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水性相互作用论文_梅毅,王立英

导读:本文包含了疏水性相互作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疏水,相互作用,表面,荧光,蛋白质,血清,脂肪。

疏水性相互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梅毅,王立英[1](2016)在《离子强度对苝与溶解有机质疏水性组分相互作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然界水体(如地下水、湖泊、河流及海洋)中的溶解有机质(DOM)因具有显着的生态及环境功能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DOM能够影响环境中污染物的命运,比如疏水性有机污染物(HOCs)与天然有机质结合后,其迁移途径、生物可利用性和毒性受到明显的控制,其对环境中生物的危害性减弱。本文运用荧光猝灭法测定了多环芳烃苝(perylene)与提取自红枫湖天然水体的DOM有机组分,计算了苝与DOM有机组分相互作用的分配系数(KDOC),探讨了影响相互作用的因素以及水体离子强度对分配系数的影响。研究认为,红枫湖DOM有机组分对多环芳烃苝的吸附能力与其芳香结构单元有很强的相关性,log KDOC值与有机组分在280 nm处的摩尔吸收(ε280)和分子质量有线性度较高的正比关系。一般而言,离子强度对分配系数的影响比较复杂,就总体趋势而言,增加离子强度有利于对PAHs吸附能力的提高。(本文来源于《矿物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韩玉淳,樊艳茹,黄旭,王毅琳[2](2014)在《电荷密度和疏水性对疏水改性聚丙烯酰胺与牛血清蛋白相互作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比研究了牛血清蛋白(BSA)与部分水解的未改性聚丙烯酰胺(PAM-AA)、疏水改性聚丙烯酰胺(PAM-C12)和含有丙烯酸基团的疏水改性聚丙烯酰胺(PAM-C12-AA)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温滴定量热实验结果表明,除PAM-C12外,其他聚合物与BSA的结合焓均为放热,随AA含量的增加,放热焓值增大.与PAM和PAM-C12相比,PAM-C12-AA能够诱导BSA二级结构和微环境的明显变化,表明疏水性和电荷密度均对聚合物与BSA相互作用有重要影响.另外,不同浓度的PAM-C12-AA与BSA的作用方式不同,当聚合物的浓度略高于临界胶束浓度(CMC)时,由于聚合物的量较少,BSA分子改变其构型从而最大程度地与聚合物结合;当聚合物的浓度远高于CMC时,更多的聚合物链结合到BSA分子的正电荷"patch"上,PAM-C12-AA与BSA的紧密聚集体利于BSA二级结构的稳定.(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化学》期刊2014年06期)

余晶梅[3](2014)在《荧光探针法和疏水相互作用层析法分析蛋白表面疏水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蛋白表面疏水性是蛋白质的重要特性之一,对于维持蛋白质的稳定构象及生物活性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又是疏水作用为主的层析分离蛋白质方法的重要依据。了解蛋白质在不同条件下表面疏水特性的变化,有助于理解其结构变化和生理活性,对于优化蛋白分离过程也有指导意义。本文利用荧光探针法和疏水相互作用层析(HIC)法,探究不同因素对蛋白表面疏水性的影响,得到一些规律性认识。主要结果如下:首先以8-苯氨基-1-萘磺酸铵盐(ANS)为荧光探针,优选了测定体系的pH值和ANS浓度,测定蛋白质的表面疏水性指数S0,考察了温度、盐、变性剂、辛酸钠(NaCA)等对牛血清白蛋白(BSA)、牛免疫球蛋白(bIgG) So的影响。发现温度对BSA和bIgG表面疏水性的影响呈现相反的规律。不同盐对蛋白表面疏水性的影响与相关离子的Hofmeister序列位置相关,稳液盐和中性盐存在时蛋白质的S0值大于离液盐条件下的S0值。BSA和bIgG的表面疏水性受十二烷基磺酸钠(SDS)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盐酸胍浓度升高,BSA的S0值明显减小,而bIgG的S0值先增大后减小。NaCA浓度提高,BSA的S0值逐渐减小,而bIgG的S0值则几乎没有变化。运用荧光光谱法进一步分析荧光探针-蛋白质的结合作用,比较多种数据处理方法。结果表明,Scatchard非线性方程适合分析BSA-ANS及IgG-ANS体系,获得结合位点数分别为5.8和10.7,结合常数分别为3.37×106M-1和3.34×104M-1。利用Adair公式分析BSA-ANS体系,不仅获得结合位点数5,还可得到各位点相应的结合常数。采用疏水相互作用层析法,以Phenyl Sepharose6FF为层析介质,选取牛血清白蛋白(BSA)、牛免疫球蛋白(bIgG)和溶菌酶为模型蛋白,测定不同条件下蛋白的容量因子k',表征蛋白的表面疏水性变化。发现叁种蛋白质的lnk'随着(NH4)2SO4和NaCl浓度升高而增大,随NaSCN浓度增大而减小。基于优先相互作用理论计算得到的叁种蛋白质在稳液盐(NH4)2SO4和中性盐NaCl存在时的水分子释放数为正值,而离液盐NaSCN条件下,水分子释放数为负值。相同浓度Na2SO4、(NH4)2SO4NaCl、 NH4Cl及NaSCN溶液,BSA和bIgG对应的k’依次减小。pH在3-8范围内,对于BSA和溶菌酶,pH值越接近等电点,k’值越大,而bIgG的k’值则随pH的升高而增大。叁种蛋白质的k’值受盐酸胍浓度影响的整体趋势相同,均随盐酸胍浓度的升高而减小。辛酸钠浓度从0升高至75mM, BSA的k’值先减小后增大,而bIgG的k’值则保持在1.7左右。随着乙醇添加量的增大,叁种蛋白质的k’值均不断减小。比较荧光探针法测定的S0和疏水相互作用层析法测得的k’,发现二者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不同NaCl、(NH4)2SO4浓度以及不同盐类存在时,BSA和bIgG的S0能与容量因子较好地对应。BSA的S0随盐酸胍浓度的变化情况与k’值的变化一致。保持辛酸钠/蛋白质的浓度比相同,荧光探针法测得的辛酸钠浓度0~4.5mM范围内的S0值与辛酸钠浓度为0~50mM时BSA的k’值变化规律相同。结果表明,荧光探针测定的蛋白质在不同溶液中的表面疏水性指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蛋白质在疏水层析柱上的保留行为。本文利用荧光探针法和疏水相互作用层析法考察了不同因素对蛋白表面疏水性的影响,得到了一些规律性的认识。一方面充分了解蛋白质的表面疏水特性,有助于提高蛋白质的稳定性,为蛋白质的贮存和配方优化提供指导;另一方面,对于疏水结合起主导作用的疏水相互作用层析和疏水性电荷诱导层析等蛋白分离过程,表面疏水性信息有助于预测蛋白质的保留行为,改善分离过程,提高分离效率。(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4-05-01)

李仿[4](2013)在《谱学技术研究疏水性离子液体与脂肪酮、醇的相互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离子液体作为一种功能化的绿色化学介质,已经被广泛应用到许多领域。近些年来,绿色化学的兴起更为离子液体的发展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特别是在绿色有机合成与催化方面,与传统的有机溶剂相比,离子液体已经被公认为是一种优良的绿色溶剂与催化剂。离子液体的加入不仅能够促进反应的进行,而且还能实现对反应选择性的有效调控。但是选用什么样的离子液体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目前还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众所周知,离子液体与有机分子(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特殊相互作用往往对反应历程产生重大的影响,只有对体系的微观结构及其相互作用进行广泛的研究,才有可能设计特定功能的离子液体来解决实际问题。谱学技术是研究反应体系中相互作用与微观结构的重要方法,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21003039)的一部分,本文中我们采用核磁共振波谱技术与傅里叶中远红外光谱技术系统研究了咪唑类离子液体与脂肪酮、醇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根据文献所报道的合成方法,设计合成了四种阴离子为二叁氟甲基磺酰亚胺根的咪唑类离子液体,包括1-烷基-3-甲基咪唑二叁氟甲基磺酸亚胺盐({[C_nmim][NTf_2] n=4,6,8})、1-羟乙基-3-甲基咪唑二叁氟甲基磺酸亚胺盐([HOEmim][NTf_2]),并对这些离子液体进行了纯化和检测。2.利用核磁共振波谱以及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技术在298.15K分别测定了四种离子液体{[C_nmim][NTf_2] n=4,6,8}、[HOEmim][NTf_2]与乙酰乙酸乙酯、环戊酮、2-戊酮组成的12个二元体系的1H NMR谱、13C NMR谱以及特征官能团的红外吸收频率。综合实验结果确定了每种体系中二元混合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位点,分析了离子液体与酮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深入探讨了离子液体、酮结构对相互作用的影响规律。3.利用核磁共振波谱以及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技术在298.15K分别测定了四种离子液体{[C_nmim][NTf_2] n=4,6,8}、[HOEmim][NTf_2]与3-羟基丁酸乙酯、环戊醇、2-戊醇组成的12个体系的1H NMR谱以及特征官能团的红外吸收频率。综合实验结果确定了每种体系中二元混合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位点,分析了离子液体与醇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深入探讨了离子液体、醇的结构对相互作用的影响规律。4.综合离子液体分别与脂肪酮、醇的相互作用结果,提出了疏水性离子液体对脂肪酮还原为脂肪醇反应的影响规律。(本文来源于《河南师范大学》期刊2013-05-01)

吴金梅[5](2013)在《疏水性连续变化金纳米系列的制备以及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材料是指叁维空间尺度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尺度的材料,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其中以生物医学应用为目标的探索性研究正在迅速发展成一个新的研究领域。金纳米颗粒是目前研究较多、应用较为广泛的纳米材料,通过在纳米材料表面引入功能化化学基团,纳米材料的水溶性和生物相容性得到改善,从而为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基础。作为生命物质的基础,蛋白质是一类极为重要的生物大分子。当纳米材料进入生理环境(如血液、组织液和细胞质)时,纳米材料不可避免地会与蛋白质发生相互作用。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不仅有可能影响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还将直接影响纳米材料在体内生理环境下的动力学性质和生物活性。现有研究表明,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纳米颗粒的形状、结构、尺寸、表面化学以及蛋白质的性质有关。但是,在研究过程中由于纳米颗粒表面所修饰基团的多样性,通常无法保证单一性质的变化。尽管人们关注某一特定性质的影响作用,但结果可能是表面多种性质效应产生影响的迭加。因此,建立各自单一表面性质连续变化的纳米材料库,深入探讨各种性质对纳米颗粒与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对纳米医学和纳米毒理学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主要分为两部分研究内容:第一部分是建立一个表面疏水性连续变化的金纳米系列。首先设计并合成了两种疏水性差异较大的配位体,通过调整两种配位体在金纳米颗粒表面的相对比例,利用硼氢化钠还原法合成出一个表面疏水性连续变化的金纳米系列;其次,利用TEM、DLS、Zeta电位对金纳米阵列进行分析表征;通过碘切法,利用HPLC-MS对金纳米表面连接的两种基团进行定量分析;同时,利用正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值,对这个金纳米系列的疏水性进行了定量表征分析。综合分析第一部分实验结果得到以下结论:合成的七种金纳米粒子的粒径均在5-8nm之间,且表面Zeta电位保持在-10mV到-20mV之间。金纳米表面基团分子上载量的定量分析显示,随着金纳米粒子亲水性的增加,疏水性基团的量逐渐减少,亲水性基团的量逐渐增加。同时,两种基团的总量大致保持一致。根据测定的正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值结果显示,七种金纳米颗粒从GNP12到GNP18,它们的疏水性呈梯度下降,亲水性逐渐增强。本文第二部分是利用稳态荧光光谱研究了五个单一表面性质(包括表面电荷密度、亲疏水性、氢键、π-π共轭和空间立体化学)的金纳米系列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探讨纳米粒子与蛋白相互作用与纳米材料的表面性质存在的相关性。综合分析第二部分实验结果得到以下结论:五种单一表面化学性质连续变化的金纳米系列与BSA之间的相互作用均属于静态淬灭机制并且对BSA的结构构象不产生影响;金纳米表面电荷密度越大越有利于它与BSA的结合;亲水性的金纳米与BSA的结合更强;当金纳米表面具有一定量含π键的苯环时,有利于提高金纳米与BSA的结合能力,但过多的π键会抑制金纳米与BSA之间的结合:增加金纳米表面的氢键受体或供体的量,会提高其对BSA的结合能力:改变金纳米表面基团的立体化学性质对金纳米与BSA之间的相互作用没有明显影响。总体结果显示,影响金纳米与BSA相互作用的主要因素是表面电荷密度、表面疏水性以及表面π键的量,表面氢键受体(供体)或者表面立体化学的改变对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较小。(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3-04-15)

程路丽[6](2010)在《蛋白质在疏水性相互作用色谱介质上吸附的量热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疏水性相互作用色谱(HIC)是一种有效的色谱分离手段,被广泛地应用于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和生物纳米颗粒的纯化中。现有的研究表明,蛋白质在HIC色谱介质上的吸附可能导致蛋白构象的改变和活性的降低。本文利用等温滴定量热仪和van’t Hoff分析法,通过对牛血清白蛋白(BSA)在HIC色谱介质Phenyl Sepharose 6 Fast Flow上吸附过程的量热分析研究蛋白构象的变化行为。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一、使用间歇摇瓶法考察了盐种类、盐浓度、配基密度、温度条件对BSA在HIC介质上静态吸附平衡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Na_2SO_4对吸附的促进作用强于(NH_4)_2SO_4;提高盐浓度和配基密度能够促进吸附;温度在18oC到25oC之间,BSA在HIC介质上的吸附是吸附主导的过程(adsorption-dominated process),25oC到35oC之间,是分配主导的过程(partition-dominated process)。二、使用等温滴定量热法(ITC)测量得到BSA在HIC介质上吸附过程的热量变化,并计算得到吸附过程的吉布斯自由能变△G,焓变△H,熵变△S,通过分析,得出结论:1、BSA在HIC介质上吸附的过程存在焓熵补偿(EEC)现象。吸附作用较弱时,焓变一部分用于补偿不利的熵变,一部分驱动吸附的进行;吸附作用越强,焓变对熵变的补偿程度越低;最后,焓变和熵变共同驱动吸附的进行。2、BSA在HIC介质上吸附的过程中发生了较大的构象变化,并伴随着水分子的释放,该过程对整个吸附的进行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叁、分别利用ITC和van’t Hoff分析法得到吸附过程的热容变△C_p,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前者比后者更能反映温度对蛋白质构象变化的影响。盐浓度对于蛋白质构象变化和水分子释放过程的影响最为明显,盐浓度的升高能够促进蛋白质构象变化和蛋白质分子周围水分子的释放,从而促进BSA在HIC介质上的吸附。升高温度能够促进蛋白质构象变化和水分子释放过程,但盐浓度越高,温度的促进作用越小。(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0-06-01)

高杲[7](2008)在《与不同疏水性的聚电解质相互作用中溶菌酶的结构活性转换和可控释放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聚合物和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成为研究热点。蛋白质是一种非周期性的聚合物,分子内部通过各种非共价和共价作用力,如静电、疏水作用、氢键、范德华力、二硫键等维持其天然态结构。球蛋白与带相反电荷的聚合物相互作用后,聚合物和蛋白质之间可以发生静电、疏水和氢键等相互作用,根据溶液中各自组分的浓度以及溶液pH和离子强度的不同,二者可以生成可溶性的复合物、凝聚物或沉淀。目前的多数研究集中在依靠静电作用稳定的聚合物—蛋白质复合物,虽然静电作用对蛋白质的结构和活性破坏较小并容易释放,但复合物的稳定性较差,而疏水作用则对复合物的稳定性有促进作用。因此我们采用含有疏水侧链或者疏水嵌段的聚合物,通过可控的静电、疏水相互作用,调整其与溶菌酶蛋白的相互作用,得到了稳定的聚合物蛋白质复合物粒子,并通过一定的研究方法,实现了溶菌酶分子的可逆复性和可控释放。具体的研究工作包括两个方面:第一部分利用光散射、紫外、圆二色光谱等技术研究了卵清溶菌酶在与马来酸—异丁烯交替共聚物(PIMA)和马来酸—十四烯交替共聚物(PTMA)形成复合物以及释放的过程中的结构和活性变化。在pH 7.4时,两个交替共聚物和溶菌酶之间都有静电吸引力;而PTMA和溶菌酶之间还有较强的疏水作用力。这就导致了PIMA只是部分破坏,而PTMA完全破坏溶菌酶的叁级结构并使溶菌酶完全失去活性。加入氯化钠或者盐酸胍(GdHCl)到共聚物-溶菌酶复合物溶液中可以使溶菌酶释放,释放后的溶菌酶仍可以恢复其天然结构和活性。第二部分主要研究了聚羧化磺化异戊二烯-聚异戊二烯-聚环氧乙烷嵌段共聚物(SCIEO)和溶菌酶形成的复合物粒子以及溶菌酶的释放。SCIEO和溶菌酶形成的复合物粒子在水溶液中有较好的分散性。在复合物中,溶菌酶的二级和叁级结构都受到影响,活性只有20%左右。一定浓度的NaCl可以通过静电屏蔽效应解离SCIEO-溶菌酶复合物,并且释放出的溶菌酶完全恢复了天然结构和活性。在生理pH和离子强度条件下的释放结果表明,溶菌酶的释放和取样次数有关,而和取样间隔无关,证明了复合物粒子与溶菌酶分子之间建立了平衡。当自由溶菌酶分子减少的时候,复合物胶束会部分解离使平衡重新建立。我们的研究表明聚合物可以通过疏水作用与蛋白质形成更稳定的复合物,同时蛋白质的结构也被更严重地破坏,但是释放后的溶菌酶仍然可以恢复其天然结构和活性。这个结论对利用聚合物分离和纯化蛋白质、固定和稳定酶、促进蛋白质折迭、包埋与控制释放蛋白质的研究将会有所帮助。(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08-05-22)

侯廷军,安钰,茹炳根,徐筱杰[8](2000)在《叁种金属硫蛋白聚合体的疏水性相互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子表面的计算考察了叁类金属硫蛋白 (大鼠金属硫蛋白亚型II,兔肝金属硫蛋白亚型I和II)二聚体和叁聚体中组成单元之间的疏水性相互作用。计算结果表明二聚体和叁聚体中各组成单元之间均可以形成较好的几何匹配。对于二聚体而言 ,单体和单体之间存在一定的疏水性相互作用 ,但作用力不强。在叁聚体中 ,单体和二聚体之间的疏水残基能通过好的空间匹配形成很强的疏水性相互作用。对于这叁种金属硫蛋白 ,二聚体中单体和单体之间的疏水性相互作用不存在明显差别 ,但对于叁聚体中单体和二聚体之间的疏水性相互作用 ,大鼠金属硫蛋白亚型II和兔肝金属硫蛋白亚型II要明显强于兔肝金属硫蛋白亚型I。(本文来源于《生物物理学报》期刊2000年01期)

苏天升,邓强,李世贵[9](1993)在《非多孔高聚物树脂的高效疏水性相互作用色谱填料》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高效疏水性相互作用色谱(HPHIC)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同反相色谱相比较,该技术的主要特点是可以避免使用含有大量有机溶剂的淋洗体系,并能有效地保持欲(本文来源于《化学通报》期刊1993年03期)

许子惠[10](1982)在《二氧化矽和疏水性阳离子的相互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二氧化矽颗粒是带阴电荷的,因而阳离子能吸附在其表面。二氧化矽和某些大的疏水性阳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已经研究,并已发现对于二氧化矽具有高度亲和力的分子。大分子或蛋白质与这种分子结合一起能增加它们对二氧化矽表面的亲和力和提(本文来源于《煤矿医学》期刊1982年S1期)

疏水性相互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比研究了牛血清蛋白(BSA)与部分水解的未改性聚丙烯酰胺(PAM-AA)、疏水改性聚丙烯酰胺(PAM-C12)和含有丙烯酸基团的疏水改性聚丙烯酰胺(PAM-C12-AA)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温滴定量热实验结果表明,除PAM-C12外,其他聚合物与BSA的结合焓均为放热,随AA含量的增加,放热焓值增大.与PAM和PAM-C12相比,PAM-C12-AA能够诱导BSA二级结构和微环境的明显变化,表明疏水性和电荷密度均对聚合物与BSA相互作用有重要影响.另外,不同浓度的PAM-C12-AA与BSA的作用方式不同,当聚合物的浓度略高于临界胶束浓度(CMC)时,由于聚合物的量较少,BSA分子改变其构型从而最大程度地与聚合物结合;当聚合物的浓度远高于CMC时,更多的聚合物链结合到BSA分子的正电荷"patch"上,PAM-C12-AA与BSA的紧密聚集体利于BSA二级结构的稳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疏水性相互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1].梅毅,王立英.离子强度对苝与溶解有机质疏水性组分相互作用的影响[J].矿物学报.2016

[2].韩玉淳,樊艳茹,黄旭,王毅琳.电荷密度和疏水性对疏水改性聚丙烯酰胺与牛血清蛋白相互作用的影响[J].中国科学:化学.2014

[3].余晶梅.荧光探针法和疏水相互作用层析法分析蛋白表面疏水性[D].浙江大学.2014

[4].李仿.谱学技术研究疏水性离子液体与脂肪酮、醇的相互作用[D].河南师范大学.2013

[5].吴金梅.疏水性连续变化金纳米系列的制备以及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初步研究[D].山东大学.2013

[6].程路丽.蛋白质在疏水性相互作用色谱介质上吸附的量热学研究[D].天津大学.2010

[7].高杲.与不同疏水性的聚电解质相互作用中溶菌酶的结构活性转换和可控释放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8

[8].侯廷军,安钰,茹炳根,徐筱杰.叁种金属硫蛋白聚合体的疏水性相互作用研究[J].生物物理学报.2000

[9].苏天升,邓强,李世贵.非多孔高聚物树脂的高效疏水性相互作用色谱填料[J].化学通报.1993

[10].许子惠.二氧化矽和疏水性阳离子的相互作用[J].煤矿医学.1982

论文知识图

一1775!115球蛋白和Spl表面疏水性带有PSP/PEGMA混合型聚合物分子刷的金...缓冲液pH对四种木质纤维素底物以及滤...(a)D3R与R-22的结合模式及(b)D2R与R-...非共价键法(a)及共价键法(b)印迹...离子交换层析洗脱组分1的丁基疏水性

标签:;  ;  ;  ;  ;  ;  ;  

疏水性相互作用论文_梅毅,王立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