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北平研究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北平,研究院,郭沫若,史学,中央研究院,济慈,研究所。
北平研究院论文文献综述
刘晓[1](2016)在《赵承嘏与北平研究院药物研究所》一文中研究指出1赵承嘏与药物研究所的建立赵承嘏,名石民.1885年生于江苏江阴,清末秀才,1905年获得江苏省官费资助留学英国,1911年取得曼彻斯特大学硕士学位,1914年获得瑞士日内瓦大学博士学位.1916年,赵承嘏进入法国罗克药厂工作1923年回国,历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国立东南大学)教授、北平协和医学院药物化学教授(后兼药物学系代理主任)[1].1932年,赵承嘏应国立北平研究院院长李石曾邀请,离开协和,主持由北平研究院与中法大学联合创办的药物研究所(图1).北平研究院与中法大学是当时留法学者的大本营,赵承嘏在法国工(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生命科学》期刊2016年07期)
张佳静[2](2015)在《“完全转向战时工作”》一文中研究指出编者按 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回首那段血雨腥风的岁月,一位位中国科学家义无反顾,与祖国共赴危难。他们或研发武器装备,或从事战时保障,或奋力救死扶伤,在破碎的山河之上,为挽救民族危亡付出自己宝贵的科学智慧。从今天起,本(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15-08-04)
沈平子[3](2014)在《孙佩苍为北平研究院收集油画考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孙佩苍(1889-1942),别号雨珊,辽宁辽阳人,早年毕业于北洋师范优级博物科,1920年10月以俭学身份赴法留学,初在巴黎美术学校进行初级美术训练,后专攻美术史研究,课余从事欧洲艺术品搜集。1926年归国后,受聘为东北大学文学院专任教授兼法工学院教授。1930年底赴法担任里昂中法大学校长、国联宗旨教育青年委员会中国委员、教育专家委员会的东方(本文来源于《中国美术馆》期刊2014年06期)
沈平子[4](2014)在《孙佩苍为北平研究院收集油画考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孙佩苍(1889-1942),别号雨珊,辽宁辽阳人,早年毕业于北洋师范优级博物科,1920年10月以俭学身份赴法留学,初在巴黎美术学校进行初级美术训练,后专攻美术史研究,课余从事欧洲艺术品搜集。1926年归国后,受聘为东北大学文学院专任教授兼法工学院教授。1930年底赴法担任里昂中法大学校长、国联宗旨教育青年委员会中国委员、教育专家委员会的东方委员等职务,曾受国立北平研究院委托代为搜集欧洲艺术品。1934年返国后从事国民党(本文来源于《中华儿女(海外版)·书画名家》期刊2014年08期)
张琳[5](2014)在《北平研究院生物学科学研究与体制化研究(1929-1937)》一文中研究指出民国时期,由中央政府兴办之事业才可被称之为国立。20世纪初的中国,积弱积贫,国运不昌,又多次遭到列强的欺凌,丧权辱国的各项条约致使民不聊生,国将不国。一些仁人志士寻求救国之路,经过多次的失败与尝试,最终认识到科学之作用,从而倡导科学救国之理念。国立北平研究院就是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下,由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一个国立地方性的科研机构,它与国立中央研究院一起代表了当时国立研究机构的最高研究水平,对当时中国学术事业的整体推进与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在中国科学发展史上有着显要的地位。北平研究院是民国时期学术地位仅次于中央研究院的综合性科研机构,在其20年的历程中,组织机构逐步发展、完善,为科学的研究与探索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证。同时,北平研究院在经费紧张、科研人员少、科研环境差的条件下,仍旧坚持科学研究,对于中国近代的科学萌芽以及传播起到了应有的作用。由于北平研究院中的科研人员多以留法学生为主,所以北平研究院的科研方式主要以法国式的科研方式,这与同时期的其他生物学研究机构有着显着的差别。在中国近代生物史上,北平研究院在植物、动物、生理上都开展了规范性的研究,成立了相应的科研机构。北平研究院的科研工作者在及其困难的环境中,不仅一直秉承着“实用科学”的态度,主要针对应用性强的研究领域看展了一些当时科研条件可以达到的研究。而且,开辟了许多新兴的科研领域、组建科研队伍,作为我国近代科学的开拓者,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体制化方面,北平研究院完成了完整的科研体制化建设,同时,也创立了学术会员制度。本文采取纵向和横向两个研究视角分析1929年到1937年的北平研究院以及她的生物学体制化建设。首先是纵向的介绍北平研究院整体的情况,分析对比每个研究所的发展情况;其次又横向的分别从生理学研究所、植物学研究所和动物学研究所叁个研究所的组织变迁、主要人员、科研活动及成果等方面,全面说明北平研究院的生物学科学研究与体制化建设;最后总结叁个研究所以及整个北平研究院科学文化建设以及对于生物学之贡献。(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4-06-01)
张培富,夏文华[6](2013)在《北平研究院第一届会员分析——兼与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北平研究院作为民国时期最重要的综合性学术机构之一,其"会员制度"与中央研究院的"院士制度"一同构成了中国现代学术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对1948年北平研究院第一届90名"会员"的产生过程及会员的年龄、籍贯、学历、任职、去向等情况进行分析,并与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进行比较。通过对民国时期学术精英群体的微观社会学考察,理解中国现代学术评议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之重要意义,并体察社会使命、学术自由在科学研究中的价值。(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4期)
刘晓[7](2010)在《李石曾与北平研究院的创立》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20年代末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的先后建立,是我国科学建制化进程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李石曾是推动两院建立并亲自主持北平研究院工作的重要人物,他对北平研究院的影响是深入和全面的。李石曾利用自己的政治地位及其在学界和社会上的声望,为北平研究院争取到名份、院址、经费、人才等社会资源的同时,也力图按照自己的理念对这一国立研究院进行设计。本文考察了李石曾的科研经历、思想信仰,以及建院过程中的突出贡献。作为异于中央研究院的一个案例,北平研究院的建立过程对于我们深入理解我国学术体制化进程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自然辩证法通讯》期刊2010年03期)
刘晓[8](2010)在《北平研究院的学术会议及会员制度》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档案资料,对北平研究院学术会议制度的来源、产生、沿革、组成情况及历次会议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展示了我国学术界独立探索建立学术评议制度的过程。研究认为,学术会议和院士制度一样,是我国科学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李石曾是学术会议制度的主要领导和设计者,有许多独到的理解和创新。学术会议既突出北方学界和留法学者群体,又着眼全国,力求学术评价的公正。当然,受历史条件所限,北平研究院建立学术会议制度的程序不够完善,首届会员的推举也缺乏公开透明。分析这一制度的得失,并与中央研究院院士制度相对照,对我们理解我国学术评议和交流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技史杂志》期刊2010年01期)
刁娅君[9](2008)在《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是民国时期存在达20年之久的地方性专业研究机构,拥有包括徐炳昶、顾颉刚、白寿彝、苏秉琦等着名学者在内的大批史学人材,在历史学及考古学等领域进行多方面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根据大量相关史料,经过勾稽、分析,试图对其学术成就作出较为全面的论述。北平研究院在民国教育行政制度改革的背景下于1929年成立,同年人地部成立史学研究会。1935年,北平研究院进行了机构改革,为进一步推动研究工作顺利进行和提高效率,史学研究会也于1937年7月改制为史学研究所。此后直至1949年北平解放,史学研究所共存在20年,其间大致经历了抗日战争前的快速发展时期(1929—1937)、抗战期间颠簸流离时期(1937—1945年)、抗战胜利至最终并入中国科学院(1946—1949年)叁个时期。史学研究所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组织机构渐次完善,人员大量增加,并创办了自己的史学专业期刊《史学集刊》,开展了诸多历史研究和考古活动,在学术界的影响日渐扩大。作为一家地方性研究机构,史学研究所预新史学之潮流,目光敏锐,适时地规划研究工作。它依托北平丰富的历史文献和文物古迹,运用实地调查等新方法,力图编纂出适合时代发展的新《北平志》,而就其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来看,确实做到了突破旧方志的窠臼,富有新意。与此同时,史学研究所极为关注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以学术研究为社会和现实服务,整理了大量边疆史地和社会史史料,出版了多种论着。同时,在顾颉刚主持下,还对《史记》进行整理,为建国后点校二十四史积累了可贵的经验。白寿彝等人通过史学研究所的严格训练,奠定了日后的学术地位。中国的考古学事业起步于20世纪初,发展迅速。史学研究所设立考古组后,立即开展了一系列的考古发掘工作。先后与北京大学及古物保管委员会组成“燕下都考古团”,开始了对燕下都的科学发掘;与陕西省政府合组陕西考古会,连续对陕西丰镐、大邱、雍、阿房宫、陈宝祠等遗址进行调查,并在宝鸡县发掘斗鸡台周墓,在西安发掘唐中书省遗址,为推进先秦各民族初期文化及相关历史研究作出了贡献;为研究和保护与敦煌、龙门石窟同样珍贵的河北磁县南北响堂寺及其周边的石窟,徐炳昶、顾颉刚等人倾注了大量精力进行调查、摩拓及研究,出版了不少相关论着。这些开拓性贡献,为建国后的进一步考古发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史学研究所既集众人之力又发挥个人所长,在长期动乱时期排除各种困难,坚持学术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造就了一大批富有潜力的青年学者,其贡献值得后人铭记。(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08-05-01)
刁娅君,汪海[10](2008)在《顾颉刚与国立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一文中研究指出顾颉刚一生参与的社会活动甚多,然而其在20世纪30年代任职于北平研究院的事迹,研究者则甚少论及。笔者从有关资料出发,尝试勾勒顾先生在这(本文来源于《文史杂志》期刊2008年02期)
北平研究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编者按 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回首那段血雨腥风的岁月,一位位中国科学家义无反顾,与祖国共赴危难。他们或研发武器装备,或从事战时保障,或奋力救死扶伤,在破碎的山河之上,为挽救民族危亡付出自己宝贵的科学智慧。从今天起,本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北平研究院论文参考文献
[1].刘晓.赵承嘏与北平研究院药物研究所[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6
[2].张佳静.“完全转向战时工作”[N].科技日报.2015
[3].沈平子.孙佩苍为北平研究院收集油画考略[J].中国美术馆.2014
[4].沈平子.孙佩苍为北平研究院收集油画考略[J].中华儿女(海外版)·书画名家.2014
[5].张琳.北平研究院生物学科学研究与体制化研究(1929-1937)[D].山西大学.2014
[6].张培富,夏文华.北平研究院第一届会员分析——兼与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比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
[7].刘晓.李石曾与北平研究院的创立[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0
[8].刘晓.北平研究院的学术会议及会员制度[J].中国科技史杂志.2010
[9].刁娅君.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8
[10].刁娅君,汪海.顾颉刚与国立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J].文史杂志.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