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地区广州市管圆线虫病研究

温州地区广州市管圆线虫病研究

一、温州地区广州管圆线虫病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岳志远,张仪,郭云海,秦志强,黄芸,张伟[1](2019)在《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小管福寿螺相关基因定量分析及α-tubulin基因组织表达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小管福寿螺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后部分基因表达情况,初步了解广州管圆线虫与其中间宿主小管福寿螺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为防治广州管圆线虫病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取含有广州管圆线虫Ⅰ期幼虫的大鼠粪便喂食福寿螺,分别于感染后1、10、20 d各取3~5只小管福寿螺,采集其血淋巴、肝胰腺、肾脏、肠道、头足和鳃组织,以未感染的小管福寿螺为空白对照组,提取不同感染时期小管福寿螺各组织总RNA,逆转录为cDNA。基于前期转录组测序结果,挑选10个涉及免疫防御、信号转导、细胞生长和代谢、应激反应等方面的基因,对小管福寿螺感染广州管圆线虫1、10、20 d的血淋巴进行基因荧光定量表达分析,并对α-微管蛋白(α-tubulin)基因在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后的福寿螺肝胰腺、肾脏、头足部、肠道、鳃组织中的表达水平进行分析。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CELA1基因在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后1、10、20 d的福寿螺中表达量上调(t=12.32、23.51、34.92,P均<0.05),且表达量随感染时间延长而上升;GST基因表达量在感染后1 d为空白对照组的(7.26±1.80)倍,在感染后10、20 d表达水平低于空白对照组(t=23.89、19.83,P均<0.05);ferritin基因在感染后10 d较空白对照组显着上调(t=32.76,P <0.05)。CRT基因表达水平在感染后1、10、20 d均较空白对照组上调(t=7.23、5.78、6.32,P均<0.05)。α-tubulin基因在小管福寿螺肝胰腺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最高(F=17.58,P <0.05);在小管福寿螺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后,该基因在各组织中的表达量均有不同程度变化,其表达量以肝胰腺组织中下调最为明显(P均<0.05)。结论小管福寿螺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后,血淋巴中多个基因表达水平发生改变,α-tubulin基因表达水平在多个组织中受到抑制。该研究为深入阐明小管福寿螺和广州管圆线虫的相互作用关系奠定了基础。

刘菊梅[2](2019)在《miR-181α-5p对广州管圆线虫排泄分泌蛋白所致小鼠小胶质细胞凋亡的调控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研究背景广州管圆线虫(Awgiostrowgylus cantowensis,AC)是1935年由陈心陶教授在广州家鼠体内首次发现并命名。该虫于1945年确定为人类病原体,其幼虫能打破血脑屏障进入脑内,造成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例如嗜酸性粒细胞性脑膜炎或脑膜脑炎(Eosinophilic meningitis,EM)。广州管圆线虫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主要流行于东南亚地区、太平洋岛屿、日本和美国。我国主要在台湾、香港、广东、浙江、福建、海南、天津、黑龙江、辽宁、上海、湖南、北京和云南等地流行。广州管圆线虫的终宿主为鼠类,中间宿主主要是软体动物,如褐云玛瑙螺或蛞蝓。广州管圆线虫1期幼虫可在中间宿主发育至感染期幼虫。人类和小鼠是其非适宜宿主,通过生食或半生食感染了广州管圆线虫的螺肉或有寄生虫污染的蔬菜感染。迄今为止,全世界已有3000多例病例报道,多数呈散在分布,但也有群体暴发流行的报道。近年来人们饮食习惯改变,加之淡水螺在我国南方地区的区域性扩散,广州管圆线虫病已成为我国部分地区最具潜在危险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之一。广州管圆线虫病是一种幼虫移行症,能引起多个器官损伤。其幼虫在体内移行,通过肠壁、肝、肺、脑时可引起一系列机械性损伤,此外,其分泌物、代谢产物具有毒性作用。最严重的是3期幼虫可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或脑膜炎。此病以脑脊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显着升高为特征,病变可发生在大脑,脑膜,还可波及小脑,脑干和脊髓,脑神经和脊神经也可受累。研究表明,虫体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后,小胶质细胞被激活,并下调免疫系统反应,分泌抗炎症因子,从而调节其自身的凋亡。进一步研究小胶质细胞在嗜酸性粒细胞性脑膜炎或脑膜脑炎中的作用,将为广州管圆线虫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策略。MicroRNAs是一种非常丰富的保守的小型非编码RNA,它通过与信使RNA的抑制性结合或加速信使RNA的降解来调控基因的转录后表达。据报道,在感染性疾病中(包括寄生虫疾病),一些miRNAs在宿主免疫反应中通过调节凋亡发挥作用。在我们之前的研究中,总共有25个miRNA在对照组和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组之间有差异表达,其中miR-181a-5p是唯一下调的。miR-181a-5p,是大多数脊椎动物中高度保守的miRNA,脑中含量丰富,在海马神经元的成熟过程中表达量增加。miR-181a-5p参与了细胞生物学的许多过程,如细胞命运决定和细胞侵袭。本研究中,我们检测了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后小鼠脑组织和广州管圆线虫幼虫的排泄分泌蛋白(ESP)刺激小胶质细胞后miR-181a-5p及其预测靶基因bcl-2的表达水平,并通过上调或下调其表达来进行验证。同时进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发现: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和ESP刺激后,小鼠脑组织和小胶质细胞内miR-181a-5p的表达下调,其靶基因bcl-2的表达上调;ESP能促进小胶质细胞的凋亡,且与bcl-2/bax的比值呈负相关;转染miR-181a-5pantagomir能增加小胶质细胞bcl-2的表达,同时抑制由ESP引起的细胞凋亡。二、目的研究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后是如何通过miR-181a-5p来调节其靶基因,从而调控细胞凋亡,进而影响感染性疾病的进程,为更好了解广州管圆线虫感染致的分子机制提供基础。三、方法1.实验动物及ESP的准备实验室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的SD大鼠在实验室经双岐螺和大鼠之间两代循环成为稳定的实验室虫株。6-8周BALA/c小鼠每只灌胃30条三期(感染期)幼虫,其中一部分小鼠21天后从感染小鼠脑内获取幼虫,经培养获得广州管圆线虫排泄分泌蛋白。另一部分分别在感染0天、7天、14天、21天、24天后处死,获得脑组织并提取RNA和蛋白。2.miR-181a-5p agomir/antagomir转染miR-181a-5pagomir/antagomir及其阴性对照转染小鼠小胶质细胞MG-N9,采用瞬时转染的方法。3.ESP刺激小胶质细胞通过培养获得幼虫的排泄分泌蛋白ESP,用含有50μg/ml ESP的培养基培养小胶质细胞,并同时进行转染处理,收集不同刺激时间后的细胞,提取细胞总RNA和蛋白。4.Real-time PCR检测miR-181a-5 表达水平本实验采用SYBR Grenn染色法在Applied Biosystem 7500检测系统上对样品进行相对定量Real-time PCR,U6作为内参。5.Real-time PCR检测bcl-2表达水平本实验采用GoScriptTMReverse Transcription System合成试剂盒进行逆转录,用 SYBRTM Select Master Mix 检测 bcl-2 的表达水平,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APDH)作为内参。6.Westerm Blot检测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小鼠脑组织蛋白质通过液氮研磨法获得,小胶质细胞总蛋白通过细胞裂解法获得,表达量用Westerm Blot检测,用GAPDH作为内参。7.细胞免疫化学检测细胞内Bcl-2蛋白的表达水平收集ESP刺激后细胞,用细胞免疫化学检测小胶质细胞内Bcl-2蛋白的表达水平。8.流式细胞术检测小胶质细胞凋亡收集转染和ESP刺激后小胶质细胞,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率。9.数据分析本研究所得的结果是至少3次单独的实验,每次实验都有三个重复。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用双侧t检验和kruskal-wallis ANOVA进行统计分析。用Pearson相关和线性回归分析miR-181a-5p和bcl-2 mRNA在感染和ESP刺激后脑组织和小胶质细胞中的相关性。P<0.05为显着性差异。四、结果1.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和ESP刺激后miR-181a-5p负调控bcl-2广州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小鼠后脑组织miR-181a-5p表达量下调而bcl-2上调。本研究用ESP刺激小胶质细胞来作为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的体外验证模式。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和ESP刺激后,脑组织和小胶质细胞miR-181a-5p表达量下调,而bcl-2的表达量上调。当上调小胶质细胞miR-181a-5p的表达,细胞中bcl-2表达水平降低;而当下调miR-181a-5p的表达,细胞中bcl-2的表达升高。2.ESP刺激和转染对小胶质细胞凋亡的影响Bcl-2是抗凋亡蛋白,本研究收集了转染和ESP刺激后的小胶质细胞,流式细后胞术显示,相对于对照组,ESP刺激后,细胞凋亡率增加;ESP刺激并转染agomir后凋亡率增加,而转染antagomir后,凋亡率降低。同时我们检测了凋亡蛋白Bax的表达,并计算bcl-2/bax比值,结果显示bcl-2/bax比值与小胶质细胞凋亡率呈负相关。五、结论1.在广州管圆线虫排泄分泌蛋白ESP刺激后的小胶质细胞中,miR-181a-5p及其预测靶基因bcl-2的表达呈负相关。2.ESP能促进小胶质细胞的凋亡,转染miR-181a-5p antagomir能上调小胶质细胞bcl-2的表达,同时减轻由ESP引起的细胞凋亡,提示miR-181a-5p可能是EM致病相关因子。

冉甄[3](2019)在《基于线粒体COI基因对云南省不同水系外来入侵生物福寿螺的系统发育学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福寿螺(Pomacea sp.)是一种水生软体动物,小管福寿螺(P.canaliculata)被认定为全球性入侵生物,并造成严重危害。该螺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入侵至云南省,随后扩散至10个州市33个县,破坏入侵地的原有生态。小管福寿螺也是广州管圆线虫的主要中间宿主,威胁人类公共卫生安全,近年来云南省已有多例人广州管圆线虫病的病例报道。本论文以云南省地域内的三大水系(澜沧江、怒江、元江)为研究范围,以入侵生物福寿螺为研究对象,基于线粒体氧化色素酶1基因(COI)标志调查福寿螺的分布情况及其种类。同时对所有样本进行单倍型及分子发育分析,拟揭示三大水系的福寿螺分子种群构成,解析其入侵、定殖以及扩散的规律。[方法]本研究采用区域抽样法选择了云南省澜沧江、怒江与元江水系等所流经的9个州/市(区/县),总共5个区域,27个采样点。对上述调查点州市的农贸市场,以及周边区域田间、地头、池塘、菜地、水沟、鱼塘等福寿螺易孳生地内是否有福寿螺踪迹,若发现存在福寿螺,采样带回实验室,取样本腹足部分抽提全基因组DNA,常规PCR扩增样本的COI序列,并测序。利用MEGA6.0采用最大似然法构建所有测序样本的系统发育树,随后采用Dna SP5.10进行单倍型计算分析,利用TCS 1.21与Netwalk4.0构建单倍型网图,最后采用ArcGIS 10.2绘制单倍型分布图。选择单倍型分析中独有单倍型的COI序列,获取公共数据库中公布的小管福寿螺COI序列,采用MEGA 6.0进行序列比对后,基于最大似然法构建系统发育树进行分析。利用DnaSP 5.10计算Pi、k、Hd等反映种群遗传多样性的指标。[结果]澜沧江、怒江、元江水系的27个采样点中有22个采样点出现入侵福寿螺(81.48%)。同时共获得344个福寿螺样本的COI序列信息。系统发育分析表明云南省3条水系5个区域存在三个福寿螺属的入侵种,分别为:小管福寿螺(84.59%)、斑点福寿螺(P maculata,1.16%)以及一个福寿螺未定种(Pomacea sp.,14.24%)。澜沧江上游、中游、下游水系区域,以及怒江水系区域,共7个采样点同时存在小管福寿螺与福寿螺未定种。在元江水系区域的元江县(4.07%)与泸西县(4.07%)2个采样点仅存在小管福寿螺。而此次研究仅有4个斑点福寿螺样本,分别在澜沧江中游、下游水系区域(临沧市爱华镇与耿马镇、普洱市南屏镇、玉溪市元江县)被发现。云南省3条水系的小管福寿螺样本单倍型分析表明:存在14个单倍型(PcH1、PcH2、PcH19、PcH39~PcH49),包括:6个共享单倍型与8个独有单倍型。PcH19、PcH47与PcH1是最主要的共享单倍型,分别占样本量的28.51%、26.12%与22.34%。澜沧江水系三个区域采集的小管福寿螺存在13个单倍型,主要共享单倍型为PcH19和PcH47,分别占澜沧江流域小管福寿螺样本的29.60%、29.15%。中游水系区域的临沧市耿马县的小管福寿螺单倍型最多为10个。怒江及元江水系区域存在4个单倍型,主要的共享单倍型为PcH1,PcH19。全球范围的样本小管福寿螺单倍型分析中,PcH1同样是最主要的共享单倍型,云南3条水系的7个独有单倍型与分别代表美洲、亚洲、大洋洲等19个单倍型种群共同围绕单倍型PcH1形成星状结构;而PcH2、PcH19两个主要单倍型则与我国大陆以前报道的小管福寿螺种群共享。福寿螺未定种存在4个单倍型(HaP1~4),包括2个主要的共享单倍型(HaP1,55.10%;HaP4,40.82%)以及2个独有的单倍型。HaP1仅存在澜沧江水系,且且被上中下游区域4个地理种群共享,其所占比例分别为:大理州洱源县(5%)、临沧市爱华镇(50%)、耿马镇(20%)以及普洱市西盟县(25%);HaP4则主要被澜沧江下游水系区域、怒江水系流域3个地理种群共享,其所占比例分别为:景洪勐罕镇(3.70%)、嘎栋乡(22.22%);德宏瑞丽市(74.07%)。最大似然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与单倍型分析结果一致,同时表明3条水系的小管福寿螺分为两个种系:lineage A与lineage B。其中lineage A包括:共享单倍型PcH2、PcH19,以及其余10个本研究独有单倍型,与前人报道国内小管福寿螺的多个单倍型处于一个分支,该分支自展值为80%;lineage B则包括:共享单倍型PcH1,以及独有单倍型PcH49与已公布的南美洲(阿根廷、乌拉圭)、东南亚(缅甸、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日本等)、北美洲(美国)、大洋洲(巴布亚新几内亚)以及中国台湾、中国大陆的单倍型聚成大型分支,自展值为64%。基于对三条水系5个区域COI序列的多样性分析中,此5个区域种群均具有多态性,其中澜沧江中游水系区域小管福寿螺核苷酸多样性,单倍性多样性最高(Pi=0.03761>0.005,Hd=0.703±0.029>0.5),元江水系区域次之(Pi=0.02067>0.005,Hd=0.548±0.045>0.5),而澜沧江上游、下游水系区域、怒江水系区域小管福寿螺核苷酸多样性均不高,pi值分别为0.01119、0.00403、0.01766,均小于澜沧江中游水系、元江水系2个区域,且这3个区域单倍性多样性均较低(Hd<0.5),较低的单倍型多样性提示澜沧江上游、下游水系区域、怒江水系区域的小管福寿螺种群可能正受到奠基者效应的影响。[结论]1、云南省澜沧江、怒江、元江水系存在广泛的福寿螺入侵,主要的入侵种为小管福寿螺与福寿螺未定种,仅存极少量的斑点福寿螺。福寿螺未定种分布于澜沧江、怒江水系。2、云南省三条水系入侵小管福寿螺有14个单倍型,最为主要的单倍型为PcH1和PcH19。PcH1与PcH19在三条水系均有发现,但PcH1在澜沧江下游没有发现;云南省澜沧江、怒江水系存在一个福寿螺未定种的入侵,该未定种存在4个单倍型,其中最为主要的单倍型为Hap1与Hap4。Hap1主要分布于澜沧江上游、中游、下游水系3个区域。Hap4主要分布于澜沧江水系下游及怒江水系区域;云南省三条水系小管福寿螺存在两个主要的分子种群,分别为:Lineage A与Lineage B。Lineage A仅存于中国与菲律宾,且中国大陆为主要的种群,该种群包括了主要单倍型PcH19、PcH47;LineageB与小管福寿螺来源地阿根廷同源,可认为该群为当时的引入种群,该种群包括了主要单倍型PcH1。

曹淑祯[4](2014)在《云南泸沽湖、程海流域广州管圆线虫病流行病学研究及其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探讨》文中认为【目的】云南泸沽湖、程海流域进行广州管圆线虫流行病学调查,初步掌握云南泸沽湖、程海流域广州管圆线虫中间宿主和终宿主的分布及感染情况,检测该流域内人群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情况;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建立云南泸沽湖、程海流域广州管圆线虫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库,分析影响广州管圆线虫流行及分布的因素。【方法】广州管圆线虫中间宿主螺蛳和蛞蝓采用胃蛋白酶消化法检查其感染状况;终宿主鼠采用剖检法和免疫酶联法检查其感染状况;GPS定位仪实地定位中间宿主和终宿主的调查点的经纬度和海拔;云南泸沽湖、程海流域人群作流行病学问卷调查,免疫酶联法检测被抽取人群血清的广州管圆线虫特异性Ig抗体;用Spss19.0对云南泸沽湖、程海流域广州管圆线虫流行病学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建立云南泸沽湖、程海流域广州管圆线虫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库;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影响广州管圆线虫流行及分布的因素。【结果】1.捕获广州管圆线虫中间宿主4种螺蛳和1种蛞蝓,共3615只,经检测均未发现广州管圆线虫。泸沽湖流域采集到3种螺蛳和1种蛞蝓,分别是:中华圆田螺、铜锈环棱螺、琵琶萝卜螺和复套蛞蝓;程海流域采集到4种螺蛳和1种蛞蝓,分别是:中华圆田螺、铜锈环棱螺、琵琶萝卜螺、钉螺和复套蛞蝓。2.捕获广州管圆线虫终宿主3种鼠,共234只,剖检法均未发现广州管圆线虫;79份鼠血清酶联免疫法检测广州管圆线虫特异性IgG抗体,结果均为阴性。3.采集云南泸沽湖、程海流域居民血清548份,免疫酶联法检测广州管圆线虫特异性IgG抗体,共26份阳性血清,阳性率为4.74%。少数民族人群血清阳性率较高;有野外喝生水习惯的居民血清阳性率较高。4.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建立了云南泸沽湖、程海流域广州管圆线虫流行病学调查快速查询数据库,并将调查数据进行了可视化描述。5.云南泸沽湖、程海流域距水域不同距离缓冲区内居民血清广州管圆线虫特异性IgG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居民血清中广州管圆线虫特异性IgG抗体OD值空间分布不具有显着的空间自相关性;在宁蒗县与程海县交界处存在广州管圆线虫特异性IgG抗体OD值高值的聚集区域,为该地区广州管圆线虫的防治提供了依据。6.基于温度分析结果显示泸沽湖、程海流域所在的宁蒗县、永胜县不适合广州管圆线虫的生长发育。【结论】1.云南泸沽湖、程海流域均有广州管圆线虫传播宿主的存在,但没有发现广州管圆线虫虫体,该区域的二月平均温度较低,不适合广州管圆线虫的生长发育,云南泸沽湖、程海流域暂不能视为广州管圆线虫自然疫源地。2.云南泸沽湖、程海流域居民血清标本进行广州管圆线虫特异性IgG抗体阳检测发现26例阳性标本。其中,根据调查问卷统计显示,少数民族居民血清阳性率高于汉族居民血清阳性率,有野外喝生水习惯的居民血清阳性率高于没有在野外喝生水习惯的居民。3.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对本次云南泸沽湖、程海流域广州管圆线虫流行病学调查数据进行了可视化描述并将数据结合图像建立了泸沽湖、程海流域广州管圆线虫流行病学信息的快速查询系统。4.本次检测云南泸沽湖、程海流域居民血清广州管圆线虫特异性IgG抗体,发现其学清的OD值在整体上没有空间自相关性,但在宁蒗县与永胜县的东南交界处附近可能存在血清OD值高值的聚集区域,该地区广州管圆线虫的防治工作不能松懈。

张霄霄[5](2013)在《云南三大高原湖泊广州管圆线虫流行病学研究及其地理信息系统构建》文中指出目的:对云南省三大高原湖泊大理洱海、玉溪星云湖及抚仙湖流域开展广州管圆线虫中间宿主、终宿主的种类、分布以及湖区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探索广州管圆线虫传播宿主有效的防治模式,并根据气候因素采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构建广州管圆线虫地理信息系统模型,为云南省广州管圆线虫病的监测和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螺蛳类采用形态学、肺检法、胃蛋白酶消化法,鼠类采用形态学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人群发放调查问卷,血清ELISA检测等流行病学方法对上述三大湖泊流域进行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情况研究;对采集到的气象等相关数据整理、软件分析、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构建预测模型。结果:1.本次云南三大高原湖泊共采集螺蛳4950只,分别为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中国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hinensis)、方形环棱螺(bellamya quadrata)及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4种;鼠类共捕捉174只,分别为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小家鼠(mus musculus)、黄胸鼠(rattus flavipectus)、大足鼠(rattus nitidus)和3只树晌((?)(upaia belangeri)5种,均未检出广州管圆线虫幼虫或成虫,ELISA检测48份大鼠血清IgG抗体,结果均为阴性。2.三湖共调查424人,渔民为职业的占13.92%,曾有血吸虫、旋毛虫、绦虫、蛔虫等寄生虫史的占23.11%,6.37%的人有生食或半生食鱼虾、螺蛳史,15.8%的人曾直接或间接接触过福寿螺、田螺等螺类,食后或接触过的人群均无广州管圆线虫病相关临床表现。3.ELISA检测424份人血清中,广州管圆线虫IgG阳性抗体共62份,阳性率为14.62%,上述IgG抗体阳性血清标本再检测IgM抗体,检测结果均为阴性。4.对不同湖泊流域人群血清广州管圆线虫IgG特异抗体检测发现,抚仙湖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两湖。不同性别及民族IgG抗体阳性率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人血清IgG抗体感染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该病危险因素分析,得知食生或半生螺蛳、鱼虾水产是抚仙湖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病的主要因素。5.洱海采取人工摘螺卵,放置蛇类灭鼠的措施,星云湖和抚仙湖均采取改变湖泊生态环境的农业生态学有效的方法抑制广州管圆线虫的传播。6.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IS)技术制作的广州管圆线虫及福寿螺潜在分布图显示,随着全球气温的上升,福寿螺与广州管圆线虫在云南省的分布趋势以低纬度的南部地区逐步向高纬度的北部地区扩散;大理和玉溪地区的分月分布图显示夏、秋季节可能是广州管圆线虫病暴发的适宜时期,洱海、抚仙湖及星云湖所处地貌均属于低发生区。结论:1.云南大理洱海、玉溪抚仙湖、星云湖的自然环境、生态系统已具备广州管圆线虫自然传播的条件,各湖泊均有广州管圆线虫传播宿主的分布,但本次调查螺蛳及鼠类均未发现阳性标本。2.人群血清抗体IgM检测均为阴性,说明当地目前可能没有广州管圆线虫病的传播和感染,IgG抗体阳性人群是否食入了外地螺蛳,原因有待进一步探究。3.对不同高原湖泊广州管圆线虫传播宿主应因地制宜选择环保、有效的防治模式。4.云南高原湖泊广州管圆线虫流行气候因素GIS的构建,为广州管圆线虫病的防治和预测提供了一种有效更直观的工具。

马翠霞,潘长旺,谭峰[6](2010)在《温州地区人群广州管圆线虫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温州市及附近地区人群进行广州管圆线虫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以广州管圆线虫Ⅴ期幼虫全抗原为包被抗原,采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随机抽取的温州市(温州医学院)及附近地区(乐清、瓯海、永嘉、泰顺)人群血清中广州管圆线虫特异性抗体。结果温州地区人群血清广州管圆线虫抗体总阳性率为4.32%(35/810),其中温州医学院、瓯海、永嘉、泰顺地区人群血清阳性率分别为2.78%(5/180)、2.40%(3/125)、3.68%(7/190)和14.08%(20/142),乐清地区未检测到阳性标本(0/173)。有食生或半生螺史者抗体阳性率(37.63%)高于无食生螺肉史者(0)。结论温州市区及附近地区存在血清广州管圆线虫抗体阳性人群。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可能与不洁饮食有关。

王荟,仇昊,仇锦波[7](2010)在《广州管圆线虫病的传播与流行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广州圆线虫病(Angiostrongyliasis cantonensis)是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由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引起,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其终末宿主是鼠类,中间宿主为软体动物。该虫在人体内一般不能发育为成虫,其幼虫和童虫侵害中枢神经系统,从而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张赟[8](2009)在《广东粤西地区广州管圆线虫的流行病学调查》文中研究说明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是陈心陶教授1935年首次在褐家鼠心肺组织中发现,该虫在分类上隶属于圆线目、管圆科、管圆线虫属,是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的病原体。成虫寄生于鼠肺动脉内,中间宿主是淡水螺类和蛞蝓,转续宿主有蛙类、淡水鱼、虾、蟹等。人多因生食或半生食含有感染期幼虫的中间宿主或转续宿主而感染,或者生吃被幼虫污染的蔬菜、瓜果等食物或饮用污染的水也可感染。人是广州管圆线虫的非适宜宿主,感染期幼虫侵入人体后,在体内移行,多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或脑膜脑炎。广州管圆线虫的流行区域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太平洋、印度洋的一些岛屿国家、东南亚、中国、日本等地均有暴发或散发流行。WTO公布的21世纪新出现的全球威胁性传染病中就包括广州管圆线虫病。广州管圆线虫在我国的流行区域主要包括广东、福建、浙江、广西、海南、云南和台湾等地。自1984年在广东省报道中国大陆首例广州管圆线虫病,近年来我国广州管圆线虫病发病人数有增多的趋势,而且分布范围越来越广,从1997年至2007年,先后在温州、辽宁、福建和北京等地先后出现多次不同规模的暴发流行。我国卫生部2003年将广州管圆线虫列为“新发传染病”。广东省是我国广州管圆线虫的主要流行病区之一,除了散发病例的存在外,2007年3月在广宁县出现了一次6人发病的小规模暴发。之前在广东部分地区已经做过一些广州管圆线虫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但由于这些调查多数时间距今久远、且存在调查范围局限、零散和缺乏人群感染情况的资料等问题,这种状况已难以适应目前广州管圆线虫防治工作的需要。为了掌握当前广东地区广州管圆线虫流行现状,为预防和控制广州管圆线虫病提供科学依据,因此,本课题组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人民政府联合基金资助下,于2006年至2008年对广东省粤西地区广州管圆线虫流行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目的了解广东省粤西地区广州管圆线虫终宿主鼠类、中间宿主螺类以及当地居民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情况和特征,为预防和控制广州管圆线虫病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用消化法检查中间宿主褐云玛瑙螺和福寿螺广州管圆线虫3期幼虫感染情况;解剖所捕捉的鼠类,取其心肺组织检查广州管圆线虫成虫;在粤西地区的江门和阳春两地分别随机选取当地健康体检人员共600名进行与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有关的问卷调查,并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检测这些人血清中广州管圆线虫特异性IgG和IgM抗体。研究结果1.本次调查共检查鼠类966只,其中褐家鼠541只,黄胸鼠160只,施氏屋顶鼠104只,板齿鼠83只,小家鼠46只,黄毛鼠15只,臭鼩鼱13只,社鼠4只。其中发现广州管圆线虫成虫寄生的阳性鼠87只,平均感染率约为9.01%。阳性鼠的平均感染度为7.45条/只。2.不同鼠种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情况不同,其感染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黄胸鼠的感染率为15.62%、褐家鼠的感染率为9.61%、板齿鼠的感染率为7.23%和施氏屋顶鼠的感染率为3.85%,小家鼠、臭鼩鼱、黄毛鼠和社鼠体内均未能检获到广州管圆线虫。3.粤西地区不同地点鼠类的感染情况不同,其中以廉江地区的感染率最高为17.37%,番禺地区的感染率最低为3.54%,茂名、江门和阳春地区的感染率分10.71%、4.37%和5.73%。不同地区鼠类感染率有显着差异。4.粤西地区共检查褐云玛瑙螺2217只,感染的螺数为618个,感染率为27.88%,平均感染度为38.72条/螺。共检查福寿螺3723只,感染的螺数为242个,感染率为6.50%,平均感染度为12.01条/螺。褐云玛瑙螺的感染率与福寿螺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差异。5.粤西六个不同地区两种螺类的感染情况是不同。其中褐云玛瑙螺广州管圆线虫的感染情况以江门地区45.00%感染率最高,阳春地区7.71%的感染率最低,茂名、廉江、罗定和肇庆的感染率分别为38.41%、24.00%、18.58%和12.55%,各地感染率之间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福寿螺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率以茂名地区20.14%最高,阳春地区0.86%的感染率最低,肇庆、廉江、江门、和罗定的感染率分别为10.79%、8.10%、5.13%和2.07%,六地区之间感染率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6.不同大小螺类的感染情况也是不同。在各调查地区取褐云玛瑙螺1987只和福寿螺2904只区分大螺和中小螺,对其感染状况进行比较。褐云玛瑙螺大螺(>31g)感染率为22.91%(151/659),平均感染度为50.94条/螺;中小螺(≤31g)的感染率为26.28% (349/1328),平均感染度为14.12条/螺,大螺感染度是中小螺的3.56倍。福寿螺大螺(>21g)的感染率为8.26%(65/787),平均感染度为20.08条/螺;中小螺(≤21g)的感染率为5.24%(111/2117),均感染度为9.16条/螺,大螺感染度是中小螺的2.19倍,两者感染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问卷调查显示:89.83%的被调查者否认有生食或半生食螺肉或鱼、虾、蜗牛、蟹、青蛙史,4.17%的被调查者不能确定是否有生食或半生食上述食物史,6%的被调查者有生食或半生食鱼、虾史;有3.83%被调查者在劳动中直接或间接接触过褐云玛瑙螺、福寿螺或蛞蝓;66.33%的受访者家中无切生食或熟食的专用厨具。8. 600人份血清标本,广州管圆线虫IgG抗体阳性59份,阳性率为9.83%。检测上述59份IgG抗体阳性血清标本中的特异性IgM抗体,结果有9份为阳性,IgM抗体阳性率为15.25%;占所调查600份人血清标本的比例为1.50%。9.不同调查地区人群血清广州管圆线虫特异性抗体的检测结果也是不同的。江门地区人血清广州管圆线虫特异性IgG、IgM抗体阳性阳性率分别为14.0%和1.67%;而阳春地区人血清广州管圆线虫特异性IgG、IgM抗体阳性率分别为5.67%和1.33%。可见江门地区人群广州管圆线虫特异性抗体的阳性率较高,两地人群广州管圆线虫IgG抗体阳性率之间有显着差别。结论与本省和我国其它地区的调查结果比较,粤西地区鼠类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的程度大致处于中等水平。不同鼠种间广州管圆线虫的感染存在差异,其中以褐家鼠的感染最为普遍和重要;粤西不同地区间鼠类广州管圆线虫的感染也存在差异;同时,不同栖息环境鼠类的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情况也不同。与我国其它地区的调查结果比较,粤西地区褐云玛瑙螺广州管圆线虫的感染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而福寿螺的感染率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褐云玛瑙螺广州管圆线虫的感染情况远比福寿螺严重,它仍是现阶段粤西地区广州管圆线虫自然传播中最主要的中间宿主。同时可见:粤西不同地区间两种螺的感染率存在差异。此外,不同大小螺类的感染情况也有所不同,其中福寿螺螺体越大,其广州管圆线虫的感染率和感染度越高;而褐云玛瑙螺大螺与中小螺之间感染率无明显差异,但大螺的感染度明显高于中小螺。粤西不同地区间广州管圆线虫终宿主鼠类和中间宿主螺类的感染情况基本平行,调查结果提示:与南中国海之间的距离、纬度、海拔高程和地貌是影响该地区广州管圆线虫自然流行程度的重要因素。通常,近海、低纬度、低海拔、平原和低丘地区宿主的感染情况较为严重。对人群进行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了一定比例的IgG和IgM抗体阳性者,提示:他们曾经或新近遭受过广州管圆线虫的感染。同时,江门人群广州管圆线虫特异性IgG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阳春地区,显示即使在粤西地区的不同区域,在多种自然和社会因素影响下人群的感染机会也有所不同。广东省粤西地区为广州管圆线虫的自然疫源地,当地居民也受到该虫感染的威胁。本调查使我们初步了解了该区域目前广州管圆线虫的流行情况和特点,并为广州管圆线虫的科学防治奠定了基础。

魏纪玲[9](2009)在《PCR检测螺类感染广州管圆线虫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日益便捷及饮食习惯的改变,使得我国近几年来食源性疾病的病例增长迅猛,人兽共患的疾病种类也日益增多,广州管圆线虫病便是其中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在北京、温州、云南和福州等地发生多起广州管圆线虫病小范围的暴发流行,其中又以2006年夏秋季北京病例多达200多例为甚,引起市民的恐惧和相关方面的高度重视。本文综合介绍了广州管圆线虫病的研究现状、中间宿主的种类及其诊断技术的研究现状。针对目前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的中间宿主螺类的特点,本研究鉴定了来自广州、广西及上海等地的管圆线虫并建立了针对广州管圆线虫的PCR、实时荧光PCR的特异性检测方法,其具有检测时间短、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等特点,并对几种杀灭福寿螺的药物进行了实验室初步研究。本文为贝类鲜活产品等体内的广州管圆线虫检测及野外带疫普查提供了良好的诊断方法,对食品安全、预防和控制广州管圆线虫病暴发和流行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结果如下:1.虫种鉴定:本试验以通用引物XZ1、NC2为引物,分别对从广西、广州、福州及上海等地搜集的地方种管圆线虫提取的DNA作为模板,扩增ITS-2,通过对温度、引物浓度等条件进行优化,获得约250bp的片段,后经测序验证,结果与Genbank上广州管圆线虫序列相似性达99.5%,所以判断以上几个地方的管圆线虫均为广州管圆线虫。2.本试验首次建立了常规PCR方法检测中间宿主福寿螺、非洲大蜗牛、白肉蜗牛等体内的广州管圆线虫的方法。根据Genbank上广州管圆线虫大亚基基因序列设计一对广州管圆线虫的特异性引物,优化了各种PCR反应条件,结果显示此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且灵敏度明显高于组织匀浆法,达到快速、灵敏地检测广州管圆线虫中间宿主的效果。3.本研究首次成功建立了TaqMan探针检测螺类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的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选择保守区域设计TaqMan探针及其引物,标记发光基团和淬灭基团,对影响PCR反应的一系列因素进行了优化,结果建立的荧光PCR方法的灵敏度远远高于常规PCR检测方法,具有时间短、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等优点。4.本试验研究了几种杀灭福寿螺的药物在实验室内的初步应用效果,通过对6%密达、6%冠达及新药12.5%氯代水杨胺不同浓度分组进行实验室研究,记录2d、3d、5d及7d福寿螺死亡数统计死亡率,以此确定三种药物的杀螺效果。结果显示6%冠达及新药12.5%氯代水杨胺在同等浓度下杀螺效果稍高于6%密达。说明新药氯代水杨胺有一定的应用前景,实验室内也有一定的限制性,有待于进一步田间试验确定。

陈小华,刁宗礼,温艳,阴赪宏[10](2008)在《广州管圆线虫病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机制的实验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广州管圆线虫病(angiostrongyliasis cantonensis,AC)又称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或脑膜脑炎(eosinophilic meningitis or meningoencephalitis.EM),IL-5、MMP-9和PAs等通过不同机制参与非正常宿主小鼠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所引起的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及EM病理生理过程,阐明其机制可为揭示人体广州管圆线虫病的病理生理变化及发展有效治疗策略提供依据。

二、温州地区广州管圆线虫病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温州地区广州管圆线虫病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miR-181α-5p对广州管圆线虫排泄分泌蛋白所致小鼠小胶质细胞凋亡的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小鼠脑内miR-181a-5p及其靶基因bcl-2的表达水平
    1.1 引言
    1.2 材料
    1.3 方法
    1.4 结果
    1.5 讨论
第二章 广州管圆线虫ESP刺激前后小鼠小胶质细胞miR-181a-5p及其靶基因bcl-2的表达水平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3 方法
    2.4 结果
    2.5 讨论
第三章 miR-181a-5p对广州管圆线虫ESP所致小鼠小胶质细胞凋亡的调控机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3 方法
    3.4 结果
    3.5 讨论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3)基于线粒体COI基因对云南省不同水系外来入侵生物福寿螺的系统发育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1 福寿螺概述
    1.2 福寿螺入侵史
    1.3 福寿螺在云南的流行特点
    1.4 福寿螺分子种群遗传学
    1.5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材料与方法
结果
    1 云南省不同水系福寿螺调查分布情况
    2 云南不同水系福寿螺COI基因序列测定
    3 云南省不同水系福寿螺系统发育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云南泸沽湖、程海流域广州管圆线虫病流行病学研究及其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云南泸沽湖、程海流域广州管圆线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及分析
    一、引言
    二、材料
    三、方法
    四、结果
    五、讨论
第二部分 云南泸沽湖、程海流域广州管圆线虫地理信息系统构建及空间分析
    一、引言
    二、材料
    三、资料的预处理
    四、理论依据与方法
    五、结果
    六、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5)云南三大高原湖泊广州管圆线虫流行病学研究及其地理信息系统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云南大理洱海、玉溪抚仙湖、星云湖广州管圆线虫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引言
    一、广州管圆线虫中间宿主螺蛳类感染情况调查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二、广州管圆线虫终末宿主啮齿动物类感染情况调查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三、广州管圆线虫人群感染情况调查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云南大理洱海、玉溪抚仙湖、星云湖广州管圆线虫地理信息系统的构建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6)温州地区人群广州管圆线虫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1 抗原
    2 主要试剂和材料
    3 调查对象与标本采集
    4 血清学检测
    5 问卷调查
    6 统计学分析
结 果
    1 问卷调查
    2 血清学检测
讨 论

(7)广州管圆线虫病的传播与流行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广州管圆线虫的形态特征与发育过程
2 广州管圆线虫侵入人体的途径及其感染方式
3 广州管圆线虫病的传播与流行现状
4 防治对策
    4.1 提倡良好的饮食习惯, 严防病从口入
    4.2 改善水产品养殖环境, 切断传播途径
    4.3 加强监测力度, 做好防控工作
    4.4 目前,

(8)广东粤西地区广州管圆线虫的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 前言 一、广州管圆线虫概况 二、广州管圆线虫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情况 三、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第一部分
    广州管圆线虫终宿主鼠类感染状况调查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广州管圆线虫中间宿主螺类感染状况调查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人群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情况的调查 技术路线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9)PCR检测螺类感染广州管圆线虫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广州管圆线虫(病)及PCR、荧光PCR 技术研究进展
1 广州管圆线虫的主要特性
    1.1 成虫形态结构
    1.2 幼虫形态结构
2 广州管圆线虫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2.1 分布及病理变化
    2.2 传染源
    2.3 传播途径
3 广州管圆线虫宿主(中间、转续及终宿主)研究进展
    3.1 主要中间宿主
    3.2 转续宿主
    3.3 终宿主
4 广州管圆线虫生活史
5 螺类感染广州管圆线虫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6 PCR 技术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6.1 PCR 技术的基本原理
    6.2 PCR 的反应动力学
    6.3 PCR 扩增的反应要素
    6.4 PCR 技术的应用展望
7 荧光定量PCR 技术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7.1 实时荧光定量PCR 原理
    7.2 实时荧光定量PCR 的种类
    7.3 定量方法
    7.4 Real-time PCR 方法的应用展望
8 本实验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核糖体DNA -ITS 序列用于管圆线虫种类鉴定的研究
1 材料
    1.1 虫体
2 鉴定方法
    2.1 形态学鉴定
    2.2 分子生物学鉴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PCR 扩增结果
    3.2 DNA测序与序列分析
4 讨论
    4.1 核糖体RNA 基因及ITS 序列
    4.2 注意事项
    4.3 目前鉴定技术的发展
    4.4 试验创新点 第三章 PCR 检测螺类感染广州管圆线虫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PCR 检测方法的建立
2 结果与分析
    2.1 退火温度的筛选
    2.2 PCR 扩增结果
    2.3 序列测定结果
    2.4 两种方法提取DNA 模板对PCR 结果的影响
    2.5 灵敏度试验结果
    2.6 PCR 方法的验证与实际应用
3 讨论
    3.1 关于PCR
    3.2 DNA 提取注意事项
    3.3 试验方法的创新点
    3.4 引物的选择
    3.5 建立的PCR 检测技术展望 第四章 TAQMAN 探针实时荧光PCR 检测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性螺类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实时荧光PCR 方法的建立
2 结果与分析
    2.1 Mg~(2+)浓度的优化结果
    2.2 引物浓度的优化结果
    2.3 探针浓度的优化结果
    2.4 特异性结果
    2.5 灵敏度验证结果
    2.6 所建立方法的验证
3 讨论
    3.1 实时荧光PCR 原理及应用
    3.2 荧光定量PCR 优点
    3.3 引物及探针设计
    3.4 注意事项
    3.5 试验创新点 第五章 几种药物杀灭福寿螺的初步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试验内容
    
1.2.1 试验方法
    
1.2.2 试验步骤
2 试验结果
3 讨论
    3.1 福寿螺概述及其危害
    3.2 基本防治技术
    3.3 试验创新点 第六章 小结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10)广州管圆线虫病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机制的实验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白细胞介素5(IL-5)诱导广州管圆线虫病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反应
2 MMP9活性与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相关
3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与EM脑脊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数及总蛋白含量呈正相关
4结语

四、温州地区广州管圆线虫病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小管福寿螺相关基因定量分析及α-tubulin基因组织表达分析[J]. 岳志远,张仪,郭云海,秦志强,黄芸,张伟.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9(04)
  • [2]miR-181α-5p对广州管圆线虫排泄分泌蛋白所致小鼠小胶质细胞凋亡的调控机制研究[D]. 刘菊梅. 南方医科大学, 2019(09)
  • [3]基于线粒体COI基因对云南省不同水系外来入侵生物福寿螺的系统发育学研究[D]. 冉甄.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
  • [4]云南泸沽湖、程海流域广州管圆线虫病流行病学研究及其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探讨[D]. 曹淑祯. 大理学院, 2014(01)
  • [5]云南三大高原湖泊广州管圆线虫流行病学研究及其地理信息系统构建[D]. 张霄霄. 大理学院, 2013(S2)
  • [6]温州地区人群广州管圆线虫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J]. 马翠霞,潘长旺,谭峰.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10(11)
  • [7]广州管圆线虫病的传播与流行研究进展[J]. 王荟,仇昊,仇锦波. 实验与检验医学, 2010(04)
  • [8]广东粤西地区广州管圆线虫的流行病学调查[D]. 张赟. 广州医学院, 2009(07)
  • [9]PCR检测螺类感染广州管圆线虫方法的研究[D]. 魏纪玲. 福建农林大学, 2009(12)
  • [10]广州管圆线虫病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机制的实验研究进展[J]. 陈小华,刁宗礼,温艳,阴赪宏.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08(09)

标签:;  ;  ;  ;  ;  

温州地区广州市管圆线虫病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