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非傅立叶导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傅立叶,热传导,效应,方程,判据,模型,双曲线。
非傅立叶导热论文文献综述
王宝娥,王彦飞[1](2014)在《考虑非傅立叶效应的瞬态导热过程的波动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瞬态导热分析需要考虑非傅立叶效应.通过对抛物型及双曲型热传导方程,以及耦合热传导方程后的波动方程的数值求解,研究了非傅立叶效应下导热过程中的波动响应.结果表明,双曲型热传导过程具有明显的波动特性,所引起的波动响应前沿值成倍提高,且呈现显着的跃变行为,而波动峰值外的部位围绕着初始值小幅波动.(本文来源于《数学的实践与认识》期刊2014年17期)
延西利,李绪梅,孙毅,徐达[2](2013)在《基于傅立叶导热定律的沥青混合料热传导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傅立叶导热定律为基本理论,依据一维稳态导热原理,自行开发了一套双试件平板式热传导试验装置,对3种不同类型的沥青混合料进行了热传导试验,测试了不同试验温度下沥青混合料的导热系数,分析了热传导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沥青混合料的导热系数是一个温变值,随温度的升高而呈线性增加;在相同温度条件下,不同类型沥青混合料的导热系数值相差较小;开发的热传导试验装置稳定可靠,操作简便。(本文来源于《交通运输工程学报》期刊2013年06期)
吴晶,柳雄斌,过增元[3](2008)在《变比热容介质中的非傅立叶瞬态导热》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导热过程中煅的概念,建立了(火积)平衡方程。结果表明:当导热介质的比热容为常数时,(火积)平衡方程和能量守恒方程联立可以得到傅立叶导热定律;当导热介质的比热容随温度变化时,在瞬态导热情况下傅立叶定律失效,表现出明显的非傅立叶效应。用数值模拟定量地研究了非傅立叶效应对于变比热容介质瞬态导热过程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08年09期)
张清光,曹炳阳,过增元[4](2007)在《稳态导热中的非傅立叶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热质与热质势的概念,研究了稳态条件下的导热规律。结果表明:热量在输运过程中受到来自热质势场的驱动力以及来自介质的阻力,当两者平衡时,热量的输运规律满足傅立叶导热定律;当惯性力不能被忽略从而两者不平衡时,热量将被加速,热流密度和温度梯度之间的线性关系不再成立,表现出明显的非傅立叶效应。用数值模拟定量地研究了非傅立叶效应对稳态导热过程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07年02期)
范庆梅,卢文强[5](2004)在《温度脉冲进口条件对单相介质一维非傅立叶导热问题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不同温度脉冲进口条件对非傅立叶导热问题的影响进行了模拟 ,数值预示了不同脉冲形式 ,以及不同脉冲频率产生的不同的非傅立叶导热特征 ;同时也数值预示了同一种脉冲作用下 ,热波导热、非傅立叶导热和傅立叶扩散的差别(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期刊2004年03期)
范庆梅,卢文强[6](2003)在《一类等温进口条件下的非傅立叶导热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用已发展的双倒易边界元和Laplace变换、反变换相结合的方法求解非傅立叶导热 ,对于一类等温进口条件下的问题 ,数值预示了热波导热、非傅立叶导热和傅立叶扩散的温度场随时间推进的不同特征 ,并且发现了温度变化前缘的推进速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期刊2003年04期)
高正阳,阎维平,刘忠[7](2002)在《煤颗粒在快速升温过程中非傅立叶导热效应的计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电站锅炉煤粉燃烧过程中,煤粉着火前期的升温速率可达104 K/s。而且煤粉在着火前期的升温状态直接影响到煤粉挥发份的释放速度和挥发份成分,进而影响到煤粉颗粒的着火和燃烧。该文针对煤颗粒快速升温过程中非傅立叶导热效应,利用热波模型和D-P-L模型对快速升温过程中煤颗粒的温度场进行的数值模拟,与实测结果进行了比较。并发现对于电站锅炉所燃用煤粉的粒径范围,在煤粉着火前的升温过程中考虑非傅立叶导热效应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来源于《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期刊2002年09期)
蒋方明,刘登瀛[8](2002)在《非傅立叶导热的最新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迄今为止有关非傅立叶导热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的综述,其中包括作者在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空心球体介质双曲线非傅立叶导热模型的分析求解,室温条件下多孔材料内非傅立叶导热的实验结果及数值模拟,非傅立叶导热的“瞬时薄层”模型,非傅立叶导热和非费克质量传递的耦合分析,非傅立叶导热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等.文中还对下一步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力学进展》期刊2002年01期)
蒋方明,刘登瀛[9](2001)在《多孔材料内非傅立叶导热现象的实验研究结果及理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室温条件下多孔材料的瞬态脉冲激光加热实验及其初步理论分析。文中列示了实验观察到的、受微秒脉冲激光加热的多孔材料内的非傅立叶导热现象。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只有当热扰动足够强(实验中反映为激光脉冲的脉宽足够小,脉冲功率密度足够大)时,才有可能在热扰动过后的极短时间瞬时观察到非傅立叶导热现象,而且明显的非傅立叶导热现象只可能在介质受热扰动位置附近的极薄厚度空间中存在;理论分析时采用了双曲线非傅立叶导热模型来描述多孔材料受微秒脉冲激光加热这一非傅立叶导热过程,并用有限差分(FDM)结合MacCormack预测-校正(Predictor-Corrector)方法对其进行了数值求解。理论分析结果和实验结果定性地吻合。(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01年S1期)
余宁,胡明娟,潘健生,顾剑锋[10](2001)在《强瞬态非傅立叶导热效应判据与激光冲击硬化应用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更好地反映激光冲击硬化的强瞬态特征及建立非傅立叶导热效应作用范围的判据 ,本文讨论了通用傅立叶导热定律的数学模型 ,推导了半无限大物体在第一类边界条件下基于非傅立叶导热定律的双曲线型偏微分方程的解析解。通过分析非傅立叶导热定律在瞬态条件下温度分布的变化过程 ,提出了非傅立叶导热效应的强瞬态判据。并就强瞬态导热现象对激光热处理的影响进行了讨论。指出按照非傅立叶导热定律计算能更好反映激光作用的热冲击特征。(本文来源于《金属热处理学报》期刊2001年03期)
非傅立叶导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傅立叶导热定律为基本理论,依据一维稳态导热原理,自行开发了一套双试件平板式热传导试验装置,对3种不同类型的沥青混合料进行了热传导试验,测试了不同试验温度下沥青混合料的导热系数,分析了热传导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沥青混合料的导热系数是一个温变值,随温度的升高而呈线性增加;在相同温度条件下,不同类型沥青混合料的导热系数值相差较小;开发的热传导试验装置稳定可靠,操作简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非傅立叶导热论文参考文献
[1].王宝娥,王彦飞.考虑非傅立叶效应的瞬态导热过程的波动响应分析[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4
[2].延西利,李绪梅,孙毅,徐达.基于傅立叶导热定律的沥青混合料热传导试验[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13
[3].吴晶,柳雄斌,过增元.变比热容介质中的非傅立叶瞬态导热[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8
[4].张清光,曹炳阳,过增元.稳态导热中的非傅立叶效应[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7
[5].范庆梅,卢文强.温度脉冲进口条件对单相介质一维非傅立叶导热问题的影响[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
[6].范庆梅,卢文强.一类等温进口条件下的非傅立叶导热问题[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3
[7].高正阳,阎维平,刘忠.煤颗粒在快速升温过程中非傅立叶导热效应的计算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2
[8].蒋方明,刘登瀛.非傅立叶导热的最新研究进展[J].力学进展.2002
[9].蒋方明,刘登瀛.多孔材料内非傅立叶导热现象的实验研究结果及理论分析[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1
[10].余宁,胡明娟,潘健生,顾剑锋.强瞬态非傅立叶导热效应判据与激光冲击硬化应用的探讨[J].金属热处理学报.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