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农村阶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文化资本,婚姻资本,农村青年,阶层流动
农村阶层论文文献综述
朱镕君[1](2019)在《从文化资本到婚姻资本:理解农村青年阶层流动的一个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教育作为一种增加文化资本的方式,历来与婚姻有着重要联系。提升教育水平、增加文化资本是农村青年改变自身命运、阻断代际贫困的重要途径,也是换取婚姻资本的重要方式。婚姻资本是指影响个人在婚姻选择中的所有社会资源,它是由文化资本、经济资本与社会资本衍生出的一种具有稳定性及可预见性的社会资源。不同形态的文化资本对婚姻资本产生不同的影响,文化资本对婚姻资本的助推力最终为农村青年带来阶层流动的收益。(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张明,余丽梅,邹小容,沙龙[2](2019)在《社会保险能提升农村居民的社会阶层认知吗》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201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2013),实证考察农村居民社会保险参与对其社会阶层认知的影响。采用OLS和Order-Probit估计结果发现,参加养老保险对农村居民的自评社会阶层并没有显着影响,而参加社会医疗保险能通过缓解农村居民就医压力、改善农村居民健康状况等方式显着提升农村居民的社会阶层认知。分组研究发现,社会保障满意度是关系到社会保险提升自评社会阶层功能发挥的重要制约因素,如果村民对社会保障满意度低,即便参与社会医疗保险,也无法带来社会阶层认知的明显提升。(本文来源于《农业技术经济》期刊2019年09期)
王处辉,梁官宵[3](2019)在《农村社会子代阶层向上流动对父代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作用——基于多案例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子代阶层向上流动如何影响父代社会资本再生产,关涉社会资本从子代向父代传递的顺畅性和父代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机制以及地方社会秩序重塑的问题。根据多案例实证研究发现,父代社会资本受子代职业性质及其占有不同类型资源的影响实现了差异化再生产。首先,子代阶层向上流动普遍增加了父代的符号资源,但是在符号资源层面,父代之间存在竞争,尤其体现为面子竞争;其次,子代职业位于体制内的更可能增加父代的关系资源,表现为较强的组织动员力和对他者的吸引力;最后,子代职业位于体制外且占据市场相对优势者更可能增加父代的经济资源。子代阶层向上流动促进父代社会资本再生产需要中间机制作保证,子代回馈机制保证父代社会资本在代际内部的直接再生产与向代际外部的扩展,他者的认可和被吸引保证父代社会资本在代际外部的再生产。父代社会资本再生产还带来了多种实践后果:其一,微观个体层面,增强父代动用社会资本改善个人处境的能力;其二,中观家族或社区层面,提升家族或社区关系网络的互惠和信任水平;其叁,宏观地方社会秩序层面,重塑地方关系网络,形成新的圈层结构和引发村庄内部竞争。(本文来源于《河北学刊》期刊2019年05期)
林彤,宋戈[4](2019)在《土地规模化流转背景下农村社会阶层分化与利益冲突分析——以黑龙江省K县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第二轮土地承包期再延长叁十年以及乡村振兴计划的提出,土地流转成为大势所趋。结合国家倡导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背景,土地规模化流转范围逐渐扩大。土地规模化流转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引发了系列农村社会问题,为建立健全农村土地市场和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有必要探究土地规模化流转带来的农村社会分层以及各阶层利益冲突发生机理。本文以黑龙江省K县为例,挖掘土地规模化流转引发农村社会阶层分化的内在逻辑,并剖析分化后各阶层间利益冲突的发生机理,以期为其他发生土地规模化流转的粮食主产区的乡村治理提供分析依据。对于土地规模化流转引发的阶层利益冲突问题,本文认为应从明晰职能边界、畅通维权渠道、完善分配机制叁方面加以治理。(本文来源于《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8期)
王增文[5](2019)在《教育追捧、健康诉求与更高社会阶层的跨越——农村地区消费动机偏弱的动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农村地区社会保障制度"缺位"、公共服务"不到位"和农村居民医疗教育等投入的"越位",造成农村地区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提供主体的"错位"现象。这使得农村居民收入出现相对性地骤降趋势。经验分析中,把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变量作为控制变量后,可以观测到这种相对性的骤降趋势能够显着性地降低居民除医疗、教育之外的消费支出。这源于Maslow需要层次理论中安全的需要和社会地位提升的需要,通过安全感和社会地位的提升可获得更高的物质和精神上的效用,这使得农村居民为增加安全感和提高社会地位而压缩其他方面的消费支出。(本文来源于《江淮论坛》期刊2019年04期)
杨华[6](2019)在《增强和扩大党在农村的阶层基础和群众基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由相对均质化的群体分化成异质性较大的群体,不同农民群体在利益关系、思想观念、政治社会态度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别,这给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的巩固和扩大提出了新挑战和新问题。在农民分化条件下,党不仅要巩固和扩大在农村的群众基础,还要确定和增强阶层基础。从调研来看,农村广大中等收入群体和中下层农民是党在农村的群众基础,巩固和扩大这两个群体可以使党在农村的根基更深更牢靠;"中坚农民"是农村中的"中间阶层",也是党在农村的重要的阶层基础;上层农民是党在农村的依靠对象,他们中认同党的宗旨和纲领的先进分子可以纳入到党内来,发挥所长为基层党组织和农民群众服务。要通过相关政策壮大农村中等收入群体,支持低收入群体增收和减负,规范农村"富人治村",鼓励"中坚农民"治村,在党建领域进一步完善"双带"工程,协调不同农民阶层或群体的利益关系,以增强和扩大党在农村的阶层基础和群众基础。(本文来源于《湖湘论坛》期刊2019年03期)
傅凡[7](2019)在《阶层分化与发达地区农村基督教的扩张机制——以浙北G镇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发达地区农村基督教的扩张需要放在阶层分化的背景中理解。村内不同阶层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水平呈现出剧烈的对比,在社会竞争中落败的中下阶层在基督教会中找到了抱团取暖的心灵依托,同时,基督教的组织性也满足了在市场社会中能力不足的弱势阶层的互助需求。改善当前农村文化建设需要基层组织发挥社会互助职能,引导农民的社会竞争,并通过农民深度参与的乡村文化活动疏导农民的宗教需求。(本文来源于《农家参谋》期刊2019年07期)
周君银[8](2019)在《农村阶层分化及其利益差异——基于扶贫资源精准配置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同的社会阶层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精准扶贫战略的推进使得这种阶层之间的竞争与博弈关系更加复杂化和多元化。本文从扶贫资源精准配置的视角,分析了现阶段农村社会阶层分化的现状及各自的利益诉求,以及这些利益博弈引发的诸如扶贫资源被精英俘获、瞄准偏离、参与不足、利益表达沉默等扶贫困境,并根据精英阶层、中间阶层及贫弱阶层的特性与需求探寻叁者之间的平衡点,以此实现资源分配的最优配置。(本文来源于《学理论》期刊2019年03期)
裴志军,何晨[9](2019)在《社会网络结构、主观阶层地位与农村居民的环境治理参与——以垃圾分类行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农村环境治理中政府长期严重缺位,提高环境治理中的农民参与尤显重要。以农村垃圾分类为例,基于自我中心网络的结构特征,探索社会网络和主观阶层评价对村民环境治理参与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网络、主观阶层地位不仅对村民垃圾分类行为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即更大规模的社会网络和在网络中更中心的位置能提升村民的垃圾细分程度,村民的主观阶层地位越高,其垃圾细分程度也越高。更重要的是,主观阶层地位与社会网络在对垃圾分类处理行为影响中起互为中介的作用。建议从村民主观阶层地位提升和社会网络构建方面来提高农村环境治理村民参与的积极性。(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陈锋[10](2018)在《中国农村阶层分化的政治社会后果》一文中研究指出进入20世纪80年代,资本和市场的力量被引入中国农村社会,以应对后革命时代基层治理的危机。但正如本文作者所描绘的,在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获得极大提高的同时,市场经济的深入也给中国基层社会结构带来严峻挑战,带来社会阶层的分化和社会矛盾的激化;原本存在于经济和政治领域的对立和冲突,进一步演化为社会心理层面的情绪对立。这种日益泛化的社会阶层分化与矛盾,成为新时期中国基层治理无法回避的难题。(本文来源于《文化纵横》期刊2018年06期)
农村阶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基于201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2013),实证考察农村居民社会保险参与对其社会阶层认知的影响。采用OLS和Order-Probit估计结果发现,参加养老保险对农村居民的自评社会阶层并没有显着影响,而参加社会医疗保险能通过缓解农村居民就医压力、改善农村居民健康状况等方式显着提升农村居民的社会阶层认知。分组研究发现,社会保障满意度是关系到社会保险提升自评社会阶层功能发挥的重要制约因素,如果村民对社会保障满意度低,即便参与社会医疗保险,也无法带来社会阶层认知的明显提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农村阶层论文参考文献
[1].朱镕君.从文化资本到婚姻资本:理解农村青年阶层流动的一个视角[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张明,余丽梅,邹小容,沙龙.社会保险能提升农村居民的社会阶层认知吗[J].农业技术经济.2019
[3].王处辉,梁官宵.农村社会子代阶层向上流动对父代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作用——基于多案例的实证研究[J].河北学刊.2019
[4].林彤,宋戈.土地规模化流转背景下农村社会阶层分化与利益冲突分析——以黑龙江省K县为例[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5].王增文.教育追捧、健康诉求与更高社会阶层的跨越——农村地区消费动机偏弱的动因分析[J].江淮论坛.2019
[6].杨华.增强和扩大党在农村的阶层基础和群众基础研究[J].湖湘论坛.2019
[7].傅凡.阶层分化与发达地区农村基督教的扩张机制——以浙北G镇为例[J].农家参谋.2019
[8].周君银.农村阶层分化及其利益差异——基于扶贫资源精准配置的视角[J].学理论.2019
[9].裴志军,何晨.社会网络结构、主观阶层地位与农村居民的环境治理参与——以垃圾分类行为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10].陈锋.中国农村阶层分化的政治社会后果[J].文化纵横.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