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块体复合材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石墨烯,金属基复合材料,制备工艺
块体复合材料论文文献综述
叶煜松,江炜,曹霞,沈琰,张丹丹[1](2019)在《石墨烯增强金属基块体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石墨烯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论述了其制备技术,旨在为研究院所和相关企业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世界有色金属》期刊2019年16期)
白乐荣[2](2019)在《半固态等温处理不同尺寸Ti_(48)Zr_(18)V_(12)Cu_5Be_(17)块体非晶复合材料组织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块体非晶合金因其具备诸多晶态材料不具备的独特性能如高硬度、高强度、高弹性极限(2%)和优异的抗腐蚀能力等一直备受国内外相关专家的青睐。然而不尽人意的是,在室温压缩加载过程中,绝大多数的非晶合金由于其内部高度局域化剪切带的快速扩展而呈现脆性断裂。克服这一问题的主要方法是在非晶合金中引入第二相塑性颗粒以获得非晶态复合材料。本文通过结合水冷铜模吸铸和半固态等温热处理方法制备出不同直径(2mm,4 mm,6 mm)的铸态和不同实验参数下半固态处理的Ti_(48)Zr_(18)V_(12)Cu_5Be_(17)非晶复合材料试样。结合金相显微镜、XRD、SEM、EDS和TEM等检测设备对试样微观组织结构进行分析表征,并通过DSC、纳米压痕和室温压缩实验等研究了铜模吸铸尺寸和半固态热处理对材料的热物理性能、本征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随着铜模吸铸尺寸的增大,复合材料中晶体相的尺寸和体积分数也越来越大,而材料在室温压缩下塑性逐步降低;改变铜模吸铸尺寸对本研究中复合材料热物理性能影响并不明显且叁者在铸态下玻璃转变都发生在620 K附近。(2)在对材料进行半固态热处理时,叁种尺寸下复合材料均在900℃下保温10 min后塑性达到最高,分别为由铸态的9.1%、8.1%和3.5%提升为14.1%、16.4%和18.0%。(3)复合材料内部晶粒形状因子较大时,材料均表现出良好塑性,反之,当晶粒圆整度较低时,材料大多表现出室温脆性特征。(4)铸态和900℃保温10 min后BMGMCs中复合材料的屈服强度和β-Ti相晶粒尺寸分别服从σ_y=1443+3046D~(-1)和σ_y'=1465+4062D~(-1)的关系。(5)具有不同吸铸尺寸的铸态BMGMCs在经参数为900℃保温10 min的半固态处理后均表现出更加优异的塑性和断裂强度,其中复合材料T_(6s)展示出18.0%的高塑性应变和2204 MPa的高断裂强度。(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9-06-30)
蔡林杰[3](2019)在《碳纳米管块体复合材料制备及电子发射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碳纳米管(Carbon nanotubes,CNTs)是最有前景的场发射阴极材料之一。但CNTs薄膜阴极在劣真空、高电场等恶劣工况下,CNTs薄膜的抗损伤能力、可重复性及稳定性受到负面影响;以及薄膜在与器件的组装过程中易受到人为损伤,这都限制了碳纳米管阴极的实际应用。为此,本论文提出碳纳米管块体阴极的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从碳纳米管块体阴极的制备与优化、阴极表面处理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得出了一些有用的研究成果。系统研究了制备方法(球磨和超声搅拌)、烧结温度、CNTs含量对碳纳米管块体阴极场发射性能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阴极性能优化工艺。研究表明:1)在干法球磨下,700℃烧结、CNTs为10%时阴极的场发射性能最佳;2)在湿法球磨下,800℃烧结、CNTs含量为15%时阴极的场发射性能最佳;3)CNTs的缺陷发射以及屏蔽效应共同影响阴极的场发射能力;4)羧基化的CNTs,以及硝酸腐蚀阴极表面,均能提升阴极的场发射性能;5)超声分散方法在800℃烧结、CNTs含量为10%时阴极的场发射性能与球磨制备的阴极的最佳性能相当。对比了碳纳米管块体阴极和薄膜阴极的场发射性能。碳纳米管薄膜阴极初次开启电场为0.23 V/μm、最大发射电流密度为5613.76μA/cm~2,但之后这些性能都开始急剧下降,第二次测试的最大发射电流密度与块体阴极的最大发射电流密度相当,至第七次时,开启电场增加到1.73 V/μm,最大发射电流密度降至38.52μA/cm~2,仅为块体阴极的十分之一左右。而碳纳米管块体阴极的开启电场和最大发射电流密度在多次连续测试中均保持高度的可重复性:开启电场(2.20±0.07V/μm)和最大发射电流密度(340±50μA/cm~2)。因此,从器件实际应用角度看,碳纳米管块体阴极的综合性能显着好于薄膜阴极。其原因可能在于块体阴极具有一定的自我恢复能力。(本文来源于《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期刊2019-05-01)
赵燕春,孙浩,李春玲,蒋建龙,毛瑞鹏[4](2018)在《高强韧Ti-Ni基块体金属玻璃复合材料高温变形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水冷Cu坩埚悬浮熔炼-Cu模吸铸法制备了Ti-Ni基块体金属玻璃复合材料(BMGCs)试棒,研究了合金的微观组织、热力学行为以及室温和高温力学性能。结果表明,该铸态合金组织由非晶基体和过冷奥氏体及热致马氏体组成,且晶体相尺寸由表及里增大。在室温压应力加载时,合金表现出优异的综合力学性能,其屈服强度为1286 MPa,断裂强度为2256 MPa,且塑性应变为12.2%。在过冷液相区压应力加载时,合金在高的变形温度和低应变速率下,表现出近Newtonian流变特征,其最佳变形温度为T>480℃且与过冷液相区(SLR)的交集部分。温度为560℃、应变速率为5×10-4s-1时,合金应力敏感指数m和能量耗散率y分别为0.81和0.895。(本文来源于《金属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张永春,孟晓佳,陈碧芬,刘艳,董艳杰[5](2018)在《界面改性对核桃壳粉体复合材料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采用碱和硅烷偶联剂A-151处理核桃壳粉体以增强不饱和树脂复合材料。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热重分析(TGA)和力学性能测试研究了处理剂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硅烷偶联剂A-151可接枝于核桃壳粉体表面。复合材料的起始分解温度在210℃左右,满足使用需求。核桃壳粉体质量分数分别为5%,10%,15%,20%时,硅烷偶联剂处理的核桃壳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比碱处理的材料分别提高了3.78%、2.73%、18.06%、10.03%,碱和硅烷偶联剂处理后的复合材料冲击强度与基体相比分别增加了21.12%和30.30%。(本文来源于《热固性树脂》期刊2018年06期)
饶威,张娟,康国政[6](2018)在《考虑基体相局部失效的块体金属玻璃基复合材料的细观本构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实验研究,本文提出了一个能够合理描述块体金属玻璃基复合材料变形和失效行为的细观本构模型。首先,分别用考虑金属玻璃失效机制的本构模型和统一粘塑性本构模型来描述金属玻璃基复合材料中基体相的变形及失效行为和增韧相的变形行为。随后,为了考虑基体相局部失效这一重要的金属玻璃基复合材料失效机制,本文基于传统的Mori-Tanaka匀化方法提出了一个两级均匀化方法。此外,本文还基于向后欧拉差分法推导出了两次均匀化中基体相和夹杂相模型的一致性切线模量,并给出了新的细观本构模型的数值积分算法。最后,为了验证该模型的有效性,利用该模型分别对含有外加颗粒相及内生枝晶相作为增韧相的块体金属玻璃基复合材料的单调拉伸/压缩的变形和失效行为进行了预测,并将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对照。对比的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有效的预测块体金属玻璃基复合材料的变形和失效。(本文来源于《2018年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下)》期刊2018-11-23)
彭庆宇[7](2018)在《多功能纳米碳宏观体复合材料的设计及其力学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碳材料在力学、电学、光学及热学等领域所展现出来的极其优异的性能,使其能够作为纳米尺度的单元来实现宏观体复合材料的构筑。本文介绍了由一维纳米碳纤维到叁维纳米碳海绵复合材料的设计、制备与力学行为研究,通过纳米碳材料的宏观化与复合化,实现了纳米碳材料由微观性能向宏观结构、功能与智能的转化,在多功能复合材料领域展现出极大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2018年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下)》期刊2018-11-23)
侯志灵,王殿杰,何朋,邵晓红[8](2018)在《Fe_3O_4纳米纺锤体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高性能微波吸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两步化学法合成纺锤体状Fe_3O_4纳米材料,研究了其微波电磁性能.由于较强的磁形状各向异性,Fe_3O_4纳米纺锤体比Fe_3O_4纳米颗粒材料呈现出更高的自然共振频率(4.5 GHz).自然共振频率的蓝移导致了Fe_3O_4纳米纺锤体在2~18 GHz雷达波段内具有更高的磁损耗,从而表现出优异的吸波性能.Fe_3O_4纳米纺锤体复合材料可以达到3.54 GHz吸波带宽,最小反射率为-41 dB,而且在1.5 mm厚度以上均能够实现微波强吸收,具有很好的阻抗匹配特性.通过双层结构设计,Fe_3O_4纳米纺锤体复合材料可以在2.8~17.0 GHz范围内实现宽带微波吸收.(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18年34期)
熊姣[9](2018)在《深冷处理对Ti基块体非晶复合材料Ti_(48)Zr_(18)V_(12)Cu_5Be_(17)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块体非晶合金因其优异的力学性能而成为研究者们研究的热点,如高的断裂强度和高达2%的弹性应变极限。但是室温压缩变形过程中,由于单一剪切带的快速扩展,均呈现出脆性断裂。然而,为了解决这一瓶颈问题,发展了外添加粒子相和内生枝晶相的非晶复合材料,变形过程中,非晶复合材料的第二相可有效的阻碍单一剪切带的扩展而形成多重剪切带,提高材料的塑性。本文采用高真空电弧熔炼-铜模吸铸制备了非晶复合材料Ti_(48)Zr_(18)V_(12)Cu_5Be_(17),利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能谱仪(EDS)、X射线衍射仪(XRD)、透射电镜(TEM)等检测设备,研究了铸态试样以及循环深冷试样的微观组织形貌。通过维氏硬度,差示扫描热量分析(DSC),室温压缩等分析手段研究了非晶复合材料循环深冷前后性能的变化。首先,分别研究了非晶复合材料铸态试样顶端及末端的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研究结果发现铸态试样顶端及末端的枝晶相分布极不均匀,晶粒尺寸由边缘到中心先增大后减小,中间区域的晶粒尺寸最大,晶粒度级别分别为No.12和No.9,顶端和末端的平均晶粒度级别分别为No.12~13和No.10~11。通过XRD检测得到非晶复合材料Ti_(48)Zr_(18)V_(12)Cu_5Be_(17)的内生枝晶相为体心立方结构的β-Ti相,晶格常数为a=b=c=0.328nm,透射电镜(TEM)的分析结果和XRD结果一致。静态压缩试验结果显示铸态试样最大的屈服强度和塑性应变分别为2016MPa,10.91%,断裂方式主要是塑性断裂。通过ansys模拟软件对吸铸过程的温度场,速度场进行模拟,研究结果发现:边缘到中心存在的较大温度梯度和充型过程中游离晶的生长规律共同决定了不均匀微观组织的演变,使得中间区域的晶粒尺寸最大。其次,分析了循环深冷后非晶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研究发现枝晶相的形貌和大小均无变化,说明Ti基非晶合金比较稳定,通过SEM及EDS分析可知,虽然深冷状态下存在内应力,但并没发现新的纳米晶析出。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多,硬度值和断裂强度均呈上升趋势,循环8次时达到最大值499.38Hv和2175MPa,但塑性并没有呈现一定的规律性。(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8-06-30)
刘杰[10](2018)在《块体金属玻璃基复合材料变形行为的细观有限元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块体金属玻璃基复合材料保留了块体金属玻璃高强度、高硬度、耐磨及耐腐蚀等优秀的力学性能,且有效的改善了其塑性变形能力,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块体金属玻璃基复合材料在拉伸载荷作用下的变形机理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其循环变形行为的研究还极其匮乏,细观结构特征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探究。本文通过试验研究与有限元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块体金属玻璃基复合材料在单轴拉伸和循环载荷作用下的力学性能及变形行为进行讨论,通过观察剪切带的演化规律,尝试对材料的变形机理做出解释,主要内容包括:1.室温下,对Ti基金属玻璃及其含枝晶的复合材料进行单轴拉伸及压缩试验,对比讨论了基体与复合材料在两种载荷作用下的力学性能及变形机理;对含枝晶的复合材料分别进行拉伸-卸载应变循环试验和拉伸-压缩应力循环试验,讨论了材料的循环演化特征;对试件断口进行扫描电镜(SEM)观察,讨论了材料断裂过程的变形机理。2.利用随机吸附算法构建了块体金属玻璃基复合材料的叁维多颗粒单胞模型,并借助基于连续介质力学框架的小变形自由体积模型,在商业软件ABAQUS中对块体金属玻璃基复合材料在单轴拉伸载荷下的变形行为进行有限元模拟,讨论了材料在拉伸变形过程中剪切带的演化规律,同时探讨了复合材料的细观结构特征对其单轴拉伸行为的影响。3.对块体金属玻璃的循环变形行为进行有限元模拟,讨论了加载幅值及加载历史的影响;对颗粒增韧型块体金属玻璃基复合材料的循环变形行为进行有限元模拟,讨论了颗粒的体积分数和循环演化特征对复合材料循环变形行为的影响。(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8-05-07)
块体复合材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块体非晶合金因其具备诸多晶态材料不具备的独特性能如高硬度、高强度、高弹性极限(2%)和优异的抗腐蚀能力等一直备受国内外相关专家的青睐。然而不尽人意的是,在室温压缩加载过程中,绝大多数的非晶合金由于其内部高度局域化剪切带的快速扩展而呈现脆性断裂。克服这一问题的主要方法是在非晶合金中引入第二相塑性颗粒以获得非晶态复合材料。本文通过结合水冷铜模吸铸和半固态等温热处理方法制备出不同直径(2mm,4 mm,6 mm)的铸态和不同实验参数下半固态处理的Ti_(48)Zr_(18)V_(12)Cu_5Be_(17)非晶复合材料试样。结合金相显微镜、XRD、SEM、EDS和TEM等检测设备对试样微观组织结构进行分析表征,并通过DSC、纳米压痕和室温压缩实验等研究了铜模吸铸尺寸和半固态热处理对材料的热物理性能、本征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随着铜模吸铸尺寸的增大,复合材料中晶体相的尺寸和体积分数也越来越大,而材料在室温压缩下塑性逐步降低;改变铜模吸铸尺寸对本研究中复合材料热物理性能影响并不明显且叁者在铸态下玻璃转变都发生在620 K附近。(2)在对材料进行半固态热处理时,叁种尺寸下复合材料均在900℃下保温10 min后塑性达到最高,分别为由铸态的9.1%、8.1%和3.5%提升为14.1%、16.4%和18.0%。(3)复合材料内部晶粒形状因子较大时,材料均表现出良好塑性,反之,当晶粒圆整度较低时,材料大多表现出室温脆性特征。(4)铸态和900℃保温10 min后BMGMCs中复合材料的屈服强度和β-Ti相晶粒尺寸分别服从σ_y=1443+3046D~(-1)和σ_y'=1465+4062D~(-1)的关系。(5)具有不同吸铸尺寸的铸态BMGMCs在经参数为900℃保温10 min的半固态处理后均表现出更加优异的塑性和断裂强度,其中复合材料T_(6s)展示出18.0%的高塑性应变和2204 MPa的高断裂强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块体复合材料论文参考文献
[1].叶煜松,江炜,曹霞,沈琰,张丹丹.石墨烯增强金属基块体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J].世界有色金属.2019
[2].白乐荣.半固态等温处理不同尺寸Ti_(48)Zr_(18)V_(12)Cu_5Be_(17)块体非晶复合材料组织与性能研究[D].南昌大学.2019
[3].蔡林杰.碳纳米管块体复合材料制备及电子发射特性研究[D].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2019
[4].赵燕春,孙浩,李春玲,蒋建龙,毛瑞鹏.高强韧Ti-Ni基块体金属玻璃复合材料高温变形行为[J].金属学报.2018
[5].张永春,孟晓佳,陈碧芬,刘艳,董艳杰.界面改性对核桃壳粉体复合材料的影响[J].热固性树脂.2018
[6].饶威,张娟,康国政.考虑基体相局部失效的块体金属玻璃基复合材料的细观本构模型[C].2018年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下).2018
[7].彭庆宇.多功能纳米碳宏观体复合材料的设计及其力学行为研究[C].2018年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下).2018
[8].侯志灵,王殿杰,何朋,邵晓红.Fe_3O_4纳米纺锤体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高性能微波吸收[J].科学通报.2018
[9].熊姣.深冷处理对Ti基块体非晶复合材料Ti_(48)Zr_(18)V_(12)Cu_5Be_(17)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D].南昌大学.2018
[10].刘杰.块体金属玻璃基复合材料变形行为的细观有限元模拟[D].西南交通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