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阳还五汤治疗不孕症63例

补阳还五汤治疗不孕症63例

一、补阳还五汤为主治疗不孕症63例(论文文献综述)

区绮琪(Ellena Yee Kee Au)[1](2021)在《基于文献的新安与其他主要流派医家临床诊治经验比较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文献研究,梳理新安医学的代表性医家、着述、学说及其核心学术特色;结合代表性医家临证医案,比较新安医学学术思想、临证经验与其他主要中医学术流派间的异同和关系,进一步明确新安医学的学术成就、历史贡献和当代影响。方法以传统文献学方法为主,结合数理统计学方法开展研究工作。1.选择研究的主要流派:统计各流派的宫廷御医人数与内科主要医着的医家人数为切入点。统计结果提供中医主要地域流派的参考。2.选择研究的临床病种:利用新安医学的特色学科(妇科、儿科及内科)并从每个学科选择两个病种。3.选择流派医家代表及医案:从第一届国医大师名单中根据所需要探讨的地域选择流派代表医家。国医大师代表当今的最高中医水平。再从国医大师的专辑中根据所需要探讨的病种选择医案。为保证每一病种有相关新安医家的医案作对比,所以需要再填补两名新安医家。选择条件:选择的新安医家有相关医案的文献、有一定的专业认可度。4.对选定相关学科及病种,搜集从宋元明清至近代主要医家对病因病机、诊断、遣方用药特点的相关学说或观点,以充实对其后11位医家的23个医案文献研究结果。文献的搜集分两方面,CNKI网下载相关被引次数较高的文献及购买相关医着。5.对选定的23个医案分类整理及纵横联系对比:表格化处理后、分类归纳8位流派医家的医案治验跟新安医家现代医家作同病种的横向对比,并以宋元明清的医家在相关病种上的治则治法或学说纵向对比。6.综合汇总所有研究结果,深入挖掘新安医学有别于其他流派的学术特色和临床价值。结果1.新安医学学术贡献新安医学的主要贡献在以下几方面:一、新安医家学说众多,尤其是“营卫一气”、“卫气营血辨证”、“养阴清肺”、“外损致虚”、“养胃阴”、“虚损理脾阴”等学说,至今仍具有重要价值。新安医家的《古今医统大全》、《医宗金鉴》、《医述》被列为十大医学全书。二、临床上,中医的四诊,尤其是脉诊、望诊,新安医家有丰富医案专着,遣方用药平正轻灵、稳准狠猛。三、新安医家徐春甫创立的中国第一个民间医会“一体堂宅仁医会”促进医学进步。这都说明从宋代至今,新安医学对中医学术、临床以及医学发展都有很全面以及巨大贡献,至今方兴未艾。2.与其他主要流派比较与浙派、吴门及孟河医派、燕京医派的宫廷医学、旴江医学、齐鲁医派、岭南医学、川派中医及海派中医相比,在基础理论、病因病机、诊断、治则治法等方面,新安医学均存在有别于其他流派的学术主张及临床特色。新安医家的错简重订说引起的学术争鸣、反思是空前的。临床上,新安固本培元派对附子的应用范围比川派更广。医学普及启蒙方面新安医学比吴门及钱塘显着,新安御医徐春甫、吴谦所撰医着充分体现了“修医书以正医学”的目的。医着方面,《内经》研究方面,新安较吴中、钱塘量多质高;吴中与新安各科齐全,钱塘则重临床理论,而且没有外科、针灸内容。3.新安医学代表性医家与其他主要流派代表性医家临床治验对比分析:新安医家王乐匋提倡并体现在他的治验上的为学特点,“求实”、“学博”、“探幽”及“返约”。李济仁国医大师用药虽少,但疗效显着,充分体现了新安医学辨证精准,药少力宏的特色。孟河医家裘沛然国医大师认为如果“学而不精”、“学而不广”及“学而不化”,就很难像“前辈用药圆机活法”,孟河医家朱良春国医大师“善于挖掘民间验方”,创新虫类药应用。燕京医家路志正国医大师临证主张“用药兼顾,勿持一端”;“圆机活法,轻灵活泼”。齐鲁医家国医大师张灿玾的治验中反映他对《医宗金鉴》的重视。能影响国医大师的新安医学着作《医宗金鉴》的确对后世医家的影响巨大。岭南医家邓铁涛国医大师在众多治验中显示对黄芪的重用,并以河北金元医家李东垣及清代王清任为宗。八桂医家班秀文国医大师与浙派何任国医大师都是妇科专家。班老治妇科病的治则是“治血不忘气,调气须及血”,而何任国医大师推崇清代《傅青主女科》及宋太医陈沂,重视调经。主要结论新安医学医家众多,医着宏丰,传承有序,学术交流活跃,学术特色鲜明。新安医学融汇中医各流派医学精华及创建新的医学理论,确属中医流派中的“首富”。新安医家与其他流派的传承虽然不同,学术思想以及临床治法已经是相互借鉴,但从本研究的范围也突出新安医家与其他主要流派的部分异同:一是岭南医家邓铁涛国医大师的用药风格跟新安医家王乐匋重视脾,但两位医家的学术思想有所不同,邓老在他的治验中经常重用黄芪。新安王老坚持不能独守一法,体现新安医家用药灵巧的特点;二是八桂医家斑秀文国医大师的妇科治则,“治血不忘气,调气须及血”,融合了新安医家汪机的营卫一气学说及吴楚治血补气的理论观点;三是孟河医家朱良春国医大师的治疗风格,单刀直入,药少力专,燕京医家路志正国医大师强调用药“勿持一端”同新安医家“平正轻简”的用药特点对比明显。

张茜[2](2018)在《基于属性偏序结构图数据挖掘方法对李可急危重症疑难病医案的知识发现》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研究是近年来中医学界关注的热点,研究名老中医经验的继承方法,对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临证经验是名老中医经验的核心内容,医案是临证经验的主要载体,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李可老中医的医案集《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探索名老中医医案的数据挖掘与分析的新思路。中医名家医案和理法方药以其思维复杂与网状结构概念着称,而现有的大多数数据挖掘技术方法以运用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等为主,此类分析难以深入研究医案中理法方药的相互关系和运用特色,难以满足对中医医案分析研究的需要,医案中尚有许多隐性信息难以被提取发现。鉴于此,本课题运用燕山大学洪文学教授与他的研究团队一同开发的属性偏序结构图进行数据整理、挖掘和分析。属性偏序结构图善于发现数据之间的共性和个性,可对数据特点做出更加直观的挖掘发现,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当前中医药领域数据挖掘方法的缺陷,为推动名老中医经验传承提供助力。李可老中医是当代中医临床大家,一生从事中医临床探索50余年,诊治10余万患者,在丰富的临床实践中形成自己独特的学术观点和治疗方法。他一生的代表作是《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该书是一本医案专集,收录了李可老治疗内科、外科、妇科、儿科、肿瘤科、皮肤科、五官科等各科急危重症和疑难病的验案,部分医案后附有“兼探”“按语”等,对若干专题和理论做了阐述。李可老中医一生只有一本《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留世,其中治疗急危重症的经验非常宝贵,成为了中医救治危急重症的重要参考着作,也是中医后学研究和继承李可经验的第一手资料,要想学习和继承李可临床经验,就必须深入探索分析其医案。为使李可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得到深入理解和传承,本文拟利用基于属性偏序结构理论的知识发现新方法对《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中的医案进行数据挖掘,以期进一步了解李可老中医独特的学术思想和宝贵的临床治疗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对名老中医医案进行数据挖掘与分析的新思路。方法:梳理总结《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中的理法方药特点,筛选书中疗效显着、方药明确的病例,将患者基本信息、症状体征、舌脉、病名、证型、主方、方药、煎服方法以及附加疗法输入Excel表格,形成数据库。然后根据研究设计,将数据库总表格拆分为病、症、证、方、药、量、附加疗法、煎服法等属性之间相互对应的分表格,再使用偏序结构图生成工具将分表格生成属性偏序结构图,根据图中可视化信息研究对象普遍性与特异性之间的关系,挖掘李可医案中的症治规律,分析李可辨治用药的特点。成果:本研究分别从症状与证型对应关系角度分析了口干、脉数、舌红、少苔、烦躁、头晕六种症状体征;从疾病与方剂的对应关系、疾病与药物的对应关系、疾病与煎服方法的对应关系、疾病与附加疗法的对应关系角度分析了中风、肝病、外科病、妇科病、儿科病、肿瘤六类疾病;从证型与方剂对应关系、证型与药物对应关系角度分析了血瘀证、湿热证、肝郁气滞证、痰饮证、气逆证、肝肾阴虚证六种证型;从方剂与疾病对应关系、方剂与症状体征对应关系、方剂与证型对应关系角度分析了破格救心汤、丹参饮、张锡纯氏来复汤、温氏奔豚汤、引火汤、乌蛇荣皮汤六首方剂;从药物剂量与疾病对应关系、药物剂量与症状对应关系、药物剂量与证型对应关系角度分析了附子、半夏、黄芪、山萸肉、细辛、吴茱萸六种药物。总结出李可对口干、脉数、舌红、少苔、烦躁、头晕六种症状体征的辨证特点,对血瘀证、湿热证、肝郁气滞证、痰饮证、气逆证、肝肾阴虚证六种证型的治疗特点,对中风、肝病、外科病、妇科病、儿科病、肿瘤六类疾病的治疗特点,对破格救心汤、丹参饮、张锡纯氏来复汤、温氏奔豚汤、引火汤、乌蛇荣皮汤六首方剂的运用特点,以及对附子、半夏、黄芪、山萸肉、细辛、吴茱萸六种药物的使用特点。结论:李可老中医临证特色为:各科疾病巧辨证,李可老中医治疗的疾病范围广泛,临床辨证使用多种辨证方法,从而给出最合适准确的证型名称;大剂扶阳非常态,李可老中医虽以大剂量使用扶阳药物着称,但在其实际治疗中,并非动辄使用扶阳药物或方剂;最常使用姜枣草,李可医案中最具共性的药物是生姜、大枣、炙甘草,三者可起到健脾和胃、解毒增效的作用,可见李可在治疗各类疾病时都重视固护中焦脾胃;治疗方法多样化,李可在临床治疗中善于使用的药物种类和方剂种类都很广泛,除了汤药以外,李可还常运用丸剂、散剂、中成药以及针灸、刺血、熏洗等多种疗法配合治疗;热象须防虚与寒,李可在临床治疗中遇到舌红、脉数、烦躁等常见于实热证或阴虚证的症状体征时,往往谨慎辨证,医案中此类症状体征也常见于阳虚证、气虚证、亡阳证等;清热通腑亦大胆,李可不仅善于大剂量使用附子等扶阳药物,在治疗外科急腹症、疫毒痢、暴发型脑炎等疾病时,对金银花、生石膏、大黄、芒硝等清热、通腑药物也常常破格重用;阴虚火燔引火治,李可常以引火汤治疗肾阴虚火不归元,此处的火不归元须与格阳证、戴阳证之浮阳外越相区别,辨别重点在于是否龙雷之火上奔无制;重视祛瘀善活血,李可医案中最具共性、最常见的证型为血瘀证,李可在治疗疑难重症时注重祛瘀活血;善用虫药疗顽疾,李可医案中多使用全蝎、蜈蚣、穿山甲等虫类药,此类药物在治疗疑难重症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本研究在对李可医案进行数据挖掘的过程中,探索出一套属性偏序结构图数据挖掘方法在中医医案的应用方法,该方法能系统化梳理名老中医医案,并挖掘分析其中的病-症-证-治之间的相互对应规律,实现名老中医诊疗经验传承的精准化和系统化,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与广阔的应用前景。

刘呈祥[3](2018)在《现代医案缺血性中风病“脉证治”研究及齐向华教授辨治缺血性中风病经验总结》文中提出目的:现代医案部分:通过收集建国以来缺血性中风病现代医案,挖掘现代医家治疗缺血性中风病有关脉象、舌象、症状、证候及其处方用药等一些普遍性规律,分析“脉证治”之间的相关性,探讨脉诊在缺血性中风病临床诊疗中的应用价值。临床研究部分:挖掘齐向华教授辨治缺血性中风病的证治规律,以期为缺血性中风病中医诊疗与科研提供借鉴与参考。方法:现代医案部分:运用文献检索与数据挖掘方法,收集建国以来现代名中医治疗缺血性中风病医案,整理医案中脉象、舌象、症状、证型、证候要素及用药等信息,应用SPSS20.0进行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运用SPSS Modeler18.0的Apriori算法进行关联规则分析。临床研究部分:以齐向华教授临床诊治的缺血性中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其基本信息、证型及方药,运用以上统计方法,挖掘证治规律。结果:现代医案部分:1.基本信息:共纳入缺血性中风病医案656例,以急性期医案最多。医案中患者男女比例为2.13:1;平均年龄60.11±10.48岁,5070岁年龄段发病率最高;发病主要诱因为情志不遂;合并高血压病患者最多见。2.频数分析:(1)脉象描述方式以整体脉象为主,最常见单脉为弦脉;最常见相兼脉为弦滑脉;(2)舌象常见苔腻;(3)主症中半身不遂最常见,兼症多见头晕等,本病易导致烦躁易怒等情志问题;(4)总体证型以风痰阻络证最多;(5)本病病位在脑,与肝关系最密切;病性证素以痰证最多;(6)使用频数最高的前10味药物为:当归、川芎、石菖蒲、地龙、黄芪、红花、茯苓、赤芍、甘草、桃仁;药物分类以活血化瘀药最多,其次为平肝息风药、补虚药等;各分期均以活血化瘀药最常用。3.聚类分析及因子分析:症状聚为8类,表征疾病不同病机;中药聚为14类,提取19个公因子;“以症测证”、“以方测证”均具有一定规律,体现出中医“辨证论治”理论。4.关联规则分析:(1)中药配伍规律:置信度最高的药对为远志与石菖蒲;三味药团、四味药团、五味药团以补阳还五汤中7味药相互配伍为主。(2)脉象内关联:滑脉与弦脉关联最常见,代脉与结脉置信度最高。(3)舌象内关联:最常见组合为苔厚与苔腻,置信度最高为苔厚、舌红与苔腻。(4)脉象与舌象关联:最常见组合为弦脉与苔黄。(5)病性证素内关联:腑实与痰、火热置信度最高。(6)脉证相关结果:病性证素与脉象关联:弦脉可见于痰、血瘀、风、气虚、火热、阴虚、阳亢、腑实、气滞、寒、血虚各个证素的诊断中。脉象与病性证素关联:涩与血瘀,滑与痰,濡与血瘀,弱、涩、濡、缓与气虚,数+滑与火热等相互关联。脉象与病证关联性一致性较好,体现出中医“脉证相应”理论。(7)证药相关结果:证药关联一致性较好,体现出中医“证治相应”理论。(8)脉药相关结果:关联规律符合临床实际,能够体现出中医“脉治相应”理论。临床研究部分:1.齐向华教授认为缺血性中风病病位在脑,与肝、肾、心、脾有关,强调情志因素在缺血性中风病发病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气机紊乱是中风病发病主要病机,风、痰、火、瘀、滞是气机紊乱的病理产物,并互相影响,共同致病。本病病性常见虚实夹杂证。2.齐向华教授治疗缺血性中风病首重调气或补气,畅利气机,以助化痰、行血、平肝、驱邪。临床常见证型为阴虚风动证;证候要素以气滞证最常见;常用方剂为天麻钩藤饮、血府逐瘀汤、瓜蒌薤白半夏汤等;证型与方剂关联规则显示辨证与潜方具有强关联性;常用中药为白芍、防风、牛膝、甘草、当归、川芎、柴胡、红花、徐长卿、栀子等;使用最频繁的药类为活血化瘀药,同时齐向华教授对解表药及祛风湿药的作用有独到见解。3.中药配伍关联规则:置信度最高的药对为紫苏与防风、檀香与薤白、益母草与首乌藤、石决明与天麻,置信度均为100%;三味、四味、五味药团配伍规律较固定。结论:1.数据挖掘结果多符合临床实际,可供临床诊断、辨证、处方、用药参考。2.现代医案缺血性中风病“脉证治”具有一定相关性,脉诊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但存在脉象记载不全面问题。3.齐向华教授在缺血性中风病辨证诊疗方面与现代医家具有一定共识,其对病因病机具有更深入认识,辨证诊疗独具特色。

林燕钦,章成全[4](2005)在《补阳还五汤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补阳还五汤为清代用来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名方。现代临床上多用于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 ,近年来常有文献报道其在内科、外科、妇科、五官科、皮肤和及儿科等都有良好的疗效 ,总结后供临床参考。

赵贵起[5](2008)在《补阳还五汤对高脂血症大鼠血流变及血清NO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观察补阳还五汤(Buyang Huanwu Decoction,BHD)对高脂血症大鼠血液流变学及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的影响,以期证实补阳还五汤具有调节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AS)作用,并初步探讨其可能机制,为临床使用补阳还五汤预防和治疗高脂血症及其相关疾病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将实验动物(健康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和BHD高、中、低剂量组以及血脂康组,每组n=10。除空白对照组常规饲料喂养外,其余大鼠喂养高脂饲料(高脂饲料: 2%胆固醇、0.2%丙基硫氧嘧啶、0.2%胆酸钠、10%猪油、87.6%基础饲料),同时,BHD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灌服BHD药液28g生药/kg、21g生药/kg、14g生药/kg,血脂康组灌服血脂康0.12 g/kg,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灌服等量生理盐水。连续喂养8周。末次给药后,禁食12小时,所有动物麻醉状态下取血,检测以下指标:1.血脂相关指标:采用生物化学方法检测TC、TG、HDL-C、LDL-C。2.血液流变学指标:采用锥板式粘度计测定全血粘度,用温式法测定血沉,红细胞压积,用双缩脲比色法得出纤维蛋白原含量值。3. NO:采用硝酸还原酶比色法测定NO。结果:1对TC、TG、HDL-C、LDL-C等血脂水平的影响模型组大鼠血清TC(8.28±0.56单位mmol/l,下同)、TG(2.40±0.44单位mmol/l,下同)、LDL-C(3.12±0.38单位mmol/l,下同)含量均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HDL-C(0.31±0.08单位mmol/l,下同)含量均显着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说明高脂饮食可以引起SD大鼠脂代谢紊乱。与模型组相比,BHD高、中、低剂量组TC(高:4.51±0.24;中:4.83±0.10;低:5.11±0.09)、TG(高:0.85±0.14;中:1.01±0.26;低:1.12±0.27)、LDL-C(高:1.65±0.35;中:1.77±0.34;低:1.98±0.34)含量明显降低(P<0.01)。HDL-C(高:0.58±0.12;中:0.54±0.14;低:0.52±0.20)含量明显升高(P<0.01或P<0.05),提示BHD对高脂饮食大鼠脂代谢紊乱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与血脂康组相比,BHD高、中、低剂量组在升高HDL-C方面优于血脂康(P<0.01),其余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差异(P>0.05)。2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模型组大鼠高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4.73±0.37,单位mpas,下同)、中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5.61±0.05)、低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13.91±0.05)均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红细胞压积(52.50±1.43,单位%,下同)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血沉(9.99±0.18,单位mm/h,下同)显着快于空白对照组(P<0.01);纤维蛋白原(6.24±0.16,单位g/l,下同)含量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说明高脂饮食可以引起SD大鼠血液流变学各相关指标的异常。与模型组相比,BHD高、中、低剂量组高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高:3.71±0.49;中:3.78±0.55;低:3.99±0.19)、中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高:4.42±0.28;中:4.70±0.11;低:5.16±0.14)、低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高:8.87±0.24;中:9.16±0.54;低:9.97±0.18)明显降低(P<0.01);红细胞压积(高:43.74±0.54;中:44.01±0.30;低:44.61±1.49)明显降低(P<0.01),血沉(高:4.21±0.74;中:4.71±0.12;低:7.41±0.16)明显减慢(P<0.01);纤维蛋白原(高:3.83±0.11;中:4.01±0.04;低:4.22±0.07)明显降低(P<0.01),提示BHD对高脂饮食大鼠血液流变学各指标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与血脂康组相比,BHD高、中剂量组在降低纤维蛋白原方面优于血脂康(P<0.01),血脂康在降低血沉方面优于BHD高、中、低剂量组(P<0.01)。3对一氧化氮(NO)水平的影响模型组大鼠血清NO(12.34±1.31,单位μmol/l,下同)含量均显着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说明高脂饮食可以引起SD大鼠血清NO水平的下降。与模型组相比,BHD高、中、低剂量组血清NO(高:19.8±0.70;中:17.84±0.89;低:16.62±1.01)与血脂康组NO(16.24±0.60)含量均明显升高(P<0.01),提示补阳还五汤和血脂康可以增加一氧化氮含量,改善内皮功能。BHD各剂量组与血脂康组相比,一氧化氮含量均升高,但BHD低剂量组与血脂康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高脂饮食可以引起大鼠脂代谢紊乱,表现为TC、TG、LDL-C升高和HDL-C降低,补阳还五汤对其有明显的改善作用。2补阳还五汤可明显降低高脂血症大鼠全血液粘度、红细胞压积和纤维蛋白原含量,降低血沉速度,改善高脂血症大鼠血液浓、粘、凝、聚状态。3补阳还五汤可使高脂血症大鼠血清一氧化氮含量明显升高,提示本方可能具有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等方面的作用,从而减轻动脉粥样硬化(AS),并对其相关疾病起到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吕章明[6](2020)在《黄芪桂枝五物汤防治紫杉醇致周围神经病变的物质基础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紫杉醇是普遍应用于临床的天然抗肿瘤药物,但在使用中常常伴随着严重的周围神经病变,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严重降低其生活质量,甚至会导致化疗中止,影响肿瘤患者生存及预后。目前针对紫杉醇诱发的周围神经病变尚无确切有效的治疗措施,因此,周围神经病变成为应用紫杉醇化疗时最主要的剂量限制性因素,是现代临床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本课题组在“方证相应”学说指导下,通过多层次证实主治“血痹”的经典方剂黄芪桂枝五物汤对于奥沙利铂所致周围神经病变有良好的防治作用,但其对紫杉醇所导致的周围神经病变的影响尚不清楚。本课题旨在研究黄芪桂枝五物汤对紫杉醇所致周围神经病变的药效学作用,并试图阐明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本论文第一部分进行了周围神经病变的理论与文献研究,为后续研究的开展奠定理论基础。该部分主要通过文献查阅与理论分析结合的方法,对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紫杉醇导致的周围神经病变、黄芪桂枝五物汤分别进行了研究,发现黄芪桂枝五物汤的主治“血痹”与周围神经病变有较大的关联,并且黄芪桂枝五物汤及其组成药物均具有良好的神经保护作用,因此黄芪桂枝五物汤是防治紫杉醇所致周围神经病变的一种有潜力的治疗方案,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本论文第二部分是黄芪桂枝五物汤的体内外化学成分分析。该部分应用UHPLC-Q-TOF-MS/MS技术对黄芪桂枝五物汤水煎液及其吸收入血的原型成分和代谢产物进行系统研究,从中鉴定出103个化合物,39个原型成分,以及与原型成分关联度较高的46个代谢产物。本论文第三部分是药效学研究。首先建立紫杉醇致周围神经病变大鼠模型,采用动物行为学、分子生物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发现黄芪桂枝五物汤水煎液可抑制紫杉醇所致大鼠机械性痛觉过敏和热痛觉过敏,减轻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和坐骨神经神经元损伤,降低机体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水平。同时,通过CFPAC-1荷瘤裸鼠及肿瘤细胞实验考察了黄芪桂枝五物汤对紫杉醇抗肿瘤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剂量的黄芪桂枝五物汤对紫杉醇的抗肿瘤疗效无显着性影响。本论文第四部分是黄芪桂枝五物汤改善紫杉醇致周围神经病变的分子机制研究。应用网络药理学预测黄芪桂枝五物汤作用于PIPN的共同靶点,并进行PPI网络分析、C-T网络分析、T-P网络分析、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黄芪桂枝五物汤对紫杉醇致周围神经病变的改善作用与炎症和氧化应激通路有较大的相关性。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该部分选择炎症相关性的TLR4/Nf-κB通路和氧化应激相关性的P13K/Akt-Nrf2通路开展机制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黄芪桂枝五物汤可下调紫杉醇致神经病变大鼠DRG组织中TLR4/Nf-κB通路相关蛋白表达,同时激活PI3K/Akt-Nrf2通路,这可能是其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之一。本论文第五部分是黄芪桂枝五物汤对神经病变大鼠肠道菌群组成及代谢功能的影响研究。通过大鼠肠道菌群DNA的提取、扩增和16S rDNA测序,分析数据后发现黄芪桂枝五物汤可减小紫杉醇导致的肠道菌群α多样性、β多样性以及普雷沃氏菌、双歧杆菌、脱硫弧菌、拟杆菌等四个菌科丰度的改变。功能预测发现紫杉醇主要影响肠道菌群介导的氨基酸代谢,其中苯丙氨酸、异亮氨酸、色氨酸、组氨酸代谢通路的变化最为显着,黄芪桂枝五物汤对这些氨基酸的代谢异常有显着的抑制作用。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UHPLC-Q-TOF-MS/MS系统揭示了黄芪桂枝五物汤的体内外化学成分。通过建立紫杉醇致周围神经病变大鼠模型,从动物、组织、分子等水平证明了黄芪桂枝五物汤对紫杉醇所致周围神经病变的改善效果,且不影响化疗药物的抗肿瘤效果。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和实验验证,初步揭示黄芪桂枝五物汤改善紫杉醇所致周围神经病变的药理作用可能是通过下调TLR4/Nf-κB和激活PI3K/Akt-Nrf2通路发挥抗炎、抗氧化作用所介导。此外,本研究首次揭示了黄芪桂枝五物汤可显着改善紫杉醇导致的肠道菌群氨基酸代谢异常,这可能也是其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值得今后继续深入研究。本论文实验结果可为为临床紫杉醇所致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亦为黄芪桂枝五物汤的传承创新与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和药理学基础。

管浩[7](2020)在《“三部两路一体调脉平气”针法治疗脑梗死恢复期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三部两路一体调脉平气”针法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的临床疗效及NIHSS评分、B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情况,并与常规针刺对比,分析“三部两路一体调脉平气”针法对脑梗死恢复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三部两路一体调脉平气”针法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将符合研究要求的72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两组患者均在西医基础治疗的基础上,配合针灸治疗。观察组采用“三部两路一体调脉平气”针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进行2个月的临床试验研究,以NIHSS评分、B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为观察指标。于治疗前评定两组患者的各项评分,治疗1个月、治疗2个月后评定NIHSS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治疗2个月后评定BI评分≥75分、≥95分的患者比例及临床疗效。在入组前和入组后2月各做一次检查,检测项目包括三大常规,肝、肾功能和心电图,评价其安全性。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年龄、性别、病程、NIHSS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BI评分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组内比较,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3)组间比较,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和对照组NIHSS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2个月后,观察组NIHSS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2个月后,观察组和对照组BI评分≥75分的患者比例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BI评分≥95分的患者比例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4)治疗2个月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1.2%明显高于对照组72.7%(P<0.05)。结论(1)“三部两路一体调脉平气”针法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有较好的临床疗效;(2)“三部两路一体调脉平气”针法治疗脑梗死恢复期临床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常规针刺;(3)“三部两路一体调脉平气”针法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在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中医证候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水平方面均明显优于常规针刺,值得临床借鉴。

李影[8](2019)在《针药联合耳穴贴压治疗寒湿瘀滞型输卵管炎性不孕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寒湿瘀滞型输卵管炎性不孕症患者施行针药联合耳穴贴压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证候和体征的改善情况,输卵管通畅度有无变化,统计妊娠率,评估该疗法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少腹逐瘀汤内服,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以针灸和耳穴贴压治疗。两组患者均于每个月经周期中,月经干净后第1天开始治疗,连续治疗10日,总治疗3个月经周期。治疗前后均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指标统计和安全指标检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内的妊娠率、治疗前后输卵管通畅度和证候、体征评分。结果: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年龄、病程、不孕类型、流产史、解脲支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UU)或沙眼衣原体(Chlam Ydia Trachom Atis,CT)感染史)及治疗前病情(输卵管通畅度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局部体征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妊娠率为46.67%,对照组妊娠率为20.00%,两组均无异位妊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0.05),说明治疗组能明显提高患者的妊娠率。3.治疗组对输卵管通畅度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6.67%,与对照组总有效率40.0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0.05),说明治疗组对输卵管通畅度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4.治疗组中医证候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66.67%的总有效率(P=0.048<0.05);治疗组局部体征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3.33%,高于对照组56.67%的总有效率(P=0.047<0.05)。说明治疗组对中医证候和局部体征的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5.流产史与UU/CT感染情况有一定关系(P=0.013<0.05),有流产史患者,UU/CT感染率高于无流产史患者;UU/CT感染情况与输卵管通畅度有一定关系(P=0.011<0.05),有UU/CT感染史患者的输卵管通畅度低于无UU/CT感染史患者。结论:1.针药联合耳穴贴压相比较单纯口服中药,能明显提高寒湿瘀滞型输卵管炎性不孕症患者的宫内妊娠率。2.针药联合耳穴贴压能够有效降低输卵管炎性不孕症患者的输卵管阻塞程度,增加输卵管再通率,并且在改善中医证候和体征方面,疗效均比单纯中药治疗明显。3.有流产史患者,UU/CT感染率高于无流产史患者;有UU/CT感染史患者的输卵管通畅度低于无UU/CT感染史患者。4.采用针药联合耳穴贴压治疗寒湿瘀滞型输卵管炎性不孕症,其疗效显着,且安全性高,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使用。

程远胜[9](2018)在《运用当归芍药散加味及中医调护防治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探讨》文中研究指明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主要表现为眩晕、头痛、颈项僵硬不适等。对于其治疗西医尚无明确对症药物及治疗方法,中医对其治疗也处在逐步摸索阶段,针灸、推拿、中药都有一定疗效,同时也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通过分析椎动脉型颈椎病病变机理,认为痰瘀阻滞是其重要病理机制;肝脾失调,气血不足是其主要病理基础;其病变部位在颈项部筋肉骨骼,久则涉及脑窍;病理变化多为虚实夹杂,虚者为肝脾失调,气血亏虚,实者为痰瘀阻滞,脑失所养。因此椎动脉型颈椎病病因病机不离虚、痰、瘀三方面因素。当归芍药散出自《金匮要略》,由当归、芍药、川芎、茯苓、白术、泽泻组成,通过临床应用与实验研究发现其在妇科、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诸多领域确有良效。当归芍药散加味是在其基础上赤、白芍同用,加炙甘草、葛根为主方。通过与椎动脉型颈椎病常用方剂半夏白术天麻汤、补阳还五汤、天麻钩藤饮等的比较,认为当归芍药散加味可以兼顾虚、痰、瘀三方面因素,既可以放松颈部肌肉组织,缓解僵硬疼痛诸证,又可以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改善头部血液循环,缓解头晕、头痛等症状,起到补益气血、调和肝脾、化痰祛瘀止痛之功效,对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有较大优势,并举临床案例说明。同时,通过研究发现注重中医辨证调护,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与康复有重要意义。通过本研究进一步探讨当归芍药散方的临床应用价值及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日常调护,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乔玉良[10](2016)在《补阳还五汤、少腹逐瘀汤、丹参饮对寒凝血瘀模型大鼠血小板生物学指标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复制寒凝血瘀证大鼠模型,分别给予补阳还五汤、少腹逐瘀汤、丹参饮三首方药。围绕血小板生物学指标,观察三首方药对寒凝血瘀大鼠的血小板生物学指标的影响。从血小板方向探讨大鼠寒凝血瘀形成机制及三首方药作用机制。方法:选取SD大鼠为研究对象,80只大鼠按体重随机分成空白组和寒凝血瘀组。补阳还五汤、少腹逐瘀汤、丹参饮高低剂量共八组。除空白组外,按照冰水浴加注射肾上腺素的造模方法连续造模1 5天,并同时灌胃给药。末次给药后,禁食不禁水24h,第16天以乌拉坦1mg·kg-1麻醉,固定,颈总动脉取血,测与血小板相关的各项指标。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中PLT的含量极显着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PLT含量显着升高(P<0.05,P<0.01)。与空白组比较,PDW含量极显着升高;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含量显着降低(P<0.05,P<0.0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中血浆粘度含量极显着升高;与模型组比较,给药组除少腹逐瘀汤外血浆粘度均显着降低(P<0.05,P<0.0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cAMP的含量极显着降低;与模型组比较,丹参饮高剂量组含量极显着升高。与空白组比较,TXB2含量显着升高;与模型组比较,除丹参饮低剂量组外,其余给药组含量均显着降低(P<0.05,P<0.01)。与空白组比较,FN的含量显着升高;与模型组比较,丹参饮低剂量组含量显着降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β-TG的含量显着升高;与模型组比较,丹参饮低剂量组含量显着降低。与模型组相比,丹参饮低剂量组cGMP、PAI-1含量显着升高,丹参饮低剂量组vWF含量显着降低;补阳还五汤低剂量组6-keto-PGF1。含量显着升高;各给药组MPV含量显着降低(P<0.05,P<0.01);少腹逐瘀汤高剂量组、丹参饮低剂量组、补阳还五汤高剂量组t-PA含量显着降低(P<0.01,P<0.05);少腹逐瘀汤高剂量组、丹参饮低剂量组PF4含量显着升高(P<0.01,P<0.05)。结论:1.本研究采用冰水浴加肾上腺素法复制寒凝血瘀模型,模型组PDW、血浆粘度显着升高,PLT显着降低;血浆内cAMP含量显着降低,TXB2、FN、β-TG均显着升高。其余变化不明显。2.补阳还五汤、少腹逐瘀汤、丹参饮均能显着升高PLT含量,显着降低PDW、MPV、血浆粘度。从宏观角度反应血小板的活性降低,功能减弱。3.少腹逐瘀汤治疗寒凝血瘀证,但丹参饮、补阳还五汤对寒凝血瘀模型血小板指标也有一定影响。4.补阳还五汤、少腹逐瘀汤、丹参饮通过调节血小板聚集反应、释放反应,改善血瘀形成状态。5.丹参饮能通过调节血小板黏附作用改善血瘀形成状态。丹参饮、补阳还五汤调节纤溶系统活性。

二、补阳还五汤为主治疗不孕症63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补阳还五汤为主治疗不孕症63例(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文献的新安与其他主要流派医家临床诊治经验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
    1.3 课题的目标
    1.4 课题方法概述
    1.5 课题的重要性及对中医学的贡献
    1.6 论文结构概述
第二章 上篇 新安医学学术贡献研究
    2.1 引言
    2.2 新安医学概述
    2.3 宋明清新安医学学术成就
        2.3.1 主要代表医家
        2.3.2 新安主要医着
        2.3.3 新安医学主要学说
    2.4 近代新安医学领军人物及其学术思想
    2.5 新安医学临床特色
    2.6 小结
第三章 中篇 其他主要中医流派概述
    3.1 引言
    3.2 浙派(永嘉、钱塘)
    3.3 江苏(吴门、孟河、山阳)
    3.4 海派
    3.5 齐鲁
    3.6 河北(燕京医学、宫廷医学)
    3.7 川蜀
    3.8 旴江
    3.9 岭南
    3.10 对中医流派研究的总结及思考
        3.10.1 形成发展的时期
        3.10.2 学术成就的异同
        3.10.3 思考
第四章 下篇 新安及主要流派医家的临床治验比较分析
    4.1 引言
    4.2 妇科
        4.2.1 崩漏
        4.2.1.1 临床治验比较分析
        4.2.2 不孕症
        4.2.2.1 临床治验比较分析
        4.2.3 妇科小结
    4.3 儿科
        4.3.1 小儿泄泻
        4.3.1.1 临床治验比较分析
        4.3.2 小儿惊风
        4.3.2.1 临床治验比较分析
        4.3.3 儿科小结
    4.4 内科
        4.4.1 中风
        4.4.1.1 临床治验比较分析
        4.4.2 痿证(重症肌无力)
        4.4.2.1 临床治验分析
        4.4.3 内科小结
    4.5 临床比较分析总结
第五章 结论
    5.1 课题的主要结论
    5.2 课题对中医学的贡献
    5.3 课题的创新性与特色
    5.4 课题的不足之处
    5.5 课题对未来研究的启示
参考文献
各流派临床治验对比文献参考
综述 中医流派传承研究 – 近十年文献回顾
    综述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2)基于属性偏序结构图数据挖掘方法对李可急危重症疑难病医案的知识发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名老中医治疗经验传承现状
        1.1.1 传承内容
        1.1.2 传承方法
    1.2 李可老中医简介及学术思想研究
        1.2.1 生平简介
        1.2.2 着作
        1.2.3 人文精神
        1.2.4 学术思想
    1.3 属性偏序结构图知识发现方法
第二章 知识发现
    2.1 数据来源
    2.2 数据筛选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3 收集结果
    2.4 数据规范化
    2.5 数据录入
    2.6 数据质量控制
    2.7 偏序统计图结果分析
        2.7.1 症状体征分析
        2.7.2 疾病分析
        2.7.3 证型分析
        2.7.4 方剂分析
        2.7.5 药物分析
第三章 知识发现小结
    3.1 知识发现结论归纳
        3.1.1 辨证经验
        3.1.2 治疗经验
        3.1.3 方剂经验
        3.1.4 用药经验
    3.2 对李可老中医临证特点的认识
        3.2.1 各科疾病巧辨证
        3.2.2 大剂扶阳非常态
        3.2.3 最常使用姜枣草
        3.2.4 治疗方法多样化
        3.2.5 热象须防虚与寒
        3.2.6 清热通腑亦大胆
        3.2.7 阴虚火燔引火治
        3.2.8 重视祛瘀善活血
        3.2.9 善用虫药疗顽疾
第四章 属性偏序结构图在中医医案应用方法评述
    4.1 属性偏序结构图数据挖掘方法简介
    4.2 属性偏序结构图数据挖掘方法在中医医案应用方法
        4.2.1 方法步骤
        4.2.2 方法特色
    4.3 属性偏序结构图数据挖掘方法在中医医案应用方法展望
        4.3.1 当代名老中医经验总结
        4.3.2 文献医案整理分析
        4.3.3 疾病用药规律研究
        4.3.4 新药研发与处方筛选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3)现代医案缺血性中风病“脉证治”研究及齐向华教授辨治缺血性中风病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基于现代医案的缺血性中风病“脉证治”相关性分析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一)资料来源
        (二)检索方法
        (三)疾病诊断标准
        (四)医案纳入标准
        (五)排除标准
        (六)医案检索结果
        (七)数据库的建立
        (八)统计方法
    四、数据挖掘结果
        (一)缺血性中风病现代医案来源情况
        (二)缺血性中风病患者一般信息分布情况
        (三)缺血性中风病患者主要症状体征分析
        (四)缺血性中风病患者证型分布情况
        (五)缺血性中风病患者证候要素分布情况
        (六)缺血性中风病用药分析
        (七)缺血性中风病常用中药配伍关联分析
        (八)关联规则分析
第二部分 齐向华教授辨治缺血性中风病证治规律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采集工具
        (六)采集内容的实施
        (七)数据录入与统计方法
    三、临床研究结果
        (一)缺血性中风病患者一般信息分布情况
        (二)缺血性中风病患者证型分布情况
        (三)常用方剂频数分析
        (四)证型与方剂关联规则分析
        (五)缺血性中风病证候要素分布情况
        (六)缺血性中风病用药分析
        (七)缺血性中风病常用中药配伍关联分析
讨论
    一、缺血性中风病患者一般情况分布及特点
        (一)性别情况
        (二)年龄情况
        (三)疾病分期情况
        (四)病因分析
        (五)既往疾病情况
    二、缺血性中风病患者主要症状体征分布特点
        (一)脉象频数分析
        (二)舌象频数分析
        (三)主要症状体征频数分析
        (四)缺血性中风病对情志的影响
        (五)主要症状体征聚类分析
    三、缺血性中风病病机特点
        (一)古代医家对中风病病机认识
        (二)近现代医家对中风病病机认识
        (三)齐向华教授对缺血性中风病病机的认识
    四、缺血性中风病患者证候分布特点
        (一)缺血性中风病病位分布特点
        (二)缺血性中风病患者总体证型及病性证素分布特点
        (三)缺血性中风病不同分期证型及病性证素分布特点
    五、常用方剂及其与证型关联情况
        (一)齐向华教授常用方剂分析
        (二)证型与方剂关联规则
    六、缺血性中风病用药规律探讨
        (一)缺血性中风病总体用药频数结果分析
        (二)缺血性中风病总体用药分类结果探讨
        (三)缺血性中风病不同分期用药及分类结果探讨
        (四)药物聚类分析结果探讨
        (五)药物因子分析结果探讨
    七、缺血性中风病常用中药配伍规律探讨
        (一)常用药对
        (二)三味药团
        (三)四味药团
        (四)五味药团
    八、关联规则分析探讨
        (一)脉象、舌象关联分析
        (二)证候要素关联分析
        (三)脉象与证素关联分析
        (四)证素与中药关联分析
        (五)脉象与中药关联分析
    九、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数据挖掘技术在中风病医案研究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论文着作

(4)补阳还五汤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内科
    1.1 糖尿病并发症
    1.2 肾病综合征
    1.3 消化系统疾病
    1.4 眩晕
    1.5 血管性头痛
    1.6 病毒性心肌炎
    1.7 肺心病顽固性心衰
    1.8 慢性支气管炎
    1.9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
    1.10 其它
2 外科
    2.1 颈椎间盘突出
    2.2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
    2.3 关节病
    2.4 其它
3 妇科
    3.1 慢性盆腔炎
    3.2 不孕症
    3.3 乳漏
    3.4 其它
4 五官科
5 皮肤科
6 儿科
7 小结

(5)补阳还五汤对高脂血症大鼠血流变及血清NO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研究论文 补阳还五汤对高脂血症大鼠血流变及血清NO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一 补阳还五汤现代研究进展
综述二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研究进展
致谢
个人简历

(6)黄芪桂枝五物汤防治紫杉醇致周围神经病变的物质基础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理论与文献研究
    1 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认识及防治策略
        1.1 中医对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的认识
        1.2 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的防治策略
        1.3 讨论
    2 紫杉醇致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进展
        2.1 紫杉醇致周围神经病变的特征
        2.2 紫杉醇致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机制
        2.3 紫杉醇致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西医防治进展
        2.4 讨论
    3 黄芪桂枝五物汤的方药及主治考证
        3.1 原方出处及主要内容
        3.2 用药特点和制方结构
        3.3 主治血痹的名实考证
        3.4 现代研究与应用
        3.5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黄芪桂枝五物汤体内外化学成分分析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试剂及材料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样品制备及处理方法
        2.2 液质条件
    3 实验结果
        3.1 黄芪桂枝五物汤水煎液化学成分解析
        3.2 黄芪桂枝五物汤入血原型成分与代谢产物研究
    4 讨论及小结
        4.1 讨论
        4.2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黄芪桂枝五物汤防治紫杉醇致周围神经病变的药效学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试剂及材料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动物
        1.4 实验细胞株
    2 实验方法
        2.1 试剂配制
        2.2 造模和给药方案
        2.3 大鼠血清和组织样品收集
        2.4 大鼠背根神经节组织RNA的提取和逆转录
        2.5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实验
        2.6 尼氏染色实验
        2.7 透射电镜实验
        2.8 免疫荧光实验
        2.9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实验
        2.10 MDA-MB-231、CFPAC-1细胞实验
        2.11 CFPAC-1荷瘤裸鼠实验
        2.12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黄芪桂枝五物汤对PIPN大鼠机械痛、热痛敏感性及体重的影响
        3.2 黄芪桂枝五物汤对PIPN大鼠神经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3.3 黄芪桂枝五物汤对PIPN大鼠神经生长因子NGF和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3.4 黄芪桂枝五物汤对PIPN大鼠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3.5 黄芪桂枝五物汤对紫杉醇抗肿瘤活性的影响
    4 讨论及小结
        4.1 讨论
        4.2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黄芪桂枝五物汤防治紫杉醇致周围神经病变机制初探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试剂及材料
        1.2实验仪器
        1.3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试剂配制
        2.2 大鼠模型建立和给药方案
        2.3 大鼠背根神经节组织蛋白的提取
        2.4 蛋白质印迹分析(Western Blot)
        2.5 网络药理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黄芪桂枝五物汤作用于PIPN的调控网络分析
        3.2 黄芪桂枝五物汤对PIPN大鼠TLR4/Nf-KB和PI3K/Akt-Nrf2通路的调节作用
    4 讨论及小结
        4.1 讨论
        4.2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黄芪桂枝五物汤对PIPN大鼠肠道菌群组成及代谢功能的影响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试剂及材料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大鼠模型建立和给药方案
        2.2 大鼠粪便收集
        2.3 菌群总DNA抽提与目的片段扩增
        2.4 文库构建与测序
        2.5 数据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黄芪桂枝五物汤对PIPN大鼠肠道菌群α-多样性的影响
        3.2 黄芪桂枝五物汤对PIPN大鼠肠道菌群β-多样性的影响
        3.3 黄芪桂枝五物汤对PIPN大鼠肠道菌群组成的影响及特异性菌株的发现
        3.4 黄芪桂枝五物汤对PIPN大鼠肠道菌群功能的影响及代谢途径的预测
    4 讨论及小结
        4.1 讨论
        4.2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1 总结
    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7)“三部两路一体调脉平气”针法治疗脑梗死恢复期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
    2 研究方法
        2.1 随机
        2.2 对照
        2.3 盲法
        2.4 治疗方法
        2.5 疗效评价
        2.6 安全性观察
        2.7 安全性评定标准
        2.8 统计分析
研究结果
    1 病例完成情况分析
    2 基线分析
        2.1 两组性别比较
        2.2 两组年龄比较
        2.3 两组病程比较
        2.4 两组NIHSS评分、B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3 治疗后分析
        3.1 组内比较
        3.2 组间比较
        3.3 两组患者中医临床总有效率比较
    4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 气机升降逆乱是脑梗死恢复期的主要病机
    2 “三部两路一体”脉诊法辨脑梗死恢复期气机升降异常情况的理论依据
        2.1 “三部两路一体”脉诊法
        2.2 “三部两路一体”脉诊法辨脑梗死恢复期气机升降异常情况
        2.3 理论依据
    3 “三部两路一体调脉平气”针法调气机升降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的理论依据
        3.1 “三部两路一体调脉平气”针法
        3.2 理论依据
    4 选穴依据
    5 针刺补泻操作手法
    6 “三部两路一体调脉平气”针法与普通针刺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的疗效差异
    7 安全性评价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8)针药联合耳穴贴压治疗寒湿瘀滞型输卵管炎性不孕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1 前言
2 理论研究
    2.1 中医药在治疗输卵管炎性不孕症中发挥的作用机理研究
    2.2 中医药治疗输卵管炎性不孕症的治疗进展
3 临床研究
    3.1 病例筛选
    3.2 研究方法
    3.3 观察指标
    3.4 疗效判定
    3.5 数据处理和分析
    3.6 研究结果
4 讨论
    4.1 中医对寒湿不孕的认识
    4.2 少腹逐瘀汤选方依据
    4.3 针灸取穴依据
    4.4 耳穴贴压取穴依据
    4.5 针灸和耳穴的相互作用
    4.6 结果分析
    4.7 创新与不足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综述 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病因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9)运用当归芍药散加味及中医调护防治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椎动脉型颈椎病
    1. 现代医学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认识
        1.1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
        1.2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病因病机
        1.3 主要鉴别诊断
    2. 中医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认识
        2.1 肝脾失调、气血不足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病理基础
        2.2 痰瘀互结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重要病理机制
    3.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与调护
        3.1 中药治疗
        3.2 针灸治疗
        3.3 推拿手法治疗
        3.4 综合治疗
        3.5 注重调护
第二部分 当归芍药散研究概述
    1. 古今医家对当归芍药散的论述
    2. 当归芍药散的现代应用及研究
        2.1 当归芍药散的现代临床研究
        2.2 当归芍药散的现代实验研究
第三部分当归芍药散加味方调治椎动脉型颈椎病
    1. 当归芍药散加味方药作用分析
        1.1 药物作用分析
        1.2 方剂整体作用
    2. 与半夏白术天麻汤、补阳还五汤的比较
        2.1 当归芍药散加味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与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比较
        2.2 当归芍药散加味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与补阳还五汤治疗作用比较
    3 当归芍药散加味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应用
    4 医患结合,疗效益彰当
典型案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补阳还五汤、少腹逐瘀汤、丹参饮对寒凝血瘀模型大鼠血小板生物学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中医学对血瘀证的认识
        1.1 血瘀证的起源
        1.2 血瘀证的病因病机
        1.3 血瘀证与现代医学
    2.血瘀证的病理基础
        2.1 血液变化
        2.2 血管方面
    3.血小板与血瘀
        3.1 血小板瘀附
        3.2 血小板聚集
        3.3 血小板活化后的活性物质释放
    4.寒凝血瘀证
    5.寒凝血瘀动物模型的复制
    6.三方的配伍与现代药理研究
        6.1 少腹逐瘀汤的配伍与现代药理研究
        6.2 补阳还五汤的配伍与现代药理研究
        6.3 丹参饮的方剂配伍与现代药理研究
    7.小结
实验研究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
        1.3 试剂配制
        1.4 主要仪器
        1.5 实验试剂
    2.实验方法
        2.1 实验分组
        2.2 给药剂量
        2.3 寒凝血瘀模型复制
        2.4 取血
        2.5 数据处理
    3.指标的测定及结果
        3.1 cAMP、cGMP、TXB2、6-keto-PGF1α的测定方法
        3.2 实验结果
        3.3 vWF、FN、tPA、PAI-1的测定方法
        3.4 实验结果
        3.5 PLT、PDW、MPV、血浆粘度的测定
        3.6 实验结果
        3.7 β-TG、PF4的测定方法
        3.8 实验结果
讨论
    1.关于寒凝血瘀大鼠模型的复制
    2.补阳还五汤、少腹逐瘀汤、丹参饮对寒凝血瘀模型大鼠血小板参数及血浆粘度影响的意义
    3.补阳还五汤、少腹逐瘀汤、丹参饮对血小板参与血瘀形成的机制的影响
        3.1 三方对血小板黏附功能的影响
        3.2 三方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
        3.3 三方对于血小板活化后的活性物质释放的影响
    4.补阳还五汤、少腹逐瘀汤、丹参饮对纤溶系统的影响
        4.1 纤溶酶原激活剂
        4.2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简历

四、补阳还五汤为主治疗不孕症63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文献的新安与其他主要流派医家临床诊治经验比较分析[D]. 区绮琪(Ellena Yee Kee Au).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基于属性偏序结构图数据挖掘方法对李可急危重症疑难病医案的知识发现[D]. 张茜.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1)
  • [3]现代医案缺血性中风病“脉证治”研究及齐向华教授辨治缺血性中风病经验总结[D]. 刘呈祥.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4]补阳还五汤的临床应用[J]. 林燕钦,章成全. 时珍国医国药, 2005(01)
  • [5]补阳还五汤对高脂血症大鼠血流变及血清NO的影响[D]. 赵贵起. 河北医科大学, 2008(01)
  • [6]黄芪桂枝五物汤防治紫杉醇致周围神经病变的物质基础及机制研究[D]. 吕章明.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三部两路一体调脉平气”针法治疗脑梗死恢复期临床研究[D]. 管浩.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8]针药联合耳穴贴压治疗寒湿瘀滞型输卵管炎性不孕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李影.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9(02)
  • [9]运用当归芍药散加味及中医调护防治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探讨[D]. 程远胜.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1)
  • [10]补阳还五汤、少腹逐瘀汤、丹参饮对寒凝血瘀模型大鼠血小板生物学指标的影响[D]. 乔玉良.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6(04)

标签:;  ;  ;  ;  ;  

补阳还五汤治疗不孕症63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