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分子束论文_黄龙,谢雨润,杨天罡,汪涛,戴东旭

导读:本文包含了交叉分子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分子,阈值,电离,截面,微分,动力学,速度。

交叉分子束论文文献综述

黄龙,谢雨润,杨天罡,汪涛,戴东旭[1](2019)在《交叉分子束实验研究F+D_2(v=1,j=0)反应(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使用交叉分子束方法研究了氟原子和振动激发态氖分子D_2(v=1,j=0)的反应.使用受激拉曼抽运的方法制备了振动激发的D_2分子.实验中未观测到来自于旋轨耦合激发态氟原子F*(~2P_(1/2))与振动激发态D_2分子的贡献.观测到来自于旋轨耦合基态氟原子F(~2P_(3/2))和振动激发态D_2的反应信号,相应的产物DF分子布居于u'=2,3,4,5振动态上.与振动基态反应F+D_2(v=1,j=0)相比,振动激发态反应F+D_2(v=1,j=0)生成的DF产物转动分布更"热".获得了振动激发反应的四个碰撞能在0.32至2.62 kcal/mol范围内的微分反应截面.在最低的碰撞能0.32 kcal/mol下,所有振动态的DF产物都以后向散射为主.随着碰撞能的增加,DF产物的角分布逐渐从后向转移到侧向.测量了DF(v'=5)产物的前向微分散射截面随碰撞能变化的曲线.前向散射的DF(v'=5)信号出现于1.0 kcal/mol.在2.62 kcal/mol碰撞能下DF(v'=5)主要为前向散射.(本文来源于《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期刊2019年01期)

Adriana,Caracciolo,Gianmarco,Vanuzzo,Nadia,Balucani,Domenico,Stranges,Silvia,Tanteri[2](2019)在《O(~3P)+1,2-丁二烯反应的交叉分子束和理论研究:丙烯+CO和亚乙基+乙烯酮反应的主要分子通道(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详细了解O(~3P)与不饱和烃的多通道燃烧反应机理需要鉴定所有主要反应产物、确定分支比、评估叁重态与单重态势能面之间的系间窜跃.将交叉分子束实验、软电离、质谱、飞行时间分析,以及高级从头算计算叁重态/单线态势能面,RRKM/Master方程计算支化比包括系间窜跃,均可以获得最佳效果.最近已经证明这些方法对于含有两个或叁个碳原子的最简单的不饱和烃(炔烃,烯烃,二烯)和O(~3P)反应是成功的.本文通过交叉分子束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研究O(~3P)和含有四个C原子的二烯类化合物,1,2-丁二烯(甲基芳烃)的反应,探索产物分布、分支比和系间窜跃如何随着分子复杂性的增加而变化,即从O(~3P)和丙二烯反应到O(~3P)1,2-丁二烯的反应变化.尤其关注了最重要的导致链终止的主导分子通道(即形成丙烯+CO(分支≥0.5)和亚乙基+乙烯酮(分支比≥0.15))与导致链传递的自由基形成通道进行对比(分支比≥0.35).(本文来源于《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期刊2019年01期)

桑继伟,袁道福,陈文韬,俞盛锐,罗畅[3](2019)在《H+HD→H_2+D反应的高分辨交叉分子束实验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交叉分子束方法和离子速度成像技术,对H+HD→H_2+D反应在1.17 eV碰撞能下的态-态反应动力学开展了高分辨实验研究.实验采用1+1'(真空紫外+紫外)近阈值激光电离方式对反应中的D原子产物进行探测,获得了高角度分辨和高能量分辨的产物离子速度影像,进而精确获得了反应的态-态微分截面.实验观测到了H2(v'=0,j'=1)和H_2(v'=0,j'=3)振转产物角分布中与散射过程的干涉效应相联系的前向散射振荡.这一研究进一步表明了化学反应微分截面的精确测量在气相态-态反应动力学研究中的重要性.(本文来源于《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期刊2019年01期)

王黑龙,苏抒,俞盛锐,车丽,吴国荣[4](2019)在《超高碰撞能23.84kJ/mol下反应F+D_2→DF+D的交叉分子束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搭建了一套新的实验设备,首次将氢原子里德堡态标记的飞行时间谱技术与激光爆破束源技术相结合,进行超高碰撞能下化学反应的动力学研究.初步进行了F+D_2→DF+D在超高碰撞能23.84 kJ/mol下的实验研究.在研究中应用了两种类型束源:一类是通过激光爆破过程产生的高能F原子束源,另一类是通过液氮冷却脉冲阀而产生的D2束源.实验中探测了反应产物振动态分辨的微分散射截面.结果显示,大部分反应产物DF主要呈现侧向和后向散射分布,而产物DF(v'=4)则主要分布在前向.对前向散射产物DF(v'=4)的动力学来源进行了讨论.(本文来源于《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期刊2019年01期)

袁道福[5](2018)在《以交叉分子束—时间切片离子成像技术研究H+HD→H_2+D反应散射及N_2O真空紫外光解动力学》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作者在论文工作期间成功搭建了一套高分辨交叉分子束-时间切片离子成像装置,完成了整套系统的全面调试与性能优化。通过特殊设计,装置可以搭配多种类、交叉角宽范围连续可调的束源系统。采用多级差分抽结构,提高了散射区域真空度,从而降低了背底噪声。搭配高分辨粒子探测系统,为实现基元化学反应的态-态动力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实验基础。作者利用新搭建的系统对H+HD→H2+D的态-态散射动力学进行了深入研究,首次在实验上观测到该反应产物H2(v=0,j=1,3)的前向角分布振荡结构,由此获得了该反应散射的过渡态和中间体相关的重要动力学信息。同时,对N2O分子的真空紫外光解动力学开展实验研究,分析获得了激发解离过程中的电子态耦合作用,以及分子激发态的几何构型信息。气相化学反应是原子与分子的散射过程,散射中处于特定量子态的产物的精细角分布(如散射振荡结构)由于包含了散射分波的量子干涉信息,因而对研究化学反应中的量子效应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氢交换反应及其同位素取代反应是最简单的原子分子反应,作为化学动力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基准体系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但是由于反应截面较小,以及受到实验技术分辨率的限制,该反应中产物角分布上的精细结构是否存在、以及表现如何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无法得到实验结果的支持。为此,作者利用新搭建的高分辨交叉分子束-时间切片离子成像实验装置,结合近阈值(1+1')共振增强多光子电离技术,对H+HD→H2+D反应在1.35 eV碰撞能下的动力学进行了研究,获得了转动态分辨的反应微分截面,观测到该反应产物H2(v=0,j=1,3)的前向角分布振荡结构。通过对这些振荡结构的测量和分析,结合精确的量子动力学理论研究,获得了对应前向散射的反应过渡态和中间体的细节信息,清晰的阐述了反应的前向散射信号主要来源于J=28附近分波的贡献。并且,该反应微分截面的前向振荡结构的叁维分布图样与大气光学中的日冕散射环十分类似。这是实验上首次观测到化学反应中的“日冕环”现象。除了分子散射之外,气相分子的光解过程在大气化学、燃烧化学等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N2O分子在大气臭氧消耗以及全球变暖等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光解是大气中N2O消耗的主要途径。因此作者利用该成像装置,结合可调谐的真空紫外光源,分别研究了 N2O在124~134 nm区域以及142~149 nm区域的光解动力学。实验获得了产物O(1S0)和O(3pJ=2,1,0)的速度影像,进而得到反应产物的总平动能谱、角分布以及分支比等信息。对于124~134nm区域,从O(3PJ=2,1,0)+N2(B3Πg)通道的实验结果分析可知,N2O的D(1∑+)和3Πv态之间有强烈的偶合作用。对于O(1S0)+ N2(X1∑g+)和O(3PJ)+ N2(A3Σu+)通道的振动基态产物,结果表明主要来源于N20在线性构型下的平行解离过程,而振动激发的N2产物可能来源于更加弯曲的过渡态。对于142~149mn区域,从结果分析发现发现O(1S0)+ N2(X1∑g+)和O(3PJ=2,1,0)+ N2(A3∑u+)解离通道分别是来自于C(1Π)态和D(1∑+)态、C(1Π)态和A(1Σ-)态之间的非绝热偶合,从而生成高振动激发的N2产物。产物角度分布β值和转动分布特性表明弯曲过渡态在解离生成高振动激发的产物过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8-05-01)

袁道福,俞盛锐,陈文韬,杨学明,王兴安[6](2017)在《基于高分辨交叉分子束-离子速度成像技术的基元化学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交叉分子束技术在化学反应动力学的发展进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近年来,人们通过离子速度成像技术与交叉分子束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诸如多原子化学反应动力学、立体动力学、离子-分子反应和分子间相互作用[1-4]等问题开展了深入的实验研究。在常规的共振增强多光子电离过程中,由于激光提供的能量显着高于分子电离所需能量,探测分子在激光电离后表现出显着地电子反冲,极大地的限制了实验的分辨率。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我们采用新研(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全国化学动力学会议论文集》期刊2017-08-18)

董常武,刘嘉兴,李芳芳,王凤燕[7](2016)在《交叉分子束结合时间切片速度成像技术对于Al(~2P_(1/2,3/2))+O_2(X~3Σ_g~-)→AlO(X~2Σ~+)+O(~3P_J)反应机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新建的激光溅射交叉分子束装置(见图一),结合时间切片速度成像技术深入研究了Al(~2P_(1/2,3/2))+O_2(X~3∑_g~-)→AlO(X~2∑~+)+O(~3P_J)反应的态-态反应动力学。Al的氧化反应常见于固体火箭推进剂中,对于这一强烈的放热反应,科学家们采用各种实验方法和理论方法对其反应动力学进行研究。交叉分子束方法是其中最卓有成效的实验方法。在本实验中,我们以N_2做为载气,载带溅射产生的Al原子与O_2进行碰撞反应,其碰撞能约为2.3kcal/mol。并通过(1+1)共振多光子电离技术,以AlO(D~2∑~+)为中间态来探测特定转动态的产物AlO自由基。相同波长下可以同时得到反应产物AlO(X~2∑~+,v=0,N和N+14)两个转动态的速度成像,分别对应着△v=1的P(N)和R(N+14)跃迁。我们探测了v=0时,N=1-55,以及v=1时,N=1-40多个转动态的速度分布和角分布。实验结果表明,当以N_2做载气时,超声分子束中Al原子基态与激发态的比值为10:1,即Al(~2P_(1/2))/Al(~2P_(3/2))=10/1。反应产物AlO基本上由基态A1原子反应生成。通过对产物各个转动量子态角分布的分析,即I(180°)/I(0°)和I(90°)/I(0°),得出无论是在v=0或是v=1时,随着反应产物AlO转动量子数的增大,产物的角分布由明显的向前散射(在N较小时),逐渐趋于各向同性(在N较大时)。进一步的数据分析与讨论在进行中。(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四十四分会:化学动力学》期刊2016-07-01)

黄龙,杨天罡,谢雨润,戴东旭,杨学明[8](2015)在《F+H_2(v=1)的交叉分子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H_2及其同位素与F,Cl,OH的一些反应是大气化学与星际化学中最基本以及最重要的一些反应。H_2在实际体系的反应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处于激发态的。同时反应物分子的振动激发对于化学反应的动力学过程也有着重要的影响~([1,2])。本文利用受激拉曼泵浦方法结合交叉分子束-氢里德堡标识飞行时间谱装置(如图1)研究了F+H_2(v=1)的反应。得到了该反应的时间飞行谱,微分散射截面等详细的动力学信息。(本文来源于《第十四届全国化学动力学会议会议文集》期刊2015-08-21)

王兴安[9](2014)在《交叉分子束分子散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基元化学反应机理以及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研究中,交叉分子束方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实验手段,它在分子反应动力学研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随着诸如低温冷却、Stark/Zeeman减速等实验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人们对低碰撞能下量子态选择的分子间的碰撞行为越发关注。在本报告中,我将以全量子态分辨的OH自由基和NO自由基之间的碰撞实验[1]为例对低碰撞能反应动力学的实验研究进行讲解。同时,我还将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高等研究中心近期将开展的工作进行介绍。(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39分会:化学动力学》期刊2014-08-04)

汪涛,杨天罡,黄龙,陈俊,肖春雷[10](2014)在《F+HD(v=1)反应的交叉分子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子振动对化学反应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长期以来一直是分子反应动力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H2以及它的同位素分子是分子反应动力学领域被最为广泛研究的分子。过去的二叁十年中,对氢分子参与的反应的研究极大地推动了反应动力学研究的发展,也大大提高了我们对化学反应本质机理的认识。我们利用一套单纵模高能量的激光系统,实现了HD分子的高效振动激发。为了探索振动激发对化学反应的影响,我们通过交叉分子束实验得到了F+HD(v=1,j=0)反应的态-态微分散射截面,并在0.15~1.2kcal/mol碰撞能范围内进行了详细研究。实验发现在后向散射信号随碰撞能的变化曲线上存在振荡现象,理论研究证实实验所观察到的振荡现象是由束缚在产物HF(v’=4)绝热振动曲线上的两个共振态所引起的,进一步研究发现HF(v’=4)绝热振动曲线在反应物端与HD(v=1)态相关联,因而它们只能通过HD的振动激发来探测,而不能通过平动能的增加而进入。这表明对于化学反应,分子振动激发不仅提供能量,也能开启基态反应遇不到的新的反应通道,对提高我们对化学反应本质机理的认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39分会:化学动力学》期刊2014-08-04)

交叉分子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详细了解O(~3P)与不饱和烃的多通道燃烧反应机理需要鉴定所有主要反应产物、确定分支比、评估叁重态与单重态势能面之间的系间窜跃.将交叉分子束实验、软电离、质谱、飞行时间分析,以及高级从头算计算叁重态/单线态势能面,RRKM/Master方程计算支化比包括系间窜跃,均可以获得最佳效果.最近已经证明这些方法对于含有两个或叁个碳原子的最简单的不饱和烃(炔烃,烯烃,二烯)和O(~3P)反应是成功的.本文通过交叉分子束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研究O(~3P)和含有四个C原子的二烯类化合物,1,2-丁二烯(甲基芳烃)的反应,探索产物分布、分支比和系间窜跃如何随着分子复杂性的增加而变化,即从O(~3P)和丙二烯反应到O(~3P)1,2-丁二烯的反应变化.尤其关注了最重要的导致链终止的主导分子通道(即形成丙烯+CO(分支≥0.5)和亚乙基+乙烯酮(分支比≥0.15))与导致链传递的自由基形成通道进行对比(分支比≥0.35).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交叉分子束论文参考文献

[1].黄龙,谢雨润,杨天罡,汪涛,戴东旭.交叉分子束实验研究F+D_2(v=1,j=0)反应(英文)[J].ChineseJournalofChemicalPhysics.2019

[2].Adriana,Caracciolo,Gianmarco,Vanuzzo,Nadia,Balucani,Domenico,Stranges,Silvia,Tanteri.O(~3P)+1,2-丁二烯反应的交叉分子束和理论研究:丙烯+CO和亚乙基+乙烯酮反应的主要分子通道(英文)[J].ChineseJournalofChemicalPhysics.2019

[3].桑继伟,袁道福,陈文韬,俞盛锐,罗畅.H+HD→H_2+D反应的高分辨交叉分子束实验研究(英文)[J].ChineseJournalofChemicalPhysics.2019

[4].王黑龙,苏抒,俞盛锐,车丽,吴国荣.超高碰撞能23.84kJ/mol下反应F+D_2→DF+D的交叉分子束研究(英文)[J].ChineseJournalofChemicalPhysics.2019

[5].袁道福.以交叉分子束—时间切片离子成像技术研究H+HD→H_2+D反应散射及N_2O真空紫外光解动力学[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

[6].袁道福,俞盛锐,陈文韬,杨学明,王兴安.基于高分辨交叉分子束-离子速度成像技术的基元化学反应研究[C].第十五届全国化学动力学会议论文集.2017

[7].董常武,刘嘉兴,李芳芳,王凤燕.交叉分子束结合时间切片速度成像技术对于Al(~2P_(1/2,3/2))+O_2(X~3Σ_g~-)→AlO(X~2Σ~+)+O(~3P_J)反应机理的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四十四分会:化学动力学.2016

[8].黄龙,杨天罡,谢雨润,戴东旭,杨学明.F+H_2(v=1)的交叉分子束研究[C].第十四届全国化学动力学会议会议文集.2015

[9].王兴安.交叉分子束分子散射实验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39分会:化学动力学.2014

[10].汪涛,杨天罡,黄龙,陈俊,肖春雷.F+HD(v=1)反应的交叉分子束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39分会:化学动力学.2014

论文知识图

交叉分子束实验示意图实验测t(A)和理论动力学(B)计算得到的...H+D2→HD+D反应体系的积分截面:实心菱...交叉分子束实验的示意图3.16散射截面与实验结果的比较一以R和山H为变t的CHZ的IA‘态势能面等...

标签:;  ;  ;  ;  ;  ;  ;  

交叉分子束论文_黄龙,谢雨润,杨天罡,汪涛,戴东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