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形成与发展论文_李亚玲

导读:本文包含了人格形成与发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人格,政治,心理,马克思,危机,道学,封建社会。

人格形成与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李亚玲[1](2019)在《跨文化视角下家庭教育对个体人格形成发展的影响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较美国的个体主义文化而言,中国是忽视个体独立性的集体主义文化。反映以上儒家集体主义文化内涵的我国家庭教育具有父母本位、家族本位和知识本位的特征,具有以上特点的家庭教育也更易使个体形成的人格具有自恋性、抑郁性和强迫性等病理倾向。所以,笔者提出,建立本土化的健康人格需要我们家庭教育借鉴个人主义文化的有益因素。(本文来源于《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期刊2019年06期)

高爽,张向葵[2](2018)在《儿童期自恋人格的形成、发展及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自恋人格作为自我观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目前备受关注的人格特质。但是在诸多探讨自恋的结构和模型的推进之下,对于自恋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却关注较少。当前研究对儿童期自恋形成主要从生理因素和社会化经验两个层面进行解释。结合个体在不同认知发展水平下自我评价的特征,分别从童年早期至青春期自恋的前兆、起点和表现来探讨自恋的发展过程。未来研究需围绕自恋人格的机制研究、研究方法以及干预辅导等方面展开。(本文来源于《应用心理学》期刊2018年02期)

魏万磊[3](2016)在《康有为政治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康有为青年时期的认同危机未能正常解决,科举考试不顺利又加剧了这种认同失谐在其潜意识中的积淀,形成偏执型人格,其自负源自多次挫败形成的高度自卑,其武断源自启蒙教育中程式化的教育模式;康有为非白即黑的认知方式与其求知方式密切相关,有明显的"化约论"倾向,即重目标轻手段、重一般轻特殊、重整体轻局部,致使其在进化观上偏重"进"而较少考虑"化"、偏重整体渐进而否认局部突变。康有为情感强度极高,将情(包括自然情感与道德情感)奠基于"欲"和"性"的基础上,形成人欲即天理、导欲而不能去欲、情感期望高于现实需要的情感模式,并由此发展出一套为学、为人、为事的行为方式和话语系统。(本文来源于《中国青年社会科学》期刊2016年05期)

柴恭芬[4](2016)在《渗透人文教育 形成健全人格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美术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它作为人文学科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广义上的人文教育是旨在促进人性境界提升、人格塑造及价值体现的教育。细化到小学美术教学中,就是将人文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中的每一处,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运用鉴赏等多种方法发展学生的健全人格,采用实践和合作探究丰富学生的人生体验,提高其解决问题和团结协作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来源于《美术教育研究》期刊2016年16期)

张海生,汪卫东[5](2015)在《中医心理的人格形成发展和完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中医心理学人格的定义、形成,提出人格发展的梭形模式及人生的人格发展蚕茧式模式,尝试将人格分为内核层、中间层与外显层,认为以前大多数研究停留在外显层,而中医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人格的内核层与中间层及其修复和完善,并最终运用低阻抗意念导入疗法(TIP)及发展心理学的再成长技术达到让患者人格修复及完善至身心健康的程度。(本文来源于《中医药导报》期刊2015年24期)

魏万磊[6](2015)在《青年梁启超政治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梁启超的儿时记忆形成他有关道德伦理的潜意识。祖父忠臣孝子式的教诲,父亲折中调和的为人,不断的心理暗示所产生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因为撒谎而遭受母亲的体罚,这些成为梁启超道学人格形成的生命脚本和"原型场景"。出于人格互补的需要,康有为成为青年梁启超道学人格形成中的"重要他人",使其突破了小我的追求,具有了弘道的人生使命感。梁以"舍我其谁"的自信投入到传播"知识推求"与"道术修养"合一的国民人格改造运动中,认为自己人格成长中的关键是"事上磨炼"与"趣味主义",以此为核心形成了他的"全人格"理念,进而成为其"新民"思想的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青年社会科学》期刊2015年03期)

王翔[7](2015)在《马克思的人格对其思想形成发展的价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卡尔·马克思的代表作《资本论》一次次验证了正在不断改变的世界经济模式,马克思也因此被誉为近现代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使得研究马克思着作再一次推向了高潮。马克思何以成为马克思,他惊人的研究成果何以得来?这与他的人格有没有关联?众多的心理学着作中都已经充分验证,人格影响个体的认知和行为方式。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类的学生,我们不仅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还要学习马克思这个人。所以我选择以“马克思的人格对其思想形成发展的积极价值研究”作为我的毕业论文。第一章绪论部分分别阐述了研究的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二章主要是相关概念的阐述,有人格的基本内涵、人格的构成要素、人格的测量方法叁个部分。其中,重点介绍了心理传记学的方法:凸显处理论和原型情境理论。第叁章首先试图按照马克思一生辗转过的地点为线索,如:特利尔、波恩、柏林、巴黎、布鲁塞尔等,寻找具有心理特点的事例,然后分析归纳出马克思的人格特征,如:马克思具有正直无私、胸怀天下的奉献精神;不畏强权、批判创新的变革意识;刻苦勤奋、严谨缜密的治学态度;淡泊名利、坚强不切的意志品质;积极乐观、勇于实践的生活态度。第四章从马克思的渊博的知识、文本创作、和恩格斯的共同创作、他的思想传播四个维度去分析马克思的人格的积极价值。对于马克思的渊博知识而言,马克思如饥似渴的求知欲是其学习的动力;刻苦奋斗是其求知路径。对于马克思的文本创作而言,胸怀天下的奉献精神是其创作的动力、严谨缜密的思辨能力是基础、批判创新的变革意识是灵魂、坚强不屈的意志品质是其创作支撑。对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作而言,马克思以正直无私得到关爱、以诚实厚道获得情感亲近、以开放包容实现思想融合。对于马克思的思想传播而言,他立场坚定是其思想传播的前提、勇于实践是核心、善于表达是其保障。第五章总结了马克思的人格对于其思想形成发展确实具有积极价值。由于能力和时间的限制,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更加全面地学习马克思。(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5-03-01)

杜秋霞[8](2014)在《成人人格障碍形成根源——基于E·H·Erikson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探究E·H·Erikson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阶段性任务和危机,认为成人人格障碍形成的根源是个体在人格形成关键期由于不恰当的心理社会环境导致个体认知、情感和行为受到严重损害而无法完成阶段任务,遭遇阶段危机,从而导致人格障碍的形成。(本文来源于《社会心理科学》期刊2014年04期)

彭彦琴,史运芳[9](2012)在《佛教之人格形成与发展理论探究——以唯识学种子说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引言佛教唯识学不但是学佛的重要法门,也可说是一门包罗万象、博大精微的心理学。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心理学内容,其重要理论之一种子说就包含着人格形成、发展以及完善的完备理论,对人格心理学一直关注的重要理论问题——遗传与环境对人格的发展到底起着怎样的作用以及如何起作用——均有着独到的见解。研究唯识学种子说的人格理论,首先要探讨的就是"识"以及"唯识"。所谓唯识,《唯识叁十论》说:"是诸法转变,分别所分别,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1即唯识学认为世间万法皆唯识所变。这能变现万法(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2-11-30)

廖清胜[10](2012)在《论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人格的形成要经历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人的社会化既是社会生产人的过程,也是人生产社会的过程。"正像社会本身生产作为人的人一样,社会也是由人生产的。"①正是通过一代又一代新人的社会化,社会延续着、发展着,人类演进着、成长着。从人类成长史的角度考察人之为人的生成问题,产生了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规律问题。对此,可从以下叁个方面来认识:(本文来源于《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第十四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2-08-25)

人格形成与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自恋人格作为自我观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目前备受关注的人格特质。但是在诸多探讨自恋的结构和模型的推进之下,对于自恋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却关注较少。当前研究对儿童期自恋形成主要从生理因素和社会化经验两个层面进行解释。结合个体在不同认知发展水平下自我评价的特征,分别从童年早期至青春期自恋的前兆、起点和表现来探讨自恋的发展过程。未来研究需围绕自恋人格的机制研究、研究方法以及干预辅导等方面展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格形成与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1].李亚玲.跨文化视角下家庭教育对个体人格形成发展的影响探析[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

[2].高爽,张向葵.儿童期自恋人格的形成、发展及展望[J].应用心理学.2018

[3].魏万磊.康有为政治人格的形成与发展[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6

[4].柴恭芬.渗透人文教育形成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J].美术教育研究.2016

[5].张海生,汪卫东.中医心理的人格形成发展和完善研究[J].中医药导报.2015

[6].魏万磊.青年梁启超政治人格的形成与发展[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5

[7].王翔.马克思的人格对其思想形成发展的价值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

[8].杜秋霞.成人人格障碍形成根源——基于E·H·Erikson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探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4

[9].彭彦琴,史运芳.佛教之人格形成与发展理论探究——以唯识学种子说为例[C].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2

[10].廖清胜.论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规律[C].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第十四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2012

论文知识图

人格力量矢量模型各高校、科研单位获省部级以上人文社会科学...各高校、科研单位获省部级以上人文社会科学...各高校、科研单位获省部级以上人文社会科学...各高校、科研单位获省部级以上人文社会科学...第一批入选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

标签:;  ;  ;  ;  ;  ;  ;  

人格形成与发展论文_李亚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