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胜华[1]2003年在《网络语文教学的资源建设与模式构建》文中提出网络以其灵活、便捷的特点和高度的互动性成为实现双向交流的代表性媒体,为中学语文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因此,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网络语文教学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确立,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协作学习得以真正实现,使终身教育和学习社会化成为可能。语文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语文研究性学习等内容在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获得了新的发展动力,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当今社会人们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无论是速度还是频率要求越来越高,在学习方法上已从记忆知识,向如何去发现和处理知识的方向转变。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此并没有多大的突破,其出路在于改革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语文教师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资源,优化课堂教学建立新型的教学模式。网络学习是一种基于资源的学习,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应符合一定的学习规律和网络自身信息传递的特性,网络教学资源的有效应用是构建网络教学模式的关键,是影响网络教学效率与学习效果的关键。牢牢把握网络信息技术和语文学科的各自特点,合理地整合语文网络教学资源,是实施网络语文教学的第一要义。基于网络资源的教学模式主要有课堂讲授模式、个别化自主学习模式、研究型学习模式、案例研习模式、发现学习模式、资源型学习模式、协作型学习模式、欣赏陶冶型模式、网络作文模式、口语交际模式等。笔者在自己负责的国家级课题研究中对网络资源建设和模式构建作了有益的实践和探索。
宋春林[2]2007年在《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模式的构建》文中研究指明综观当代教育发展,网络教育已经形成强劲的发展态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而传统教学模式已很难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所以进行教学改革构建适应信息技术环境的网络教学模式势在必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语文教学带来的巨大冲击,表现在语文教学实施层面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故此,众多的专家和一线教师对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从当前语文网络教学模式探索来看,如何将语文学科教学与网络整合还没有共识,尚未形成完善的可操作性强的教学模式,不能有效满足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本文试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层面,广泛开展现代网络学习与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从而建构起新型的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模式,力求富有创造性,特色化,切合目前语文教学实际。本研究理论依据主要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其中建构主义是当代学习理论的革命,是网络化教学模式建构的关键理论基础。在这些理论指导下,结合网络教学环境和语文学科的特点,本研究主要探讨分析了网络环境下的Webquest教学模式、Blog教学模式,专题学习网站教学模式并附以了相关语文教学案例,有一定实践指导意义。在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活动发生了变化。语文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各自有了新的内涵,我们必须再认识。通过对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模式构建的研究,笔者目前在语文网络教学模式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1、不要在技术世界里迷航。2、不能失去语文学科的性质和语文教学的特点。3、对网络教学模式“双主模式”需正确认识。4、要加强基层学校语文教师网络教学能力的培训。5、网上语文教学资源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利用网络进行教学将势必彰显语文学科的魅力,张扬语文教学的个性。
阳芳[3]2011年在《初中语文教学资源库的构建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初中语文教学资源库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规范,根据初中语文本身的学科特点,以现代教育技术及学习理论为指导,对各种语文信息资源进行搜集和整合而形成的以网络为支撑的教学服务系统和实现初中语文教学资源管理及应用的综合教学平台,能为广大师生提供支持性的便捷教学服务和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交互。无论是基于信息时代,语文教师对教学资源的依赖程度,还是基于学生的认知心理,抑或是基于语文教学未来发展的趋势,初中语文教学资源库应用于语文教学势在必行。相对于传统的语文教学而言,初中语文教学资源库在教学领域里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它不仅能提供大量丰富而典型的教学资源,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形成一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模式。关于初中语文教学资源库的构建,本人针对现行资源库存在的问题分析得出适合初中语文教学的资源库应具有的特点,从而提出了种输入法、语料库和资源库叁结合的构建思路。在进行资源库建设时,首先要进行总体规划,然后确定其具体策略,最后将适合初中语文教学的规范输入法及语料库纳入到资源库中。而初中语文教学资源库的教学应用,是遵循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来逐步实现的。其实施方式是通过输入法来快速输入,利用语料库提炼核心内容并合理调取资源库中的资源,再在资源库中进行资源的筛选优化组合最终进入课堂教学。在具体应用时,本人以作文教学为例,根据新课标确定其教学目标和内容,利用初中语文教学资源库的课件制作工具制作具有个性化的网络课件,并将其中丰富的教学资源应用到日常写作训练和课堂写作教学中去。从理论到实践,这是对初中语文教学资源库可行性的初步设想,是对初中语文教学资源库建设应用的一种尝试。虽然这种尝试只是停留在推测阶段,但是我们仍可从其具体的操作案例中,找到其中的学术价值。
朱秋菊[4]2012年在《我国语文教育网站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领域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拥有“第四媒体”之称的互联网,集成了多媒体、超文本、信息传输等多种技术,其便捷交互、资源共享、逾越时空等特性与教育教学变革同声相应,必将深入广泛地影响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和层次。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语文教育网站应运而生。它作为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一个完美结合,在语文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为了语文教育网站能够更好地服务于语文教育工作,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显得十分必要。本论文以语文教育网站的发展历程为主线,首先从语文教育网站的兴起背景谈起。就外部环境而言,教育信息化的产生与发展培植了其赖以生存的土壤;就内在驱动而言,网络教育对学校教育形态的变革加快了其产生发展的脚步。其次,本文对语文教育网站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笔者将这十余年的发展史分成了叁个阶段——萌芽期、鼎盛期和衰退期,井罗列每一阶段的代表性网站,归纳其主要特征。同时,本文对目前语文教育网站的六利,主要类型进行了介绍,并且以代表性网站为例介绍各自的优劣。众所周知,语文教育网站最有价值的地方就是其浩如烟海的课程资源,笔者就此进行了详尽的阐释,从识字写字教学资源到阅读教学资源,再到教学评价资源,图文并茂,无所不包。在此基础之上,笔者对语文教育网站的现实作用进行了总结,并肯定了其对于语文教育工作的积极影响。然而,从问卷调查和对“叁槐居语文网”的调查可以看出,语文教育网站昔日的繁荣已经不再。网站建设过程中暴露出的种种问题造成了用户群体的大量流失,语文教育网站的现状令人堪忧。本文尝试从教育环境、网络市场、管理方式和运用能力几个方面去探讨语文教育网站衰退的原因,其中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的宏观教育环境尤其值得我们关注。论文的最后,笔者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井预测了语文教育网站未来的发展趋势。笔者相信,不久的将来,更加完善的语文教育网站必将能为语文教育工作提供更好的服务。
陈淑兰[5]2007年在《基于网络的语文校本教研》文中指出越教越不知道该怎么教了,这是许多语文教师目前的职业困惑。当网络将语文教师的“知识霸权”地位横扫一空后,“传道、授业、解惑”形的语文教学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网络时代的学生对语文教学的要求。网络,作为一个巨大的交互平台,在提供新的教育技术、新的教育手段的基础上,关联着新的教育理念的生成,成为推进教育进步和教育革新的强大动力。语文教学面临着网络时代的挑战,与此相应,语文教学研究也面临着网络时代的巨大挑战。网络语文校本教研就是依此背景孕育而生。如何把课程改革的理论与观念有效融合于语文课堂教学中,探索和改革适应于网络时代学习特征的新的理论与观念;如何进一步加强网上语文学习模式的探索和研究,构建新型的网络教育模式;如何实现学习的个性化、自主化、合作化和最优化;如何进行即时的在线研讨、与专家进行点对点的零距离交流以及和各方同仁就教育教学问题进行深入切磋等,已成当今语文校本教研关注和研究的焦点。本论文针对上述语文校本教研关注和研究的焦点、语文教师网络时代的职业困惑,在厘定网络语文校本教研概念的基础上,阐述网络语文校本教研的内涵、特点及作用,总结网络语文校本教研已有成果、探求网络语文校本教研的模式及实施环境,探求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张和新[6]2009年在《论语文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文中研究指明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由于种种原因,我国教育界对“课程资源”没有足够的重视,或者对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理解狭隘,导致课程资源意识淡薄,大量课程资源被埋没。在本世纪初进行的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语文课程资源”这一理念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目前人们对有关语文课程资源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正逐渐深入。随教育信息化和互联网络的迅速发展,网络中的课程资源逐渐成为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本选题就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网络信息环境下语文课程资源即语文网络课程资源的存在状况及开发与利用进行的研究。网络中的语文课程资源具有重要的价值。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新课程实施的保证,是为了改变原来过于注重以教科书为载体的书本知识传授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而采取的必要措施。随着网络信息社会的逐步形成和教育信息化程度的提高,网络中的课程资源的开发越来越重要。从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来看,互联网络能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新的领域,对其进行研究的直接目的和意义是:体现了时代性与必要性;保证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体现了语文的学科特征,扩大了语文课程实施的范围。本文将对语文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进行系统的研究阐述,包括对网络中的语文课程资源的存在状况及对其开发与利用的途径方式的研究,这是本论题的首要的创新点。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互联网(Internet)中的信息化的语文课程资源。论题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是新课程改革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信息传播学相关理论,主要研究方法主要是文献法、比较法、调查法、访谈法等,使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本篇论文共叁个部分,即绪言、正文和结语。正文部分包括四章,各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绪论对本论文的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研究状况、研究的对象、理论基础和方法进行阐释。第一章阐释语文教育与互联网络关系,形成对语文网络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大环境的认识。第二章介绍语文网络课程资源的内容及分布,明确语文网络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资源基础。第叁章阐述对语文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状况的调查研究,为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现实基础。第四章阐述语文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实践探索,为该领域的研究、实践提供探究范例。
刘汭雪[7]2016年在《生态学视阈下的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生态哲学为理论基础,探索大学语文教育在不同生态位上的失衡表现与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分析其良性生态因子和生态特征,从系统的解构角度开展大学语文教育宏观生态研究;以生态学思维为研究工具,探讨大学语文生态课程的良性因子,引入迪克与凯里系统化教学设计模型,提出生态课程的系统化教学设计,从课程的建构角度展开大学语文教育的微观生态研究。大学语文教育在文化传承、学生健康发展和人文素养提升上,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但与之对应的是大学语文教育长期处于不受重视、停滞不前的尴尬境地:课程开设随意、课时太短,课程地位较低;教材版本混乱、内容重复,对学生吸引力不足;教师良莠不齐,地位不高,工作和研究的动力不足;教学手段单一、方法陈旧,没有科学的教学效果评价。这些问题的存在,需要我们用更具发展性的生态视野来关注大学语文的教育。生态学与教育理念的交融,催生了教育生态学,这为大学语文教育的困境突围提供了一条可行之路。对大学语文教育生态的研究,无论是丰富大学语文的教育理论体系、实现教育目标,还是改善大学语文的教育现状、提高课程实效,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大学语文教育危机在生态学视阈下就是失衡,且在不同的生态位上其失衡表现有所差异,对失衡表现和原因的探究为大学语文宏观生态研究与微观课程建构奠定基础。本文将大学语文教育视为教育生态系统,探讨“两个基本理念”——生态系统理念和动态平衡理念,“叁个基本理论”——生态圈理论、全面和谐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叁个基本观点”——整体观、和谐观和系统展观,在大学语文教育中的表现和运用。教育生态系统的因子繁多,本文认为对大学语文教育影响较大的良性生态因子,主要是“两个主体”和“叁个环境”: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自然社会环境、学校家庭环境、个体内在环境;“两个关系”和“叁种规律”: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自然规律、社会规律、教育规律。教育生态可以分宏观和微观两种,宏观的最大范围就是整个人类世界的生态圈,其次是以教育为中心的各种环境系统,微观则是指具体的课程建设和课堂构建。在这个思路指导下,本文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去进行研究。第一部分是绪论。阐述了研究的缘起,对教育生态学和大学语文教育两方面的着作和学位论文、期刊等文献进行了梳理和评述。将大学语文生态教育、大学语文教育生态、大学语文教育生态研究和大学语文生态课堂几个容易混淆的问题作了简单区别,将研究聚焦在大学语文教育生态的失衡与优化上。第二部分是大学语文教育的宏观生态研究,包括第二章大学语文教育的生态失衡,第叁章大学语文教育的生态学探究。从不同生态位的角度分析了大学语文在高等教育和语文教育大系统中的失衡现象,分析原因。运用教育生态学中的生态因子理论,分析大学语文教育宏观生态系统中的各个良性因子,明内涵、找特点。第叁部分是大学语文教育的微观生态研究,包括第四章大学语文教育的生态课程建构、第五章大学语文教育的生态化教学设计。从课程定位、课程设置、教育主体、教育关系几个方面探讨大学语文课程的良性生态因子。引入迪克与凯里系统化教学设计模型,对大学语文生态课程的教学设计进行建构和示例。研究大学语文宏观教育生态的目标是通过分析学校、家庭、社会等环境因素对教育的影响,以及各种教育关系、教育规律的影响,对教育的科学有效配置提出理论依据和指导,以生成相对完善的生态系统;研究大学语文微观教育生态则实通过探讨教育主体、教育资源、教育关系这些可控性较强的因子如何调整、改善和优化,建构生态课程、完善教学设计,追求大学语文课程的和谐、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郑聪[8]2016年在《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及应用的普及,微课作为技术的发展与教育变革时代相结合的产物应运而生。虽然“微课”受到了广大研究者的关注与重视,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越来越多,但是微课在实际应用中的情况却不容乐观。本论文选取小学阶段语文学科这一角度,试图探究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本论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提到了本选题提出的缘由、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研究现状和本选题的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等叁个问题;第二部分是微课在国内外的发展历程及相关概念的界定,主要提到了微课、微课程、微课程与微型课程的概念区分等,并指出微课的特点是教学目标明确,主题突出、短时高效及开放性的资源共享;第叁部分从学生、教师、外部环境等几个角度对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可行性进行了具体地分析,并从教师及学生两个层面分析了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指出小学语文微课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第一,由于教师工作繁杂,微课制作量少;第二,微课教学活动不完整,整体质量不高;第叁,平台功能不完善,缺乏管理及评价体系;第四部分是本论文的重点,主要结合微课的教学设计原则,通过挖掘有价值的知识点,创设情景化与互动式教学,因材施教,推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方式,让微课与语文课堂的有效融合。并设计了朗诵与赏析《望庐山瀑布》和《对联的特点》的典型微课案例,对不同学段的微课设计做了细微区分;第五部分具体阐释了微课的价值,并明确了有关“微课”的两点认识,最后呼吁从教育部、学校及教师等相关单位和人员的配合下,不断优化微课的教育资源建设。总之,本论文试图为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提出有效性策略,尝试进一步推动微课的实践研究。
杨建成[9]2004年在《基于网络的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文中认为网络的出现,给教育事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已经使教育思想、观念、模式、方法、手段等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网络技术极大地拓展了语文教学的时空界限,改变了教与学的关系,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效率和主动性。 本论文在James和何克抗等网络教育专家对网络教学研究的基础上,吸取了刘万波对网络数学教学和张玉海对网络物理教学研究的经验,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试图探讨基于网络的中小学语文教学。笔者以参与者的身份深入中小学网络语文教学第一线,通过对兰州市四所中小学网络语文课堂的观察以及与不同年级语文教师、学生的访谈,分析了我国中小学网络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并为中小学网络语文教学的实施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网络的出现对传统中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巨大挑战,从而指出研究中小学网络语文教学的意义和必要性;介绍中小学网络语文教学的研究现状及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第二部分,简单介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网络语文学习的特点,指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网络语文教学的关系。第叁部分,以美国和英国等发达国家为例,简要介绍了两国中小学网络教学的现状,说明网络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我国和先进国家的网络教学情况的对比,指出了我们的不足。第四部分,通过观察和访谈,总结、分析我国网络语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五部分,提出解决问题的五条对策,并从六个方面为中小学网络语文教学的实施提供了可借鉴的策略。第六部分,呼吁国家和社会共同关注中小学网络语文教学,加强社会宣传,增加网络语文教学的投入,从而提高中小学网络语文教学的质量,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张彤[10]2016年在《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L中学“唤醒心灵教育”理念下的课程构建》文中指出2004开始实施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于2012年在全国全面推行。伴随着高中课程改革的推进,课程实施的研究也不断深化,但是基于学校层面的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的研究还不多。为此,本项研究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依据国家制定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稿)》(以下简称《方案》),以一个普通高中L中学为研究个案,考察学校层面的课程实施状况,分析课程实施中各种要素及其关系,探究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以期提出有效的实施高中课程的建议。本研究通过对个案学校L中学的课程实施状况的深入分析,剖析出学校层面课程实施的若干核心问题。为探索学校如何有效地落实国家制定的《方案》,L中学把握实施过程中的众多因素,以《方案》为依据,以学校自身的发展历史和学校文化为依托,以学校现有条件和现状为基础,力争创造性地在学校层面做好课程体系构建,促进课程实施。L中学的课程实施是基于多年形成的学校理念与文化特征,以“构建唤醒心灵课程体系”为主线开展的。唤醒心灵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依据《方案》的要求,将唤醒心灵教育理念作为学校发展特色的灵魂,融入学校课程体系的构建,同时满足社会和家长的需求。唤醒心灵课程体系落实体现在叁个维度:一是国家课程的自觉落实,力求保障学生发展的国家课程的全面落实,力求给学生较为充分的选择性,尤其是真正落实能体现学生个性化的课程,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才能真正达到全面的唤醒心灵;二是加大校本课程的选择性,通过建设符合学校自身特点的课程用以体现课程选择性,力求让每个学生追求自由,放飞心灵,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叁是以自主为核心变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以此支撑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在课堂上的落实,同时增强学生的自主性。研究表明,学校层面的课程实施中,以课程体系构建为载体的课程规划是至关重要的,它保障了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方向正确,也保障了过程中的调控和反思;学校课程体系构建不能简单照抄照搬《方案》的要求,要构建符合自身理念的课程体系,形成有灵魂的课程规划,保障学校发展特色的持续;学校课程体系构建要依据学生发展特点,满足学生发展需求。通过研究,初步探索出了学校层面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的一种模式,在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情况下,将《方案》调试成一种适切的选择来构建课程体系,能够落实国家课程的基本要求,能够体现学校的文化与特色,并能够最大限度满足社会需求。在研究中笔者还发现由于高中发展的限制因素众多而复杂,学校层面的课程实施仍然存在以下问题:《方案》自身存在缺陷,如描述的清晰度不足等;行政部门在行动的引领、政策的给予、自主权的赋予等方面的力度不足;学校层面缺乏理念、自我规划意识淡薄等。
参考文献:
[1]. 网络语文教学的资源建设与模式构建[D]. 潘胜华. 湖南师范大学. 2003
[2]. 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模式的构建[D]. 宋春林. 华东师范大学. 2007
[3]. 初中语文教学资源库的构建及应用研究[D]. 阳芳. 湖南师范大学. 2011
[4]. 我国语文教育网站研究[D]. 朱秋菊. 扬州大学. 2012
[5]. 基于网络的语文校本教研[D]. 陈淑兰. 华东师范大学. 2007
[6]. 论语文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 张和新. 扬州大学. 2009
[7]. 生态学视阈下的大学语文教育研究[D]. 刘汭雪. 西南大学. 2016
[8]. 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郑聪. 河北师范大学. 2016
[9]. 基于网络的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D]. 杨建成. 西北师范大学. 2004
[10]. 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L中学“唤醒心灵教育”理念下的课程构建[D]. 张彤. 东北师范大学.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