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挑战与冲击下的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董文宇[1](2021)在《需求冲击下企业投融资行为的制造业升级效应研究》文中指出产业的结构演变和转型升级,既是市场机制下企业竞争行为的客观结果,也是产业政策引导和外生冲击影响的具体体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中国经济学界提出的长期性问题之一,就是如何科学把握市场的传导路径、机制和效应,准确判断外生冲击可能给各个产业带来的影响,以及合理预期政策的市场效应,进而为产业升级乃至国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精准施策。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支撑和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最终体现,研究制造业升级的市场机制和传导路径无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近年来,中美贸易摩擦和新冠肺炎疫情给中国制造业带来了比较严重的需求冲击和产业链破坏,需求冲击时期,如何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较好结合的基础上,保障制造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是当前阶段亟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为回答这一问题,本文就需求冲击下企业投融资行为的制造业升级效应展开研究,从微观企业投融资行为角度,揭示需求冲击时期制造业升级的微观传导机制。本文的研究期望为当前日益复杂国内外环境下,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建设制造强国提供理论基础和经验支持,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现实依据和保障。本文立足于微观企业视角,结合当前发展阶段的基本国情和经济状况,采用理论推演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运用上市公司数据,对需求冲击下企业投融资的制造业升级效应展开较为系统的研究。首先,分别从企业投融资行为选择与制造业升级的关联,以及需求冲击下企业投融资行为选择的变化两个维度,梳理了需求冲击下制造业升级的微观传导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需求冲击下企业投融资行为的制造业升级效应的理论预期;其次,以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为基础,提出使用微观企业数据刻画需求冲击的合理方法,分析了需求冲击对企业投融资行为的影响,描绘了新时期需求冲击下制造业升级的动态特征;最后,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从企业创新投资选择行为视角出发,探究了需求冲击下企业投资行为的制造业升级效应,并检验不同所有制企业的效应差异;结合企业创新投资选择行为规律,从融资模式选择视角出发,研究了需求冲击下企业融资行为的制造业升级效应,并探索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异质性;将经济刺激政策引入制造业升级微观传导机制的分析框架,结合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政府的“四万亿”刺激计划,对需求冲击下,经济刺激政策的制造业升级效应展开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相关结论如下:第一,结合数理推导和逻辑推演方式,分析了需求冲击作用于微观企业投融资行为,进而影响制造业升级的传导机制,并进一步提出需求冲击下企业投融资行为的制造业升级效应的理论预期。首先,分别从微观企业投资行为和融资行为角度,分析了企业投融资行为选择与制造业升级的理论关联,发现制造业企业可通过研发创新和提升资本劳动比两种创新投资路径实现产业升级,债权融资增加会抑制制造业升级,而股权融资增加会促进制造业升级。其次,分别从需求冲击对企业投融资行为的作用,以及需求冲击下政策对企业投融资行为的作用两个角度,梳理了需求冲击下企业投融资行为选择的变化机理,发现需求增加会促进企业提升投融资水平,但是不同条件下需求变化对创新投资的影响存在差异;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能够通过补贴和税收渠道促进投资水平的提升,货币政策则通过利率和信贷配给渠道影响企业的融资行为。最后,从企业投资的制造业升级效应、企业融资的制造业升级效应以及经济刺激政策对制造业升级的作用机理三个角度,给出需求冲击下企业投融资行为的制造业升级效应理论预期,通过构建产品创新行为选择模型,提出只有在一定条件下,需求增加才能够提升企业投资的制造业升级效应的理论预期;通过将需求冲击引入融资模式选择对制造业升级的作用机制框架,提出负向需求冲击会增强债权融资对制造业升级的抑制作用,会加强股权融资对制造业升级的促进作用的理论预期;结合负向需求冲击时期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企业创新投资和融资的作用机制,提出负向需求冲击时期,经济刺激政策对制造业非国有企业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可能强于国有企业的理论预期。第二,基于中国制造业A股上市公司数据,研究了需求冲击下企业投融资行为规律以及制造业升级的动态特征。首先,明确使用营业收入增长率水平作为需求冲击的观测指标,并且发现使用上市公司数据的需求冲击测度方法,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反映出行业和宏观经济运行特征。其次,实证检验了需求冲击对企业投融资行为的影响,发现需求冲击对企业投融资行为存在显着的促进作用;正向需求冲击时期,需求增加对投资和债权融资水平的积极作用更大;负向冲击时期需求水平的增加会抑制股权融资的上升;正向需求冲击时期,国有企业的投资行为和股权融资对需求的变化更敏感;负向需求冲击时期,信贷资源配置扭曲现象在更为明显,需求下滑时国有企业却能获得更多债权融资。最后,将研发支出和资本劳动比作为制造业升级过程的观测指标,将劳动生产率水平作为制造业升级结果的观测指标,进一步分析了需求冲击下制造业升级的动态演变特征,发现负向需求冲击能促进资本劳动比的提升,但对研发创新和劳动生产率存在较强的抑制作用;相同冲击水平下,非国有企业具有更高的研发支出和劳动生产率水平,而国有企业具有更高的资本劳动比。第三,以需求冲击下企业投资选择行为为视角,基于企业创新投资决策的理论分析框架,结合投资与资本劳动比、投资与劳动生产率关系的门限效应模型,分析了不同需求冲击状态下,企业的创新投资行为选择以及企业投资行为的制造业升级效应。研究发现,总体上企业投资行为会促进资本劳动比水平的提升;当正向需求冲击程度逐渐加大时,企业投资水平对资本劳动比变化值的正向影响逐渐减弱;与正向需求冲击相比,负向需求冲击更容易提升企业的创新投资水平。总体上企业投资行为会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当正向需求冲击程度逐渐加大时,企业投资水平对生产率提升的正向影响先增强后又逐渐减弱;适度的正向需求冲击更有益于提升企业投资的制造业升级效果;区分所有制时,当需求冲击在一定区间内时,国有企业投资更有益于资本劳动比和生产率的提升,需求冲击超出一定限度时,非国有企业投资的制造业升级效应更占优势;不同所有制企业投资行为对资本劳动比变化影响的需求冲击门限值存在差异,国有企业投资的制造业升级效应随正向需求冲击程度的加深而减弱,而非国有企业投资的制造业升级效应随正向需求冲击程度的加深呈现倒U型特征。第四,将需求冲击引入融资行为对制造业升级的作用机制分析框架,基于包含交互项的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和面板logit模型,研究了不同需求冲击下,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影响制造业升级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负向需求冲击对融资规模存在抑制作用,并且债权融资下滑非常显着,而股权融资下降比较缓慢;总体上债权融资对制造业升级表现出抑制作用,而股权融资对制造业升级则呈现积极影响;与正向需求冲击相比,负向冲击下债权融资对制造业升级具有更严重的消极影响,但股权融资对制造业升级具有更突出的促进作用;区分所有制后发现,负向需求冲击下国有企业具有债权融资优势,但由于资本深化速度过快,反而难以通过债权融资促进制造业升级;债权融资对非国有企业研发支出具有更强的抑制作用,负向需求冲击下非国有企业更易通过股权融资提升研发支出水平,进而促进制造业升级。第五,为探究需求冲击下经济政策对制造业升级的作用及其机理,将“四万亿”经济刺激政策引入制造业升级及企业投融资行为传导机制分析框架,通过构建经济刺激政策对制造业升级过程和结果影响的双重差分模型,发现国有企业属性会抑制资本劳动比和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与经济刺激政策实施前相比,经济刺激政策施行后,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资本劳动比和劳动生产率差异显着扩大,表明经济刺激政策并未有效促进国有制造业企业的产业升级。通过构建经济刺激政策影响企业投融资行为的双重差分模型,进一步检验了经济刺激政策对制造业升级的传导机制,发现与经济刺激政策实施前相比,经济刺激政策施行期和后经济刺激期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投资规模差异显着扩大,并且经济刺激政策使得更多金融资源通过债权融资形式流向国有企业,但能够促使非国有企业在股票市场进行更多融资,因而推动了不同所有制企业产业升级特征的持续分化。
冯坚福[2](2021)在《金融冲击传导、经济周期波动与货币政策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美国金融危机以后,世界经济波动加剧,各种经济冲击频发和经济运行不确定性大大增强。随着我国经济整体实力的不断提升,我国抵御金融冲击等外部冲击的能力不断增强。进入经济新常态以来,我国宏观调控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并始终以高质量发展作为战略目标,同时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展开了各项调控政策协同发力的体系化、协同化、差异化的全面调控。在“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宏观调控引导下,经济运行实现了稳定发展和快速增长。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到,在全球金融市场波动日益加剧的大背景下,金融稳定对于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日益重要。金融脆弱性及金融投机攻击日益成为诱发经济周期波动的导火索。因此实施宏观审慎政策越来越多地被各国中央银行所采用,逆周期调控和政府干预已经成为普遍状态。本文就是在此背景下,通过系统考察金融冲击传导、经济周期波动与货币政策效应之间的动态关联,深入研究经济周期波动的动态特征和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条件和基础,为制定更为有效的宏观调控政策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证依据。本文深入分析了金融冲击相关研究的发展史,探讨了金融摩擦、融资约束与投资决策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及金融加速器理论、金融危机理论和金融冲击的顺周期性,同时系统地梳理了金融冲击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在此基础上针对金融冲击对实际产出的影响、金融冲击对货币政策规则及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金融冲击与金融摩擦、经济波动的互动机制以及金融冲击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关联机制展开了一系列实证分析。通过构建包含随机波动率的时变系数向量自回归模型、混频数据模型、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考察了金融冲击对实际产出的时变影响,金融冲击对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金融冲击与经济周期、货币政策的内在影响机制,并得到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结论。主要表现在:第一,发现金融冲击确实能够对实际产出产生显着的影响,有放大经济波动的作用且其效应与特定的经济周期阶段有关。同时,金融冲击在短期内会给通货膨胀带来一定的压力,但在长期内却会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甚至出现通货紧缩的状况,这点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特征相符。新常态作为代表性的时间节点,表现出不同于以往任何时期的经济特点。第二,通过构建混频向量自回归模型估计金融冲击下“麦科勒姆规则”和“泰勒规则”,发现贝叶斯混频算法(BMF)下混频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回归方程对于高频数据的处理效果更好,它能够减小高频数据密度函数的方差,使之倾向于产生更加准确的协方差矩阵。同时,金融冲击对通货膨胀具有一定程度的推动作用,而对产出则表现为短期内影响强烈,经济会出现波动进而导致稳定性下降,但在长期内金融冲击反应微弱,对产出增长无明显拉动作用。第三,带有金融摩擦和金融冲击的DSGE模型能够较好地拟合我国目前的经济状况。通过对不同金融摩擦系数下金融冲击对内生变量的脉冲响应函数结果分析,发现金融摩擦系数较小时,内生变量相对于稳态值的偏离程度都会被放大。此外,金融冲击表现出很强的滞后性,即内生变量在受到冲击之后快速上升但是缓慢下降,这说明在存在金融摩擦的情况下,金融冲击对于实体经济并非仅仅只产生短期的影响,也会对实体经济产生长期影响。第四,通过构建带有房地产市场金融冲击的DSGE模型,我们考察了宏观经济、金融系统和社会福利面临金融冲击的变化和动态效应。发现存在房地产市场金融冲击时,政府面临稳定房地产价格和维持产出增长的“二元悖论”,即如果政府考虑稳定房地产价格,则要牺牲产出;如果要维持产出持续增长,房地产市场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不稳定性。上述研究确认了我国经济运行中金融冲击的存在性、传染性和风险性,金融冲击诱发了金融周期,金融周期又与经济周期产生关联,进而影响到货币政策的实际效应。为解释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关联,检验和识别货币政策工具和目标的有效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推断和实证证据的支撑,也为制定有效宏观调控政策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臧晓美[3](2021)在《新冠疫情背景下的传音手机非洲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时代的变迁,手机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手机市场竞争也由此日趋激烈,国内手机市场的饱和,使得国产手机品牌纷纷选择进军海外市场。在经济的不断发展下,新兴市场逐渐成为一股蓬勃发展的强劲力量。除了人口基数大的印度、东南亚各国,还有逐渐被发掘的非洲地区。非洲人口众多、政局趋于稳定,并且手机市场还未被完全开拓,自然成为吸引众多手机品牌的蓝海地区。传音手机公司成立于2006年,是一家主营手机、家电等业务的技术公司,距今已有14年的历史。传音自2008年开始启动自主品牌战略,全面渗透非洲各国市场。经过多年经营,传音成绩斐然,目前已获取了非洲手机市场将近一半的市场份额。传音手机的身影遍布非洲各处,这个中国的本土品牌颠覆了当地人对手机的认知,而且其作为中国制造品牌,树立了赢得海外市场的成功典型,甚至手机界的权威品牌诺基亚和三星在非洲市场的影响力都比不上传音。2019年传音手机公司正式上市,公司知名度也由此越来越高。2020年初开始迅速蔓延的新冠疫情给各行各业带来影响,手机行业也不例外,非洲手机市场环境必将会受疫情影响发生改变,同时随着国外众多实力强劲手机品牌苹果、三星,以及小米、华为等国产品牌纷纷加入非洲市场,非洲的手机市场将逐渐升级换代,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非洲手机市场上的国内领先品牌,传音手机该如何在疫情的背景下,抓住非洲用户的真实需求,制定合理的营销策略是巩固现有市场份额甚至扩大市场份额的核心环节。本文将以新冠疫情为背景,将传音手机作为研究对象,简要概括传音公司,运用PEST分析法、SWOT分析法、SWOT-AHP模型、STP营销战略、4P营销策略等研究工具,来分析传音手机在非洲市场上的营销策略。首先对新冠疫情背景下,传音手机的内外营销环境进行分析。运用PEST分析法来研究非洲市场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技术环境,再通过SWOT分析法研究传音手机自身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通过SWOT-AHP模型来确定传音手机首先需要充分利用好自身目前存在的产品优势、供应链优势、财务优势,抓住市场给予的莫大机遇,在此基础上调整自己在非洲市场上的战略;其次,运用STP营销战略分析疫情冲击下传音手机的市场细分、目标市场确定、市场定位,分析得出传音手机市场细分不够细致、目标市场随之不够多样化、市场定位具有趋同性等一系列问题,通过4P营销策略研究传音手机的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研究得出传音手机低端机的性能不高、低价策略所致使的利润较低、只依赖线下渠道过于单薄、广告方式过于老旧等一系列问题;最后,针对传音手机面临的问题提出将市场细分转化为市场“精分”、打造更高端市场、推出更具价值性的手机品牌、加强对高端智能机市场的重视、采取差异化定价、线上线下全渠道销售建设和推出注重人文关怀的促销方式等相关建议,希望其能对营销策略进一步优化,这有利于公司未来的发展,进而也为国产手机寻找新的市场或进军国外市场提供借鉴意义。
魏莞月[4](2021)在《疫情冲击下众创空间适应性机制研究 ——以联合办公为例》文中认为自从2015年我国提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以来,众创空间得以快速发展。大批初创型企业和团队选择入驻众创空间。相较于传统加速器和孵化器,众创空间不仅为空间使用者提供创业服务,还注重引导多方参与者进行资源分享。目前,联合办公是众创空间主要的形式,近年来呈现出高速发展态势。联合办公作为平台型企业,为空间参与者搭建了资源共享、社群共建的平台,促进多方主体的价值共创。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发给以联合办公为代表的众创空间带来了巨大损失。许多空间面临无法复工、创客退租、资金周转困难等挑战。在突如其来的外部环境冲击下,部分空间却能够快速应对、积极调整,以适应新的外部环境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由此,这些空间为什么能够呈现出很强的适应能力就成为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目前,众创空间相关研究的情景集中于新冠疫情之前,现有研究主要围绕空间类型划分、基本功能和运营绩效展开。从创业生态系统展开的众创空间相关研究还很少,多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对空间生态系统核心运行机制进行讨论,实证研究成果还很缺乏。对于危机情形下的众创空间适应性机制研究还没有涉及。为弥补众创空间现有研究缺失,本文从创业生态系统出发,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众创空间面对新冠疫情冲击的适应性机制。具体包含以下三个基本问题:(1)众创空间在疫情冲击下的适应过程包含哪些阶段?(2)空间适应外部环境冲击的各阶段关键影响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间有着怎样的关系?(3)空间多方参与主体间通过怎样的相互影响和共同作用来应对疫情带来的危机?本文共分为八个章节,第一章主要介绍了空间适应性机制研究的背景、研究问题、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的选择和文章创新点;第二章对创业生态系统、众创空间、联合办公以及危机管理理论进行了文献梳理;第三章基于扎根理论探讨了疫情冲击下众创空间适应过程,提出包含网络恢复和网络重构的二阶段理论模型;第四章主要依据通过扎根理论提炼的适应过程理论框架以及相关文献,提出网络恢复阶段和网络重构阶段的研究假设;第五章介绍实证研究设计的具体过程,包含空间调研问卷的设计、各阶段关键变量的测量、大样本调研问卷收集以及主要采用的统计分析方法;第六章汇报了二阶段适应过程模型的实证结果;第七章就众创空间适应性机制研究的实证结果展开讨论,对空间适应过程中关键因素间的关系以及空间多方参与主体如何协作应对疫情危机进行深度分析;第八章对适应性机制研究全文进行总结,并归纳理论贡献、实践启示和研究局限。对疫情冲击下众创空间适应性机制的深入探讨,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疫情冲击下的空间适应过程包含两个阶段,即第一阶段网络恢复和第二阶段网络重构阶段。在网络恢复阶段,空间危机应对能力通过合法性获取促进网络恢复的实现。空间危机应对能力包含四个维度,包括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分析能力、快速响应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行业特性有助于促进空间危机应对能力对合法性获取的影响。空间入驻企业组织间信任能够促进空间合法性获取对网络恢复的影响。入驻企业组织间信任包含认知信任与情感信任。(2)在空间适应过程的网络重构阶段,空间入驻企业动态能力以及空间参与主体间价值共创都能促进网络重构的实现。入驻企业动态能力包含三个维度,即关系管理能力、整合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入驻企业动态能力可直接或通过空间参与主体间价值共创的形式促进网络重构。空间参与主体间价值共创包含经济价值创造和社区品牌共建。制度支持能够促进空间入驻企业动态能力对价值共创的影响。(3)通过实证方法检验了扎根理论研究提出的二阶段适应过程理论模型。网络恢复阶段实证结果表明,空间危机应对能力有助于空间获得政治合法性;政治合法性的获取正向影响系统线下网络恢复;空间合法性获取在危机应对能力和线下网络恢复之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行业特性在空间危机应对能力对于合法性获取的影响中起到正向调节作用;入驻企业组织间信任在空间合法性获取对线下网络恢复的影响中起到正向调节作用。(4)网络重构阶段实证结果显示,空间入驻企业动态能力正向影响网络重构;空间入驻企业动态能力正向影响空间多方参与主体间价值共创;空间多方参与主体间价值共创正向影响网络重构;空间入驻企业动态能力可通过参与主体间价值共创正向影响网络重构,价值共创发挥中介作用;制度支持没有在入驻企业动态能力对价值共创的影响过程中发挥调节作用;制度支持没有增强空间参与主体间价值共创在入驻企业动态能力与网络重构间的中介作用。(5)探讨了空间多方参与主体间价值共创的具体方式。个体在时间、空间与场景界限模糊的环境中将工作、休闲与社交三者融合为个体所在组织(团队)跨边界价值共创的实现创造了众多可能。不同组织通过自组织的方式与其他参与主体形成资源互补的协作关系,使得组织边界具有可渗透性,信息、资源等能够快捷地进行传递。空间中组织层面边界的开放、模糊与重构过程实际上是不同组织成员间深度交互的过程。空间参与主体间的相互影响使得空间整体更好地应对疫情冲击。本研究主要创新点体现在:(1)提出疫情冲击情境下众创空间二阶段适应过程理论模型。基于创业生态系统的空间适应性机制研究丰富了外部环境冲击情形下众创空间适应性方面的研究成果,扩展了空间生态系统运行机制相关研究,也为众创空间实证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2)实证检验了众创空间适应过程中网络恢复阶段各重要因素间的影响关系。网络恢复阶段的实证研究不仅分析了该阶段理论模型中的直接作用,还深入探讨了中介作用机制(引入中介变量政治合法性)和调节作用机制(引入调节变量行业特性与组织间信任),打开了创业生态系统初始适应阶段的理论“黑箱”。(3)实证检验了众创空间适应过程中网络重构阶段各影响因素间的作用关系。网络重构阶段的实证研究除了检验该阶段理论框架中的直接作用路径,还探讨了中介作用机制(引入中介变量价值共创)、调节作用机制(引入调节变量制度支持)以及被调节的中介作用机制(检验制度支持是否增强了价值共创的中介作用),有助于揭示网络重构的具体过程,丰富了相关领域的实证研究。(4)探讨了联合办公当中价值共创实现方式。基于个体层面工作、休闲与社交的融合以及组织层面边界的开放、模糊与重构,本文提出了空间价值共创具体方式。弥补了先前研究成果中对联合办公价值共创机理研究的缺失,也丰富了联合办公价值创造方式相关研究。
张龙[5](2020)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预期冲击下的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文中提出从1949至2020年,新中国走过了波澜壮阔的70多年,世界经济地位稳步提升。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政策手段,货币政策同样具有曲折而辉煌的发展历程。货币政策能够通过特定传导渠道实现宏观经济目标,一直都是我国政策当局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毫无疑问,不同经济状态需要货币政策的不同调控取向和工具配合,有的经济状态重在货币政策的“松紧”切换,有的经济状态倾向货币政策的“量价”选择。不可否认,我国货币政策的盯住目标具有多元化特质,但至少都涵盖了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两大目标。从宏观经济调控经验看,我国的货币政策调控工具选择和松紧取向较为成功,基本实现了宏观经济的阶段性目标。然而,新形势下,我国经济系统的时变特征愈加明显,内外部冲击更显复杂,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显着增加,对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和前瞻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关于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有效性问题,各界已达成一些共识,多数学者认为货币政策具有宏观经济效应,但不同阶段和目标下,量价工具的调控效果存在较大差异。从Friedman的数量规则到McCallum的数量规则再到Taylor的价格规则,政策规则形式和内涵得到逐步完善,但各界尚未形成统一认识。动态视角下研究规则型货币政策的宏观经济效应与调控工具选择,有助于探究货币政策有效性争议的根源,完善我国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框架。本文在充分考虑经济系统“时变特征”、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滞后效应”、行为主体“异质预期”、时点脉冲“随机波动”等关键性现实问题的基础上,依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问题延伸→解决问题→进一步思考与展望”的设定思路,通过VAR、MS-AR、MF-VAR、TVP-VAR、SV-TVP-FAVAR和DSGE等时变和动态模型分析不同情形下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工具的宏观经济调控有效性(包含与未包含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包含与未包含预期冲击等)。根据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内容框架体系搭设,文章的主要章节包括以下内容:理论基础:论文第1章和论文第2章。理论基础部分主要包括选题意义、学术进展、主要思路和创新之处等问题。具体来说,本文第1章首先介绍“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预期冲击下的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这一主题的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随后按照“货币政策有效性→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货币政策有效性→预期管理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递进式思路,梳理评述研究主题相关的经典文献,在突出本文分析视角和研究必要性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本文的分析思路、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可能存在的创新之处等内容,并基于货币政策宏观经济调控有效性(基准分析)、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如何影响货币政策的宏观经济调控有效性(比较分析)、预期管理如何逆周期调控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货币政策量价工具宏观调控有效性产生的影响(比较分析的逆向调控)这三方面给出本文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总结来看,论文第1章和第2章旨在为本文后续实证分析、计量检验等章节作基础铺垫。实证分析:论文第3章、论文第4章和论文第5章。实证部分主要回答了货币政策工具与宏观经济变量、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关联关系、货币政策宏观调控有效性等问题,并初步分析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是否弱化了货币政策的宏观经济调控效果。其中,第3章是货币政策宏观经济效应分析的准备工作,通过同频Granger因果关系与混频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对货币政策与宏观经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宏观经济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同频检验与混频检验。第4章为基准分析,在不考虑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情况下,通过TVP-VAR模型对量价工具的经济效应进行时变分析,直观观测不同阶段下量价工具的宏观经济有效性差异。第5章为对比分析,首先对我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进行阶段性划分,并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阶段性特征总结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基于SV-TVP-FAVAR模型对货币政策量价工具的宏观经济效应进行三维脉冲分析、总量脉冲分析、分阶段脉冲分析和分区制脉冲分析,从而逐步论证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不同阶段下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弱化强度等问题。计量检验:论文第6章和论文第7章。计量检验部分为本文重要章节,主要论证预期管理是否可以逆周期调控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货币政策宏观调控的弱化效应、货币政策预期与技术进步预期之间是呈现同频共振“叠加效应”抑或震荡错位“抵消效应”?等问题。具体来说,本部分运用DSGE模型对未包含预期、包含货币政策预期、货币政策预期+技术进步预期下我国货币政策量价工具的宏观调控有效性进行计量检验,主要评价指标有冲击极值、调控幅度、响应周期、短期效应、阶段效应和长期效应,从而检验预期管理是否具有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货币政策调控有效性弱化效应的逆周期调控功效,并对宏观政策与技术进步不同预期冲击间可能存在的“抵消效应”或“叠加效应”进行创新型论证。结论、启示与展望。本章主要是对前文的理论基础、实证分析和计量检验等章节进行全面梳理和总结,在总结全文实证分析结论和政策启示的基础上,指出论文可能存在的研究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学术研究展望。研究不足和学术展望主要涉及到货币政策多重目标权衡两难、经济政策缺乏协调、发展质量考虑不足等三个方面。本文在充分考虑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和行为主体异质预期等经济现实的基础上,通过VAR及拓展模型、DSGE及拓展模型分析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冲击和预期冲击下的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内容和分析结论对于构建新形势下的货币政策框架体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温迅[6](2020)在《互联网金融冲击下M银行零售业务转型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互联网金融市场发展迅速,随之衍生出各类新兴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这类产品和服务已高速发展并不断推陈出新,创新型的在线金融服务平台大量涌现,并接受了市场的检验和淘汰。与传统金融行业相比,互联网金融代表了新兴的金融服务行业。本文首先通过对传统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目前的发展背景、研究意义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阐述,以M银行零售业务现状为研究对象,以转型发展策略的提出为研究目的,针对M银行零售业务发展所面临的困境、挑战以及渠道融合定位不清晰、业务同质化现象严重、数据处理应用机制落后、线下作业模式占用资源过多等问题进行分析,挖掘M银行零售业务的经营模式改造潜力,对其现有的零售业务板块中存在的规划布局不合理、人才素质结构和培养机制不完善、银行内部绩效考核体系不完备、客户拓展能力不足等问题进行综合分析。随后基于SWOT分析工具,对M银行零售业务全面转型过程中所存在的信息对称化程度低、投入产出周期比长、经营理念及模式需革新以及基本业务面待改善等多项内容进行分析与探究。最后从收益型金融产品的创新研发、融资类业务的设计推广、个人金融业务的多元化发展规划等角度,制定实用可行的M银行零售业务转型发展策略,并通过M银行对互联网金融模式的有效借鉴,创建出M银行零售业务板块同经济新常态相适应、同数字化平台相融合的繁荣发展局面。我们有理由相信,伴随着行业内自律程度的积极提升、国家政策法规的逐步完善、监察机构的全面监督等多方共同协作和努力,传统商业银行通过务实转型、适时调整、积极应变,必能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开辟出特色天地。
耿艳红[7](2020)在《互联网金融冲击下的农行S分行零售业务经营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不断的普及,越来越多领域开始运用互联网新技术,其中互联网应用在金融领域方面的发展十分迅速。天弘基金为管理员的余额宝在2013年6月一经推出,就让互联网金融成为我国金融市场上最热议的一个话题。但是在最近几年,随着大数据以及移动通讯等技术的进步,互联网金融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在金融市场上出现了越来越多创新性的产品和服务项目。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对于传统银行的各项业务带来了很大的影响,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银行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步伐,针对自身情况作出合理改变,这样才能够缓解互联网金融给银行业带来的冲击。本文首先对互联网金融进行了概述并对相关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其次,对于农行S分行在互联网金融影响下的发展现状和互联网金融对于农行S分行三大主要业务的冲击进行了分析;再者,对于农行S分行互联网金融的竞争现状进行了探究,采用SWOT法对于农行S分行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最终得出以下结论:虽然农行S分行受到互联网金融的影响,但是农行S分行能够充分利用起自身的优势,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面对负面影响,保持竞争的优势;最后,根据三大传统业务所受影响程度的不同,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建议,其中包含了以下几点:增强对产品的创新设计、不断开发新的业务领域、增强数据的保护、增强风险管理水平等等,这些建议都为农行S分行在互联网金融的影响下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王菁[8](2020)在《第三方网络销售平台冲击下银行基金代销业务的发展研究 ——以招商银行为例》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居民可支配财富的不断积累,个人对专业理财的需求与日俱增,这给公募基金等投资理财产品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2012年以来,随互联网技术与金融业的深度融合使得基金销售有了崭新的渠道——第三方网络销售平台。该平台凭借着申购费率低、操作便捷、门栏低等优势一经推出就在短时间内吸引了大批基民的关注,并在两年之内把我国基金代销规模迅速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与此同时,互联网销售的出现也逐渐冲击了商业银行以往在基金代销领域霸主的地位,加之2018年资管新规出台给银行理财业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商业银行基金代销业务急需一场变革。招商银行作为近年来基金销售业务发展成果最突出的商业银行,对其互联网销售背景下基金销售业务发展经验进行分析研究对银行业来说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当下,学术界不乏对互联网销售背景下商业银行基金销售业务发展现状的研究,但绝大多数尚且处于理论分析与模型分析阶段,对于商业银行应如何应对这一冲击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本文以现阶段商业银行基金销售业务被第三方网络销售平台严重分流为背景,以招商银行作为成功发展的案例,通过对其代销基金规模、收入、市场占比等指标的描述和与第三方网络销售平台中的领军人物东方财富、工商银行等的对比来介绍其发展成果,并分析其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目前存在的不足之处。研究得出招商银行正是凭借自身对长尾客户和高净值客户的同时把控、对净值化理财战略的提前部署和对智能投顾市场的清醒认知,实现了对基金代销霸主工商银行的超车和对第三方基金销售平台的碾压。但目前招商银行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尚待改进,如相对于第三方平台而言对基金管理公司的吸引力度不足、对线下基金的销售缺乏重视等。最后本文结合前文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在新时代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下,商业银行若想重新占据基金代销市场中的主导地位,则必须锐意改革,大力发展金融科技,积极投身于智能投顾市场,并进一步适应资管新规带来的新要求。
刘心雨[9](2020)在《关税冲击下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信用风险研究及压力测试》文中指出市场集约化趋势下,单一企业的竞争逐渐演变为供应链之间的博弈。中小企业可以依托核心企业信用或流通物的资产价值进行融资。与传统的融资业务不同,供应链融资参与主体多、流程复杂、信贷资产价值动态变化等特点决定了其信用风险管理方式的差异性。当下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尚有不确定性因素存在,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经济增速放缓。尽管2018年加征关税,中国进出口贸易额并未出现较大波动,短期内影响不大;但从长期来看,若无相应的防范措施,风险会因正反馈作用不断累积发生质变。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供应链融资业务的主体。除了自身经营发展外,还需具有忧患意识,提前做好风险防范,以期减少突发事件造成风险冲击的可能性。本文针对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信用风险及关税影响下供应链节点中小企业的风险变化进行研究。首先,基于中商院数据选取了电子设备制造业的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从供应链市场环境、中小企业自身、核心企业资信及交易资产特质等角度建立带有边界?的Logistic模型,采用粒子群优化算法计算中小企业信用违约风险模型。发现国内生产总值、进出口贸易总额、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进出口关税总额、中小企业净利润增长率、资产报酬率、核心企业净资产收益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对违约率影响显着;其次,基于信贷违约贡献度,对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进行信用风险压力测试,重点分析关税、汇率波动引起指标变量相互传染的可能性,根据协整检验结果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设置出三种不同的宏观经济情景,量化未来经济变化对信用风险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轻度关税冲击下中小企业具备一定的抗压能力,重度冲击时信用风险增高明显,但整体而言,信用风险增幅有限;最后,通过实证结论,提出相关对策,为中小企业转型创新、商业银行和监管机构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提供参考。
赵雪丽[10](2020)在《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冲击下大学生政治认同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民主社会主义思潮起源于19世纪初的西方国家,是一股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改良主义。它主张指导思想多元化、多党执政、私有制与公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等理论观点,并通过极具迷惑性和隐蔽性的方式传入中国,试图颠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攻击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构成了潜在的威胁,更是惑乱了人们的视听,影响我国人民尤其是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降低了他们对我国政治体系的认同。大学生作为中国共产党新生力量来源的主要群体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他们的政治认同直接影响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因此研究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冲击下大学生政治认同所存在的问题,并寻找原因,探求对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和政治认同的相关理论和概念进行了梳理,为正文的写作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其次通过实证调查总结了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冲击下大学生政治认同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大学生片面赞同指导思想多元化、对民主社会主义模式盲目认可、对多党制的认识存在误区以及部分大学生的认知与行为相符度不高。再次笔者从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本身的迷惑性、大学生政治认知能力有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足、复杂社会环境的推波助澜四方面对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了剖析,最后笔者为消除民主社会主义思潮负面影响,提升大学生政治认同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对策:遵循导向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以人为本原则以及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深化对大学生进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民主社会主义思潮辨析教育、大学生制度认同教育和大学生国情党史教育的内容,创新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教育方法,如比较教育法、预防教育法、教育心理学的相关方法等,同时优化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网络环境和校园环境,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世情国情,客观辨析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抵制其危害,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提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二、挑战与冲击下的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挑战与冲击下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需求冲击下企业投融资行为的制造业升级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需求冲击与制造业升级关系的相关研究评述 |
1.2.1 制造业升级的理论阐释 |
1.2.2 企业投融资行为与制造业升级相关研究进展 |
1.2.3 需求冲击影响企业投融资行为相关研究评述 |
1.2.4 需求冲击下政策对制造业升级作用相关研究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论文的基本结构 |
1.3.1 研究思路 |
1.3.2 论文基本结构和安排 |
1.4 研究方法与主要创新 |
1.4.1 研究方法 |
1.4.2 主要创新 |
第2章 需求冲击下企业投融资行为的制造业升级效应理论阐释 |
2.1 企业投融资行为选择与制造业升级关系的理论分析 |
2.1.1 企业投资行为与制造业升级 |
2.1.2 企业融资行为与制造业升级 |
2.2 需求冲击下企业投融资行为选择的变化机理 |
2.2.1 需求冲击对企业投融资行为的作用机理 |
2.2.2 需求冲击下政策对企业投融资行为的作用机理 |
2.3 需求冲击下企业投融资行为的制造业升级效应理论预期 |
2.3.1 需求冲击下企业投资的制造业升级效应 |
2.3.2 需求冲击下企业融资的制造业升级效应 |
2.3.3 需求冲击下经济刺激政策对制造业升级的作用机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需求冲击下的企业投融资行为及制造业升级动态特征 |
3.1 需求冲击指标设计 |
3.1.1 基于微观企业数据的需求冲击测度方法 |
3.1.2 微观企业需求冲击与宏观和行业数据的对比分析 |
3.2 需求冲击对企业投融资行为的影响分析 |
3.2.1 实证模型设定 |
3.2.2 实证结果分析 |
3.2.3 异质性分析 |
3.3 需求冲击下制造业升级的动态特征 |
3.3.1 制造业升级指标体系的设计 |
3.3.2 需求冲击下制造业升级的描述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需求冲击下企业投资的制造业升级效应研究 |
4.1 实证模型构建 |
4.2 数据及相关描述性分析 |
4.2.1 数据说明 |
4.2.2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分析 |
4.3 实证检验结果 |
4.3.1 需求冲击下投资的技术创新效应计量结果分析 |
4.3.2 需求冲击下投资的生产率效应计量结果分析 |
4.3.3 异质性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需求冲击下企业融资行为的制造业升级效应研究 |
5.1 实证模型构建 |
5.2 数据及相关描述性分析 |
5.2.1 数据说明 |
5.2.2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分析 |
5.3 实证检验结果 |
5.3.1 需求冲击下企业融资的技术创新效应计量结果分析 |
5.3.2 需求冲击下企业融资的生产率效应计量结果分析 |
5.3.3 异质性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需求冲击下经济刺激政策的制造业升级效应研究 |
6.1 实证模型构建 |
6.1.1 政策背景介绍 |
6.1.2 实证模型设定 |
6.1.3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分析 |
6.2 实证检验结果 |
6.2.1 需求冲击下经济刺激政策影响制造业升级计量结果分析 |
6.2.2 稳健性分析 |
6.2.3 经济刺激政策影响制造业升级的投融资传导机制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金融冲击传导、经济周期波动与货币政策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1.2.1 金融冲击的理论评述 |
1.2.2 金融冲击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 |
1.2.3 经济周期理论和金融周期理论的研究进展 |
1.2.4 金融冲击和金融摩擦下经济周期分析框架 |
1.3 本文结构框架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金融冲击理论及传导机制 |
2.1 金融冲击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机制 |
2.1.1 银行信贷渠道 |
2.1.2 资产负债表渠道 |
2.2 金融冲击的不同强度对货币政策宏观效应的影响 |
2.2.1 银行部门内部竞争程度 |
2.2.2 企业的银行替代融资渠道 |
2.2.3 金融市场的发展深度 |
2.2.4 金融合约期限及利率可调性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 |
2.2.5 资本流动对货币政策的传导影响 |
2.3 金融冲击的顺周期性 |
2.3.1 资本监管的顺周期性 |
2.3.2 资产负债管理的顺周期性 |
第3章 金融冲击对实际产出影响的时变性计量研究 |
3.1 金融冲击的定义与计算 |
3.2 时变系数向量自回模型 |
3.2.1 TVP-VAR模型简介 |
3.2.2 TVP-VAR模型的估计 |
3.3 模型的数据选取与参数估计 |
3.4 实际产出波动对金融冲击的时变反应机制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金融冲击下的货币政策规则和货币政策有效性检验 |
4.1 货币政策规则及其有效性 |
4.1.1 金融冲击下的“麦科勒姆规则” |
4.1.2 金融冲击下的“泰勒规则” |
4.1.3 金融冲击下的货币政策有效性检验 |
4.2 混频数据向量自回归模型 |
4.3 货币政策有效性检验及规则识别 |
4.3.1 变量选取与描述 |
4.3.2 MF-VAR模型与VAR模型的比较 |
4.3.3 脉冲响应函数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金融冲击、金融摩擦和经济周期波动 |
5.1 金融冲击、金融摩擦和经济周期影响机制分析 |
5.2 金融摩擦和金融冲击下我国宏观经济DSGE模型设定 |
5.2.1 进行跨期选择的家庭部门 |
5.2.2 金融摩擦与内生信贷约束 |
5.2.3 中间商品生产部门和金融冲击 |
5.2.4 资产生产部门 |
5.2.5 带有价格粘性的零售部门 |
5.2.6 货币政策与模型出清 |
5.3 DSGE模型参数设定与估计 |
5.3.1 数据的选取与处理 |
5.3.2 数据平稳性检验 |
5.3.3 模型参数校准 |
5.3.4 模型参数的贝叶斯估计 |
5.4 不同金融摩擦系数下模型的对比分析 |
5.4.1 不同金融摩擦系数下金融冲击的脉冲响应分析 |
5.4.2 不同金融摩擦系数下的方差分解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金融冲击、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 |
6.1 金融冲击与宏观审慎政策文献综述 |
6.2 包含金融部门的DSGE模型 |
6.3 参数估计结果及动态分析 |
6.3.1 数据选取和部分参数校准 |
6.3.2 贝叶斯估计的结果 |
6.4 模型的动态分析 |
6.4.1 宏观经济效应分析 |
6.4.2 金融冲击对于金融系统的冲击效应 |
6.4.3 社会福利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3)新冠疫情背景下的传音手机非洲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方法和技术路线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2.3 技术路线 |
1.3 本文的创新点及不足 |
1.3.1 创新点 |
1.3.2 不足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市场营销相关研究 |
2.2 国产手机发展现状相关研究 |
2.3 国产手机国际市场营销中面临的问题相关研究 |
2.4 国产手机国际市场营销策略相关研究 |
2.5 新冠疫情相关研究 |
2.6 文献述评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新冠疫情冲击下的传音手机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
3.1 传音公司简介 |
3.1.1 传音公司的前身波导公司 |
3.1.2 传音控股公司 |
3.2 基于PEST分析法的外部环境分析 |
3.2.1 政治环境相对稳定 |
3.2.2 经济环境有所波动 |
3.2.3 社会环境带来发展契机 |
3.2.4 技术环境得到新的提升 |
3.3 基于SWOT分析法的内部环境分析 |
3.3.1 传音手机优势得以凸显 |
3.3.2 传音手机劣势进而暴露 |
3.3.3 传音手机面临新的机遇 |
3.3.4 传音手机尚存众多挑战 |
3.4 基于SWOT-AHP模型的传音公司非洲市场分析 |
3.4.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
3.4.2 构造判断矩阵 |
3.4.3 因素权重确定及一致性检验 |
3.4.4 模型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疫情期间传音手机营销目标市场和营销组合问题与分析 |
4.1 基于STP战略的目标市场问题及成因分析 |
4.1.1 传音手机市场细分单一 |
4.1.2 传音手机目标市场不够多样化 |
4.1.3 传音手机的市场定位具有趋同性 |
4.2 基于4P策略的营销组合问题及成因分析 |
4.2.1 传音的产品以低端机为主,无法满足用户新时代的性能需求 |
4.2.2 疫情冲击全球供应链,传音的低价策略已经不适用市场 |
4.2.3 传音以线下销售渠道为主,容易受疫情冲击 |
4.2.4 传音传统的促销策略欠缺人情关怀,容易被模仿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传音手机在非洲市场营销策略的优化建议 |
5.1 对传音手机目标市场方面的优化建议 |
5.1.1 市场细分转化为市场“精分” |
5.1.2 打造更高端目标市场 |
5.1.3 推出双品牌策略—建立更具价值性的手机品牌 |
5.2 对传音手机营销组合方面的优化建议 |
5.2.1 减少对功能机的依赖,进攻高端智能机市场 |
5.2.2 保留低价策略,采取差异化定价 |
5.2.3 线上线下相结合,进行全渠道销售建设 |
5.2.4 推出注重人文关怀的促销方式,提高用户的忠诚度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疫情冲击下众创空间适应性机制研究 ——以联合办公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众创空间发展现状 |
1.1.2 联合办公发展现状 |
1.1.3 新冠疫情对众创空间的冲击 |
1.2 研究目的及问题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本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创业生态系统 |
2.1.1 创业生态系统内涵与构成 |
2.1.2 创业生态系统特征 |
2.1.3 网络视角的创业生态系统 |
2.1.4 复杂适应性系统(CAS) |
2.1.5 基于CAS的创业生态系统研究 |
2.2 众创空间 |
2.2.1 众创空间内涵 |
2.2.2 众创空间分类 |
2.2.3 众创空间的主要研究问题 |
2.3 联合办公 |
2.4 危机管理理论 |
2.5 现有文献述评与研究缺失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疫情冲击下众创空间适应过程模型 |
3.1 扎根理论概述 |
3.2 调研设计与调研对象 |
3.2.1 调研目的及访谈提纲 |
3.2.2 调研对象及其基本情况 |
3.3 数据收集与处理 |
3.3.1 数据收集 |
3.3.2 数据编码过程 |
3.4 理论模型构建 |
3.4.1 开放编码 |
3.4.2 主轴编码 |
3.4.3 选择编码 |
3.4.4 理论饱和度检验 |
3.5 理论模型阐释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实证研究假设 |
4.1 相关理论 |
4.1.1 制度理论 |
4.1.2 动态能力理论 |
4.1.3 资源依赖理论 |
4.2 关键变量内涵及维度划分 |
4.2.1 危机应对能力 |
4.2.2 合法性获取 |
4.2.3 行业特性 |
4.2.4 组织间信任 |
4.2.5 网络恢复 |
4.2.6 动态能力 |
4.2.7 价值共创 |
4.2.8 制度支持 |
4.2.9 网络重构 |
4.3 网络恢复阶段假设 |
4.3.1 危机应对能力与合法性获取 |
4.3.2 合法性获取与网络恢复 |
4.3.3 合法性获取的中介作用 |
4.3.4 行业特性的调节作用 |
4.3.5 组织间信任的调节作用 |
4.4 网络重构阶段假设 |
4.4.1 动态能力与网络重构 |
4.4.2 动态能力与价值共创 |
4.4.3 价值共创与网络重构 |
4.4.4 价值共创的中介作用 |
4.4.5 制度支持的调节作用 |
4.4.6 价值共创被调节的中介作用 |
4.5 假设总结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证研究设计 |
5.1 问卷设计 |
5.1.1 相关文献查询 |
5.1.2 初始问卷形成 |
5.1.3 变量测度 |
5.2 小样本预测试 |
5.3 大样本数据收集 |
5.3.1 数据采集过程 |
5.3.2 问卷收集结果 |
5.4 统计分析方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实证结果 |
6.1 样本特征 |
6.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6.3 网络恢复阶段的实证结果 |
6.3.1 网络恢复阶段模型的共同测量误差检验 |
6.3.2 网络恢复阶段模型各因素间相关性分析 |
6.3.3 网络恢复阶段信度与效度检验 |
6.3.4 网络恢复阶段结构方程模型的建立 |
6.4 网络重构阶段的实证结果 |
6.4.1 网络重构阶段模型的共同测量误差检验 |
6.4.2 网络重构阶段模型各因素间相关性分析 |
6.4.3 网络重构阶段信度与效度检验 |
6.4.4 网络重构阶段结构方程模型的建立 |
6.5 两阶段模型稳健性检验 |
6.5.1 网络恢复阶段模型稳健性检验 |
6.5.2 网络重构阶段模型稳健性检验 |
6.6 假设检验结果汇总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果讨论 |
7.1 网络恢复阶段 |
7.1.1 危机应对能力与合法性获取 |
7.1.2 合法性获取与网络恢复 |
7.1.3 合法性获取在危机应对能力与网络恢复间的中介作用 |
7.1.4 行业特性对危机应对能力与合法性获取间关系的调节作用 |
7.1.5 组织间信任对合法性获取与网络恢复间关系的调节作用 |
7.1.6 控制变量与网络恢复 |
7.2 网络重构阶段 |
7.2.1 动态能力与网络重构 |
7.2.2 动态能力与价值共创 |
7.2.3 价值共创与网络重构 |
7.2.4 价值共创在动态能力与网络重构间的中介作用 |
7.2.5 制度支持对动态能力与价值共创间关系的调节作用及价值共创有调节的中介作用 |
7.2.6 控制变量与网络重构 |
7.3 访谈结果讨论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理论贡献 |
8.3 实践启示 |
8.4 研究局限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众创空间访谈提纲 |
附录二 理论模型构建阶段访谈基本情况 |
附录三 众创空间正式调研问卷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5)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预期冲击下的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文献回顾与评述 |
1.2.2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文献回顾与评述 |
1.2.3 预期管理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文献回顾与评述 |
1.3 论文结构与主要内容 |
1.3.1 论文结构 |
1.3.2 主要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主要创新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之处 |
第2章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预期管理与货币政策有效性相关理论 |
2.1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基础 |
2.1.1 数量型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 |
2.1.2 价格型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 |
2.1.3 混合型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 |
2.2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基础 |
2.3 预期管理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基础 |
2.3.1 政策承诺 |
2.3.2 前瞻指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货币政策与宏观经济的关联关系检验 |
3.1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 |
3.1.1 同频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 |
3.1.2 混频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 |
3.2 货币政策与宏观经济的关联关系检验 |
3.2.1 数据来源与处理 |
3.2.2 货币政策与宏观经济的因果关系分析 |
3.3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宏观经济的关联关系检验 |
3.3.1 数据来源与处理 |
3.3.2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宏观经济的因果关系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未纳入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货币政策有效性时变效应分析 |
4.1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
4.1.1 利率传导 |
4.1.2 汇率传导 |
4.1.3 资产价格传导 |
4.1.4 信贷传导 |
4.2 货币政策的宏观经济调控效应分析 |
4.2.1 TVP-VAR模型 |
4.2.2 数据说明与参数估计 |
4.2.3 数量型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动态冲击效应分析 |
4.2.4 价格型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动态冲击效应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下的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 |
5.1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总量分析 |
5.1.1 SV-TVP-FAVAR模型 |
5.1.2 变量选取与数据处理 |
5.1.3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总量脉冲分析 |
5.2 不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阶段下的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
5.2.1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阶段性划分与数字特征 |
5.2.2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不同阶段下的货币政策调控效应分析 |
5.3 不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区制下的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
5.3.1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不同区制下的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均值法视角 |
5.3.2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不同区制下的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MS-AR视角 |
5.4 稳健性检验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预期与未预期冲击下的货币政策有效性检验 |
6.1 包含货币政策预期的DSGE模型 |
6.2 数据说明与参数估计 |
6.2.1 数据说明 |
6.2.2 先验分布 |
6.2.3 最优期限选择与贝叶斯估计 |
6.3 未预期与预期视角下货币政策的宏观经济效应分析 |
6.3.1 货币政策宏观调控效应单指标评价 |
6.3.2 货币政策宏观调控效应多指标评价 |
6.4 方差分解与稳健性检验 |
6.4.1 方差分解 |
6.4.2 稳健性检验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双重预期冲击下的货币政策有效性检验 |
7.1 包含货币政策预期与技术进步预期的DSGE模型 |
7.2 数据说明与参数估计 |
7.2.1 数据说明 |
7.2.2 先验分布 |
7.2.3 模型的适用性检验 |
7.2.4 最优期限选择与贝叶斯估计 |
7.3 不同情形下货币政策的宏观经济效应数值模拟 |
7.3.1 数量型规则下货币政策的宏观经济效应分析 |
7.3.2 价格型规则下货币政策的宏观经济效应分析 |
7.4 方差分解与稳健性检验 |
7.4.1 方差分解 |
7.4.2 稳健性检验 |
7.5 本章小结 |
结论、启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6)互联网金融冲击下M银行零售业务转型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
2 M银行零售业务的现状及问题 |
2.1 M银行基本情况介绍 |
2.2 M银行财务现状 |
2.3 M银行零售业务现状 |
2.3.1 零售业务渠道发展面临挑战 |
2.3.2 互联网渠道定位不清晰 |
2.4 M银行线上零售业务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对比 |
2.4.1 发展战略雷同,缺乏金融创新 |
2.4.2 经营模式滞后,数据应用程度低 |
2.5 M银行零售业务困境的成因 |
2.5.1 线上零售业务缺乏合理规划布局 |
2.5.2 人才素质结构和培养机制有待提升 |
2.5.3 银行内部绩效考核体制不完备 |
3 互联网金融对M银行零售业务的影响 |
3.1 互联网金融对零售业务资产板块的影响 |
3.2 互联网金融对零售业务负债板块的影响 |
3.3 互联网金融对零售业务中间业务板块的影响 |
4 互联网背景下M银行零售业务转型的SWOT分析 |
4.1 优势分析 |
4.1.1 产品形态多样化 |
4.1.2 线上平台信息对称化程度高 |
4.1.3 线上平台建设周期短、成本投入低 |
4.2 劣势分析 |
4.2.1 经营模式滞后 |
4.2.2 市场占有率较低 |
4.2.3 特定客群差异化政策缺失 |
4.2.4 研发水平制约发展进程 |
4.3 机会分析 |
4.3.1 互联网金融的使用便捷化 |
4.3.2 互联网金融的运作高效化 |
4.3.3 智能移动终端的高普及性 |
4.4 威胁分析 |
4.4.1 基本业务面 |
4.4.2 其他业务面 |
4.4.3 信息安全隐患 |
5 M银行零售业务转型发展策略 |
5.1 收益型金融产品的创新研发 |
5.1.1 推出收益型理财产品 |
5.1.2 改善零风险理财意识 |
5.1.3 支持第三方信托 |
5.2 融资类业务的设计创新 |
5.2.1 融资类业务的要素设计转换 |
5.2.2 债类产品的应用创新 |
5.2.3 增值活动的推广 |
5.3 个人金融业务的多元化发展 |
5.3.1 个人金融业务的渠道迁移 |
5.3.2 交易方式的多元化创新 |
5.3.3 个人金融产品的设计创新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互联网金融冲击下的农行S分行零售业务经营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点 |
2 基础理论 |
2.1 基本概念 |
2.1.1 互联网金融 |
2.1.2 商业银行 |
2.1.3 银行零售业务 |
2.2 相关理论 |
2.2.1 长尾效应理论 |
2.2.2 金融中介理论 |
2.2.3 金融创新理论 |
2.3 互联网金融概述 |
2.3.1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 |
2.3.2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历程 |
2.3.3 互联网金融的特点 |
2.4 互联网金融对银行各项业务冲击的作用机理及效果分析 |
2.4.1 互联网金融对存款业务储蓄分流与结构改变作用明显 |
2.4.2 互联网金融对贷款业务抢占市场与激励效应影响并存 |
2.4.3 互联网金融对中间业务金融脱媒与规模效应影响显着 |
3 互联网金融冲击下农行S分行零售业务发展现状 |
3.1 农行S分行的基本情况 |
3.2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农行S分行业务发展现状 |
3.2.1 农行S分行零售业务总体情况 |
3.2.2 资产业务 |
3.2.3 负债业务 |
3.2.4 中间业务 |
3.3 互联网金融对农行S分行零售业务的冲击 |
3.3.1 互联网金融对农行S分行资产业务的冲击 |
3.3.2 互联网金融对农行S分行负债业务的冲击 |
3.3.3 互联网金融对农行S分行中间业务的冲击 |
3.4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农行S分行的SWOT分析 |
3.4.1 农行S分行的优势 |
3.4.2 农行S分行的劣势 |
3.4.3 农行S分行的机遇 |
3.4.4 农行S分行的挑战 |
3.5 本章小结 |
4 互联网金融冲击下农行S分行零售业务的发展对策 |
4.1 资产业务转型策略 |
4.1.1 创新业务品种发展互联网信贷业务 |
4.1.2 重视客户体验提升客户粘性 |
4.1.3 建立金融服务圈提升老客户忠诚度 |
4.2 负债业务发展方案 |
4.2.1 以客户为中心精准产品设计 |
4.2.2 发挥优势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
4.2.3 拓展渠道拓展资金募集网络 |
4.3 中间业务推动方案 |
4.3.1 加强产品推广提升自主服务水平 |
4.3.2 加强与互联网平台合作拓展业务范围 |
4.3.3 创新业务渠道利用移动支付和社交网络 |
4.3.4 借助大数据研究客户的交易数据 |
5 农行S分行采取的保障措施 |
5.1 充分的后台保障 |
5.1.1 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 |
5.1.2 加强部门间联动 |
5.1.3 资源倾斜适当倾斜 |
5.2 完善的设施保障 |
5.2.1 更新升级网点设备 |
5.2.2 优化电子银行操作 |
5.2.3 提高支付工具安全等级 |
5.3 科学的人力资源保障 |
5.3.1 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 |
5.3.2 加强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 |
6 结论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8)第三方网络销售平台冲击下银行基金代销业务的发展研究 ——以招商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社会背景 |
1.1.2 文献背景 |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
1.2.1 研究意义 |
1.2.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次案例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
1.5 创新点 |
2 第三方网络销售背景下招商银行代销基金业务案例介绍 |
2.1 商业银行基金销售的发展与现状 |
2.1.1 国内基金市场规模 |
2.1.2 商业银行基金代销业务发展历程 |
2.2 招商银行基本情况概述 |
2.2.1 发展历程 |
2.2.2 经营现状 |
2.3 招商银行基金代销业务发展背景 |
2.3.1 第三方网络销售平台发展现状 |
2.3.2 第三方网络销售冲击下的商业银行基金代销业务 |
2.3.3 第三方网络销售平台对商业银行产生影响的机制分析 |
2.4 第三方网络销售背景下招商银行基金代销业务发展成果 |
2.4.1 代销基金的类型与数量 |
2.4.2 基金代销规模 |
2.4.3 代销基金业务收入 |
3 招商银行代销基金业务案例分析 |
3.1 招商银行基金代销业务发展优势分析 |
3.1.1 零售金融与高净值理财并行 |
3.1.2 对净值型产品的合理把控 |
3.1.3 金融科技贯彻发展始终 |
3.2 招商银行基金代销业务面临的不足 |
3.2.1 对线下客户重视程度不足 |
3.2.2 吸引基金公司能力较弱 |
3.2.3 投资标的未实现多元化 |
3.2.4 风险防范措施创新不足 |
3.3 招商银行基金代销业务发展战略机遇 |
3.3.1 国家宏观政策支持 |
3.3.2 基金行业不断走向大资管时代 |
3.3.3 居民理财意识的继续增强 |
3.4 招商银行基金代销业务面临的挑战 |
3.4.1 政策监管趋严 |
3.4.2 同业间竞争加剧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商业银行基金代销业务发展建议 |
4.2.1 进阶智能投顾市场 |
4.2.2 树立净值化管理的策略 |
4.2.3 与基金公司建立生态依存关系 |
4.2.4 完善风险监管措施 |
4.2.5 设立银行基金子公司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9)关税冲击下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信用风险研究及压力测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关于关税壁垒的相关研究 |
1.3.2 关于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的相关研究 |
1.3.3 关于信用风险评价及压力测试的相关研究 |
1.3.4 文献述评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及不足 |
1.5.1 主要创新点 |
1.5.2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概念介绍 |
2.1 贸易保护政策 |
2.1.1 相关概念介绍 |
2.1.2 存在表现形式 |
2.2 供应链融资 |
2.2.1 供应链融资的含义与特征 |
2.2.2 供应链融资的基本模式 |
2.3 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信用风险 |
2.3.1 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信用风险的含义 |
2.3.2 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信用风险的特征 |
第三章 关税冲击下供应链融资信用风险形成机制 |
3.1 中小企业供应链发展现状 |
3.2 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现状分析 |
3.2.1 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需求分析 |
3.2.2 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中存在的问题 |
3.3 关税冲击下供应链融资信用风险的影响研究 |
3.3.1 中小企业状况 |
3.3.2 核心企业状况 |
3.3.3 市场环境 |
3.3.4 交易资产特征 |
第四章 关税冲击下供应链融资信用风险实证分析 |
4.1 样本选择 |
4.2 构建指标体系 |
4.2.1 指标选取原则 |
4.2.2 指标体系的建立 |
4.3 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
4.3.1 边界Logistic回归模型的构建 |
4.3.2 信用风险实证分析 |
第五章 关税冲击下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信用风险压力测试 |
5.1 压力测试的概念与方法 |
5.1.1 压力测试的概念 |
5.1.2 压力测试的方法 |
5.2 压力因子的确定 |
5.2.1 因子选择 |
5.2.2 Johansen协整检验 |
5.3 模型构建与压力测试 |
5.3.1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
5.3.2 压力测试 |
5.4 案例分析 |
5.4.1 行业背景分析 |
5.4.2 发展现状分析 |
5.4.3 信用风险压力测试 |
第六章 关税冲击下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信用风险对策建议 |
6.1 基于中小企业视角的建议 |
6.1.1 加强风险管理,增强防范意识 |
6.1.2 优化资本结构,拓宽融资渠道 |
6.1.3 注重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提质增效 |
6.2 基于核心企业视角的建议 |
6.2.1 严格把控上下游企业贸易往来情况 |
6.2.2 积极创新,改善供应链融资生态圈 |
6.3 基于银行视角的建议 |
6.3.1 及时更新与完善供应链融资信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
6.3.2 运用区块链、大数据及物联网技术构建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 |
6.3.3 增强应急处理机制能力 |
6.4 基于监管机构视角的建议 |
6.4.1 加强盲区立法,完善法律法规 |
6.4.2 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
6.4.3 提高流动资产的法律有效性 |
6.5 基于供应链平台视角的建议 |
6.5.1 加强平台间的信息披露和数据共享 |
6.5.2 强化平台的风险管控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课题目录) |
(10)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冲击下大学生政治认同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概述 |
2.1 民主社会主义思潮 |
2.1.1 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概念辨析 |
2.1.2 民主社会主义的历史演变 |
2.1.3 民主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与实践 |
2.1.4 民主社会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
2.2 政治认同 |
2.2.1 政治认同的概念 |
2.2.2 政治认同的生成机制 |
2.3 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基本内涵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冲击下大学生政治认同现状调查分析 |
3.1 问卷调查的设计及实施 |
3.1.1 调查对象的选择 |
3.1.2 调查问卷的设计 |
3.1.3 调查问卷的发放 |
3.1.4 调查问卷的整体分析 |
3.2 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冲击下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主流 |
3.2.1 对政治价值的认知基本正确 |
3.2.2 对政治实体的认同程度较高 |
3.2.3 大学生的政治分析趋于理性 |
3.3 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冲击下大学生政治认同存在的问题 |
3.3.1 部分大学生片面赞同指导思想多元化 |
3.3.2 部分大学生对民主社会主义模式盲目认可 |
3.3.3 部分大学生对多党制的认识存在误区 |
3.3.4 部分大学生的认知与行为相符度不高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冲击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成因 |
4.1 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本身具有迷惑性 |
4.1.1 举着社会主义的旗号反对科学社会主义 |
4.1.2 打着学术交流的幌子进行思想渗透 |
4.2 大学生自身政治认知能力有限 |
4.2.1 部分大学生对政治理论的认知存在模糊性 |
4.2.2 部分大学生的政治鉴别力比较薄弱 |
4.2.3 部分大学生对政治认同教育存在逆反心理 |
4.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足 |
4.3.1 导向力度不够 |
4.3.2 对社会思潮缺乏研究深度 |
4.3.3 教学方式方法略显单一 |
4.4 复杂社会环境的推波助澜 |
4.4.1 网络媒体对社会思潮的传播缺乏监测 |
4.4.2 腐败现象频发影响了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提升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
5.1 遵循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基本原则 |
5.1.1 导向性原则 |
5.1.2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
5.1.3 以人为本原则 |
5.1.4 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的原则 |
5.2 深化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内容 |
5.2.1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
5.2.2 民主社会主义思潮辨析教育 |
5.2.3 大学生制度认同教育 |
5.2.4 大学生国情党史教育 |
5.3 创新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教育方法 |
5.3.1 比较教育法 |
5.3.2 典型教育法 |
5.3.3 预防教育法 |
5.3.4 实践教育法 |
5.3.5 借鉴教育心理学的方法 |
5.4 优化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环境 |
5.4.1 掌握网络意识形态主动权 |
5.4.2 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致谢 |
附录 关于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冲击下大学生政治认同现状的调查问卷 |
四、挑战与冲击下的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 [1]需求冲击下企业投融资行为的制造业升级效应研究[D]. 董文宇. 吉林大学, 2021(01)
- [2]金融冲击传导、经济周期波动与货币政策效应研究[D]. 冯坚福. 吉林大学, 2021(01)
- [3]新冠疫情背景下的传音手机非洲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臧晓美.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4]疫情冲击下众创空间适应性机制研究 ——以联合办公为例[D]. 魏莞月.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5]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预期冲击下的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D]. 张龙. 吉林大学, 2020(08)
- [6]互联网金融冲击下M银行零售业务转型策略[D]. 温迅.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5)
- [7]互联网金融冲击下的农行S分行零售业务经营对策研究[D]. 耿艳红. 河北经贸大学, 2020(07)
- [8]第三方网络销售平台冲击下银行基金代销业务的发展研究 ——以招商银行为例[D]. 王菁. 河北经贸大学, 2020(07)
- [9]关税冲击下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信用风险研究及压力测试[D]. 刘心雨.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10]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冲击下大学生政治认同问题研究[D]. 赵雪丽.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