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多媒体运用

语文教学中的多媒体运用

关键词:语文多媒体教学;误区;优势

作者简介:戴丽梅,任教于浙江省上虞市崧厦镇中学。

学校多媒体的配备,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学校倡导中青年教师尽可能多地用运用多媒体。多媒体教学恰如“春夜喜雨”般滋润着课堂教学,语文课堂也不例外。但笔者在随后的课堂教学实践及备课活动中发现了这样一种普遍现象:不少教师经常从网上直接下载课件稍作修改搬上荧屏。在上课过程中教师的思路固化在幻灯片上,学生的眼睛盯在五彩斑斓的幻灯片切换中,课堂教学环节无法根据学生的情况随意更改,语文多媒体教学在现代化和时尚中不知不觉走入了误区。

误区一: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变照“本”宣科为照“屏”宣科。

新课改教学的理念是: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能动性,从而发挥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课堂只是将教师的讲解变成了多媒体的演示。一些所谓的课件也只是做了些“书本搬家”、“板书搬家”、“习题搬家”的工作。在教学中时常会有“学生瞪着眼睛看,教师围着电脑转”的现象。还有的教师把教学过程程式化,想方设法将课堂的进程限制在课件中,每一个环节都要按自己课前设计的“圈套”发展,千方百计引导学生“上钩”。一旦学生“不配合”,进不了课前设计的圈套,教师就只好代替他们回答。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很难得到训练。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主动学习的意识,学习的依赖性越来越严重,主动创造的火花逐渐悄声熄灭。更有甚者,一些教师把多媒体当作加大课堂教学容量、增强练习密度的“法宝”,多媒体成为他们固守应试教育阵地、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帮凶”,成了禁锢甚至扼杀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高科技杀手”。多媒体教学,这一本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却使学生感到原来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只是将我们所批判的“人灌”演变成了“机灌”。这显然违背了新课改语文教学原则。

误区二:违背语文学科规律,“视听盛宴”取代“文本解读”。

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提高学生学习、运用语言的能力,而要提高这一能力,“白纸黑字”的文本阅读具有永远不可替代的价值。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精彩的语言,只有经过反复诵读、感悟、理解,才能从中获得滋养。再精美的画也只能是景致,而非神韵。若要领会其中的精妙,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只能多“读”,在阅读中用心感悟。并在感悟中提炼、思考语言的运用。因此,学生用心、用脑才能吸取到营养。语文课堂教学应以文学作品赏析为“本”,多留给学生阅读与思维的空间。语文教师的职责在于引导学生“读书”、“品味”,培养学生对文本的认同感和文字的亲近感,多媒体教学应是辅导的手段,而不是单单只把“文本”弄得五花八门。语文教学要能使学生真正感受和认识到文字是有声有色、有情有味、有生命有感情的,一篇文章就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是有价值的,学生的语文水平才能真正提高。而我们一些教师违背学生的发展,淡化教材甚至脱离教材,如课件只是讲究图片、影视片段对视听的冲击,而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那便偏离了正轨。

比如有教师上《孔乙己》,教师不是让学生去阅读课文,而是放了一段电影剪辑,看毕即让学生讨论孔乙己的形象。如果课前,学生进行了预习,那么这段影片可以强化学生的影像以及学习兴趣。如果仅是用影视替代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用图片代替学生的想象,那便与语文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了。同时,也会弱化学生的语言感受力、阅读力和想象力,甚至造成学生思维水平的停滞不前。还有一些教师设计的课件画面背景复杂,按钮奇形怪状,并且使用大量的动画和音响,似乎不如此则显示不出“档次”,活跃不起课堂气氛。结果造成画蛇添足、喧宾夺主,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冲淡了学生对学习重点、难点的关注,最终影响到教学的实际效果。“过犹不及”,如何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是我们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误区三:阻碍师生情感交流,“人机交往”取代了“师生双边”。

为了上好多媒体课,有的教师把教室里进光的地方都用帘子挡起来,以便“效果良好”。但语文课极其重视声情并茂,朗读、讲读课文要以“面”传情。师生在黑洞洞的教室里上课,相互无视对方的表情和肢体语言,教师忙于点击鼠标,甚至坐在台上不见“庐山真面目”。这样,师生情感如何交流?学生如何把上课的情况反馈给老师?“水本无华,相荡而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知道,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仅是通过“科学的方法”让学生接受自己传授的知识,而且还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时能够成功地调控课堂情绪和气氛,激活思辨的火花,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思想碰撞,以迸发灵感。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既然是让学生领悟语言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潜在灵感,仅依靠教学技巧和现代化的教学“武器”是行不通的,更有赖于教师牵引学生灵魂沉潜于字里行间,流连于墨韵书香之处,获得“知书达理”的效果。教与学本身就是师生双边关系的交流与传递,知识只有在教与学的平衡中才能得以充实与巩固,只有在师生的和谐关系中才能得以深化与健全。

那么语文多媒体教学该如何走出误区,真正发挥优势?笔者以为:

一、以“生”为本,优化课件“交互性”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激励与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完成对语言文字的认知和运用。因此,在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时,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在课件结构上尽可能地使用多元化的超级链接,变教学过程“线性结构”为“网络结构”,增强课件的交互性、可逆性,使课件的流程能根据教学实际随时调取,同时考虑到各个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反馈情况,教师要能把握好动静结合的关系,只有确立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想方设法让学生去听、去说、去读、去做、去思,做到耳到、口到、眼到、手到、心到,才能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也只有真正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才能焕发活力。

二、以“本”为本,追求课件的“实效性”

多媒体技术虽说是高科技的产物,但它在课堂教学之中只能起到“配角”作用,应用的目的是为了“辅助”教学,这是由教学自身的规律决定的。一切技术手段都必须为教学服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适当地配合一些画面或音乐,借助声、色、光、电的特殊效果,可使语文课更加生动、形象。但教师决不能只做放映员,一味采用电教手段,影响教学的实际效果。而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引导学生认知语文教材,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上,使他们获得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一种“电教”方式,它姓“教”不姓“电”。教师不应将精力放在流光溢彩的图片、活泼生动的动画上,而应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超越传统媒体,化繁为简,更好地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变抽象为形象优化。

基于此,制作课件时我们应本着这样的原则:为教学目的服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课件制作有针对性,小而精。在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上,不妨套用鲁迅先生修改文章的原则,“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多媒体课件删去,毫不可惜。”

三、当“用”则用,提高课件的“针对性”

我们应该认识到一个成功的课件是制作者在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分析学生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其教学理念、教学环节等诸多因素设计制作而成。因此,它不可避免地凝聚着制作者的教学习惯、教学思想、教学风格,以及他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学习水平的认知等主观因素。就这个角度而言,课件是不可盲目移植的。不能为了用课件而用课件。

毋容置疑,多媒体运用得当可使教学如虎添翼、锦上添花,使用不当就会事与愿违。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多媒体教学的特性,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出发,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出发,从优化教学过程出发,严格遵循实用性原则、恰当性原则、综合性原则、辅助性原则和启发性原则,使多媒体教学用得恰到好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越性,使之逐步从盲目走向成熟,实现多媒体教学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佳整合。

作者单位:浙江省上虞市崧厦镇中学

邮编:312365

参考文献:

[1]沈文华等.高等农林院校多媒体教学质量探索与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2]周晓军.多媒体智能教学系统研究与设计[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2009.

ApplicationofMultimediainChineseTeaching

DAILimei

Abstract:Aproperuseofmultimediacanoptimizeclassroomteachingandimproveteachingquality;whileinadequateusewillcausenegativeresultsinteaching.

Keywords:multimediaChineseteaching;misunderstanding;advantages

标签:;  ;  ;  

语文教学中的多媒体运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