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对读论文-徐婷

文本对读论文-徐婷

导读:本文包含了文本对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文本解读,马尔克斯,圣彼得

文本对读论文文献综述

徐婷[1](2019)在《异文对读:文本解读之匙——以《礼拜二午睡时刻》阅读教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尔克斯曾言:"《礼拜二午睡时刻》我认为是我最好的短篇小说。"[1]然而这篇小说很不容易读懂,很多同学的初读感受都是"不知所云""疑惑重重"。反复咀嚼文本、品读细节是阅读的不二法门,然而小说中密密麻麻的细节又让学生如入迷宫如坠云雾。基于此,笔者在教学中引进不同译本异文对读,试图以异文对读为钥匙,带学生开启文本解读之门。马尔克斯以西班牙语写作,人民教育出版(本文来源于《语文教学与研究》期刊2019年09期)

张亮[2](2019)在《《起死》的潜文本:与卢那察尔斯基《解放了的董·吉诃德》的对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故事新编》的末篇《起死》,是鲁迅创作的最后一篇小说,其特殊性不容忽视。联系1930年代鲁迅的一系列编译、写作活动来看,可发现《起死》与卢那察尔斯基的戏剧《解放了的董·吉诃德》具有内在关联,隐含着鲁迅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思考与选择。本文试图重新进入《起死》,将之与《解放了的董·吉诃德》对读,并结合两个文本诞生的语境,借由堂·吉诃德这一形象,探讨卢那察尔斯基如何影响了鲁迅的思考与《起死》的构思和创作。"时间"是两个文本共同采用的结构性策略,它将文本诞生背后的复杂背景悄然编织其中,而这种"错搭"的时间策略背后,是两位作家凝视历史与时代的深邃眼光。(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期刊2019年01期)

李玉菡[3](2017)在《《色,戒》小说与电影的文本对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无论在李安的电影还是张爱玲的小说《色,戒》中,"色"与"戒"二字都有着多种解读方式。"色"可指美人、色情、颜色,甚至是欲望、情感、生活。麻将、衣服、咖啡馆、电影厅等均属色的范畴。"戒"指戒指、戒心,是道德和理性,含括民族的情感和国家的大义。纵观小说电影两种不同文本下的《色,戒》,它们尽管有着内外表现形态的差异,却又都分别用各自语言——文字语言和视听语言,细腻叙述关于女性在爱欲中的挣扎。(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7年21期)

薄雪婷[4](2016)在《译者主体性对文本风格的影响——《干校六记》译本对读》一文中研究指出译者主体性是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发挥的主观能动性。受翻译水平、翻译目的及社会文化背景等的影响,对原文的阐释、翻译策略和翻译风格不同,从而使译文迥异。译者主体性研究应得到更多的重视。(本文来源于《校园英语》期刊2016年34期)

欧阳凯[5](2016)在《巧借文本对读 创新实用文教学——《落日》教学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思路《落日》是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唯一的一篇通讯,文体独特,教学意义不容忽视。文章报道的历史事件重大,基本事实早已为学生们所熟知;加之,其叙事简洁,言语浅易,对于今天的高中学生而言,其学习价值似乎难于发现。本课例设计,采用"文本对读"的教学策略,精心选取了两类对读文本,设置了叁个"文本对读"的教学环(本文来源于《语文知识》期刊2016年15期)

周美华,周敏华[6](2016)在《《史记·淮南衡山列传》所记刘长遭收押案件的重新探究——以《二年律令》与《史记》文本对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壹、前言汉文帝六年(公元前174),刘恒(汉文帝)仅存的同父异母胞弟刘长,因被重臣举告参与两项谋反案件,而遭羁押入京。收押途中,朝中重臣又联名上书,弹劾刘长犯下的全数罪状,以议定刘长当论处"弃市"(死罪)。汉文帝不忍处死刘长,便去其王位,令刘长和家人全皆流放蜀郡严道。刘长难忍如此羞辱,流放途中便絶食而死;汉文帝尽管已采侯爵之礼(本文来源于《出土文献研究》期刊2016年00期)

袁凌[7](2016)在《《庐山赋》与《游天台山赋》的文本对读》一文中研究指出东晋高僧支昙谛的《庐山赋》是现存第一篇保存比较完整的描写庐山的赋作,东晋文人孙绰的《游天台山赋》是晋赋的名篇,被孙绰视为得意之作。两部作品出自同一时期,都是山水赋的代表作,在思想内涵和表现形式上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在魏晋南北朝山水赋中,支昙谛的《庐山赋》与孙绰的《游天台山赋》都是不可多得的作品,可以说各领风骚,作为同以山岳命题的赋篇,会让人猜想它们之间会有怎样的联系,以及在对读中,它们又会(本文来源于《牡丹》期刊2016年08期)

徐欣[8](2016)在《合作写作对读后续写任务中文本衔接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二语学习者的写作水平,王初明(2010)从协同促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种新的写作任务——读后续写。读后续写是指:阅读一篇没有结尾的故事,然后将其补全。已有文献表明,学习者在读后续写任务中通过与阅读文本进行协同,提高了写作的准确性(肖婷,2013),流利性(肖婷,2013)和复杂性(姜琳,陈锦,2014)。然而,写作水平的另一项重要指标—文本衔接性还未有研究涉及。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读后续写任务是否对写作文本的衔接性有影响?除此之外,若通过合作写作的方式将学习者-学习者互动引入读后续写任务中,衔接是否会更紧密?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作者设计了两种写作任务(读后续写VS.看图写作)和两种写作形式(独立写作VS.合作写作)。80位中国大学生被分成叁组参加了实验。叁组在牛津英语水平测试成绩和上学期的写作课程成绩方面均没有显着差异。第一组独立完成一项看图写作任务(n=20),第二组独立完成一项相同主题的读后续写任务(n=20),第叁组两两配对合作完成相同的读后续写任务(n=40)。为了更加深入了解受试的写作过程,分别从叁个组中随机挑选出五组受试,要求他们用有声思维的方法完成任务,并对整个过程进行录像。作者使用Coh-metrix3.0分析文本的衔接性,并标记有声思维数据中与衔接性相关的语言片段。实验结果表明,受试在读后续写任务表现出的文本衔接性要优于看图写作任务,并且合作的读后续写文本比独立的读后续写文本衔接得更好。同时,本研究还分析了影响实验结果的主要因素。在读后续写任务中理解与产出紧密结合,学习者在构建情境模型时更注意语言使用的衔接性,而在无语言输入与理解的看图写作任务中,学习者对语言使用的关注较少。在合作型的读后续写任务中,配对的学习者不仅更加关注写作的衔接性,并且还有更多的渠道(阅读材料和互补的知识)解决遇到的相关问题。总的来说,本研究的发现证实了读后续写任务对写作文本的衔接性有积极的影响,并且发现合作进行的读后续写更能提高文本的衔接性。二语教师不妨在以后的教学中将合作写作运用到读后续写任务中,帮助二语学习者提高写作水平。(本文来源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期刊2016-04-20)

莫道才[9](2014)在《《滕王阁序》与《滕王阁诗》——异文体文本的互文性对读》一文中研究指出王勃的骈文名篇《滕王阁序》家喻户晓,是唐代骈文的精品,也是古代骈文的代表。宋代王得臣在《麈史》中记载,这篇作品一出即名动天下:"王勃《滕王阁序》世以为精绝。"这篇名作奠定了王勃在骈文史上的杰出地位。当年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而号称"四杰",王勃位居魁首,这篇传扬天下的骈文功不可没。这篇序文全用典型的四六句为主构成,气象宏阔,大气包举,文辞高华。王勃除了这篇华丽精工的骈体序文外还有一篇题为《滕王阁诗》(本文来源于《古典文学知识》期刊2014年05期)

刘亚峰[10](2013)在《比较哲学视域下的《孟子》之“乐”刍议——以《尼各马可伦理学》为对读文本》一文中研究指出"乐"(Lè)作为一种未经区分、高度概括、简约的适意性、愉悦性表达,与音乐有着紧密的联系,它不同于《尼各马可伦理学》与现代汉语中的快乐、幸福,是一个比快乐、幸福内涵更加丰富的概念。"圣"是《孟子》中君子之"乐"的指向,"圣"与君子之"乐"交融互摄,使君子之"乐"的意义与价值得以彰显,君子之"乐"集中体现于人"事"关系之中。"诚"的实现与沉思活动相似,都可以带来"乐"、快乐、幸福等正面心理感受,都强调"思"的作用,且都有超越存在者的预设。但孟子之"思"是饱含情感的"诚"思而不是沉思,"诚"之"乐"需在"行"与"事"中实现;"诚"具备形上观念品格,而沉思不具备;沉思需要一定物质条件以保证闲暇,而"诚"不需要。(本文来源于《中华文化论坛》期刊2013年06期)

文本对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故事新编》的末篇《起死》,是鲁迅创作的最后一篇小说,其特殊性不容忽视。联系1930年代鲁迅的一系列编译、写作活动来看,可发现《起死》与卢那察尔斯基的戏剧《解放了的董·吉诃德》具有内在关联,隐含着鲁迅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思考与选择。本文试图重新进入《起死》,将之与《解放了的董·吉诃德》对读,并结合两个文本诞生的语境,借由堂·吉诃德这一形象,探讨卢那察尔斯基如何影响了鲁迅的思考与《起死》的构思和创作。"时间"是两个文本共同采用的结构性策略,它将文本诞生背后的复杂背景悄然编织其中,而这种"错搭"的时间策略背后,是两位作家凝视历史与时代的深邃眼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文本对读论文参考文献

[1].徐婷.异文对读:文本解读之匙——以《礼拜二午睡时刻》阅读教学为例[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9

[2].张亮.《起死》的潜文本:与卢那察尔斯基《解放了的董·吉诃德》的对读[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9

[3].李玉菡.《色,戒》小说与电影的文本对读[J].北方文学.2017

[4].薄雪婷.译者主体性对文本风格的影响——《干校六记》译本对读[J].校园英语.2016

[5].欧阳凯.巧借文本对读创新实用文教学——《落日》教学设计[J].语文知识.2016

[6].周美华,周敏华.《史记·淮南衡山列传》所记刘长遭收押案件的重新探究——以《二年律令》与《史记》文本对读[J].出土文献研究.2016

[7].袁凌.《庐山赋》与《游天台山赋》的文本对读[J].牡丹.2016

[8].徐欣.合作写作对读后续写任务中文本衔接性的影响[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6

[9].莫道才.《滕王阁序》与《滕王阁诗》——异文体文本的互文性对读[J].古典文学知识.2014

[10].刘亚峰.比较哲学视域下的《孟子》之“乐”刍议——以《尼各马可伦理学》为对读文本[J].中华文化论坛.2013

标签:;  ;  ;  

文本对读论文-徐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