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智能化住宅小区系统配置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边雨[1](2021)在《以建筑类期刊为源探究中国当代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演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当代城市住区规划设计自1949年发展至今,涌现了大量的相关理论与实践,为了今后更好的前进,对这一段时期我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动态的审视总结必不可少。众多反映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理论及实践演进印记的视角中,建筑类期刊是折射和管窥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历程的一个独特窗口。本文先对1949至今的我国建筑类期刊的产生与发展历程进行梳理,然后利用CKNI数据库,以建筑类期刊为主要检索文献来源,收集1949年至2019年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相关文献,进行去重等整理,最后一共筛选收集论文3091篇。基于建筑类期刊记载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情况分析研究,确定本文的期刊统计范围。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法,依托Noteexpress等软件进行文献管理和相关数据整理,主要通过对发表年份、关键词的词频进行统计,从时间分布、期刊分布、研究类型、研究主题与热点等方面对中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研究动态进行了统计分析,并重点对主要时间段的内容进行信息与历史事件结合的整理,使用Citespace软件以可视化的形式展现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研究的聚焦点,掌握当前研究现状,总结出建筑类期刊反映的我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发展历程。全文以阶段划分及特征描述的方式对建国以来我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历程进行梳理,主要分为三个时期:1949-1977年,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1978-1997年的住房改革推进时期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以及1998年至今的房地产开发主导时期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通过对不同时期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及相关政策、建筑类期刊中各个时期相关论文的记载情况的研究,总结出不同时期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研究与实践的演变历程,总结其发展特征以及影响因素,以期对日后的相关研究有一定的意义。
张曙[2](2021)在《昆明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配置调研》文中研究表明针对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配置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特点,通过对昆明地区多家房企多个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配置情况的调研,分析探讨昆明地区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配置情况及原因分析。
黄彩建[3](2020)在《物联网技术在老旧小区物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与评价 ——以滨河花园小区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我国房地产的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城市的小区变得越来越多,伴随着很多小区建成投入交付使用,小区人口流动性日益加剧、停车场的车流量持续增大、居民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传统的小区管理服务方式日渐无法适应新形势、新要求。解决现实难题,必须把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通过依靠新小区建设和老旧小区的改造,普及使用物联网平台新技术,不断推进新技术的规模化落地运用,才能更好的改善民生和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目前我国互联网和建筑业新技术的进步为住宅小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结合物联网技术不但可以提升自身功能,还可以推动智能技术进一步向纵深发展,进而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论文首先针对国内外住宅小区物业服务研究现状及物联网技术发展,阐明了物联网技术在小区应用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其次,构建了住宅小区物联网技术应用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以滨河花园老旧小区物业管理为研究对象,对物联网技术在老旧小区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得出了评价结论和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评价结论从应用系统、应用技术、应用管理三个方面提出了优化物联网技术在老旧小区管理中的对策建议。通过论文的研究,能够进一步提高滨河花园小区物业管理的效能和水平,提升老旧小区居民对物业管理的满意度,对我国其它住宅小区的物联网应用也会起到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示范参考效应。
郑舒煜[4](2020)在《生态居住区景观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城市生态居住区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生态居住区构建体系和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法。在当今我国城市建设的大跨步前进的背景下,建设具有可实施性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居住区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明确生态居住区理论、类型、相关理论等基础问题入手,通过对生态居住区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文献进行综述,将近几年国内国外对于生态居住区景观设计研究、居住区理论和项目实践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出了生态居住区的特点、遵循的原则等;随后对建设较成功的北潞春生态居住区等三则案例调查分析得出一些借鉴意义;探讨了影响生态居住区景观设计因素,设计策略及设计方法;总结提出了生态居住区景观环境评价体系,最后依据总结出来的方法和体系进行设计验证。本文主要成果有以下四点:(1)生态居住区的景观环境评价体系主要依据七个准则层和24个指标层建立,按照占比重要顺序分别是生态绿地系统、水环境系统、能源系统、住区生态规划、废弃物处理、声环境系统和智能化系统。(2)生态居住区景观设计有八个影响因素分别是建筑总体设计、道路总体设计、植物景观总体设计、水系总体设计、噪音控制总体设计、景观设施总体设计、新环保材料的运用和垃圾分类和废弃物回收。(3)打造出了集健康跑道,具有标志性、归属感、小憩空间和邻里等候区的入户空间,功能性休息空间为一体的“休闲健康体系统”。通过项目实践认证了生态居住区理论体系和景观评价体系的价值,并且得到了良好的科学性和应用性。
伊海龙[5](2019)在《智能小区服务系统设计与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发展,通过信息技术来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从而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已成为趋势。在小区管理中,通信、计算机、物联网、软件等技术的应用使小区的智能安全管理成为可能。该系统基于网络通信技术,并依赖于传统小区。借助强大的电子信息技术和现代高科技技术,智能小区服务系统可以实现信息资源的实时共享和小区的统一管理。本项目研究的智能小区服务系统基于物联网相关技术,针对当前大型小区、高端住宅的涌现,人流与车流更加密集,小区管理成本高,管理效率低,由此引起的如车辆拥堵、非法入侵、消防安全管理混乱等日渐突现的众多问题,提出了思路。如何有效的解决问题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第一部分根据对“智能小区服务系统”探讨,介绍了智能化小区发研究现状,分析了小区服务系统的管理要求,提出了智能小区管理的总体结构,阐述了小区服务系统的硬件设计方案和软件设计思路,以及系统设计的原则和依据。(2)第二部分以智能小区服务系统为研究对象,对监管服务系统和安防服务系统进行了介绍,分别对的视频监控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火灾报警系统和电子巡更系统进行了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重点对关键硬件进行了原理介绍和结构设计,对重要程序进行了软件介绍和流程设计。(3)第三部分通过对需求分析,介绍了智能小区服务系统的设计思路和系统数据库的构建内容,阐述了系统运行环境及变量设置,对服务系统的功能模块的实现和平台的运行测试进行了说明。智能小区服务系统的使用在住宅小区的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以显着提高小区监管工作的效率和水平,有效保障小区的安全服务管理,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参考价值。
黄宝生[6](2019)在《住宅小区智能控制系统设计》文中认为随着近年来智能产业的快速发展,智能控制系统从特别行业、应用逐渐向各行各业传播;智能技术已经从建筑物转移到小区,并己进入数以千计的家庭,小区也在不断的丰富和发达。在智能建筑技术的新发展之后,人们将智能建筑技术扩展到住宅小区进行综合管理,这样的小区被称为智能住宅小区。智能住宅小区己经成为智能楼宇之后建筑业的新热点。所谓的智能住宅小区,提供的功能服务可以是三重的:安全的生活环境,便利的管理服务,以及稳定的居住保障。协调这些房屋设施和小区环境之间的管理和维护、建设智能社区和智能住宅的首要目的是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为人们供应多样化的信息和安全的生活环境。在提供安全、舒适、方便和可持续的生活环境的前提下,易于管理和联合控制。本文通过对智能控制系统的设计理念、系统组成、使用功能等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以衡阳东路51号小区为背景,根据项目设计需求,从住宅小区的设备自控、智能安防、小区管理三个方面设计了住宅小区自控系统、闭路电视与监控系统、消防报警系统、电子门禁系统、楼宇对讲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巡更管理系统、周界报警系统等,利用计算机技术,通迅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实现系统功能,给居住者提供舒适、安全、便捷的系统服务。
马柏扬[7](2016)在《精装修小区电气项目管理系统配置研究 ——以南京栖庭住宅小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家向集约型社会发展的步伐,政府已经开始大力推广住宅小区精装修的覆盖面,推行新建住宅一次装修到位或菜单式装修,实行成品住宅的统一标价。由此可见,精装交付将成为住宅的新标准。这也是从节能减排角度出发的必然的要求。电气项目作为住宅小区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成本到后期维护都是开发企业一个非常重视的方面。特别是精装修住宅,相对于毛坯住宅其电气项目和设备的可靠性、实用性要求更高;同时从物业管理的角度考虑,对精装修住宅小区电气项目系统配置管理的成熟度也是物业管理的水平重要体现。本文结合作者在精装修住宅小区建设过程中的工作经验,对精装修住宅小区电气项目(设备)系统配置如何管理做了全面分析研究,以此提高产品质量和后期管理水平。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运用ABC分类法分析了精装修住宅电气项目的成本,研究结果说明供配电工程,智能化工程,空调系统,电梯设备和停车及车辆管理系统对是对精装修住宅成本影响最大的关键因素。同时通过了对物业后期维护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从使用者最关心因素这个角度:确定智能化工程,空调系统,停车及车辆管理系统三个系统的配置为电气项目(设备)管理的重点研究方向。(2)对精装修住宅小区智能化管理开展了分析研究。最终采用了创新的组网网络和新颖的对讲设备系统并在应用中取得较好效果,对精装修小区智能化系统的发展方向和物业维护的创新思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3)对精装修住宅小区停车系统、中央空调系统开展了分析研究。对车辆控制系统和立体停车位系统这两个较毛坯住宅而言较先进的系统进行方案比对,选择出了适合精装修小区使用和维护的方案。通过对住宅小区户内业主最关注的中央空调系统的研究,分析并总结出了最经济和便于维护的系统。(4)对精装修住宅小区建设中其它电气项目开展了分析研究。笔者结合在栖庭项目的工作经验简述了庭精装修住宅小区在设计施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案,并得出精装修住宅必须采用一体化设计的结论。
于江利[8](2013)在《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及其集成的设计》文中提出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的进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改善。目前,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远远超过了“遮风避雨”的程度,住宅的安全、舒适、便捷已成为基本要求,住宅小区的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集成化设计在我国小区建设中越来越普遍。基于此,本文对古郡豪苑小区进行了智能化系统设计,并对各个子系统的集成做了进一步设计,设计目标达到二星级国家标准。本文本着一体化设计,分布实施的思想,按照施工图阶段的深度,对古郡豪苑小区安全防范系统、公共设备管理与监控系统、远程抄表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及小区公共广播等系统做了深化设计,并提出了以公共设备管理子系统为核心的古郡豪苑小区智能化系统集成设计方案,并对小区智能化系统机房、系统的供电、防雷和接地设计进行了叙述。
刘东旭[9](2010)在《住宅小区智能化产品系统和谐整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住宅小区智能化产品在工程实践过程中,由于各方对“智能化”的理解上出现偏差,产生社会上大量小区的“智能化”产品与消费者需求的不和谐现象。因此,如何规范小区的智能化系统建设,为住户提供更加安全、舒适、便捷、高效的居住环境,同时实现资源的节约和运营成本的降低是急需解决的问题。首先在对国内外关于智能化产品整合、评价的现状进行综述后,提出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论文从对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住宅小区智能化以及和谐性整合等相关概念的界定开始,然后介绍了此文的理论基础,并设计了一般意义上的系统和谐性整合的运行框架及思路。采用系统分析方法,对现阶段智能化系统的不和谐态分析,提出智能化系统的总目标,对住宅小区智能化产品进行分析,重新构建子系统。对小区智能化系统进行外部环境分析,构建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模型,包括技术模型、功能模型,经济模型和绿色低碳模型,并提炼出相应的元素及相互关系。进而对和谐整合主题进行判定,并在市场维度上进行漂移,得到新“和谐整合主题”。随后对和谐整合的三个层次进行划分,并对消费者的需求层次进行整合。本文对智能小区的“和谐性”进行阐述,阐释了基于消费者需求层面的智能化系统和谐性的实质内涵。并基于此,构建了消费者与功能模型、经济模型、绿色低碳模型的评价指标,并建立基于多属性效用理论的小区智能化和谐性评价系统,为小区的和谐性评价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及数学模型。最后,论文提出了3个层面的整合,在分析了其小区智能化产品和谐整合的路径后,总结分析了在前期决策规划阶段,住宅小区智能化产品和谐整合的运行过程。
王超[10](2009)在《现代住宅小区智能化技术应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智能化住宅小区是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也是城市数字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对居住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在满足安全、舒适、方便的前提下,环保、节能、绿色成为现代小区新的关注点。如何利用智能化技术对现代小区的绿色生态系统进行监控并将其的融入小区集成管理平台中是本文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首先,本文对绿色生态小区所应包括的能源系统、水环境系统、气环境系统、声环境系统、光环境系统、热环境系统、绿化系统、废弃物管理与处置系统、绿色建筑材料系统九大系统的内容、要求及与智能化技术的结合点进行分析,重点分析了太阳能利用、中水处理、直饮水处理、绿化自动喷淋、地源热泵型空调等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监控需求,提出利用智能化手段对其实施监控的方法。其次,对现代智能化住宅小区集成需求和目前智能化系统集成所采用的相关技术进行分析,最终选用西安协同的集成软件SynchroIBMS作为小区集成系统平台,并设计出基于该平台集成的总体方案。最后,以直饮水监控系统的集成为例,利用协同的集成软件SynchroIBMS将其集成到BMS中,并利用协同的实时信息门户系统SynchroRtPortal实现子系统信息的共享和任务全局一体化的综合管理,实现最终的集成管理。因此,验证了现代住宅小区系统集成在技术上的可实施性和对新兴的绿色生态系统的可管理性,扩充了智能小区的内涵,对现代智能化住宅小区的建设提供借鉴。
二、智能化住宅小区系统配置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智能化住宅小区系统配置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以建筑类期刊为源探究中国当代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城市住区的演进历程记录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 |
1.1.2 国内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百花齐放,亟待梳理整合 |
1.1.3 专业期刊是学科发展轨迹记载和学术传播的重要载体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城市住区规划设计演变的研究现状 |
1.3.2 建筑类期刊的研究现状 |
1.3.3 期刊文献统计的研究现状 |
1.3.4 小结 |
1.4 相关概念释义 |
1.4.1 住区及城市住区 |
1.4.2 住区规划设计 |
1.4.3 建筑类期刊 |
1.5 研究范围与方法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范围 |
1.6 研究框架 |
2 我国建筑类期刊及其记载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研究 |
2.1 我国建筑类期刊的产生与发展 |
2.1.1 建筑类期刊的产生 |
2.1.2 建筑类期刊的初步发展 |
2.1.3 建筑类期刊的繁荣发展 |
2.1.4 建筑类期刊的多元化发展 |
2.2 建筑类期刊对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记载情况分析研究 |
2.2.1 数据来源与筛选 |
2.2.2 本文的建筑类期刊选取标准 |
2.2.3 建筑类期刊中相关论文数量与分布 |
2.2.4 建筑类期刊中相关论文的分类与统计 |
2.2.5 建筑类期刊中相关论文研究主题的变化 |
2.2.6 本文的建筑类期刊研究范围 |
2.3 建筑类期刊反映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历程分析研究 |
2.3.1 相关期刊论文的统计与分析 |
2.3.2 我国城市住房制度的发展历程 |
2.3.3 我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的时区图谱 |
2.3.4 我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演变历程分期 |
2.4 本章小结 |
3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1949-1977) |
3.1 政府主导下的城市住区实践与研究概况 |
3.1.1 社会经济背景与住房建设概况 |
3.1.2 建筑类期刊的记载情况分析 |
3.1.3 研究阶段划分 |
3.2 经济恢复与“一五”阶段:住区规划理论的引入与早期实践(1949-1957) |
3.2.1 工人住宅区的规划建设 |
3.2.2 居住建筑布置方式的讨论 |
3.2.3 居住小区规划思想的引入与实践 |
3.3 “大跃进”与调整阶段:住区规划理论的探索与发展(1958—1965) |
3.3.1 城市人民公社对城市住区发展的影响 |
3.3.2 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思想的发展与实践 |
3.3.3 “成街成坊”的住区规划方法 |
3.3.4 住宅区的改建 |
3.4 “文革”及其影响阶段:住区规划理论与实践的停滞与恢复(1966-1977) |
3.4.1 住宅标准的持续降低 |
3.4.2 市郊工厂生活区的建设 |
3.4.3 高层住宅的出现 |
3.5 特征总结 |
3.5.1 住区规划理论与方法体系初步形成 |
3.5.2 注重住区物质空间形态 |
3.5.3 为生产服务而配套建设 |
3.6 本章小结 |
4 住房制度改革推进时期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1978-1997) |
4.1 “遍地开花”式的城市住区实践与研究概况 |
4.1.1 社会经济背景与住房建设概况 |
4.1.2 建筑类期刊的记载情况分析 |
4.1.3 研究阶段划分 |
4.2 居住小区的规划建设阶段 |
4.2.1 规划建设概况 |
4.2.2 规划结构与规模 |
4.2.3 规划布局特征 |
4.2.4 对节约用地和提高居住密度的强调 |
4.3 居住区的规划建设阶段 |
4.3.1 综合开发模式 |
4.3.2 区位特征 |
4.3.3 规划结构与规模 |
4.3.4 规划布局特征 |
4.3.5 综合区的建设 |
4.4 旧城区改造与更新阶段 |
4.4.1 发展历程概述 |
4.4.2 改造方式 |
4.5 “试点工程”推动下的居住小区规划建设阶段 |
4.5.1 规划建设概况 |
4.5.2 规划布局特征 |
4.5.3 规划结构的模式化与突破 |
4.5.4 地方传统居住文化的借鉴 |
4.5.5 社区的营造与物业管理兴起 |
4.6 特征总结 |
4.6.1 住区的建设机制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
4.6.2 住区规划布局手法的多样化 |
4.6.3 住区组织结构向多元化发展 |
4.6.4 从人的需求出发营造居住环境 |
4.6.5 居住观念的改变促进了住区功能布局的更新 |
4.7 本章小结 |
5 房地产开发主导时期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1998 年至今) |
5.1 多元化的城市住区实践与研究概况 |
5.1.1 社会经济背景与住房建设概况 |
5.1.2 建筑类期刊的记载情况分析 |
5.1.3 研究阶段划分 |
5.2 商品房住区的快速发展阶段 |
5.2.1 规划建设实践与研究概况 |
5.2.2 商品房住区的空间分布特征 |
5.2.3 商品房住区的开发规模特征 |
5.2.4 商品房住区的规划布局特征 |
5.2.5 商品房住区的特色和风格塑造 |
5.2.6 城市住区类型的多样化 |
5.3 城市住区的多元化发展阶段 |
5.3.1 规划建设实践与研究概况 |
5.3.2 商品房住区的品质提升 |
5.3.3 保障房住区的规划建设 |
5.3.4 既有住区更新改造的探索与实践 |
5.3.5 城中村改造问题的探索与实践 |
5.4 城市住区的转型发展阶段 |
5.4.1 规划建设实践与研究概况 |
5.4.2 城市住区在实践发展中的问题总结 |
5.4.3 城市住区规划新模式的探索 |
5.4.4 既有住区更新改造的进一步探索与实践 |
5.5 特征总结 |
5.5.1 从传统住区规划到社区规划 |
5.5.2 城市住区空间分布的郊区化 |
5.5.3 城市住区空间结构的集约化 |
5.5.4 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多元化 |
5.6 本章小结 |
6 总结 |
6.1 建筑类期刊中相关论文统计分析 |
6.1.1 相关期刊论文的统计分析 |
6.1.2 建筑类期刊反映的我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演变历程 |
6.2 建筑类期刊反映的我国当代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演变特征 |
6.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2)昆明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配置调研(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配置情况调研 |
2 调研情况分析 |
2.1 信息设施系统 |
2.2 公共安全系统 |
2.3 建筑设备管理系统 |
2.4 信息化应用系统 |
2.5 智能化集成系统 |
2.6 智能家居 |
3 结语 |
(3)物联网技术在老旧小区物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与评价 ——以滨河花园小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第2章 住宅小区物联网技术应用理论概述 |
2.1 物业管理概述 |
2.1.1 物业管理概念 |
2.1.2 物业管理服务体系 |
2.1.3 现代物业管理创新的趋势 |
2.2 物联网技术概述 |
2.2.1 物联网概念 |
2.2.2 物联网技术 |
2.3 物联网技术在住宅小区应用概述 |
2.3.1 智慧小区与物联网技术应用 |
2.3.2 物联网技术住宅小区应用的优势 |
2.3.3 物联网技术落地应用 |
2.4 AHP一模糊评价模型 |
2.5 小结 |
第3章 住宅小区物联网技术应用评价模型构建 |
3.1 评价原则 |
3.1.1 科学性原则 |
3.1.2 实用性原则 |
3.1.3 综合性原则 |
3.2 评价指标 |
3.2.1 评价指标体系的筛选 |
3.2.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3.3 评价模型构建 |
3.3.1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
3.3.2 计算指标权重 |
3.4 小结 |
第4章 实证研究 |
4.1 滨河花园小区现状 |
4.1.1 小区概况 |
4.1.2 小区发展现状 |
4.2 物业管理服务体系现状 |
4.2.1 滨河花园小区物业服务 |
4.2.2 物业管理服务存在的问题 |
4.3 物联网技术在滨河花园小区中的具体应用 |
4.4 分层次多级模糊评价 |
4.4.1 评价集和评价数据的建立 |
4.4.2 综合评价值计算 |
4.4.3 评价结论 |
4.5 小结 |
第5章 滨河花园小区物联网技术应用的优化举措 |
5.1 应用系统的优化举措 |
5.1.1 物业管理系统的优化 |
5.1.2 视频监控系统的优化 |
5.1.3 电子巡更系统的优化 |
5.1.4 停车管理系统的优化 |
5.1.5 电子围栏系统的优化 |
5.2 应用技术的优化举措 |
5.2.1 完善技术方案增加产品选型 |
5.2.2 提升系统集成性和设备先进性程度 |
5.2.3 提高网络安全性的水平 |
5.3 应用管理的优化举措 |
5.3.1 做好顶层设计和标准制定 |
5.3.2 建设专业化人才梯队 |
5.4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滨河花园小区物联网技术应用调查问卷 |
致谢 |
(4)生态居住区景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发展状况 |
1.3.2 国外发展状况 |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创新点 |
1.5 研究范围、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范围 |
1.5.2 研究方法 |
1.5.3 技术路线 |
2 生态居住区景观设计理论 |
2.1 概念 |
2.1.1 居住区 |
2.1.2 生态景观 |
2.1.3 生态居住区 |
2.2 理论支撑 |
2.2.1 人居环境科学 |
2.2.2 景观生态学 |
2.2.3 生态设计学 |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3 生态型居住区相关案例分析 |
3.1 北京市北潞春绿色生态居住小区 |
3.1.1 项目概况 |
3.1.2 特色分析 |
3.1.3 借鉴意义 |
3.2 九江市满庭春MOMΛ生态居住区 |
3.2.1 项目简介 |
3.2.2 特色分析 |
3.2.3 借鉴意义 |
3.3 乡愁设计–低成本回迁社区生态景观营造 |
3.3.1 项目简介 |
3.3.2 特色分析 |
3.3.3 借鉴意义 |
3.4 本章小结 |
4 生态型居住区景观设计关键问题研究 |
4.1 生态型居住区的规划要求 |
4.1.1 生态居住区规划基本原则 |
4.1.2 生态居住区规划基本规范标准 |
4.2 生态系统的构建 |
4.2.1 水体生态系统 |
4.2.2 绿地生态系统 |
4.2.3 道路生态系统 |
4.2.4 景观设施系统 |
4.3 生态居住区景观评价体系 |
4.3.1 评价指标体系确定 |
4.3.2 评价指标体系各指标权重的确定 |
4.3.3 本节总结 |
4.4 生态居住区总体设计 |
4.4.1 建筑总体设计 |
4.4.2 道路总体设计 |
4.4.3 植物景观总体设计 |
4.4.4 水系总体设计 |
4.4.5 噪音控制总体设计 |
4.4.6 景观设施总体设计 |
4.4.7 运用新环保材料 |
4.4.8 垃圾分类和废弃物回收 |
4.5 本章小结 |
5 台州天长路生态居住区景观设计 |
5.1 项目基本情况 |
5.1.1 上位规划 |
5.1.2 区位分析 |
5.1.3 场地现状分析 |
5.1.4 用地条件分析 |
5.1.5 生态情况分析 |
5.2 总体设计 |
5.2.1 设计定位 |
5.2.2 设计主导思想 |
5.2.3 总平面布局 |
5.2.4 景观结构 |
5.2.5 功能分区 |
5.2.6 道路规划 |
5.2.7 生态设计措施 |
5.2.8 噪声污染处理 |
5.2.9 休闲健身系统 |
5.3 景观节点设计 |
5.3.1 迎宾入口广场区 |
5.3.2 中心阳光大草坪区 |
5.3.3 悠然研学科普区(微型农园) |
5.3.4 全龄段儿童活动区 |
5.3.5 老年人活动区 |
5.3.6 晴雨花园(旱溪) |
5.4 植物种植设计 |
6 结语与展望 |
6.1 结语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生态居住区景观环境评价指标因子权重确立调查问卷 |
个人简介 |
致谢 |
(5)智能小区服务系统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智能小区概述 |
1.2.1 智能建筑 |
1.2.2 智能小区的概念 |
1.2.3 智能小区的功能及构成 |
1.2.4 智能小区的分类 |
1.3 研究现状 |
1.4 小区智能化建设的发展趋势 |
1.5 本文研究内容 |
2 智能小区服务系统整体架构与相关技术 |
2.1 智能小区服务系统多功能集成 |
2.2 智能小区服务系统多功能集成相关技术 |
2.2.1 智能小区服务系统多功集成方案 |
2.2.2 智能小区服务系统多功能集成开发平台选型 |
2.3 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小区服务系统中的应用 |
2.3.1 RFID技术的应用 |
2.3.2 无线传感器技术的应用 |
2.4 本章小结 |
3 智能小区监管服务系统设计 |
3.1 智能小区监管服务系统硬件设计 |
3.1.1 小区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硬件设计 |
3.1.2 小区停车场管理系统硬件设计 |
3.2 智能小区监管服务系统软件设计 |
3.2.1 小区建筑设备监控系统软件设计 |
3.2.2 小区停车场管理系统软件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4 智能小区安全服务系统设计 |
4.1 智能小区安全服务系统硬件设计 |
4.1.1 小区消防火灾报警系统硬件设计 |
4.1.2 小区电子巡更系统硬件设计 |
4.2 智能小区安全服务系统软件设计 |
4.2.1 小区火灾报警系统软件设计 |
4.2.2 小区电子巡更系统软件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5 智能小区服务管理系统应用实现 |
5.1 智能小区服务管理系统的设计 |
5.1.1 智能小区服务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
5.1.2 智能小区服务管理系统子模块需求分析 |
5.1.3 智能小区服务系统模块设计 |
5.2 智能小区服务系统数据库的构建 |
5.2.1 数据库的选择 |
5.2.2 数据库的设计 |
5.3 系统运行环境及环境变量设置 |
5.4 智能小区服务系统功能模块实现 |
5.4.1 智能小区监管服务系统模块实现 |
5.4.2 智能小区安全服务系统模块实现 |
5.5 平台运行与测试 |
5.5.1 测试对象和测试结果 |
5.5.2 测试分析与结论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住宅小区智能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1 研究的目的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的目的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 |
1.3.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智能小区概述 |
2.1 概述 |
2.2 智能化住宅小区的总体结构 |
2.3 小区综合集成系统功能与特点 |
2.3.1 智能小区特点 |
2.3.2 系统功能与特点 |
第三章 住宅小区自控系统 |
3.1 概述 |
3.2 系统组成 |
第四章 消防报警系统 |
4.1 火灾探测 |
4.2 联动控制 |
4.3 集-散型智能火灾报警、联动设备 |
第五章 安防保卫系统 |
5.1 闭路电视与监控系统 |
5.2 电子门禁系统 |
5.3 楼宇对讲系统 |
第六章 物业管理系统 |
6.1 停车场管理系统 |
6.2 巡更管理系统 |
6.3 周界报警系统 |
第七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7)精装修小区电气项目管理系统配置研究 ——以南京栖庭住宅小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国内外精装修住宅小区发展简述 |
1.1.1 国外精装修住宅发展概况 |
1.1.2 国内装修住宅小区发展历程概况 |
1.2 电气项目在精装修住宅小区中运用概述 |
1.2.1 电气项目在精装修住宅小区中重要性分析 |
1.2.2 精装修住宅小区中电气项目特点 |
1.3 从物业角度对精装修住宅小区电气系统配置及项目管理分析 |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逻辑框架 |
第二章 精装修住宅小区电气项目系统配置的理论分析 |
2.1 从全寿命期理论展开对精装修住宅小区电气系统配置分析 |
2.1.1 全寿命周期理论概述 |
2.1.2 工程全寿命周期理论概述 |
2.1.3 全寿命期评估 |
2.1.4 全寿命周期理论在精装修小区电气系统配置时的应用 |
2.2 从设备更新理论对精装修住宅电气系统配置分析 |
2.2.1 设备更新概述 |
2.2.2 设备更新的途径 |
2.2.3 设备更新理论 |
2.2.4 设备更新理论在电气系统配置时的应用 |
2.3 ABC分类法对研究对象的分析 |
2.3.1 ABC分类法概述 |
2.3.2 运用ABC分类法从造价方面分析精装修住宅 |
2.3.3 运用ABC分类法从物业管理角度分析精装修住宅 |
第三章 精装修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配置研究 |
3.1 精装修住宅智能化系统概述 |
3.1.1 智能化系统住宅简述 |
3.1.2 智能化住宅与精装修住宅关系分析 |
3.2 精装修住宅小区智能化的构成及成本分析 |
3.2.1 住宅小区智能化设计原则 |
3.2.2 精装修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结构 |
3.2.3 栖庭精装修住宅小区智能化研究重点分析 |
3.3 智能化网络方案分析 |
3.3.1 小区智能化网络组网方式简述及比较 |
3.3.2 方案经济性比较 |
3.3.3 基于全寿命周期理论对后期投资分析 |
3.4 对讲系统方案选取分析 |
3.4.1 各种对讲系统结构分析 |
3.4.2 栖庭项目对讲系统成本与功能比较分析 |
3.4.3 运用设备更新理论分析对讲设备 |
3.4.4 精装修小区对讲系统的拓展性分析 |
第四章 精装修住宅小区停车系统研究 |
4.1 精装修住宅小区智能化车辆管理系统 |
4.1.1 车辆智能化管理系统必要性分析 |
4.1.2 当前小区车辆智能化管理系统的功能 |
4.2 栖庭项目车辆管理系统方案选取 |
4.2.1 车辆管理系统方案选取原则 |
4.2.2 栖庭项目停车场管理系统产品方案对比分析 |
4.3 精装修住宅小区立体停车系统分析 |
4.3.1 实施立体停车的必要性研究 |
4.3.2 当前我国立体车库行业发展情况 |
4.3.3 立体停车系统方案选取分析 |
4.4 充电桩系统分析 |
4.4.1 充电桩系统简述 |
4.4.2 住宅小区内安装充电桩系统的方案分析 |
4.4.3 两种解决方案的对比分析 |
第五章 精装修住宅小区中央空调系统研究 |
5.1 精装修住宅小区空调系统概述 |
5.2 精装修住宅小区空调系统成本经济性分析 |
5.2.1 分户式中央空调的类型 |
5.2.2 建筑物的能耗及空调方案分析 |
5.2.3 空调投资经济性比较 |
5.2.4 两种方案年度运行费用计算 |
5.2.5 对于两种方案分析后结论 |
5.3 栖庭中央空调技术性能分析 |
5.4 栖庭中央空调项目管理质量控制分析 |
第六章 栖庭精装修住宅小区其它电气项目分析 |
6.1 栖庭精装修住宅小区供电系统分析 |
6.2 栖庭精装修住宅小区户内电气设计及配置要点概述 |
6.3 栖庭精装修住宅小区室内电气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
6.3.1 主体施工阶段电气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
6.3.2 二次配管穿线阶段电气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
6.3.3 装修施工前的电气项目交接及成品保护要点 |
6.3.4 装修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管理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及其集成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S |
第1章 绪论 |
1.1 智能小区的概念与组成 |
1.2 智能小区的发展及现状 |
1.3 智能小区的类别及其分类标准 |
1.4 智能小区的设计原则 |
1.5 古郡豪苑小区工程概况 |
1.5.1 总体规划设计 |
1.5.2 小区给、排水设计 |
1.5.3 小区暖通、空调设计 |
1.5.4 小区供电、照明设计 |
1.5.5 小区防火设计 |
1.6 小区智能化系统总体设计 |
1.6.1 用户需求分析 |
1.6.2 功能定位 |
1.6.3 小区智能化系统设计总方案 |
1.7 本文内容与论文安排 |
第2章 古郡豪苑小区公共设备监控管理系统设计 |
2.1 公共设备管理监控系统的内容及设计要求 |
2.2 公共设备管理系统的监控内容 |
2.2.1 给排水监控系统 |
2.2.2 小区热交换站的监控系统 |
2.2.3 供配电监测系统 |
2.2.4 照明控制系统 |
2.2.5 电梯控制系统 |
2.2.6 公共设备管理系统监测点的统计 |
2.3 控制系统的选择 |
2.3.1 系统的选择 |
2.3.2 工作站的结构 |
2.3.3 工作站的功能 |
2.4 DDC的选择与布置 |
2.4.1 DDC的选择 |
2.4.2 DDC的布置 |
2.5 现场检测设备的选择 |
2.6 线路的敷设 |
2.7 系统的供电 |
第3章 古郡豪苑小区综合安全防范系统设计 |
3.1 闭路电视监控系统 |
3.1.1 系统概述 |
3.1.2 系统功能 |
3.1.3 系统设计 |
3.2 周界防护系统 |
3.2.1 系统概述 |
3.2.2 系统功能 |
3.2.3 系统设计 |
3.3 电子巡更系统 |
3.3.1 系统概述 |
3.3.2 系统功能 |
3.3.3 系统设计 |
3.4 出入口管理、可视对讲与家庭报警系统设计 |
3.4.1 系统概述 |
3.4.2 古郡豪苑小区系统设计 |
3.5 古郡豪苑小区停车场系统的设计 |
3.5.1 古郡豪苑小区停车场系统功能 |
3.5.2 古郡豪苑小区停车场系统入口设备及流程 |
3.5.3 古郡豪苑小区系统出口设备及流程 |
3.5.4 系统的配置及功用 |
3.5.5 车辆管理系统的结构及线路设计 |
3.6 安全防范系统集成的设计 |
3.6.1 古郡豪苑小区综合安全防范系统功能 |
3.6.2 古郡豪苑小区子系统集成的实现 |
第4章 古郡豪苑小区消防与公共广播系统设计 |
4.1 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系统设计 |
4.1.1 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系统功能及组成 |
4.1.2 古郡豪苑小区建筑物火灾自动报警保护等级的确定 |
4.1.3 古郡豪苑小区系统形式的选择 |
4.1.4 火灾探测器的选择 |
4.1.5 火灾手动报警按钮和消火栓报警按钮的设置 |
4.1.6 火灾应急广播及消防电话系统 |
4.1.7 火灾应急照明 |
4.1.8 控制器的选型 |
4.1.9 自动报警联动控制的设计 |
4.1.10 消防值班室 |
4.1.11 消防系统布线 |
4.2 古郡豪苑小区公共广播系统设计 |
4.2.1 系统的功能要求 |
4.2.2 古郡豪苑小区公共广播系统的设计 |
4.2.3 产品选择 |
4.2.4 小区公共广播系统线路敷设 |
第5章 古郡豪苑小区远程抄表及物业管理系统设计 |
5.1 古郡豪苑小区远程抄送系统的设计 |
5.1.1 远程抄表系统概述 |
5.1.2 古郡豪苑小区远程抄表系统功能 |
5.1.3 古郡豪苑小区远程抄表系统的工作组成 |
5.1.4 古郡豪苑小区远程抄表系统设备选择与布置 |
5.1.5 古郡豪苑小区远程抄表系统线型选择与敷设方式 |
5.1.6 古郡豪苑小区远程抄表系统结构 |
5.2 古郡豪苑小区物业管理系统设计 |
5.2.1 物业管理系统概述 |
5.2.2 物业管理系统的功能分析 |
5.2.3 古郡豪苑小区物业管理系统的管理内容 |
5.2.4 物业管理系统实现 |
第6章 古郡豪苑小区通信网络系统设计 |
6.1 古郡豪苑小区有线电视系统设计 |
6.1.1 有线电视系统概述 |
6.1.2 有线电视系统组成与各部分功能 |
6.1.3 古郡豪苑小区有线电视系统设计 |
6.1.4 古郡豪苑小区有线电视系统线缆选择与敷设 |
6.2 古郡豪苑小区计算机网络系统设计 |
6.2.1 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功能 |
6.2.2 计算机网络系统组成 |
6.2.3 古郡豪苑住宅小区网络设计 |
6.2.4 网络连接部件的配置 |
6.2.5 古郡豪苑住宅小区网络工作组分区 |
6.2.6 小区布线及敷设方式 |
第7章 古郡豪苑小区系统集成设计 |
7.1 智能小区系统集成概念 |
7.2 智能化小区系统集成的必要性 |
7.3 智能小区系统集成的功能 |
7.4 智能小区的集成技术 |
7.4.1 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技术 |
7.4.2 通信技术 |
7.4.3 互联软件技术 |
7.5 智能小区的集成模式 |
7.6 智能小区系统集成设计 |
7.6.1 智能小区系统集成设计一般规定 |
7.6.2 系统集成设计思想 |
2.6.3 系统集成设计原则 |
7.6.4 智能小区系统集成设计的步骤 |
7.7 古郡豪苑小区智能化系统集成设计 |
7.7.1 古郡豪苑小区系统集成需求分析 |
7.7.2 小区智能化系统集成设计思想 |
7.7.3 小区智能化系统集成设计方案的确定 |
7.7.4 古郡豪苑智能小区系统选型 |
7.7.5 Honeywell EBI系统简介 |
7.7.6 古郡豪苑小区系统集成的实现 |
第8章 小区机房、智能化系统供电及安全设计 |
8.1 设计依据 |
8.2 古郡豪苑小区机房概况 |
8.2.1 小区机房功能 |
8.2.2 机房等级确定 |
8.2.3 古郡豪苑小区机房建筑及环境条件 |
8.2.4 古郡豪苑小区机房设备布置及线路敷设 |
8.3 古郡豪苑小区智能化系统供电 |
8.4 古郡豪苑小区机房防雷接地设计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小区消防系统设计图纸 |
A.1 车库消防系统图 |
A.2 车库消防平面图 |
A.3 物业中心消防系统图 |
A.4 物业中心地下层消防平面图 |
A.5 物业中心一层消防平面图 |
A.6 物业中心二层消防平面图 |
A.7 18层住宅消防系统图 |
A.8 住宅地下一层消防平面图 |
A.9 住宅地下二层消防平面图 |
A.10 住宅首层消防平面图 |
A.11 住宅二-十八层消防平面图 |
A.12 住宅跃层弱电及消防平面图 |
(9)住宅小区智能化产品系统和谐整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智能住宅及智能小区的发展历程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和谐整合的基本理论 |
2.1 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和谐整合概念及辨析 |
2.1.1 基本概念及定义 |
2.1.2 小区智能化系统和谐整合概念的界定 |
2.2 客户需求层次理论分析 |
2.2.1 消费者需求理论概况 |
2.2.2 房地产消费者需求层次的构建 |
2.2.3 多属性效用理论简介 |
2.3 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分析流程 |
2.3.1 系统分析方法 |
2.3.2 系统分析工作流程 |
2.4 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和谐整合的流程分析 |
2.4.1 系统和谐整合运行的一般流程 |
2.4.2 智能化产品和谐整合系统的构建流程 |
2.4.3 智能化系统和谐整合的主题判定、分解及漂移 |
2.4.4 智能化系统和谐整合的路径选择与机制建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的分析及构建 |
3.1 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目标树分析 |
3.1.1 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不和谐现象分析 |
3.1.2 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目标树的构建 |
3.2 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外部环境分析 |
3.3 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模型分析 |
3.3.1 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技术模型 |
3.3.2 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功能模型 |
3.3.3 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经济模型 |
3.3.4 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绿色低碳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住宅小区智能化产品和谐整合 |
4.1 和谐整合主题的判定与分解 |
4.1.1 和谐整合的主题涵义 |
4.1.2 和谐整合主题在市场维度上漂移 |
4.1.3 整合层次划分 |
4.2 消费者需求和谐整合 |
4.2.1 消费者需求影响因子分析 |
4.2.2 消费者需求指标建立 |
4.2.3 消费者需求和谐性整合 |
4.3 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指标体系建立 |
4.3.1 表征消费者与功能关系和谐性评价指标 |
4.3.2 表征消费者与经济关系和谐性评价指标 |
4.3.3 表征消费者与绿色低碳功能和谐性评价指标 |
4.4 小区智能化系统和谐性评价 |
4.4.1 消费者需求角度和谐性分析的实质 |
4.4.2 和谐性评价模型的目标及假设条件 |
4.4.3 基于多属性效用理论的和谐性评价模型的建立 |
4.5 小区智能化产品和谐整合的运行路径 |
4.5.1 和谐整合的路径选择 |
4.5.2 小区智能化产品和谐整合的运行过程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现代住宅小区智能化技术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数字社区、数字城市建设需求 |
1.1.2 住宅绿色化和生态化发展要求 |
1.2 现代智能化住宅小区概述 |
1.2.1 智能小区的概念 |
1.2.2 智能化住宅小区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3 绿色生态住宅小区的提出和发展趋势 |
1.3 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技术发展及研究现状 |
1.4 本文所涉及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现代住宅小区中绿色生态技术的应用 |
2.1 太阳能的利用 |
2.1.1 太阳能利用技术 |
2.1.2 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 |
2.2 水资源利用和处理技术 |
2.2.1 中水回用技术 |
2.2.2 雨水收集和利用 |
2.2.3 直饮水处理 |
2.3 室内空气调节控制及其节能技术 |
2.3.1 空调系统的组成 |
2.3.2 水环热泵型空调技术 |
2.3.3 地源热泵型空调技术 |
2.3.4 太阳能空调技术 |
2.4 住宅小区声环境 |
2.4.1 小区声环境 |
2.4.2 住宅声环境 |
2.5 住宅小区光环境 |
2.5.1 建筑物的设计和布局 |
2.5.2 自动遮阳系统 |
2.5.3 绿色照明 |
2.6 住宅小区热环境 |
2.6.1 小区热环境的主要参数 |
2.6.2 住宅小区热环境技术 |
2.7 小区绿化系统 |
2.7.1 概念及功能 |
2.7.2 小区绿化技术 |
2.7.3 小区绿化系统的维护管理 |
2.8 小区废弃物管理与处理系统 |
2.9 小区绿色建筑材料系统 |
2.10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现代住宅小区生态环保系统监控的设计研究 |
3.1 住宅小区传统智能化子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
3.1.1 安全防范子系统 |
3.1.2 智能小区信息管理与设备监控子系统 |
3.1.3 信息网络子系统 |
3.2 太阳能利用系统监控 |
3.2.1 太阳能热水系统监控 |
3.2.2 太阳能光伏发电监控系统 |
3.3 水系统智能化监控 |
3.3.1 中水处理监控系统 |
3.3.2 直饮水智能化监控系统 |
3.4 自动喷淋监控系统 |
3.5 空调系统智能化监控 |
3.5.1 空调系统的智能化管理 |
3.5.2 地源热泵型空调监控系统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SynchroIBMS集成系统的实现 |
4.1 基于SynchroIBMS集成系统具体实现 |
4.1.1 现场设备组网配置 |
4.1.2 SynchroIBMS监控平台的开发与配置 |
4.1.3 SynchroIBMS服务器的配置 |
4.1.4 OPC服务器配置 |
4.1.5 SynchroIBMS客户端的配置 |
4.1.6 建立实时信息门户 |
4.2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智能化住宅小区系统配置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以建筑类期刊为源探究中国当代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演变[D]. 边雨.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2)
- [2]昆明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配置调研[J]. 张曙. 建筑电气, 2021(02)
- [3]物联网技术在老旧小区物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与评价 ——以滨河花园小区为例[D]. 黄彩建. 扬州大学, 2020(04)
- [4]生态居住区景观设计研究[D]. 郑舒煜.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7)
- [5]智能小区服务系统设计与开发[D]. 伊海龙.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1)
- [6]住宅小区智能控制系统设计[D]. 黄宝生. 广西大学, 2019(06)
- [7]精装修小区电气项目管理系统配置研究 ——以南京栖庭住宅小区为例[D]. 马柏扬. 东南大学, 2016(04)
- [8]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及其集成的设计[D]. 于江利. 北京建筑大学, 2013(09)
- [9]住宅小区智能化产品系统和谐整合研究[D]. 刘东旭.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0(02)
- [10]现代住宅小区智能化技术应用的研究[D]. 王超. 长安大学, 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