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循证医学在眼视光学的应用 (Ⅳ)Meta分析在眼视光学临床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林汉瑜(Lam Hon Yu)[1](2021)在《针灸治疗近视的系统评价与用穴规律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采用系统评价的研究方法,研究针灸治疗近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探讨近视患者使用针灸治疗后在总有效率、裸眼视力、眼压等相关指标的改善情况。建立针灸治疗近视用穴数据库,对针灸治疗近视选用的标准穴位进行收集、筛选以及分析。运用基于偏序结构的数据挖掘技术,对所纳入研究的文献进行用穴规律分析,为针灸治疗近视的临床提供进一步的参考。方法:(一)系统评价本研究采用系统评价的方法,对所有符合要求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进行收集。收集数据后对文献进行严格的质量评价。通过数据分析后得出科学的分析以及综合性的结论。具体步骤如下:(1)文献检索方法:按照标准统一的检索策略,通过网络数据库进行针灸治疗近视的文献搜索。检索数据库采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以及Pub Med、Embase和Web Of Science中的中英文文献。文献检索时间:从各大数据库建库起至2021年的文献。检索文献词包括主题以及自由词。以“疾病类型:近视+假性近视+屈光不正”,“干预措施:针灸+针+针刺+电针+耳针+耳穴+腹针+皮内针+梅花针+眼针+头针”,“研究方法:随机+随机对照+随机分配+RCT”进行检索。英文检索词以“myopia OR degenerative myopia OR high myopia OR Acupuncture OR Pharmacopuncture O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R randomized OR placebo”进行检索。(2)应用Noteexpress软件对获得的文献进行去重初筛,通过阅读题目、摘要及全文筛选出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随机对照文献(RCT);(3)参照Cochrane评估手册以及改良后的Jadad量表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4)提取相关数据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Review5.3进行Meta分析;(5)解释结果,得出结论。(二)用穴规律研究(1)文献检索方法:按照本研究制定的检索策略和文献资料收集方法,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等数据库进行检索;(2)根据纳入标准收集近视的针灸疗法的临床RCT文献,采用Excel 2019建立针灸治疗近视用穴数据库。文献选用的穴位需符合国家标准的十四经穴的针灸穴名,数据库的变量名由:编号、作者、发表年份、选用的穴位等组成;(3)根据针灸疗法治疗近视用穴数据库为对象,借助基于偏序结构大数据知识发现方法,生成能多层次、多因素反映针灸疗法治疗近视选择穴位、穴位-归经、穴位-位置和近视分类的属性偏序结构图;(4)根据生成的偏序结构图中可视化信息,研究对象普遍性和特异性之间的关系;(5)总结针灸治疗近视的用穴规律。结果:(一)系统评价按照本研究制定的检索策略和文献资料收集方法,共收集到783篇文献。其中在知网(CNKI)检索获得190篇文献、维普数据库(VIP)检索获得121篇文献、万方数据库检索获得442篇文献、Pub Med检索获得8篇文献、Emba se检索获得10篇文献和Web Of Science中检索获得12篇文献。将各大数据库例检索到的相关文献导入Noteexpress管理软件中,将重复文献264篇剔除,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对余下文献进行全文阅读筛选后,最终纳入文献数为71篇。其中高质量文献有17篇(2篇5分文献,15篇4分文献),低质量文献有55篇(3分文献共55篇)。共计17篇高质量文献以及54篇低质量文献。纳入本系统评价的71项研究,共纳入8285例近视患者,其中对照组4031例,实验组4254例。本次研究实验组采用单纯针刺或者针灸配合其他疗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纳入的71个研究中的实验组,有37个研究包含针刺治疗近视,有9个研究包含针灸联合中药薰眼治疗近视,有39个研究包含耳穴贴压治疗近视,有2个研究包含腹针治疗近视,有2个研究包含针刺联合灸法治疗近视,有2个研究包含针刺联合梅花针治疗近视,有13个研究包含针灸联合推拿治疗近视,有4个研究包含针刺联合中药内服治疗近视。在主要结局指标这方面:本次系统研究的主要结局为总有效率,在纳入的71个研究均报道了针灸治疗近视的总有效率。次要结局指标方面:本次系统研究的次要结局为治疗前后裸眼视力、眼轴和眼压的参数变化。在纳入的71个研究中,有28个研究报告了治疗前后患者裸眼视力值,有2个研究报告了治疗前后眼轴值,有3个研究报告了治疗前后眼压值。安全性概要:71个研究中,有2个研究报告了共10例失访或脱落案例。3个研究报告了不良反应:(1)1个研究报告了有晕针现象;(2)1个研究报告了出现5例口干、4例眼缘部皮肤瘙痒、2例眼睑分泌异常、4例脸部潮热;(3)1个研究报告了出现2例患儿眼外周红肿并伴有轻微疼痛、3例患者耳部轻微疼痛和3例耳穴皮肤溃烂。Meta分析结果:(1)针灸疗法对照常规治疗对总有效率评分的影响71个研究均采用总有效率作为评估治疗近视的疗效的测量指标。对治疗后总有效率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针灸治疗与常规治疗组相比能更好提高总有效率。按照不同针灸类型进行分组分析,结果显示单纯针刺治疗近视、耳穴贴压治疗近视、腹针治疗近视、针灸配合中药熏眼、针刺配合梅花针等与常规治疗相比能更好的提高总有效率;仅2个研究报道了针刺结合灸法治疗近视,结果显示本组研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其RR值大于1,呈现出一定的趋势,未来需要更多证据以验证该种疗法的有效性;(2)针灸疗法对照常规治疗对患者裸眼视力的影响71个研究中有29个研究报告了治疗前后患者裸眼视力,对治疗前、后患者裸眼视力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针灸疗法与常规治疗相比能更好的改善患者裸眼视力;(3)针灸疗法对照常规治疗对患者眼压、眼轴的影响71个研究中有3个研究报告了治疗前后患者眼压值,对治疗前、后患者眼压值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针灸疗法与常规治疗相比能更好的改善患者眼压值;共有2个研究报告了治疗前后患者眼轴值,对治疗前、后患者眼轴值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本组研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未来需要更多证据进行验证;(二)用穴规律研究共有53篇文献研究符合纳入标准,所有文献中含有52种穴位,共计394频次的穴位被录入数据库。对纳入的文献中选用穴位、穴位归经、穴位位置和近视分类进行分析与研究。(1)选用穴位本次研究治疗近视文献使用攒竹穴37频次,睛明穴33频次,四白穴32频次,太阳穴29频次,丝竹空穴25频次,风池穴24频次,鱼腰穴22频次,光明穴17频次等。研究者运用针灸治疗近视,使用最多的穴位是:攒竹穴、睛明穴、四白穴、太阳穴、丝竹空穴、风池穴和鱼腰穴等。攒竹为最常用的穴位,是治疗近视的主要穴位。[攒竹-睛明-四白-太阳-鱼腰]、[攒竹-睛明-四白-太阳-丝竹空]、[攒竹-睛明-四白-鱼腰]、[攒竹-睛明-太阳]、[睛明-四白]、[四白-太阳]等为医家运用针灸治疗近视时常用的穴位配对。(2)穴位归经本次研究治疗近视文献使用足太阳膀胱经穴位48频次,足少阳胆经41频次,足阳明胃经43频次,手少阳三焦经24频次,手阳明大肠经20频次,足太阴脾经13频次,经外穴41频次等。研究者运用针灸治疗近视使用最多的经络为“足太阳膀胱经和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为最常用的经络,是治疗近视的主要经络。[膀胱经-胃经-经外穴]、[膀胱经-胃经]、[膀胱经-胆经]、[膀胱经-经外穴]为医家运用针灸治疗近视时常用的经络配对。(3)穴位位置本次研究治疗近视文献使用眼周部穴位50频次,头面部穴位50频次,四肢35频次,胸腹部3频次,背部10频次。研究者运用针灸治疗近视使用最多的穴位位置为“眼周部和头面部”。(4)近视分类本次研究治疗近视文献使用近视53频次,其中青少年近视27频次,儿童近视7频次,假性近视11频次。研究者运用针灸治疗近视使用最多的穴近视分类为“青少年近视、儿童近视和假性近视”。结论:1.针灸疗法治疗近视有效:针灸疗法中单纯针刺治疗近视,耳穴贴压治疗近视,腹针治疗近视,针刺配合梅花针、针灸配合中药熏眼等针灸疗法的疗效优于常规治疗组;针灸疗法在提高患者的裸眼视力及改善眼压上也优于常规治疗;2.针灸治疗近视中常用穴位为:攒竹、睛明、四白、太阳、丝竹空和凤池,其中攒竹为最常用穴位。[攒竹-睛明-四白-太阳-鱼腰]、[攒竹-睛明-四白-太阳-丝竹空]、[攒竹-睛明-四白-鱼腰]、[攒竹-睛明-太阳]、[睛明-四白]、[四白-太阳]为医家运用针灸治疗近视时常用的穴位配对;3.足太阳膀胱经和足阳明胃经是针灸治疗近视最常用的经络,[膀胱经-胃经-经外穴]、[膀胱经-胃经]、[膀胱经-胆经]、[膀胱经-经外穴]为医家运用针灸治疗近视时常用的经络配对;4.针灸治疗近视常用的位置为:眼周部和头面部;5.医家在运用针灸治疗近视时较为常用的近视分类是:假性近视、儿童近视和青少年近视。针灸治疗近视有效,但是临床试验方法存在质量欠佳,审慎对待该结论。
陈程[2](2021)在《耳穴磁疗联合穴位按摩干预青少年近视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本次临床试验,观察耳穴磁疗联合穴位按摩对青少年近视的干预效果,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理,为今后全面推广耳穴磁疗联合穴位按摩防控青少年近视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病例主要招募于2019年8月至2020年11月期间在南湖华锦花园艾耳堂诊所和湖北中医药大学国医堂门诊就诊的青少年近视患者。招募患者前制定相关标准,按照诊断、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出64名患者(124只患眼)纳入本次试验。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的患者随机分到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2例(62只患眼)。对照组予以单纯穴位按摩,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干预基础上予以磁珠耳穴贴贴压耳穴。参与本研究的患者均接受健康宣教,需坚持执行用眼卫生要求。将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后及干预结束1个月随访时的裸眼视力、临床症状评分作为观察指标予以统计分析,评价耳穴磁疗联合穴位按摩干预青少年近视的临床效果。结果:1.完成本研究病例情况:经过筛选后有64例患者符合研究标准,在试验过程中,因未遵循相关规定,对其中2例患者进行了剔除、脱落处理,最终观察组有31例(61只患眼)、对照组有31例(60只患眼)坚持完成了此次研究。2.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基线数据比较,p值均大于0.05,表明两组患者的干预结果具有可比性。3.两组患者裸眼视力改善情况比较:干预后、随访期与干预前比较,两组患者裸眼视力均呈上升趋势,p<0.01,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随访期与干预后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两组患者干预后、随访期的裸眼视力进行组间比较,观察组裸眼视力均高于对照组裸眼视力,p<0.01,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4.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干预后、随访期与干预前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均呈下降趋势,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期与干预后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两组患者干预后、随访期的临床症状评分进行组间比较,观察组临床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5.整体疗效分析:对照组、观察组干预后的总有效率分别为54.8%、80.6%,对照组、观察组随访期的总有效率分别为48.4%、80.6%。比较干预后、随访期两组整体疗效,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在本次整个研究过程中,未出现明显不良事件。结论:1.耳穴磁疗联合穴位按摩与单纯穴位按摩均能改善近视青少年的临床症状,提高其裸眼视力,在控制青少年近视进展方面均能起到确切疗效。2.在改善近视青少年的临床症状和裸眼视力方面,耳穴磁疗联合穴位按摩的短期疗效、远期疗效均优于单纯穴位按摩。3.耳穴磁疗法、穴位按摩法均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利于广泛推广以控制青少年近视的发生、进展。
郭娑,何海龙,夏子尧,王军[3](2021)在《Toric IOL植入术与PCRI联合传统IOL植入术矫正白内障患者角膜散光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系统评价Toric人工晶状体(Toric IOL)植入术与传统IOL植入联合角膜缘松解术(PCRI)在矫正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合并≤3 D角膜散光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对视功能的影响。方法: 循证医学研究。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Clinicalke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中国万方、中国维普数据库等,搜集有关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及其治疗措施的相关文章,由2位评价者独立进行文献检索、文献筛选及质量评价,将术后裸眼远视力(UCDVA)、散光矫正量、术后残余散光、对比敏感度等方面进行比较,视力采用最小分辨角对数视力表(LogMAR)的形式进行记录。采用RevMan软件(Ver 5.3)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8项随机对照研究,包含白内障患者352例(510眼)。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传统IOL植入联合PCRI(对照组)相比,Toric IOL矫正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合并≤3 D的角膜散光在术后3、6个月UCDVA的更好[均数差(MD)=-0.04,95%CI:-0.07~-0.01,P=0.005)];植入Toric IOL组手术散光矫正量大于对照组[MD=0.56,95%CI:0.36~0.76,P<0.001;标准均数差(SMD)=0.94,95%CI:0.47~1.40,P<0.001];植入Toric IOL组术后1个月残余散光度数(MD=-0.13,95%CI:-0.21~-0.04,P=0.003;SMD=-0.34,95%CI:-0.59~-0.10,P=0.007)及术后3、6个月残余散光度数(MD=-0.30,95%CI:-0.51~-0.10,P=0.004;SMD=-0.84,95%CI:-1.42~-0.25,P=0.005)均低于对照组;植入Toric IOL组术后3个月对比敏感度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0.01,95%CI:-0.08~0.11,P=0.77)。结论: 与传统IOL植入联合PCRI相比,Toric IOL植入矫正白内障患者合并≤3 D的角膜散光效果更好。同时,Toric IOL在提高患者术后视力上略具优势,但其临床意义可能不大。二者在术后视功能及视觉相关生活质量方面无明显差异。
高雅晴[4](2020)在《不同手术方式对高度近视患者术后视觉质量影响的差异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评价高度近视患者行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all incision extraction,SMILE)或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mplantable collamer lens,ICL)植入术后不同时间点视觉质量差异。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选择2017年9月至2019年3月来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屈光手术科要求进行屈光手术且眼部检查同时适合行SMILE及ICL植入术的高度近视患者48例(共86眼),其中男性19例(34眼),女性29例(52眼),年龄18~49岁(平均年龄29±9岁)。按患者意愿分为2组:SMILE组32例(56眼),男性13例(23眼),女性19例(33眼),平均年龄28±9 岁,等效球镜度数-7.90±0.87D,散光-1.25±0.47D;ICL 组 16 例(30眼),男性6例(11只眼),女性10例(19眼),平均年龄30±9岁,等效球镜度数-8.28±1.11D,散光-1.18±0.44D。两组患者于手术前均进行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屈光度、等效球镜(spherical equivalent,SE)、散光、眼压、眼轴、白到白、前房深度、晶体厚度、角膜内皮计数、眼前节、眼底及角膜地形图检查,并应用双通道客观视觉质量评价系统(Optical Quality Analysis System,OQASTMⅡ)检测患者视觉质量参数,包括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 cut off frequency,MTF cut off)、客观散射指数(objective scattering index,OSI)、对比度视力(visual activity,VA)。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术后3月、6月两组UCVA、残留SE、残留散光、MTF cut off、OSI、白天对比度视力(VA100%)、黄昏对比度视力(VA20%)、夜晚对比度视力(VA9%)的差异。采用SPSS25.0软件对两组患者年龄、术前BCVA、SE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性别构成比采用X2检验;术后3月、6月UCVA与术前BCVA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术后3月、6月残留散光与术前散光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内术后3月、6月UCVA、残留SE、残留散光、MTF cut off、OSI、VA100%、VA20%、VA9%采用配对t检验;两组间术后3月、6 月 UCVA、残留 SE、残留散光、MTF cut off、OSI、VA100%、VA20%、VA9%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以α=0.05为检验水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SMILE组与ICL组年龄、性别构成比、术前BCVA、术前SE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说明两组患者的基线情况基本一致。2.手术有效性和准确性比较:术前,SMILE与ICL组的BCVA分别是1.08±0.10、1.04±0.13;术后 3 月,SMILE组与 ICL 组的 UCVA 分别为 1.15±0.15、1.19±0.20;术后 6 月,SMILE 组与 ICL 组的 UCVA 分别为 1.16±0.16、1.18±0.20。组间比较:两组间术前BCVA及术后3、6月UCVA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组内比较:SMILE组术后3、6月UCVA与术前BCVA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7.448,P<0.05),ICL组术后3、6月UCVA与术前BCVA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379,P<0.05),说明两组术后UCVA均优于术前BCVA,两种手术方式在高度近视的矫治方面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术前,SMILE 组与 ICL 组的散光分别为-1.25±0.47D、-1.18±0.44D;术后 3 月,SMILE组与ICL组的残留散光分别为-0.11±0.19D、-0.21±0.15D;术后6月,SMILE组与ICL组的残留散光分别为-0.18±0.22D、-0.25±0.20D。组间比较:两组间术前散光及术后3、6月残留散光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组内比较:SMILE组术后3、6月与术前散光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9.267,P<0.05),ICL组术后3、6月UCVA与术前BCVA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134,P<0.05),说明两种手术方式在散光的矫治方面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准确性。3.手术可预测性及稳定性比较:术后3月,SMILE组与ICL组的残余SE分别为-0.18±0.55D、-0.15±0.30D;术后6月,SMILE组与ICL组的残余SE分别为-0.24±0.51D、-0.14±0.37D。两组间及组内在术后3、6月的SE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术后3月,SMILE组与ICL组残留SE在±1.0D范围内占比分别为87.5%(49眼)、93.3%(28眼),在±0.50D范围内占比分别为80.3%(45眼)、90.0%(27眼);术后6月,SMILE组与ICL组残留SE在±1.0D范围内占比分别为89.2%(50眼)、93.3%(28眼),在±0.50D范围内占比分别为75.0%(42眼)、93.3%(28眼)。两组在上述范围内占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这说明两种手术方式在高度近视矫治方面具有良好的可预测性及稳定性。4.手术安全性比较:SMILE组无任何手术并发症发生,术后早期两位患者出现夜视力下降,1位出现夜间眩光,至6个月逐渐适应均有好转且患者可接受。ICL组除术后3眼一过性眼压升高经前房放液处理正常外无其他术后并发症发生,术后早期两位患者各一眼出现光圈,其中一眼3月消失,一眼6月逐渐适应且患者可接受。说明两种手术方式在高度近视矫治方面具有良好安全性。5.客观视觉质量比较:组内比较:SMILE组术后3、6月的MTF cut off值分别为33.576±10.376、33.065±9.771,OSI 值分别为 1.161±0.892、1.045±0.700,VA100%分别为1.098±0.370、1.102±0.317,VA20%分别为0.791±0.292、0.773±0.262,VA9%分别为0.473±0.182、0.454±0.158。SMILE组术后各时间点的客观视觉质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ICL组术后3、6月的MTF cut off值分别为33.795±8.443、34.248±8.512,OSI值分别为1.130±0.743、1.137±0.689,VA100%分别为 1.127±0.278、1.137±0.289,VA20%分别为0.800±0.270、0.820±0.250,VA9%分别为0.500±0.166、0.480±0.165。ICL组术后各时间点的客观视觉质量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组间比较:术后3月及6月两组间各客观视觉质量参数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说明两种手术方式均能为患者带来良好的术后客观视觉质量。结论:1.SMILE及ICL植入术对高度近视患者均具有良好的屈光矫正效果,短期内能保持良好的安全性、可预测性、稳定性、有效性和准确性。2.高度近视患者行SMILE及ICL植入术均可获得良好的术后视觉质量。
刘泽浩[5](2020)在《增视敷药联合消旋山莨菪碱滴眼液对轻度近视青少年视疲劳及调节功能影响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中药增视敷药眼罩和消旋山莨菪碱滴眼液联合使用,观察其对青少年低度近视患者的调节功能和视疲劳症状的改善情况,客观评价其临床有效性,为近视防控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19年10月在我院眼科门诊确诊的轻度近视青少年患者,经排除标准、剔除标准、脱落标准排除后,以简单随机的方式将患者分别纳入干预组和对照组,并进行近视健康教育。两组患者在调节充分麻痹后行散瞳验光检查,1天后复验,根据验光结果,佩戴合适的普通框架镜(矫正视力为1.0),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消旋山莨菪碱滴眼液滴眼1次/晚,并佩戴全中药成分的增视敷药眼罩睡觉,治疗2个疗程,单个疗程为4周。对照组除了佩戴普通框架矫正眼镜外,不采取其他任何药物或仪器进行干预。8周后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裸眼视力(转化为logMAR值)、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调节反应、正相对调节、负相对调节水平和视疲劳程度变化情况,以SPSS26.0数据分析软件分析研究结果,得出研究结论。结果:1.干预组23人(男11,女12)平均年龄(9.780± 1.858),对照组23人(男11,女12)平均年龄(9.830±1.946),两组患者裸眼视力、屈光度、视疲劳评分、正/负相对调节、调节幅度、调节反应和调节灵敏度等基线水平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组治疗后的裸眼视力(0.248±0.083)、视疲劳评分(6.391±1.877)和基线值比较(0.324±0.095;10.000±2.1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0.05;3.干预组治疗后的正相对调节(-2.348±0.210D)、调节反应(0.359±0.211D)和调节幅度(12.268±0.893D)与治疗前(-2.033±0.217D;0.359±0.211D;11.827± 1.004D)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40;0.000)<0.05;4.干预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负相对调节(2.000±0.151D;1.967±0.174D),与治疗前(1.967±0.174D;1.935±0.203D)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28;0.503)>0.05;5.干预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单眼调节灵敏度(9.025±0.980cpm;8.174± 1.104cpm)与基线水平(7.600±1.081cpm;8.000±1.150cpm)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4)<0.05;双眼调节灵敏度(7.761±0.767cpm;7.065±0.933cpm)和基线水平(6.913±0.985cpm;7.196±0.926cp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30)<0.05;治疗后干预组和对照组单眼调节灵敏度(9.032±0.939cpm;7.641 ± 1.177cpm)和双眼调节灵敏度(7.761±0.767cpm;7.065±0.933cpm)两者比较,P(0.000;0.008)<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增视敷药眼罩联合消旋山莨菪碱滴眼液治疗,能提高青少年轻度近视患者裸眼视力,减轻青少年视疲劳症状,增加包括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调节反应和正相对调节在内的调节功能水平,而对负相对调节功能明显影响不明显。
赵静如[6](2020)在《疏经推拿法改善中青年视疲劳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通过视疲劳症状调查、干眼相关检查、调节集合功能的检测和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分析等检测,观察并客观评价疏经推拿法改善中青年视疲劳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改善视疲劳的作用机理,探索颈部治疗的可行性及有效性,为临床推广防治视疲劳提供参考依据。2总结导师中医外治法治疗视频终端综合征相关干眼的临床经验。方法:1临床研究:(1)分组: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其中失访3例)中青年视疲劳患者随机分入眼部推拿组38例,颈部推拿组39例,疏经推拿组40例。(2)治疗:眼部推拿组进行眼部推拿及耳穴压豆治疗,颈部推拿组进行颈部推拿及耳穴压豆治疗,疏经推拿组进行眼部推拿、颈部推拿及耳穴压豆治疗(即疏经推拿组为前两组方法的联合治疗),治疗均为2次/周,共治疗2周。(3)观察指标和观察时点:治疗前三组患者均行验光、眼压、最佳矫正视力、裂隙灯、眼底等眼科常规检查,并行干眼相关检查、隐斜检查、调节集合功能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分析以及填写问卷进行症状评分。共治疗2周,在最后一次治疗结束后当天再次行上述所有检查,进行临床疗效评价。主要观察指标:视疲劳症状评分、最佳矫正视力评分。次要观察指标:干眼相关检查、隐斜检查、调节功能检查、集合功能检查、血流动力学参数。(4)随访:治疗结束后进行2周随访,每周进行一次症状评分,观察治疗效果的持续性。2导师治疗视频终端综合征相关干眼临床经验总结:通过三年的理论和跟师学习,系统总结导师采用中医外治法治疗干眼的理论创新和临床经验。结果:1临床研究:1.1一般资料情况:本研究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效球镜度、治疗前三个月平均每日用眼时间等方面组间比较均无显着差异(P>0.05)。本研究中阳性率50%以上的视疲劳相关症状有:不耐久视(78.6%),眼干涩(77.8%),眼酸(76.1%),眼胀(76.1%),颈肩痛(72.6%),身体倦怠(69.2%),焦虑、烦躁(58.1%),眼眶疼痛(50.4%)。1.2治疗期疗效:(1)视疲劳症状评价:眼部推拿组总有效率65.8%,颈部推拿组总有效率53.8%,疏经推拿组总有效率95.0%,三组间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三组症状积分、久视疲劳时间、日视疲劳次数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治疗后症状积分、久视疲劳时间疏经推拿组改善程度优于眼部推拿组和颈部推拿组(P<0.05)。治疗后三组间日视疲劳次数无显着差异(P>0.05)。(2)最佳矫正视力评分:治疗后三组最佳矫正视力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3)干眼相关检查:治疗后眼部推拿组、疏经推拿组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量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颈部推拿组未见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量眼部推拿组和疏经推拿组高于颈部推拿组(P<0.05)。三组治疗前、后角膜荧光素染色分值均无显着差异(P>0.05)。(4)隐斜检查:治疗后三组远距离水平隐斜较治疗前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眼部推拿组、疏经推拿组近距离水平隐斜度数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颈部推拿组无显着变化(P>0.05)。治疗后近距离水平隐斜眼部推拿组、疏经推拿组优于颈部推拿组(P<0.05)。(5)调节功能检查:调节幅度、双眼/单眼调节灵敏度:治疗后三组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治疗后三组间改善程度为疏经推拿组>眼部推拿组>颈部推拿组(P<0.05)。调节反应:治疗后眼部推拿组、疏经推拿组调节滞后均较治疗前减轻(P<0.05),颈部推拿组未见显着变化(P>0.05)。治疗后三组间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但事后多重比较中差异均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正、负相对性调节:治疗后疏经推拿组正相对性调节较治疗前增加(P<0.05),眼部推拿组、颈部推拿组未见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正相对性调节疏经推拿组高于颈部推拿组(P<0.05)。治疗后三组负相对性调节较治疗前无显着差异(P>0.05)。(6)集合功能检查:治疗后眼部推拿组、疏经推拿组均较治疗前集合近点缩短、AC/A增加(P<0.05),颈部推拿组集合近点、AC/A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眼部推拿组、疏经推拿组集合近点小于颈部推拿组(P<0.05)。治疗后三组间AC/A无显着差异(P>0.05)。(7)血流动力学参数:睫状前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治疗后颈部推拿组、疏经推拿组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眼部推拿组未见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颈部推拿组、疏经推拿组高于眼部推拿组(P<0.05)。睫状前动脉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nd diastolic velocity,EDV):治疗后三组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治疗后三组间改善程度为疏经推拿组>颈部推拿组>眼部推拿组(P<0.05)。睫状前动脉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治疗后三组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疏经推拿组低于眼部推拿组、颈部推拿组(P<0.05)。眼动脉PSV、EDV、RI:治疗后颈部推拿组、疏经推拿组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眼部推拿组未见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颈部推拿组、疏经推拿组优于眼部推拿组(P<0.05)。1.3随访期症状积分变化: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检验治疗后、随访1周、随访2周的症状积分。随访期三组组间效应、时间效应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与组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说明随访期间组间存在差异,且随时间变化而变化。随访第2周与治疗前相比三组症状积分仍都低于治疗前(P<0.05)。1.4相关性分析:治疗后调节幅度、单眼调节灵敏度的变化与睫状前动脉PSV、EDV的变化呈中等正相关(P<0.05);调节反应的变化与睫状前动脉PSV、EDV的变化不相关(P>0.05)。治疗后睫状前动脉PSV、EDV改善越明显,患者的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的改善越明显。治疗后症状积分的变化与调节幅度的变化呈强正相关(P<0.05),与调节灵敏度的变化呈中等正相关(P<0.05),与调节反应的变化不相关(P>0.05)。治疗后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改善程度越大,患者的症状积分改善越明显。2导师治疗视频终端综合征相关干眼临床经验总结:干眼症病因复杂,目前临床治疗难以从根本上改善泪液的质和量,因而远期治疗效果不佳。导师从事中西医结合眼科工作近40年,以促进泪腺主动分泌泪液、恢复和维持泪膜的稳定性为治疗原则,尽可能减少药物对眼表的损伤,善于采用中医外治法治疗干眼症,在眼周进行中药雾化熏蒸或灸疗,使药物通过相关的经络穴位吸收,发挥循经效应,更有利于药物的充分利用,疗效显着,且安全无副作用,临床应用广泛。结论:1疏经推拿法能显着改善视疲劳患者的症状,比单独眼部推拿、颈部推拿有效率更高。2颈部推拿可改善颈部筋骨拘挛,使气血通畅上注濡养于目,通过改善眼动脉和睫状前动脉的血流灌注,对调节幅度和调节灵敏度的改善起到一定的帮助,从而使视疲劳症状得到改善。颈部推拿对于伴有颈肩痛、头晕头痛等症状的视疲劳患者存在治疗优势。3眼部和颈部推拿改善视疲劳的作用机制可能与眼部的血流灌注情况的改善有关,睫状前动脉血流的改善为睫状肌功能的恢复提供了基础,睫状肌功能的恢复引起调节功能的改善,最终改善视疲劳的症状。两种推拿手法的联合使用会加强血流改善的效果。4中医外治法治疗干眼疗效可靠,导师自拟中药方雾化熏蒸和局部灸疗治疗干眼经验丰富,值得临床广泛应用推广。
宫博腾[7](2019)在《1%阿托品凝胶对形觉剥夺性近视的影响及相关蛋白质组学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近视患病率逐年增加,高度近视比例逐年上升,近视控制方法日趋重视。阿托品作为较早用于控制近视的药物,临床效果经过循证医学证据验证,但是作用机制不明。为全面地了解阿托品控制近视的机制,探究阿托品对形觉剥夺性近视的作用。方法1:选取24天龄三色豚鼠24只,屈光度≥+1.00D,屈光参差≤1.50D,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分别为:正常屈光发育(NOR)组、形觉剥夺4周(FDM)组、形觉剥夺4周+点阿托品4周(F+A4)组和单纯点阿托品(A0)组。1%阿托品凝胶每天下午3点一次,一次一滴。分别于实验前、实验2周、实验4周时进行生物学测量,包括屈光度、眼轴长度、角膜中央曲率值和眼压值等。2:选取24天龄三色豚鼠95只,屈光度≥+1.00D,屈光参差≤1.50D,随机分成5组,每组19只,分别为NOR组、FDM组、形觉剥夺4周+后两周点药(F+A1)组、形觉剥夺4周+点阿托品4周(F+A2)组、A0组。点药同第一部分。分别于实验前、实验2周、实验4周进行屈光度和眼轴长度测量。测量结束后,每组6只进行HE染色、光镜下观察;每组6只进行透射电镜观察;除A0组外,每组7只,取视网膜、巩膜组织进行iTRAQ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1:FDM组四周可诱导-6.51D,眼轴长度增长0.28mm,相比其他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A4组四周可诱导-3.76D,眼轴增长0.11mm,与FDM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在角膜中央曲率和眼压值上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FDM组四周可诱导-5.95D,眼轴长度增长0.24mm;F+A1组四周可诱导-4.89D,眼轴长度增长0.19mm;F+A2组四周可诱导出-3.40D,眼轴增长0.13mm,与FDM相比有统计学意义。HE染色FDM组后极部出现巩膜变薄,胶原纤维排列疏松、紊乱,巩膜厚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无统计学差异(P>0.05)。电镜下观察到FDM内中外层组粗细纤维直径变化不大,其余组出现从内到外的粗纤维直径增大,U检验各组间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TRAQ蛋白质组学发现在视网膜中差异蛋白有288种,其中阿托品控制上调的蛋白有70种,下调的蛋白有67种;巩膜差异蛋白有42种,其中阿托品上调的有3种,下调的有7种。结论形觉剥夺4周可以成功诱导出相对近视-6.51D,眼轴增长0.28mm。1%阿托品凝胶四周可抑制近视约42.24%,发挥控制近视效果主要改变在巩膜上,不对其他眼部组织造成影响。蛋白质组学分析可知,阿托品发挥控制近视作用仍作用于细胞间紧密连接、细胞骨架等。
邢雪连[8](2018)在《中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系统综述及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通过系统综述探讨中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通过对纳入研究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梳理,探讨重症肌无力中医病机、中医治则、中药用药特点。研究方法系统检索中英文数据库,按照纳排标准进行文献筛选,确定纳入研究,对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估,同时进行数据提取与汇总,采用Revman 5.3软件对结局指标进行或定量或定性分析;同时对试验组所涉及中医病机、治则、中药使用情况进行汇总分析。研究结果共纳入31项研究,涉及2922名重症肌无力患者。纳入研究的文献方法学质量普遍不高。将31项研究分为两个亚组:中药联合西药VS西药、中药VS西药。结果如下:1主要结局指标1.1重症肌无力危象发生率中药联合西药与单纯西药对比,其MG危象发生率明显下降(FE,OR=0.08,95%CI=[0.02,0.23],P<0.00001);中药与西药对比,其MG危象发生率未见明显差异(OR=0.19,95%CI=[0.01,4.07],P=0.29);1.2重症肌无力复发率中药联合西药在减少重症肌无力复发率方面优于单纯使用西药(FE,OR=0.08,95%CI=[0.05,0.15],P<0.00001);单纯使用中药同样优于单纯使用西药(OR=0.03,95%CI=[0.01,0.14],P<0.00001);1.3生活质量3项研究均为中药联合西药与单纯西药对比:He T2016与其他两项研究异质性较大,将其单独分析,结果可知SMD=0.62,95%CI=[0.11,1.14],P=0.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余两项(MaY2016、QianRY2017)合并分析,结果为:SMD=-0.30,95%CI=[-0.90,0.29],P=0.32>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次要结局指标2.1有效率中药与西药对比其有效率未见明显差异(RE,OR=3.30,95%CI=[0.68,15.98],P=0.14);中药联合西药高于西药组(RE,OR=4.07,95%CI=[2.72,6.11],P<0.00001);2.2中医证候有效率中药联合西药以及单纯使用中药在中医证候有效率方面均高于单纯西药者,结果分别为:OR=4.15,95%CI=[1.87,9.20],P=0.0005;OR=10.29,95%CI=[4.35,24.37],P<0.00001;2.3许氏MG临床绝对评分中药联合西药组的许氏MG评分较单纯使用西药者患者评分低(RE,SMD=-0.40,95%CI=[-0.67,-0.13],P=0.003);中药与西药对比二者之间尚不能给出确切结论(Chang YT2016,SMD=-1.05,95%CI=[-1.57,-0.52],P<0.0001;Xu FQ 2006,SMD=-0.03,95%CI=[-0.54,0.47],P=0.89);2.4 QMG评分中药联合西药在改善患者QMG评分方面优于单纯西药组(FE,SMD=-0.66,95%CI=[-0.97,-0.35],P<0.0001);2.5中医证候积分中药联合西药及单纯使用中药在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方面均优于单纯西药者,结果分别为:FE,SMD=-0.70,95%CI=[-0.87,-0.54],P<0.0001;SMD=-3.98,95%CI=[-4.87,-3.08],P<0.00001;2.6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hRab)水平中药联合西药与西药对比在改善AChRab水平上尚不能给出确切结论:(其中Bao B 2016:SMD=-0.26,95%CI=[-0.77,0.25],P=0.32;Jiao J2011:SMD=0.02,95%CI=[-0.52,0.57],P=0.93;JiangJD 2003:SMD=-0.17,95%CI=[-0.66,0.31],P=0.48;表明二者之间未见明显差异;而 TianT 2013:SMD=-1.01,95%CI=[-1.54,-0.47],P=0.0003;Wang SH 1999:SMD=0.65,95%CI=[0.25,1.05],P=0.001;Niu GH 2009:SMD=-1.26,95%CI=[-1.82,-0.71],P<0.00001;WuXC2006:SMD=-1.07,95%CI=[-1.41,-0.73],P<0.00001;Yin YJ 2002:SMD=-0.80,95%CI=[-1.15,-0.44],P<0.0001;ZhangMZ2010:SMD=-1.07,95%CI=[-1.61,-0.54],P<0.0001;Qi GY 2017:SMD=-1.24,95%CI=[-1.53,-0.94],P<0.00001。表明中药联合西药在改善患者AChRab水平上优于单纯使用西药组);中药与西药在改善AChRab水平上未见明显差异(FE,SMD=0.16,95%CI=[-0.12,0.43],P=0.26);2.7肌电图低频重复神经电刺激(RNS)3项研究均为中药与西药对比,结果显示两者之间未见明显差异(FE,SMD=0.06,95%CI=[-0.17,0..30],P=0.59)。3安全性指标总体而言,对照组发生不良反应的频次、种类远远多于试验组,本系统综述选取三项主要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①胃肠道不良反应:中药联合西药组发生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少于单纯西药组(FE,OR=0.09,95%CI=[0.02,0.39],P=0.002);中药与西药对比两组之间未见明显差异(RE,OR=0.68,95%CI=[0.02,22.30],P=0.83);②毛发增长:中药联合西药出现毛发增长的不良反应低于单纯西药者:WuXC 2006(OR=0.10,95%CI=[0.04,0.25],P<0.00001);Wang HT 2010(OR=0.01,95%CI=[0.00,0.05],P<0.00001);③向心性肥胖:中药联合西药治疗本病出现向心性肥胖的频率小于单纯西药组(FE,OR=0.07,95%CI=[0.03,0.14],P<0.00001);单纯使用中药出现的向心性肥胖频率同样小于单纯西药组(FE,OR=0.05,95%CI=[0.01,0.40],P=0.005)。4中医病机、治则及中药使用规律31篇研究共28篇提及中医病机、治则等。从脏腑角度而言,病位涉及脾、肾、肝,脾脏涉及最多为22次,占78.57%,肾脏次之,为17次,占60.71%,肝脏出现1次,占3.57%。4篇研究认为本病与经络关系密切,占14.29%。从气血津液角度而言,本病主要涉及气血,少数提及阴液亏虚;从实邪角度而言,本病涉及风邪、湿邪、毒邪。31篇研究中共涉及60味中药,排名前十的依次为黄芪、白术、升麻、当归、党参、柴胡、甘草、陈皮、枸杞、麻黄,排名前八的中药构成了补中益气汤。研究结论中药联合西药可以提高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疗效,尤其在重症肌无力危象发生率、重症肌无力复发率、有效率、中医证候有效率、临床症状改善、中医证候积分等方面;单纯使用中药与使用西药相比其疗效相当,仅在重症肌无力复发率、中医证候有效率、中医证候积分方面优于单纯使用西药;中药治疗本病安全,副作用小;重症肌无力的病位主要在脾、肾、肝,以虚证及虚实夹杂证为主,治疗以脾肾双补为多,少数提及疏肝,同时兼加祛风除湿解毒。使用最多的药物为黄芪,剂量为15-120g。最常用的方剂为补中益气汤。
李仕明,王宁利[9](2017)在《循证医学在眼视光学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循证医学思想在眼科界已传播多年,获得越来越多眼科工作者的认可。在眼科不同领域,由于专业特色不同,对于循证医学思想的理解和实践程度也有所差异。与眼科学其他专业的"眼见为实"不同,眼视光学涉及到光学、心理物理学、生物工程学等比较抽象且兼具主观特点的交叉学科,往往"看不见摸不着"。眼视光学参与各种眼病治疗过程的初始和结尾,因此被称为眼科学的起点,也是终点,其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也有所不同。如何将循证医学的思维理念与眼视光学专业的学习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对于培养既具有眼科专业基本知识又熟识眼视光学特色的专业研究生具有重要意义。
张开云[10](2017)在《LASIK与LASEK对全眼高阶像差影响的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系统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与准分子激光上皮下磨镶术(LASEK)对以近视为主的屈光不正患者全眼高阶像差的影响。方法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在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等数据库中,以中、英文为语种,计算机检索2016年5月前发表的文献。纳入有关LASIK与LASEK对全眼高阶像差影响的临床对照研究文献,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相关资料提取、文献质量评价,运用RevMan5.3软件对全眼总高阶像差、慧差、球差、垂直慧差、水平慧差、三叶草、5阶及6阶像差的RMS改变值予以meta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了10个非随机临床对照试验,总计纳入患者593例,其中LASIK组286例,LASEK组307例。采用MINORS条目作为质量评价的标准。Meta分析结果显示:1、LASIK与LASEK对术后1月、3月、6月的总高阶像差RMS改变值的影响无显着差异(1月:SMD=0.03,95%CI=[-0.50,0.56],p=0.91;3月:SMD=0.11,95%CI=[-0.39,0.61],p=0.66;6月:SMD=0.20,95%CI=[-0.05,0.45],p=0.12)。2、LASIK与LASEK对术后1月、3月、6月的慧差RMS改变值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1月:SMD=-0.29,95%CI=[-1.07,0.48],p=0.46;3月:SMD=0.18,95%CI=[-0.49,0.86],p=0.59;6月:SMD=0.33,95%CI=[-0.18,0.83],p=0.20)。3、LASIK与LASEK对术后1月、3月的球差RMS改变值的影响无显着统计学意义(1月:SMD=-0.02,95%CI=[-0.47,0.42],p=0.92;3月:SMD=0.12,95%CI=[-0.50,0.75],p=0.70)、而对术后6月球差RMS改变值则有显着的影响,且LASEK对球差的影响更为显着(6月:SMD=0.17,95%CI=[0.00,0.33],p=0.04)。4、LASIK与LASEK对术后1月时的垂直慧差RMS改变值有显着的影响,且LASIK对垂直慧差的影响更显着(1月:SMD=-0.35,95%CI=[-0.57,-0.13],p=0.002)、对术后3月、6月的垂直慧差则不存在明显的影响(3月:SMD=0.14,95%CI=[-0.65,0.92],p=0.73;6月:SMD=0.32,95%CI=[-0.27,0.91],p=0.29)。5、LASIK与LASEK对术后1月、3月、6月时的水平慧差RMS改变值无明显影响(1月:SMD=-0.14,95%CI=[-0.36,0.08],p=0.20;3月:SMD=0.02,95%CI=[-0.39,0.42],p=0.94;6月:SMD=0.03,95%CI=[-0.17,0.23],p=0.79)。6、LASIK与LASEK对术后1月、6月三叶草RMS改变值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1月:SMD=0.09,95%CI=[-0.47,0.64],p=0.76;6月:SMD=0.28,95%CI=[-0.45,1.01],p=0.45)。7、LASIK与LASEK对术后1月5阶像差RMS改变值的影响有统计学差异,且LASEK对5阶像差的影响更显着(1月:SMD=0.43,95%CI=[0.17,0.69],p=0.001),对术后3月的影响则无统计学意义(3月:SMD=0.57,95%CI=[-0.10,1.24],p=0.10)。8、LASIK与LASEK对术后1月、3月6阶像差RMS改变值的影响均有统计学差异,且LASEK对6阶像差的影响更显着(1月:SMD=0.52,95%CI=[0.26,0.78],p<0.0001;3月:SMD=0.52,95%CI=[0.26,0.78],p<0.0001)。9、各高阶像差RMS改变值的SMD及其95%CI的误差线图显示,除6阶像差以外,LASEK对各高阶像差RMS改变值的影响程度随时间存在增大的趋势。结论从整体上看,术后6月内LASIK和LASEK对全眼高阶像差无显着影响。随着随访时间推移,LASEK对高阶像差的影响程度有增大趋势,术后6月时LASEK对球差的影响已大于LASIK。
二、循证医学在眼视光学的应用 (Ⅳ)Meta分析在眼视光学临床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循证医学在眼视光学的应用 (Ⅳ)Meta分析在眼视光学临床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针灸治疗近视的系统评价与用穴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中医对近视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1.1 近视的中医学渊源 |
1.2 近视的病因病机 |
1.3 近视的中医治疗 |
1.3.1 针刺治疗近视 |
1.3.2 艾灸治疗近视 |
1.3.3 耳穴贴压治疗近视 |
1.3.4 推拿治疗近视 |
1.3.5 中药治疗近视 |
1.3.6 梅花针治疗近视 |
1.4 针灸治疗近视的机制 |
第二部分 西医对近视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2.1 近视的定义与分类 |
2.2 近视的病因与危险因素 |
2.2.1 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 |
2.2.2 眼部调节功能因素 |
2.2.3 其他危险因素 |
2.3 近视的发病机制 |
2.4 近视的西医治疗 |
2.4.1 配镜治疗 |
2.4.2 药物治疗 |
2.4.3 常规治疗 |
2.4.4 手术矫正 |
第三部分 针灸治疗近视的文献系统评价 |
3.1 纳入标准 |
3.1.1 文献类型 |
3.1.2 研究对象 |
3.1.3 干预措施 |
3.1.4 语言 |
3.2 排除标准 |
3.2.1 文献类别 |
3.2.2 文献内容 |
3.3 文献检索 |
3.3.1 文献检索用数据库 |
3.3.2 检索时间 |
3.4 结局指标 |
3.5 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 |
3.5.1 文献筛选 |
3.5.2 记录文献数据 |
3.6 文献质量评价 |
3.7 统计学方法 |
3.8 敏感性的评价 |
3.9 发表偏倚的评价 |
3.10 结果 |
3.10.1 文献筛选情况 |
3.10.2 纳入文献的一般特征 |
3.10.3 干预措施特征 |
3.10.4 结局指标特征 |
3.10.5 文献的质量评估 |
3.10.6 疗效评价 |
3.11 讨论 |
3.11.1 文献一般情况 |
3.11.2 临床疗效 |
3.11.3 不良反应 |
3.11.4 治疗近视有效的针灸方法 |
3.11.5 本次研究的局限性 |
3.11.6 结论 |
3.11.7 创新点 |
3.11.8 对未来研究的启示 |
第四部分 基于偏序结构图方法的针灸治疗近视用穴规律研究 |
4.1 知识图谱与偏序结构图 |
4.2 文献纳入 |
4.2.1 纳入标准 |
4.2.2 排除标准 |
4.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3 结果 |
4.4 讨论 |
4.4.1 小结 |
4.4.2 从中医药传统理论解释结果 |
4.4.3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2)耳穴磁疗联合穴位按摩干预青少年近视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脱落标准 |
1.6 脱落病例处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干预措施 |
2.3 注意事项 |
2.4 观察指标 |
2.5 疗效评价标准 |
2.6 不良反应观察 |
2.7 质量控制方法 |
2.8 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比较 |
3.2 基线水平比较 |
3.3 疗效比较 |
3.4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近视的认识 |
1.1 我国青少年近视流行现状 |
1.2 影响因素 |
1.3 发病机制 |
1.4 西医治疗 |
2 中医学对近视的认识 |
2.1 病名溯源 |
2.2 病因分析 |
2.3 病机探讨 |
2.4 中医治疗 |
3 中医“治未病”理念 |
3.1 “治未病”理念的渊源 |
3.2 “治未病”理念在防治青少年近视中的体现 |
4 干预方法选择依据 |
4.1 选择耳穴磁疗的理论依据 |
4.2 耳穴磁疗取穴依据 |
4.3 穴位按摩作用机理 |
4.4 穴位按摩选穴依据 |
5 疗效分析 |
6 不足和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综述 近视的中医辨证论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2 患者知情同意书 |
附录3 用眼卫生要求 |
附录4 临床症状评分表 |
致谢 |
(4)不同手术方式对高度近视患者术后视觉质量影响的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一般资料 |
1.1 诊断标准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2 方法 |
2.1 术前检查 |
2.2 术前用药 |
2.3 手术方式 |
2.4 术后用药 |
2.5 随访时间 |
3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术前及术后一般情况 |
2 视力与屈光状态比较 |
3 客观视觉质量比较 |
讨论 |
1 高度近视 |
2 角膜相关屈光手术与晶体相关屈光手术 |
3 客观视觉质量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增视敷药联合消旋山莨菪碱滴眼液对轻度近视青少年视疲劳及调节功能影响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中医对近视的认识 |
1.1 病名和病因病机 |
1.2 中医药治疗 |
2. 西医学对近视的认识 |
2.1 流行病学 |
2.2 影响因素 |
2.3 发病机制 |
2.4 治疗概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临床资料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剔除和脱落标准 |
2.6 中止标准 |
2.7 检查所需要仪器、药物 |
3. 研究方法 |
3.1 病例分组 |
3.2 治疗方法 |
3.3 观测指标和检查方法 |
3.4 统计学方法 |
4. 结果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眼罩组成及功效分析 |
2. 消旋山莨菪碱对近视的影响 |
3. 近视和调节关系 |
3.1 调节幅度和近视 |
3.2 调节张力和近视 |
3.3 调节反应和近视 |
3.4 正/负相对调节和近视 |
4. 近视和视疲劳关系 |
5. 结果分析 |
5.1 药物视力和视疲劳影响 |
5.2 药物眼调节功能影响 |
6. 不足和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疏经推拿法改善中青年视疲劳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视疲劳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1 相关流行病学研究 |
2 视疲劳的临床表现 |
3 视疲劳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4 中医对视疲劳的认识 |
5 视疲劳的治疗 |
6 视疲劳的中医治疗 |
7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近视患者调节和集合状态的研究进展 |
1 近视眼的调节功能 |
2 近视眼的集合功能 |
3 近视眼的AC/A比值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疏经推拿法改善中青年视疲劳的应用研究 |
前言 |
研究对象 |
1 病例来源 |
2 病例选择标准 |
研究方法 |
1 样本量估算 |
2 随机分组 |
3 入组 |
4 治疗方法 |
5 观测指标及检测方法 |
6 统计分析 |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结果 |
2 治疗期疗效比较 |
3 随访期比较 |
4 相关性结果 |
讨论 |
1 一般资料结果分析 |
2 主要疗效结果分析 |
3 干眼疗效分析 |
4 调节和集合功能疗效分析 |
5 血流动力学参数疗效分析 |
6 疏经推拿法治疗手法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金明教授外治法治疗视频终端综合征相关干眼临床经验总结 |
前言 |
1 干眼症的定义、临床表现和发病因素 |
2 视频终端综合征相关干眼 |
3 干眼的病因病机 |
4 干眼的常用治疗方法 |
5 金明教授外治法治疗视频终端综合征相关干眼经验 |
5.1 药熏法治疗干眼症 |
5.2 灸熏法治疗干眼症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视疲劳症状评分表 |
附录2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记录表 |
附录3 眼科检查记录表 |
附录4 彩色多普勒血流频谱图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7)1%阿托品凝胶对形觉剥夺性近视的影响及相关蛋白质组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1%阿托品凝胶对豚鼠FDM生物学参数的影响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实验动物 |
1.1.2 实验主要试剂及仪器 |
1.1.3 实验动物分组 |
1.1.4 形觉剥夺性近视模型的建立 |
1.1.5 生物学测量 |
1.1.6 统计学分析 |
1.2 结果 |
1.2.1 屈光度测量结果 |
1.2.2 眼轴长度及玻璃体腔深度测量结果 |
1.2.3 角膜中央曲率测量结果 |
1.2.4 眼压值测量结果 |
1.3 讨论 |
1.3.1 实验性近视眼模型的选择 |
1.3.2 阿托品对豚鼠FDM眼压的影响 |
1.3.3 阿托品对豚鼠FDM角膜中央曲率的影响 |
1.3.4 阿托品对豚鼠FDM屈光度和眼轴长度的影响 |
1.4 小结 |
二、1%阿托品凝胶对豚鼠FDM形态学影响及相关蛋白质组学分析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实验动物 |
2.1.2 实验主要试剂及仪器 |
2.1.3 实验动物分组 |
2.1.4 形觉剥夺性近视模型的建立 |
2.1.5 生物学测量 |
2.1.6 苏木精-伊红染色 |
2.1.7 透射电镜下观察 |
2.1.8 iTRAQ蛋白质组学检测 |
2.1.9 统计学分析 |
2.2 结果 |
2.2.1 屈光度测量结果 |
2.2.2 眼轴长度测量结果 |
2.2.3 光镜下观察结果 |
2.2.4 电镜下观察结果 |
2.2.5 iTRAQ蛋白质组学结果 |
2.3 讨论 |
2.3.1 1 %阿托品凝胶对豚鼠眼部形态学的影响 |
2.3.2 1 %阿托品凝胶对豚鼠FDM蛋白质组学简单分析 |
2.3.3 本研究不足之处 |
2.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阿托品控制近视相关机制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中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系统综述及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重症肌无力的认识 |
1 重症肌无力的发病机制 |
2 重症肌无力的治疗 |
3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重症肌无力的中医认识 |
1 重症肌无力的历史沿革 |
2 重症肌无力的中医病因病机 |
3 重症肌无力的辨证论治 |
4 重症肌无力的其他中医治法 |
5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国内外关于中医治疗重症肌无力的系统综述及Meta分析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中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系统综述及Meta分析 |
资料与方法 |
1 数据来源 |
2 纳入标准 |
3 排除标准 |
4 文献筛选及数据提取 |
5 方法学质量评价 |
6 数据分析与资料综合 |
结果 |
1 检索结果 |
2 纳入研究的特征 |
3 方法学质量评价 |
4 临床疗效评价 |
5 发表偏倚 |
讨论 |
1 方法学质量 |
2 有效性及安全性 |
3 局限性 |
4 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重症肌无力中医病机、治则及中药使用规律探讨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循证医学在眼视光学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眼视光学的特点 |
二、循证医学与眼视光学专业有相似之处 |
三、眼视光学研究生教学中实践循证医学的实例分析 |
(10)LASIK与LASEK对全眼高阶像差影响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语名词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Meta分析技术路线 |
2.文献检索 |
3.纳入与排除标准 |
4.文献筛选 |
5.资料提取 |
6.文献质量评价 |
7.统计分析 |
结果 |
1.文献检索及筛选结果 |
2.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3.质量评价 |
4.数据提取结果 |
5.Meta分析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四、循证医学在眼视光学的应用 (Ⅳ)Meta分析在眼视光学临床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针灸治疗近视的系统评价与用穴规律研究[D]. 林汉瑜(Lam Hon Yu).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耳穴磁疗联合穴位按摩干预青少年近视的临床观察[D]. 陈程.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Toric IOL植入术与PCRI联合传统IOL植入术矫正白内障患者角膜散光的Meta分析[J]. 郭娑,何海龙,夏子尧,王军.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2021(02)
- [4]不同手术方式对高度近视患者术后视觉质量影响的差异研究[D]. 高雅晴.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5]增视敷药联合消旋山莨菪碱滴眼液对轻度近视青少年视疲劳及调节功能影响的临床疗效观察[D]. 刘泽浩.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6]疏经推拿法改善中青年视疲劳的应用研究[D]. 赵静如.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1%阿托品凝胶对形觉剥夺性近视的影响及相关蛋白质组学分析[D]. 宫博腾.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8]中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系统综述及Meta分析[D]. 邢雪连.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9]循证医学在眼视光学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J]. 李仕明,王宁利. 眼科, 2017(06)
- [10]LASIK与LASEK对全眼高阶像差影响的Meta分析[D]. 张开云. 宁夏医科大学, 2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