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介入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

29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介入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

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四川610000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6)6

[摘要]总结29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介入治疗的护理。术前分别做好患儿及家长的心理干预,训练床上大小便;术后做好疼痛护理,穿刺侧肢体制动期护理,重视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本组29例均治愈出院。

[关键词]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围手术期护理

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heartdisease,CHD,先心病)是胎儿期心脏及大血管发育异常所致的先天性畸形,是小儿最常见的心脏病[1]。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率在活产婴儿中为4.05‰~12.3‰,估计我国每年约出生15万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新生儿,如未经治疗,约1/3的患儿在生后1年内可因病情严重和复杂畸形而死亡。各类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情况以室间隔缺损最多,其次为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和肺动脉瓣狭窄。室间隔缺损最多,其次为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和肺动脉瓣狭窄。我科医生严格把握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适应症,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对29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进行了先天性心介入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室间隔缺损7例,房间隔缺损5例,动脉导管未闭16例,肺动脉瓣狭窄1例。入院后排除介入治疗的禁忌症,完善术前检查,选择进行介入治疗。

在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下,患儿取仰卧位,采用Seldinger技术[2]穿刺右侧股动脉、股静脉并置入5F或6F导管鞘,全身肝素钠化,钢丝建轨,选择性动脉造影确定动脉导管未闭形状及大小,左心室造影确定室间隔缺损的大小,选择合适的封堵器,运用Amplatzer法进行封堵,术后再次造影,封堵成功,无异常分流,房间隔缺损术中无需造影,封堵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无分流或少许分流,房间隔缺损封堵成功,听诊心脏杂音消失或者明显减轻。

术后24h行胸片检查均显示封堵器无脱落、无移位,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均无封堵器脱落、移位,无异常分流或者少量分流。遵医嘱予患儿头孢唑林钠静脉滴注,进行抗感染治疗,5-7d后治愈出院。分别于出院后1年内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1年后半年进行随访,复查心电图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均无心律失常,无封堵器脱落、移位,指导其避免剧烈运动,勿进入磁场区域。

2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干预

对于3岁以下的患儿,责任护士热情主动与患儿接触,予患儿以微笑拥抱、抚摩、儿歌、玩游戏等方式,消除患儿的陌生情绪,减轻患儿的恐惧心理,使其以最佳心理状态配合手术。对于3岁以上的患儿,除了与患儿听儿歌、玩游戏、拥抱等方式来进行沟通,护士还通过阅读疗法来解除其对手术的恐惧心理,使其镇定自如地去接受治疗。同时还让患儿了解术前准备的必要性,用患儿能够懂的语言简单形象告之手术过程,让患儿知道做手术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并懂得手术后不适是暂时的,并鼓励患儿积极勇敢的配合治疗。本组有4例患儿在术前准备时哭闹、不合作,责任护士在家长的积极配合下再次进行疏导,20-40min后患儿情绪稳定,能配合治疗。

护士热情主动与患儿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其思想顾虑,给予精神安慰及心理疏导。告知家长介入治疗的目的、方法、过程、术前术后注意事项,消除其由于知识缺乏引起的不安,通过手术照片、成功病例照片等,缓解家长心理压力。特别介绍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护理要点,指导家长学会控制负性情绪,多用积极的语言消除患儿不良情绪,以利于疾病早日康复。心理干预后,本组患儿的家长均能以良好的心态配合围手术期治疗,对患儿的情绪也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1.2术前准备

术后24h需绝对卧床休息[3],端坐位、直立位可导致腹压增高,引起股动脉、股静脉穿刺处出血。由责任护士指导3岁以上的患儿进行床上大小便,当患儿有尿意或便意时,指导其平卧位,女性患儿臀下放置便盆,男性患儿用空水瓶或者尿壶接尿,对解不出大小便患儿听流水声,轻柔按摩腹部,让患儿适应床上大小便。3岁以下的患儿使用纸尿裤,运用折叠法将纸尿裤遮盖腹股沟切口敷料处向内折叠,暴露腹股沟切口敷料,避免尿液污染切口。本组无一例患儿因不正确解便方式导致股动脉、股静脉切口出血,也无一例尿潴留发生。

2.2术后护理

2.2.1穿刺侧肢体制动期护理

由于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采用股动脉、股静脉穿刺,为防止术后穿刺点出血、水肿,患儿需绝对卧床休息24h,穿刺点用1.5kg沙袋压迫6h,穿刺侧肢体制动6h。术侧肢体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患儿会有患肢紧绷感、麻木、肌肉痉挛等不适[4]。护士为患儿做足部按摩操,以促进血液循环。具体方法:第1节:护士一只手握住患儿的裸关节,用另一只手的手掌按摩患儿足底(每足做两个8拍);第2节:护士用手掌按摩患儿脚掌两侧(每足做两个8拍);第3节:从患儿脚趾开始,挠其脚背(每足做两个8拍)。足部按摩每次5-10min,制动期间每隔1-2h做1次。同时,教会3岁以上的患儿做脚趾运动,护士还可以予患儿听儿歌、讲故事等方式分散注意力,增加舒适感。通过上述护理,本组患儿术后均安静休息,无一例患儿因患儿肢体不适出现哭吵不安。

2.2.2术后疼痛的护理

股动脉、股静脉穿刺处疼痛不适引起患儿术后哭吵不安,易引起封堵器脱落、移位,出现生命危险。责任护士予患儿进行术后疼痛评估,不能表达的儿童运用FLACC疼痛评估量表,5岁-12岁运用FACES疼痛评估量表,7岁以上儿童运用NRS疼痛评估量表。本组6例术后疼痛评估3分以下,护士通过唱儿歌、讲故事等方式分散患儿注意力,减轻患儿疼痛感,患儿能安静休息;23例术后疼痛评估3分以上,通知医生,遵医嘱予患儿地西泮注射液静脉注射、苯巴比妥钠肌肉注射镇静,患儿安静休息。本组病例无一例因患儿术后疼痛哭闹导致封堵器脱落、移位。

2.2.3并发症的护理和预防

溶血:指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逸出称红细胞溶解。发生率<0.8%,主要与术后残余分流过大或封堵器过多突入主动脉有关,可发生于术后1-24小时内。密切观察患儿的尿液颜色。指导患儿术后避免剧烈活动,哭闹,注意休息。本组无一例溶血发生。

(2)发热:术后72h内每4h测量体温1次,待体温正常后改为每日测量3次。本组8例在术后48h内出现发热,最高体温38.4℃,最低体温37.6℃,给予对症处理后体温均能恢复正常。

(3)心律失常:术后安置心电监护24h,密切观察患儿心率、心律变化,询问患儿有无心慌、胸闷、胸痛等不适,并做好护理记录;术后每天做常规心电图。本组无一例心律失常发生。

3.小结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效果肯定,并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远期治疗效果好、并发症少、无胸部疤痕的美观等优势。通过做好患儿及家长的心理干预,指导患儿正确排便方式,术后穿刺侧肢体制动期护理,术后疼痛护理等措施,确保了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沈晓明,王卫平等,儿科学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286-287.

[2]于经瀛,邓晓涛,周诚,肺动静脉瘘的栓赛治疗和并发症的预防与对策,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08.5(3):200-202

[3]王滨,曹桂文,介入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56.

[4]张贞,王秋莉,冠脉介入治疗后早期减压包扎效果观察,护理学杂志,2010,25(17):24-25.

标签:;  ;  ;  

29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介入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