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市场为导向 以综合业务系统为依托 以产品创新为基础 充分发挥结算竞争优势(论文文献综述)
管淑慧[1](2021)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文中认为当前,许多国有企业都建立了包含内部审计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但是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国家相关政策下,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面临着升级的挑战。文章分析了当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国有企业应当改善内部审计形象、细化职能定位、注重内外部风险的管控、建立新型增值型内部审计体系,以切实提高国有企业的整体效益。
白京厚[2](2020)在《建设银行金昌分行客户关系管理策略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速和互联网金融的飞速发展,原有金融体制下的传统金融模式正在逐步发生转变。在过去传统的金融环境中,银行机构依靠其健全的体制、丰厚的产品、庞大的资源、完善的服务,处在金融服务产业链的核心位置。然而,在新金融改革背景和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良性刺激下,以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生物识别等一系列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代表的金融科技(Fintech)时代的来临正在改变着金融消费者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以及偏好,商业银行传统的产品和服务亟需改变。在新的金融环境中,由第三方支付机构、大型零售商、电子商务平台等市场参与方组成的新金融生态圈给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的冲击,商业银行间的竞争也愈发激烈。如何改变传统的经营理念和固有的经营模式,从而抓住机遇重塑客户关系、拓展新的业务增长点,对商业银行而言迫在眉睫。客户是商业银行持续发展的基石,客户资源、客户质量、客户关系决定着商业银行的命脉。在商业银行的产品设计、服务渠道同质化严重的今天,其竞争最终落地到对客户的竞争。客户关系管理作为商业银行挖掘、维护客户的一种新型经营理念和管理手段,其系统化建设能有效提升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为商业银行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本文以建设银行金昌分行客户关系管理的具体实践为案例,以关系营销理论、客户价值理论等为理论指导,全面分析了建设银行金昌分行客户关系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现实问题,在此基础上从客户识别与细分、客户选择与开发、客户维护与挽留、客户价值提升等方面提出了客户关系管理优化策略,从组织、考核、管理、人力、服务、风险等方面提出了客户关系管理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通过对建设银行金昌分行客户关系管理策略优化的研究,一方面能够为其实现良好的客户关系管理提供帮助和指导,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促进其客户关系的良性化、优质化和稳定化;另一方面以期为商业银行进行客户关系管理和策略优化提供借鉴思路。
张正男[3](2019)在《JC银行北京市分行对公业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JC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JC银行”或“JC银行”)始建于1908年,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银行之一。JC银行重新组建后,在1987年4月正式对外营业,作为中国金融改革试验行,JC银行成为首家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行设在上海。JC银行分别于2005年6月和2007年5月,在香港联合交易及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JC银行创立至今已经有110年,是存续至今历史最悠久的民族金融品牌,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独有的金字招牌,具有百年老店的信誉优势。北京市分行作为JC银行系统内最大的省级分行于1989年重新开业,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目前已成为资产总规模超5000亿元,员工4000余名和网点100余家的商业银行。北京市的银行业竞争非常激烈,而对公业务又是各家银行利润来源的重要部分。对于全国性的股份制银行来说,在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金融业监管不断趋严的情况下,科学的制定对公业务营销策略是推动业务转型升级、增加市场竞争力、创造更多社会价值的重要路径。本文以JC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分行(以下称“北分”)为研究对象,对该行对公业务营销策略进行研究。首先全方位分析JC银行北京市分行对公业务近年来的营销状况,找出营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其次,利用PEST分析法对JC银行北京市分行对公业务进行外部环境分析,包括宏观环境分析(在政治、经济、社会及技术四个环境方面)和微观环境分析(在行业、竞争和顾客三个环境方面)对JC行营销策略制定的影响;再次,采用SWOT分析法对其进行内部分析,研究JC银行北京市分行对公业务营销优劣势、发展的机会及面临的挑战;最后对北京市分行对公业务营销进行STP分析,并制定符合其发展的营销策略。
孙娜[4](2019)在《基于客群经营的个人客户金融生态系统 ——理论架构与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旨在研究,银行业金融机构如何通过采用现代技术和管理工具,创新运营模式以促进构建良好的金融生态,实现客户关系管理的升级。我国金融市场开放已经达到新高度,互联网经济引领个人客户交易行为出现新趋势,金融科技创新赋能银行发展进入新时代。在这种情况下,国内商业银行纷纷寻求变革,将零售业务作为利润增长的重要引擎。有的商业银行率先实施“大零售”战略,以金融科技引领业务创新发展,以客户为中心驱动经营模式转型,以期实现银行服务无处不在,零售银行迈入新时代。传统商业银行需要通过服务好海量个人客户、实现全触点广泛覆盖、构建卓越个人客户关系,将自身零售业务扩展并纳入一个信息广泛连接、利益高度互动、各方深度参与和广泛持久依存的生态系统当中。由此,所有金融参与者——金融服务提供者、金融消费者、金融监管者以及其他非金融服务提供等利益相关者,都面临着自身交易环境的共同改进,彼此的交易渠道与互动方式也相应地升级。本文试图超越商业银行传统的客户关系管理和已有的金融生态观念,提出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具体的、可操作的落地措施,运用客群经营新的方法论实现生态系统中海量客户的关系管理升级,在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同时促进了良好金融生态的形成,并以在某银行实际应用为案例,论证其他金融参与者互动对金融生态的不断升级可能发挥的作用。论文共分5章。1章和第2章是背景、理论和实践分析。理论部分,通过对国内外文献整理和述评,对客户关系一般理论和金融生态相关理论分析,以及金融科技在客户关系管理应用的梳理,为论文提供理论支持。实践部分,重点对国内外商业银行个人客户关系管理实践经验分析和未来趋势判断,发现理论和实践的局限性,提出研究命题。第3章和第4章是论文核心部分。第3章给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提炼和抽象出理论框架,丰富客户关系理论。第4章基于老年客群实证分析,对论文提出的理论架构进一步阐述和验证。第5章是论文小结,对研究成果总结及对后续研究展望。论文结论是,在智能时代,经营环境在变化、服务方式在更迭,银行机构服务客户本源和初心不变,客户是银行经营逻辑的核心,打造卓越客户关系是立行之本。银行为打造卓越客户关系,利用金融科技创新手段,通过与消费者、监管者和合作者(非金融服务提供者)之间建立连接,运用客群经营实现海量客户适配服务的交付,构建自激励体系实现良性互动,从而重构一个社会的金融生态系统。本文尝试通过如下三方面的努力,对现有银行经营理论和实务作为独特贡献:1.为已有金融生态理论寻求微观基础。宏观意义上的金融生态,既是各金融服务提供者、消费者和监管者的互动环境与前提,也是它们彼此创新努力的结果。本文基于智能时代,运用新技术着力解决在原有技术条件下长期存在制约生态系统落地的两个痛点问题:一是实现主体间多维实时数据连接,实现信息交互和共享的网状关联,打破原有的信息孤岛格局。二是通过客户行为数据化,将海量行为信息解析为系统多方可互享的底层数据,实现贯穿客户整个生命周期的客户画像,并形成挖掘和经营具有共同特征的核心价值客户群的方法,赋能生态各方主体,提高需求与供给的匹配度,促使金融服务效率大幅度提高,服务内容大规模扩展,信息成本大幅度降低,推动金融生态系统的微观落地。2.展示商业银行实践中创新的客群经营方法论的应用,丰富了客户关系理论。银行机构因现代技术的采用使得“客户关系为王”的战略成为可能,在生态系统实现有效数据连接的基础上,以某商业银行为案例,通过运用数据标签、聚类分析、数据降维、深度学习等新技术对海量数据收集、清洗、分析和聚类,从海量个人客户中挖掘出具有共同特征的核心价值客户群,通过“五步法”的具体实施实现了专属于特定客群的个性化服务。旨在表明,基于海量数据分析所交付的适配服务,实现了客户关系维护的升级。3.提出自激励体系的构建设想。各参与者之间本着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努力,进一步降低整个金融体系的运行成本,并使这样一个交互体系进一步扩展规模、巩固基础、增强可持续性。这种自激励机制下,参与主体才得以实现自主升级、自我成长,使生态系统实现自我巩固,包括金融服务提供者效益更提高,金融监管者能力更强大,金融消费者收益更广泛。论文从商业银行做大客户规模、做精客户服务入手,研究单个金融服务提供者自身创新努力,何以有效赋能金融监管者和合作方,在一个万物互联不断扩展、内容不断深化、功能不断加强的信息智能时代,推动一个全新金融生态的形成和完善。
纪宁[5](2019)在《体育旅游产业系统运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发展轨道,我国经济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城镇化加速和消费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旅游业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成为扩大内需,稳定增长的支柱性产业,体育产业成为国家扩大内需、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重点产业,成为我国新的国民经济重要增长点。体育旅游产业作为旅游业与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型业态,成为我国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对体育旅游产业系统、科学、全面的认识,将更好的引导、促进体育旅游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体育旅游产业运行是一个复杂系统,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与框架,由于方法的局限性,大多采用定性模型对体育旅游产业运行进行研究,缺乏研究框架的系统性、研究内容的深入性、研究过程的动态性,缺乏从系统的视角将体育旅游产业的运行过程进行系统、深入、动态的研究,及其运行规律和发展趋势的把握。论文在国内外文献检索和相关学术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本论文研究的科学问题。本文的创新点如下:论文分析了体育旅游产业系统非线性、多重反馈和高纬度的复杂时变问题,分析了系统结构与行为模式之间的关系,构建了体育旅游产业运行仿真模型,对系统运行的发展变化趋势做出预测,确定合理的发展路径,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支持。论文对体育旅游产业运行发展与旅游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构建了三维的非线性动力系统,对模型进行了稳定性分析,对所构建的模型进行了数值仿真,并通过模拟仿真给出了不同市场规模下体育旅游产业市场调节的措施与办法。论文构建了体育旅游产业运行融合发展的动态演化模型,研究在有约束市场容量条件下,体育旅游产业在经济系统中的增长规律,得到了产业实现融合发展的条件,并利用数值模拟结果进行验证,对促进融合型体育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培育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论文结合非线性动力学稳定性理论及HOPF分岔理论对体育旅游产业运行及融合发展进行了存在性及稳定性分析,得到了体育旅游产业经济增长周期及产业融合周期的判断依据,为体育旅游产业从业者及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决策与判断标准。论文的研究成果对我国体育旅游产业运行和发展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较大的实用价值。
刘忠全[6](2019)在《技术创新对企业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自2014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政策以大力推动创新活动。中国制造2025战略强调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提高创新设计能力,而“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则进一步明确了将创新置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随着我国国家创新战略的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在社会经济发展、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从微观层面看,技术创新是众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面对竞争愈加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环境,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是企业立足市场、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成本管理对于促进增产节支、加强成本核算、改进经营管理、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具有重大意义。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要素的最优配置,以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2016年进一步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即“三去一降一补”政策。其中的“降成本”即强调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加强成本管理工作。技术创新和成本管理是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受经济环境变化及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近几年来技术创新及成本管理创新越来越为理论界所重视。已有文献从微观和宏观层面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进行了大量研究,同时也有众多学者针对成本管理演进历程、影响因素及模式创新等进行了探讨。虽然偶有文献对技术创新与成本管理创新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考查,如有学者通过对高科技企业的研究发现,技术创新和成本管理创新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协同关系,也有学者从历史演进的角度提出作业成本法的产生是基于二十世纪80年代技术的进步,亦即技术创新推动了成本管理创新,但几乎没有学者对技术创新对成本管理创新的具体影响路径加以研究。就现实而言,技术创新对企业的影响是重大且深远的,技术的进步必然导致企业内部生产力的变化,从而会对企业内生产关系提出新的要求。从这一点来讲,技术进步必然会通过某种或某几种路径影响或导致成本管理创新。本文主要研究技术创新对企业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机制。Robert K.Yin认为,当研究的问题与其所处内外环境难以区分时,适合采用案例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技术创新、成本管理创新以及技术创新对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机制都与企业环境密切相关,且难以区分,因此,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对技术创新影响企业成本管理创新的机制进行研究。本文遵循的案例研究步骤如下:第一,以创新理论、科学管理理论及组织理论为基础,初步构建技术创新对成本管理创新影响机制的理论观点;第二,以理论观点为基础,设计案例研究方案,形成案例研究框架;第三,以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为研究案例,通过现场访谈、现场观察等方法收集案例证据分析资料,并采用“模式匹配”证据分析技巧对证据资料进行分析,形成案例研究观点;第四,通过理论构建与案例证据分析的不断循环,最终形成本文的理论观点与研究结论。通过案例研究,本文提出了技术创新通过生产组织形式变化、企业组织结构变化以及会计信息技术进步来影响成本管理创新的理论模型。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生产技术的进步能对企业生产组织形式产生重大影响,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也推动着成本管理模式创新。本文着重考查了大庆油田因科技进步而导致的生产变化,并从三个方面论述了生产组织形式变化对成本管理模式的影响。首先,生产技术进步促进了生产要素的变革,伴随着生产要素——劳动资料、管理要素与信息要素等的变化,成本管理模式也在不断变化,如标准成本法、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其次,以技术创新为基础的生产规模的扩大及生产流程的精细化分别促使企业采用成本预算控制及分批法等进行成本管理;最后,技术创新所带来的产品质量、种类等变化也对成本管理提出了新要求,进而推动了成本管理创新。第二,企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使得组织结构产生相应变化,进而带动了企业成本管理模式的创新。本文通过梳理大庆油田责任有限公司技术创新历程,分别考查了以模仿创新和自主创新为主的两个阶段,发现在不同的创新阶段分别有不同的组织结构与其相适应,同时成本管理模式也随着组织结构的变化而变化。具体而言,大庆油田为配合模仿创新阶段的生产实际采用了事业部制的组织结构,并实际运用了与事业部制组织结构相契合的成本管理模式——责任成本管理;在研发模式以自主创新为主的阶段,为提高生产效率,案例企业在原有的事业部制组织结构基础上引入了灵活性更强的职能制组织结构,并运用了相适应的作业成本管理方法。案例研究发现,整个成本管理模式的创新、演进都是基于与新型技术和组织结构变化的匹配,基于产量的生产技术创新催生着组织结构的变革,组织结构的变革又孕育着新的成本管理模式与之融合。第三,技术创新影响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变革,进而对企业成本管理创新产生影响。通过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下属两个单位的案例研究发现,由技术进步所带来的会计信息系统本身的发展能够直接推动成本管理创新。具体而言,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变革能够通过精细预算成本管理、规范成本核算管理、强化运营和管控成本等对成本管理创新产生正向作用;此外,由技术进步带来的财务共享中心的建立也能通过减少财务运营成本及提升核算效率等促进成本管理创新。会计信息系统是成本管理的物质基础之一,会计信息系统随着技术的进步而发展,成本管理也伴随着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而得到革新。本文研究的创新与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本文首次提出并论证了技术创新是成本管理创新的重要影响因素,并初步构建了技术创新影响成本管理创新的分析框架。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技术创新和成本管理的研究文献。理论界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技术创新的经济后果”及“成本管理模式”等主题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未有学者就技术创新对成本管理创新的作用及作用路径进行探讨。本文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多角度地分析、论证了技术创新对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作用。第二,本文系统揭示了技术创新与成本管理之间的经济联系,并厘清了二者之间完整的传导路径。已有文献大多将技术创新和成本管理创新两者孤立起来进行研究,很少有学者就两者之间具体的经济联系进行探讨。与以往文献不同,本文以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为案例企业,具体验证了生产组织形式、组织结构以及会计信息系统在技术创新和成本管理创新之间的中介效应,从而进一步厘清了技术创新对企业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机制与具体路径。第三,本文重点关注了技术创新对企业管理行为的影响,进一步拓展了技术创新效应的研究领域。大量学者对技术创新的经济后果的研究多从生产活动、企业价值以及宏观经济后果等角度入手,很少有学者研究技术创新对企业管理行为产生的影响。技术进步会给企业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技术创新对企业的影响研究不应局限于其直接的经济后果,还应关注技术创新对企业管理所带来的间接影响。本文以技术创新为切入点,落脚于企业成本管理创新,探讨了二者之间的内在经济联系。本文的研究进一步丰富了技术创新经济后果和成本管理创新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成果,同时对企业管理实践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薛兆辉[7](2018)在《A银行中间业务的创新发展策略研究》文中指出A银行于1998年在南京挂牌成立,2010年A银行所属的总行完成股改顺利上市,经过20年的发展,得益于集团强大的品牌形象和良好的区域经营环境,A银行不断发展壮大,经营规模较快增长,资产质量保持稳定,服务功能持续完善,综合效益不断提升,形成了集传统存贷业务和新型中间业务为一体的业务架构。随着利率市场化政策的推行,以传统存款、贷款为代表的传统业务的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而以投资银行、银行卡业务、结算与清算业务、代理类、托管类、理财类等为代表的中间业务则表现出越来越好的盈利能力,逐渐成为包括A银行在内的所有银行开始不断发力的蓝海领域。虽然A银行在中间业务的发展上取得一定进展,但与其他竞争对手相比,面临着中间业务收入增长缓慢、贡献率偏低、收入结构有待优化,创新程度不够,中间业务的战略地位未受到足够重视以及创新意识较为薄弱、客户管理服务有待提升等问题,阻碍了A银行中间业务的健康快速增长。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从技术创新出发,以战略视角综合运用文献综述法、案例研究法、访谈法以及定性与定量结合等研发方法,同时借助PEST分析、SWOT分析、波特五力模型等相关理论基础和管理分析工具,结合A银行目前的中间业务经营现状和自身资源和能力等,按照现状分析——问题界定——环境分析——战略定位——战略选择——战略实施的逻辑,对A银行未来中间业务的技术创新发展策略进行了研究。首先我们对A银行目前中间业务的经营现状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提炼出A银行在业务开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其次,我们通过内外部环境的综合分析,全面了解A银行所处的竞争环境,在此基础上,明确未来中间业务开展的战略定位;接着,针对提出的战略定位,借鉴商业模式四要素模型,对技术创新如何在四个维度实现创新进行了研究;最后,为保障创新措施能够顺利落地,从组织内部的体制机制完善层面,进行了相关措施的分析。通过上述研究,本论文认为,(1)A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机会与挑战并存,A银行必须抓住机会,有效发挥自身优势,将中间业务提高到战略层面大力发展;(2)A银行未来的创新发展战略定位:以提升顾客体验为宗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品和服务创新为基本原则,以信息技术建设为支撑,以系统管理体系为保障,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在为顾客创造价值的同时实现企业自身价值;(3)A银行未来应加大技术创新和信息系统建设,从客户价值创新、关键流程创新、关键资源和能力创新以及盈利模式创新四个方面来优化和完善现有的中间业务创新策略,构建A银行中间业务的核心竞争优势;(4)银行内部应该从中间业务开展的组织架构、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激励机制的完善以及创新企业文化的培育等方面进行完善和优化,以保障战略定位和战略创新举措的有效落地。
韩旭[8](2018)在《能源互联网条件下微网运营优化及综合评估模型研究》文中认为面对日益严峻的能源和环境问题,调结构、提能效己成为必由之路。具有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微网可以推动能源供给侧改革,体现新型电力能源技术发展水平,促进建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微网发展,运营为先。良好的运营管理水平可以增强微网能量利用的主动性、灵活性和经济性,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率和综合能源利用率,是促进微网建设长效推进、探索能源与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的必备要素。随着国家新能源微网政策的推广、节能减排指标的公布,微网及其运营管理的重要性已经逐步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然而,能源互联网等新技术、新理念的发展将使微网的物理架构、经济调度方式、市场运营互动模式发生改变,给传统微网运营管理工作带来了新挑战。对此,本文建立了一套能源互联网条件下考虑不同市场背景和互动模式的微网运营优化方法并结合能源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构建了微网运营管理综合评估体系,为适应能源互联网要求的微网运营发展提出了激励政策建议,旨在回答:什么是能源互联网?能源互联网将给微网发展和运营管理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如何基于不同市场发展阶段及不同互动需求来应对?应该配以怎样的综合评估和激励政策体系?希望通过回答这些问题,为未来微网运营和发展的相关工作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新工具。本文的主要工作总结如下:首先,提出了能源互联网条件下微网运营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从能源互联网的发展需求及演化方向出发,明确了能源互联网条件下微网的发展趋势。阐述了能源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剖析了能源互联网的四项基本特征以及未来的三个演化方向,重点提出了能源互联网条件下,微网在规模数量、结构演化以及互联交易三方面的发展机遇和前景。界定了本文研究的微网运营问题为:重点针对并网型微网,外部根据能源互联网的发展需求,从系统整体出发研究微网与市场其他运营主体的互动机制与交易模式,内部在互动机制基础上,综合考虑运行及交易成本,实现微网中供给侧和需求侧的最佳配置,完成源-网-荷-储协同优化。进而,结合我国传统微网运营发展的瓶颈及不足,明确了能源互联网条件下微网在运营优化及运营管理水平综合评估等方面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改进相关研究方法的基本思路,以促进微网运营更好的适应新环境、新趋势、新要求。其次,考虑能源互联网给微网运营管理带来的挑战,分别从低市场和管制市场两个阶段提出了利于系统整体发展和能源互联网开放互联需求的市场互动机制,从而针对性的提出了微网运营优化方法。在低市场阶段,结合能源互联网互联互动特性和系统清洁高效要求,提出了能够促进微网与配电网双向友好互动的激励分摊机制,设计调度、可再生能源消纳贡献率等评判指标并构建了基于激励分摊机制的常规型微网-配电网运营互动优化模型。在管制市场阶段,考虑到市场放开与管制并存,微网之间引入交易机制,并且更多的微网内部升级实现多能互补集成优化,首先提出了多微网-配电网多向互动市场机制并构建了交互决策博弈模型,在此基础上,最终完成以综合运营成本最小化为目标的多能互补型微网供需协同运营优化。两阶段研究由外部互动需求到内部供需结构层层递进,通过横纵向、冬夏季多情景仿真对比,验证了所提机制的适用性和微网运营优化模型的有效性。第三,针对传统微网运营管理评估体系与能源互联网的发展需求不匹配的的问题,提出了能源互联网条件下微网运营管理水平综合评估方法。从对能源互联网条件下微网运营评估特征的分析入手,全面覆盖网络优化、效率优化以及服务优化三个维度,借用鱼骨图分析法设计并建立了包含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和50个三级指标的能源互联网条件下微网运营管理水平综合评估指标体系。此外,为保证评估的先进性和合理性,采用兼顾主客观信息的群组决策-反熵权组合法对能源互联网条件下微网运营管理水平综合评估问题进行递阶综合赋权求解,以促进所提方法能更好的应用于实际工作。第四,为了保证在能源互联网条件下,微网运营获得适用性发展,本文对适应能源互联网要求的微网运营发展激励政策体系展开了研究。建立了促进能源互联网条件下微网运营发展的管理体系,并结合我国微网运营发展特点以及我国能源市场现实国情,将我国微网运营发展分为低市场、管制市场、高市场和成熟市场四个阶段,重点根据每一阶段的不同特点和目标,有针对性的提出和设置了不同的运营技术激励政策、市场产业激励政策、财税激励政策以及投融资激励政策。深刻理解能源互联网的本质,充分响应能源互联网的发展需求是推进未来微网建设产业化、可持续、适用性发展的关键。要鼓励运营互动模式大胆创新,逐渐打破传统体制机制的障碍,与时俱进完成微网的运营优化及综合评估工作,促进以电力系统为核心的新一代能源系统逐步实现。本文工作可为能源互联网条件下微网运营优化及管理水平的提升和改善提供定量分析方法,为微网、配电网等市场运营主体之间的互动方式提供具体借鉴方向,也可为政府有关部门制定微网进一步建设发展的相关政策提供理论及决策依据。
唐尚锋[9](2018)在《公共卫生服务公私协作机制与系统绩效的循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旨在梳理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的迁移路径,构建乡村基本公共卫生协作系统绩效评估模型并对分别由公立卫生院和民营医院主导的主流和特殊公私协作模式进行绩效循证比较,明确项目绩效的内生规律和公私协作机制与绩效之间关系,提出以系统绩效改善为导向的公共卫生公私协作管理策略,为完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制度提供理论支持。【方法】(1)文献研究法。基于英文数据库Web of Science和中文数据库CNKI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明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制度变迁,分析系统动力学理论,并分别通过词频分析法和Citespace引文可视化图谱分析法界定公私伙伴关系内涵和探索公私合作研究前沿。(2)现场调查法。第一阶段于广东、湖北、河南和重庆进行公共卫生服务公私协作过程和项目绩效的基线调查;第二阶段于湖北、河南和贵州的12个农村公私协作系统收集最新的绩效数据;第三阶段于对河南某案例乡镇分别由民营医院和公立卫生院主导的公私协作模式绩效进行监测,为绩效循证提供数据支撑。(3)德尔菲法与熵值法。通过德尔菲法评价协作系统绩效评价指标框架,筛选绩效评价指标和确定权重,并运用熵值法优化部分客观绩效指标权重系数。(4)数理统计方法。在公私协作要素与项目工作绩效关系的研究中运用相关性分析。运用加权TOPSIS法综合比较主流和特殊公私协作模式绩效,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别分析慢性病患者积极性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绩效的影响。(5)定性比较分析法。运用定性比较分析法验证培训、分工协作、督导考核、激励约束、沟通反馈等五大公私协作机制与绩效之间关系的假设。(6)系统基模分析与流位流率基本入树建模法。彼德·圣吉系统基模诊断公共卫生绩效增长问题,并借助流位流率入树建模法规范构建公共卫生绩效系统动力结构流图。(1)农村地区存在分别由乡级公立卫生院和民营医院主导,私立村医参与,政府部门监管的主流和特殊类型的两种公私协作模式。为达到多方共赢目标,乡村主体间探索形成了包含业务培训、监督考核、沟通交流、激励约束等在内的公私协作机制。(2)公私协作系统公共卫生绩效概念框架结构、过程、结果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构成。公共卫生项目绩效内生主线是通过扩大重点人群覆盖面、个体项目的服务内容以及群体项目绝对数量,增加服务相对数量和规范性等来获得服务对象的满意度、重点人群健康、群体项目效果等。源于外生变量对中间变量的作用以及中间变量、过程变量以及结果变量内外部相互影响,公私协作机制直接对中间变量和过程结果变量产生影响。(3)在排除干扰因素后,典型案例的公私协作系统综合绩效随着时间向后推移而呈现逐渐递增关系,主流模式绩效整体优于特殊协作模式,主要源于结构绩效上的绝对优势。然而,尽管特殊模式在结果绩效呈现下滑趋势,但仍然优于主流模式。两者在协作制度要素直接产生的绩效上差异不明显。(4)公私协作紧密程度、激励机制和督导考核影响项目绩效的根本因素,高绩效结果受监督考核机制的影响。在协作不紧密或监督考核强度较弱的情况下缺乏激励与约束机制导致低项目绩效,而高绩效结果与激励约束机制无关。服务能力影响绩效的前提是开展紧密协作,与经费激励挂钩的高强度督导考核和高强度技能培训是提高服务能力的重要方式。【结论】过程和结果绩效源于有效的公私协作机制,协作紧密度与督导考核机制影响较大。案例表明中卫生院主导的协作模式绩效优于社会资本主导的特殊模式,但其所在特殊地理位置、积极性不容忽视。时间是决策者采用社会资本主导提供公益性服务不得不面临的风险,同时决策者需要关注由于潜在重点人群基数的不确定可能导致出现牺牲重点人群筛查绩效来维持较高的管理水平,进而将新晋重点人群拒绝在免费项目之外的现象。为了提高协作绩效水平,本研究建议合理设定绩效目标,加强关系治理,提高乡级协作管理水平,奖励和约束机制并重,加【主要结果】强人才内涵建设,准确把握重点人群对项目的合理需求。【创新与不足】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1)基于定量比较为主流公私协作模式绩效优于特殊型协作模式以及发现时间是社会办医疗机构公益行为的关键风险因素提供了证据支撑。(2)基于定性比较分析论证了公私协作机制与绩效的循证关系,并运用系统动力学结构流图提出了针对性的策略建议本研究的不足之处:(1)熵值法仅对部分客观指标权重进行了优化,部分主观性指标赋分值得进一步推敲。(2)受样本量限制而设计的公私协作机制解释变量有限,公私协作机制对绩效的作用难以完全避免受研究者主观影响。
沈燕雯[10](2016)在《建行苏州分行跨境人民币业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提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持续、稳步推进,为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在机遇面前,我国各商业银行纷纷加强了跨境人民币业务的推进力度。建设银行于2014年末在苏州成立了总行级机构中新跨境金融中心,全面提升了建行在苏州跨境人民币金融服务市场上的竞争实力。然而,面对愈发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运用合适的市场营销策略开展有效的营销成为保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首先,本文从人民币的国际化背景着手,对我国商业银行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同时,本文对苏州跨境人民币业务市场的营销环境、市场需求以及市场竞争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紧接着,本文在对建设银行苏州分行的跨境人民币业务在市场定位、营销策略等方面的现状进行全面阐述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其在业务发展中的竞争优、劣势,并从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等多方面提出针对性的营销策略建议,以保持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市场领先优势。此外,本文也希望对建设银行其他机构以及同业的跨境人民币业务市场营销工作提供一些借鉴。
二、以市场为导向 以综合业务系统为依托 以产品创新为基础 充分发挥结算竞争优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以市场为导向 以综合业务系统为依托 以产品创新为基础 充分发挥结算竞争优势(论文提纲范文)
(1)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面临的挑战和难题 |
1.1 职能定位模糊,业务层级较低 |
1.2 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不够,没有形成一致的认同度 |
1.3 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和升级将面临文化与认知的挑战 |
2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分析 |
2.1 细化审计职能定位,构建增值型审计业务体系 |
2.2 塑造内部审计形象,使增值型审计身份得到认同 |
2.3 扩大风险控制范围,提高增值型审计的风险管控能力 |
3 结束语 |
(2)建设银行金昌分行客户关系管理策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
1.3.1 论文研究框架 |
1.3.2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基本理论 |
2.1 客户关系管理的概念 |
2.2 客户关系管理相关理论 |
2.2.1 关系营销理论 |
2.2.2 客户价值理论 |
2.2.3 客户满意度 |
2.2.4 客户忠诚度 |
2.2.5 客户生命周期理论 |
2.2.6 长尾理论 |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3.1 国外研究现状 |
2.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章 建设银行金昌分行客户关系管理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3.1 建设银行金昌分行简介 |
3.1.1 建设银行金昌分行基本概况 |
3.1.2 建设银行金昌分行经营概况 |
3.1.3 金昌市银行业业务概况 |
3.1.4 建设银行金昌分行个人客户情况 |
3.2 建设银行金昌分行客户关系管理现状 |
3.2.1 客户维护渠道分布 |
3.2.2 客户分层维护层级 |
3.2.3 产品和服务体系 |
3.2.4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应用 |
3.3 建设银行金昌分行客户关系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1 建设银行金昌分行客户市场调研分析 |
3.3.2 建行金昌分行客户关系管理现状行内员工访谈分析 |
3.3.3 建设银行金昌分行客户关系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四章 建设银行金昌分行客户关系管理优化策略 |
4.1 客户识别与细分策略 |
4.1.1 客户识别策略 |
4.1.2 客户细分策略 |
4.2 客户选择与开发策略 |
4.2.1 客户选择策略 |
4.2.2 客户开发策略 |
4.3 客户维护与挽留策略 |
4.3.1 客户维护策略 |
4.3.2 客户挽留策略 |
4.4 客户价值提升策略 |
4.4.1 加快客户生态圈建设 |
4.4.2 提升客户综合贡献度 |
第五章 建行金昌分行客户关系管理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5.1 优化组织结构 |
5.2 完善考核机制 |
5.3 推进精细化管理 |
5.4 加强人才队伍培养 |
5.5 提升精准化服务 |
5.6 增强风险合规意识 |
第六章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6.3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建设银行客户满意度调查问卷 |
附录 B:建设银行金昌分行客户关系管理访谈提纲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JC银行北京市分行对公业务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方法 |
2 理论基础 |
2.1 市场营销组合理论 |
2.2 战略分析工具 |
2.2.1 PEST分析模型 |
2.2.2 波特五力模型 |
2.2.3 SWOT分析模型 |
2.3 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理论综述 |
2.3.1 市场细分理论综述 |
2.3.2 商业银行7Ps营销组合理论 |
3 JC银行北京市分行对公业务营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1 JC银行北京市分行基本情况 |
3.2 JC银行北京市分行对公业务营销现状 |
3.2.1 主体业务健康发展 |
3.2.2 客户指标基础牢固 |
3.2.3 经营利润重拾增长 |
3.2.4 不良资产率低位运行 |
3.3 JC银行北京市分行对公业务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
3.3.1 市场选择和目标市场不够合理 |
3.3.2 对公业务营销策略不够明确 |
4 JC银行北京市分行对公业务营销环境分析 |
4.1 外部环境分析 |
4.1.1 宏观环境分析 |
4.1.2 微观环境分析 |
4.2 内部环境分析 |
4.2.1 企业文化分析 |
4.2.2 营销架构分析 |
4.2.3 人力资源分析 |
4.3 对公业务营销SWOT分析 |
4.3.1 优势分析 |
4.3.2 劣势分析 |
4.3.3 机遇分析 |
4.3.4 威胁分析 |
4.3.5 矩阵分析 |
5 JC银行北京市分行对公业务营销市场细分与定位 |
5.1 营销市场细分 |
5.1.1 按行业性质细分 |
5.1.2 按客户规模细分 |
5.1.3 按综合贡献度细分 |
5.2 目标市场选择 |
5.2.1 区域选择 |
5.2.2 行业选择 |
5.2.3 客户选择 |
5.2.4 产品选择 |
5.3 明确市场定位 |
5.3.1 区域定位 |
5.3.2 竞争定位 |
5.3.3 客户定位 |
5.3.4 产品定位 |
6 JC银行北京市分行对公业务营销策略制定 |
6.1 产品策略 |
6.1.1 负债业务产品策略 |
6.1.2 资产业务产品策略 |
6.1.3 投行业务产品策略 |
6.1.4 小微业务产品策略 |
6.2 定价策略 |
6.2.1 定价策略的基础 |
6.2.2 差异化负债业务定价策略 |
6.2.3 差异化资产业务定价策略 |
6.2.4 差异化非息收入业务定价策略 |
6.3 渠道策略 |
6.3.1 对公人员渠道策略 |
6.3.2 互联网渠道策略 |
6.3.3 网点厅堂渠道策略 |
6.4 促销策略 |
6.4.1 广告促销策略 |
6.4.2 人员促销策略 |
6.4.3 公共关系促销策略 |
6.5 人员策略 |
6.5.1 完善营销人员管理机制 |
6.5.2 提升营销人员业务能力 |
6.6 有形展示 |
6.7 过程管理 |
7 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基于客群经营的个人客户金融生态系统 ——理论架构与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背景 |
1.1.2 文献述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创新和不足 |
1.3.1 创新点 |
1.3.2 研究不足 |
2 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的理论和实践 |
2.1 客户关系管理理论 |
2.1.1 客户关系的概念和内涵 |
2.1.2 客户关系管理基本理论 |
2.1.3 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 |
2.2 金融科技在客户关系管理中的应用 |
2.2.1 大数据的发展及其应用 |
2.2.2 人工智能的发展及其应用 |
2.3 国外商业银行个人客户关系管理 |
2.3.1 国外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现状与经验 |
2.3.2 美国银行与富国银行的实践研究 |
2.4 国内商业银行个人客户关系管理 |
2.4.1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经营实践研究 |
2.4.2 国内商业银行客户分层管理模式的实践研究 |
2.5 我国金融监管的发展 |
2.6 理论与实践的局限 |
3 个人客户金融生态系统的理论架构与实现路径——客群经营 |
3.1 个人客户金融生态系统的构建 |
3.1.1 金融生态系统的内涵及主体 |
3.1.2 金融生态系统的基本架构 |
3.1.3 金融生态系统的循环规律 |
3.1.4 金融生态系统的实现路径—客群经营 |
3.1.5 金融生态系统的自激励体系 |
3.1.6 金融生态系统的评价指标 |
3.2 个人客户金融生态系统的收获与优势 |
3.3 客群经营的方法论 |
3.3.1 客群经营的设计思路 |
3.3.2 客群经营的“五步法” |
3.3.3 客群经营的组织管理 |
3.3.4 客群经营的价值管理 |
3.4 客群经营方法论的应用探索 |
3.4.1 客群划分的实践应用 |
3.4.2 客群经营“五步法”及自激励体系的实践应用 |
4 个人客户金融生态系统的效果检验—以老年客群为例 |
4.1 选取老年客群的研究意义 |
4.2 模型构建、变量说明及数据来源 |
4.2.1 老年客群金融生态系统模型 |
4.2.2 数据来源与数据预处理 |
4.3 数据深层处理—运用自动编码器实现数据降维 |
4.3.1 维度灾难与高维数据降维方法 |
4.3.2 老年客群的数据降维 |
4.3.3 降维效果与评估 |
4.4 老年客群细分与结果分析 |
4.4.1 老年客群的聚类分析 |
4.4.2 老年子群特征的大数据分析 |
4.5 老年客群需求分析与综合满足 |
4.5.1 基于客户调查的需求信息收集 |
4.5.2 综合需求分析与挖掘 |
4.5.3 老年金融产品的竞品分析 |
4.5.4 老年客群综合服务方案的设计 |
4.5.5 老年客群综合服务方案的全触点给付 |
4.6 老年客群金融生态系统的效果分析 |
4.6.1 基于资产下降模型的客户关系效果分析 |
4.6.2 基于调查问卷的客户体验效果分析 |
4.6.3 基于绩效数据的客户贡献效果分析 |
4.7 老年客群金融生态系统的经验与启示 |
5 结论与建议 |
5.1 主要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5.3 研究展望 |
在读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体育旅游产业系统运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体育产业发展空间巨大 |
1.1.2 旅游产业发展面临转型 |
1.1.3 体育旅游产业巨大的发展空间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体育旅游产业系统内涵 |
2.1 文献综述 |
2.1.1 体育旅游概念研究 |
2.1.2 体育旅游者研究 |
2.1.3 体育旅游产品研究 |
2.1.4 体育旅游产业融合研究 |
2.1.5 体育旅游影响研究 |
2.1.6 体育赛事对体育旅游的影响研究 |
2.1.7 体育旅游产业系统动力学研究 |
2.2 体育旅游产业内涵 |
2.2.1 体育旅游产业基本内涵 |
2.2.2 体育旅游产业主要特性 |
2.2.3 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原则 |
2.2.4 体育旅游产业系统构成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体育旅游产业运行机理分析 |
3.1 体育旅游产业运行平台 |
3.1.1 实体平台 |
3.1.2 网络平台 |
3.1.3 平台对接 |
3.2 体育旅游产业运行因素 |
3.2.1 宏观影响因素 |
3.2.2 微观影响因素 |
3.3 体育旅游产业运行机制 |
3.3.1 体育旅游产业运行前提 |
3.3.2 体育旅游产业运行基础 |
3.3.3 体育旅游产业运行保障 |
3.3.4 体育旅游产业运行动力 |
3.3.5 体育旅游产业运行路径 |
3.3.6 体育旅游产业运行模式 |
3.4 体育旅游产业运行目标 |
3.4.1 提高全民整体素质,促进民族健康发展 |
3.4.2 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增强产业发展活力 |
3.4.3 促进产业链条完善,发挥产业协同效应 |
3.4.4 构建产业生态系统,实现产业绿色发展 |
3.4.5 发挥产业竞争优势,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体育旅游产业系统构建与运行仿真研究 |
4.1 体育旅游产业系统构建与运行研究的文献支持 |
4.1.1 体育旅游产业系统特性 |
4.1.2 体育旅游产业系统构建研究进展 |
4.1.3 体育旅游产业系统运行研究进展 |
4.2 体育旅游产业系统构建与运行机制 |
4.2.1 体育旅游产业系统构建 |
4.2.2 体育旅游产业系统运行机制 |
4.3 体育旅游产业系统运行的仿真模型建立 |
4.3.1 体育旅游产业系统因果关系分析 |
4.3.2 体育旅游产业系统仿真模型 |
4.4 体育旅游产业系统运行的仿真实证分析 |
4.4.1 北京市体育旅游环境分析 |
4.4.2 北京市体育旅游产业运行仿真模型参数值 |
4.4.3 北京市体育旅游产业运行系统仿真分析 |
4.4.4 北京市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体育旅游产业运行发展与旅游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
5.1 体育旅游产业运行发展与旅游经济增长系统的建立 |
5.2 体育旅游产业运行发展与旅游经济增长系统运行稳定性分析 |
5.3 体育旅游产业运行发展与旅游经济增长系统Hopf分岔分析 |
5.3.1 Hopf分岔的存在性 |
5.3.2 Hopf分岔方向及其稳定性研究 |
5.4 数值仿真 |
5.4.1 系统稳定运行时及Hopf发生时的数值仿真 |
5.4.2 系统Hopf分岔的稳定性数值仿真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体育旅游产业运行融合发展的动态演化过程研究 |
6.1 体育旅游产业运行融合的阶段性特征分析 |
6.1.1 体育旅游产业从无到有的萌芽阶段 |
6.1.2 体育旅游产业从有到优的提升阶段 |
6.2 体育旅游产业运行融合的动态演化过程模型的建立 |
6.2.1 体育旅游产业运行融合过程的分析基础 |
6.2.2 体育旅游产业运行Logistic动态融合过程 |
6.3 体育旅游产业运行融合发展过程的稳定性分析 |
6.3.1 体育旅游产业运行实现融合发展的稳定性条件 |
6.3.2 体育旅游产业运行融合发展的稳定性仿真 |
6.4 体育旅游产业运行融合发展的融合周期研究 |
6.4.1 体育旅游产业运行融合周期的形成条件 |
6.4.2 体育旅游产业运行融合周期的稳定性研究 |
6.4.3 体育旅游产业运行融合周期的数值仿真 |
6.5 体育旅游产业运行融合发展的结论与对策 |
6.5.1 体育旅游产业运行融合发展研究结论 |
6.5.2 体育旅游产业运行融合发展对策建议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理论贡献与实践启示 |
7.2.1 理论贡献 |
7.2.2 实践启示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6)技术创新对企业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框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框架与内容 |
二、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技术创新的经济后果 |
一、宏观经济后果 |
二、微观经济后果 |
第二节 生产组织形式的影响因素与经济后果 |
一、生产要素和生产工艺流程的影响因素 |
二、生产要素和生产工艺流程的经济后果 |
第三节 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影响因素与经济后果 |
一、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影响因素 |
二、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经济后果 |
第四节 会计信息系统的影响因素与经济后果 |
一、会计信息系统的影响因素 |
二、会计信息系统的经济后果 |
第五节 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因素 |
一、宏观层面的影响因素 |
二、微观层面的影响因素 |
第二章 技术创新、生产组织形式与成本管理创新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理论建构与观点提出 |
一、技术创新、生产要素构成变化与成本管理创新 |
二、技术创新、生产工艺流程进步与成本管理创新 |
三、技术创新、产出产品升级与成本管理创新 |
第三节 案例研究设计 |
一、案例选择说明 |
二、证据资料收集与处理 |
第四节 生产组织形式案例分析 |
一、技术创新、生产要素及成本管理创新 |
二、技术创新、生产工艺流程及成本管理创新 |
三、技术创新促进成本管理创新—基于生产组织形式变革的视角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技术创新、组织结构完善与成本管理创新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理论建构与观点提出 |
一、技术创新结果、组织结构特征变化与成本管理创新 |
二、技术创新方式、组织结构形式选择与成本管理创新 |
第三节 案例研究设计 |
一、案例选择说明 |
二、证据资料收集与处理 |
第四节 案例分析 |
一、大庆油田技术创新历程回顾 |
二、技术创新对组织结构形式的影响 |
三、技术创新对组织结构特征的影响 |
四、技术创新通过组织结构影响成本管理创新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信息技术创新、会计信息系统与成本管理创新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理论构建与观点提出 |
一、信息技术的创新历程 |
二、信息技术创新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影响 |
三、会计信息系统对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 |
四、信息技术创新对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路径 |
第三节 案例研究设计 |
一、案例选择说明 |
二、案例证据资料收集与分析 |
三、案例研究思路 |
第四节 案例分析 |
一、采油二厂会计信息化案例分析 |
二、中国石油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案例分析 |
三、案例分析总结 |
本章小结 |
研究总结与政策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创新 |
三、研究局限与后续研究 |
四、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7)A银行中间业务的创新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的和内容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主要概念界定和文献综述 |
2.1 银行中间业务 |
2.1.1 银行中间业务的概念 |
2.1.2 银行中间业务的种类 |
2.2 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与运用 |
2.2.1 国内外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过程比较 |
2.2.2 国内外银行中间业务的现状比较 |
2.3 国内外关于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的文献综述 |
2.3.1 关于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的影响因素研究 |
2.3.2 关于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的原则和方向研究 |
2.3.3 关于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的主要策略研究 |
第三章 A银行中间业务经营现状分析 |
3.1 A银行情况简介 |
3.1.1 A银行背景介绍 |
3.1.2 A银行组织结构 |
3.2 A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现状 |
3.2.1 A银行中间业务的既有战略分析 |
3.2.2 A银行中间业务的主要类型 |
3.2.3 A银行中间业务的营收现状 |
3.3 A银行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
3.3.1 中间业务收入增长缓慢,贡献率偏低 |
3.3.2 中间业务收入结构有待优化,创新程度不够 |
3.3.3 科技能动作用不够强劲,业务与技术融合程度有待提升 |
3.3.4 营销意识较弱,客户管理服务有待提升 |
第四章 A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内外部环境分析 |
4.1 A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外部环境分析 |
4.1.1 政策因素分析 |
4.1.2 经济因素分析 |
4.1.3 社会因素分析 |
4.1.4 技术因素分析 |
4.2 A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行业环境分析 |
4.2.1 潜在竞争者分析 |
4.2.2 互为替代品分析 |
4.2.3 购买者议价能力分析 |
4.2.4 供应商议价能力分析 |
4.2.5 同行竞争者分析 |
4.3 A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内部环境分析 |
4.3.1 机会分析 |
4.3.2 威胁分析 |
4.3.3 优势分析 |
4.3.4 劣势分析 |
4.4 内外部环境分析总结 |
4.4.1 环境分析小结 |
4.4.2 未来战略指向 |
第五章 A银行中间业务创新发展定位和主要策略 |
5.1 A银行中间业务创新发展定位 |
5.1.1 战略定位概念界定 |
5.1.2 A银行中间业务的创新发展定位 |
5.1.3 战略发展目标 |
5.2 主要创新发展策略 |
5.2.1 总体发展策略 |
5.2.2 商业模式创新 |
5.2.3 顾客价值创新 |
5.2.4 关键流程创新 |
5.2.5 关键资源和能力创新 |
5.2.6 盈利模式创新 |
5.3 各类中间业务的技术创新策略 |
5.3.1 传统中间业务技术创新策略 |
5.3.2 新型中间业务技术创新策略 |
第六章 策略落地具体措施 |
6.1 完善中间业务组织管理结构,实现中间业务管理创新 |
6.2 明确市场定位和客户细分,寻求差异化补缺经营发展 |
6.3 加大技术研发,增强中间业务的自主创新能力 |
6.4 完善客户关系管理,建立与第三方机构合作关系 |
6.5 加强专业人才引进和培养,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
6.6 完善银行激励体系,提升核心员工积极性 |
6.7 培育创新文化,创造全员创新氛围 |
6.8 加大科技与产品创新支持力度,提供物质保障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能源互联网条件下微网运营优化及综合评估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及符号注释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国内外能源互联网研究动态 |
1.2.2 能源互联网与微网的发展关系 |
1.2.3 现代运营管理理论研究动态 |
1.2.4 微网运营优化理论研究动态 |
1.2.5 微网运营管理水平综合评估理论研究动态 |
1.2.6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3.1 研究总体思路 |
1.3.2 具体研究内容 |
1.3.3 研究难点 |
1.3.4 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
第2章 能源互联网条件下微网运营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
2.1 引言 |
2.2 能源互联网发展需求及演化方向 |
2.2.1 能源互联网的发展历程 |
2.2.2 能源互联网的基本特征 |
2.2.3 能源互联网的演化方向 |
2.3 能源互联网条件下微网的发展趋势 |
2.3.1 微网的基本概念 |
2.3.2 国内外微网研究与实践 |
2.3.3 能源互联网条件下微网的发展前景与趋势 |
2.4 能源互联网条件下微网运营发展面临的挑战 |
2.4.1 我国微网运营现状及现存问题 |
2.4.2 能源互联网条件下微网运营面临的挑战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能源互联网条件下基于激励分摊机制的微网-配电网运营互动优化模型 |
3.1 引言 |
3.2 低市场阶段考虑激励分摊的微网-配电网双向互动市场机制描述 |
3.2.1 能量平衡与交易机制 |
3.2.2 补贴与收费机制 |
3.2.3 市场监管机制 |
3.2.4 信息交互机制 |
3.3 微网常见微源模型 |
3.3.1 CCHP模型 |
3.3.2 GSHP模型 |
3.3.3 PV模型 |
3.3.4 WT模型 |
3.3.5 ES模型 |
3.4 需求响应模型 |
3.5 基于激励分摊机制的微网-配电网运营互动优化模型 |
3.5.1 基于激励分摊机制的微网-配电网运营互动优化模型构建思路 |
3.5.2 第一阶段模型 |
3.5.3 第二阶段模型 |
3.6 模型求解 |
3.6.1 Yalmip工具箱 |
3.6.2 模型求解流程 |
3.7 算例仿真 |
3.7.1 基础数据及模型参数 |
3.7.2 纵向优化结果及对比分析 |
3.7.3 横向优化结果及对比分析 |
3.7.4 综合对比分析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能源互联网条件下基于交互决策博弈的多微网-配电网运营互动优化模型 |
4.1 引言 |
4.2 管制市场阶段考虑交互博弈的多微网-配电网多向互动市场机制描述 |
4.2.1 市场结构与交易机制 |
4.2.2 收费与报价机制 |
4.2.3 市场监管机制 |
4.2.4 信息交互机制 |
4.3 基于交互决策博弈的多微网-配电网运营互动优化模型 |
4.3.1 基于交互决策博弈的多微网-配电网运营互动优化模型构建思路 |
4.3.2 交互决策博弈模型 |
4.3.3 多能互补型微网供需协同运营优化模型 |
4.4 模型求解 |
4.5 算例仿真 |
4.5.1 基础数据及模型参数 |
4.5.2 夏季典型日优化结果及对比分析 |
4.5.3 冬季典型日优化结果及对比分析 |
4.5.4 综合对比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能源互联网条件下微网运营管理水平综合评估模型 |
5.1 引言 |
5.2 能源互联网条件下微网运营评估特征选取与描述 |
5.3 能源互联网条件下微网运营管理水平综合评估指标体系 |
5.3.1 微网运营管理水平综合评估指标选取原则 |
5.3.2 微网运营管理水平综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思路 |
5.3.3 微网运营管理水平综合评估指标的设计与说明 |
5.4 能源互联网条件下微网运营管理水平综合评估模型 |
5.4.1 原始数据预处理 |
5.4.2 指标权重确定 |
5.4.3 综合评估 |
5.5 算例分析 |
5.5.1 算例选取 |
5.5.2 综合评估 |
5.5.3 结果及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适应能源互联网要求的微网运营发展激励政策建议 |
6.1 引言 |
6.2 基础理论——激励性管制理论 |
6.3 建立完善的能源互联网条件下微网运营发展管理体系 |
6.3.1 设置专门的微网运营发展管理机构 |
6.3.2 政府、微网运营商、电网企业等多方共同参与管理 |
6.4 不同市场阶段下适应能源互联网要求的微网运营发展激励政策研究 |
6.4.1 低市场阶段 |
6.4.2 管制市场阶段 |
6.4.3 高市场阶段 |
6.4.4 成熟市场阶段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今后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公共卫生服务公私协作机制与系统绩效的循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卫生领域公私合作热点研究 |
1.2.1 国外卫生领域公私合作文献计量分析 |
1.2.2 国内卫生领域公私合作文献计量分析 |
1.2.3 国内外卫生领域公私合作研究的述评 |
1.3 研究方案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结构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概述 |
2.1 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制度建设路径演变 |
2.1.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引入阶段 |
2.1.2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探索阶段 |
2.1.3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制度建设阶段 |
2.1.4 农村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策分析 |
2.2 基本公共服务公私协作内涵界定 |
2.2.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公私协作内涵 |
2.2.2 农村公共卫生供给的公私主体界定 |
2.3 农村地区公共卫生服务公私协作供给系统 |
2.3.1 系统动力学中的系统观点 |
2.3.2 绩效理论中的卫生系统 |
2.3.3 农村地区公共卫生服务公私协作系统 |
2.3.4 协作行为与博弈论思想 |
2.4 系统动力学理论 |
2.4.1 系统动力学概述 |
2.4.2 系统基模分析工具 |
2.4.3 系统动力学流率基本入树建模 |
2.4.4 入树基模集的生成 |
2.5 本章小结 |
3 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评估模型研究 |
3.1 农村地区公私协作系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理论框架 |
3.1.1 宏观系统绩效评估框架 |
3.1.2 中国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评估框架 |
3.1.3 农村公共卫生公私协作系统绩效框架 |
3.2 公共卫生系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3.2.1 项目绩效备选指标 |
3.2.2 专家的基本情况 |
3.2.3 基于德尔菲法的指标权重 |
3.3 基于熵值法的公共卫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优化 |
3.3.1 指标优化方法的选择 |
3.3.2 基于熵值法的指标权重优化 |
3.3.3 基于熵值法的指标优化 |
3.4 本章小结 |
4 公私协作机制与绩效相关关系研究 |
4.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公私协作现状 |
4.1.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公私协作的组织管理模式 |
4.1.2 农村基层卫生系统公私协作机制 |
4.1.3 农村公私协作机制运行的问题 |
4.2 公共卫生服务公私协作系统要素 |
4.2.1 公私协作的结构要素分析 |
4.2.2 农村公私协作系统服务能力 |
4.2.3 乡村两级公私协作主体协作的主观意愿调查及因素分析 |
4.3 公私协作系统要素与绩效间的相关性分析 |
4.3.1 社会条件与项目过程绩效之间的关系 |
4.3.2 管理制度与项目绩效相关性 |
4.3.3 项目数量、质量和效果的相关性分析 |
4.3.4 乡村公私协作系统项目绩效内生机理框架 |
4.4 本章小结 |
5 公私协作模式与公共卫生系统绩效的循证研究 |
5.1 典型公私协作模式 |
5.1.1 概述 |
5.1.2 样本乡镇乡村两级公共卫生协作模式 |
5.2 公私协作机制与基本公共卫生绩效的循证分析 |
5.2.1 结构绩效分析 |
5.2.2 过程绩效分析 |
5.2.3 结果绩效分析 |
5.3 公共卫生绩效综合比较 |
5.3.1 基于加权TOPSIS法的绩效评估 |
5.3.2 公私协作系统公共卫生综合绩效的比较 |
5.3.3 公共卫生服务绩效增长类系统基模分析 |
5.3.4 问题类系统分析基模 |
5.4 公私协作模式的形成、发展与组织管理挑战 |
5.4.1 主流模式与特殊模式的形成契机 |
5.4.2 两种公私协作模式的SWOT比较 |
5.4.3 两种公私协作模式组织管理的问题、风险和挑战 |
5.5 本章小结 |
6 公私协作系统公共卫生绩效机理与改进策略研究 |
6.1 公私协作系统公共卫生绩效机理 |
6.1.1 项目工作绩效的表现形式 |
6.1.2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的共生关系 |
6.1.3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内生规律 |
6.2 公私协作机制对项目绩效影响的验证 |
6.2.1 定性比较分析(QCA)方法 |
6.2.2 公私协作机制对公共卫生绩效影响结果 |
6.2.3 公私协作机制对公共卫生绩效影响分析 |
6.3 基于系统动力学反馈结构的绩效改进策略 |
6.3.1 基于项目绩效机理的因果关系 |
6.3.2 公共卫生系统绩效的反馈基模生成集 |
6.3.3 公共卫生项目绩效系统动力流图 |
6.3.4 改善项目绩效的策略建议 |
7 研究结论 |
7.1 主要结论 |
7.1.1 公共卫生公私协作系统与项目制度变迁 |
7.1.2 公共卫生绩效概念框架与项目绩效机理 |
7.1.3 公私协作主流模式与特殊模式绩效循证 |
7.1.4 公私协作机制对公共卫生绩效影响路径 |
7.2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7.2.1 研究的创新 |
7.2.2 研究的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研究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件2 指标体系专家咨询表与调查问卷 |
(10)建行苏州分行跨境人民币业务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的方法 |
1.4 内容与框架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市场营销观念 |
2.2 市场定位理论 |
2.3 市场营销组合 |
第3章 中国建设银行发展概述 |
3.1 中国建设银行发展概述 |
3.1.1 发展沿革 |
3.1.2 分支机构 |
3.1.3 主要业绩情况 |
3.2 建设银行苏州分行发展概述 |
3.2.1 发展沿革 |
3.2.2 分支机构 |
3.2.3 主要业绩情况 |
第4章 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概述 |
4.1 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历程 |
4.1.1 人民币国际化的定义 |
4.1.2 人民币的国际化背景 |
4.1.3 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历程 |
4.2 商业银行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历程 |
4.2.1 跨境人民币业务定义 |
4.2.2 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历程 |
4.2.3 跨境人民币业务主要产品 |
第5章 苏州地区跨境人民币业务市场分析 |
5.1 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
5.1.1 营销环境概述 |
5.1.2 宏观环境分析 |
5.1.3 微观环境分析 |
5.2 市场需求分析 |
5.2.1 市场供需现状 |
5.2.2 市场需求特点 |
5.2.3 市场需求展望 |
5.3 市场竞争分析 |
5.3.1 竞争结构分析 |
5.3.2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
5.3.3 竞争特点分析 |
第6章 苏州建行跨境人民币业务营销现状分析 |
6.1 营销基本概况 |
6.1.1 业务开办历史 |
6.1.2 市场竞争力情况 |
6.2 市场定位情况 |
6.2.1 市场定位现状 |
6.2.2 市场定位优势 |
6.2.3 市场定位劣势 |
6.3 产品情况 |
6.3.1 产品现状 |
6.3.2 产品优势 |
6.3.3 产品劣势 |
6.4 定价情况 |
6.4.1 定价现状 |
6.4.2 定价优势 |
6.4.3 定价劣势 |
6.5 渠道情况 |
6.5.1 渠道现状 |
6.5.2 渠道优势 |
6.5.3 渠道劣势 |
6.6 促销情况 |
6.6.1 促销现状 |
6.6.2 促销优势 |
6.6.3 促销劣势 |
第7章 营销策略及实施建议 |
7.1 S T P策略建议 |
7.1.1 市场细分 |
7.1.2 目标市场 |
7.1.3 市场定位 |
7.2 营销策略建议 |
7.2.1 产品策略 |
7.2.2 价格策略 |
7.2.3 渠道策略 |
7.2.4 促销策略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与展望 |
8.2 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建行苏州分行跨境人民币业务市场问卷调查表》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以市场为导向 以综合业务系统为依托 以产品创新为基础 充分发挥结算竞争优势(论文参考文献)
- [1]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J]. 管淑慧. 当代会计, 2021(09)
- [2]建设银行金昌分行客户关系管理策略优化研究[D]. 白京厚. 兰州大学, 2020(01)
- [3]JC银行北京市分行对公业务营销策略研究[D]. 张正男.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4]基于客群经营的个人客户金融生态系统 ——理论架构与实证分析[D]. 孙娜. 东北财经大学, 2019(06)
- [5]体育旅游产业系统运行研究[D]. 纪宁. 天津大学, 2019(06)
- [6]技术创新对企业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D]. 刘忠全.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 [7]A银行中间业务的创新发展策略研究[D]. 薛兆辉.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02)
- [8]能源互联网条件下微网运营优化及综合评估模型研究[D]. 韩旭.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8(05)
- [9]公共卫生服务公私协作机制与系统绩效的循证研究[D]. 唐尚锋.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3)
- [10]建行苏州分行跨境人民币业务营销策略研究[D]. 沈燕雯.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