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地貌论文_何文军,郑孟林,费李莹,吴爱成,杨彤远

导读:本文包含了古地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地貌,鄂尔多斯,地质学家,岩溶,同位素,盆地,地区。

古地貌论文文献综述

何文军,郑孟林,费李莹,吴爱成,杨彤远[1](2019)在《陆相坳陷盆地边缘沉积区古地貌恢复:以准噶尔盆地玛湖地区叁迭系百口泉组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常用的古地貌恢复方法侧重于利用地层厚度反映古地貌形态,而忽略沉积前由于盆地差异沉降导致地层厚度反映古地貌的不准确性。笔者以准噶尔盆地玛湖地区叁迭系百口泉组沉积前古地貌恢复为例,提出一种沉积趋势校正的新方法。百口泉组沉积前为一种陆缘剥蚀区—过渡区—沉积区背景下的冲积扇—扇叁角洲陆—湖相逐渐过渡的沉积体系,以地层厚度反映的古地貌形态能较好地刻画湖盆水下部分,较难合理地刻画陆上的古地貌特征。结合研究区资料情况,优选残余厚度法和地震层拉平法开展古地貌恢复工作。首先获取叁迭系百口泉组地层真厚度,经过压实、古水深校正之后,对陆上部分的古地貌进行沉积趋势校正。校正后的古地貌较前人研究结果更加合理,对准噶尔陆相坳陷盆地的复杂源-汇沉积体系分析的指导更加准确。(本文来源于《古地理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刘逍,王静,金大权,陈海涌,段新国[2](2019)在《奥陶系岩溶古地貌恢复及对气藏分布的控制作用——以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东区41-33区块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苏东41-33区块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的北部南缘,长期沉积间断的风化壳不整合面形成复杂的岩溶古地貌,属苏里格气田东部奥陶系碳酸盐岩气藏的重要勘探区。研究基于钻井、测井、地震及生产动态资料分析,综合运用地球物理法、残厚法和印模法,优选本溪组顶9号煤层和马家沟组马五5灰岩为标志层,深入探讨古地貌单元的恢复依据和划分标准,精细恢复岩溶古地貌形态,并明确岩溶古地貌特征及其对气藏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苏东41-33区块整体处于二级地貌单元岩溶斜坡之上,奥陶系古风化壳上下地层厚度可划分出上薄下薄、上薄下厚、上厚下薄等5种组合类型,细分古坡地、残丘和沟槽3个叁级地貌单元;古地貌总体趋势走向为北高南低,出露层位展布由马五4过渡到马五1。中南部发育连片残丘,北部见小型零星残丘,恢复厚度低于15m,残留厚度超过85m;北部发育2条侵蚀沟槽带,充填厚度大于20m,残留厚度小于45m;古坡地分布范围广泛,周围被古残丘与沟槽所分割,残留厚度介于45m~85m之间,恢复厚度大于10m。古地貌类型对风化壳气藏分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岩溶残丘及残丘边缘带的古坡地储层迭合厚度增大,溶蚀孔洞充填程度低,主力含气层保存完整且连通性较好,是寻找高产井的目标区,而岩溶古沟槽相对不利于天然气富集,所钻遇气井多为低产或无产能。(本文来源于《矿物岩石》期刊2019年03期)

程光锁,于学峰,杨斌,胡戈,李兆营[3](2019)在《利用水系沉积物高程定量恢复古地貌的技术方法——以鲁西白彦地区白彦砾岩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主要分析了构造抬升对水系和地形的影响和恢复,以从古生代灰岩围岩中大面积但零星出露的岩溶砾岩点为研究对象,对区域古水系和地形地貌恢复和反演做出了新的尝试。在收集资料和实测的基础上,尝试性探讨了利用稳定水体参照物高程反演抬升高度以及邻区山峰点的古高程、古水系,恢复区域上古地形地貌的技术方法。并以白彦地区为例,通过白彦岩溶砾岩的分布、产状、金刚石矿物含量、岩性等地质特征,恢复白彦地区古地形线、古水系位置和流向等古地理地貌,指出在白彦期时代,该区总体发育4个水系,邹城市大石墙水系、枣庄水系、平邑水系、费县水系,水系中金刚石含量较为丰富的砾岩点大多分布在凤凰山隆起中心,其中在平邑水系推测存在一个山地峡谷中的古湖泊。认为蒙山凸起中已知的常马庄地区的金伯利岩脉所含有金刚石可能主要供应平邑区水系,其他3个地区水系的金刚石可能来源于凤凰山及其东部隆起剥蚀地区。(本文来源于《山东国土资源》期刊2019年09期)

张春林,李剑,陈鑫,吴庆超[4](2019)在《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奥陶系盐下古地貌恢复及其对滩体的控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古地貌是控制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奥陶系盐下滩体发育的重要因素,寻找滩体发育带具有重要的勘探意义。运用印模法与沉积学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残余厚度求取、压实恢复、沉积微相校正等步骤,恢复鄂尔多斯盆地东部盐下马五5亚段沉积前的古地貌特征,据此分析古地貌对研究区滩体的沉积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的古地貌特征整体呈现西北高、东南低、内部呈现隆洼相间的微古地貌沉积格局。岩心观察与薄片鉴定表明马五6亚段的内碎屑滩形成于碳酸盐岩台地内部的古地貌高部位,而膏盐岩发育于碳酸盐岩台地内部的古地貌低洼部位。(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地球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薛凤琴,李金付,冯昕鹏,侯丽萍,王娟[5](2019)在《岩溶古地貌风化壳储层甜点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鄂尔多斯盆地东部Y地区西邻靖边气田,奥陶系风化壳顶面侵蚀沟槽欠发育,受本溪组地层厚度向东逐渐加厚、煤层发育影响,岩溶古地貌精细刻画困难;致密碳酸盐岩储层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差异性不明显,地震预测难度大。本文通过对Y地区地震资料处理解释对比研究,形成了针对盆地东部的岩溶古地貌刻画技术,以模型正演为基础,发挥地震资料横向分辨率高的优势,采用波形特征归纳、波阻抗反演、地震属性分析、层拉平甄别沟槽等技术,利用井震结合的方法精细刻画前石炭纪古地貌,并在准确解释奥陶系顶面及马五2(马五5)底的基础上结合古地貌特征及测井、地质资料预测前石炭纪地层展布,进而利用地震甜点属性预测风化壳碳酸盐岩储层含气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学会2019年物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9-09-09)

胡华蕊,邢凤存,齐荣,王超,刘晓晨[6](2019)在《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地区晚古生代盆缘古地貌控砂及油气勘探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井震资料,在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建立的基础上,对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地区晚古生代古地貌进行了恢复,探讨了古地貌演化及其沉积和砂体响应。该区上石炭统太原组—中二迭统下石盒子组盒1段沉积期,古地貌具有东西向两隆叁洼格局,垂向上划分出太原组—山1段沟谷超覆充填、山2段—盒1段隆洼继承性填平、盒2段—盒3段均一平整等3个古地貌演化阶段。不同地貌演化阶段控制了砂体结构演化,沟谷超覆充填阶段,太原组仅分布在泊尓江海子断裂南部,反映了该断裂的控制性,北部沟谷输砂、南部低洼区聚砂明显,砂体以垂向加积样式分布于隆起分隔的沟谷及低洼区域;隆洼继承性填平阶段,地貌逐渐平整化,断裂控制不明显,砂体连片且具有一定的侧向摆动,3个继承性低洼区为主砂体区;均一平整阶段,物源北退,地貌平整,形成了"泥包砂"且横向摆动的孤立砂体分布结构。(本文来源于《石油实验地质》期刊2019年04期)

侯林君,陈洪德,罗林军,张成弓,赵俊兴[7](2019)在《鄂尔多斯盆地前寒武纪末期古地貌恢复及其对烃源岩的控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鄂尔多斯盆地前寒武纪末期古地貌控制着后期沉积体系的空间配置与古地理展布。通过野外剖面、岩芯分析、测井数据等建立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系层序地层格架;选取寒武纪SS1最大海泛面(徐庄组沉积晚期地层)为标志层,通过残余厚度印模法,并结合古地质图分析,对研究区前寒武纪进行古地貌恢复,明确了前寒武纪沉积背景、构造格局及物源方向。总体上,前寒武纪鄂尔多斯盆地南、北濒临秦祁海和兴蒙海,东、西被贺兰和晋豫陕坳拉槽所夹持,古地貌东北高、西南低,受秦祁海影响最大,可将其划分为3个古构造地貌单元:高地剥蚀区、受古构造控制形成的坳陷区以及处于剥蚀与沉积过渡地带的斜坡阶地区。通过研究前寒武纪末期古地貌与寒武纪早期烃源岩分布认为,拉张活动背景下的坳陷带以及斜坡带是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纪早期烃源岩发育的有利区块,前寒武纪古地貌格局影响了寒武纪早期烃源岩发育与分布。恢复古地貌形态对于揭示物源供给,研究沉积物搬运、平面和纵向展布特征,探究沉积、沉降中心的迁移规律,以及进一步揭示生储盖组合和分布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唐一尘[8](2019)在《铁矿石是保存7000万年前古地貌的功臣》一文中研究指出登上乌鲁库姆高原的山顶,放眼望去是一片锈迹斑斑的红色土地。这里毗邻巴西热带草原,尽管该地区有大量侵蚀性降雨,但这座高原的表面在大约7000万年里基本没有变化,使它成为地球上已知最古老的景观。沿着山坡走下去,你就行走在恐龙曾经驻足的地面以下几米的地方。(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报》期刊2019-07-09)

唐一尘[9](2019)在《看一眼恐龙时代的地球》一文中研究指出登上乌鲁库姆高原的山顶,放眼望去是一片锈迹斑斑的红色土地。这里毗邻巴西热带草原,尽管该地区有大量侵蚀性降雨,但这座高原的表面在大约7000万年里基本没有变化,使它成为地球上已知最古老的景观。沿着山坡走下去,你就行走在恐龙曾经驻足的地面以下几米的地方。(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报》期刊2019-07-04)

白光辉[10](2019)在《开江地区茅口组岩溶古地貌恢复及储层预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开江地区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大部分处于岩溶斜坡带,有利于岩溶储层的发育。而前人对开江地区茅口组的勘探开发工作较少,针对这个问题,本文根据地震资料及近期在该地区气测显示较好的WT1井及对一些老井的复查,在层位标定和构造解释的基础上,通过残厚法和印模法恢复该地区的岩溶古地貌,探讨研究区的岩溶古地貌特征,划分古地貌单元;同时利用地质岩性资料、钻井资料和地震响应特征,来识别储层类型,并且分析了研究区茅口组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最后通过提取相干、曲率和振幅等地震属性,结合岩溶古地貌特征,裂缝预测和油气检测等开展储层平面展布预测,确定岩溶储层的有利发育区。取得的成果如下:研究区大部分处于岩溶斜坡部位,可划分为残丘、斜坡、浅洼叁种岩溶微古地貌单元,且气测显示较好的井位于岩溶斜坡带残丘-浅洼之间,该区域古水流发育,溶蚀作用强烈,有利于表生岩溶储层发育。开江地区茅口组岩溶储层主要为风化壳型,储集空间类型为裂缝孔洞型,且檀木场地区储层主要分布在茅二段顶部,五百梯西地区储层分布在茅二段中部。研究区茅口组储层发育主要受岩溶古地貌控制,早期构造运动产生的裂缝使得岩溶作用更加强烈,这种岩溶作用是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加里东期形成的深大断裂,使岩浆热液沿深大断裂横向对茅口组储层进行改造,这种热液溶蚀作用成为茅口组储层发育的次控因素。研究区储层Ⅰ类有利区位于岩溶斜坡古水流发育地区,裂缝发育较好,且含油气性较好,Ⅱ类有利区处于热液溶蚀改造的区域,裂缝比较发育,油气较为富集。(本文来源于《西安石油大学》期刊2019-06-20)

古地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苏东41-33区块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的北部南缘,长期沉积间断的风化壳不整合面形成复杂的岩溶古地貌,属苏里格气田东部奥陶系碳酸盐岩气藏的重要勘探区。研究基于钻井、测井、地震及生产动态资料分析,综合运用地球物理法、残厚法和印模法,优选本溪组顶9号煤层和马家沟组马五5灰岩为标志层,深入探讨古地貌单元的恢复依据和划分标准,精细恢复岩溶古地貌形态,并明确岩溶古地貌特征及其对气藏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苏东41-33区块整体处于二级地貌单元岩溶斜坡之上,奥陶系古风化壳上下地层厚度可划分出上薄下薄、上薄下厚、上厚下薄等5种组合类型,细分古坡地、残丘和沟槽3个叁级地貌单元;古地貌总体趋势走向为北高南低,出露层位展布由马五4过渡到马五1。中南部发育连片残丘,北部见小型零星残丘,恢复厚度低于15m,残留厚度超过85m;北部发育2条侵蚀沟槽带,充填厚度大于20m,残留厚度小于45m;古坡地分布范围广泛,周围被古残丘与沟槽所分割,残留厚度介于45m~85m之间,恢复厚度大于10m。古地貌类型对风化壳气藏分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岩溶残丘及残丘边缘带的古坡地储层迭合厚度增大,溶蚀孔洞充填程度低,主力含气层保存完整且连通性较好,是寻找高产井的目标区,而岩溶古沟槽相对不利于天然气富集,所钻遇气井多为低产或无产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古地貌论文参考文献

[1].何文军,郑孟林,费李莹,吴爱成,杨彤远.陆相坳陷盆地边缘沉积区古地貌恢复:以准噶尔盆地玛湖地区叁迭系百口泉组为例[J].古地理学报.2019

[2].刘逍,王静,金大权,陈海涌,段新国.奥陶系岩溶古地貌恢复及对气藏分布的控制作用——以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东区41-33区块为例[J].矿物岩石.2019

[3].程光锁,于学峰,杨斌,胡戈,李兆营.利用水系沉积物高程定量恢复古地貌的技术方法——以鲁西白彦地区白彦砾岩为例[J].山东国土资源.2019

[4].张春林,李剑,陈鑫,吴庆超.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奥陶系盐下古地貌恢复及其对滩体的控制作用[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9

[5].薛凤琴,李金付,冯昕鹏,侯丽萍,王娟.岩溶古地貌风化壳储层甜点预测[C].中国石油学会2019年物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2019

[6].胡华蕊,邢凤存,齐荣,王超,刘晓晨.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地区晚古生代盆缘古地貌控砂及油气勘探意义[J].石油实验地质.2019

[7].侯林君,陈洪德,罗林军,张成弓,赵俊兴.鄂尔多斯盆地前寒武纪末期古地貌恢复及其对烃源岩的控制作用[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9

[8].唐一尘.铁矿石是保存7000万年前古地貌的功臣[N].中国矿业报.2019

[9].唐一尘.看一眼恐龙时代的地球[N].中国科学报.2019

[10].白光辉.开江地区茅口组岩溶古地貌恢复及储层预测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9

论文知识图

秦祁海槽北侧中、上元古界拗拉谷略图...大名地裂缝灾害表现a.龙王庙镇庙四村...蠡县斜坡中北部沙二段沉积时期古蠡县斜坡中北部沙一下亚段古地貌南黄海地貌图(修改自文献[44])断坳转化时期古地貌特征

标签:;  ;  ;  ;  ;  ;  ;  

古地貌论文_何文军,郑孟林,费李莹,吴爱成,杨彤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