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撞击流浓缩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撞击流,撞击流浓缩器,数学模型,数值模拟
撞击流浓缩器论文文献综述
颜杰,刘兴勇,郝世雄,张利[1](2006)在《同轴撞击流浓缩器浓缩溶液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撞击流原理设计开发了一种新型溶液浓缩设备——撞击流浓缩器,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推导出撞击流浓缩器浓缩溶液的数学模型,运用实验结果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基于该模型的数值计算结果,得到了浓缩器内气、液温度和速度及液滴浓度和累积蒸发量等沿轴向位移的变化。(本文来源于《化工进展》期刊2006年05期)
刘兴勇,张利,梁宏,林海波[2](2004)在《撞击流浓缩器浓缩溶液的数学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导出了撞击流浓缩器浓缩溶液的数学模型,并通过实验结果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计算结果得到了浓缩器内气、液温度和速度及液滴浓度和累积蒸发量沿轴向位移的变化。(本文来源于《四川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4年Z1期)
刘兴勇,刘钟海[3](2004)在《同轴撞击流浓缩器的浓缩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实验和理论上对撞击流浓缩器(ISC)进行了研究。实验主要研究了空气进口温度、空气进口流量、液滴加速管的长度对ISC容积蒸发系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ISC的容积蒸发系数随空气进口流量的增加、空气进口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并证明,宜使用较短的加速管。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ISC浓缩溶液的理论模型,借助基于该模型的数值计算,模拟了ISC内液滴的蒸发过程,通过与实验值的比较证明了模型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高校化学工程学报》期刊2004年05期)
刘兴勇,张利,梁宏,林海波[4](2004)在《撞击流浓缩器蒸发能力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蔗糖水溶液作为试验溶液,通过改变空气进口温度、液气质量流量之比、液滴加速管的长度等对撞击流浓缩器(ISC)的蒸发能力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ISC的蒸发能力随空气进口温度的升高、液气比的减小而提高;在ISC中宜使用较短的加速管。(本文来源于《四川轻化工学院学报》期刊2004年02期)
刘兴勇[5](2003)在《同轴撞击流浓缩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撞击流是一种被证明能显着强化传递过程的技术,它已成功用于固体物料的干燥、超细粉的制备和强化反应器内的混合等。本文将撞击流技术引入溶液浓缩领域,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撞击流原理开发了一种新型浓缩装置——撞击流浓缩器,从实验和理论两方面对该浓缩器的性能进行了全面研究,该研究对开发新的溶液浓缩装置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实验方面,本文采用蔗糖水溶液作为试验溶液,通过改变空气进口流量、空气进口温度、溶液进口流量、加速管长度等因素对该浓缩器的性能进行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撞击流浓缩器的蒸发能力随空气进口温度的升高、液气比的减小而提高;空气进口流量的变化对撞击流浓缩器的压降影响较大,压降随空气进口流量的增大而增大:撞击流浓缩器具有较高的容积蒸发系数,其容积蒸发系数随空气进口流量的增大、空气进口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加速管的长度是撞击流设备的重要设计参数,在撞击流浓缩器中宜采用较短的加速管。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多元非线性回归,得到了撞击流浓缩器浓缩溶液的经验公式,该公式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相对误差为-22.4%——25.8%。在理论方面,本文从雾滴蒸发的机理出发,建立了撞击流浓缩器浓缩溶液的理论模型,该模型在某种程度上可用于指导撞击流浓缩器的设备设计。借助理论模型的数值计算,模拟了撞击流浓缩器内液滴的运动轨迹、液滴和空气速度的变化、液滴和空气温度的变化、液滴的停留时间、液滴的累积蒸发量和浓度的变化、液滴粒径的变化、液滴的最大渗入深度、操作参数(空气进口温度、空气进口流量、溶液进口流量)对累积蒸发量的影响等,对模拟结果作出了合理的分析和讨论;并通过撞击流浓缩器蒸发能力的模型计算值与实验数据的比较验证了理论模型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期刊2003-04-28)
刘兴勇,张祥剑,罗明华,刘钟海[6](2002)在《同轴撞击流浓缩器浓缩稀硫酸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同轴撞击流浓缩器浓缩稀硫酸的理论模型,并用R-K法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撞击流浓缩器可以强化传递过程,用它浓缩稀硫酸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四川轻化工学院学报》期刊2002年04期)
撞击流浓缩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导出了撞击流浓缩器浓缩溶液的数学模型,并通过实验结果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计算结果得到了浓缩器内气、液温度和速度及液滴浓度和累积蒸发量沿轴向位移的变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撞击流浓缩器论文参考文献
[1].颜杰,刘兴勇,郝世雄,张利.同轴撞击流浓缩器浓缩溶液的理论研究[J].化工进展.2006
[2].刘兴勇,张利,梁宏,林海波.撞击流浓缩器浓缩溶液的数学模型[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
[3].刘兴勇,刘钟海.同轴撞击流浓缩器的浓缩性能研究[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04
[4].刘兴勇,张利,梁宏,林海波.撞击流浓缩器蒸发能力的实验研究[J].四川轻化工学院学报.2004
[5].刘兴勇.同轴撞击流浓缩器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3
[6].刘兴勇,张祥剑,罗明华,刘钟海.同轴撞击流浓缩器浓缩稀硫酸的数值模拟[J].四川轻化工学院学报.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