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坚[1]2003年在《陕西省地下水资源分析与评价》文中研究表明本次设计是针对陕西省地下水状况,通过把本省各地区从1982—1990年来有代表性井的观测资料进行管理起来,并对水位的动态变化特征、地下水开采利用状况进行分析研究,最后对区域地下水资源进行评价,为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和保护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每个地区取1—2眼代表井,计算出其水量及有关参数,并对这些参数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该地区的地理情况、自然环境及水文地质进行分析,对其水资源做出评价。提出地下水开发利用的思路,目的是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其更大的作用。
刘小学[2]2018年在《陕西省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对策探析》文中研究说明地下水资源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和战略资源。根据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成果,按照不同地貌单元和流域划分,统计分析陕西省地下水资源分布情况。采用最新统计资料,分析评价陕北、关中、陕南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揭示地下水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地下水资源管理保护工作实际,围绕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从地下水资源普查、地下水超采区治理和保护、地下水监测、落实相关法律法规、队伍建设和行业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对策。
张圃轩[3]2017年在《陕西关中平原地下水变化特征与监测考核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陕西关中平原为研究区域,开展地下水变化特征与监测考核研究。论文首先分析了区域水资源概况,重点剖析了陕西省及关中平原水资源现状及地下水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以陕西关中平原重点城市、重点县区的典型监测井,分析陕西关中平原地下水动态变化特征,分别从气候要素和人为要素两个方面分析地下水影响因素。针对陕西关中平原地下水监测现状,对地下水监测站网和地下水监测系统进行设计,论文最后制定了地下水监测考核方案,为陕西关中平原地下水监测提供支撑。论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地下水作为陕西省重要的供水水源,对陕西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陕西关中平原地下水开发利用和地下水监测现状分析发现存在地下水超采突出、地下水水质污染和地裂缝活动加剧等一系列问题,需要相关部门关注和重视。(2)选取陕西关中平原5个典型城市分析了地下水监测情况,从降水、蒸发、气温、风速、相对湿度等气候要素和人工开采等因素分析地下水变化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对地下水动态变化进行归因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气候要素对地下水影响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城市、不同县区监测井地下水变化也存在差异,人为的开采对地下水影响较大。(3)在剖析陕西关中平原地下监测站网建设及监测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地下水监测设计依据和原则、内容和任务等方面对地下水监测进行总体设计,提出了地下水监测站网建设布设方案,构建了陕西关中平原地下水监测系统,在实现地下水监测数据管理的基础上为地下水管理提供业务应用和辅助决策支持服务。(4)构建了地下水监测考核方案,依据客观公正、科学合理,实行定量考核与定性评估相结合、平时考核与定期考核相结合的原则,确定考核区域和监测井,制定考核指标和标准,提出考核方法和具体的评分方法。通过开展地下水监测考核方法研究,为地下水监测考核提供了新的手段方法和思路。
段磊[4]2004年在《黄河流域陕西省地下水资源评价及其解析》文中研究说明自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黄河流域陕西省受降水量持续干旱、河流径流量削减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地下水动力场和水化学场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引起地下水资源构成和时空分布发生了变异,在这种形式下,水资源需要重新评价,以便为水资源合理开发与维持黄河流域地下水可再生性提供依据。 基于上述理由,本文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项目—“黄河流域地下水可再生能力变化规律研究”(G1999043606)支持下,以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为依据,从影响地下水形成的诸因素出发,对地下水资源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区内天然资源量和可采资源量发生了变化,其中天然资源量和可采资源量分别为84.04×10~8m~3/a和43.24×10~8m~3/a,并对评阶结果,与不同部门、不同时间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论证了本次评价的可靠性。 在上述基础上,从构成和影响因素入手,对地下水资源进行解析。结果表明,陕北黄土高原区大气降水补给占84~93%,大气降水是影响着地下水资源形成的主导因素,人为因素对地下水资源形成居次要地位;关中盆地渭河以北地区地下水资源形成中降水补给和灌溉补给占主导地位,二项合并占84.6%,渭河以南地区降水补给和河水渗漏补给是地下水资源形成的主要因素,二项合并占到75.1%,灌溉补给占到19.2%。由此可见,不同地区水资源的形成不同,也就导致了水资源空间分布的差异性。 从时域上,通过降水序列、河流径流量、基流量以及地下水动态资料分析,本区地下水资源量呈枯竭趋势,尤其是90年代以来,地下水资源量急剧下降,90年代地下水补给量为多年平均值的76.7%。 在分析黄河流域陕西省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本着“地表水地下水相结合,因地制宜,兴利除害,开源节流,合理开发,综合利用”的原则,提出了区域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对策和措施,以实现水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良性循环。本论文的研究内容,直接构成“973”课题研究内容的组成部分,其研究成果为本区域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科学依据,对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同样具有参考价值。
刘小学[5]2018年在《陕西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几点思考》文中认为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是当前国家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水资源管理的重大举措。陕西省属水资源严重缺乏的省份之一,地下水在保障生活生产用水,支持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对保障陕西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陕西省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进行分析评价,并针对地下水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地下水管理工作实际,提出:建立完善水资源考核技术体系和指标体系;落实地下水条例;开展特殊类型区地下水资源普查;科学制定开发利用规划;加强地下水超采区治理和保护;加强管理队伍建设等几点思考。
郝合理[6]1986年在《陕西省地下水资源调查与评价通过评审》文中研究表明陕西省地下水资源调查与评价评审会于一九八五年十一月十叁~十五日在陕西户县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来自黄委、长办、徐州市水科所、山东省水科所、河南省水文总站、等29个单位,共四十八名。大会由评审会主任、徐州市水科所沈立
王海莉, 王正中, 郑太林[7]2018年在《陕西省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及监测站网布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陕西省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资源性缺水是其基本省情。地下水作为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城乡供水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具备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开采强度大,开采范围广。但由于全省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复杂多变,地下水补排规律复杂、赋存涵养条件不尽相同,地下水水位、水质动态变化呈现出显着的阶段性、区域性特点。必须要根据不同区域地下水开发利用情况和地形地质条件,合理布设地下水监测站点,建立现代化的地下水监测站网,才能准确及时监控不同区域地下水资源动态变化情况,从而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贺屹[8]2011年在《渠井双灌区地下水超采情况下的动态分析及人工补给研究》文中指出地下水作为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和谐发展,维持生态环境平衡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缺乏对地下水实行有效的管理和保护,地下水超采现象及由此产生的诸多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加剧。因此,开展超采条件下的地下水资源动态分析及人工调蓄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叁水”统筹统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陕西省泾惠渠地处关中盆地,古称郑国渠,是我国古代叁大水利工程之一。灌区作为一个典型的渠井双灌区,几经投资改善和扩建,形成了一个渠井结合,以渠养井,以井补渠,灌排相济,控制盐渍、高产稳产的大型灌区,为关中地区粮食生产安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运用模式曾是我国大型灌区水资源综合利用的一个优秀典范。但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当地自然条件变化,再加上灌区管理体制改革和供水水价调整等各方面原因,致使灌区地下水连年超采,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地下水采补失衡现象愈演愈烈,地下水位大面积持续下降,降落漏斗的面积不断扩大,并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因此,分析灌区地下水超采条件下的水位动态特征,开展地下水人工补给研究,恢复和发展地下蓄水,进一步科学实施渠井结合,实现“叁水”联合运用,就成了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依托长安大学水与发展研究院所承担的陕西省水利厅项目“提高大型灌区水资源利用效益,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试验与示范”项目,以前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在充分考虑了环境演变、人类活动影响的基础上,分析了典型渠井结合灌区——泾惠渠灌区地下水系统的水文地质条件、转化规律及其地下水超采条件下的动态特征,建立了基于叁层水文地质结构、同时考虑随机—确定参数耦合的叁维地下水预测模型,对灌区地下水资源开采现状及两种补给方案条件下灌区未来20年地下水动态变化进行了多种方式的计算、预测、评价,结合试验并以耦合模型为平台对在灌区大面积推广地下水人工补给进行了研究,得到如下研究成果:1、系统阐述了地下水人工补给的概念、原理,分析了影响地下水人工补给的因素,总结了其优缺点,并针对人工补给地下水中采用的计算理论进行了归纳,展望了未来地下水人工补给研究和实施中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理论。2、系统分析了研究区域地下水系统的水文地质环境及超采情况下地下水动态的演变历程;基于“叁水转换”原理,确定了灌区的水均衡关系和均衡参数,并进行了水均衡计算,指出灌区地下水已处在严重的负均衡状态,超采严重,由此说明了在灌区大面积开展地下水人工补给措施已刻不容缓,同时也为人工补给的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数据支撑。3、将研究区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和GIS集成,建立了灌区地下水随机—确定耦合预测模型,并进行了20年地下水位动态预测,结果表明:在现状用水模式条件下未来灌区地下水系统一直处在负均衡状态,地下水位将持续下降,这对灌区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提出严峻考验。4、对灌区开展地下水人工补给进行了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尝试建立起了灌区地下水人工补给的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体系中各种评价因子,采用AHP(层次分析法)中语气算子比较法确定了每个评价因子的权重,利用MapGIS软件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统计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划分出了灌区地下水人工补给适宜性分区。5、通过地下水人工补给试验,研究了农业灌溉水补给地下水的机理,计算了补给量和补给效率等参数,评价了最佳引渗补给方式,为灌区大面积开展地下水人工补给提出决策建议。6、结合试验,初步提出了灌区两种开展地下水人工补给的方案,以建立的随机—确定耦合模型为平台对各种人工补给方案条件下的地下水修复效果进行了20年预测及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两种地下水人工补给方案,都能在很大程度上使得灌区地下水位得到有效的恢复,其中第二种方案比第一种方案的补给效果更为显着,且根据水均衡计算结果,估算出依照该方案,灌区地下水位恢复到目标年(1979年)水平所需时间大概为24年。
杨柳[9]2017年在《陕西省泾惠渠灌区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分析及调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业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命脉,农业的发展直接关系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近年来,受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我国农业资源短缺、开发过度、污染加重,农业的发展正面临着重要的挑战。灌区是农业生产活动最集中的地方,是一个集生产、生活、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生态于一体的复合系统。本文以陕西省泾惠渠灌区为研究对象,捕捉灌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资源及生态环境问题,辩证分析灌区发展与灌区生态环境的相互影响及作用,以灌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对灌区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调控,为灌区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的稳固发展提供支持。论文主要的研究成果及结论如下:(1)陕西省泾惠渠灌区经历了从萌芽、前身期-规划、初建期-兴建、配套期-改善、提高期-科学发展期的历程;灌区设施建设不断配套完善,农业种植普遍科技化,农业产值不断上升;然而,在此发展过程中,灌区的资源、生态环境问题频发,且愈演愈烈。如: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土地及土壤资源的退化、农业面源污染的加重、以及生物多样性的改变等,这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受人类活动影响所致。(2)利用趋势分析及小波分析方法对泾惠渠灌区水文要素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发现降雨、径流及含沙量均呈下降趋势;均未发生明显的突变现象;周期变化特征基本相同,降雨、渠首来水量及含沙量均具有一个43a左右的主周期。随时间变化,泾惠渠灌区池下水埋深呈下降趋势,由1978年的3-11m普遍下降到2012年的10-20m左右,部分地区达到28m,鲁桥镇、西张、张卜等地区出现严重的地下水漏斗。(3)建立了泾惠渠灌区“人类活动-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内要素间的作用及反馈关系,分析了生态环境的变化对灌区水土资源、产业发展、粮食安全及社会环境造成的影响。采用市场价值法计算灌区物质生产功能价值,采用替代法计算服务功能价值。结果表明:灌区物质生产功能价值不断上升,水分、气候调节功能价值,净化环境功能价值以及生物栖息地功能价值均明显下降。(4)泾惠渠灌区农业种植结构总体演化趋势为: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不断下降,适应泾惠渠灌区城镇化快速发展趋势及周边城镇需求的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快速扩张。导致泾惠渠灌区各农作物需水量及净灌溉需水量与种植面积呈相同的变化趋势,作物总需水量及净灌溉总需水量分别从1988年的7.13×108m3、3.17×108m3下降至2014年的4.95×108m3、2.48×108m3。同时,年内需水过程发生变化,以往4-5月,7-9月的需水高峰随时间呈减少趋势,6月份需水总量呈缓慢增加的趋势。(5)通过多源信息融合计算泾惠渠灌区生态环境评价指标的可信度,明确了评价指标的优选顺序。构建了主题化评价模式,对水资源利用、土地资源利用、灌区污染及灌区干旱情况进行评价,发现泾惠渠灌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随时间有变差的趋势,主要受地下水过度开采的影响;灌区土地资源利用情况有变差的趋势,主要受城镇化高速发展、农业种植面积减少的影响;灌区污染随时间逐渐严重,主要受农药、化肥等面源污染加剧的影响;干旱是泾惠渠灌区面临的最主要的自然灾害,90年代以来发生频率较高。(6)对泾惠渠灌区地表与地下水供给失衡这一关键问题进行重点调控。建立了以生态、社会、经济效益最优为目标,种植面积为变量,水资源可利用量为约束的调控模型,利用优化、模拟、调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求解,得到了分别以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最优的两种调控方案。两种方案下的经济效益相差不大,对于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及修复均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将这两种方案之间的农业种植区间定义为合理的发展区间。
宋松柏[10]2003年在《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资源不仅是一种控制生态环境的基础自然资源和一切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而且是一种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1997 年 1 月,联合国在《世界水资源综合评价报告》中指出,水问题将严重制约 21 世纪全球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并可能导致国家间的冲突。目前,各国水危机问题长期不仅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而且愈来愈严重。 中国以世界上 6%的可更新水资源和 9%的耕地,支持了占全球 22%人口的温饱和经济发展,中国为世界水资源的供需平衡做出了贡献。中国是 13 个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贫乏的国家之一,其水资源面临的态势是水多、水少、水脏、水浑和水生态失衡。因此,寻求人口、经济、社会、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探讨 21 世纪水资源的国家战略及其相关科学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和各国政府的重点议题之一。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则是本世纪多学科综合研究的重大学科领域之一。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目前,关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的研究,国内外已经开展了一些的研究,对于进一步发展、完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是十分有用的。从总体上来说,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缺乏系统的、公认的评价指标体系。为此,针对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本文以陕西省为区域研究对象,应用可持续发展理论,进行了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建立了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并对其动态变化进行了评价。 全文共分十章。第一章论述了国内外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研究进展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本文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第二章在目前国内外关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研究采用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体系结构,包括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定义,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的基本任务和目标,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的主要内容。第叁章描述了陕西省自然地理、气候、社会经济、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状况。选择陕西省为研究对象,进行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方法研究。第四章根据 Peter Chen(1976)提出的实体—联系方法(Entity-RelationshipApproach)反映现实世界数据间的关系,进行指标RSWRS 系统选择,提出了 RSWRS 系统指标体系的概念框架。根据 Bossel 基本类定向指标评价和可持续发展思想,将 RSWRS 系统的各类指标划分为生存、能效、自由、安全、适应、共存等 6 个基本类定向指标,作为度量 RSWRS 系统发展状况的定<WP=5>II 向指标。采用基数选择法和优选法两种方法,给出了各类基本定向指标评价的理想集,指标理想集按最低水平、低水平、中等水平、高水平和最高水平 5 级标准确定。第五章基于 Bossel 评分标准,以参考状态的离差平方和最大法计算基本类定向指标权重,获得系统综合指数。最后依据 Bossel 星图法,提出了 RSWRS 系统发展态势的度量模型。第六章在国内外可持续发展系统协调研究的基础上,以复合系统协调理论为基础,从寻求系统理想发展值出发,根据同步协调发展方程,以 RSWRS 系统中子系统的发展指数值与理想发展轨道之间的空间距离来度量协调程度。最后进行了实际案例研究和仿真运算。第七章根据 Matheson 模型和 Bossel 可持续发展度量标准,提出了RSWRS 系统公平性程度度量模型,包括公正程度、平等程度、满足需求程度模型,以公正程度、平等程度、满足需求程度的综合值反映 RSWRS 系统的公平性程度。第八章认为 RSWRS 系统可持续性度量包括 RSWRS 系统的发展态势、系统的协调性和系统的公平性。提出了 RSWRS 系统可持续性的度量模型,以人们习惯判定标准进行评定。第九章以 RSWRS 系统中子系统的各类定向指标指数值与可持续性等级,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建立非线性评价数学模型,直接应用子系统的各类定向指标指数值进行RSWRS 系统的可持续性评价。第十章概括总结了本文研究的主要成果、主要结论、研究区的主要评价结论、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建议。最后讨论了本文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的主要问题。 本研究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 ⒈根据 Bosse(1999)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分析,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 8 个影响因素归结为水资源、社会经济、环境 3 个系统,以单位圆表示它们的发展空间,则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空间=水资源∩社会经济∩环境。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定义为:在人类发展历程中,水资源系统作为最基本的支撑系统,能够在一定的时空尺度内,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条件下,通过人为的干预(规划、建设和管理),具有很强的自适应、抵抗和缓冲能力,维持水的持续性和生态环境的完整性,支持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用水要求(数量、质量)的全部过程。这种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 3 环定义符合系统工程的思想,它是由水资源系统、社会系统、经济系统、环境系统组成的复合系统。同时,也是本研究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
参考文献:
[1]. 陕西省地下水资源分析与评价[D]. 王力坚. 西安理工大学. 2003
[2]. 陕西省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对策探析[J]. 刘小学. 地下水. 2018
[3]. 陕西关中平原地下水变化特征与监测考核研究[D]. 张圃轩. 西安理工大学. 2017
[4]. 黄河流域陕西省地下水资源评价及其解析[D]. 段磊. 长安大学. 2004
[5]. 陕西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几点思考[J]. 刘小学. 地下水. 2018
[6]. 陕西省地下水资源调查与评价通过评审[J]. 郝合理. 地下水. 1986
[7]. 陕西省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及监测站网布设研究[J]. 王海莉, 王正中, 郑太林. 地下水. 2018
[8]. 渠井双灌区地下水超采情况下的动态分析及人工补给研究[D]. 贺屹. 长安大学. 2011
[9]. 陕西省泾惠渠灌区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分析及调控研究[D]. 杨柳. 西安理工大学. 2017
[10]. 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D]. 宋松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3
标签:资源科学论文; 水利水电工程论文; 地下水监测论文; 中国水资源论文; 环境评价论文; 系统评价论文; 社会因素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陕西经济论文; 关中平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