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2,航运任务面面观(论文文献综述)
潘俊杰[1](2020)在《海事系统外派海员激励研究 ——以上海海事局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国内海员市场接近饱和及我国要成为世界航运大国的情况下,海员外派成为必然选择。海事部门作为我国海员外派的行政管理机构,在外派海员激励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研究海事系统外派海员激励问题,因而具有现实意义。本文运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访谈、个案研究法,以上海海事局为例进行剖析,指出其在外派海员激励方面存在以下一系列问题:激励手段有限、激励方式过于统一、激励内容简单、对其他“保健”因素关注不够、激励时效性差、外派海员晋升通道不畅,激励效果差等。笔者认为,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激励措施与外派海员基本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脱节、激励制度设计欠科学、相关管理者服务意识淡薄。因此,为切实改进我国海事系统外派海员激励工作,应采取以下对策:第一,从外派海员基本需求出发设计激励制度。以“保健”因素为激励基础,以“激励”因素为提升工作积极性的关键抓手;第二,实现激励手段多样化。切实保障外派海员的社会福利,为外派海员家属登船团聚提供帮助,确保外派海员换班政策落实,奖励与惩罚并用,拓展我国海员适任证书国际互认范围,通过强化宣传提高外派海员的社会地位;第三,切实维护外派海员的合法权益。加强对国内海员外派机构的监管,推行网上海事仲裁;第四,改善精神文化需求供给。开展外国语言文化与人际沟通技能培训,丰富在船期间的文化生活,提供及时的心理疏导。第五,增强激励的针对性。激励应做到因人而异,制定出台专门的外派海员激励规定。
王艺欣[2](2020)在《清末民初社会变迁中的中国科幻文学(1902-1919)》文中研究指明作为一种文学想象类型文体,科幻小说以科学观念为写作驱动,以科学知识为描写依据,并以在文本中建构起一个合理、可替代的世界为创作追求。自刘慈欣获得雨果奖以来,中国科幻文学便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其中,学界对晚清以来科幻文学的研究,主要是以个案文本解读为主考索历史,缺乏从社会变迁的层面探讨其发生背景。其实,中国科幻文学的发生与晚清科幻文学实践存在着紧密的关系。晚清西方文化的大规模引进,不但促使电灯、德律风等实物发明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更推动了科学知识和求知精神的普及和发展。在此一背景下,人们的时间观念、空间意识、速度与节奏、以及科学理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晚清科幻文学由此诞生。论文第一章从时钟电灯的引进出发,结合小说中新的纪年方式与时间计量单位的出现,力图还原当时人们时间观念变化过程,及其在科幻文学中的具体表现。第二章着重讨论科幻小说中的飞行意象。首先,小说主人公摆脱志怪小说腾云驾雾的飞行方式,借助机械运转与风力推动翱翔天际,以现实生活中的“热气球”为原点,构想出“飞车”、“飞舟”、“飞舰”以及“电翅”等意象。其次,魂与魄脱离了传统神魔小说的色彩,成为科幻小说中的飞行手段与技术载体。上述新想象元素的产生,与当时报刊杂志对各类飞行器的报导有着密切联系。第三章针对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和引进,从速度的角度解析当时科幻文学中人们生活节奏与效率提升的起因。第四章分析清末民初科幻小说中的科学工作者形象,指出他们强烈驳斥专制主义、蒙昧主义,展现出对全新社会制度的构想追求。总之,中国科幻小说的产生不仅与国外科幻作品引入相关联,更关乎当时整个社会对西方科学的了解、认识和思考。回溯源头,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勾勒出中国当代科幻文学的图景。
孙玉梦[3](2020)在《《两岸现代汉语常用词典》双音节名词释义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施光亨、李行健、李鍌等主编的《两岸现代汉语常用词典》的双音节名词及其释义为研究对象,分析双音节名词释义的基础与核心问题。本文词典以所收双音节名词为封闭域,探究语素义、词义与释义问题,考察词的物性角色、词义透明度对释义的建构作用等,分析对于词性决定了释义要注意哪些问题等。预期目的是进一步探索双音节名词识解路径,为词典对这类词的释义提供参考,在汉语词汇与词汇学研究上,提供基于词典及语料库实际考察的词类研究资料。全文分为五章:第一章《绪论》,对双音节名词的相关词汇研究及释义研究、《两岸现代汉语常用词典》研究的现有状况进行了综述概括,并对本部词典的情况做简单介绍。根据这些内容,确定本文研究的主要方向和方法。第二章《双音节名词的结构与语义分析》分析双音节名词语素构成、结构类型以及语素的意义关系。其中,重点探讨了构成双音节名词的语素的意义关系,发现语素意义关系可细化为不同的具体关系,这些关系成为分析双音节名词的理据,能为词典释义提供参考。在分析中发现,语素、词语模对释文及释义系统有一定的规范作用。第三章《“物性角色”视角与双音节名词释义》以释文为主要研究材料,对名词物性角色、名词释义方式进行探究。其中,考察物性角色在释文中的分布情况,具体指出,名词物性角色分布的状态为形式角色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定位、功用、处置角色,再次是施成、评价、行为、构成角色,比较少的是单位、材料角色。分析指出,双音节名词的释义方式以定义式为主,另有其他多种方式。第四章《名词词义与释义》从词典释义分析名词词义透明度,构建词义与释义的联系,认为释义能体现词义是否透明、词义透明程度,并阐述释义对词义透明度的影响。研究说明,就这部词典的分析可知,释义文本对词义透明度的体现作用是突出的,词义与释义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十分密切的。第五章《结语》,对名词释义在词典编纂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总结,指出“两岸”词典可以为两岸文化互通切实发挥重要的作用。
李春彩[4](2020)在《李渔小说创作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李渔作为传统戏曲理论的集大成者,同时也是一位创作与批评兼擅的小说家。他的小说创作吸收了戏曲剧本的部分表现手法,自觉地运用自己的艺术才能为市民读者服务。又因他常年活跃于小说销售领域,重视读者和经济效益,使得他对小说的写作方式和艺术价值有了特殊的理解。本文围绕李渔的生平经历、创作要求、艺术表达等方面探讨其小说创作思想的独特个性。论文绪论部分梳理了和李渔小说研究的相关状况,说明了选题范围和意义,介绍了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正文部分共分四章:第一章从李渔的文学活动入手,呈现了在特殊社会环境中他通俗文学的创作方向,以及在特定时代影响下形成的文学观念的特色。第二章探讨了李渔在高度认同读者对文学创作的巨大影响后,他对小说创作方法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认为小说创作需要围绕读者喜好展开,其中涉及到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语言表达等相关问题的论述。第三章从拟话本小说和民间说书活动的内在联系出发,分析李渔小说独特的叙述方式,认为他延续了最具中国特色的说书艺术,为读者呈现出了具有审美价值的叙述时空,展现出了他独具个性的叙述风格。第四章对李渔小说叙述表达中强烈的“有我”风格做了延伸,从中国传统文论的立场剖析了他重视创作主体的内在原因是渴求作品传世。在此基础上他对小说创作主体提出了道德修养和艺术能力的要求。结语部分对论文进行了总结。李渔的小说创作思想是从社会到个人,从创作到批评,从读者到作者的综合体,他吸收了戏曲、民间艺术乃至建筑等多种艺术门类的表现形式,运用到他的小说创作当中。和传统话本、拟话本的小说创作相比,李渔的创作始终与大众阅读倾向和时代潮流密切相关,具有鲜明的个性化,体现出他独特的艺术魅力。这种独特性和创新性不仅展现出了中国古代小说创作的新走向,而且也为后世小说创作的发展带来了反思。
苏志锋[5](2020)在《近代龙口进出口贸易考察(1915-1931) ——以《中国旧海关史料》为中心》文中认为龙口隶属黄县,烟台居其东,地理位置优越。近代以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日本将其作为争夺山东利益的跳板,与此同时国内贸易也迅速发展,北洋政府一方面为了挽回利权;一方面为了发展贸易增加税收,遂决定于1915年开埠通商。开埠之后,龙口的进出口贸易、农业、工业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迅速成长为北方六港之一。本文借助《中国旧海关史料》、《近代山东沿海通商口岸贸易统计资料》等原始资料,对龙口开埠之后的洋货贸易、土货贸易、进出口贸易的特点,影响进出口贸易的原因等几个方面进行考察,本文考察的时间段是1915-1931年,更好地探究龙口开埠带来的影响。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包括文章的选题缘由及意义、研究方法、研究综述、创新点、重点及不足等方面。第二部分是开埠后的龙口进出口贸易。主要从进出口贸易总体概述、进出口商品结构解析两大方面去探究开埠之后的贸易情况。第三部分是影响龙口贸易的原因分析。主要从龙口商埠的建设、东海关分关的设立、自然灾害、落后的交通、政局变化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全面探析了造成龙口开埠之后贸易并不发达的原因。第四部分是龙口开埠之后的贸易特点以及龙口开埠贸易带来的影响。特点主要有进出口商品种类少且以生活必需品为主、进出口商品来源以日货居多、发达的旅客贸易等。影响主要从对当地的影响和对本省经济的影响。由于龙口港作为当时的一个小港,开埠之后带来的影响有限,所以本文着重从对当地的影响来分析。对本省经济的影响主要与当时烟台、青岛等港口从税收、贸易额等方面侧面分析其带来的影响。
冼诗彧[6](2020)在《澳大利亚对南海问题的立场演变 ——兼论美国因素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南海问题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自南海问题产生以来,澳大利亚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依次是从“观望中立”到“谨慎介入”再到“积极介入”。本文首先论述了澳大利亚对南海问题各个立场时期的表现及其特点;与此同时探讨了美国因素对该演变过程产生的影响,认为美国因素是推动澳大利亚对南海问题所持立场发生演变的最主要的外部因素。继而,本文分析了限制美国因素影响效果的可能原因,主要来自于美国自身方面、中国方面以及澳大利亚方面。并综合澳大利亚自身的利益诉求与美国因素的影响,对澳大利亚在南海问题所持立场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研判。最后,基于上述研究,本文从多个方面对中国提出了应对措施。
朱福芳[7](2020)在《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与英国“新浪漫主义”》文中研究表明关于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一般印象是十九世纪末期英国一位出色的儿童文学作家,海上惊险小说《金银岛》的作者,而不会想到他同时也是英国新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其实,斯蒂文森的创作情况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探索文学创作表现的多样性和可能性一直为其所钟爱。在44年的短暂生命中,斯蒂文森共创作了12部小说、4部短篇故事集、4部诗集、5部旅行文集、6部杂集和2部非小说集,其内容涉及冒险、航海、海盗、阴谋、道德、人格、儿童、旅行等多种主题。斯蒂文森作为英国新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家,其劳绩为19世纪后期英国文坛注入了新的活力。以之为研究对象,特别是对他的作品进行探讨,可以挖掘斯蒂文森的文学价值以及正确认识他对英国文学和对后世的影响。本文乃纳入英国新浪漫主义文艺思潮语境下斯蒂文森文学思想与创作文本的专题研究。论文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之上,对斯蒂文森与新浪漫主义做了比较全面的梳理、品读与诠释。以斯蒂文森为代表的新浪漫主义在继承发展早期浪漫主义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主张及其特征。斯蒂文森的文学创作可谓忠实地实践其文学理论,他认为浪漫的文学要讲好故事,文学创作要重视想象的作用,并提出小说之于成人就是“游戏”等观点。通过对斯蒂文森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到其新浪漫主义的基本特征体现于“新”和“奇”两个方面。本乎此,以他的创作尤其小说作品为基础,着重从“游戏”和“冒险”两个审美维度来分析其创作的新与奇,挖掘存乎其中的文学张力与阅读魅力,达到对该文学个案的解读,是论文的目标。在这一前提下,进一步梳理、分析斯蒂文森小说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对英国文学的贡献以及之于“新浪漫主义”的建构意义。论文由六部分组成。绪论论述了新浪漫主义概念、内涵的界定与释义;斯蒂文森与新浪漫主义的关系;研究综述;论文的思路、方法与创新点。该部分首先重点辨析新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之异同,并着重探讨新浪漫主义对浪漫主义的继承与发展。其次,此部分梳理了国内外对斯蒂文森与浪漫主义的研究情况,从而明确本课题的研究方向与价值。再次是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第一章论述19世纪后期英国新浪漫主义的诞生和创作特征。此部分内容首先探讨新浪漫主义的兴起。研究作家作品,离不开对其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分析,即文学创作和它的发展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新浪漫主义的诞生也与19世纪后期英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相关联。阐释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创作方法古已有之,而且一直与现实主义同生共在,随着时代发展而呈现不同的形式。探究新浪漫主义既具有早期浪漫主义的基本特征更有所创新,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对早期浪漫主义进行继承与发展。其次论述19世纪后期英国新浪漫主义的创作特征。主要分析新浪漫主义与早期浪漫主义之异同。新浪漫主义大胆、有意地把“幻想”当作艺术创作的主要对象。这些幻想往往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历险,其创作追求“新”与“奇”。具体来说大抵体现在三个层面:在精神追求上,自由、民主、正义的社会理想淡化,很少或不再抒发对政治的狂热,而更加渴求于未知世界的冒险。在生存意识上,不再热衷于塑造精神高大上的孤身奋战的自我主义英雄,而是刻画具有积极进取意识的强者。从审美特征上看,主观的、激情的、理想的、哀婉的意识逐渐消褪,强烈的艺术效果追求被冷峻但特异的写实风格所代替。此外,作家对于大自然的态度,也不再是单纯地描绘或着意突出诗情的田园风光,更多则是对异域风情的痴迷或刻意表达。第二章梳理斯蒂文森的生平与创作,探讨其创作的新浪漫主义特征。首先概述作家生平事略与写作生涯,究索他的成长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继而观照他的文艺思想与小说观。19世纪后期的英国文坛带有所谓“世纪末”色彩。斯蒂文森的新浪漫主义以离奇的故事、悬念的情节、多彩的异域风情吸引大批读者。斯蒂文森的文艺观,既是兹观念系统的艺术实践,一定程度上也是对自己创作产品的某种注脚,体现着其文学追求与审美标准。文学观与文学创作水乳交融,灌注了作家对文学、人生、社会等各方面的思考,浸润着生命感悟、价值理想以及独具个性的真知灼见。他执念小说是叙事的艺术,因此作家必须会讲故事;小说创作就像布局游艺并深入游戏之中,让人愉悦;作家应充分释放智力,极端重视想象的作用。以自己的创作为基石,作家试图建立起一种适合浪漫主义文学发展的新观念。斯氏文艺观,具有实实在在的、独成体系的理论价值:既包括对小说本质的思考,也包括对文学创作的认识。他的创作实践着他的文艺观,体现在一系列作品尤其是长篇小说作品之中;而集中表现于不遗余力地突出“新”与“奇”的特点。第三、四章为作品论。在斯蒂文森文艺观的基础上,研究其主要代表作品,探讨其创作的新浪漫主义特征。小说(兼顾散文与诗歌)作为证例,重点究析“游戏”与“冒险”两个审美特征,具体选择四部长篇小说、一部散文和一部诗集进行解读与论析。第三章探讨斯蒂文森创作中的“游戏”特征,这是其小说美学理论的核心观念。斯蒂文森认为人与世界和解的最佳方式在于应该像孩子一样游戏,在游戏中建立亲和关系。他设计了一个个游戏,置小说人物于荒岛、高地、旷野等可以刺激人丰富想象力的地理空间,与能够和当前拉开一定距离的历史时间的立体之维里尽情嬉戏。此章选择《诱拐》和《黑箭》两部长篇小说作例释,透析斯蒂文森在苏格兰、英格兰之历史时空故事语境中的“游戏”运作。作家把读者拉进游戏世界,在虚构与真实、严肃与娱乐、历史与现实中感受新浪漫主义释放出的艺术魅力。第四章探讨“冒险”特征,这是其小说美学理论的另一个核心观念。斯蒂文森似乎是驾轻就熟地把冒险故事以传统的叙事方式呈现出来,并把遥远的异域、奇异的人物、荒凉的孤岛、浩渺的海洋融进故事机理,展示出新浪漫主义的脱凡之美。人物不断地冒险、探奇、寻觅,把冒险作为一门艺术,一个理想目标。参与者或者获得一笔财富,或者窥见一个理想王国,或者进行一次道德救赎之旅。像所有的艺术追求一样,冒险即便没有达到终极目标,其乐趣也往往以充分展示的方式获得最大化,换言之,冒险的价值在于过程而不是结果。此章以长篇小说《金银岛》《化身博士》和散文、诗歌作例释,揭示斯蒂文森创作的这一新浪漫主义重要特征。第五章论析斯蒂文森的价值意义和启示影响。斯蒂文森用新浪漫主义小说征服了英国民众,受到世界各国读者的喜爱。他是一位深具内涵极有价值的伟大作家,所以其作品长期流传不衰,并且对英国乃至世界文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斯蒂文森拓展了英国浪漫主义的表现领域,赋予浪漫主义以新的内容和蓬勃的生命力。他的所有叙事作品不仅富有充满浪漫色彩的壮丽景色和奇风异俗,包括原野森林、荒山峭壁、洋滩海浪、盗群习约、切口黑话之类,也很多迷信传说、贪欲恶习、双重人格等等。这些作品尽管不是毫无瑕疵、完美无缺,但无不洋溢着清新、奇特,自然、突兀,亲切、惊悚的浪漫格调,具有毋庸置疑的审美价值与启发借鉴意义。他开辟的新浪漫主义传统,被稍后的知名作家赖德·哈格德所继承。斯蒂文森还直接启发了19世纪后期名噪一时的唯美主义大师奥斯卡·王尔德,其唯一一部长篇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就烫烙着《化身博士》的深刻印痕;还有赫伯特·威尔斯的幻想小说《隐身人》、约瑟夫·康拉德的《秘密分享者》等作品,灵感显然也都来自《化身博士》。此外,被认为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了斯蒂文森文学传统的英国作家罗德亚德·吉卜林(也包括康拉德)于多个层面上步斯氏后尘,尤其是冒险小说的创作,而其中显而易见的殖民扩张色彩亦与之不无关系。及20世纪初期,西方文学现代主义勃兴,其实斯蒂文森的新浪漫主义文学创新包含一些现代主义元素,这些因子就不同程度地为现代派作家所吸收,尤其涉及关于人格、精神、异化、道德、存在与生存等问题时,成为现代主义文学观念的一个源泉,这方面《化身博士》比较典型,同时还包含着对冒险小说和科幻小说的巨大影响。这些影响都是超越国界而广及世界文学范畴的。最后第六部分是结语,乃是对全文的收束与总结。着重思考历史上的英国新浪漫主义文学与斯蒂文森在当下高科技信息霸权时代,图文斑斓、碎片阅读、娱乐至上语境下的命运或前途。斯蒂文森倒似乎更像一个源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他遗留下的新浪漫主义文学范典,经过变异仿佛演化而为一个不乏自觉意识的文学现象,这一现象丰富和拓展了文学表现的能量和空间,它既是19世纪后期英国文学的特有景观,更是一个世纪之后世界文学的一条风景线。试看《哈利·波特》风靡全球以来的几十年,充满冒险传奇的小说、卡通、影视、游戏等等,除去其中用以吸引眼球的魔幻因素,受众似乎能够隐约发现斯蒂文森的思维逻辑与格局。也许,作家与新浪漫主义文学遗产的活力依旧,像所有文学史上那些曾经焕发异彩的文学遗产一样,仍在不断地给予作家以灵感。
韩启轩[8](2020)在《新博物馆理论视角下武汉市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研究》文中提出工业遗产是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各地工业活动的重要成果,是各国、各城市进入工业时代后的重要见证,对于当地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科教价值。自“工业考古学”出现以来,世界各地对工业遗产的研究一直在进行,如何科学的对工业遗产进行保护和利用,将它们和现阶段人们的社会生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是至今仍旧存在的难题。武汉市是中国近代以来最有代表性的工业城市之一,拥有着丰富的工业遗产,经过社会各界十余年的努力,武汉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体系,但由于发展时间较短,仍存在着发展的瓶颈与困境,急需新的理论和思潮进行突破。本文的研究重点在于需要对新博物馆理论和实践进行准确的把握,同时还要对武汉工业遗产的形成过程和现状进行详细的梳理和归纳。只有将新博物馆理论的内涵、类型和核心理念梳理清楚,并明确武汉市工业遗产的形成背景及现有的价值,才能够做基于新博物馆理论对武汉市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并探索武汉市工业遗产和新博物馆理论结合的相关对策措施。本文主要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绪论首先交代了这篇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内容和重难点、研究方法和可能存在的创新点;并对包括新博物馆理论、工业遗产和武汉市工业遗产在内的国内外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正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新博物馆理论的发展历程和内容进行了梳理和归纳,分析了新博物馆理论在国内外的各种实践,着重研究了新博物馆理论和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实践案例。第二部分对1860年至1960年间武汉市工业遗产的形成和现状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分析。第三部分是在对武汉市工业遗产的特征和价值进行归纳的前提下,结合新博物馆理论,对武汉市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的现状及问题进行了详尽的分析。第四部分是在结合新博物馆理论的基础上,探索武汉市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的相关对策。结语主要对全文的内容进行了简单的归纳和概括,对文章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对未来的期望。
邱兴洁[9](2020)在《川东青云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国漫长的帝制时代,“官”所代表的统治者与“民”所代表的被统治者是构成中国社会的两大基本群体。属于被统治者的普通民众,在经济、政治、教育等多个方面处于绝对的弱势地位,尤其在话语权力方面表现得更加明显。普通民众由于缺乏话语权力而很少能在整个社会中发出自己的声音,与此相反,占据权力优势地位的社会上层精英则长期把持着社会的话语权力,常以“教化”的高姿态俯视普通民众。尽管处于权力上的弱势地位,普通民众依然创造出了适用自身的各类文化,这些文化常被冠以民间的前缀,如民间文学、民间艺术等。民间虽是普通民众的主场,但由于权力关系的不对等,统治者在以普通民众为主体的“民间”中依然有着强大的影响力,造就了民间社会中官方文化与民间文化并行,且相互影响的真实境况。在民间流行的诸多文化中,宗教占据着重要地位,影响着广大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从宗教与官方的关系出发,可以将“民间”中的宗教划分为两大不同类型。一类以正统佛、道教为代表,它们受到官方的承认乃至保护;另一类则是为官方忽略、排斥乃至镇压的各类宗教,包括各种“淫祀”、民间信仰、民间教派在内。在具体的民间社会中,这两大类型的宗教虽然存在差异,但并非总是界限分明,互不交涉。实际上,在民间中,两大类型的宗教常常相互影响,形成了复杂的民间宗教生态。民间复杂的宗教生态环境,给诞生于其中的宗教留下了深刻的印记,青云派正是其中一例。青云派在道光年间由四川省绥定府人氏蒋成寿创建,是一个主要活动于川东地区的地方性民间教派。蒋成寿本为白莲教信徒,却在经历了川东“白莲教之乱”后,敏锐地把握住了当时川东社会各阶层对道德伦理重建的普遍要求,转向了对传统道德伦理尤其是“孝”的宣扬。最终,蒋成寿在糅合“白莲教”、道教、佛教、儒教等多种宗教传统的基础上,创立了一种新的宗教传统,即青云派。青云派自诞生之初,“道德”和“灵验”就成为两个关键因素,在庙产、僧团组织、教派活动、典籍编纂等多方面发挥了重要影响力。由于蒋成寿“灵验”的预言暑,一批民众成为了蒋成寿最初的信徒。这批信徒为蒋成寿提供了土地、资金等各方面的支持,使其获得了最初的庙产。庙产的获得,为蒋成寿开宗立派奠定了基础。可以说,若无“灵验”的预言,也就没有后来的青云派。蒋成寿在取得庙产后,开始组建僧团,以寺庙为中心进行各种公开的活动,宣扬其自创的“孝善”佛法,青云派在蒋成寿手中日渐成型。青云派以儒家道德伦理为核心的“孝善”教义,赢得了当地大量民众的信奉,并在社会中得到了包括士绅在内的各类群体的认可。社会的广泛认可为青云派提供了有利的发展环境,至建国前,青云派拥有庙宇70余座,势力范围遍及川东、重庆地区,成为川东地区一个颇具影响力的教派。正是借助“道德”这一因素,青云派得以不断壮大。青云派的僧侣还试图建立自身的宗教权威,编纂了大量经卷。这些经卷为深入了解青云派提供了可能。留存的经文展现了青云派独特的宗教世界观,记载了诸多宗教仪式,保留了不少涉及青云派历史的传说神话。在青云派的诸多经典中,《青云仙梯》是颇为重要的一部经典。它由青云派多位僧人耗时多年而成,可谓青云派的镇派经典。《青云仙梯》辑录了数百篇经文,包含了经、忏、咒、谕等多种不同类型的神圣文本。该经典表明青云派受到了龙女寺“庚子阐教”的深刻影响,曾长期从事“扶乩”这一宗教活动,并通过扶乩制造神圣经典。《青云仙梯》生动体现了青云派将“灵验”与“道德”结为一体,以神道手段,在普通民众间进行儒家道德的教化。将道德神秘化或者说在神秘中嵌入道德作为内核,正是青云派最大的教派特色,也是其得以发展壮大的秘诀。青云派这一诞生于清代中晚期的教派,还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民间宗教的生存模式。面对明清时期官方正统对民间宗教的严厉态度,青云派秉承“天命”传统,以神权的肯定抗衡皇权的否定态度,论证了自身教派存在的合理性。在实际教派发展过程中,青云派则妥善处理着自身和社会上层精英及下层民众的复杂关系。在一方面,青云派借助对儒家道德的认可和宣扬,与当地社会的儒家精英们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赢得了较为宽松的生存环境;另一方面,面对普通民众,青云派则强调神秘的“灵”,通过科仪、扶乩等手段,建立并巩固了自身的宗教权威,融入到当地民众的日常宗教需求之中。青云派延续至今,和它将自己嵌入到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有着深刻关联。
曲鑫锋[10](2020)在《美国特朗普政府南海政策探析》文中研究表明南海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随着南海在附近海域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越来越关键的作用,以及南海储量丰富的油气资源被发现,南海争端便随之而来,南海问题也逐渐成为亚太地区的焦点问题,在国际社会引起广泛关注,从而招致了域外大国的插手,其中美国是对南海问题影响最大的域外国家。美国的南海政策总体上呈现不断加强的态势,二战前美国认为南海是无足轻重的;二战期间开始重视南海的价值;冷战前期正式将南海纳入外交战略中;冷战后期美国的南海政策是消极中立;冷战结束后至2008年,美国的南海政策是积极中立;奥巴马政府时期美国的南海政策从幕后走向台前,开始了明确的“选边站”。特朗普上任以后,其南海政策的表现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不断强化的“航行自由行动”;二是在战略层面的挂钩与搅局;三是拉拢同盟及伙伴,共同在南海地区行动。特朗普政府南海政策产生的背景和原因是当前中美关系发生急剧变化,以及印太战略实施的现实需要,更重要的是美国在南海有其自身的利益要求。特朗普政府南海政策的影响首先是搅乱了南海局势,保持了南海问题的温度和热度,使美国一直有插手南海事务的理由。其次巩固了美国在东南亚及南亚地区的同盟及伙伴关系,有利于印太战略的实施。最后对于中美关系,以及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都产生了负面影响。未来特朗普政府南海政策的走向大致有四个方面,一是继续坚持“航行自由行动”,甚至可能为了转移国内因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民族主义情绪而采取更为激进的行动方案;二是强化同盟体系,拉拢域外欧洲国家比如英法,利用南海问题吸引欧洲目光,将南海推向更复杂的国际化;三是重提南海仲裁案,加强对中国的舆论谴责,保持美国在南海问题上对国际舆论的主导;四是强化在南海的军事存在,以此向中国炫耀武力。
二、2002,航运任务面面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2,航运任务面面观(论文提纲范文)
(1)海事系统外派海员激励研究 ——以上海海事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评价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及存在的不足 |
1.5.1 创新之处 |
1.5.2 不足之处 |
第2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海事系统的含义 |
2.1.2 外派海员的含义 |
2.1.3 激励的含义 |
2.2 理论基础 |
2.2.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基本内容 |
2.2.2 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的基本内容 |
2.2.3 需求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的现实启示 |
第3章 我国海事系统外派海员激励工作的现状 |
3.1 我国海事系统海员外派工作的发展历程 |
3.1.1 初步发展阶段(1950-1978年) |
3.1.2 改革发展阶段(1979-1990年) |
3.1.3 快速发展阶段(1990年以来) |
3.2 我国外派海员的供需现状及管理 |
3.2.1 我国海员现状分析 |
3.2.2 我国国际海员供需情况 |
3.2.3 我国外派海员的管理机构及其工作职责 |
3.2.4 我国海员外派程序 |
3.3 我国海事系统外派海员激励工作的基本状况 |
3.3.1 制度规范 |
3.3.2 组织领导 |
3.3.3 检查考核 |
3.3.4 奖惩方法 |
第4章 上海市海事系统外派海员激励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4.1 上海海事局海员外派情况 |
4.1.1 上海海事局的工作职责 |
4.1.2 上海海事局的海员外派 |
4.2 上海海事局外派海员激励工作存在的问题 |
4.2.1 激励手段有限 |
4.2.2 方式过于统一化 |
4.2.3 激励内容简单 |
4.2.4 对其他“保健”因素关注不够 |
4.2.5 激励滞后 |
4.2.6 外派海员晋升通道不畅 |
4.2.7 激励效果不明显 |
4.3 上海海事局外派海员激励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 |
4.3.1 激励措施与外派海员基本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脱节 |
4.3.2 激励制度设计欠科学 |
4.3.3 相关管人员理服务意识淡薄 |
第5章 我国海事系统外派海员激励工作改进的对策建议 |
5.1 从外派海员基本需求出发设计激励制度 |
5.1.1 以“保健”因素为激励基础 |
5.1.2 以“激励”因素为提升工作积极性的关键抓手 |
5.2 实现激励手段多样化 |
5.2.1 切实保障外派海员的社会福利 |
5.2.2 为外派海员家属登船团聚提供帮助 |
5.2.3 确保外派海员换班政策落实 |
5.2.4 奖励与惩罚并用 |
5.2.5 拓展我国海员适任证国际互认范围 |
5.2.6 通过强化宣传提高外派海员的社会地位 |
5.3 切实维护外派海员的合法权益 |
5.3.1 加强对国内海员外派机构的监管 |
5.3.2 推行网上海事仲裁 |
5.4 改善精神文化需求供给 |
5.4.1 开展外国语言文化与人际沟通技能培训 |
5.4.2 丰富在船期间的文化生活 |
5.4.3 提供及时的心理疏导 |
5.5 增强激励的针对性规范性 |
5.5.1 激励应做到因人而异 |
5.5.2 制定出台专门的外派海员激励规定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问卷调查样表 |
附录二: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清末民初社会变迁中的中国科幻文学(1902-191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科幻文学概念辨析 |
科幻文学发展历程 |
清末民初中国科幻文学界说 |
研究综述与方法创新 |
第一章 钟表与电灯:精准刻度与时间意识 |
第一节 科幻小说的时间向度 |
一 纪年方式与论争 |
二 照明工具与时间旅行 |
第二节 西洋机械与陈设玩赏 |
一 漏刻与自鸣钟:从“机巧”到“机器” |
二 钟表图说与咏物新题 |
第二章 飞行意象与空间探索 |
第一节 飞行的西洋新器 |
一 以热气球为开篇 |
二 “飞车”、“飞舟”与“飞舰” |
第二节 古代陈法与魂魄 |
一 机巧法宝与“电翅” |
二 飞向太空的魂魄 |
第三章 速度与交通工具的幻想 |
第一节 航运交通的进化 |
一 火轮船与电机兵舰 |
二 潜水艇与水底潜行艇 |
第二节 陆运交通的进化 |
一 火轮车与地下铁路 |
二 电车与空行自由车 |
第三节 生活节奏的变化 |
一 提升效率的科技发明 |
二 快与慢的转化 |
第四章 科幻小说与科学理念启蒙 |
第一节 科学家与虚构社会 |
一 科学家形象辨析 |
二 晚清“电王”与超级英雄 |
三 科学与女子世界 |
第二节 真文明境界的构建 |
一 以新中国未来为开篇 |
二 炎黄世界的大同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
附录 |
后记 |
(3)《两岸现代汉语常用词典》双音节名词释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双音节名词词义与释义研究概述 |
一、语素义与词义关系研究 |
(一)语素义与词义研究 |
(二)双音节名词语素与词义关系研究 |
二、双音节名词释义研究 |
(一)释义方式 |
(二)释义内容 |
第二节 两岸词典研究综述 |
一、两岸语言词汇的差异与融合的研究 |
二、两岸词典编纂研究 |
三、《两岸现代汉语常用词典》专题研究 |
第三节 《两岸现代汉语常用词典》研究 |
一、词典的基本面貌 |
(一)词典的体例 |
(二)收录的名词 |
二、研究意义与方法 |
(一)研究意义与目的 |
(二)研究理论与方法 |
第二章 双音节名词的结构与语义分析 |
第一节 双音节名词构成 |
一、语素性质划分 |
二、词的结构类型 |
第二节 构成双音节名词的语素的意义关系 |
一、附加关系 |
二、复合关系 |
(一)定中式 |
(二)联合式 |
(三)支配式 |
(四)状中式 |
(五)陈述式 |
第三节 双音节名词语素对释文的影响 |
一、语素影响释义构成 |
二、名词词语模 |
第三章 “物性角色”视角与双音节名词释义 |
第一节 名词的物性角色在释义中的体现 |
一、双音节名词之物性角色 |
(一)形式角色 |
(二)定位角色 |
(三)功用角色 |
(四)处置角色 |
(五)施成角色 |
(六)评价角色 |
(七)行为角色 |
(八)构成角色 |
(九)材料角色 |
(十)单位角色 |
二、角色分析与词语的释义 |
(一)角色分布的主要状态 |
(二)角色分布不均的原因 |
第二节 双音节名词的主要释义方式 |
一、同义对释 |
(一)单一同义词释义 |
(二)多个同义词释义 |
(三)语素次序释义 |
二、复合释义 |
(一)重叠释义 |
(二)并列释义 |
三、定义式 |
(一)定义式基式 |
(二)其他定义式 |
四、解说式 |
(一)一般解说式 |
(二)解释相对关系 |
(三)解说常用搭配 |
第四章 名词词义与释义 |
第一节 双音节名词词义透明度具体情况 |
一、完全透明 |
二、比较透明 |
三、比较隐晦 |
四、完全隐晦 |
第二节 释义中影响词义透明度的角度 |
一、释义方式 |
(一)增强词义透明度 |
(二)削弱词义透明度 |
二、辅助释义成分 |
(一)语义意义辅助释义 |
(三)语法意义辅助释义 |
第五章 结语 |
一、研究理路与研究发现 |
二、词典释义对语言服务的价值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李渔小说创作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 |
二、李渔小说的研究现状 |
三、论文研究思路、创新点和选题意义 |
第一章 李渔的生平经历与文学观念 |
第一节 李渔文学活动的背景 |
一、资本萌芽下文化市场的形成 |
二、传播行业促进阅读群体的扩大 |
三、政治动荡与自觉的职业选择 |
第二节 李渔的文学思想概观 |
一、“市”与“士”同构下的娱乐主义 |
二、“无声戏”颠覆下的风流道学 |
三、“尚奇求新”的创造法则 |
第二章 叙事创作的基本方法 |
第一节 情节结构的新奇性 |
一、袖手于前:整体构思 |
二、力戒荒唐:取材现实 |
三、确立主脑:一人一事 |
四、紧密针线:缀连成篇 |
第二节 人物形象的真实性 |
一、基于真实的人物虚构 |
二、追求机趣的人物语言 |
第三节 语言表达的通俗性 |
一、意浅词近 |
二、脱俗尖新 |
第三章 小说叙述的说书表达 |
第一节 “说书场”的叙述时空 |
一、呼应开合的叙述章法 |
二、天人互通的叙述时间 |
三、古为今用的叙述意象 |
第二节 “说话人”的叙述干预 |
一、引发阅读注意的指点 |
二、实现寓教于乐的评论 |
三、强化主观意志的干预 |
第四章 叙事文学中的创作主体 |
第一节 正气:创作者的传世之心 |
一、作家的道德修养 |
二、作品的道德影响 |
第二节 识、学、力:创作者的能力修养 |
一、“识”而知略 |
二、“学”而敢略 |
三、“力”而善略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5)近代龙口进出口贸易考察(1915-1931) ——以《中国旧海关史料》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
1.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综述 |
1.4 创新点、重点及不足 |
1.5 相关概念 |
1.6 论文结构及大纲 |
第2章 开埠后的龙口进出口贸易 |
2.1 龙口进出口贸易总体概述 |
2.1.1 进出口贸易总额 |
2.1.2 洋货进口贸易 |
2.1.3 土货进出口贸易 |
2.2 龙口进出口商品结构解析 |
2.2.1 进口商品结构分析 |
2.2.2 出口商品结构分析 |
第3章 影响龙口进出口贸易的原因 |
3.1 东海关分关的设立为龙口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
3.2 龙口商埠的建设对贸易起了促进作用 |
3.3 良好的港湾条件为贸易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前提 |
3.4 政局的跌宕起伏是影响龙口进出口贸易变动的重要原因之一 |
3.5 金融业的匮乏、汇率的变动也是影响龙口进出口贸易变动的因素之一 |
3.6 自然灾害对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
3.7 不发达的交通阻碍了贸易的发展 |
3.8 稀少的人口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
第4章 龙口开埠后的贸易特点及影响 |
4.1 龙口开埠后的贸易特点 |
4.1.1 进口商品种类少且以生活必需品为主 |
4.1.2 进口商品来源中以日货居多 |
4.1.3 发达的旅客贸易 |
4.1.4 民族资本的重要作用 |
4.2 龙口开埠的影响 |
4.2.1 龙口开埠对当地的影响 |
4.2.2 龙口开埠对本省以及全国港口贸易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澳大利亚对南海问题的立场演变 ——兼论美国因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本课题的研究动态 |
一、国内研究动态 |
二、国外的研究动态 |
第三节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框架结构 |
第一章 澳大利亚对南海问题的观望中立期 |
第一节 观望中立的表现 |
一、坐观中越在南海地区爆发武装冲突 |
二、发声次数少且干预意志不明显 |
三、与美国“选边站”倾向拉开距离 |
第二节 观望中立期的特点 |
一、中立性 |
二、自主性 |
三、模糊性 |
第三节 美国因素的影响 |
一、美国全球战略重心不在亚太 |
二、美国选择菲律宾作为着力点 |
三、美国对美澳同盟的需求感更强 |
第二章 澳大利亚对南海问题的谨慎介入期 |
第一节 谨慎介入的表现 |
一、不断加强与域内外国家的立场协调 |
二、不断加强美澳军事合作 |
三、干涉中国在南海地区合法的主权行为 |
第二节 谨慎介入期的特点 |
一、偏向性 |
二、渐进性 |
三、有限性 |
第三节 美国因素的影响 |
一、美国调整亚太战略 |
二、美国强化对美澳同盟的管控 |
三、美国明里暗里搅浑南海局势 |
第三章 澳大利亚对南海问题的积极介入期 |
第一节 积极介入的表现 |
一、强烈要求中国执行南海仲裁案非法裁决 |
二、强化在南海附近地区的军事存在 |
三、积极寻求加强与区域内外其他国家的联动 |
第二节 积极介入期的特点 |
一、主动性 |
二、护主性 |
三、消退性 |
第三节 美国因素的影响 |
一、美国安全承诺的可信度受质疑 |
二、美国亚太战略发生调整 |
三、美国全球领导力的下降 |
第四章 美国因素影响下澳南海立场的演变趋势 |
第一节 美国因素的影响效果 |
一、成功方面 |
二、不足方面 |
第二节 限制美国因素影响效果的可能原因 |
一、来自美国自身方面 |
二、来自中国方面 |
三、来自澳大利亚方面 |
第三节 澳大利亚对南海问题立场的演变趋势 |
一、以维护南海航道安全为由继续介入南海问题 |
二、配合美国继续在外交领域向中国施压 |
三、有限度地继续与美国的军事合作 |
四、积极争取扩大在南海地区的话语权 |
第五章 中国的应对之策 |
第一节 弱化美澳同盟在南海地区的对华威胁 |
一、稳定中美关系大局,积极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
二、对各组双边关系区别对待,分而制胜 |
第二节 削弱美澳等国介入南海问题的“合法性” |
一、保障南海航行自由,探索建立维护南海和平稳定的管理机制 |
二、调整南海九段线的“模糊政策”,减少国际社会疑虑 |
第三节 增强中国在南海地区的维权控局能力 |
一、加强国际话语权建构,提升国家形象 |
二、提升岛礁防卫能力,推动岛礁附属权利声张合法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与英国“新浪漫主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名谓辨析:“新浪漫主义”≠现代主义 |
二、“新浪漫主义”概念及内涵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
第一章 19世纪后期“新浪漫主义”的诞生与创作特征 |
第一节 “新浪漫主义”的诞生 |
一、“新浪漫主义”诞生的时代社会语境 |
二、“新浪漫主义”对浪漫主义的继承与发展 |
第二节 “新浪漫主义”的创作特征 |
一、精神追求:未知世界的冒险 |
二、生存意识:进取的强者 |
三、审美特征:写实的文风 |
第二章 “新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家斯蒂文森 |
第一节 斯蒂文森生平与创作 |
第二节 斯蒂文森的文艺观 |
第三节 “新”与“奇”:斯蒂文森创作的“新浪漫主义”特征 |
第四节 语言妩媚——美文作家 |
第三章 游戏:“艺术即使不娱乐大众,也要自娱自乐” |
第一节 《诱拐》:在苏格兰高地上游戏 |
一、现实之力:真实的游戏 |
二、想象之美:虚构的游戏 |
三、作者与文本的游戏 |
第二节 《黑箭》:在历史中游戏 |
一、历史的记忆与创伤 |
二、历史的调剂与慰藉 |
三、历史的传承与创新 |
第四章 冒险:“人世荒野中的旅行” |
第一节 《金银岛》:寻宝冒险 |
一、独特的冒险叙事 |
二、对人性善恶的挖掘 |
三、神秘而浪漫的世界 |
第二节 《化身博士》:道德冒险 |
一、变身:取善还是择恶? |
二、伪装:本质存在还是悲剧宿命? |
三、自杀:忏悔还是逃避? |
第三节 荒野与花园:精神冒险 |
一、心灵的栖居:自然 |
二、冒险的诱惑:荒野 |
三、行走的力量:乐观 |
第五章 斯蒂文森的价值与影响 |
第一节 斯蒂文森之于英国文学 |
第二节 斯蒂文森之于世界文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新博物馆理论视角下武汉市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 新博物馆理论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
(二) 工业遗产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
(三) 武汉工业遗产的相关研究 |
四、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一) 研究内容 |
(二) 研究方法 |
五、研究重难点和可能存在的创新点 |
(一) 研究的重难点 |
(二) 可能存在的创新点 |
第一章 新博物馆理论的发展与实践 |
一、新博物馆理论的发展 |
(一) 发展历程 |
(二) 新博物馆学与传统博物馆学的对比 |
二、新博物馆理论的内容 |
(一) 核心理念 |
(二) 基本原则 |
(三) 工作目标 |
(四) 组织与结构 |
三、新博物馆理论的实践 |
(一) 生态博物馆 |
(二) 社区博物馆 |
四、新博物馆理论与工业遗产的结合实践 |
(一) 克勒索-蒙特梭煤矿社区生态博物馆 |
(二) 铁桥峡博物馆 |
第二章 武汉市工业发展历程与工业遗产的形成 |
一、清代末期(1861-1911):武汉工业的起步与崛起 |
(一) 《天津条约》与武汉工业的起步 |
(二) 张之洞与武汉工业的崛起 |
(三) 清代末期形成的工业遗产 |
二、民国初期(1912-1937):武汉工业的黄金期与波动 |
(一) 民国初年武汉工业的黄金期 |
(二) 20年代末30年代初武汉工业的波动 |
(三) 民国初期形成的工业遗产 |
三、战乱时期(1937-1949):武汉工业的萧条与挣扎 |
(一) 抗战西迁与武汉工业的萧条 |
(二) 抗战胜利后武汉工业的挣扎 |
(三) 战乱时期形成的工业遗产 |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1950-1960):武汉工业的复兴与飞跃 |
(一) 政策扶持下武汉工业的恢复 |
(二) 一五期间武汉工业的飞速发展 |
(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形成的工业遗产 |
第三章 武汉市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现状及问题 |
一、武汉市工业遗产的价值与特征 |
(一) 武汉市工业遗产的价值 |
(二) 武汉市工业遗产的特征 |
二、武汉市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现状 |
(一) 武汉市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政策 |
(二) 武汉市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模式 |
三、武汉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存在的问题 |
(一) 原真性受到破坏 |
(二) 民众参与度不高 |
(三) 市场开发有限 |
(四) 集聚效应不明显 |
(五) 教育功能缺失 |
第四章 武汉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展望 |
一、武汉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关系 |
(一) 保护和利用具有相同目的的统一性 |
(二) 保护和利用具有相互制约的矛盾性 |
(三) 保护与利用具有相辅相成的促进性 |
二、武汉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对策 |
(一) 保存工业遗产原真性 |
(二) 加强社区参与 |
(三) 重建集体记忆 |
(四) 发挥教育功能 |
(五) 提升经济价值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川东青云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综述 |
第二节 本文的研究内容、方法 |
第三节 相关核心概念 |
第四节 本文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清乾嘉时期的川东社会 |
第一节 移民的社会 |
一、长江上游的边缘地带 |
二、“湖广填川” |
第二节 白莲教之乱 |
一、移民社会的两极化 |
二、白莲教与“流民” |
三、白莲教起义与社会整合 |
第三节 蒋成寿的早年经历 |
一、儒家道德伦理的重建 |
二、蒋成寿的经历与资本 |
第二章 青云派的创立发展 |
第一节 祖庙德化寺 |
一、庙产的获得 |
二、德化寺与“真佛山” |
第二节 僧团组织 |
一、僧团的组建与传承 |
二、僧团的维系 |
三、蒋氏家族 |
第三节 祖庙与子庙 |
第四节 青云派从事的活动 |
一、青云派的宗教活动 |
二、青云派与其它社会团体的关系 |
第三章 多元传统影响下的典籍 |
第一节 青云派中流通的经卷 |
一、经卷名目 |
二、经卷的混用 |
第二节 《青云仙梯》 |
一、《青云仙梯》的卷目 |
二、《青云仙梯》中的多元宗教传统 |
三、多种宗教传统的整合 |
四、结构主义视角下的经文 |
第四章 青云派的宗教世界 |
第一节 青云派的宇宙观 |
一、《佛祖原历》中的创世论 |
二、青云派的治世论 |
第二节 青云派的神灵体系 |
一、神灵的类别 |
二、至上神的变动 |
三、蒋成寿的神化 |
第三节 僧信的宗教生活 |
一、斋醮祭仪 |
二、宗教修行 |
第五章 权力的自我制造 |
第一节 道德与权力 |
第二节 “灵”的生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美国特朗普政府南海政策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 文献综述 |
三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
第一章 美国南海政策历史演变 |
第一节 冷战前美国的南海政策 |
第二节 冷战期间美国的南海政策 |
第三节 冷战后至2016年美国的南海政策 |
小结 |
第二章 特朗普政府南海政策的具体表现 |
第一节 “航行自由”行动 |
第二节 挂钩与搅局策略 |
第三节 拉拢同盟及伙伴 |
第三章 特朗普政府南海政策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
第一节 中美关系的变化 |
第二节 特朗普政府印太战略的实施 |
第三节 美国在南海的利益要求 |
第四章 特朗普政府南海政策评析 |
第一节 特朗普政府南海政策的影响 |
第二节 特朗普政府南海政策的走向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2002,航运任务面面观(论文参考文献)
- [1]海事系统外派海员激励研究 ——以上海海事局为例[D]. 潘俊杰.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3)
- [2]清末民初社会变迁中的中国科幻文学(1902-1919)[D]. 王艺欣. 暨南大学, 2020(12)
- [3]《两岸现代汉语常用词典》双音节名词释义研究[D]. 孙玉梦.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4]李渔小说创作思想研究[D]. 李春彩. 江南大学, 2020(01)
- [5]近代龙口进出口贸易考察(1915-1931) ——以《中国旧海关史料》为中心[D]. 苏志锋. 吉林大学, 2020(08)
- [6]澳大利亚对南海问题的立场演变 ——兼论美国因素的影响[D]. 冼诗彧. 外交学院, 2020(07)
- [7]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与英国“新浪漫主义”[D]. 朱福芳.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8]新博物馆理论视角下武汉市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研究[D]. 韩启轩.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9]川东青云派研究[D]. 邱兴洁.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10]美国特朗普政府南海政策探析[D]. 曲鑫锋. 郑州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