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进线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线段,变电站,防雷,雷电,地线,避雷器,差异性。
进线段论文文献综述
潘欢,沈璟,陈锦麟[1](2019)在《某矿区电网进线段雷击事故分析及改造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屯兰变电站进线段杆塔遭受雷击导致主变压器被打坏的事故,着重对事故中进线段防雷保护措施所暴露出的问题进行剖析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进线段防雷保护存在杆塔接地电阻超标、线路绝缘水平过高、避雷器的动作值与线路绝缘水平不匹配等问题。针对所存在的问题及隐患,提出了以下改造措施:利用树枝状放射接地体优化进线段杆塔冲击接地;采用可调式过电压保护间隙配合终端杆塔线路避雷器,形成进线段精细化综合保护;在进线段终端杆塔上装设无间隙的氧化锌避雷器。ATP-EMTP仿真结果表明,3种改造措施的综合作用能够有效降低雷电侵入波的幅值和陡度,保证矿区电网安全运行。(本文来源于《工矿自动化》期刊2019年04期)
张华驿[2](2018)在《新型多截断灭弧防雷装置机理及其在变电站进线段保护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雷击是造成输配线路故障的主要原因之一,特别是配电线路绝缘水平较低,且没有避雷线的保护,因此雷击跳闸,雷击损坏输电设备等事故频发。当变电站进线段遭受雷击时,雷电流沿线路入侵变电站,造成变电站设备的损坏,导致大范围的停电事故,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产生活。针对现有防雷方式的瓶颈,本文研究了一种利用多个灭弧腔体组合,能有效熄灭雷击电弧,衰减雷电入侵波的防雷装置。本文对交流电弧弧柱等离子状态、热平衡状态、等离子体的热力学效应、电弧在腔体中的能量耗散过程进行了分析,利用克西和麦也尔动态电弧模型用数学的方式描述了电弧的熄灭过程,研究了交流电弧的熄灭条件。通过对高速气流的物理特性分析,建立了高速气流一维非定常流动模型,研究了灭弧腔体内冲击波的基本形式,运动特征以及冲击波发展过程中的能量分配,确定了冲击波对电弧作用的正压时间和灭弧能力。利用FLUENT流体仿真软件对灭弧腔体内高速气流作用于电弧的过程进行仿真分析。通过对腔体内灭弧过程中电弧温度的变化云图以及变化曲线,喷口处气流速度的变化曲线分析,仿真结果表明装置能在0.25ms内熄灭电弧。进行了高速气流熄灭电弧试验,分析高速摄像机拍摄的熄弧图片和示波器记录的灭弧波形,试验结果表明高速气流能在0.24ms左右熄灭电弧。仿真结果和试验结果一致,验证了多截断灭弧防雷装置熄灭电弧的有效性。设置“精细化”保护方案,在35kV变电站进线段前5级杆塔安装装置,利用ATP-EMTP软件对雷电入侵波入侵变电站的衰减过程进行仿真,结果表明,多截断灭弧防雷装置能够有效衰减50%左右的雷电入侵波。有效的保护变电站内的设备安全。(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8-06-01)
孔志达,王宏斌,曾永胜[3](2016)在《500kV线路进线段高绝缘对变电站雷电侵入波防护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目前500 kV同塔双回线路普遍采用平衡高绝缘设计现状,从反击雷电侵入波和绕击雷电侵入波两个方面分析了500 kV进线段提高绝缘后对变电站绝缘的影响,研究表明:线路提高绝缘对反击雷电流和最大绕击雷电流的幅值没有影响,不会给站内设备带来额外的损害。(本文来源于《南方能源建设》期刊2016年02期)
张雨,张春辉,杨匀阳,夏斌[4](2015)在《山西某35kV线路进线段防雷隐患及误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山西某110 k V变电站主变压器被雷电打坏的事故,分析出事故原因主要是35 k V线路进线段保护不完善,雷电波侵入所致。在分析了35 k V线路进线段杆塔接地电阻高、串联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不动作等防雷隐患以及杆塔塔顶安装避雷针保护误区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杆塔的接地装置进行改造,使用无间隙线路型金属氧化物避雷器保护,更换"零值"和"低值"绝缘子以及拆除杆塔塔顶避雷针这些进线段完善措施。通过上述改造之后,消除了该线路进线段的防雷隐患及误区,提高了供电可靠性。(本文来源于《电瓷避雷器》期刊2015年02期)
杨坡,窦卫东,王勇,周勇,周利兵[5](2014)在《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进线段差异性综合防雷改造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进线段采取差异性综合防雷改造措施:前四级杆塔安装差异性保护间隙、终端塔安装线路避雷器、降低前四级杆塔冲击接地阻抗,解决线路侧与变电站绝缘水平配合存在的问题,降低雷电侵入波峰值、陡度。根据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及矿区电网供电特点,建立层级架构评估模型,通过求解相应判断矩阵、权重向量,对进线段综合防雷改造措施进行综合评估,最后得出进线段差异性综合防雷改造优先顺序:前四级杆塔安装差异性保护间隙、终端塔安装线路避雷器、降低前四级杆塔冲击接地阻抗,并通过ATP-EMTP对上述进线段改造措施的防雷效果进行仿真对比分析。(本文来源于《电气技术》期刊2014年05期)
童年,周易龙,周利兵,陈锦麟,郭亦坚[6](2014)在《某矿区变电站进线段防雷改造措施及仿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某矿区110kV变电站线路防雷措施的基本情况,分析了该变电站35kV进线段遭受雷击的原因,即线路绝缘水平遭人为提高后与站内绝缘水平等级不匹配和进线段杆塔接地电阻过高,并提出了相应的采用加装绝缘子保护间隙配合避雷器进行差异性保护和采用树枝状接地装置的改造措施。ATPEMTP仿真分析结果验证了改造措施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工矿自动化》期刊2014年04期)
王海姣,刘明光,李宗垒[7](2014)在《变电站进线段应用避雷针保护的优势》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在研究雷击变电站高压进线段时雷电波侵入造成的电气设备过电压问题,采用PSCAD/EMTDC搭建雷电波入侵变电站的整体模型并进行仿真分析。对雷击杆塔、雷击档距中央避雷线、绕击导线3种雷击情形分别进行仿真计算,比较了避雷线引至变电站的门型架构即避雷线全线保护与避雷线终止在终端杆塔,变电站避雷针与终端杆塔上装设的避雷针联合保护剩余线路两种情形下雷电侵入波对变电站电气设备的影响。经分析后者能够有效地防止终端杆塔至变电站间的档距落雷,且减小了雷击进线段时的反击过电压。(本文来源于《高压电器》期刊2014年02期)
郭景,白伟光[8](2012)在《35kV变电站进线段防雷保护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通过十几年的农村电网改造,在电网中35 kV变电站建设很多,新建变电站必然有35 kV输电线路。为了节省投资,很多是根据原有的35 kV输电线路进行改造,改造的一些35 kV线路无法满足用常规输电线路地线长度对变电站防雷保护的要求。故需对改造35 kV输电线路采用其它方式的防雷措施。35 kV输电线(本文来源于《农村电气化》期刊2012年07期)
黄斌[9](2009)在《变电站进线段雷电过电压计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几种不同的方法研究利用进线段防雷,并通过模拟试验和挂网试运行,证明其有效性。对进线段加装藕合地线,来限制雷电入侵波对变电站所造成的危害,进行了耐雷计算分析,为了验证藕合地线的防雷效果,对安装了藕合地线的220kV变电站的进线段进行了过电压计算,电磁暂态计算分析,并将计算分析结果作为宜昌电力对防雷措施的试验和挂网试运行理论计算依据。(本文来源于《现代计算机(专业版)》期刊2009年04期)
张恩锋,王红梅,孟凡民[10](2008)在《35kV变电站进线段防雷措施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阐述了雷电入侵波过电压反射的形成及其危害,结合DL/T620-1997对发电厂及变电所进线段保护的相关规定,对比避雷措施,优化了防雷设计,可供工程设计、安装施工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煤炭》期刊2008年12期)
进线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雷击是造成输配线路故障的主要原因之一,特别是配电线路绝缘水平较低,且没有避雷线的保护,因此雷击跳闸,雷击损坏输电设备等事故频发。当变电站进线段遭受雷击时,雷电流沿线路入侵变电站,造成变电站设备的损坏,导致大范围的停电事故,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产生活。针对现有防雷方式的瓶颈,本文研究了一种利用多个灭弧腔体组合,能有效熄灭雷击电弧,衰减雷电入侵波的防雷装置。本文对交流电弧弧柱等离子状态、热平衡状态、等离子体的热力学效应、电弧在腔体中的能量耗散过程进行了分析,利用克西和麦也尔动态电弧模型用数学的方式描述了电弧的熄灭过程,研究了交流电弧的熄灭条件。通过对高速气流的物理特性分析,建立了高速气流一维非定常流动模型,研究了灭弧腔体内冲击波的基本形式,运动特征以及冲击波发展过程中的能量分配,确定了冲击波对电弧作用的正压时间和灭弧能力。利用FLUENT流体仿真软件对灭弧腔体内高速气流作用于电弧的过程进行仿真分析。通过对腔体内灭弧过程中电弧温度的变化云图以及变化曲线,喷口处气流速度的变化曲线分析,仿真结果表明装置能在0.25ms内熄灭电弧。进行了高速气流熄灭电弧试验,分析高速摄像机拍摄的熄弧图片和示波器记录的灭弧波形,试验结果表明高速气流能在0.24ms左右熄灭电弧。仿真结果和试验结果一致,验证了多截断灭弧防雷装置熄灭电弧的有效性。设置“精细化”保护方案,在35kV变电站进线段前5级杆塔安装装置,利用ATP-EMTP软件对雷电入侵波入侵变电站的衰减过程进行仿真,结果表明,多截断灭弧防雷装置能够有效衰减50%左右的雷电入侵波。有效的保护变电站内的设备安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进线段论文参考文献
[1].潘欢,沈璟,陈锦麟.某矿区电网进线段雷击事故分析及改造措施[J].工矿自动化.2019
[2].张华驿.新型多截断灭弧防雷装置机理及其在变电站进线段保护的研究[D].广西大学.2018
[3].孔志达,王宏斌,曾永胜.500kV线路进线段高绝缘对变电站雷电侵入波防护的影响[J].南方能源建设.2016
[4].张雨,张春辉,杨匀阳,夏斌.山西某35kV线路进线段防雷隐患及误区分析[J].电瓷避雷器.2015
[5].杨坡,窦卫东,王勇,周勇,周利兵.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进线段差异性综合防雷改造措施[J].电气技术.2014
[6].童年,周易龙,周利兵,陈锦麟,郭亦坚.某矿区变电站进线段防雷改造措施及仿真分析[J].工矿自动化.2014
[7].王海姣,刘明光,李宗垒.变电站进线段应用避雷针保护的优势[J].高压电器.2014
[8].郭景,白伟光.35kV变电站进线段防雷保护设计[J].农村电气化.2012
[9].黄斌.变电站进线段雷电过电压计算研究[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09
[10].张恩锋,王红梅,孟凡民.35kV变电站进线段防雷措施优化设计[J].中国煤炭.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