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歇尔计划与早期欧洲一体化进程

马歇尔计划与早期欧洲一体化进程

李莉[1]2003年在《马歇尔计划与早期欧洲一体化进程》文中研究表明“马歇尔计划”又称“欧洲复兴方案”,是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演讲时正式提出的援助欧洲的经济扩张计划。马歇尔计划是在冷战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美国通过实施马歇尔计划稳定了西欧各国资产阶级的统治,遏制了苏联,确保了美国的霸权地位。美国在实行马歇尔计划时首次正式提出“欧洲一体化”的观念,为欧洲的复兴和发展指明了方向。西欧各国在马歇尔计划的推动下建立了一系列经济合作机构,使西欧经济重新步入正轨,并为此后的欧洲一体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考察一下马歇尔计划实施期间美国关于欧洲一体化政策的形成和发展,希望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一时期的美欧关系。本文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详细说明了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的背景、原因以及马歇尔计划中“欧洲一体化”观念的形成和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格局,大战结束后,美苏战时同盟逐渐破裂,开始了争夺欧洲的新较量。美国在1945-1947年间在“平衡恢复”政策的指导下,对欧洲进行了一系列的援助,但效果甚微。1947年6月5日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讲揭开了马歇尔计划的序幕。马歇尔计划与以往的经济援助计划相比有新的特点,首次正式提出了“欧洲一体化”观念。美国支持欧洲一体化是与美国的全球战略和自身利益分不开的,本文进一步分析了美国支持欧洲一体化的原因。 第二部分具体分析了欧洲国家对马歇尔计划以及“欧洲一体化”观念的反应。西欧各国对马歇尔计划表示欢迎,并于1947年7月成立了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CEEC)来配合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在整个援助过程中,美国始终支持欧洲一体化进程,但在具体行动上却困难重重。欧洲经济合作组织(OEEC)的成员国虽然在表面上接受了这一观念,但实际上仍以各国的国家利益为主,OEEC仍然是一个政府间合作组织。尽管西欧各国在OEEC中的合作程度有限,但它毕竟营造了一种合作的气氛。OEEC在一定程度上为此后欧洲一体化的正式起步奠定了基础,拉开了欧洲一体化的序幕。 第叁部分着重叙述了舒曼计划的提出以及欧洲煤钢联营的建立,从而标志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正式起步。在美国的支持下,1950年5月法国提出了舒曼计划,这一计划顺应了西欧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迎合了美国关于经济一体化的要求和复兴德国的需要。1952年8月成立的欧洲煤钢联营代表着欧洲联合从政府间合作阶段正式发展到了一体化阶段。到1952年马歇尔计划结束时,西欧国家成立的一系列经济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原来民族国家的界限,加强了西欧各国的经济联系。 第四部分着重说明了马歇尔计划实施期间美国对早期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推动作用,进而分析了这一时期的美欧关系。美国在马歇尔计划实施期间通过经济援助和施加政治压力等手段,帮助西欧建立了一系列区域性合作机构,推动了早期的欧洲一体化进程。但是,美国积极推动欧洲一体化归根到底是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是为了更有效地保障美国在大西洋联盟中的领导地位和更有效地与苏联争霸。

赵贞[2]2012年在《欧洲一体化启动阶段的美国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欧国家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开启一体化建设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是对国际政治理论的研究范式是一个重大的突破。自此以后相关的欧洲一体化理论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但是,传统的欧洲一体化理论如联邦主义、功能主义、政府间主义在研究方法上由于只关注于欧洲地区内部因素对一体化的影响,存在明显的不足。西欧国家启动一体化建设并不完全是西欧国家自身决定的,启动一体化建设与西欧所处的特殊时代有着不可割舍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西欧启动一体化建设就不能不考虑美国因素的作用。二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名副其实的霸权国,国际关系格局呈现出两极对立的特征,美国与西欧盟国的利益相关度处于高位状态,并且两者之间的力量对比悬殊,西欧启动一体化正是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基于此,本论文将研究焦点定位于1945—1958年西欧启动一体化建设的起点上主要运用霸权的有关理论分析西欧启动一体化。在国际政治理论中霸权是指一个国家或政府所具备的领导、权威或影响并且由此形成的在一个时空范围内的政治支配地位。而霸权国就是指具有超群实力并对整个体系或其他国家处于支配和领导地位的国家。霸权与非霸权国关系类型可以分为制衡战略、追随战略和不介入战略,每一种关系类型都有其逻辑起点。叁种战略在理论上的延展受制于叁种关系的制约:国际体系结构、霸权国与非霸权国的利益相关度和霸权国与非霸权国的力量对比。叁种战略也是在这叁种关系的背景下理论化的,而这叁类因素是霸权国与非霸权国互动时呈现出的各种行为的根源。霸权国与特定地区的关系类型也主要分为支持战略、反对战略和不介入战略叁种形式。不同的战略同样有不同的逻辑起点。不同战略在理论上的延展也受制于叁种关系的制约:国际体系结构、霸权国与特定地区的利益相关度和霸权国与特定地区的力量对比。支持战略、反对战略和不介入战略战略也是在这叁种关系的背景下理论化的。在此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论文假定如果某一特定的地区内缺乏公认的起主导作用的国家且该地区是实现域外霸权国核心国家利益的关键,那么域外霸权国必然会对该地区的发展趋势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第二,霸权国与非霸权国和特定地区的行为关系受制于当时的国际体系、它们之间的利益相关度和力量对比关系的制约。西欧启动一体化建设可以用霸权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并且验证这一假定。二战后西欧经济遭受严重创伤,西欧面临着经济重建的迫切任务,用“共同体”的方法实现西欧的经济复兴是战后西欧各国政治领导人的共识,并且二战后西欧各国已经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但是,西欧真正启动一体化建设却是在美国介入之后开始的。出于对当时国际关系格局、美国与西欧各国利益相关度和两者力量对比的思考,美国在经济上制定了马歇尔计划,并且提出了西欧各国接受援助的基本原则即一体化原则。面对西欧国家对一体化原则阳奉阴违的态度,美国的立场毫不妥协,迫使西欧国家按一体化原则行事。美国对一体化原则的执着和坚持是西欧启动经济一体化的关键。出于对当时国际关系格局、美国与西欧各国利益相关度和两者力量对比的思考,美国从政治上制定了大西洋联盟的战略。但是建立大西洋联盟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这突出地表现在意大利的成员国资格和德国的成员国资格问题上。在意大利的成员国资格上分歧主要是美国内部,涉及到成立的联盟的性质问题:是建立大西洋联盟还是地中海联盟还是两个联盟同时建立,对于联盟性质的不同理解直接影响到西欧政治军事一体化的发展走向,最后美国决定建立大西洋联盟并同意意大利加入北约,这实际上承认了意大利在西欧的地位问题,对于后来西欧的政治经济一体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德国的成员国资格问题上,美国坚持重新武装德国并将德国纳入大西洋框架的设计之中,虽然法国坚决反对,但美国通过为西欧提供长久的军事保护的方法迫使法国放弃了先前的反对态度,使德国问题顺利解决,美国大西洋联盟的政治设计对于西欧的政治军事一体化建设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同样,美国在联邦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发展出了以联邦制治国的思想。在二战后美国也想将此思想应用到西欧的政治建设中,想将西欧建设成为联邦制的西欧。美国的联邦主义思想对于西欧走向联合的支持主要体现在美国对西欧各国基督教民主党上台执政的支持上。美国通过对基督教民主党的基本纲领的支持增强了西欧在基督教民主党领导下走向联合的意志和能力。研究历史的学术价值在于帮助学者理解现实问题。当今东亚的一体化建设在探索了十多年后仍处于起步阶段。但是,这不能泯灭国内外学者对于研究东亚一体化的热情。许多国内外学者将东亚的一体化建设与西欧的一体化建设作对比研究,希望从中找出东亚进行一体化建设的途径。但是,很多论文或者文献是从已有的西欧一体化的结果出发研究,而忽视了西欧一体化建设的起步阶段。在一体化建设问题上可以说现在的亚洲正处于1945—1958年的欧洲时期。在进行欧洲和亚洲的一体化建设的起点研究时,我们发现两者最大的相似性在于同样受到美国的影响,这一点是任何研究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学者都不可忽视的。美国对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影响同样受制于上面我们分析到的国际体系、利益相关度和力量对比叁大因素的制约,这叁大因素是促使美国插手东亚事务的最为重要的原因。但与西欧开启一体化时不同的是,美国在西欧一体化建设的开启之际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恰恰与美国在西欧的作用相反,在当今的东亚一体化建设在一超多强的单极霸权格局、高度的利益相关性和悬殊的力量对比叁重因素的造就下,美国霸权对东亚经济一体化却起了消极的阻碍作用。一方面美国霸权利用东亚各国自身的不足,进一步分化东亚各国一体化建设的意愿和能力;另一方面由于美国与东亚之间的关系是非对称的相互依赖,美国采取了分化东亚的全球战略和地区战略,并企图主导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所以说在美国的影响下东亚的经济一体化建设仍存在很多变数与困难。

丁祖煜[3]2013年在《艾森豪威尔政府对欧洲经济一体化政策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主要考察了艾森豪威尔政府的欧洲经济一体化政策与战后多边自由贸易体系发展的关系。本论文的主要观点是,对于美国而言,欧洲经济一体化不仅具有建设与加强欧洲盟友间制度化相互依存的政治战略考量,更是美国建立统一的欧洲自由大市场、引导欧洲国家与美国一道推动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真正运作、确保建立美国能在其中持续繁荣发达的国际经济秩序的战略设计。在传统的双边或多边自由贸易谈判因互惠对等与最惠国待遇等互相矛盾的自由贸易原则要求而难有成效之时,艾森豪威尔政府通过推动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与运作,利用美欧两大超级市场近乎对等的互惠减让克服了美欧各自的保护贸易倾向,也利用西欧两经济集团的潜在经济分裂情势,在欧洲经济共同体与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的贸易纷争中或有所偏袒,或分而治之,在促使欧洲经济共同体国家采取自由贸易政策的同时,也迫使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国家放弃倾向于特惠安排的欧洲自由贸易区设想,接受一度作为欧洲特惠安排标志的欧洲经合组织的改组,并转而支持关贸总协定框架下的多边自由贸易作为解决欧洲贸易之争的途径。欧美工业化国家间的多边自由贸易由此获得巨大推动,而美国塑造西方国际经济秩序的努力也取得了重大成功。作为基于史实叙述之上的经验总结,本论文还整合以下观点:欧洲一体化固然是欧洲人的事业,但在欧洲一体化早期进程中,欧洲一体化是美国整合欧洲盟友、实行对苏遏制、解决德国问题、塑造美国主导的西方国际秩序的根本性战略设计,是在制度化大国多边合作的国际秩序设计失效之后,美国重新设计的国际秩序构想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美国对欧洲联合思想与行动的因势利导,是战后美国创造新式国际和平秩序的富于创意的进攻性行动,是与冷战遏制相辅相成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设计。美国的欧洲一体化战略和政策的主要功效在于为盟友或敌手设计其未来国际地位,使他们在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之下,即便不是合作者,也不至于成为有力的挑战者。本论文主要包括如下几部分内容:引言部分讨论了既有的欧洲一体化的理论与史学研究的不足之处,并由此说明本论文的研究意义与开拓创新的大体方向。论文主体部分首先讨论了美国的欧洲一体化政策与战略的发生与发展,主要从国际经济失衡与美国构造开放性国际经济新秩序以解决此种失衡的角度,论述了欧洲经济一体化与多边自由贸易发展的内在因果联系;然后较详细地分别考察了美英欧各国在《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的谈判、欧洲自由贸易区谈判、改组欧洲经合组织、解决欧洲贸易纷争等重大国际情势发展中各自的战略动机、政策行为与外交互动,将各国,尤其是美国的战略设计与政策行为联系起来考察,以展现美国利用欧洲经济一体化,既将其作为解决德国问题与欧洲经济发展的工具,也防范欧洲特惠安排的形成,还推动了美欧工业化国家间的多边自由贸易发展的历史过程。最后,论文的结论部分对美国欧洲一体化与经济一体化的功效进行了总结,揭示了美国相关战略与政策的实质性效用,而不是根据档案词句人云亦云地恭维美国的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念。另外,也就某些历史的、政治经济学的理论问题稍作讨论。另外,在侧重论文研究主线的前提下,本论文还顾及了艾森豪威尔政府对欧洲经济一体化政策的其他方面,如美苏在第叁世界的经济战与共同市场纳入附属地问题、艾森豪威尔政府对共同农业政策之形成的影响、艾森豪威尔政府对煤钢共同体的政策等等方面。对这些附属性问题的考察,有助于更清晰全面地理解欧洲一体化战略在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中的重要地位与效用。

陈六生, 严双伍[4]2003年在《美国与欧洲一体化(1942—1957)》文中研究表明二战后期和战后初期 ,欧洲联合运动蓬勃发展。出于对外总体战略的需要 ,美国对早期欧洲一体化的进程极为关注 ,其态度和政策经历了由反对到谨慎支持再到积极介入的转变。作为一种重要的外部动力 ,美国的政策对早期欧洲一体化的顺利进行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陈路平[5]2015年在《法德合作与欧洲一体化的启动》文中研究表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德两国作为地区大国实现了从敌对到合作的转变。通过走欧洲联合道路,法德实现了和解,不仅成功地建立了德法亲密的伙伴关系,而且两国的深入合作,促使欧洲一体化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建立在欧洲一体化基础上的法德合作已成为大国合作的典范。实践证明,只有合作才能实现国家和区域的稳定和发展。特别是在区域一体化成为历史发展潮流的今天,地区大国的合作在区域一体化中发挥着重要的核心作用,为地区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领导力量,这对于促进区域合作深入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战后法德合作的历史,分析德法合作成功的基础和两国推动欧洲一体化启动的过程,从而为中日合作与东亚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以大国合作以及区域一体化的基础来建构本文的理论框架,介绍了二战后初期法国、德国欧洲政策的形成以及早期欧洲一体化的尝试,认为法德两个世仇冤家在特殊的国际背景下产生了共同的利益,走欧洲一体化道路成为两国实现各自国家利益的最佳方式。法德合作的思想基础是欧洲政治精英提出的法德和解思想与欧洲联合思想,现实基础是两国有合作的实力和意愿,同时战后初期美国的欧洲政策也是支持法德合作和欧洲一体化的。在内外部因素联合促成下,法德合作需要解决的最大政治障碍在于鲁尔问题,美国重新武装德国,使法国不得不主动提出方案来彻底解决鲁尔问题,舒曼计划便是为解决鲁尔问题而设计出来的绝佳方案。为了实施舒曼计划,以阿登纳、舒曼、莫内为代表的法德两国的领导人与政治精英进行了协调与谈判,在两国合作的基础上共同推动了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成立,这是第一个具有超国家性质的机构,它既是法德和解的开端,同时标志着欧洲一体化的正式启动。法德合作确立了两国在欧洲一体化建设中的领导地位,也为欧洲煤钢联营设计了可行的制度和目标,奠定了欧洲一体化的框架和大体方向,对以后的欧洲一体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丁超[6]2011年在《冷战时期中国与欧共体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论文将中国与欧共体关系放在冷战背景下长时段考察,意在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中国与欧共体关系的互动特点及演变历程,分析冷战国际背景、冷战思维对于中国与欧共体关系的影响,总结中国与欧共体双方为实现共同利益而进行的跨越意识形态分歧、反对霸权主义的合作经验,以期对国际政治经济区域化合作加强形势下的国际关系处理有资鉴意义。论文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历史学的实证考察为基础,综合运用多学科研究方法,纵向切入,横向分析,把理论与史实相结合,把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对冷战背景下中国和欧共体的主体性角色给以科学定位,突出在外部国际政治形势和内生环境变化的情况下,双方关系的相对自主性而非完全依附性、相互依存性而非直接对抗性、政治主导性而非完全经贸性。根据世界格局对国际关系影响的基础性、中国与欧共体作为冷战主体的特殊性、冷战背景下中国与欧共体关系发展的阶段性、国家利益对国际政治行为体对外活动影响的决定性,论文内容分为五章。第一章选取冷战背景作为切入点,在探讨学术界关于“冷战”的现有理解与局限的基础上,引出“冷战主体”概念,深入分析冷战主体的差异性,专门探讨“超级大国挤压下的中国与欧共体”作为冷战主体在冷战进程中表现出的特殊性,为文章主体内容的展开提供切入点与立论基础。论文主体部分按照中国与欧共体关系在冷战背景下演变的阶段性特征分为四章:“阵营对立时期中国与早期一体化的西欧”(第二章)、“缓和时期中国与欧共体关系的建立与发展”(第叁章)、“新冷战时期中国与欧共体关系的全面发展”(第四章)、“冷战结束时期中国与欧共体关系的曲折发展”(第五章)。20世纪4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期是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尖锐对峙时期,冷战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迅速扩展,对抗不断升级并有着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中国与西欧国家处于冷战在亚洲、欧洲对峙的最前沿,受到的威胁最直接、最严重,为了生存与安全,中国与西欧主要国家分属于对立的两大阵营,双方虽然没有直接的利益冲突,但接触有限,中国对欧洲一体化的看法带有相当多的意识相态偏见,妨碍了对欧洲一体化认识的客观性,延缓了中欧关系的正常化。20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国际关系中的冷战对峙趋于缓和,冷战阵营开始分裂与瓦解,国际政治体系趋向多极化,东西方缓和的势头越来越明显。新的形势下,“共同的安全需要”成为中国与欧共体成员国最重要的战略利益,制止超级大国的核竟赛、维护世界和平,成为双方共同合作的基础,中国与欧共体成员国关系迅速发展,与欧洲经济共同体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进入20世纪80年代,美苏关系回到全面对抗的新冷战状态。新冷战对抗延续时间不长、对抗程度平缓、涉及范围较窄,美苏各自的盟国同美苏的政策和行动存在分歧,保持了相当的距离,中国基本上没有介入。中国与欧共体双方在一种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中能够更好地认识各自及双方共同的利益与国际责任,’双方关系进入到历史上的最好时期。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到90年代初,在相对平缓的国际背景下,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美苏主导的两极对峙格局走向解体,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抗终结。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跌入低谷,西方国家发起对中国和平演变的强大攻势下,欧共体及其成员国,单方面推出一系列制裁中国的措施,中国与欧共体关系骤然回冷。但是,时隔不久,双方关系乍寒还暖,继续发展。论文最后选取“国家利益”作为立论分析的逻辑起点,深入分析了影响中国与欧共体关系发展演变的基本动因,对中国与欧共体关系发展的前景进行了展望,进而完成对“冷战背景下中国与欧共体关系研究”的理论分析与总结。

赵丽[7]2009年在《欧洲一体化初期的美国对欧政策初探》文中认为在欧洲一体化的初期,美国同时承担推动者、制衡者和超脱者叁重角色。首先,美国从政治、经济、军事叁个方面积极支持西欧各国推动一体化的进程;其次,美国以"制衡者"的身份平衡法、德、英叁个主要国家在欧洲一体化发展中的作用;再次,美国并没有直接地介入欧洲一体化进程,而是始终坚持其超脱者的身份,从而保证了美国整体外交战略的主动性。美国这叁重角色相互补充,有机统一,构成了欧洲一体化最初启动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

孔繁凤[8]2007年在《战后初期美国对欧洲一体化的反应与影响(1946-1951)》文中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大国垄断格局被以美,苏两个不同社会制度为首的两极格局取代。欧洲一体化也在孕育了千年后的这个国际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时代开始启动,当然欧洲一体化的发生必然与其自身条件的成熟密不可分,但在欧洲一体化的启动过程中,美国这个外部力量也是必不可少的。本文将展开分析战后初期美国对欧洲一体化的反应与影响。美国对欧洲这种“特殊”情结,不仅源于共同的历史渊源,文化传统和价值观上的认同,更多的是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对欧洲小伙伴的特殊关怀也是美国战后“全局观”的一部分,而欧洲一体化启动也离不开美国的帮助。本文也将着重分析冷战这个国际背景,冷战在欧洲一体化与美国态度转变的关系。历史证明,一旦欧洲均势被打破,美国必将平衡欧洲,在必要时机给与欧洲帮助,也就是选择二战后支持欧洲一体化,给他一个推动力,但美国绝对不会坐视欧洲强大统一到威胁自己的世界安全,因为美国的利益始终是第一位的。

蔡文娟[9]2017年在《一体化理论视域下“一带一路”推进的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的世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继续深入,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也正蕴含着深刻变化,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具体来说,世界经济相对呈现低迷态势、国际力量对比不断进行调整、国际秩序也进入转型的关键时期,同时,国际上大小冲突不间断,地区热点问题不停歇,个别国家不安分,屡次挑起争端,使世界局势险陷战争边缘。从中国所处的亚太地区来看,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发酵,与之具有“连锁反应”的社会、宗教、文化、民族等问题也日渐凸显,加之中国的崛起和美国“重返亚太”和“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提出,这些因子都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亚太地区的“集体无安全感”。目前,无论是国际社会、区域组织还是个体单元,最为关注的问题仍是经济发展和国际安全。面对共同的和平与发展问题,中国政府在国际国内双重背景下推出了“一带一路”,其在某种程度上为满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体系的结构性需求,同时为整个系统地有效运行和满足系统内部需要提供了一股延续的力量。“一带一路”作为新的时期中国对外开放升级版的“大战略”,已经基本完成顶层设计,正逐渐进入到了具体的实施阶段,并已经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也表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有望成为中国处理与周边国家、地区和世界关系以及发展国际区域合作的典范。然而,中国的“一带一路”还处于“初级阶段”,目前国内学界对“一带一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综述类研究、政策类研究、具体的实践性案例方面的研究,而且这几类问题的研究随着国际形势、合作进程和阻力的出现而不断扭转而无法专注。相比而言,关于“一带一路”的理论研究则凤毛麟角,缺乏支撑其向前发展的规范理论和分析框架。就此,本文尝试从一体化及相关理论的视角观察和分析中国的“一带一路”,为中国的“一带一路”提供借鉴并提出假设,即中国的“一带一路”是“冷战后一体化”的又一个表现形式,一体化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可为中国“一带一路”的未来路径选择提供一个参考。本文写作框架如下:第一部分:系统地阐述了一体化理论的发展演变过程,主要是从理论研究和理论适用两个方面进行阐释。第二部分:试析中国的“一带一路”与一体化的关系。首先,对中国“一带一路”提出的背景进行分析,接下来阐述了“一带一路”的内涵和意义,以及此战略提出后国际社会的反应。其次,尝试在一体化理论框架内对其进行解释和分析。第叁部分:按照一体化理论的发展脉络,对中国“一带一路”的未来建构进行了具体的设想,主要从命运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和文化认同感叁方面展开。最后得出结论:理论的探索和研究作为实践的一部分,不可忽视。正如诸多专家学者所说那样,中国的“一带一路”具有多维尺度,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本文需要探知和阐明的是:一体化这一理论和它的实践经验也可为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某种思路。同时,从理论的角度思考,一体化这一理论也并非是一个解释问题的固有的和不变的框架,它是一个不断被建构的概念和理论,也可在中国“一带一路”的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得到发展。

袁小琨[10]2008年在《论欧洲一体化的历史进程》文中指出欧盟成为世界的一极,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令世人瞩目。欧洲一体化进程,有其历史必然性。但是在其发展进程中也经历了一定时期的“分”与“合”,最终经过探索、走出了一条通过国与国之间的联盟而达成共赢的道路。“欧洲统一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西欧更是长期以来就有建立国家联合实体的梦想和优势。”从西欧各族族源基本一致,语言、信仰、习俗等非常接近入手,在地缘政治,语言基础及法律体系上都存在走向统一的前提。中世纪的基督教文明使欧洲大陆形成一种统一的信仰和统一的欧洲文化。统一的基督教文明所宣讲的上帝之城开始成为欧洲大统一的模式。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经济以及启蒙运动的深入发展保持了欧洲的相对统一性。此外,欧洲一体化还有其思想因素,其中包括十八世纪圣·皮埃尔的古典联邦主义学说,康德的有组织的和平主义的思想,卢梭关于建立一个欧洲联邦的设想等,这些思想因素共同构建了欧洲共同体的思想基础。从地理大发展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分”决定了欧洲一体化的曲折向前发展。中世纪的“合”,是基督教文化圈对欧洲一体化的凝聚作用,大学的建立发展了统一的欧洲文化,使欧洲成为了精神上的统一体。欧洲大陆疆界的最终形成使欧洲人形成了统一的认同感。16世纪至1945年的“分”导致对利益和霸权的追求和战争的频繁发生,战争成为解决国际问题的主要手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四分五裂,“分”中开始蕴含“合”的因素。战争也使人们正确地看待民族主义,从而抛弃了霸权道路,为以后各国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让渡主权与谋求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近代欧洲的分裂是当代欧洲走向联合不可避免的历史过程,反映了曲折向前的历史规律。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及欧洲经合组织的建立推动欧洲开始走上制度化合作的道路,为西方贸易结构重建奠定了基础。战后的英国为了巩固自身的实力提出了叁环外交的设想,强调了欧洲文明的统一性和延续性需要大欧洲,积极推动欧洲联盟,力图借助美国的帮忙来延续大国地位。最后,法德宿怨的消除是欧洲统一的前提。以煤钢合作为主要内容的《舒曼宣言》为欧洲开创了一个新的前景,西欧各国积极加入其中,经济一体化逐步开展。经济一体化的实现,经历了双边合作到多边合作的顺利转折,各种合作组织及条约不断出现。经过大胆的尝试,欧洲经济一体化不断向前发展,最终发展为欧共体。司法、人权和文化不断实现一体化。文化、教育和科研的有效合作深化了欧洲文化的统一意识。最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实现了欧洲安全一体化。“普利文计划”、“富歇计划”以及《达维尼翁报告》启动了“欧洲政治合作机制”,一体化全面铺开。欧洲一体化排除战争的可能,实现了内部的稳定、和平,发展了欧洲经济,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构建了欧洲合作安全的基础。欧洲一体化成为美苏之间的缓冲地带,为苏联提供了一条避开美国与西方接触的捷径。加速了全球的多极化趋势,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和前提。欧盟用合作与安全的理念走出一条协调发展的复兴之路,各成员国积极的合作、注重务实、求同存异,巩固和扩大一体化的成就,实现了多边合作的共赢!

参考文献:

[1]. 马歇尔计划与早期欧洲一体化进程[D]. 李莉. 首都师范大学. 2003

[2]. 欧洲一体化启动阶段的美国因素分析[D]. 赵贞. 山东大学. 2012

[3]. 艾森豪威尔政府对欧洲经济一体化政策研究[D]. 丁祖煜. 南京大学. 2013

[4]. 美国与欧洲一体化(1942—1957)[J]. 陈六生, 严双伍.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3

[5]. 法德合作与欧洲一体化的启动[D]. 陈路平. 外交学院. 2015

[6]. 冷战时期中国与欧共体关系研究[D]. 丁超. 华中师范大学. 2011

[7]. 欧洲一体化初期的美国对欧政策初探[J]. 赵丽.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2009

[8]. 战后初期美国对欧洲一体化的反应与影响(1946-1951)[D]. 孔繁凤. 吉林大学. 2007

[9]. 一体化理论视域下“一带一路”推进的路径研究[D]. 蔡文娟. 吉林大学. 2017

[10]. 论欧洲一体化的历史进程[D]. 袁小琨. 广西师范大学. 2008

标签:;  ;  ;  ;  ;  ;  ;  ;  ;  ;  ;  ;  ;  ;  ;  

马歇尔计划与早期欧洲一体化进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