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霞[1]2003年在《青少年社会自我发展特点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会自我是个体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所担任的各种角色的认识和评价,是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青少年社会自我是其心理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是自我概念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的具体表现,也是自我心理学研究本土化的迫切要求。目前国外对青少年社会自我有一定的初步研究,但国内这方面的研究还相对缺乏,更没有专门的社会自我量表。整体上,社会自我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本研究以编制“青少年社会自我问卷”作为测量工具探讨青少年社会自我发展的特点。同时,结合社会支持量表、社会适应性量表和学生的学业成绩,研究社会自我的影响因素,探讨社会自我与社会适应性、学业成绩的关系。 本研究采用专家咨询问卷和学生开放式调查问卷的方法,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编制青少年社会自我的预试问卷,根据测量学标准剔除部分项目之后采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得出社会自我的维度,并编制了正式问卷。通过对1299名青少年学生的测量,结果表明: 1.本研究编制的青少年社会自我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因素分析得到了青少年社会自我的12个因素,分别命名为:班级地位、亲子关系、陌生人关系、角色体验、师生关系、兄弟姐妹关系、家庭地位、邻里关系、异性同学关系、角色技能、同伴地位和团体意识。 2.青少年社会自我水平存在性别差异。整体上,女生的社会自我水平高于男生。 3.青少年社会自我发展水平在年级之间存在显着差异,高叁年级学生的社会自我发展最好,小四年级学生的社会自我发展最差,表现为高叁>小五>初一>高一>高二>初二>初叁>小六>小四的发展趋势。 4.整体上,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的青少年社会自我发展水平不存在显着差异。 青少年社会自我发展特点研究 5.青少年社会自我在家庭来源上不存在显着差异。 6.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与社会自我存在显着相关,对社会自我具有直接影响:而客观支持通过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的中介变量对社会自我产生间接效应。 7.除了心理弹性外,社会自我高、中、低叁个水平,在人际适应性、心理控制感、心理能量上存在显着差异。 8.叁个学业成绩组(高分组、中等组、低分组)在社会自我总分上不存在显着差异,只在师生关系和角色体验因子上存在显着差异。
张大均, 赵丽霞[2]2006年在《青少年社会自我发展特点研究(摘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会自我是个体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所担任的各种角色的认识和评价,是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青少年社会自我是其心理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是自我概念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的具体表现,也是自我心理学研究本土化的迫切要求。目前国外对青少年社会自我有一定的初步研究,但国内这方面的研究还相对缺乏,更没有专门的社会自我量表。整体上,社会自我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本研究以编制“青少年社会自我问卷”作为测量工具探讨青少年社会自我发展的特点。同时,结合社会支持量表、社会适应性量表和学生的学业成绩,研究社会自我的影响因素,探讨社会自我与社会适应性、学业成绩的关系。
郭成[3]2006年在《青少年学业自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学业自我既是个体自我结构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因素,一直是人格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关注的课题和研究热点。本研究在对国内外学业自我研究资料综述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国内外学业自我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学业自我与心理素质健全发展的关系为切入点,从特质研究、相关研究、实验研究等不同研究取向以及现实与理想、一般与具体、正面与负面等不同角度,运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技术,编制了基于多层面等级结构模型的、符合心理测量学指标的一般学业自我、学科学业自我和负面学业自我的测量工具。在此基础上,运用回归分析和路径分析技术,系统而全面地探讨了当代中国青少年学业自我发展的水平和特点,分析了学业自我与自我价值感、成就目标定向等人格特征的关系,探讨了学业自我与学业成绩、学业应对方式以及心理健康的关系,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一般学业自我和学科学业自我的关系。同时,结合我国学校教育的实际,分析了青少年负面学业自我的发生状况及其与心理健康、应对方式和成就动机的关系;提出了学业自我图式的概念,运用社会认知领域的加工偏好、启动效应等实验范式,探讨了学业自我发展不同水平的青少年对学业信息的认知加工特点,证实了学业自我图式的存在及其对学业信息的认知加工特点;提出了积极的学业自我既是青少年学业发展的基础,更是青少年健全心理素质的重要内容、不同性质的学业自我图式制约着青少年对学业信息的认知加工等重要观点。 整个研究分为6个部分,围绕一般学业自我、学科学业自我、负面学业自我、学业自我的相关因素、学业自我的认知加工等问题开展了16项研究。综合这些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青少年的学业自我是一个多层面、多维度的系统结构。在层面上,包括一般学业自我、一般学科自我和具体学科自我叁个层面;在维度上,一般学业自我包括学业能力、学业行为、学业体验和学业成就四个维度;一般学科自我包括文科学业自我、
赵丽霞, 张大均, 郭成[4]2011年在《中学生社会自我发展特点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此研究选取1074名中学生为被试,采用自编"青少年社会自我问卷",考察了中学生社会自我的性别差异、年级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整体上,中学生社会自我发展水平存在性别差异,女生高于男生;中学生社会自我发展水平在年级之间存在显着差异,呈现出高叁>初一>高一>高二>初二>初叁的发展趋势,呈现出"V"型发展趋势。
卢祖静, 冯正直, 李清, 李嘉雯, 朱姝[5]2013年在《军校大学生社会、学业和身体自我性别、年级特点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军校大学生社会、学业和身体自我的性别、年级特点。方法整群抽取某军校一至四年级大学生930名,采用大学生社会自我问卷、青少年一般学业自我量表、青少年身体自我量表为测试工具。结果①军校大学生社会自我的发展整体水平较高,男生与女生在人际威信、陌生人关系、团体地位、师生关系、异性同学关系、角色体验6个维度上存在显着差异(P<0.05,P<0.01),各年级在10个维度上均达到显着差异(P<0.01)。②军校大学生的学业自我发展状况良好,男生与女生在各维度上未见显着差异(P>0.05),各年级在4个维度上均达到显着差异(P<0.01),呈现大二>大叁>大四>大一的发展特点。③军校大学生身体自我的发展整体水平较高,男生与女生在运动特征、身材特征维度上存在显着差异(P<0.01),各年级在5个维度上均达到显着差异(P<0.01)。④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军校大学生社会、学业和身体自我在总均分上达到显着差异(P<0.05,P<0.01)。结论不同性别、年级的军校大学生社会、学业和身体自我的发展有差异,应因材施教以取得最好的发展。
孜维达·阿不都克里木(Ziwida., Abdukeram)[6]2014年在《不同文化情境对维吾尔族青少年自我发展的影响及其社会认知差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从跨文化发展的角度出发,采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以及实验研究方法,以同一个民族为社会系统,对汉文化与维吾尔文化情境下的青少年自我发展过程中互倚型自我建构的形成和发展进行比较。探讨了维吾尔族青少年群体在维汉文化交汇、多元文化共存的时代背景下,对其自我、态度、认知和价值信念等形成的影响。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自我发展理论,更为和谐民族关系、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在第二章的研究中,通过自我陈述测验(Twenty Statement Test, TST)分别对青少年前期、早期、中期、晚期和成人初期经历汉文化或维吾尔文化的维吾尔族青少年进行横向与纵向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每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在不同文化情境中都表现出不同的自我认知结构,但文化情境对于各个阶段青少年的影响程度不相同;随着社会文化情境范围的扩大,自我的差异也逐渐增大。2、维吾尔文化情境的青少年的集体自我变得越来越重要,而个人自我和关系自我则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对于汉文化情境下的青少年来说,关系自我变得越来越重要,而个人自我和集体自我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了。3、在个人自我内部,个体性自我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递减,社会性自我则递增。但在汉文化情境下,青少年早期呈现显着发展趋势,而维吾尔文化情境的青少年在中期才呈现变化;汉文化情境下的青少年的关系自我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与家人的关系自我比同辈关系自我得到更大发展,但维吾尔文化情境下的青少年恰好相反。在第叁章的研究中,通过验证不同文化情境对社会认知的影响来进一步推进上述研究结果。研究1通过访谈法来确定文化情境对社会认知影响的维度,以便分别对每个维度进行研究。研究2通过群体参照效应比较两类(H1、U1)青年的自我、他人、本群体和外群体参照,研究结果表明,汉文化下的被试自我参照条件记忆成绩显着及边缘显着高于他人、内群体、外群体参照条件下记忆的成绩。本群体参照条件下的记忆成绩也显着好于外群体参照条件下记忆的成绩,外群体参照和他人参照下的记忆成绩之间无显着差异。维吾尔文化下的被试自我参照条件下记忆成绩显着及边缘显着高于他人及外群体参照条件下记忆的成绩,并且本群体参照条件下的记忆成绩也显着地高于外群体及他人参照条件下记忆的成绩。外群体参照和他人参照下的记忆成绩之间无显着差异。研究表明,两种文化下的维吾尔族群体对本群体具有显着性差异,但维吾尔文化下的群体自我记忆成绩与本群体的记忆效果无差异,表明自我与自己所属群体同样重要,体现了群体集体自我的特点。研究3选取汉了文化情境(H1、H2、H3)与维吾尔族文化情境(U1)的维吾尔族青年作为被试,通过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AT)测量维吾尔族与汉族文化的内隐态度。结果表明,所有被试对本民族文化有偏好,但不同文化情境下的维吾尔族大学生对维吾尔文化与汉文化内隐态度差异显着(U1>H3>H1);在新疆不同区域出生的维吾尔族大学生对维吾尔文化与汉文化的内隐态度呈现显着差异(南疆>北疆>乌鲁木齐)。从文化情境特点或出生地的特点来看,个体所处的文化情境对文化内隐态度有重要影响,文化情境对内隐态度的影响特点是年龄因素,它比扩大文化情境范围因素更重要。研究4探讨汉文化情境(H1、H3)与维吾尔文化情境(U1)下的维吾尔族青年被试的元刻板印象。以不同情境的被试对汉族老师(外群体)眼里的维吾尔族学生(内群体)的看法作为元刻板印象的内容,对访谈后的特质词评定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维吾尔文化情境下的被试元刻板印象的积极性显着高于其他两类汉文化情境下的被试。研究5通过人物罗列技术,让不同文化情境(H1、U1)下的维吾尔族被试列出自己所尊重并渴望成为中国、西方和维吾尔族楷模人物,并评价所列楷模人物代表的价值。结果表明,汉文化情境下的青少年比维吾尔文化下的青少年能更清晰地觉知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具体来说,维吾尔文化情境下的青少年能够列出体现维吾尔道德价值,以及体现维吾尔道德价值的中国楷模人物;而汉文化情境下青少年所列出的中国楷模人物与西方楷模人物,在他们看来都体现了中国道德价值。相对于维吾尔文化情境下的青年,汉文化情境下的青年(长时间接触汉文化和维吾尔文化的维吾尔族群体)未能觉知到维汉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于是只能列出能够体现汉文化价值的楷模人物,而不能列出体现维吾尔文化价值的楷模人物。综合起来,本研究发现:不同文化情境下成长的青少年具有不同的自我发展及其社会认知特点;文化情境对青少年的影响特点是年龄因素,它比扩大文化情境范围因素更重要;众多文化情境中,教育文化情境更为重要。因此,建议通过多元文化教育创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文化情境。
李刚[7]2010年在《蒙古族初中生社会自我的发展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社会自我是个体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所担任的各种角色的知觉,包括对角色关系、角色地位、角色规范、角色技能和角色体验的认知和评价,是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自我作为个体自我概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会因不同的民族、社会文化而具有不同的特点。内蒙古自治区作为蒙古族聚居地,它悠久壮丽的蒙古族文化、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农、林、牧、多种生态经济类型并存、民族传统文化的变迁、现代文化的发展,都潜移默化影响着蒙古族民族心理的形成与发展。蒙古族中学生由于其民族文化的熏陶,其社会自我的发展是否表现出独特的民族特征?这一问题的探讨对于丰富民族文化心理研究,指导蒙古族青少年自我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运用青少年社会自我问卷等四份量表,考察了662名蒙古族初中生社会自我发展的基本特征,初步探讨了父母教养方式、社会支持和自尊对蒙古族初中生社会自我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蒙古族初中生社会自我诸领域的发展水平均较高,具有积极的社会自我。2.蒙古族初中生社会自我存在显着的性别差异,在人际敏感领域男生显着高于女生;在陌生人关系、邻里关系领域,女生显着高于男生。3.蒙古族初中生社会自我存在显着的年级差异。在异性同伴关系方面,初一到初二呈上升趋势,初二到初叁则呈下降趋势;在师生关系方面,初一到初二到初叁一直呈下降趋势。4.蒙古族初中生社会自我存在显着的生态文化特征差异。在异性同伴关系和邻里关系方面,牧区显着高于农区,农区显着高于城市。在角色技能和角色差距方面,城市显着高于农村,农村显着高于城市。5.父母教养方式对蒙古族初中生社会自我的发展有不容忽视的作用,不同的教养方式对社会自我的不同领域有不同的影响。6.良好的社会支持,对发展个体积极的社会自我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7.自尊与社会自我呈显着的正相关,帮助蒙古族初中生培养良好的自尊对其形成积极的社会自我有重要价值。
刘胜江[8]2007年在《青年军人生活目标价值观研究》文中指出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当代中国青年军人生活目标价值观问题,既是我国价值观研究领域的一个崭新课题,又是军队思想政治建设面临的一项重要教育研究任务,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以文献分析、访谈、开放式调查结果分析为基础,开发了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的青年军人生活目标价值观测量工具,系统考察了青年军人生活目标价值观发展特点,初步揭示了青年军人生活目标价值观与个性、成就动机、主观幸福感等心理因素及生活事件的关系。研究结果对我国当代青年军人的价值观研究及其教育有积极推动作用。整个研究分为4个部分,围绕青年军人生活目标价值观的成分结构、发展特点,军一地大学生生活目标价值观比较,影响青年军人生活目标价值观的相关因素等问题开展了11项研究。根据各部分的研究结果分析,得出如下研究结论:1.青年军人的生活目标价值观是一个由9个一阶因子、3个二阶因子构成的多层次、多维度的认知系统。主要包括生存目标、发展目标、关系目标价值观3个二阶因子,其中,生存目标价值观包括生存需要与满足、生活稳定与顺利、休闲娱乐与自由、社会地位与声望四个维度,发展目标价值观包括社会发展与奉献、国家强盛与安全、自我发展与和谐叁个维度,关系目标价值观包括人际安全与满意、家庭和睦与幸福两个维度。2.本研究编制的《青年军人生活目标价值观问卷》具有良好的心理测量学指标,适合作为我国当代青年军人生活目标价值观的测量工具。3.当代青年军人对生存目标、关系目标、发展目标都比较重视。青年军人生活目标价值观的总体发展水平较高。4.女青年军人比男青年军人对生存目标和关系目标有更高的要求,但在发展目标价值观上(除自我发展与和谐外),两者比较一致。5.不同军种青年军人在生存目标、发展目标价值观及其子维度(除自我发展与和谐外)均不存在显着差异,但在关系目标价值观及其子维度上差异显着。6.不同职务的青年军人在关系目标、发展目标价值观及其子维度上(除家庭和睦与幸福,社会发展与奉献外)均存在显着差异,在生存目标价值观上差异不显着,但在其休闲娱乐与自由子维度上差异显着。7.不同年龄青年军人在关系目标价值观及其人际安全与满意子维度和生存目标价值观的生存需要与满足子维度上差异显着,其他均不存在显着差异。8.不同军龄青年军人生活目标价值观的差异在生存目标、关系目标和发展目标价值观及其子维度上都有所体现,并且在生存目标、关系目标和发展目标价值观及其某些相应子维度上的得分呈现出随着军龄增大而升高的趋势。9.不同学历水平青年军人在生存目标、关系目标、发展目标价值观及其子维度(除生存需要与满足、社会地位与声望、生活稳定与顺利、家庭和睦与幸福外)上均存在显着差异。10.不同家庭居住地的青年军人在生存目标、关系目标、发展目标价值观及其子维度上均存在显着差异;在不同家庭气氛中成长起来的青年军人在生存目标、关系目标、发展目标价值观及其子维度上(除生存需要与满足、社会地位与声望外)均存在显着差异,而不同父母教养方式的青年军人在生存目标、关系目标价值观及其子维度上不存在显着差异,但在发展目标价值观及其子维度上差异显着。11.军一地大学生生活目标价值观在总体上呈现出积极向上的趋势,并在生活目标的追求上呈现出多元发展的趋势;军校大学生比地方大学生更加强调关系目标和发展目标。12.当代青年军人的个性发展水平好于国内一般青年;面临的负性生活事件不多,军营环境适应良好;有比较高的成就动机,主观上感到比较幸福。13.青年军人的个性对生活目标价值观有直接影响,生活目标价值观对成就动机和主观幸福感有直接影响,生活事件对目标价值观既没有直接影响,也没有间接影响,但个性对生活事件有直接的作用。本研究在国内尚属探索性研究,因而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新进展:(1)在研究对象上,以青年军人(士兵、士官、军校生长干部学员)为主体,拓展了价值观研究的对象范围;(2)在研究内容上,构建并验证了青年军人生活目标价值观的因素结构,编制了基于我国文化背景下,具有较好信效度指标的青年军人生活目标价值观测量工具,分析了青年军人生活目标价值观的发展特点,探讨了青年军人生活目标价值观与个性、成就动机、主观幸福感等心理因素及生活事件的关系;(3)在研究方法上,采用综合研究取向,探索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结合研究青年军人生活目标价值观的方法;(4)在研究结果上,初步揭示了我国当代青年军人生活目标价值观的发展特点,发现了青年军人生活目标价值观与相关因素的关系,并构建了相关模型,有针对性地分析了其原因,提出了教育对策。本研究不仅有助于丰富价值观的研究,而且对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加强部队对青年军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提高部队凝聚力、战斗力,帮助青年军人确立正确的生活目标、积极适应军营生活、促进自身全面发展都有重要价值
安秋玲[9]2006年在《青少年非正式群体交往与自我同一性发展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以自我同一性发展为主题,以班级内的非正式群体交往为角度,对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发展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 在理论分析部分,本研究将自我同一性界定为:“特定背景系统中,自我和他人互动而达成的一种自我平衡状态,这一平衡状态的达成与维持依赖于自我认识的主动性、自我表征能力以及自我调节能力;平衡的表现因背景系统的差异而表现为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自我和他人,自我和群体之间的平衡”。这一界定的提出,延承了Erickson,Marcia,Kroge,Moshman等人的思想,同时强调了自我同一性的自我主体性自组织的本质性,自我与背景的交互作用性等方面,而且又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同时,本研究提出了自我同一性发展研究中的发展背景、发展阶段、发展过程叁者彼此整合的思路,从而构建了本研究的实证研究体系,即群体交往对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群体交往中的自我同一性发展机制研究、群体交往对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影响结果研究。 在实证研究的第一部分,使用同一性状态客观测量的标准化量表(EOM-EIS-Ⅱ),以上海市和山东省1171名小学至高中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究了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现状与规律,结果发现,自我同一性发展存在年龄阶段性与领域不同步性,主要体现在初中阶段与人际关系领域发展较为突出。初中阶段的人际关系领域中自我同一性发展表现为“混淆最低,前闭最低,获得提高”。在此基础上,针对初中阶段青少年人际关系领域的自我同一性,探究了群体交往影响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因素,结果发现,群体地位、领悟社会(群体)支持、群体认同是影响自我同一性的重要因素。 实证探究的第二部分以质的研究和量的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机制进行了研究。以初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处于群体中核心地位的有74位、孤立地位的有6位,结果发现,在青少年选择与加入群体、维持群体、调节群体的交往过程中,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机制主要表现为:归属驱动与意向比较、信任联结、差序分化、群体同化与疏离。这些机制协调运作,从而使个体在融合—自主趋势中,自我同一性得到不断发展。 实证探究的第叁部分,进一步采用作文故事分析与投射故事分析的方法,分析群体交往对自我同一性的影响的一些结果。以初二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处于群体中核心地位的有130位,处于孤立地位的有39位。研究结果发现,群体交往使核心地位个体能在“冲突性事件”的经历过程中获得“包容”,能不断地“自我提升”,趋向于自我同一性获得。而缺乏群体交往使孤立地位个体多形成刻板
宋其争[10]2004年在《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文中指出未来时间洞察力是个体对未来的人格特点,是个体对未来社会发展和自我发展,主要是对自我发展可能性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是时间洞察力的一部分。人类本质上是面向未来的。未来时间洞察力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地理解人格的实质。虽然国内外对未来时间洞察力做过一些研究,但缺乏系统的、专门的探讨。本研究注重理论与实证相结合,采用多种方法对当代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做了系统深入的研究。 本研究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多维度多方法对未来时间洞察力进行了研究,力图探讨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的结构、作用机制和形成规律,探讨其它心理因素诸如自我效能、自尊、生活事件压力等与未来时间洞察力的关系,探讨培养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的有效途径。 首先通过个体访谈、群体访谈和开放性问卷调查,并参考已有的理论,提出了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的结构模型。然后用自编的大学生一般未来时间洞察力和领域特定的未来时间洞察力预试问卷对大学生进行实测,采用因素分析探析并验证了大学生一般和领域特定的未来时间洞察力的基本维度。 通过对大学生被试的正式测查,揭示了大学生一般和领域特定的未来时间洞察力在性别、年龄、年级、学业成绩等级、父母亲受教育水平和家庭每月平均收入等主要变量上的主效应及其交互作用。采用相关、回归及方差分析等方法对大学生的一般和领域特定的未来时间洞察力与自尊、自我效能和生活事件压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考察。 本研究还采用实验法探讨了一般未来时间洞察力高低不同的大学生对未来结果敏感性的差异,采用个体访谈研究探讨了他们日常生活问题解决策略的差异。 本研究还对一般未来时间洞察力高低不同的代表性个体进行了深度访谈研究,揭示了一般未来时间洞察力高低不同的大学生在过去经历的成长、计划的详尽性等方面的差异。 此外,本研究还设计了叁个实验,采用认知的、情感的和行为的叁种指标,探讨了不同未来思考形式对大学生行为承诺水平的影响。 本研究获得了以下主要结论: (l)未来时间洞察力包括一般未来时间洞察力和领域特定的未来时间洞察力。 因素分析表明,大学生的一般未来时间洞察力由五个因子构成,即行为承 诺,未来效能,远目标定向,未来目的意识和未来意象:领域特定的未来 时间洞察力由叁个因子构成,即目标(未来广度),计划和评价。研究表明, 本研究编制的大学生一般未来时间洞察力和领域特定的未来时间洞察力问 卷具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 (2)大学生的行为承诺和未来意象具有年龄差异;目的意识水平具有年级差异; 大学生一般未来时间洞察力及其行为承诺、未来效能、远目标定向具有学业 成绩等级差异;年级与父亲受教育水平共同影响大学生的一般未来时间洞察 力及其未来效能和未来意象;学业成绩等级与父亲受教育水平共同影响大学 生的远目标定向和目的意识;学业成绩等级与家庭每月平均收入共同影响大 学生的一般未来时间洞察力。 (3)领域特定的未来时间洞察力及其计划水平具有性别差异,男生显着高于男 生;学业成绩等级越高,领域特定的未来时间洞察力评价能力越强;年级与 母亲受教育水平共同影响大学生的评价能力;学业成绩等级与母亲受教育水 平共同影响大学生的评价能力。 (4)自我效能、自尊和生活事件压力与大学生一般未来时间洞察力及其诸因子关 系非常密切。自我效能和自尊对一般未来时间洞察力及其未来效能因子具有 显着预测作用;自我效能对未来效能因子、远目标定向因子、未来意象因子 具有显着预测作用:自尊对未来目的意识因子具有显着预测作用。方差分析 表明,自我效能和自尊高低不同的大学生其一般时间洞察力及其诸因子水平 也有显着差异。学习压力对一般未来时间洞察力及其行为承诺、远目标定向、 未来意象因子也具有一定的预测力;其它压力对大学生一般未来时间洞察力 及其行为承诺、未来意象因子也具有一定的预测力,不过是负相关。 (5)大学生的希望或害怕所来自的人生领域,占前十位的依次是:1.职业、工作、 事业,2.爱情、婚姻、家庭和孩子,3.学业,4.父母和家人顺利、幸福,5.生 活方式,6.个性品质,7,旅游,8.金钱、生活的物质基础,9.人际关系,10.爱好 和特长。大学生提及的希望或害怕多少与其年级、父亲受教育水平、家庭 居住地区和家庭经济收入有关。 (6)采用相关、回归及方差分析等方法对大学生领域特定的未来时间洞察力与 自尊、自我效能和生活事件之间的关系进行考察,结果发现:对所有的大 学生,对时间广度低于或高于平均数的大学生来说,自尊、自我效能、生 活事件压力与其领域特定的未来时间洞察力及其诸因子的相关模式是不同 的。 (7)在卡片选择作业上,一般未来时间洞察力高低不同的大学生对未来结果敏 感性差异不显着。 (8)一般未来时间洞察力高低不同的大学生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策略存在显着 差异,一般未?
参考文献:
[1]. 青少年社会自我发展特点研究[D]. 赵丽霞. 西南师范大学. 2003
[2]. 青少年社会自我发展特点研究(摘要)[C]. 张大均, 赵丽霞. 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6
[3]. 青少年学业自我研究[D]. 郭成. 西南大学. 2006
[4]. 中学生社会自我发展特点的研究[J]. 赵丽霞, 张大均, 郭成.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1
[5]. 军校大学生社会、学业和身体自我性别、年级特点研究[J]. 卢祖静, 冯正直, 李清, 李嘉雯, 朱姝. 第叁军医大学学报. 2013
[6]. 不同文化情境对维吾尔族青少年自我发展的影响及其社会认知差异研究[D]. 孜维达·阿不都克里木(Ziwida., Abdukeram). 华东师范大学. 2014
[7]. 蒙古族初中生社会自我的发展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李刚. 西南大学. 2010
[8]. 青年军人生活目标价值观研究[D]. 刘胜江. 西南大学. 2007
[9]. 青少年非正式群体交往与自我同一性发展研究[D]. 安秋玲. 华东师范大学. 2006
[10]. 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 宋其争. 西南师范大学.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