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间钾论文_刘耘

导读:本文包含了层间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作物,土壤,谷类作物,伊利石,平方根,豆类,光谱。

层间钾论文文献综述

刘耘[1](1996)在《伊利石层间钾释放的远红外光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新近研究层间交换的远红外方法,并用该方法研究了金按伊利石层间交换的性质。随着温度的升高,伊利石的远红外谱段从108cm-1向低波数方向偏移,300C时为107cm-1,500℃时为100cm-1,700℃时为98cm-1,同时,伊利石的释钾程度也伴随着增加,远红外谱段同释放钾的能力有一清楚对比,因此可以用远红外方法预言伊利石释钾的能力。最后,利用量子化学计算的PM3方法首次从理论上证明了该谱段的归属,发现不仅上述谱段的归属同层间钾有关,而且还存在不止一个这样的谱段,但并不是所有这个范围内的话段都同钾有关。(本文来源于《矿物学报》期刊1996年04期)

徐国华,鲍士旦,史瑞和[2](1995)在《生物耗竭土壤的层间钾自然释放及固钾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经生物耗竭后的8种土壤的研究表明:它们经过自然风干后,土壤的层间钾能自然释放而使交换性钾得到部分恢复,但耗竭程度愈烈,恢复能力则随之下降;经淹水或湿润处理后,土壤的交换性钾反有较大程度的再固定;而干湿交替处理后,能促进低施钾水平土壤中新固定态层间钾的释放,高施钾水平土壤中交换性钾的进一步固定。生物耗竭使土壤的固钾能力增强,但白土及黄泥土土壤的固钾率仅19—46%,新固定态钾易被作物再利用;而黄潮土及鸭屎土的固钾率则上升到55—74%,新固定态钾较难再利用。耗竭土壤的固钾强度与代表土壤供钾潜力指标的缓效钾值及土壤供钾容量(EUF-K-80℃)与数量(EUF-K-20℃)比例的EUF-KQ值均有很好的相关。(本文来源于《土壤》期刊1995年04期)

史建文,鲍士旦,史瑞和[3](1992)在《不同水稻和大麦品种对土壤层间钾的利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盆载试验研究了6种含钾量差异较大的土壤的供钾特点,并对4个水稻品种和3个啤酒大麦品种的吸钾特性作了比较.结果表明:稻、麦吸收钾中层间钾所占比例较大,其中又以1mol L~(-1)HNO_3煮沸一次不能提取的钾为主,占总吸钾量的70%~100%.单季水稻吸钾量约为大麦的2倍.杂交稻汕优63根系发达,吸钾量比常规稻多1/4,常规稻品种间及大麦品种间吸钾量差异较小.最后产量杂交稻汕优63明显高于常规品种,矮秆多蘖品种 IR_(30)对缺钾不敏感,其余品种较敏感,因此在生产上应因地制宜合理选择作物品种.(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学报》期刊1992年01期)

徐国华,鲍士旦,史瑞和[4](1991)在《土壤钾素供应状况的研究——Ⅳ.禾谷类及豆类作物对土壤层间钾的利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禾本科和豆科两类作物对土壤层间钾的利用及钾肥对土壤层间钾的恢复能力,结果表明:(1)耗竭种植时交换性钾、缓效性钾均能出现“最低值”,它们可分别反映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层间钾(非交换性钾)的释放速率;(2)禾谷类稻、麦较豆类作物大豆、箭舌豌豆吸收层间钾的能力强,随着土壤钾素耗竭程度增加,作物吸钾量明显下降;(3)无论是禾本科的稻、麦还是豆科作物,新固定的钾比原来的层间钾更有效。(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学报》期刊1991年02期)

刘振兴[5](1989)在《用动力学方法研究土壤矿物层间钾的释放》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就业已用于研究土壤矿物层间钾释放的动力学方法进行了归类和评述,并对钾的释放速率及其影响因素,以及钾的释放动力学机理作了相对详细的综述。研究者们的结果表明,粒径小的土壤颗粒钾的释放速度比大者快;叁八面体硅酸盐矿物比二八面体的释放速度大。云母族矿物钾释放速度序为:铁质黑云母(叁八面体)>镁质金云母(叁八百体)>白云母(二八面体),它们的释放量与时间的平方根成线性关系。Martin的试验结果表明,供试土壤层间钾的释放速度可用一阶扩散方程很好地描述。氢离子浓度过高时(pH<3),会导致粘粒结构的破坏,从而加快了钾的释放速度。温度(T)、淋洗速度(L)和盐浓度(N)与钾的释放速度(r)的关系可表达为r=k(L△TN~(1/2))。钾的释放过程中涉及了多种动力学机理,其中层间扩散是钾释放中非常基本的机理。(本文来源于《福建省农科院学报》期刊1989年01期)

层间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经生物耗竭后的8种土壤的研究表明:它们经过自然风干后,土壤的层间钾能自然释放而使交换性钾得到部分恢复,但耗竭程度愈烈,恢复能力则随之下降;经淹水或湿润处理后,土壤的交换性钾反有较大程度的再固定;而干湿交替处理后,能促进低施钾水平土壤中新固定态层间钾的释放,高施钾水平土壤中交换性钾的进一步固定。生物耗竭使土壤的固钾能力增强,但白土及黄泥土土壤的固钾率仅19—46%,新固定态钾易被作物再利用;而黄潮土及鸭屎土的固钾率则上升到55—74%,新固定态钾较难再利用。耗竭土壤的固钾强度与代表土壤供钾潜力指标的缓效钾值及土壤供钾容量(EUF-K-80℃)与数量(EUF-K-20℃)比例的EUF-KQ值均有很好的相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层间钾论文参考文献

[1].刘耘.伊利石层间钾释放的远红外光谱研究[J].矿物学报.1996

[2].徐国华,鲍士旦,史瑞和.生物耗竭土壤的层间钾自然释放及固钾特性[J].土壤.1995

[3].史建文,鲍士旦,史瑞和.不同水稻和大麦品种对土壤层间钾的利用[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2

[4].徐国华,鲍士旦,史瑞和.土壤钾素供应状况的研究——Ⅳ.禾谷类及豆类作物对土壤层间钾的利用[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1

[5].刘振兴.用动力学方法研究土壤矿物层间钾的释放[J].福建省农科院学报.1989

论文知识图

永平矿区混合岩锆石阴极发光图像一3层间钾释放动力学曲线(a)层间距示意图和(d)扩散系数计算结...煤基活性炭的孔径分布6.5(幻膨胀石墨7£1^1图;〇))...高岭石(A)及高岭石/醋酸钾插层复合物(B...

标签:;  ;  ;  ;  ;  ;  ;  

层间钾论文_刘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