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孔隙分布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孔隙,页岩,模型,介质,多孔,曲线,岩心。
孔隙分布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李冬冬,张艳玉,李朋,韩彬彬,苏玉亮[1](2019)在《基于叁机理模型的孔隙半径分布对页岩岩心表观渗透率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实际状态下页岩岩心中页岩气的表观渗透率及其变化规律,在考虑孔隙内壁的粗糙性、孔隙中的吸附层以及孔隙的弯曲程度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实际状态页岩气在单一孔隙中流动时的叁机理表观渗透率模型。基于此模型,将岩心等效为不同半径的弯曲圆管束,建立页岩岩心中页岩气的表观渗透率模型,计算岩心中黏滞流、Knudsen扩散以及表面扩散对表观渗透率的贡献大小,分析不同孔隙半径分布和岩心中最大孔隙半径对表观渗透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岩心中大孔隙对表观渗透率的影响远远大于小孔隙;随着最大孔隙半径的增加,不同孔隙分布之间的表观渗透率差异越来越小;低压下或低孔隙半径条件下,表面扩散对表观渗透率的影响不可忽略;油藏条件下,相对于Knudsen扩散和表面扩散,页岩岩心中的黏滞流对表观渗透率的贡献占主导地位,而表面扩散的影响可以忽略。(本文来源于《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禚喜准,闫清涣,张姣姣,张林炎,陈骁帅[2](2018)在《碎屑颗粒含量与泥页岩孔隙分布关系的概念模型--以黔西北志留系龙马溪组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岩石的组分、结构和颗粒排列,决定了孔隙的发育特征,但从结构—成因角度探讨碎屑颗粒含量及其排列样式对泥页岩孔隙分布影响的研究较少。以黔西北志留系龙马溪组黑色泥页岩为例,基于薄片分析、XRD分析和扫描电镜等分析结果,根据碎屑颗粒排列方式,将泥页岩分为"颗粒分散状"和"纹层状"两种类型,提出泥页岩孔隙结构的概念模型,由此分析碎屑颗粒含量对孔隙发育的影响。对于"颗粒分散状"泥页岩来讲,碎屑颗粒含量低于52.4%时,主要发育黏土矿物微孔隙,孔隙度随颗粒含量的增加而减小;当碎屑颗粒含量达到52.4%时,颗粒间全部为黏土矿物充填,孔隙度最低;当碎屑颗粒含量继续增加时,粒间孔隙大量出现,孔隙度也将迅速增大。对于"纹层状"泥页岩,颗粒含量的增加会导致砂质纹层内的粒间孔隙不断增多,孔隙度也随之增大,逐渐向常规的碎屑岩储层转变。本模型有助于加深对泥页岩、致密砂岩和常规砂岩孔隙发育机理的理解,对非常规储层的预测评价也有重要启示。(本文来源于《沉积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林伯韬,陈渊,陈勉,金衍,蒋峥[3](2018)在《多峰孔径分布拟合模型在页岩孔隙结构分析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孔径分布(Pore Size Distribution,PSD)作为孔隙结构的重要表征,对页岩的渗流及储气能力具有重要影响。采用数学表达式来拟合页岩孔径分布,能以数学形式刻画孔隙结构,还能为建立渗流和储量计算模型提供孔隙结构信息。首先介绍了多峰孔径分布拟合模型的理论依据和建模过程,其次选取6个页岩岩样,应用模型分析了采用压汞法和氮气吸附法实验获得的孔径分布结果,拟合了孔径分布函数f(r)并预测了累计孔隙体积v(r)。针对拟合得到的页岩孔径分布规律与实验结果做了对比,提出了该模型预测页岩渗流和储气能力的应用方法。研究发现,氮气吸附比压汞实验的f(r)更接近正态分布,应用模型的拟合度较高。通过分析基于多峰拟合孔径分布函数f_M(r)预测的累计孔隙体积v(r),发现脆性矿物含量越高,中孔越发育;TOC含量越高,黏土含量越低,微孔越发育。(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地球科学》期刊2018年03期)
李靖,李相方,王香增,李莹莹,石军太[4](2016)在《页岩无机质孔隙含水饱和度分布量化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对于页岩储层含水饱和度的评价多侧重于宏观尺度,而对页岩纳米孔隙内含水饱和度分布特征缺乏深入研究。在考虑页岩储层"超低含水饱和度"特征基础上,分析了储层液态水与气态水热力学平衡关系,结合水膜理论,建立了页岩无机质孔隙水膜厚度量化模型。研究表明:孔隙尺度、孔隙形状及天然气相对湿度是影响水膜厚度的主要因素;在原始含水条件下,部分微小孔隙可以被毛细管水充填,以研究样品为例,当储层含水饱和度为50%,天然气相对湿度为0.98时,孔隙直径为5.35nm以内的孔隙将被毛细管水阻塞,此类孔隙对页岩气的吸附及流动不起作用。在微观尺度下,研究孔隙类型、孔隙半径、孔隙形状等对含水饱和度的影响规律对进一步认识页岩储层流体赋存方式、吸附特征及产气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石油学报》期刊2016年07期)
肖迪[5](2015)在《基于孔隙分布的土水特征曲线(SWCC)独立域滞后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土水特征曲线反映了土的含水量和基质吸力的关系。试验表明,土水特征曲线具有明显的滞后性。本文以传统的域模型的基本原理为基础,推导得到了一个能够模拟SWCC滞后性的计算模型,该模型计算简单。通过与试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了该模型的合理性。该方法可较好地反映非饱和土水特征曲线的滞后现象,根据具体的干湿过程改变积分路径,即可实现扫描线的解算。(本文来源于《科技展望》期刊2015年10期)
袁俊平,李康波,何建新,刘亮,詹斌[6](2014)在《基于孔隙分布模型的垫层料冻胀变形规律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垫层料冻胀变形过大会影响面板坝的正常使用,研究表明,垫层料冻胀变形量大小与其级配及孔隙分布有关。为了研究寒冷环境下垫层料冻胀变形机制和规律,基于土颗粒为理想球体且完全均匀分布的假定,提出了垫层料孔隙分布模型,确定了等效孔隙直径及等效孔隙数量的计算办法。利用单向固结仪,进行了不同孔隙尺寸和不同孔隙数量垫层料的冻融循环试验,冻胀试验结果表明:垫层料冻胀量大小随孔隙尺寸和孔隙数量变化而变化。存在一个临界孔隙尺寸,小于该尺寸的孔隙越小、小孔隙越多,冻胀量越大;反之,冻胀量越小。基于孔隙分布模型,构造定义了孔隙分布指数,发现垫层料冻胀变形量与孔隙分布指数呈线性正相关关系。研究结果可为工程设计确定合理的垫层料级配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4年08期)
吕特,张洁,陈宏智,郑文棠[7](2014)在《Green-Ampt模型孔隙水压分布预测精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孔隙水压力的准确预测是降雨条件下边坡稳定性评价的基础。Green-Ampt模型可较为准确的预测雨水的入渗量,但其对孔隙水压力分布预测精度方面尚不清楚。本文以Richards模型计算所得的孔隙水压力分布为基础,对6种不同土体中Green-Ampt模型计算孔隙水压力分布的精度进行了研究。对于本文考察的6中土体,降雨入渗过程中6种土体中出现明显的湿润锋;Green-Ampt预测的湿润锋深度比Richards方程预测的湿润锋深度略深。(本文来源于《第叁届全国工程风险与保险研究学术研讨会会议交流材料》期刊2014-08-01)
杨伟,薛思瀚,刘秦见,张树光[8](2014)在《沉降分布孔隙率多孔介质模型及数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沉降分布孔隙率多孔介质流动和传热,根据"O"形圈理论和现场测定确定孔隙率系数,建立坐标方向孔隙率分布函数;考虑流体密度变化,并引入Brinkman-Forchheimer的扩展Darcy模型,能量方程采用界面连续条件,建立沉降分布孔隙率多孔介质流动和传热求解模型.采用差分法对模型进行离散化,应用高斯–赛德尔方法迭代求解.数值分析表明:沉降分布孔隙率条件下多孔介质内流体流动速度在壁面附近较大,中心部位较小,壁面附近孔隙率的增大使得低流速区域减小,较高流速区域增大;当孔隙率小值时,温度按线性减小;当孔隙率大值时,温度在高低温壁面附近迅速减小,在中部减小较缓,热量按导热和对流共同传递;孔隙率增大能使平均怒谢尔数增大,对流换热作用增强.(本文来源于《计算物理》期刊2014年03期)
唐刚,巴晶,晏信飞,杨志芳,曹宏[9](2013)在《微观孔隙流体分布表征及其等效介质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碳酸盐岩、致密砂岩储层逐渐成为油气增储上产的重点与难点。这类储层普遍具有非均质性强、岩石类型多样、孔隙尺寸变化大、孔隙形状多变和流体分布复杂等特点,常规地震反演与解释方法面临重要挑战,必须深入研究其微观孔隙结构、流体分布及其地震响应特征,指导地震定量解释。本研究通过对岩石样品的CT扫描成像,获得具有微米级分辨率的数字岩心图像。然后采用数学形(本文来源于《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叁专题论文集》期刊2013-10-13)
胡冉,陈益峰,周创兵[10](2013)在《基于孔隙分布的变形土土水特征曲线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土体孔隙分布对土水特征曲线具有决定性影响。虽然土体孔隙分布随变形的演化规律较为复杂,但实验研究表明,土体在变形过程中,孔隙分布的基本形态未发生显着变化、统计分布特征基本不变。基于这一结论,假定变形后的孔隙分布函数可以从参考状态孔隙分布函数经过平移、缩放得到。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考虑土体变形并反映滞回效应的土水特征曲线模型。由于变形对土水特征曲线的影响是通过孔隙分布随变形的改变来表征的,因此模型参数的物理意义明确,仅有7个参数,均可通过常规室内试验确定。最后,通过一系列试验数据验证了该模型的正确性与可靠性。(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2013年08期)
孔隙分布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岩石的组分、结构和颗粒排列,决定了孔隙的发育特征,但从结构—成因角度探讨碎屑颗粒含量及其排列样式对泥页岩孔隙分布影响的研究较少。以黔西北志留系龙马溪组黑色泥页岩为例,基于薄片分析、XRD分析和扫描电镜等分析结果,根据碎屑颗粒排列方式,将泥页岩分为"颗粒分散状"和"纹层状"两种类型,提出泥页岩孔隙结构的概念模型,由此分析碎屑颗粒含量对孔隙发育的影响。对于"颗粒分散状"泥页岩来讲,碎屑颗粒含量低于52.4%时,主要发育黏土矿物微孔隙,孔隙度随颗粒含量的增加而减小;当碎屑颗粒含量达到52.4%时,颗粒间全部为黏土矿物充填,孔隙度最低;当碎屑颗粒含量继续增加时,粒间孔隙大量出现,孔隙度也将迅速增大。对于"纹层状"泥页岩,颗粒含量的增加会导致砂质纹层内的粒间孔隙不断增多,孔隙度也随之增大,逐渐向常规的碎屑岩储层转变。本模型有助于加深对泥页岩、致密砂岩和常规砂岩孔隙发育机理的理解,对非常规储层的预测评价也有重要启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孔隙分布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李冬冬,张艳玉,李朋,韩彬彬,苏玉亮.基于叁机理模型的孔隙半径分布对页岩岩心表观渗透率的影响分析[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禚喜准,闫清涣,张姣姣,张林炎,陈骁帅.碎屑颗粒含量与泥页岩孔隙分布关系的概念模型--以黔西北志留系龙马溪组为例[J].沉积学报.2018
[3].林伯韬,陈渊,陈勉,金衍,蒋峥.多峰孔径分布拟合模型在页岩孔隙结构分析中的应用[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8
[4].李靖,李相方,王香增,李莹莹,石军太.页岩无机质孔隙含水饱和度分布量化模型[J].石油学报.2016
[5].肖迪.基于孔隙分布的土水特征曲线(SWCC)独立域滞后模型[J].科技展望.2015
[6].袁俊平,李康波,何建新,刘亮,詹斌.基于孔隙分布模型的垫层料冻胀变形规律探讨[J].岩土力学.2014
[7].吕特,张洁,陈宏智,郑文棠.Green-Ampt模型孔隙水压分布预测精度研究[C].第叁届全国工程风险与保险研究学术研讨会会议交流材料.2014
[8].杨伟,薛思瀚,刘秦见,张树光.沉降分布孔隙率多孔介质模型及数值研究[J].计算物理.2014
[9].唐刚,巴晶,晏信飞,杨志芳,曹宏.微观孔隙流体分布表征及其等效介质模型[C].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叁专题论文集.2013
[10].胡冉,陈益峰,周创兵.基于孔隙分布的变形土土水特征曲线模型[J].岩土工程学报.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