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文学心灵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心灵,回族,文学,军旅,题材,乡土文学,宗教。
文学心灵史论文文献综述
王雪瑛[1](2019)在《在时代演进中,叙写心灵史——“张炜与中国当代文学”长春会议发言》一文中研究指出感谢《文艺争鸣》,让我们相聚长春,探讨"张炜与中国当代文学",这是关于当代文学和张炜研究的重要论题。张炜的文学创作贯穿了当代文学40年的发展历程,他审视历史,直面现实,以多种文体的创作,构成了辽阔的文学场域,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形成了丰富的地形地貌,高平曲直皆成山水之相,野旷天低散发着神秘的生命气息。(本文来源于《文艺争鸣》期刊2019年10期)
张丽军,范伊宁[2](2019)在《乡土中国文学的“农民劳动史”“乡村心灵史”——读贺享雍《土地之痒》》一文中研究指出贺享雍《土地之痒》作为《乡村志》的首卷,从农村土地政策变迁与影响的角度切入,运用独特的方言和语言技巧塑造了个性鲜明的农民形象,描绘出生动的乡村生活场景,同时揭露了土地政策在实行中给农民带来的困扰以及对乡村伦理的破坏,表现了作家深切关怀情感的同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当代文坛》期刊2019年03期)
杨炀[3](2018)在《文学化的教内史——张承志《心灵史》文体归属问题新论》一文中研究指出自1991年《心灵史》出版以来,关于它的各类讨论似乎从未平息过。在这本书中,张承志打破了旧的小说套路,熔历史、文学、宗教于一炉,书写着哲合忍耶的故事与自己的文学理想。关于它的文体问题各类评论家众说纷纭,小说、史书、宗教书籍等文体均有人提及。从文本本身出发通过重读《心灵史》《热什哈尔》《钦定兰州纪略》等书,能够提出一些关于《心灵史》文体问题的新思考。(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期刊2018年11期)
张颐雯[4](2018)在《书写城市的心灵史——新世纪中国文学的城市化进程》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十七年文学开始直至新时期文学的漫长时期,农村题材小说一直是中国文学创作的绝对主流。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中,无论是十七年文学中最为重要的若干作品:柳青的《创业史》或者浩然的《金光大道》,还是至今仍然在文学性上被广泛认可的作家赵树理和刘绍棠,农村题材的小说和它们的创作者都是最有分量和最为核心的部分。相较而言,写作以城市生活为核心的作家只有老舍等寥寥可数的几人。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农业国家,农业人口(本文来源于《文艺评论》期刊2018年04期)
西元[5](2017)在《一部珍贵的军旅文学心灵史》一文中研究指出一般的文学史是编着者从外向内的观察、研究、叙述,大致可称为"外史"。而对话录一类的文字是当事人从内向外的倾诉,大致可称为"内史"。对于军旅文学而言,外史固然重要,但仍有很多笔触无法达到的地方。而内史虽然看似没有明晰的主题主线,却能道出许多外史无法解释的因果。如此看来,外史、内史相互补充,同样重要。(本文来源于《博览群书》期刊2017年12期)
贺颖[6](2017)在《文学向度下的道场与坛城——解读次仁罗布长篇小说《祭语风中》的民族心灵史》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文学自身的意义而言,是否可以说,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是作者不可复制的生命经历,是作为时间的社会存在对文学的巨大馈赠,任何一个时代特定的气象、某些剧烈转型所引发的动荡,都是一个时代客观上为作家所提供的绝无仅有的文学与生命之双重经验,甚至是提供了可以诞育出鸿篇巨制的神秘节点,哪怕是最为深重的时代苦难历程。这是时代与文(本文来源于《西藏文学》期刊2017年06期)
李遇春,叶澜涛[7](2017)在《1990年代以来民族主义文学文本的改写与重构——以《心灵史》《狼图腾》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中国的现代民族主义思想与欧洲相比,不仅产生的时间较晚,而且是输入型的理论。中国现代思想界对于西方民族主义理论也经历了一个缓慢接受、逐渐深入的过程。按照英国人埃里·凯杜里的说法,"民族主义是19世纪初产生于欧洲的一种学说……该学说认为,人类自然地划分为不同的民族。这些民族由于某些可以证实的特性而被人认识。"~(1)事实上,(本文来源于《小说评论》期刊2017年01期)
常翠岩[8](2016)在《以张承志《心灵史》为例分析回族文学陌生化和悲剧性的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回族文学作为少数民族文学的一支,它的研究虽然已经有了量的积累,但是在质上并没有突破,甚至出现误读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出现,本身就是由于回族文学的陌生化手法造成的。本文作者整合陌生化理论和“间离”概念,以张承志《心灵史》的分析为例,进而分析回族文学陌生化手法。《心灵史》这部小说,自发表之后,学者们对作家和作品有各方面的探讨,但是其中显而易见的悲剧性却鲜有人涉足,本文作者试图通过《心灵史》的悲剧意识,悲剧精神、悲剧心理这叁个方面来研究回族文学的悲剧性内蕴。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案例研究、和民族志的质化研究方法,通过伊斯兰文化与儒家文化融合和分化来分析回族文学这两个特点。(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6-12-01)
吴玲[9](2016)在《《心灵史》中的回民形象谱系及其文学价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991年版的张承志的《心灵史》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极具另类色彩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庞大的史料描述了中国伊斯兰教哲合忍耶派的艰辛生存悲剧。在此宗教视阈中,重点刻画了四类回民形象并在立足"人性"的基础上思考了人的精神信仰生态问题,对当代中国宗教题材文学的丰富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6年26期)
杜伟[10](2016)在《重绘山海民族的心灵史——评王志彬的《山海的缪斯:当代台湾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降,随着两岸关系不断发展,两岸交流日益频繁,台湾少数民族文学逐渐进入大陆学者的研究视野,但研究者或是对个案作家或作品进行批评,或是论述民族文化与政治的关系之类,鲜有对台湾少数民族文学做出全景式论述之作。王志彬教授撰写的《山海的缪斯——当代台湾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1月版)一书则对这一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此书立足文本和作家际(本文来源于《民族学刊》期刊2016年02期)
文学心灵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贺享雍《土地之痒》作为《乡村志》的首卷,从农村土地政策变迁与影响的角度切入,运用独特的方言和语言技巧塑造了个性鲜明的农民形象,描绘出生动的乡村生活场景,同时揭露了土地政策在实行中给农民带来的困扰以及对乡村伦理的破坏,表现了作家深切关怀情感的同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文学心灵史论文参考文献
[1].王雪瑛.在时代演进中,叙写心灵史——“张炜与中国当代文学”长春会议发言[J].文艺争鸣.2019
[2].张丽军,范伊宁.乡土中国文学的“农民劳动史”“乡村心灵史”——读贺享雍《土地之痒》[J].当代文坛.2019
[3].杨炀.文学化的教内史——张承志《心灵史》文体归属问题新论[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2018
[4].张颐雯.书写城市的心灵史——新世纪中国文学的城市化进程[J].文艺评论.2018
[5].西元.一部珍贵的军旅文学心灵史[J].博览群书.2017
[6].贺颖.文学向度下的道场与坛城——解读次仁罗布长篇小说《祭语风中》的民族心灵史[J].西藏文学.2017
[7].李遇春,叶澜涛.1990年代以来民族主义文学文本的改写与重构——以《心灵史》《狼图腾》为例[J].小说评论.2017
[8].常翠岩.以张承志《心灵史》为例分析回族文学陌生化和悲剧性的特点[D].西北大学.2016
[9].吴玲.《心灵史》中的回民形象谱系及其文学价值研究[J].名作欣赏.2016
[10].杜伟.重绘山海民族的心灵史——评王志彬的《山海的缪斯:当代台湾少数民族文学研究》[J].民族学刊.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