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阴山北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阴山,武川县,土壤,产量,燕山,春小麦,内蒙古自治区。
阴山北麓论文文献综述
崔波[1](2019)在《阴山北麓地区脱贫攻坚问题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阴山北麓地区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今年夏季,笔者由自治区选派到位于阴山北麓的四子王旗驻村扶贫,亲身参与脱贫攻坚这项光荣而艰巨的斗争。通过这段时间驻村,笔者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思想,走村入户宣传落实脱贫攻坚各项方针政策,开展精准(本文来源于《乌兰察布日报》期刊2019-10-31)
兰亚男,孙旭,秦富仓,乌都,李亚南[2](2019)在《阴山北麓不同林分类型枯落物层持水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充分了解研究区不同林分类型枯落物的持水能力及对涵养水源和保育土壤的影响,以武川县公益林11种林分类型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观测、室内浸水法对不同林分类型的枯落物蓄积量、最大持水量、最大持水率、吸水速率和有效拦蓄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林地类型总蓄积量为0.74~5.09 t/hm~2,落叶松林蓄积量最大,樟子松林最小。天然林的蓄积量大于人工林,半分解层蓄积量均大于未分解层。(2)各林分类型的持水量存在显着差异(p<0.05),呈现随时间的变化而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4 h内持水量变化较大,8 h后持水量变化相对平稳,24 h后各林地枯落物达到最大持水量,落叶松(8.5 t/hm~2)最大,樟子松林(0.99 t/hm~2)最小。(3)各林地枯落物吸水速率趋势相同,天然林吸水速率较大,其次油松人工林,灌木林吸水速率最差。(4)在各林分类型中,落叶松林蓄积量最大,最大持水量最高,对降水的有效拦蓄量也最好(9.051 t/hm~2);油松、山杏混交林(2.847 t/hm~2)次之。综合比较,落叶松等天然林的持水能力最好,油松人工林枯落物的持水能力次之,柠条、山杏灌木林持水能力较弱。(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龚弥,蔡剑辉,阎国翰,刘楚雄,刘钊[3](2019)在《阴山—燕山北麓富碱侵入岩体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锆石SHRIMP U-Pb年龄及构造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的达茂旗黄合少、察哈尔右后旗古城和河北尚义县八道沟岩体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阴山—燕山北麓,索伦缝合带以南,沿近东西方向展布。主要岩石类型为正长岩、二长岩和石英二长岩。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其SiO_2含量59.08%~66.52%, Al_2O_3=15.34%~21.67%,A/CNK<1。属于准铝质中性岩范畴。全碱含量(Na_2O+K_2O)均在8%以上,在岩石的碱度率AR—SiO_2图解上大多数样品落入碱性与过碱性区域,里特曼指数σ值从3.73~10.83均位于碱性或过碱性系列,属于碱性岩。岩体的微量元素以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如Rb、Ba和Sr等,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如Ti、P、Nb和Ta等为特征。岩石稀土元素特征显示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亏损重稀土元素(HREE)并且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比较明显的特征。除极个别样品外,岩石具有Eu负异常(δEu=0.35~0.91)。通过对察哈尔右后旗古城正长岩体和河北尚义县八道沟富碱侵入岩体的高精度测年研究,获得其SHRIMP锆石U-Pb年龄分别为413.2±3.3~415.0±5.9 Ma和366.8±5.2~372.3±4.7 Ma,表明其均为古生代泥盆纪富碱侵入岩浆活动的产物。结合前人关于阴山—燕山北麓其它富碱侵入岩体(内蒙古固阳东高家村碱性正长岩体、黄合少碱性正长岩和冀北水泉沟碱性杂岩体)的研究成果,推断在华北克拉通北缘阴山—燕山北麓一带,可能存在一条东西方向展布的晚古生代泥盆纪富碱侵入岩带。根据该岩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以及Ta/Yb—Th/Yb与Zr/Nb—Zr/Nb—Y/Nb判别图推测其岩浆物质来源可能与富集地幔有关,按照成岩温压环境指示,其形成深度位置约为下地壳,岩浆上升侵位过程中明显受到地壳物质的混染。依据前人关于碱性岩特征的研究,结合本文研究岩体的岩石化学特征和及Rb—Nb+Y构造判别图解指示,推测岩体形成于张性构造环境,可能与古生代志留纪末兴蒙造山带南部发育的白乃庙岛弧带和华北克拉通发生弧—陆碰撞后的伸展背景相关。(本文来源于《地质论评》期刊2019年04期)
叶君,吴晓华,崔国惠,王小兵,于美玲[4](2019)在《阴山北麓雨养条件下春小麦品种产量和品质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内蒙古、黑龙江、甘肃等地生产中大面积种植的春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阴山北麓雨养条件下不同春小麦品种的农艺性状、籽粒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籽粒品质特性。结果表明:从籽粒产量来看,拉1553和太空格来尼的产量最高。进一步分析,亩穗数的贡献率最大,为1.030,其次是穗粒数,贡献率为0.440,最小的是千粒重,贡献率为0.360。从籽粒品质来看,农麦2号和农麦4号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均显着高于其他品种。相关性分析表明:籽粒产量与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呈极显着负相关关系。在阴山北麓雨养条件下,拉1553和太空格来尼具有高产潜力,而农麦2号和农麦4号具有稳定的强筋品质。该区高产强筋小麦的选育和配套栽培措施的制定应注意协调籽粒产量与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等品质性状的关系,同时稳定穗粒数,提高千粒重,充分发挥品种的产量、品质特性。(本文来源于《北方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景宇鹏,段玉,张君,牛洁,张叁粉[5](2019)在《播期对阴山北麓干旱半干旱区华油杂62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饲料油菜华油杂62为研究对象,在阴山北麓干旱半干旱农牧交错区,通过分期播种,研究了播期对饲料油菜生长发育、产量及养分吸收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推迟导致饲料油菜生育期缩短,尤其缩短了从播种到出苗的时间;有效分枝数、茎粗随播期推迟而增大;出苗数、鲜草产量、养分累积量随播期推迟而下降;但植株地上部N、P、K含量随播期推迟变化趋势各不相同,氮含量先减小后增大,磷含量先增大后降低,钾含量逐渐降低;随播期推迟氮、钾累积量逐渐降低,磷积累量先增大后降低。综合考虑,阴山北麓干旱半干旱农牧交错区饲料油菜最适宜播期应为5月下旬至6月上旬。(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技导报》期刊2019年09期)
吴晓光[6](2019)在《内蒙古阴山北麓生态退耕对土壤风蚀的影响及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风蚀是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区域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是威胁干旱与半干旱区域生态安全的重点问题,也是影响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开展阴山北麓生态退耕对土壤风蚀的影响及效应研究,力求科学掌握阴山北麓生态退耕区域土壤风蚀时空特征,揭示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等对土壤风蚀驱动机制,分析土地开垦、生态退耕这一关键过程对区域生态效应,为阴山北麓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治理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本研究以典型干旱半干旱农牧交错区的阴山北麓为研究区(109°15′-116°56′E,40°45-43°23N),采用多尺度的区域-局地-样点土壤风蚀格局的分析方法,结合遥感动态变化监测技术、地面验证尺度推移、RWEQ土壤风蚀模型、地面同位素137Cs示踪技术、GIS空间分析技术等方法,构建研究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生态退耕过程、植被覆盖特征、气候变化信息数据,探究了近30年阴山北麓土地开垦与生态退耕过程土壤风蚀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分析土壤风蚀模数时空格局演变规律;解析生态退耕过程对土壤侵蚀影响,定量估算生态退耕前后的生态效应。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采用同位素137Cs示踪技术对研究区土壤风蚀过程进行了定量分析,利用12个137Cs实测结果对RWEQ模型模拟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模拟精度达0.89,并呈显着相关(p<0.01),本研究的RWEQ模型模拟结果与137Cs示踪技术定量分析结果总体趋势一致及相关性较好。(2)在时间尺度上.,1990-2015年,土壤风蚀总体格局呈现减弱的趋势。1990-2000年土壤风蚀模数呈现逐渐增强趋势,从1990年的22.64 t.hm-2.a-1增长到2000年的33.61 t.hm-2.a-1,土壤风蚀量以1207.09万吨·a-1的趋势增加;2001-2015年土壤风蚀模数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从2001年的40.73 t·hm·a-1 下降到2015年的16.04 t·hm-2·a-1,土壤风蚀量以1556.57万吨·a-1的趋势降低。开垦耕种区土壤风蚀量增加显着,1990-2000年开垦耕种区土壤风蚀模数以变化斜率2.05t·hm-2·a-1趋势增加,是研究区平均变化斜率的2倍,平均土壤风蚀模数25.59 t.hm-2。生态退耕区土壤风蚀降低趋势明显,2000-2015年生态退耕区土壤风蚀模数以变化斜率1.52t·hm-2·a-1减少,平均土壤风蚀模数11.83t·hm2。生态退耕后土壤风蚀量变化显着,累计减少土壤风蚀量157.5万吨。(3)在空间尺度上,研究区不同时期、不同土地利用/覆被类型所反映的土壤风蚀特征差异较大,多年平均土壤风蚀模数表明未利用地>低覆被草地>耕地>中覆被草地>其他林地>疏林地>高覆被草地>灌木林地>有林地。应用Hurst指数预测未来阴山北麓土壤风蚀演化趋势以持续性(土壤风蚀量减少)为主,但持续性中弱和较弱所占比例较高,占阴山北麓面积的92.40%,表明该地区生态较为脆弱。(4)土壤风蚀驱动机制分析。应用Sen+Mann Kendall定量描述了 2000-2015年阴山北麓及生态退耕区生长季NDVI变化趋势及显着性检验,研究区无显着变化的占93.76%;生态退耕区NDVI显着增加,占生态退耕面积的15.31%,显着减少仅占2.18%。生态退耕对植被恢复作用明显,对降低土壤风蚀贡献显着。利用偏相关分析界定了气温、降水对阴山北麓NDVI变化贡献,明晰人类活动(开垦、退耕等)对植被变化产生较为明显影响,即对土壤风蚀作用明显,变化趋势明显的区域占比72.45%。土壤风蚀随植被覆盖度的增加而降低,植被覆盖度在0.2-0.35之间时,对降低土壤风蚀的作用显着,当植被覆盖度达0.72时,随植被覆盖度的增加土壤风蚀发生变化的幅度较小。(5)土壤风蚀生态效应分析。无论是区域还是样点,风蚀过程对土壤颗粒组成影响的规律性呈现出1990-2005年开垦耕种样点,砂粒占比逐渐升高,粉粒、粘粒占比均降低趋势;2005-2015年生态退耕过程中,呈现砂粒占比缓慢降低,粉粒、砂粒占比有所回升的总体趋势。样点开垦耕种土壤有机质损失速率在4.0-85.83t·km-2·a-1之间,全氮损失速率在0.21-10.85 t·km-2·a-1之间,全磷损失速率在0.21-3.72 t·km-2.a-1之间,全钾损失速率在14.86-87.52t·km-2·a-1之间;样点生态退耕土壤有机质损失速率在2.28-30.45t·km-2·a-1之间,全氮损失速率在0.18-4.6t·km-2·a-1之间;全磷损失速率在0.14-2.63 t·km-2·a-1之间;全钾损失速率在9.41-33.98 t·km-2·a1之间。开垦耕种土壤风蚀导致土壤有机质损失量达到每年5.12万吨、全氮损失量每年3438.31吨、全磷损失量每年2077.3吨、全钾损失量每年7.54万吨;生态退耕导致土壤有机质净增加每年0.38万吨、全氮净增加量每年436.22吨、全磷净增加量每年241.05吨、土壤全钾净增加量每年1.08万吨。(6)1990-2005年开垦耕种15年间,土壤有机质损失量76.83万吨、土壤全氮损失量5.14万吨、土壤全磷损失量3.12万吨、土壤全钾损失量113.07万吨。按现在条件、生态退耕面积和土壤养分净富集量估算,15年的开垦耕种土壤风蚀损失量需要近100年才得以恢复。生态退耕对降低土壤风蚀,改善土壤颗粒组成、有机质、氮、磷、钾含量具有明显作用,从而土壤生态环境,但仍需持续性的投入,逐渐改善实现科学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兰亚男[7](2019)在《阴山北麓武川县不同林分类型水源涵养与土壤保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阴山北麓武川县为研究区,选取典型样地,以不同林分类型公益林为研究对象,以天然林和天然草地作对比,对不同林分类型下枯落物及土壤理化性质进行研究测定并结合数理统计法分析,探讨公益林与天然林之间对于水源涵养及土壤保育功能的影响的差异。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阴山北麓土层薄土质差,不同林分类型各层土壤含水率变化范围为2.3%-23.7%,随着土层的加深土壤含水率呈递减趋势。土壤容重随上层加深而变大,毛管孔隙度随着容重变大而变大,非毛管孔隙度呈变小状态。土层0-1Ocm山杨桦木林容重最小为0.67g.cm-3,樟子松最大为1.29g·cm-3。次生林土壤的蓄水能力最好,水源涵养能力较好,土壤容重对土壤孔隙度影响明显。上壤入渗实验表明13种植被群落下入渗速率均在0-10min急剧下降,在10-30min上壤入渗速率下降幅度明显变缓并逐渐趋于稳定;入渗开始30min后土壤入渗速率基本维持稳定,即已达到稳渗状态。2.天然林土壤有利于积累有机质,显着高于其他各林分,且各林分类型表层土壤有机质高于下层土壤的有机质。灌木林土壤有机质明显低于乔木林,草地土壤有机质低于灌木林。各林分类型有机质含量在2.17g·kg-1-42.27g·kg-1,油松林有机质含量低于天然林。全氮与pH之间存在极显着的负相关关系(P<0.05),与有机质存在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P<0.01);碱解氮与pH之间存在及其显着的负相关关系(P<0.01),全氮含量、碱解氮含量、速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之间存在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P<0.01)。3.对枯落物蓄积量、最大持水量、最大持水率、吸水速率和有效拦蓄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地类型总蓄积量为0.74t·hm-2-5.09t·hm-2,落叶松林蓄积量最大,樟子松林最小。天然林的蓄积量大于人工林,半分解层蓄积量均大于未分解层。各林分类型的持水量呈现随时间的变化而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各林地枯落物吸水速率趋势相同,天然林吸水速率较大,其次油松人工林,灌木林吸水速率最差。在各林分类型中,落叶松林蓄积量最大,最大持水量最高,对降水的有效拦蓄量也最好(9.051 t.hm-2);油松、山杏混交林(2.847 t.hm-2)次之。(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刘星岑[8](2019)在《阴山北麓不同灌水量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控制马铃薯生育期内2个关键生长期(块茎形成期、块茎增长期)水分的试验,从理论上探明膜下滴灌马铃薯水分吸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确定马铃薯水与高产统一的灌溉制度。研究表明:马铃薯生育期内的2个关键时期,不同灌水量与马铃薯的株高、茎粗基本呈正相关关系,随着灌水量的增大马铃薯的株高和茎粗也在增加;马铃薯的产量也基本符合这一规律,当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的60%以上,马铃薯的产量明显增加,但当土壤含水量小于某一特定值的时候,马铃薯的产量变化不大;马铃薯产量与块茎增长期的株高相关性较小,与块茎增长期的茎粗相关性较大。(本文来源于《北方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王彦阁,胡晓海,孙海莲,翟琇,梁继业[9](2019)在《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区2000—2015年土壤流失及保持量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区为研究区,基于InVEST模型土壤保持模块,定量评价了2000年、2015年区域土壤水力侵蚀量和土壤保持量,分析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对土壤侵蚀和土壤保持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水力侵蚀以微度侵蚀和中度侵蚀为主,2000年和2015年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区土壤潜在水力侵蚀量分别为9.37×10~7 t和1.46×10~8 t,实际土壤水力侵蚀量分别为6.31×10~7 t和1.01×10~8 t;从空间分布来看,多伦县、太仆寺旗、察哈尔右翼中旗、武川县潜在土壤水力侵蚀量和实际土壤水力侵蚀量较高;从时间序列来看,2015年潜在土壤水力侵蚀量、实际土壤水力侵蚀量和土壤水力侵蚀模数较2000年都有大幅度增加,2000年和2015年全区土壤保持总量分别为4.33×10~7 t和6.45×10~7 t,其中武川县、察哈尔右翼中旗和固阳县的土壤保持量较高。(本文来源于《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肖玉,谢高地,甄霖,鲁春霞,徐洁[10](2018)在《阴山北麓草原生态功能区防风固沙服务受益范围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风蚀是北方干旱与半干旱农牧交错带面临的严峻问题。论文以阴山北麓草原生态功能区为例,利用HYSPLIT模型模拟了当地生态系统提供的防风固沙服务流动路径,通过空间插值获得了功能区防风固沙服务的受益范围及其获得效益的相对大小,确定了受益范围内的土地覆被、受益人口及GDP。研究结果显示:1)2010年阴山北麓草原生态功能区的防风固沙服务大部分发生在春季,其流动路径主要往功能区东部和东南部区域延伸;2)防风固沙受益土地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的46%,主要位于功能区东部和南部地区;3)功能区受益的人口占当年全国总人口的75%,受益GDP占当年全国GDP总量的67%。未来可以根据受益区获得防风固沙效益的相对大小确定受益区不同区域横向生态付费金额,以补偿当地采取防风固沙措施导致的经济损失和投入,实现地区间公平,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自然资源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阴山北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充分了解研究区不同林分类型枯落物的持水能力及对涵养水源和保育土壤的影响,以武川县公益林11种林分类型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观测、室内浸水法对不同林分类型的枯落物蓄积量、最大持水量、最大持水率、吸水速率和有效拦蓄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林地类型总蓄积量为0.74~5.09 t/hm~2,落叶松林蓄积量最大,樟子松林最小。天然林的蓄积量大于人工林,半分解层蓄积量均大于未分解层。(2)各林分类型的持水量存在显着差异(p<0.05),呈现随时间的变化而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4 h内持水量变化较大,8 h后持水量变化相对平稳,24 h后各林地枯落物达到最大持水量,落叶松(8.5 t/hm~2)最大,樟子松林(0.99 t/hm~2)最小。(3)各林地枯落物吸水速率趋势相同,天然林吸水速率较大,其次油松人工林,灌木林吸水速率最差。(4)在各林分类型中,落叶松林蓄积量最大,最大持水量最高,对降水的有效拦蓄量也最好(9.051 t/hm~2);油松、山杏混交林(2.847 t/hm~2)次之。综合比较,落叶松等天然林的持水能力最好,油松人工林枯落物的持水能力次之,柠条、山杏灌木林持水能力较弱。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阴山北麓论文参考文献
[1].崔波.阴山北麓地区脱贫攻坚问题的思考[N].乌兰察布日报.2019
[2].兰亚男,孙旭,秦富仓,乌都,李亚南.阴山北麓不同林分类型枯落物层持水性能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9
[3].龚弥,蔡剑辉,阎国翰,刘楚雄,刘钊.阴山—燕山北麓富碱侵入岩体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锆石SHRIMPU-Pb年龄及构造意义[J].地质论评.2019
[4].叶君,吴晓华,崔国惠,王小兵,于美玲.阴山北麓雨养条件下春小麦品种产量和品质特性分析[J].北方农业学报.2019
[5].景宇鹏,段玉,张君,牛洁,张叁粉.播期对阴山北麓干旱半干旱区华油杂62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9
[6].吴晓光.内蒙古阴山北麓生态退耕对土壤风蚀的影响及效应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9
[7].兰亚男.阴山北麓武川县不同林分类型水源涵养与土壤保育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9
[8].刘星岑.阴山北麓不同灌水量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北方农业学报.2019
[9].王彦阁,胡晓海,孙海莲,翟琇,梁继业.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区2000—2015年土壤流失及保持量变化研究[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9
[10].肖玉,谢高地,甄霖,鲁春霞,徐洁.阴山北麓草原生态功能区防风固沙服务受益范围识别[J].自然资源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