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毛细管作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毛细管,电泳,核酸,色谱,相互作用,阿霉素,血竭。
毛细管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蔡绮丹,容月庆,粟媛媛,孙悦,孟江[1](2019)在《芯片毛细管电泳结合光谱法对阿霉素和谷胱甘肽相互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考察谷胱甘肽与阿霉素的相互作用,探讨谷胱甘肽在阿霉素耐药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用芯片毛细管电泳激光诱导荧光技术,萘-2,3-二甲醛在线衍生法考察阿霉素和谷胱甘肽的相互反应情况;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荧光分光光度法、简化的Hummel-Dreyer芯片毛细管电泳法考察阿霉素与还原性、氧化型谷胱甘肽的亲和作用。结果:还原型的谷胱甘肽不能与阿霉素直接结合,氧化型谷胱甘肽与阿霉素有弱结合;还原型的谷胱甘肽自身不稳定,容易被氧化,其氧化产物之一,磺酸化物与阿霉素可以发生亲和作用。结论:谷胱甘肽自身对阿霉素的耐药作用不大。(本文来源于《药物分析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胡静,刘让东,王薇薇,王彦,闫超[2](2019)在《新型亚微米亲水作用色谱的制备及其在加压毛细管电色谱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改良St?ber法合成580 nm亚微米单分散的二氧化硅微球,并以此为基质,通过"巯基-烯"点击化学反应将半胱氨酸成功键合到修饰有乙烯基团的二氧化硅微球表面,合成了一种新型亚微米亲水作用固定相(Cys-VTMS-SiO_2)。采用高压匀浆法制备了新型亚微米亲水色谱填充柱,通过不同乙腈比例、缓冲盐浓度和pH条件下对甲苯、丙烯酰胺和硫脲的分离分析揭示其亲水机理。依托加压毛细管电色谱平台,成功实现了对核苷、酚类、胺类及多肽等亲水性物质的快速有效分离,其有望应用于其他强极性和亲水性化合物的分离分析。(本文来源于《色谱》期刊2019年05期)
郭怀忠,卢凯,张建[3](2019)在《从色谱作用探讨毛细管电泳中电渗流的产生和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传统毛细管电泳电渗流产生机制的基础上,针对电渗流速度管壁处滞后区宽度明显大于双电层德拜长度的现象,说明管壁双电层的色谱作用在电渗流生成中的作用和影响。由于没有双电层就没有电渗现象,即此时在电场力的作用下,运行缓冲液中的正负离子携溶剂运动方向相反,互相抵消。一旦双电层产生,管壁双电层溶液一侧的反离子层(主要是Stern层)则会起到色谱固定相的作用。溶液中的正负离子与其作用,同离子受到一定排斥,其携溶剂轴向运动能力不变,而反离子受到吸引,其携溶剂轴向运动能力降低,从而产生了驱动缓冲液整体运动的净驱动力。在电场的作用下,导致整体溶液向同离子的相反电极方向运动,构成了电渗流产生的另一种机制。同时根据该理论,对缓冲液浓度、柱温、表面活性剂等对电渗流的影响进行了探讨。(本文来源于《中南药学》期刊2019年01期)
李玉娟,孙欣欣,李盼盼,欧婉露,屈锋[4](2019)在《毛细管区带电泳技术研究龙血竭有效单体与核酸适配体及凝血酶之间的相互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毛细管区带电泳技术(CZE)研究5个龙血竭有效单体与牛凝血酶(B-Thr)、29碱基凝血酶核酸适配体(Apt29)之间的相互作用.电泳条件为有效长度是40 cm的非涂层石英毛细管,气压进样3.45 kPa,进样时间5 s,分离电压+15 kV,分离温度15℃,检测波长分别为214 nm(牛凝血酶体系)和330 nm(核酸适配体体系).结果表明,龙血素A和B-Thr之间的结合常数K_b为4.73×10~4 L/mol,白藜芦醇、龙血素B、7,4′-二羟基黄酮、龙血素C与B-Thr没有显着结合;龙血素B和7,4′-二羟基黄酮与核酸适配体的结合常数K_b分别为1.98×10~4,1.83×10~4 L/mol,白藜芦醇、龙血素A、龙血素C与核酸适配体之间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结合现象.本文结果对进一步研究龙血竭在凝血酶上的潜在结合位点,以及核酸适配体能否向凝血酶靶向转运龙血竭,提供了科学数据支持.(本文来源于《北京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王晓倩,Ghulam,Murtaza,朱超,屈锋[5](2018)在《毛细管柱上反应研究氨基酸修饰肽核酸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肽核酸(PNA)是一种由碱基和电中性的肽骨架组成的核酸类似物。相比核酸,PNA在体内具有更高的生物稳定性,具有成为蛋白质探针的潜能。在PNA骨架上引入氨基酸,可以提高其水溶性和细胞通透性,但也可能影响其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本研究以含有凝血酶15-mer适配体相同碱基序列的15-mer PNA为模型,分别在其骨架N-末端修饰两个赖氨酸和谷氨酸形成(Lys)_2-PNA和(Glu)_2-PNA、建立了毛细管柱上反应方法,用于快速比较(Lys)_2-PNA和(Glu)_2-PNA与3种蛋白质人凝血酶(THB)、单链DNA结合蛋白(SSB)和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相互作用,评估修饰的PNA与蛋白结合的亲和力和特异性。并比较了(Lys)_2-PNA和(Glu)_2-PNA与含有互补碱基序列的(Lys)_2-c PNA和(Glu)_2-c PNA与THB的相互作用差异。毛细管柱上反应结果表明,(Lys)_2-PNA和(Glu)_2-PNA与3种蛋白的相互作用强弱均为THB>SSB>HSA,但(Lys)_2-PNA和(Lys)_2-c PNA与THB的结合能力相近,(Glu)_2-PNA与THB的结合较(Glu)_2-c PNA更强。利用亲和毛细管电泳法测定了(Glu)_2-PNA与3种蛋白的亲和常数Kb。毛细管柱上反应无需样品孵育,分析快速简便,成本低,可用于蛋白质的PNA探针相互作用分析,以及辅助PNA探针的设计表征。(本文来源于《分析化学》期刊2018年12期)
毛芳[6](2018)在《基于数值模型研究污染源类型、土壌质地和毛细管作用对石油烃蒸气入侵风险评估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退二进叁”“退城进园”等城市化战略的迅速开展带来了大量污染场地,有效治理这些场地必须依靠科学合理的健康风险评估。根据环境部发布的《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蒸气入侵,即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物入侵建筑物室内空气,是挥发性污染物对人体的主要暴露途径,决定着场地修复目标和风险管控措施,其中石油烃蒸气入侵(Petroleum Vapor Intrusion,PVI)由于污染物迁移时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因此需要重点研究。本文以非水相液体和溶解相这两种污染源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数值模型探究了土壤质地和毛细管作用等因素对PVI的影响,并通过美国环保局(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EPA)的PVI数据库检验模拟结果,得到了主要的影响因素,并修正了现有的垂向风险筛选距离,为PVI风险筛选提供了一定技术依据。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在对非水相液体污染源的研究中,本文构建了砂土、沙壤土和粘土这叁种土壤类型下的数值模型,分别模拟了不同污染源深度下污染物在不同土壤中迁移时的浓度变化,并通过解析计算及分析PVI数据库探究土壤质地的作用,从而验证EPA提出的15英尺(4.6m)的筛选距离。结果表明污染物的生物降解会受到土壤质地影响,当土壤为粘土时污染物衰减程度最高。在厌氧区域,叁种土壤中污染物浓度变化较为相似,因此在生物降解微弱时土壤类型对污染物衰减影响不大。而在好氧区域,质地越细的土壤中污染物衰减越多,主要是由于细粒土壤中较高的含水量和较低的扩散反应长度所致。综合上述结果,本文将垂向风险筛选距离针对不同土壤类型进行了修正,即在细粒土壤中修正为3 m,而疏松土壤中修正为5 m。(2)在对溶解相污染源的研究中,本文构建了砂土、沙壤土、粘土这叁种土壤中污染物从地下水中释放迁移的数值模型,分别模拟了不考虑毛细管作用、污染源位于水位线和污染源位于水位线上1 m这叁种场景来探究毛细管层的影响,并验证EPA提出的6英尺(1.8 m)的筛选距离。对于污染源位于水位线场景而言,污染物的衰减量比不考虑毛细管作用时大幅升高,主要是由于毛细管作用降低了污染物的向上扩散速率,促进了好氧区的生物降解。此场景下的模拟结果基本没有超过室内风险筛选值,筛选距离能够足以应用于大部分场地,这也和EPA的观点一致。但当污染源位于水位线上1 m时,室内污染物浓度将大大增加,其中砂土中浓度最高且最接近于无毛细管作用场景。因此当水位线位置下降并形成残留污染源时,产生的弥散污染区将大大增加PVI风险,筛选距离的适用性将大为降低,在场地调查时应着重注意。(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8-12-01)
张祺邦[7](2018)在《浅滩毛细管前端换热器在渗流作用下传热机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浅滩毛细管热泵技术中,毛细管网作为前端换热器埋设于浅滩海床下。换热器与浅滩粗沙回填层之间的传热包括粗沙颗粒之间的热传导、孔隙中水的热传导及孔隙中水流动而产生的热对流。在冬季供暖系统中,从水流中产生的热对流可取自浅滩。该换热器具有换热器耐腐蚀、易固定及成本低廉等有优点,并且不受水体环境的影响,不易结垢,能够有效地保证热泵系统的正常运行,是一种新型的海水源热泵应用技术。近年来,我国不论是在地埋管实际工程应用上,还是在对其数值计算分析、实验测试等方面均进行了相当多的研究工作,而关于毛细管换热器的传热研究以及实际工程较少,同时大部分对于地埋管传热的研究也只都是基于单一的热传导理论,忽略了地下水渗流的影响,这将不可避免地使毛细管换热器的设计偏离实际要求。由于毛细热交换器沉积在浅滩中,它受到海水涨潮与退潮的影响,沙土中的自然渗流会影响其换热性能,毛细管换热器与浅滩渗流环境的换热过程也是影响热泵系统性能的诸多因素中亟待研究的。已有研究中对于地下海水渗流的影响还不明确,针对此,本文通过理论模拟与工程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研究。本文研究采用理论与工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建立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并在示范工程现场进行了测试,验证了渗流条件下的浅滩毛细管换热器换热模型的可靠性,通过数值模拟深入分析浅滩毛细管换热器在不同影响因素下(有无渗流、不同渗流方向、不同渗流速度、不同埋深、不同换热器入口流速)的换热特性。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存在水平方向渗流的浅滩毛细管换热器换热性能最好,其次为垂直渗流。而有渗流条件下的换热器换热系数相比无渗流条件下的换热器换热系数有明显增大,渗流能够有效改善浅滩毛细管换热器的换热性能,其中水平方向的渗流改善效果尤为显着。(2)渗流速度的增加能够促进浅滩毛细管网换热系数的提升,毛细管网换热面积较大,在管内流速足够大的情况下,渗流的增强能够更好的促进换热。(3)换热器入口流速的增加,管内介质在换热器内完成一个循环周期的时间将变短。渗流条件固定情况下,随着换热器入口速度的增加,毛细管换热器的入口和出口之间的温差减小。(4)埋设深度的增加可促进毛细管换热器的换热效果,但当渗流速度足够大时,对换热器换热效果的促进并不明显,尤其是随着地下水渗流速度的增大,埋深对毛细管换热器换热性能的影响占比逐渐减小。(5)冬季时有渗流影响换热器换热的工况下,衡量各因素对影响换热器换热性能的显着性分析,在一定条件范围内,不同渗流速度、不同管内流速及不同换热器埋深叁种影响因素对换热器换热效果显着性依次由高到低影响。本研究可为浅滩毛细管换热器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研究结果可为实际工程设计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青岛理工大学》期刊2018-12-01)
张剑,张博,唐一梅,匡元元,刘春叶[8](2018)在《毛细管电泳法对盐酸维拉帕米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采用亲和毛细管电泳法(Affinity capillary electrop Horesis,ACE)对维拉帕米与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以BSA为样品,以添加不同浓度药物的磷酸盐缓冲液(p H7.4,20 mmol·L~(-1))为背景缓冲溶液,采用以药物为添加剂的ACE方法,分别在25~oC和37~oC下进行毛细管电泳分离。根据各组分迁移时间,由Scatchard方程计算两个温度下药物与蛋白的结合常数K_b。实验结果表明,在ACE法中,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大,BSA与内标物的电泳迁移时间差值变大,由Scatchard方程计算得到维拉帕米与BSA在25~oC和37~oC时的K_b值分别为4.28×10~3M~(-1),ΔG为-20.73 k J·mol~(-1),ΔH为26.03 k J·mol~(-1),ΔS为157 J·mol~(-1)。在37℃时K_b值为6.43×10~3M~(-1),ΔG为-22.82 k J·mol~(-1),ΔH为26.03 k J·mol~(-1),ΔS为157 J·mol~(-1)。(本文来源于《化学研究与应用》期刊2018年10期)
崔怀愈[9](2018)在《毛细管放电46.9nm激光与固体靶相互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激光领域热衷于将激光光源的波长推进到更短的范围内。短波长激光光源的发展催生了国际上相关领域对软X射线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热情。由于软X射线激光具有更高的光子能量,这意味着其与物质的相互作用过程与传统的长波长激光有着本质的区别。对软X射线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过程的探索,对材料微纳米加工以及探究物质微观特性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本论文在理论和实验方面对毛细管放电46.9nm软X射线激光与固体靶相互作用的过程进行了探索和研究。理论上,详细探讨了热效应在软X射线激光与固体靶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根据46.9nm激光光子能量高的特点,忽略靶面附近等离子体屏蔽效应,建立含有热源项的热传导公式。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计算激光照射中及照射后靶材表层的温度分布及热弹性力分布,分析热效应对相互作用过程的影响。实验上,系统研究了软X射线激光与不同类型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利用46.9nm激光照射导体(Cu)、半导体(Si)以及宽能带隙电介质(BaF_2、LiF、SiO_2和熔融石英)材料,得到不同实验条件下各种材料表面损伤结果,分析相互作用过程中的损伤机理。在理论方面,建立符合毛细管放电46.9nm激光特性参数的热源项函数,针对不同的材料选择不同的吸收系数及反射率。一方面模拟不同靶材的靶面及内部由激光照射引起的温度变化。根据模拟计算的结果,考虑热效应在激光与不同靶材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占比例的不同,分析激光辐照下不同材料的表面损伤情况。分析认为,相比于实验中所用的其他材料,激光的辐照更易引起Cu靶表面的熔化乃至溅射。另一方面模拟不同靶材所受激光照射引起的热弹性力分布。根据模拟计算的结果,结合各种材料的特性,分析激光辐照下不同材料的表面损伤情况。分析认为,相比于实验中所用的其他材料,激光的辐照更易导致离子晶体BaF_2以及LiF的表面碎裂。在实验方面,首先利用Ce:YAG荧光屏对毛细管放电46.9nm激光原始光斑进行了系统检测,研究了毛细管内Ar气初始气压以及工作介质的增益长度对原始光斑形状的影响。之后分析并选择了对46.9nm激光的聚焦方法,对聚焦光路进行了模拟,并测量了沿光轴不同位置的聚焦光斑。通过理论模拟和实验操作精确定位了聚焦光路对46.9nm激光的焦点位置。理论模拟和实验测量的聚焦光斑形状吻合良好。在系统分析了46.9nm激光的原始光斑和聚焦光斑后,在不同条件下对Si、Cu以及四种宽能带隙电介质材料与46.9nm激光的相互作用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得出在不同激光脉冲数、不同激光能量密度等条件下靶材对激光照射的不同表面反应。其中,在Cu靶表面的损伤区域内检测到熔化痕迹及溅射后重新固化形成的微纳颗粒,在BaF_2和LiF的损伤区域内检测到由热弹性力导致的碎裂痕迹,实验现象与理论计算的预期相符。由于46.9nm激光在对宽能带隙电介质材料进行损伤的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因此着重研究了46.9nm激光与宽能带隙电介质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测量了四种宽能带隙电介质材料在不同能量密度、不同靶面初始温度等实验条件下的烧蚀速率。针对BaF_2损伤区域内稳定出现的微纳米尺寸周期性表面结构进行了实验分析,实验得出微纳结构的周期与辐射源激光的能量密度直接相关,并随激光能量密度的升高而增大,与激光作用脉冲数无关。微纳结构的方向与靶材表面晶体特性有关,与46.9nm激光光斑的旋转与否无关。本文在理论中,通过计算对46.9nm激光与不同类型材料的损伤结果进行了预测,并与相应的实验结果相吻合,验证了热效应在软X射线激光与固体靶相互作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在实验中,利用超环面镜和SiC球面反射镜,建立了两套针对毛细管放电46.9nm激光的聚焦方式,实验验证了两种聚焦方式的聚焦效果。上述两种聚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际上普遍使用的多层膜球面反射镜聚焦方式的不足。另外,研究了一种利用46.9nm激光在宽能带隙电介质材料BaF_2表面形成周期性微纳结构的方法,能够控制并减小微纳结构的尺寸。这对利用46.9nm激光对宽能带隙电介质材料进行微纳加工等方面的应用研究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也促进了毛细管放电软X射线激光的发展。(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8-06-01)
王汪送[10](2018)在《毛细管电泳法研究聚乙二醇—十二烷基硫酸钠复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体系在日用化学品、食品医药、石油开采、特优材料制备等领域日益广泛的应用,伴随的则是对于它们发挥作用背后溶液行为的更充分揭示。作为重点被关注的二元复合体系,非离子聚合物-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间的缔合行为、缔合区间c_1~c_2、缔合结构以及溶液性质等都得到比较系统、详细地阐述和确认。但美中不足的是,长期以来研究界对于此二元体系缔合形成“拟聚电解质”的荷电属性却鲜有探讨,对于反离子在缔合过程中是否扮演重要角色也未达成共识。另外,对于小分子表面活性剂体系,其界面吸附、体相胶束化等虽已得到普遍认同,但对于其体相中表面活性剂浓度、盐等因素诱导胶束形貌转变的观点,受限于胶束尺寸和表征技术,研究者却无法给出足够直观的证据支撑。基于不同电荷属性和电荷密度分析物在电场中电泳淌度的差异,毛细管电泳技术能够实现对水相试样高效、快速的分离检测。其通常标配紫外检测器,因此研究体系具有紫外响应是该技术得以运用的关键。近期,本实验室已利用该技术证明了非离子聚合物或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之一具有紫外响应的缔合体系均形成“拟聚阴离子”复合物,填补了该方面研究的空白。但目前对更多与聚乙二醇(PEG)-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或其锂盐(LDS)类似的无紫外响应缔合体系所形成复合物电荷属性的证明却无能为力。本文通过胶束增溶紫外分子探针使“隐形”的表面活性剂相关物种在毛细电泳仪检测器中“可见”,或利用紫外标记试剂封端聚合物链使“隐形”的聚合物相关物种在毛细电泳仪检测器中“可见”,使得毛细电泳技术研究自身无明显紫外响应的非离子聚合物-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缔合体系以及单纯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体系成为可能。基于上述两种辅助手段,本文以毛细管电泳为主要研究方法进行了以下四方面的具体实验研究:1.证明无紫外响应缔合体系形成的也为“拟聚阴离子”以PEG-SDS和PEG-LDS作为自身无紫外响应的非离子聚合物-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模型体系,在束缚胶束增溶紫外分子探针二苯甲酮和紫外标记试剂苯甲酸酐(BA)、邻苯二甲酸酐(PA)对PEG末端标记方法辅助下,分别从胶束和聚合物角度成功揭示复合体系的电泳行为。复合物的电泳迁移时间长于中性参考样且其有效电泳淌度为负值,说明复合溶液中PEG与SDS以及LDS发生缔合作用形成“拟聚阴离子”复合物,从而证明无紫外响应的非离子聚合物-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复合物也系“拟聚阴离子”。2.考察反离子对缔合作用的影响通过考察不同水化半径反离子的十二烷基硫酸盐、不同种类无机盐、不同pH条件下PEG-十二烷基硫酸盐复合体系表现出的缔合效能效率、或束缚胶束离子解离度、或K~+耐受性、或有效电泳淌度差异,确认反离子对PEG-十二烷基硫酸盐间的相互作用存在影响。反离子在两者缔合过程中充当架桥离子,反离子水化半径越小则形成复合物的表面活性剂浓度区间c_1~c_2越宽,所得束缚胶束的离子解离度越小,有效电泳淌度数值也越负。上述结果说明反离子水化半径越小的复合体系,聚合物与表面活性剂间的缔合能力越强,缔合结构越稳定并且表现的“拟聚阴离子”性也越强。3.缔合作用位点以及缔合作用对体系乳化性能的贡献为了进一步探究聚合物链与束缚胶束缔合作用的位点以及缔合作用对复合体系乳化性能的贡献,在这里选用了具有自交联活性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共轭亚油酸钠(SCL)。利用其在不同交联条件(紫外聚合和复合溶液配制的顺序先后)与PEG组成二元体系稳定乳液性能的差异,确认缔合作用并非发生于束缚胶束亲水表面,并且得到缔合作用和缔合结构是此类复合体系具有比单纯表面活性剂体系更优良乳化性能的主要贡献来源。从而为“缔合作用是非离子聚合物-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体系具备某些杰出性能的关键”这一猜想提供一些证据支撑。4.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溶液胶束形貌转变探究作为应用研究的延伸,进一步运用毛细管电泳研究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体系。选取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和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作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体相胶束形貌转变研究的模型对象,其中SDS胶束借助紫外分子探针二苯甲酮的增溶获得紫外响应。通过毛细管电泳、稳态荧光猝灭和毛细管黏度实验获取两体系胶束电泳迁移、胶束聚集数、溶液黏度随表面活性剂浓度增加的变化情况,叁者都呈现快速增加→缓慢增加→又较快速增加的变化并且相互吻合。上述结果分别从驱动力、胶束尺寸、溶液行为方面反映并确认了所研究表面活性剂浓度区域体相存在一胶束形貌转变过程。(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8-05-01)
毛细管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改良St?ber法合成580 nm亚微米单分散的二氧化硅微球,并以此为基质,通过"巯基-烯"点击化学反应将半胱氨酸成功键合到修饰有乙烯基团的二氧化硅微球表面,合成了一种新型亚微米亲水作用固定相(Cys-VTMS-SiO_2)。采用高压匀浆法制备了新型亚微米亲水色谱填充柱,通过不同乙腈比例、缓冲盐浓度和pH条件下对甲苯、丙烯酰胺和硫脲的分离分析揭示其亲水机理。依托加压毛细管电色谱平台,成功实现了对核苷、酚类、胺类及多肽等亲水性物质的快速有效分离,其有望应用于其他强极性和亲水性化合物的分离分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毛细管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1].蔡绮丹,容月庆,粟媛媛,孙悦,孟江.芯片毛细管电泳结合光谱法对阿霉素和谷胱甘肽相互作用的研究[J].药物分析杂志.2019
[2].胡静,刘让东,王薇薇,王彦,闫超.新型亚微米亲水作用色谱的制备及其在加压毛细管电色谱中的应用[J].色谱.2019
[3].郭怀忠,卢凯,张建.从色谱作用探讨毛细管电泳中电渗流的产生和影响因素[J].中南药学.2019
[4].李玉娟,孙欣欣,李盼盼,欧婉露,屈锋.毛细管区带电泳技术研究龙血竭有效单体与核酸适配体及凝血酶之间的相互作用[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9
[5].王晓倩,Ghulam,Murtaza,朱超,屈锋.毛细管柱上反应研究氨基酸修饰肽核酸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J].分析化学.2018
[6].毛芳.基于数值模型研究污染源类型、土壌质地和毛细管作用对石油烃蒸气入侵风险评估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8
[7].张祺邦.浅滩毛细管前端换热器在渗流作用下传热机理的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8
[8].张剑,张博,唐一梅,匡元元,刘春叶.毛细管电泳法对盐酸维拉帕米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J].化学研究与应用.2018
[9].崔怀愈.毛细管放电46.9nm激光与固体靶相互作用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
[10].王汪送.毛细管电泳法研究聚乙二醇—十二烷基硫酸钠复杂作用[D].江南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