌呤核苷酸代谢变化的比较 |
4.3.7 两组马机体氧化应激状态的比较 |
4.3.8 某些特殊代谢物的变化比较 |
4.4 本章小结 |
5 研究四 马耐力运动训练代谢组生物信息学及关联性分析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数据及分析 |
5.1.2 分析用网站数据库 |
5.1.3 分析软件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蒙古马组差异代谢物通路与富集分析 |
5.2.2 杂交马组差异代谢物通路与富集分析 |
5.2.3 差异代谢物间的关联性分析 |
5.3 讨论 |
6 结论 |
7 创新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9)液体界面分子间作用与界面手性等性质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气液界面概述 |
1.2.1 界面的界面手性及其形成机理 |
1.2.2 气液界面手性的研究方法 |
1.3 囊泡界面概述 |
1.3.1 囊泡脂质体简介 |
1.3.2 氨基酸分子调控囊泡结构分子释控能力 |
1.4 本文的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材料和研究方法 |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2.1.1 实验试剂 |
2.1.2 实验仪器 |
2.2 主要研究方法 |
2.2.1 二次谐波光谱技术 |
2.2.2 圆二色谱技术 |
第3章 孔雀石绿在界面的自发聚集和界面手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孔雀石绿在空气/水界面自发聚集行为的初步探测 |
3.2.1 孔雀石绿浓度对二次谐波信号的影响 |
3.2.2 孔雀石绿在界面上形成超分子手性结构的浓度依赖性研究 |
3.2.3 孔雀石绿界面手性结构的圆二色谱与分子力场探测 |
3.3 孔雀石绿在空气/水界面的二次谐波定量分析 |
3.3.1 界面层折射率的确定 |
3.3.2 孔雀石绿分子取向的计算 |
3.4 孔雀石绿界面手性结构的调控 |
3.4.1 手性氨基酸对孔雀石绿界面手性的调控 |
3.4.2 表面活性剂对孔雀石绿界面手性的调控 |
3.4.3 盐效应对孔雀石绿界面手性的调控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氨基酸分子对囊泡结构分子释控能力的调控 |
4.1 引言 |
4.2 囊泡的自组装制备与表征 |
4.2.1 囊泡的自组装制备 |
4.2.2 囊泡粒径和Zeta电位测试 |
4.2.3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测试 |
4.3 囊泡表面分子吸附和输运性能测试 |
4.3.1 纯DOPG囊泡表面分子吸附和输运性能测试 |
4.3.2 L-苯丙氨酸对囊泡表面分子吸附和输运性能的影响 |
4.3.3 L-酪氨酸对囊泡表面分子吸附和输运性能的影响 |
4.3.4 L-天冬氨酸对囊泡表面分子吸附和输运性能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10)肠内营养粉剂治疗苯丙酮尿症患儿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比较分析治疗前后患儿的苯丙氨酸浓度、身高、体质量、头围 |
2.2 比较分析治疗前后患儿的智力水平 |
2.3 比较分析治疗前后患儿的各项营养学指标 |
2.4 治疗中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3 讨论 |
四、苯丙酮尿症的饮食控制与营养需求(论文参考文献)
- [1]2001—2019年潍坊地区新生儿苯丙酮尿症筛查回顾性分析[J]. 李传胜,曹福志,马保海,王秀明,杨米强.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21(05)
- [2]新生儿足跟血苯丙氨酸含量测定的实验研究[D]. 鲁程绯. 华北理工大学, 2021
- [3]低苯丙氨酸蛋清肽的制备及其吸附纯化机理研究[D]. 王玉珍. 江南大学, 2021(01)
- [4]肠内营养粉剂AA-PKU2对苯丙酮尿症患儿智力发育及血清PHE水平的影响[J]. 孟湘禄. 中国现代医生, 2020(35)
- [5]肝脏遗传代谢病的基因治疗[J]. 刘馨怡,黄行许,王立生. 生命的化学, 2020(08)
- [6]饮食控制联合肠内营养粉剂对苯丙酮尿症患儿的治疗效果[J]. 左雪梅,金玉奇,陈海荣,金艳文,杨丽.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2020(06)
- [7]内蒙古马匹耐力运动训练代谢组学的研究[D]. 魏睿元.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1)
- [8]α-地中海贫血的临床实践指南[J]. 商璇,张新华,杨芳,徐湘民.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2020(03)
- [9]液体界面分子间作用与界面手性等性质变化的研究[D]. 李成章.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10]肠内营养粉剂治疗苯丙酮尿症患儿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J]. 朱玉茹. 当代医学, 201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