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射线胆碱受体的分离与表征

中国电射线胆碱受体的分离与表征

一、中国电鳐胆碱受体的分离及其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孟献龙[1](2020)在《经颅电刺激对运动脑电信号特征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经颅直流电刺激是一种在头皮特定部位施加微弱、恒定电流的非侵入式神经调控技术。通过直接对相关功能脑区的刺激,改变皮层兴奋性和神经元细胞活性,引发神经调节机制的可塑性改变。因近年来不断被证实可以提高大脑工作记忆及学习能力,改善癫痫、抑郁、脑卒中、失语症等临床疾病,受到学术界和医学临床研究的高度关注。脑功能区域中的辅助运动区由于参与语言及运动的启动、计划和执行,且与主运动区皮层的紧密相关性,已经成为经颅直流电刺激等外部干预方式增强运动能力的最新研究对象。运动想象是指在大脑中想象某一动作完成的过程,但无实际动作。对于某一动作进行反复想象可以激活这个动作在大脑中的特定区域,增强工作记忆,因此运动想象已经成为促进运动功能障碍康复的一种新兴疗法。本文在现有经颅直流电刺激研究的基础上,增加刺激辅助运动区,提出四种刺激范式,并结合运动想象设计五种运动想象任务。构建刺激前和四种经颅直流电刺激范式状态下五种运动想象任务的脑功能网络,从多个方面分析研究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运动脑功能网络及其特征的影响。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在深入分析经颅直流电刺激生理机制及其后效应的基础上,提出刺激辅助运动区的研究方案,设计了单独刺激主运动区或辅助运动区、同时刺激主运动区和辅助运动区的四种经颅直流电刺激对比实验范式,进行静息、左手运动想象、右手运动想象、左脚运动想象以及右脚运动想象等五种运动想象任务,开展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运动脑电信号的影响研究。(2)提出从同步性、功能连接、网络拓扑结构和网络全局属性四个方面分析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运动脑功能网络及其特征的影响。通过多通道EEG信号间的关联特性分析构建不同状态下关联特性矩阵,优化关联矩阵阈值,将关联特性矩阵转化为二值矩阵,生成刺激前和四种经颅直流电刺激范式下的五种运动想象任务脑功能网络。以功能脑区为节点采集EEG信号,通道间的关联特性对应脑功能网络节点间的关联特性,即脑区间的同步特性,根据关联特性矩阵对脑功能网络中各个脑区间的同步性进行分析。根据二值矩阵绘制脑功能网络对应的网络拓扑结构图,对刺激前和四种经颅直流电刺激范式下的五种运动想象任务进行脑功能网络拓扑结构图连接边数和网络密集程度特征比较,分析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脑功能网络的影响。(3)通过运动想象识别实验,对比了经颅直流电刺激前后的运动想象识别结果,得出经颅直流电刺激可以明显提高运动想象识别率的结论。选择脑功能网络节点的度、聚类系数、特征路径长度以及全局效率等四种特征进行组合得到多维特征,对刺激前和刺激后的左手运动想象、右手运动想象和右脚运动想象三种运动想象任务开展特征的分类识别,运用极限学习机分类方法,得出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脑功能网络特征的影响结果。

王娟[2](2016)在《5-取代-1-氮杂蒽醌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蒽醌类化合物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易于通过提取分离获得,且具有结构多样性和生物活性多样性,在新药研究中是一类很好的先导化合物。然而,部分此类化合物由于毒副作用大、活性不够强、作用特异性低、水溶性差等缺点,限制了其临床应用,需要做进步的结构改造或修饰。因此,本论文以具有药理作用的1-氮杂蒽醌为母体,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新的1-氮杂蒽醌衍生物,并研究了所得衍生物的多种生理活性。主要工作包括:以1-氮杂蒽醌为原料,合成了 10个1-氮杂蒽醌类衍生物8a-8e和9a-9e。这些衍生物是通过氯-酰胺基连接起来的,主要区别在于引入了不同活性基团。首先,我们建立了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诱导的炎症细胞模型,检测RAW264.7细胞中一氧化氮(NO)、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的积累量水平,通过Elisa实验探究了这10个化合物对促炎细胞因了 NO、TNF-α、IL-1β、IL-6抑制作用的评价,并通过蛋白免疫印记分析实验,检测了 iNOS在蛋白水平的表达量,研究了化合物8b,9b对其表达量的抑制;其次,我们研究了这10个化合物对乙酰胆碱酯酶(AChE)、丁酰胆碱酯酶(BuChE)和Aβ1-42的抑制活性:最后,我们通过液体二倍稀释法,考察了10个化合物对藤黄微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产气杆菌、大肠杆菌、炭疽杆菌、巨大芽孢杆菌、乙型副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表明,5-取代的蒽醌衍生物对IL-1β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最低抑制浓度为1μM,在1μM-10μM浓度之间,对于NO、TNF-α、IL-6浓度水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且化合物8b、9b的抑制效果最好;免疫蛋白印记分析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化合物8b、9b对iNOS蛋白的表达量也有抑制,其中化合物9b在浓度为10μM时对iNOS蛋白表达量有很好的抑制。大部分化合物对AChE、BuChE有抑制活性,对AChE的抑制作用较明显,IC50值在 1.08μM-22.99μM 之间,其中 8a、9a 的 IC50值分别为 1.08μM 和 1.12μM。我们合成的化合物在10μM时,对Aβ1-42蛋白表达量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我们合成的]0个化合物对八种测试细菌抑制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对部分细菌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尤其是化合物8a、9a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作用较明显,且优于阳性对照氨苄青霉素钠,化合物8a最小抑制浓度为3.175μg/mL。

姚香梅[3](2012)在《昆虫乙酰胆碱受体β亚基毒理学特性研究与新外源表达平台的建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因的外源表达是研究基因功能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普通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基因组测序技术,目前已经从很多种昆虫中鉴定了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亚基的基因,但是在外源表达时并不能表达出有功能的受体。本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和电生理学方法,对昆虫的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nAChRs)p亚基进行了克隆,并对几种昆虫的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nAChRs) β亚基重要功能环和环上氨基酸变化进行了毒理学特性分析,以期探明几种昆虫nAChRs β亚基的结构与功能,进一步探索新烟碱类杀虫剂选择作用的分子机制。由于昆虫单亚基表达或少数几个亚基共表达均不能在外源表达系统中表达出功能受体(一般认为是p亚基的问题),说明需要更多的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亚基共表达,或者需要与一些附属蛋白共表达,这样就要求在外源表达系统中转染或者注射更多的受体mRNA,需要提高外源细胞的接受量。根据非洲爪蟾卵母细胞表达外源受体的特点,考虑到中华大蟾蜍卵母细胞的体积优势,本文在开发中华大蟾蜍卵母细胞表达系统方面开展了一些探索。成功组建了电生理实验室,掌握了中华大蟾蜍的室内饲养方法、室内饲养对中华大蟾蜍生殖的影响因素和人工条件下获得中华大蟾蜍成熟卵母细胞的方法,最后对中华大蟾蜍成熟卵母细胞内源受体进行了分析,对可表达的外源蛋白进行研究,取得了部分有价值的进展和成果。一、昆虫nAChRs β亚基D、E、F环上氨基酸对新烟碱类杀虫剂选择性影响本文对模式昆虫果蝇和农业昆虫桃蚜的1nAChRs β1亚基D、E、F环及环上氨基酸变化对乙酰胆碱和吡虫啉的影响进行了双电极电压钳检测。检测结果发现,把模式昆虫果蝇和农业昆虫桃蚜的nAChRs β1亚基D、E、F环单独或整体引入到大鼠的p2亚基中与褐飞虱a1亚基共表达,与野生型(褐飞虱a1亚基和大鼠的p2亚基,Nlal-β2)相比,电生理检测发现构建的嵌合体对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的敏感性上升,而对乙酰胆碱的影响基本上没有变化。同时把发生在loopE S131Y(R)、D133N和loopF T191W、P192K氨基酸变化引入到大鼠p2亚基中与褐飞虱a1亚基共表达,与野生型Nlαl-β2相比,电生理检测发现对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的敏感性上升,而对乙酰胆碱的影响基本上没有变化。电生理记录结果显示昆虫nAChRs p亚基D、E、F环上氨基酸对新烟碱类杀虫剂选择性有重要的影响。二、褐飞虱nAChRs β1亚基的克隆和A-to-I RNA编辑位点的发现采用简并引物PCR和RACE技术首次从水稻害虫褐飞虱中克隆了具有典型结构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β亚基,同源性比对发现此基因具有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亚基的典型特征,如位于胞外区氨基端与配基结合密切相关的保守氨基酸残基形成的环1oopD-F、由13个氨基酸残基隔开的含有两个二硫键的半胱氨酸环、4个保守的跨膜片段、以及TM3和TM4之间可变的胞内区等。因此,根据系统进化关系,将这个基因命名为N1β1。同时发现在这个β亚基的氨基端有6个A-to-I RNA编辑位点,其中四个引起了氨基酸变化,位点2和位点5分别位于loopD和loopE上,引起了氨基酸天冬酰胺(N)到天冬氨酸(D)变化。在不同的褐飞虱品系中发现,位点2在敏感品系中发生频率较高,而位点5在抗性品系中发生频率较高,其他几个位点在两种褐飞虱品系中发生频率是没有变化的。三、A-to-I RNA编辑在褐飞虱中对新烟碱类杀虫剂敏感性的作用把在褐飞虱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β1亚基loopD和loopE上发现的RNA编辑引起的氨基酸天冬酰胺(N)到天冬氨酸(D)变化引入到大鼠的β2亚基中,构建成突变体β2N73D、β2loopD-N73D以及β2N73D、β2loopD-N73D与褐飞虱α1亚基共表达,与野生型即褐飞虱α1亚基和大鼠的β2亚基(N1α1-β2和N1α1-β2loopD)相比,电生理检测发现,发生在D环上的RNA编辑引起的N73D变化,降低了激动剂乙酰胆碱(ACh)和吡虫啉(IMI)的敏感性,但是对乙酰胆碱的影响大于吡虫啉;而发生在E环上的RNA编辑引起的N133D变化仅对吡虫啉的敏感性有影响,对乙酰胆碱的影响是没有变化的。由此认为,发生在褐飞虱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β1亚基loopD和loopE上RNA编辑引起的氨基酸天冬酰胺(N)到天冬氨酸(D)变化,对新烟碱类杀虫剂的敏感性是有关的,但是不同环上氨基酸的变化起的作用不同。四、中华大蟾蜍生物学特性研究本文研究了中华大蟾蜍的室内饲养方法、室内饲养对中华大蟾蜍卵母细胞成熟的影响因素和人工条件下获得成熟卵母细胞的方法。研究发现,中华大蟾蜍在环境温度<15℃时,处于冬眠期,这时室内饲养只要保持足够的湿度和通风即可,而环境温度>15℃时,中华大蟾蜍开始取食,每周在清晨或黄昏喂食2~3次活体黄粉虫,每周换水3~4次,保证中华大蟾蜍的排泄物及时清除,室内饲养的适宜温度是18~22℃。长期生长在高温或昏暗环境下的中华大蟾蜍是不能产生成熟卵母细胞的。中华大蟾蜍必须经过足够时间的低温处理,体内一种被称为“冬眠因子”的生长调控因子才能发挥作用,从而引发生发泡的破裂,使中华大蟾蜍卵母细胞成熟。4~6℃环境中处理一周至一个月时间的中华大蟾蜍,注射4000IU/千克绒毛膜促性腺激素(CG)或8个/千克脑垂体(PG),经过3~5天,可产生成熟的卵母细胞。五、中华大蟾蜍卵母细胞内源性离子通道的表达分析对中华大蟾蜍卵母细胞内源性基因表达进行了研究。实验用双电极电压钳技术在具有滤泡膜和无滤泡膜的中华大蟾蜍卵母细胞上记录由乙酰胆碱(Ach)、γ-氨基丁酸(GABA).甘氨酸(Gly)激活的配基门控离子受体超家族受体引起的电流,并与非洲爪蟾卵母细胞和先前在中华大蟾蜍卵母细胞中的表达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在具有滤泡膜的中华大蟾蜍卵母细胞上,乙酰胆碱、γ-氨基丁酸、甘氨酸受体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表达对1mM乙酰胆碱、γ-氨基丁酸、甘氨酸引起的电流值分别是87.1±4.9nA、45.4±13.8nA、36.6±22.0nA;而无滤泡膜的中华大蟾蜍卵母细胞上,对乙酰胆碱、γ-氨基丁酸、甘氨酸的刺激检测不到任何电流信号。本工作的一个目的是探讨两种蟾蜍卵母细胞内源性神经递质受体和离子通道的表达,探索中华大蟾蜍卵母细胞作为外源表达工具的可能性。六、中华大蟾蜍卵母细胞表达外源通道的研究本章主要是对中华大蟾蜍卵母细胞的外源表达进行了研究。分别将美洲大蠊神经索和秀丽隐杆线虫的mRNA注射到中华大蟾蜍的卵母细胞中,利用双电极电压钳检测发现,在去除滤泡膜的中华大蟾蜍卵母细胞上记录到由乙酰胆碱(Ach)、γ-氨基丁酸(GABA)刺激引起的电流信号。在注射美洲大蠊神经索mRNA的卵母细胞上,1mM/L乙酰胆碱、γ-氨基丁酸引起的电流值分别是98.1±4.9nA、329.5±6.3nA;在注射秀丽隐杆线虫的mRNA的卵母细胞上,1mM/L乙酰胆碱、γ-氨基丁酸引起的电流值分别是84.1±13.8nA、89.5±7.9nA。作为隐性对照,在未注射mRNA的去除滤泡膜的卵母细胞上,没有检测到任何由乙酰胆碱、γ-氨基丁酸刺激引起的电流信号。结果显示,注射了外源mRNA的去除滤泡膜的中华大蟾蜍卵母细胞上,乙酰胆碱受体和γ-氨基丁酸受体均有表达。本工作的一个目的是探讨中华大蟾蜍卵母细胞作为外源性神经递质受体和离子通道表达系统的可行性。根据得到的结果认为中华大蟾蜍卵母细胞也可以作为一个表达工具,对配基门控离子受体超家族受体基因的外源表达研究。

石绪根[4](2012)在《棉蚜对吡虫啉抗性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是一种世界性棉花害虫,由于其世代历期短,繁殖力强,加之田间不合理的用药习惯,导致我国田间棉蚜抗药性迅速发展且抗性背景相当复杂,这为该虫的化学防治造成了严重的困难。吡虫啉作为第一个商品化的新烟碱类杀虫剂,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推广使用,早已成为田间防治棉蚜的骨干药剂。为了延缓棉蚜对吡虫啉的抗性发展,延长其田间使用寿命,本研究通过室内抗性筛选、生物适合度以及交互抗性研究,系统分析了棉蚜对毗虫啉产生高水平抗性的风险;同时以室内筛选的抗性品系和敏感品系棉蚜为研究材料,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研究分析了棉蚜对吡虫啉产生抗性的生化和分子机制,旨在为该类药剂的科学使用提供指导。研究结果如下:1、抗吡虫啉棉蚜品系的室内筛选及抗性风险评估以杀死棉蚜群体60%-70%的剂量对敏感品系棉蚜持续筛选60代后,该品系棉蚜对吡虫啉的抗性达72.8倍,已经产生了高水平的吡虫啉抗性。该棉蚜品系从F0代筛选至F54代,抗性发展趋势较为平稳,抗性增加至47.0倍,达中等抗性水平;但由F54代筛选至F57代,抗性迅速由47.0倍增长至69.5倍,出现抗性突增期;由F57至F60抗性仍有小幅升高,但其发展又趋于缓慢,证明棉蚜对吡虫啉抗性发展趋势呈偏“S”型曲线。该抗性品系对烯啶虫胺(16.0倍)、啶虫脒(12.9倍)、噻虫嗪(11.6倍)、噻虫胺(9.84倍)、呋虫胺(9.50倍)、丁硫克百威(8.38倍)、高效氯氟氰菊酯(6.17倍)、氧乐果(6.13倍)和毒死蜱(5.10倍)均产生了明显的的交互抗性,但对哒螨灵和吡蚜酮的交互抗性水平较低(分别为2.28倍和4.52倍)。吡虫啉抗性和敏感品系生物学特性研究发现,RF60的蜜露分泌量、体重、若蚜存活率、内禀增长率和周限增长率均有所下降,特别是净生殖率,仅为敏感品系的47.7%,且世代周期延长了1.4天左右,相对适合度下降为0.71。尽管吡虫啉使用中前期棉蚜对其抗性发展比较缓慢,但连续大量使用仍会导致抗性突增,因此尚存在产生高水平抗性的风险。交互抗性问题能够显着影响吡虫啉和大部分常规药剂特别是新烟碱类药剂的防效,在抗性治理中,仅有少数杀虫剂能够作为替代药剂使用。吡虫啉在棉蚜种群上会产生抗性代价,令其生长、发育和繁殖方面均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从而使抗性品系群体增长受到抑制。2、棉蚜对吡虫啉抗性的生化机理研究以室内选育的吡虫啉抗性品系(抗性达72.8倍)和敏感品系棉蚜为材料,分别测定了四种解毒酶抑制剂对毗虫啉的增效作用,并且比较了两个品系棉蚜的解毒酶活性。其中SV1、DEM在棉蚜抗吡虫啉品系和敏感品系中均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增效作用;而TPP和PBO则对吡虫啉起到了明显的增效作用,且在抗性品系中的增效作用显着高于在敏感品系中的增效作用;其中PBO的增效作用最为明显,在抗性品系中的增效比达到了2.97。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抗吡虫啉棉蚜品系的羧酸酯酶和乙酰胆碱酯酶比活力均高于敏感品系,尤其以羧酸酯酶比活力的提高最明显,而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变化却并不显着。这些结果表明:多功能氧化酶和羧酸酯酶在棉蚜对吡虫啉产生抗性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乙酰胆碱酯酶也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3、棉蚜对吡虫啉抗性的分子机理研究以吡虫啉抗性品系和敏感品系棉蚜为材料,分别克隆了一个羧酸酯酶基因,两个P450单加氧酶六家族基因,五个乙酰胆碱受体α亚基和一个β亚基的cDNA序列,所有基因序列经同源序列比对后证实分别为棉蚜各功能基因。抗性和敏感品系棉蚜的羧酸酯酶及P450单加氧酶基因序列比对后并未发现抗性相关突变,但进一步的荧光定量分析发现,CYP6CY3-1基因在抗性品系棉蚜体内过量表达了5.66倍,羧酸酯酶基因过量表达了1.24倍,仅CYP6CY3-2基因的表达量未出现明显变化(1.03倍)。本研究得到的Agα2与Aga4亚基基因序列与NCBI上已登录的棉蚜乙酰胆碱受体α2和β4亚基cDNA序列相比更加完整,包含了翻译氨基酸序列所需的完整开放阅读框。比对各亚基氨基酸序列后发现,在抗性品系棉蚜Agβ1亚基上存在单一的位点突变R81T。羧酸酯酶与P450单加氧酶基因的过量表达进一步证实了这两个解毒酶系在棉蚜对吡虫啉的抗性产生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本研究在抗吡虫啉棉蚜中首次发现的R81T氨基酸取代已被证实能够显着降低乙酰胆碱受体与吡虫啉的亲和力,因此,R81T突变直接导致了棉蚜对吡虫啉高水平抗性的产生。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室内选育明确了棉蚜对吡虫啉的高水平抗性风险,并通过抗性机理分析确定了靶标位点突变是棉蚜对吡虫啉产生高水平抗性的主要原因,同时P450单加氧酶和酯酶活力的升高也是棉蚜对吡虫啉产生抗性的机理之一。显然,本研究结果对建立田间抗性分子监测手段,制定合理的抗性治理策略,延缓田间棉蚜抗药性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张琳[5](2012)在《基于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生物传感器及其在胆碱酯酶抑制剂检测中的应用》文中认为胆碱酯酶抑制剂主要是通过进攻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位点,抑制酶的活性,从而影响生物体内神经递质的传递,达到一定的药效。其主要包括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以及季铵盐类三种,高毒性的有机磷和部分氨基甲酸酯类抑制剂主要用做杀虫剂,用于农药生产方面,部分氨基甲酸酯和季铵盐类抑制剂主要用做临床药物,用于加强神经兴奋的传导从而治疗某些疾病。不同结构的抑制剂对胆碱酯酶的抑制途径和中毒治疗的方法都有不同.基于这个思想,在本论文中,我们主要工作是尝试构建新的生物传感器,利用电化学检测的方法来探究不同结构的抑制剂与胆碱酯酶发生的化学反应。其主要内容概括如下:(1)我们构建了一个基于石墨烯-普鲁士蓝纳米复合粒子修饰的乙酰胆碱酯酶生物传感器并用其来检测有机磷农药的暴露情况。该种生物传感器对乙酰胆碱酯酶的水解产物硫代胆碱展现出强的电化学催化活性,它能快速灵敏地检测浓度范围在1.Ong/ml到600ng/ml之间的久效磷,其检出限在0.1ng/ml。(2)包括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在内的杀虫剂由于其高效的生物活性,而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它们与乙酰胆碱酯酶的作用机理各有不同。不同结构的杀虫剂在抑制、复活和老化方面都略有不同。为此我们构建了一种新的的生物传感器,它是将乙酰胆碱酯酶自组装到石墨烯-金纳米复合粒子上。这种新的电化学方法用来探究杀虫剂结构和其抑制机理之间的联系,希望对其毒理研究和中毒后的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3)乙酰胆碱酯酶和丁酰胆碱酯酶是生物体内重要的两种胆碱酯酶,其中乙酰胆碱酯酶可以催化水解乙酰胆碱,在神经兴奋传导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两种酶在结构上既有相似又有不同,因此他们在与不同的药物接触时,会有很多的不同情况,这在临床用药的选择方面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构建了一种基于石墨烯-铂纳米复合粒子的生物传感器,它能快速灵敏地检测胆碱酯酶抑制剂的活性,从而探究结构在抑制反应中的重要性。

王栋[6](2012)在《家蝇乙酰胆碱酯酶基因的重组表达》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农业的发展,农药的过量和不合理使用而导致的农药残留问题,已经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因此对环境及农产品进行农药残留检测具有重要意义。乙酰胆碱酯酶(AChE, EC3.1.1.7)是生物神经传导中的一种关键酶。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可以抑制昆虫AChE的活性,影响该酶的正常生理活动,从而使有机体中毒甚至死亡。基于此原理,可以利用AChE来检测农药残留的存在。目前,主要利用直接从动物的组织或血液中提取的AchE来进行农药残留检测,但是这种方法操作复杂、酶的产量低、稳定性差,使农药残留检测受到很大的影响。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利用外源表达系统对AchE基因进行高效表达,进而解决酶源不足的问题。本研究利用试剂盒从家蝇头部提取总RNA,并利用RT-PCR技术克隆1737bp的乙酰胆碱酯酶基因的结构域。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A8,并将其转化表达宿主菌BL21(DE3),经过IPTG诱导表达后,成功的表达出目的蛋白,重组蛋白分子量为92kDa;通过对IPTG诱导浓度和时间的优化确定了最优表达条件为添加终浓度为2mM的IPTG诱导表达6h;经验证重组蛋白为包涵体,通过进一步的变性、复性、透析、纯化实验,得到了较纯的重组蛋白,用Brandford测得其蛋白浓度为10μg/mL;应用改良的Ellman法对其进行活性检测得出,重组蛋白具有一定的酶活性,但是活性较低。构建了真核表达载体pPIC9K-A8,重组质粒经PCR、酶切并测序验证后,采用电转化的方法转化毕赤酵母GS115菌株,以提取的酵母基因组为模板利用PCR方法筛选阳性转化子;挑取验证正确的酵母转化子在BMMY培养基中添加甲醇进行诱导表达,SDS-PAGE检测到培养液上清液中含有重组表达蛋白;利用硫酸铵沉淀法对重组蛋白进行初步纯化,并对其活性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该蛋白并没有乙酰胆碱酯酶活性。

史晓斌[7](2011)在《抗吡虫啉棉蚜对新烟碱类药剂的交互抗性及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明确棉蚜抗吡虫啉种群对其它新烟碱类药剂的交互抗性,抗吡虫啉种群的抗性机理和生物学特性,以指导新烟碱类药剂合理使用。本文以室内筛选的吡虫啉抗性种群、夏津田间多抗种群和敏感种群棉蚜为材料,采用浸渍法、微量点滴法、生化测定法和系统观察法,研究了棉蚜对吡虫啉的抗性发展趋势,测定了抗吡虫啉棉蚜对其他新烟碱类杀虫剂的交互抗性、抗性机理和抗吡虫啉棉蚜种群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如下:1.用吡虫啉杀死群体60%70%的剂量连续对敏感棉蚜选育45代,选育成中抗水平的抗吡虫啉棉蚜种群,抗性达41.7倍。其抗性发展趋势表现为:F0F9抗性发展较为缓慢,F12F36抗性发展速度加快,F36F45抗性发展又转为缓慢增长阶段。如用吡虫啉持续筛选,抗性水平还会进一步发展。将抗性倍数为38.2倍的抗吡虫啉棉蚜进行室内敏感性恢复,前8代,棉蚜对吡虫啉的抗性下降迅速,经过14代后,抗性倍数逐渐稳定至14.4倍。将抗性为14.4倍的棉蚜重新进行筛选,棉蚜对吡虫啉的抗性增长速度加快,经过9代后,抗性迅速增至40.3倍。2.对新烟碱类药剂的交互抗性测定结果表明,吡虫啉与烯啶虫胺的交互抗性倍数最高,为5.78倍,其次是啶虫脒和噻虫啉,抗性倍数分别为4.52和3.68倍;而与噻虫胺、噻虫嗪和呋虫胺之间不存在交互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1.20,1.06和1.03倍。3.生化测定结果表明,呋虫胺对棉蚜抗吡虫啉种群的羧酸酯酶、乙酰胆碱酯酶及谷胱甘肽-S-转移酶都有显着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为64.01%,49.31%和36.20%;对夏津种群的羧酸酯酶,乙酰胆碱酯酶及谷胱甘肽-S-转移酶也有较高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为32.29%,32.47%和26.45%。烯啶虫胺对棉蚜抗吡虫啉种群的羧酸酯酶,乙酰胆碱酯酶及谷胱甘肽-S-转移酶抑制作用较小,抑制率分别为18.00%,5.71%和18.28%。酶抑制剂结果表明,TPP和PBO对吡虫啉和烯啶虫胺都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其中对吡虫啉的增效倍数分别为2.32和1.98倍,但对呋虫胺的增效作用不明显,增效倍数分别为1.31和1.67倍。DEM对三种药剂均没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增效倍数均低于1.07倍。4.亚致死剂量对生物学特性及适合度的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吡虫啉亚致死剂量LC20能够控制抗吡虫啉棉蚜的体重和蜜露分泌,抑制率分别为43.7%和23.4%,但是对棉蚜的寿命和产蚜量影响不显着。然而,其余六种新烟碱类药剂均能降低棉蚜的适合度,各药剂的作用顺序为:呋虫胺>噻虫嗪和噻虫胺>噻虫啉和啶虫脒>烯啶虫胺。

杜英[8](2011)在《海参肠乙酰胆碱酯酶的提取、纯化及其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采用含01% Triton X-100的PBS缓冲液(0.1mol/L, pH7.4)分别从海参肠及体壁中提取获得AChE粗酶,结果表明,海参肠与体壁AChE粗酶具有相似的酶学性质,其最适反应pH值为8.0,pH在6-9时稳定;最适反应温度为35℃左右,在25-40℃内热稳定性较好。海参AChE粗酶液能有效水解碘化硫代乙酰胆碱(AcSChI),但对碘化硫代丁酰胆碱(BuSChI)的作用较弱。当AcSChI浓度大于50 mmol/L时,产生明显的底物过量抑制效应。Sn2+、Zn2+、Hg2+、Ag+、Cr6+、Cu2+及毒扁豆碱和BW284c51均对海参肠和海参体壁AChE粗酶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采用紫外照射30 min后室温静置的方法诱导海参肠自溶,对其自溶前后AChE的酶活变化进行研究,发现自溶前后AChE酶活无显着变化。在紫外照射30 min,室温静置4h条件下,通过考察AChE抑制剂毒扁豆碱对海参肠自溶过程中TCA可溶性蛋白溶出速率的影响,发现毒扁豆碱可显着促进海参肠的自溶程度,表明AChE对海参肠自溶可能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从海参肠中提取的AChE粗酶液经DEAE-52阴离子交换层析、Sepharose CL-6B凝胶层析,纯化倍数达35.49倍,S DS-PAGE测定显示一条带,分子量约为68 kDa。测得该酶的最适反应pH值为7.5,pH在6-8时稳定;最适反应温度为35℃左右,25~40℃内热稳定性较好。其特异性底物为AcSChI,水解该底物的Km值为0.62 mmol/L。当AcSChI浓度大于0.8mmol/L时产生明显的底物过量抑制效应。毒扁豆碱和BW284c51对纯化后的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iso-OMPA对酶的抑制作用较弱。以3-羧基苯基-乙基二甲基铵为配基,与溴化氰活化琼脂糖凝胶交联制备亲和层析柱,分离海参肠中AChE,对其洗脱条件进行优化。结果显示,其适宜的平衡体系为含0.3mol/L NaCl的PBS (0.05 mol/L, pH7.4)缓冲液,适宜洗脱体系为含0.2mol/L四乙基碘化铵的P BS(0.05 mol/L, pH7.4)缓冲液。此条件下,海参肠AChE可得到较好的吸附和分离。初步纯化后的AChE经Native-PAGE电泳分离出三条具有酶活性的条带,说明AChE在海参肠内可能以多种形式存在,呈现多态性。

祝俊[9](2010)在《具有杀虫活性的1,5-二取代-1,3,5-六氢三嗪-2-N-硝基亚胺衍生物的合成》文中研究说明为了寻找具有杀虫活性的,符合21世纪农药发展要求的新型烟碱杀虫先导化合物,本文对已商品化的噻虫嗪、吡虫啉进行结构修饰,设计并合成了通式分别为(Ⅰ)和(Ⅱ)两个系列共计未见文献报道的37个化合物。(1).以硝酸胍为起始原料,依次经亲电取代,Manich缩合,亲核取代等多步反应合成了13个未见文献报道的1-噻唑甲基-5-烃基-1,3,5-六氢三嗪-2-N-硝基亚胺衍生物(ⅠaⅠm)。(2).以硝基胍和各种氨基酸为起始原料,经过酰化,酯化、Manich缩合,亲核取代反应多步合成了24个未见文献报道的具有光学活性的1-噻唑(吡啶)甲基-5-乙氧羰基烃基-1,3,5-六氢三嗪-2-N-硝基亚胺衍生物(ⅡaⅡx)。采用了核磁共振氢谱、EI质谱、ESI质谱、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比旋光度对上述两个系列的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并对其物理性质、波谱性质、反应条件、合成方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和讨论。为了更深入了解化合物的空间结构,初步探索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本论文对系列(Ⅰ)和(Ⅱ)部分化合物,化合物(Ⅰi),化合物(Ⅱa)和化合物(Ⅱp)进行了单晶培养及X-射线衍射晶体结构测定,得到单一(S)构型化合物,并进行了结构与活性的初步分析。目标化合物(Ⅰ)、(Ⅱ)的通式如下:委托国家南方农药创制中心浙江基地生测部对系列(Ⅰ)和(Ⅱ)目标化合物进行了杀虫活性的测定。测定表明系列(Ⅰ) (Ⅱ)的部分目标化合物对粘虫有较好的抑制活性,系列(Ⅱ)的活性好于系列(Ⅰ),其中目标化合物Ⅱg,Ⅱm,Ⅱw,Ⅱx在50ppm浓度下对粘虫的抑制率分别为80%,90%,80%,80%。为了从分子水平上初步解释目标化合物的杀虫活性,本文对目标化合物进行分子与乙酰胆碱酯酶受体进行分子对接,分析目标分子作用于乙酰胆碱酯酶受体的活性位点研究,以此来解释目标化合物杀虫活性的差异。

王伟伟[10](2010)在《氯离子通道CLC-2及CLIC4在糖尿病脑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糖尿病时脑皮质水通道AQP4 mRNA、氯离子通道蛋白CLC-2和CLIC4、凋亡相关蛋白Bax和Bcl-2水平表达变化,探讨糖尿病时脑损伤的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非糖尿病组和糖尿病组。50mg/kg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行左下腹腔一次性注射复制糖尿病模型。注射STZ后第72h,监测血糖,血糖大于16.7mmol/L,且有多饮、多食、多尿现象者,确定为糖尿病大鼠模型复制成功。模型建立成功后,常规饲养,每周称量体重,隔周检测血糖,共监测8周。第九周再次检测血糖,达到16.7mmol/L或以上者进入分组,未达到血糖指标者不进入分组。HE染色法观察大脑皮质的形态学改变;RT-PCR检测大脑皮质中水通道AQP4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大脑皮质中Bax、Bcl-2、CLC-2和CLIC4的蛋白表达。结果:与非糖尿病组大鼠相比,糖尿病组大鼠血糖升高;神经元出现核质浓缩着色较深,胞体固缩等形态学改变;脑皮质水通道AQP4 mRNA水平下降;Bax/Bcl-2的比值明显升高;CLC-2、CLIC4的蛋白表达明显增强。结论:糖尿病时脑皮质出现损伤,水通道AQP4 mRNA表达下调,使脑内水分的清除受阻,加重糖尿病脑损伤。糖尿病时脑皮质CLC-2、CLIC4蛋白的表达增高通过线粒体途径引起大脑皮质神经细胞凋亡,造成脑损伤。

二、中国电鳐胆碱受体的分离及其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电鳐胆碱受体的分离及其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1)经颅电刺激对运动脑电信号特征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经颅直流电刺(tDCS)激概述
        1.2.1 tDCS的生理机制
        1.2.2 tDCS的后效应
    1.3 辅助运动区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基于经颅直流电刺激的运动想象脑电信号采集与预处理
    2.1 脑电信号概述
        2.1.1 大脑结构及功能分区
        2.1.2 脑电信号的产生机制
        2.1.3 脑电信号的分类
        2.1.4 脑电信号的特性
    2.2 经颅直流电刺激运动想象脑电采集实验设计
        2.2.1 研究对象
        2.2.2 实验范式设计
        2.2.3 实验流程
    2.3 脑电信号的采集
    2.4 脑电信号的预处理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运动脑电信号的脑功能网络影响
    3.1 脑功能网络概述
    3.2 脑功能网络的构建
        3.2.1 节点的选取
        3.2.2 关联特性分析
        3.2.3 阈值的选取
    3.3 脑功能网络的测度
    3.4 脑功能网络影响结果分析
        3.4.1 关联特性分析结果
        3.4.2 脑功能连接与网络拓扑结构分析
        3.4.3 脑功能网络全局属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运动脑电信号识别结果的影响
    4.1 脑功能网络特征的选择
    4.2 基于ELM的脑电信号识别方法
    4.3 运动想象脑电信号识别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2)5-取代-1-氮杂蒽醌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新化合物机构及编号
第一章 前言
    1.1 引言
    1.2 大然醌类化合物的分类
        1.2.1 菲醌类
        1.2.2 苯醌类
        1.2.3 萘醌类
        1.2.4 蒽醌类
    1.3 蒽醌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
    1.4 蒽醌类化合物的生理活性研究进展
        1.4.1 抗肿瘤作用
        1.4.2 泻下作用
        1.4.3 抗氧化作用
        1.4.4 抗菌作用
        1.4.5 抗炎作用
        1.4.6 对中枢神经的作用
        1.4.7 其他作用
    1.5 蒽醌类合成研究进展
        1.5.1 以蒽醌母核为前体引入取代基
        1.5.2 利用傅-克反应合成蒽醌类似物
        1.5.3 与金属离子配位
        1.5.4 新型合成方法
    1.6 本论文工作的内容
        1.6.1 工作内容
        1.6.2 选题依据
        1.6.3 木论文工作的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第二章 5-取代-1-氮杂蒽醌衍生物的合成
    2.1 新药的发现和设计
        2.1.1 天然产物与合成药物
        2.1.2 寻找和发现新的化合物
        2.1.3 先导化合物的结构修饰
    2.2 设计思想和改造策略
    2.3 1-氮杂葱醌类衍生物的合成
    2.4 结果与讨论
    2.5 实验部分
        2.5.1 仪器与试剂
        2.5.2 实验步骤
    参考文献
第三章 1-氮杂葱醌类衍生物抗炎活性的研究
    3.1 引言
    3.2 环氧酶(COX)与抗炎药
    3.3 细胞因子与炎症
    3.4 仪器与试剂
    3.5 溶液的配制
    3.6 化合物对细胞活力的影响测试(MTT比色法)
    3.7 化合物抗炎活性的研究
        3.7.1 ELISA检测原理
        3.7.2 NO试剂盒操作步骤
        3.7.3 TNF-α、IL-1β、IL-6实验操作步骤
    3.8 蛋白免疫印迹实验
    3.9 结果与讨论
        3.9.1 化合物对RAW264.7细胞活力的影响
        3.9.2 化合物对RAW264.7细胞内NO积累量的影响
        3.9.3 化合物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抑制作用
        3.9.4 化合物对小鼠白介素1β (IL-β)的抑制作用结果
        3.9.5 化合物对小鼠白介素6(IL-6)的抑制作用结果
    3.10 化合物对iNOS蛋白表达量的影响结果
    参考文献
第四章 1-氮杂葱醌类衍生物抗AD活性的研究
    4.1 引言
    4.2 当前流行的三种假说
    4.3 胆碱酯酶与阿兹海默病
    4.4 β淀粉样蛋白是治疗AD的潜在靶点
    4.5 化合物抑制SH-SY5Y细胞分泌Aβ活性研究
        4.5.1 仪器与试剂
        4.5.2 溶液的配制
        4.5.3 MTT的测试
        4.5.4 化合物对Aβ_(1-42)蛋白表达影响的测试
    4.6 化合物对AChE和BuChE抑制作用研究
        4.6.1 实验原理
        4.6.2 仪器与试剂
        4.6.3 溶液的配制
        4.6.4 化合物对AChE和BuChE的抑制能力测试
    4.7 实验结果与讨论
        4.7.1 化合物对SH-SY5Y细胞活力的影响
        4.7.2 化合物抑制SH-SY5Y细胞分泌Aβ1-42活性测试结果
        4.7.3 化合物物对胆碱酯酶的抑制活性
    参考文献
第五章 1-氮杂蒽醌类衍生物抗菌活性的研究
    5.1 引言
    5.2 化合物抗菌活性的测试
        5.2.1 材料
        5.2.2 培养基的配制
        5.2.3 待测样品液的配制
        5.2.4 液体二倍稀释法测最小抑菌浓度(MIC)
    5.3 结果与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录一 部分化合物的谱图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昆虫乙酰胆碱受体β亚基毒理学特性研究与新外源表达平台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乙酰胆碱受体概述
    2 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的研究
        2.1 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的功能区域
        2.2 脊椎动物的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的研究
        2.3 无脊椎动物的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研究
        2.4 线虫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的研究
    3 昆虫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的研究
        3.1 美洲大蠊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的研究
        3.2 昆虫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亚基组成的研究
    4 昆虫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β亚基的研究进展
        4.1 昆虫乙酰胆碱受体亚基重要的区域对新烟碱类杀虫剂的影响
        4.2 昆虫乙酰胆碱受体氨基酸变化对新烟碱类杀虫剂的影响
    5 乙酰胆碱受体外源表达系统的研究进展
        5.1 早期乙酰胆碱受体外源表达研究
        5.2 乙酰胆碱受体的基因分子克隆
        5.3 体外细菌、酵母细胞中表达重组乙酰胆碱受体
        5.4 模式生物中表达重组乙酰胆碱受体
        5.5 细胞系中表达重组乙酰胆碱受体
        5.6 非洲爪蟾卵母细胞中表达重组乙酰胆碱受体
    6 新外源表达系统的研究
    7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昆虫乙酰胆碱受体β亚基D、E、F环上氨基酸对新烟碱类杀虫剂选择性影响
    摘要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质粒和突变
        1.3 体外转录
        1.4 卵母细胞准备以及电生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昆虫特异性环loopD对新烟碱类杀虫剂选择性的影响
        2.2 昆虫特异性环loopE对新烟碱类杀虫剂选择性的影响
        2.3 昆虫特异性环loopF对新烟碱类杀虫剂选择性的影响
        2.4 昆虫特异性环loopD、E、F对新烟碱类杀虫剂选择性的影响
    3 讨论
第三章 褐飞虱乙酰胆碱受体β1亚基的克隆和A-to-I RNA编辑位点的发现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虫源
        1.2 主要试剂
        1.3 总RNA提取及cDNA模板合成
        1.4 PCR引物设计
        1.5 褐飞虱乙酰胆碱受体β1亚基基因的克隆
    2 结果与分析
        2.1 褐飞虱乙酰胆碱受体β1亚基的克隆和测序
        2.2 褐飞虱乙酰胆碱受体β1亚基的同源性分析
        2.3 褐飞虱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β1亚基内含子的鉴定
        2.4 褐飞虱乙酰胆碱受体β1亚基A-to-I RNA编辑
    3 讨论
第四章 A-to-I RNA编辑在褐飞虱中对新烟碱类杀虫剂敏感性的作用
    摘要
    1 材料和方法
        1.1 表达质粒载体构建
        1.2 爪蟾卵母细胞表达和电生理记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五章 中华大蟾蜍生物学特性研究
    摘要
    1 中华大蟾蜍外部形态与解剖结构观察
        1.1 外部形态观察
        1.2 内部解剖结构观察
    2 中华大蟾蜍的室内饲养及卵母细胞获得
        2.1 供试动物
        2.2 供试仪器
        2.3 中华大蟾蜍室内饲养方法
        2.4 中华大蟾蜍生殖的影响因素
        2.5 中华大蟾蜍获得成熟卵母细胞的方法
        2.6 中华大蟾蜍卵母细胞形态的观察
    3 讨论
第六章 中华大蟾蜍卵母细胞内源性离子通道的表达研究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器材
        1.3 实验药品
        1.4 卵母细胞的收集过程
        1.5 电生理记录
    2 结果与分析
        2.1 卵母细胞对外加ACh引起的膜反应
        2.2 卵母细胞对外加GABA引起的膜反应
        2.3 卵母细胞对外加Gly引起的膜反应
        2.4 除去滤泡膜的卵母细胞对ACh、GABA、和Gly的反应
    3 讨论
第七章 中华大蟾蜍卵母细胞表达外源通道的研究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器材
        1.3 实验药剂
        1.4 mRNA的提取
        1.5 mRNA的显微注射
        1.6 电生理记录
    2 结果与分析
        2.1 注射美洲大蠊神经索mRNA卵母细胞的表达
        2.2 注射秀丽隐杆线虫mRNA卵母细胞的表达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Ⅰ 昆虫nAChR β亚基的GeneBank登录号
附录Ⅱ 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棉蚜对吡虫啉抗性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棉蚜抗药性研究现状
        1.1.1 棉蚜对各类常规杀虫剂的抗性研究
        1.1.2 棉蚜对吡虫啉等新烟碱类杀虫剂的抗性研究报道
        1.1.3 棉蚜对杀虫剂的交互抗性及抗性稳定性
        1.1.4 影响棉蚜抗药性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1.1.4.1 寄主植物的影响
        1.1.4.2 繁殖力强
        1.1.4.3 扩散与迁飞
        1.1.4.4 用药阈值
    1.2 棉蚜对杀虫剂产生抗性的机制
        1.2.1 行为抗性
        1.2.2 表皮穿透速率降低
        1.2.3 代谢抗性
        1.2.3.1 酯酶
        1.2.3.2 多功能氧化酶
        1.2.3.3 谷胱甘肽-S-转移酶
        1.2.4 靶标抗性
        1.2.4.1 乙酰胆碱酯酶
        1.2.4.2 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
        1.2.4.3 击倒抗性
    1.3 吡虫啉研究概况
        1.3.1 吡虫啉等新烟碱类杀虫剂的发现与研究概况
        1.3.2 吡虫啉的安全性评价及其对天敌生物的安全性
        1.3.3 吡虫啉等新烟碱类杀虫剂的作用机理
        1.3.3.1 电生理与配体结合验证试验
        1.3.3.2 新烟碱类的分子特点及在选择性上的作用
        1.3.3.3 碱性氨基酸残基的作用
        1.3.3.4 C环上YXCC模序的作用
        1.3.4 昆虫对吡虫啉等新烟碱类杀虫剂的抗性发生概况
    1.4 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研究进展
        1.4.1 乙酰胆碱受体的结构与功能
        1.4.1.1 脊椎动物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的研究
        1.4.1.2 昆虫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的研究
        1.4.2 乙酰胆碱受体的配体及激动剂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试剂、药剂和主要仪器
        2.1.1 主要化学试剂
        2.1.2 主要分子试剂
        2.1.3 供试药剂
        2.1.4 主要仪器
    2.2 供试昆虫
    2.3 毒力测定方法
    2.4 抗吡虫啉棉蚜对其它药剂的交互抗性
    2.5 酶抑制剂对药剂的增效作用测定
    2.6 药剂对不同棉蚜品系适合度的影响
        2.6.1 不同品系棉蚜蜜露分泌的差异
        2.6.2 不同品系棉蚜体重的差异
        2.6.3 实验品系生命表的构建
    2.7 生化测定方法
        2.7.1 羧酸酯酶活性测定
        2.7.1.1 试剂配制
        2.7.1.2 标准曲线制备
        2.7.1.3 酶源制备
        2.7.1.4 羧酸酯酶比活力测定
        2.7.2 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测定
        2.7.2.1 试剂配制
        2.7.2.2 标准曲线制备
        2.7.2.3 酶液制备
        2.7.2.4 乙酰胆碱酯酶比活力测定
        2.7.2.5 结果与计算
        2.7.3 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测定
        2.7.3.1 试剂的配制
        2.7.3.2 酶源的制备
        2.7.3.3 谷胱甘肽-S-转移酶比活力测定
        2.7.4 酶源蛋白含量测定
        2.7.4.1 试剂配制
        2.7.4.2 标准曲线的制备
        2.7.4.3 酶源制备
        2.7.4.4 酶源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2.8 分子实验方法
        2.8.1 总RNA提取
        2.8.2 RNA纯度及浓度检测
        2.8.3 RT—PCR
        2.8.4 引物设计
        2.8.5 PCR
        2.8.6 PCR产物的纯化、克隆及测序
        2.8.6.1 PCR产物的纯化
        2.8.6.2 载体连接
        2.8.6.3 转化反应和扩大培养
        2.8.6.4 测序
        2.8.7 荧光定量PCR
    2.9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抗性发展趋势
    3.2 抗吡虫啉棉蚜对11种药剂的交互抗性
    3.3 不同棉蚜品系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
        3.3.1 不同棉蚜品系的蜜露分泌差异
        3.3.2 不同棉蚜品系的体重差异
    3.4 增效剂对毗虫啉的增效作用
    3.5 生化测定结果
        3.5.1 蛋白质含量标准曲线
        3.5.2 不同棉蚜品系羧酸酯酶的比活力
        3.5.2.1 羧酸酯酶标准曲线
        3.5.2.2 羧酸酯酶比活力
        3.5.2.3 不同棉蚜品系羧酸酯酶的Km值及Vmax
        3.5.3 不同棉蚜品系乙酰胆碱酯酶的比活力
        3.5.3.1 乙酰胆碱酯酶标准曲线
        3.5.3.2 乙酰胆碱酯酶比活力
        3.5.4 不同棉蚜品系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比活力
    3.6 羧酸酯酶及P450单加氧酶基因研究结果
        3.6.1 不同品系羧酸酯酶cDNA蛋白编码区基因序列比较分析
        3.6.2 不同品系P450单加氧酶cDNA蛋白编码区基因序列比较分析
        3.6.3 P450 CYP6基因分子树的构建和系统发育分析
        3.6.4 羧酸酯酶与P450单加氧酶基因表达量结果与分析
        3.6.4.1 总RNA质量及浓度
        3.6.4.2 荧光定量PCR的特异性和重复性
        3.6.4.3 羧酸酯酶与P450单加氧酶基因表达量结果与分析
    3.7 棉蚜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各亚基基因比较分析
4 讨论
    4.1 棉蚜对吡虫啉的抗性发展
    4.2 抗吡虫啉棉蚜品系对部分常用药剂的交互抗性
    4.3 抗吡虫啉棉蚜品系的生物适合度
    4.4 棉蚜对吡虫啉产生抗性的生化机理分析
    4.5 棉蚜对吡虫啉产生抗性的分子机理分析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5)基于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生物传感器及其在胆碱酯酶抑制剂检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胆碱酯酶
        1.1.1 胆碱酯酶的涵义
        1.1.2 胆碱酯酶的结构
        1.1.3 胆碱酯酶催化原理
    1.2 胆碱酯酶抑制剂
        1.2.1 有机磷类化合物
        1.2.2 氨基甲酸酯类化合物
        1.2.3 季铵盐类化合物
    1.3 胆碱酯酶抑制剂的检测
        1.3.1 化学方法
        1.3.2 分光光度法
        1.3.3 色谱法
        1.3.4 电化学方法
    1.4 论文的选题思想及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石墨烯-普鲁士蓝纳米复合粒子的乙酰胆酯酶传感器及其在有机磷农药暴露情况中的诊断应用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和药品
        2.2.2 石墨烯氧化物的合成
        2.2.3 石墨烯和普鲁士蓝纳米复合粒子的合成
        2.2.4 材料的表征
        2.2.5 生物传感器的制备
        2.2.6 电化学检测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检测原理
        2.3.2 石墨烯-普鲁士蓝纳米复合材料表征
        2.3.3 PBNCs/rGO纳米复合材料修饰的酶电极电化学行为
        2.3.4 有机磷农药的分析检测
        2.3.5 AChE/PBNCs/rGO/SPE测量的重复性、精确性和稳定性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利用石墨烯-金纳米粒子修饰的乙酰胆碱酯酶生物传感器探究农药对其抑制、复活和老化的过程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
        3.2.2 石墨烯氧化物(GO)的合成
        3.2.3 还原态石墨烯的合成
        3.2.4 金纳米粒子的合成
        3.2.5 石墨烯-金纳米复合物的合成
        3.2.6 乙酰胆碱酯酶传感器的制备
        3.2.7 材料的表征
        3.2.8 电化学测量
    3.3 结果与讨论
        3.3.1 GN-AuNPs纳米复合粒子的Zeta电势
        3.3.2 GN-AuNPs纳米复合粒子的表征
        3.3.3 生物传感器的电化学行为
        3.3.4 农药分子在抑制、复活和老化过程中的影响
    3.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石墨烯-铂纳米复合材料修饰的胆碱酯酶生物传感器用于检测药物活性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
        4.2.2 石墨稀氧化物(GO)的合成
        4.2.3 还原态石墨烯的合成
        4.2.4 铂纳米粒子的合成
        4.2.5 石墨烯-铂纳米复合物的合成
        4.2.6 乙酰胆碱酯酶传感器的制备
        4.2.7 材料的表征
        4.2.8 电化学测量
    4.3 结果与讨论
        4.3.1 GN-PtNPs纳米复合粒子的表征
        4.3.2 生物传感器的电化学行为
    4.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家蝇乙酰胆碱酯酶基因的重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农药残留及其危害
    1.2 农药残留检测技术
        1.2.1 色谱法
        1.2.2 快速检测技术
    1.3 酶抑制法快速检测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的研究现状
        1.3.1 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及其危害
        1.3.2 乙酰胆碱酯酶
        1.3.3 酶抑制法检测的原理
        1.3.4 酶抑制法在农药残留检测中的应用
    1.4 乙酰胆碱酯酶基因外源表达系统的研究
        1.4.1 大肠杆菌表达系统
        1.4.2 杆状病毒表达系统
        1.4.3 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系统
        1.4.4 毕赤酵母表达系统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主要研究内容
    1.7 技术路线
        1.7.1 原核表达技术路线
        1.7.2 真核表达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菌株与表达载体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1.4 相关溶液
        2.1.5 主要培养基
    2.2 实验方法
        2.2.1 RNA提取及cDNA合成
        2.2.2 家蝇乙酰胆碱酯酶基因的原核表达
        2.2.3 家蝇乙酰胆碱酯酶基因的原核表达
3 结果与讨论
    3.1 RNA的提取及cDNA合成
    3.2 家蝇乙酰胆碱酯酶基因的原核表达
        3.2.1 原核表达结果
        3.2.2 原核表达讨论
    3.3 家蝇乙酰胆碱酯酶基因的真核表达
        3.3.1 真核表达结果
        3.3.2 真核表达讨论
4 结论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 致谢

(7)抗吡虫啉棉蚜对新烟碱类药剂的交互抗性及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棉蚜的抗药性研究
        1.1.1 棉蚜对各类杀虫剂的抗性研究
        1.1.2 棉蚜抗药性机制研究
        1.1.3 棉蚜抗性治理
    1.2 新烟碱类药剂研究概况
        1.2.1 昆虫对新烟碱类药剂的抗性发展现状
        1.2.2 昆虫对新烟碱类药剂的交互抗性研究现状
        1.2.3 昆虫对新烟碱类药剂的抗性及交互抗性机理研究进展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药剂、试剂和主要仪器
        2.1.1 供试药剂
        2.1.2 生化测定主要化学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2 供试昆虫及饲养
    2.3 棉蚜对吡虫啉的抗性发展
        2.3.1 棉蚜抗性种群的选育
        2.3.2 抗吡虫啉棉蚜对吡虫啉的抗性稳定性测定
        2.3.3 棉蚜对吡虫啉抗性的再筛选
    2.4 毒力测定方法
        2.4.1 浸渍法
        2.4.2 毛细管点滴法
    2.5 抗吡虫啉棉蚜对其他新烟碱类药剂的交互抗性
    2.6 酶抑制剂对药剂的增效作用测定
    2.7 生化测定方法
        2.7.1 试虫准备
        2.7.2 羧酸酯酶活性的测定
        2.7.3 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测定
        2.7.4 谷胱甘肽-S-转移酶测定
        2.7.5 酶源蛋白质含量测定
    2.8 新烟碱类药剂亚致死剂量对抗性棉蚜的适合度影响
        2.8.1 新烟碱类药剂对抗性棉蚜体重的影响
        2.8.2 新烟碱类药剂对抗性棉蚜蜜露分泌的影响
        2.8.3 新烟碱类药剂对抗性棉蚜F0 产蚜量及寿命的影响
3.结果与分析
    3.1 抗性发展趋势
        3.1.1 点滴法测定棉蚜对吡虫啉的抗性发展
        3.1.2 浸渍法测定棉蚜对吡虫啉的抗性发展
        3.1.3 点滴法与浸渍法的趋势图比较
        3.1.4 抗吡虫啉棉蚜对吡虫啉的抗性稳定性测定
        3.1.5 抗吡虫啉棉蚜对吡虫啉的抗性再筛选
    3.2 抗吡虫啉棉蚜对其余新烟碱类药剂的交互抗性测定
    3.3 呋虫胺和烯啶虫胺对三个棉蚜种群的生化测定结果
        3.3.1 蛋白质含量标准曲线
        3.3.2 呋虫胺和烯啶虫胺处理后不同棉蚜种群的羧酸酯酶比活力
        3.3.3 呋虫胺和烯啶虫胺处理后不同棉蚜种群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比活力
        3.3.4 呋虫胺和烯啶虫胺处理后不同棉蚜种群的乙酰胆碱酯酶比活力
        3.3.5 三种酶抑制剂对呋虫胺和烯啶虫胺的增效作用
    3.4 新烟碱类药剂亚致死剂量对抗性棉蚜的适合度研究
        3.4.1 新烟碱类药剂对抗性棉蚜体重的影响
        3.4.2 新烟碱类药剂对抗性棉蚜蜜露分泌的影响
        3.4.3 新烟碱类药剂对F0 代抗性棉蚜寿命的影响
        3.4.4 新烟碱类药剂对F0 代抗性棉蚜产蚜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棉蚜对吡虫啉的抗性发展
    4.2 抗吡虫啉棉蚜对新烟碱类药剂的交互抗性与结构的关系
    4.3 新烟碱类药剂的生化机理研究
    4.4 新烟碱类药剂亚致死剂量对棉蚜适合度的影响
5.结论
6.参考文献
7.致谢
8.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硕士学位论文内容简介及自评

(8)海参肠乙酰胆碱酯酶的提取、纯化及其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海参
        1.1.1 海参概述
        1.1.2 海参的种类和分布
        1.1.3 海参的营养与功效
        1.1.4 海参的自溶
        1.1.5 海参内源酶的研究进展
    1.2 乙酰胆碱酯酶(AChE)概述
        1.2.1 AChE的结构特点
        1.2.2 AChE的反应特点及机理
        1.2.3 AChE的分子存在形式
        1.2.4 AChE的功能及应用
    1.3 AChE分离纯化的研究进展
        1.3.1 AChE的来源
        1.3.2 AChE的分离纯化方法
        1.3.3 昆虫来源AChE的分离纯化
        1.3.4 植物来源AChE的分离纯化
        1.3.5 动物来源AChE的分离纯化
    1.4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海参乙酰胆碱酯酶粗酶的特性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
        2.2.2 主要实验仪器
        2.2.3 主要实验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海参AChE粗酶的提取
        2.3.2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2.3.2.1 考马斯亮蓝G-250染色法测蛋白质含量
        2.3.2.2 Lowry法测定蛋白质含量
        2.3.3 AChE活性的测定
        2.3.4 AChE粗酶的特性分析
        2.3.4.1 最适反应pH的确定
        2.3.4.2 最适反应温度的确定
        2.3.4.3 pH稳定性的确定
        2.3.4.4 酶热稳定性的确定
        2.3.4.5 底物浓度对酶的影响
        2.3.4.6 底物特异性的研究
        2.3.4.7 金属离子对酶的影响
        2.3.4.8 抑制剂对酶的影响
        2.3.5 AChE在海参肠自溶中的作用分析
        2.3.5.1 AChE在海参肠自溶前后的变化
        2.3.5.2 AChE抑制剂对海参自溶的影响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海参AChE粗酶性质的研究
        2.4.1.1 海参AChE粗酶的最适反应pH
        2.4.1.2 海参AChE粗酶的最适反应温度
        2.4.1.3 海参AChE粗酶的pH稳定性
        2.4.1.4 海参AChE粗酶的热稳定性
        2.4.1.5 底物浓度对海参AChE粗酶的影响
        2.4.1.6 海参AChE粗酶的底物特异性
        2.4.1.7 金属离子对海参AChE粗酶的影响
        2.4.1.8 抑制剂对海参AChE粗酶的影响
        2.4.2 AChE在海参自溶过程中的作用
        2.4.2.1 AChE在海参肠自溶前后的变化
        2.4.2.2 AChE抑制剂对海参肠自溶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海参肠乙酰胆碱酯酶的纯化及其特性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
        3.2.2 主要实验仪器
        3.2.3 主要实验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海参肠AChE粗酶的提取
        3.3.2 考马斯亮蓝G-250染色法测蛋白质含量
        3.3.3 AChE活性的测定
        3.3.4 海参肠AChE的分离纯化
        3.3.4.1 DEAE-52阴离子交换层析
        3.3.4.2 Sepharose CL-6B凝胶层析
        3.3.5 SDS-PAGE电泳
        3.3.6 海参肠AChE酶学特性研究
        3.3.6.1 最适反应pH的确定
        3.3.6.2 最适反应温度的确定
        3.3.6.3 pH稳定性的确定
        3.3.6.4 酶热稳定性的确定
        3.3.6.5 底物特异性及反应动力学的研究
        3.3.6.6 抑制剂对酶活力的影响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海参肠AChE的分离纯化
        3.4.1.1 DEAE-52阴离子交换层析
        3.4.1.2 Sepharose CL-6B凝胶层析
        3.4.2 海参肠AChE的纯化结果分析
        3.4.2.1 纯化倍数及得率
        3.4.2.2 SDS-PAGE对分子量的测定
        3.4.3 海参肠AChE的酶学特性
        3.4.3.1 酶的最适pH
        3.4.3.2 酶的最适反应温度
        3.4.3.3 酶的pH稳定性
        3.4.3.4 酶的热稳定性
        3.4.3.5 底物特异性的研究
        3.4.3.6 抑制剂对酶活力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海参肠乙酰胆碱酯酶亲和层析洗脱条件的优化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
        4.2.2 主要实验仪器
        4.2.3 主要实验试剂
    4.3 实验方法
        4.3.1 海参肠粗酶的提取
        4.3.2 AChE活性的测定
        4.3.3 DEAE-52阴离子交换层析
        4.3.4 亲和层析
        4.3.4.1 CEA亲和柱的制备
        4.3.4.2 亲和层析洗脱条件优化
        4.3.5 电泳分析
        4.3.5.1 SDS-PAGE电泳
        4.3.5.2 Native-PAGE电泳
        4.3.5.3 活性染色
    4.4 结果与讨论
        4.4.1 亲和层析洗脱条件优化
        4.4.1.1 离子强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4.4.1.2 洗脱液的选择对分离效果的影响
        4.4.1.3 样品纯度对分离效果的影响
        4.4.2 电泳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9)具有杀虫活性的1,5-二取代-1,3,5-六氢三嗪-2-N-硝基亚胺衍生物的合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课题的提出
    1.1 新烟碱类杀虫剂的研究进展
        1.1.1 新烟碱类杀虫剂发展历程
        1.1.2 新烟碱类杀虫剂的结构特征
        1.1.3 新烟碱类杀虫剂的作用机理
        1.1.4 新烟碱类杀虫剂的抗性
        1.1.5 新颖结构的新烟碱类杀虫剂创制进展
    1.2 三嗪类衍生物的研究进展
        1.2.1 六氢三嗪衍生物的研究进展
        1.2.2 二氢或四氢三嗪衍生物的研究进展
    1.3 氨基酸类化合物的杀虫活性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
        1.4.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设计思路
        1.4.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 1-噻唑甲基-5-烃基-1,3,5-六氢三嗪-2-N-硝基亚胺衍生物的合成和晶体结构
    2.1 目标化合物(Ⅰ)的合成路线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和试剂
        2.2.2 中间体及(2)、(3)目标化合物Ⅰa~Ⅰm的合成
        2.2.3 目标化合物(Ⅰi)和化合物2-1单晶培养及晶体结构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化合物Ⅰa~Ⅰm的物理性质及结构表征
        2.3.2 目标化合物(Ⅰ)的合成条件及反应机理初步探导
        2.3.3 目标化合物Ⅰa~Ⅰm的波谱性质分析
        2.3.4 化合物(Ⅰi)与化合物2-1的单晶结构分析
第三章 1-噻唑(吡啶)甲基-5-乙氧羰基烃基-1,3,5-六氢三嗪-2-N-硝基亚胺的合成和晶体结构
    3.1 目标化合物(Ⅱ)生物的合成路线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和试剂
        3.2.2 中间体(5)和(6)及目标化合物(Ⅱa~Ⅱx)的合成
        3.2.3 目标化合物Ⅱa、Ⅱp的单晶培养及晶体结构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中间体6a~61、目标化合物Ⅱa~Ⅱx的物理性质及结构表征
        3.3.2 目标化合物Ⅱa~Ⅱx的合成
        3.3.3 目标化合物Ⅱa~Ⅱx的波谱性质分析
        3.3.4 目标化合物(Ⅱa)与(Ⅱp)晶体结构分析
第四章 目标化合物的生物活性测试
    4.1 杀虫初活性定方法
    4.2 杀虫活性测试结果与讨论
        4.2.1 目标化合物Ⅰa~Ⅰm杀虫测试结果
        4.2.2 目标化合物Ⅰa~Ⅰm杀虫活性的初步分析
        4.2.3 目标化合物Ⅱa~Ⅱx杀虫测试结果
    4.3 目标化合物与昆虫乙酰胆碱受体(nAChRs)分子对接模拟研究
        4.3.1 目标化合物与昆虫乙酰胆碱受体(nAChRs)分子对接模拟研究
        4.3.2 化合物(Ⅰ)和(Ⅱ) 两个配体分子模型的建立
        4.3.3 化合物(Ⅰ)和(Ⅱ)与昆虫乙酰胆碱受体(nAChRs)分子对接模拟结果与讨论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作者简介
代表性学术论文
参研主要项目

(10)氯离子通道CLC-2及CLIC4在糖尿病脑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主要英文缩写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糖尿病与糖尿病脑损伤
        1.1.1 糖尿病概述
        1.1.2 糖尿病脑损伤的发病机制
    1.2 水通道蛋白与脑损伤
        1.2.1 AQP4 的分子结构与生化特性
        1.2.2 AQP4 在脑中的分布及其生理功能
        1.2.3 AQP4 与脑水肿
    1.3 BCL-2 家族蛋白与细胞凋亡
        1.3.1 Bcl-2 家族蛋白的一般特征
        1.3.2 Bcl-2 和Bax 的分布及其功能
        1.3.3 Bcl-2 和Bax 调节凋亡的机制
        1.3.4 Bcl-2 和Bax 与神经细胞凋亡
    1.4 CLC 氯通道
        1.4.1 电压门控氯离子通道(CLC)
        1.4.2 CLC-2 的分子结构
        1.4.3 CLC-2 的功能与神经细胞损伤
    1.5 细胞内氯离子通道(CLIC)
        1.5.1 细胞内氯离子通道(CLIC)的分类与组织分布
        1.5.2 细胞内氯离子通道(CLIC)的生理功能
        1.5.3 CLIC4 的分子结构
        1.5.4 CLIC4 与神经细胞损伤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实验动物分组
        2.1.3 主要药品与来源
        2.1.4 主要仪器与来源
        2.1.5 主要溶液与配置
    2.2 实验方法
        2.2.1 动物模型的制备
        2.2.2 大脑皮质病理学检查
        2.2.3 RT-PCR 检测AQP4 mRNA 表达
        2.2.4 Western blotting 检测Bax、Bcl-2、CLC-2、CLIC4 蛋白的表达
    2.3 统计学处理
第3章 结果
    3.1 各组大鼠血糖在实验过程中的变化
    3.2 各组大鼠体重在实验前后的变化
    3.3 糖尿病大鼠脑皮质病理学检测
    3.4 糖尿病大鼠脑皮质中AQP4 MRNA 水平的表达
    3.5 糖尿病大鼠脑皮质中BAX、BCL-2 蛋白的表达
    3.6 糖尿病大鼠脑皮质中CLC-2 蛋白的表达
    3.7 糖尿病大鼠脑皮质中CLIC4 蛋白的表达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四、中国电鳐胆碱受体的分离及其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 [1]经颅电刺激对运动脑电信号特征影响的研究[D]. 孟献龙.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20(01)
  • [2]5-取代-1-氮杂蒽醌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 王娟. 广西师范大学, 2016(05)
  • [3]昆虫乙酰胆碱受体β亚基毒理学特性研究与新外源表达平台的建立[D]. 姚香梅. 南京农业大学, 2012(12)
  • [4]棉蚜对吡虫啉抗性机理的研究[D]. 石绪根. 山东农业大学, 2012(07)
  • [5]基于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生物传感器及其在胆碱酯酶抑制剂检测中的应用[D]. 张琳. 华中师范大学, 2012(10)
  • [6]家蝇乙酰胆碱酯酶基因的重组表达[D]. 王栋. 天津科技大学, 2012(07)
  • [7]抗吡虫啉棉蚜对新烟碱类药剂的交互抗性及机理的研究[D]. 史晓斌. 山东农业大学, 2011(08)
  • [8]海参肠乙酰胆碱酯酶的提取、纯化及其特性研究[D]. 杜英. 大连工业大学, 2011(08)
  • [9]具有杀虫活性的1,5-二取代-1,3,5-六氢三嗪-2-N-硝基亚胺衍生物的合成[D]. 祝俊. 上海师范大学, 2010(08)
  • [10]氯离子通道CLC-2及CLIC4在糖尿病脑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王伟伟. 吉林大学, 2010(09)

标签:;  ;  ;  ;  ;  

中国电射线胆碱受体的分离与表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