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何香凝美术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美术馆照明,照明质量,调研,何香凝美术馆
何香凝美术馆论文文献综述
汪猛,程旭,俞文峰,张星[1](2019)在《何香凝美术馆照明质量调研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何香凝美术馆为调研对象,对其照明现状进行了多项现场实地测试及主观评价数据收集,并对取得的数据按相关标准体系进行了数理分析。(本文来源于《照明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易东华[2](2018)在《双清楼上事 长护此丹青——何香凝美术馆典藏简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近代绘画史上,何香凝(1878—1972)先生可谓是一座魅力独特的高峰。2018年是这位集社会活动家、艺术家于一身的伟大女性诞辰140周年,何香凝美术馆、中国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等分别举办了相关纪念展。本刊特约何香凝美术馆典藏部副主任易东华撰文讲述何香凝先生的艺术生涯和绘画成就。(本文来源于《艺术市场》期刊2018年09期)
[3](2018)在《首届“香凝如故”全国美术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纪念何香凝诞辰140周年,6月28日至7月8日,由民革中央、中国美术家协会共同主办,中国文联美术艺术中心、民革中央画院、民革中央企业家联谊会、中山博爱基金会承办的纪念何香凝先生诞辰140周年暨首届"香凝如故"全国美术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此次展览自2018年1月征稿以来,得到社会各界和美术工作者的积极响应,共收到近4000件投稿作品,经中国美术家协会组织专家评选出入会资格作品39件、入选作品109件。此次(本文来源于《团结》期刊2018年04期)
殷春丽[4](2018)在《基于行为解析对比分析何香凝美术馆与大芬美术馆的建筑空间》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愈发重视文化传承,遂美术馆建筑越来越被重视。当代艺术形式的多样化,参观者在美术馆中的行为开始出现更多可能性。他们不再仅仅满足于获取知识和艺术,而是更希望通过建筑空间、休闲服务等去寻找一次艺术上的、精神上的思考与体验。越来越多的民众将参观美术馆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对美术馆的研究也更具重要意义。本文主要选取何香凝美术馆和大芬美术馆的公共空间和展览空间作为具体研究对象,运用追迹观察和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去实地调研两个美术馆的公共空间和展览空间,进而对美术馆空间与参观者行为的关联性进行分析。首先,探讨在美术馆不同空间的基本功能属性。调研目标为何香凝美术馆与大芬美术馆建筑空间及空间中参观者的行为,并将参观者在美术馆空间中的路径和行为采用追迹观察的研究方法进行记录,将记录的数据用图示表达后再分析空间与参观者行为的关联性。最后对两个美术馆的公共空间和展览空间进行对比总结。研究总结出公共空间设计的五个方向,即强调公共空间的重要性,公共空间组织的系统化设计为展览空间的起—承—转—合空间序列组织起到重要作用,强调大尺度空间的聚集效应,增强交通空间的吸引力,以及结合休憩空间展开设计。在展览空间中研究结论为叁个方面,展览空间布局形式的探讨,展览空间艺术氛围的塑造,展览空间尺度问题,及展览过程中缓解疲劳度的方法分析。最后依据前文研究成果,笔者作出何香凝美术馆和大芬美术馆的建筑空间的综合评价总结和建议性思考,继而对美术馆建筑空间原则做出分析。文章虽不能面面俱到,但希望通过对两个美术馆建筑空间的分析及对比总结,对美术馆建筑空间设计产生指导意义。对一个建筑的研究面比较宽广,笔者个人水平有限,研究不能面面俱到,还请各位读者进行指正。(本文来源于《深圳大学》期刊2018-06-30)
林昭涣[5](2017)在《浅谈传统空间及手法在何香凝美术馆中的现代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建筑空间体验中,大多体验者关注是是否能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幽静、舒适、趣味性、愉悦、思考……很少人会注意到这些精神需求空间是怎么生成的,本文简要地解析何香凝美术馆中的传统空间布局和"开洞"手法及其各种不同类型的开洞对建筑空间的影响和表达。(本文来源于《建材与装饰》期刊2017年35期)
羽行[6](2017)在《取借与变革:20世纪前半期美术留学生的中国画探索画展及研讨会在深圳何香凝美术馆举行》一文中研究指出取借与变革:20世纪前半期美术留学生的中国画探索画展暨研讨会作为何香凝美术馆开馆19年重装维修后的开馆系列展览之一,于2016年11月18日下午在何香凝美术馆开幕。该展由何香凝美术馆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华天雪策划,展出的作品得到了广东省博物馆、广东美术馆、浙江美术馆、北京画院、广州艺术博物院、浙江桐乡市君匋艺术院、丰子恺纪念馆及私人藏家的慷慨借展和支持。该展以20世(本文来源于《美术观察》期刊2017年01期)
[7](2015)在《“何香凝美术馆·艺术史名着译丛”》一文中研究指出《论艺术与鉴赏》是德国着名艺术史家马克斯·J.弗里德伦德尔的代表作之一,由38篇论文组成。作为一位鉴定专家,作者试图通过这些文章使读者理解一般意义上的艺术。作者主张基于感受力来审视作品,因此书中既有理论性的内容,也有讨论绘画批评的实践。而本书译者邵宏多年从事艺术史研究,己出版有多部艺术史着作,其深厚的专业功底和丰富的翻译经验使得译文既有很强的可读性,又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内(本文来源于《艺术界》期刊2015年06期)
尤玉岩[8](2014)在《浅析“挖洞”手法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何香凝美术馆游记》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筑体验过程中,大部分游者更多地关注建筑能否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舒适、温馨、质朴、趣味性、愉悦感……仅有少部分的专业人员会将注意力转移到这类精神需求空间的生成方式,本文浅显地分析何香凝美术馆中的"洞"及各类不同形式的"洞"对建筑空间的影响,试图去感知"挖洞"此类设计手法在建筑中的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华民居(下旬刊)》期刊2014年09期)
古华[9](2014)在《汉英同传中的衔接手段及其显化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为一篇同声传译任务实践报告。在本次口译任务中,作者参与了在深圳何香凝美术馆举行的“艺术与模仿”讲座的同传工作。本文着重选取了叁位中文讲者的发言作为本文案例分析的对象,分析了作者在任务中遇到的困难,并讨论了显化的具体策略。在报告中,作者详述了其在译前准备阶段及口译任务的全过程,同时分析了该口译任务中作者遇到的困难:句间隐性衔接、流水句内隐性衔接以及指称歧义。本文还简要回顾了显化、衔接的概念、汉英衔接手段的区别及前人对衔接手段转换的研究。在译例分析后,作者总结提出了显化的具体策略,即,通过增加、替换、或从指称衔接转换为词汇衔接的方式实现显化策略以解决任务中遇到的困难。作者希望本报告能给为译员们在未来遇到类似情况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期刊2014-03-26)
高素娜[10](2013)在《构建文化艺术交流合作的有效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台湾艺术家林介文用赛德克族传统的织布手法,将人们最为常见的卷纸制成了一件件衣服。她身穿一件在胸口位置编成女性乳房形状并能抽出红色纸巾的外套在展厅里走来走去,每当人们抽出一张纸巾,她都会大叫一声,并告诫观众:“你消费的不单是资源,还有你自己。”在林介文的不(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化报》期刊2013-06-16)
何香凝美术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中国近代绘画史上,何香凝(1878—1972)先生可谓是一座魅力独特的高峰。2018年是这位集社会活动家、艺术家于一身的伟大女性诞辰140周年,何香凝美术馆、中国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等分别举办了相关纪念展。本刊特约何香凝美术馆典藏部副主任易东华撰文讲述何香凝先生的艺术生涯和绘画成就。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何香凝美术馆论文参考文献
[1].汪猛,程旭,俞文峰,张星.何香凝美术馆照明质量调研报告[J].照明工程学报.2019
[2].易东华.双清楼上事长护此丹青——何香凝美术馆典藏简述[J].艺术市场.2018
[3]..首届“香凝如故”全国美术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J].团结.2018
[4].殷春丽.基于行为解析对比分析何香凝美术馆与大芬美术馆的建筑空间[D].深圳大学.2018
[5].林昭涣.浅谈传统空间及手法在何香凝美术馆中的现代表达[J].建材与装饰.2017
[6].羽行.取借与变革:20世纪前半期美术留学生的中国画探索画展及研讨会在深圳何香凝美术馆举行[J].美术观察.2017
[7]..“何香凝美术馆·艺术史名着译丛”[J].艺术界.2015
[8].尤玉岩.浅析“挖洞”手法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何香凝美术馆游记[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
[9].古华.汉英同传中的衔接手段及其显化策略[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4
[10].高素娜.构建文化艺术交流合作的有效机制[N].中国文化报.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