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基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抗体,基因,转录,抗原。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基因论文文献综述
何成山,马晨芸,陆志成[1](2018)在《乙型肝炎病毒Pre-S/S区基因突变对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检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是诊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最常用的标志物。近年来,HBV基因组Pre-S/S区突变和氨基酸置换引起HBsAg漏检现象受到广泛关注。探讨中国地区流行性HBV突变株造成HBsAg漏检的原因对于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治疗监测及输血安全至关重要。文章就该方面的最新研究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检验医学》期刊2018年10期)
刘妍,徐东平[2](2018)在《再谈乙型肝炎病毒反转录酶区/表面抗原区基因变异的临床发生特点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拉米夫定(LAM)、阿德福韦酯(ADV)和恩替卡韦(ETV)长期广泛用于临床抗乙型肝炎病毒(HBV)治疗,导致恩替卡韦耐药患者累积增加,耐药变异形式复杂多样,其挽救治疗也成了临床关注的重点问题。HBV聚合酶/反转录酶(RT)区/表面抗原(HBsAg)S区基因重迭,核苷(酸)类似物引起的耐药变异可同时造成S区基因变异,其中rt A181T变异可同时引起sW172终止突变,形成截短型HBsAg,影响疾病进展;rt A181T有时还可引起sW172非终止变异,其临床发生特点和意义尚不明确;HBsAg阴转是慢性乙型肝炎功能性治愈的重要标志,但临床上有少数患者可同时检出血清HBsAg和HBs Ab阳性,其意义与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我们的研究发现,发生在HBsAg主要亲水区(MHR)的免疫逃逸相关变异多见于隐匿性HBV感染患者和HBsAg/HBs Ab双阳性的HBV感染患者,其中如发生新增N-糖基化变异,则进展为肝细胞癌的风险显着增加;从患者分离的免疫逃逸变异株可显着降低HBsAg的抗原性和反应性。上述研究有助于深入认识HBV RT/S基因变异发生的临床特点、机制和意义,帮助临床合理制定抗病毒治疗方案,预测疾病进展风险。(本文来源于《解放军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刘凌芝,乔乔,李佳俊妮,辛思明,夏方娜[3](2016)在《孕产妇感染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基因的分子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调查孕产妇慢性感染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基因特征,分析与HBV母婴传播相关的病毒因素。方法:收集在江西省妇幼保健院待产的518份孕产妇血清。ELISA法筛查HBV感染者,抽提血清中HBV DNA,采用PCR扩增HBV S基因并测序,利用Genotyping软件对PCR产物序列进行HBV分型。应用Clustal X和Bioedit软件将不同感染者的HBV S基因核苷酸与参考序列进行多重比对,分析HBV S基因的突变和HBV亚型。结果:518例孕产妇中17例HBV阳性感染,13例标本PCR反应阳性,PCR产物测序结果显示均为HBV S基因,10例感染B基因型HBV,属于adw亚型;3例感染C基因型HBV,属于adr亚型;序列比对分析结果显示,5例标本在"a"抗原决定簇序列上出现叁种形式变异,2例为A530G→T126A,1例为A541C→Q129H,2例为G587A→G145;1例Pres2区出现密码子缺失突变。结论:江西地区孕产妇主要感染B和C基因型HBV;在表面抗原"a"抗原决定簇上有点突变出现,可能是母婴传播,逃避疫苗免疫保护的一种机制。(本文来源于《现代妇产科进展》期刊2016年10期)
李青青,贾仁勇,程安春,汪铭书,朱德康[4](2015)在《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基因的原核表达及其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引言鸭乙型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B Virus,DHBV)与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同属于嗜肝DNA病毒科,它们有着相似的基因组、病毒结构特征,以及通过RNA逆转录复制的特性~([1])。在关于制备抗DHBV表面抗原的抗体的研究报道~([2,3])中,大部分均是通过DHBV全病毒粒子作为免疫原免疫18~25 d的小鼠、筛选、制备抗preS蛋白与抗S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很少有人用DHBV表面抗原作为免疫原制各多克隆抗体。经在线预测软件(本文来源于《第叁届水禽疫病防控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5-08-01)
王卫华,宋建新[5](2013)在《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与其表面抗原基因突变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基于一个完整的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自然史的4个时期(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不活动期和HBeAg阴性肝炎阶段),研究HBV表面抗原各抗原表位的免疫逃逸突变分布。方法收集2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血清标本,按照HBV自然史的不同时期分为4组,提取DNA并荧光定量,通过巢式PCR扩增HBV表面基因序列,以PCR产物作为模板进行DNA测序。分析比较4组乙肝表面抗原中辅助性T细胞(Th)表位、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表位及B细胞抗原表位的突变差异。结果 Th抗原表位突变中,4组间比较具有差异的是17-31、37-51、67-81等区域,CTL抗原表位突变中具有差异的是14-22、41-49等区域,在B细胞抗原表位区域发现了Q101K、P120S、T126S、Q129H、M133L、M133I、和M133T等7个乙肝表面抗原免疫逃逸突变。结论在HBV感染自然史中,表面抗原突变的累积发生在免疫清除期,突变的产生有利于HBV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3年03期)
刘洋[6](2012)在《人源抗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基因工程抗体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属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ridae)正嗜肝DNA病毒属,HBV感染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可引起急、慢性肝炎、肝衰竭、肝硬化、肝癌以致死亡。全球约有30亿人曾经感染过HBV,将近3.5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我国1992年和2006年全国HBV感染血清流行病学结果显示,随着乙肝疫苗预防接种纳入新生儿计划免疫后,一般人群的HBsAg阳性率已经明显下降,从92年的9.75%下降到06年的7.18%,使我国由原来的高流行区降为中度流行区,但仍可推算出约9300万乙肝携带者,其中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约有2000万例。在《中国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现状及其相关问题分析报告》中估算出我国每年因慢性乙肝(包括肝硬化、肝癌)的直接和间接医疗费用约6000亿元,给患者和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乙型肝炎治疗任重而道远,在针对乙型肝炎的治疗药物中,诸如干扰素、胸腺肽α1、核苷类似物、多肽类药物、治疗性疫苗及中草药等,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能够根除乙肝病毒的药物。目前应用于临床的高效价免疫球蛋白(HBIG)采用健康人即抗-HBsAg阳性的人血制备的,可以中和并清除侵入人体的乙肝病毒,使机体免受乙肝病毒的感染。由于血源来源有限、制备成本高且存在病原体潜在感染的危险,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抗体库技术能够筛选出高亲和力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从而使大规模生产人源化乙肝抗体成为可能。基于此,本研究中筛选人源抗HBsAg抗体包括以下叁部分内容:一、人源抗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Fab噬菌体抗体库的构建和筛选选取5名乙肝表面抗体(HBsAb+)阳性的健康志愿者,接种国产乙肝疫苗进行加强免疫,两周后采集志愿者外周血并分离出淋巴细胞,提取细胞总RNA,使用Oligo dT引物逆转录合成cDNA,利用特异性的8对Lambda轻链子库引物、5对Kappa轻链子库引物和8对重链引物扩增出轻重链Fd片段,轻链和重链分别通过SacⅠ/XbaⅠ和Xhol/SpeⅠ酶切位点克隆到pComb3H载体中,成功电转构建4个Kappa子库和Lambda子库,细菌抗体库鉴定结果表明所构建Fab噬菌体抗体库库容量达到3×108以上,抗体基因插入率接近100%,符合筛库的标准。在成功构建了噬菌体抗体库的基础上,采用辅助噬菌体VCSM13包装成Fab噬菌体抗体库,利用商品化的乙肝表面抗原蛋白对抗体库进行富集筛选。并通过序列测定确定所获各株抗体的基因序列,与v-base database中抗体序列信息进行比较,确定其CDR区。序列测定结果显示共有20株轻重链系列均不相同的克隆株,通过ELISA实验证明这些抗体均为特异性HBsAg抗体,通过竞争性ELISA发现20株抗体可以竞争结合3个不同表位。二、人源抗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全抗体表达及功能鉴定在利用原核细胞XL1-Blue表达Fab抗体的基础上,分别利用哺乳动物瞬时表达系统和杆状病毒-昆虫细胞技术平台实现了全抗体的真核分泌表达。将筛选出的20株抗体中具有高滴度6株Fab抗体的轻链和重链Fd段基因插入杆状病毒载体pAc-L-FcR中,然后将构建完成的重组质粒与杆状病毒重组后转染昆虫细胞,同时将其轻重链可变区基因插入HL51-14哺乳动物细胞表达载体后,转染293T细胞。通过直接免疫荧光检测真核表达效果,收集昆虫细胞和哺乳动物细胞表达上清进行亲和层析纯化。利用SDS-PAGE检测纯化后抗体的纯度、ELISA方法检测纯化后的抗HBsAgIgG全抗体的功能活性,结果表明纯化后的人源HBsAg单克隆抗体抗体纯度达到98%以上,并且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叁、人源抗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IgG全抗体亲和力研究将纯化后的抗HBsAg IgG全抗体分别利用非竞争性ELISA方法和BIAcoreSPR检测方法检测其亲和力,结果显示含有同一重链基因的各株抗体的亲和力较高,KD值达到10-9mol/L(abbr.M),而两种表达系统表达的同一株抗体的亲和力活性无明显差异。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基因工程抗体制备技术平台,运用噬菌体表面呈现技术,从乙肝疫苗加强免疫后的HBsAb+志愿者的外周血中获得Fab段抗体基因,成功构建了人源抗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基因工程抗体文库,容量为2×107克隆/ml,轻、重链基因插入率均接近100%。用商品化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对Fab噬菌体抗体库进行富集筛选,经过特异性ELISA、序列测定证实共获得了20株特异性针对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人源Fab单抗,滴度测定后选取6株滴度较高的抗体进行全抗体表达。将重链基因不同的3株Fab抗体的轻链和重链Fd段基因,分别克隆入昆虫细胞全抗体表达载体pAC-L-FcR,转染Sf9细胞,利用杆状病毒/昆虫细胞系统实现全抗体的分泌型表达;将重链相同的的4株Fab抗体轻链和重链可变区基因,分别克隆入哺乳动物全抗体表达载体HL51-14,转染,293T细胞,利用双质粒/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系统实现全抗体的分泌型表达。通过直接免疫荧光检测表达效果,收集上清进行纯化,共获得6株7种纯度较高的IgG全抗体。利用ELISA对获得的全抗体进行功能鉴定,结果表明7种人源IgG全抗体为特异性的抗乙肝表面抗原抗体,两种表达系统表达的抗体滴度显示293T细胞表达的抗体滴度更高。采用非竞争ELISA方法和BIAcore方法检测亲和力。采用非竞争ELISA固相法,Sf9细胞表达全抗的解离常数分别为1.06×10-8M、2.61×10-9M、2.50×10-10M,293T细胞表达全抗的解离常数分别为1.42×10-10M、1.61×10-10M、1.47×10-10M、3.57×10-10M,CHO-12-5的解离常数为1.93×10-10M。采用BIAcore法,Sf9细胞表达全抗的解离常数分别为5.80×10-8M、1.20×10-6M、5.47×10-9M,293T细胞表达全抗的解离常数分别为3.75×10-9M、9.53×10-9M、7.50×10-9M、7.75×10-9M。结果显示IgG3具有较高的亲和力,两种表达系统未显示出亲和力的差异而两种亲和力检测方法之间,较之ELISA方法的终点定量检测,Biacore法无须标记并且可以实时监测抗原抗体结合的速度、强度、特异性、稳定性和结合量等详细信息,说服力更好更保守。两种亲和力测定方法比较同一株抗体分别采用Sf9细胞稳定表达和293T细胞瞬时表达的差异,发现KD值相差一个数量级,可能是两种方法敏感性不同,有待于的进一步测定。本研究纯化出IgG3人源抗体,如果按优化比例和重组乙肝表面抗原组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或许会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亟待进一步实验结果的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期刊2012-06-01)
杨艳杰,成军,王琦,郭江[7](2011)在《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4上调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基因启动子Ⅱ表达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抗原基因启动子Ⅱ(SPⅡ)与肝细胞蛋白——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4(NADHDH4)结合机制及其调节功能。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参照HBVayw基因序列与NADHDH4cDNA序列全编码区设计相应引物,以pCP10质粒及肝母细胞瘤细胞系HepG2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SPⅡ和NADHDH4的DNA片段,将其分别克隆至pCAT3及pcDNA3.1(-)中,构建pCAT3-SPⅡ报告基因表达载体和pcD-NA3.1(-)-NADHDH4真核表达载体,以其质粒共转染HepG2细胞。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pCAT3-SPⅡ报告基因表达载体对pcDNA3.1(-)-NADHDH4真核表达载体的调节活性。结果成功构建了pCAT3-SPⅡ报告基因表达载体和pcDNA3.1(-)-NADHDH4真核表达载体,pCAT3-SPⅡ实验组酶表达为pCAT3的2.8倍,而pcDNA3.1(-)-NADHDH4+pCAT3-SPⅡ实验组酶表达约为pCAT3-SPⅡ的5倍,结果显示NADHDH4对HBVSPⅡ具有上调作用。结论共转染实验证实了NADHDH4对SPⅡ有明显的上调作用,为进一步阐明乙型肝炎病毒致病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期刊2011年03期)
秦文敬,赵绍林,王娜,傅美丽,王加平[8](2010)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率与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布情况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江苏省东海县高中毕业生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和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分布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至2009年28512例高中毕业生体检结果,调查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率和HBV基因型分布情况。结果:东海县高中毕业生HBsAg携带率为3.81%。男生与女生分别为4.56%与2.94%,有显着差异。2007、2008、2009年毕业的高中生HBsAg阳性率分别为5.37%,4.41%和1.55%,两两比较均有显着差异。HBV基因型B型感染率为32.53%,C型感染率为66.78%,B、C混合型感染率为0.69%。结论:实行乙型肝炎疫苗接种以后,东海县高中毕业生HBsAg携带率低于全国人群平均水平,且呈逐年降低趋势;HBV基因型分布以C型为主,B型次之,B、C混合型很少,未发现B、C型以外的其它基因型。(本文来源于《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期刊2010年20期)
熊新华[9](2010)在《DNA环介导恒温扩增技术在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基因检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一种适合基层医疗机构开展的快速检测乙肝病毒的环介导恒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技术。方法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基因序列数据库(genbank)公布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基因序列(登录号:V00867),针对病毒表面抗原pre-S基因设计两对特异性的LAMP内外引物,提取DNA作为扩增模板,优化LAMP反应体系,恒温65℃反应1h,反应结果采用目测或琼脂糖凝胶电泳法判断;同时设计一对特异性的引物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对35例乙肝感染者血清进行扩增,比较两种方法在检测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结果35例乙肝病毒患者血清LAMP反应检测阳性20例,普通PCR法检测阳性20例;对同一病毒模板做系列倍比稀释,LAMP能检测出的极限为10-8,而普通PCR的检测极限为10-6。结论LAMP能快速、敏感、特异地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基因,实验仪器简单,不需要特殊的检测设备,适合基层各种检测机构的使用。(本文来源于《实用预防医学》期刊2010年02期)
刘奇才,欧启水[10](2009)在《胰蛋白酶原基因突变影响T淋巴细胞受体对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的应答》一文中研究指出将8例携带胰蛋白酶原基因(cationic trypsin gene,PRSS1)A121T(c.361 G>A)突变、12例PRSS1基因沉默突变D162D(c.486 C>T)的胰腺炎患者和16例健康体检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分别加于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衣壳抗原和0.9%生(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成立30周年庆典大会资料汇编》期刊2009-11-05)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基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我国,拉米夫定(LAM)、阿德福韦酯(ADV)和恩替卡韦(ETV)长期广泛用于临床抗乙型肝炎病毒(HBV)治疗,导致恩替卡韦耐药患者累积增加,耐药变异形式复杂多样,其挽救治疗也成了临床关注的重点问题。HBV聚合酶/反转录酶(RT)区/表面抗原(HBsAg)S区基因重迭,核苷(酸)类似物引起的耐药变异可同时造成S区基因变异,其中rt A181T变异可同时引起sW172终止突变,形成截短型HBsAg,影响疾病进展;rt A181T有时还可引起sW172非终止变异,其临床发生特点和意义尚不明确;HBsAg阴转是慢性乙型肝炎功能性治愈的重要标志,但临床上有少数患者可同时检出血清HBsAg和HBs Ab阳性,其意义与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我们的研究发现,发生在HBsAg主要亲水区(MHR)的免疫逃逸相关变异多见于隐匿性HBV感染患者和HBsAg/HBs Ab双阳性的HBV感染患者,其中如发生新增N-糖基化变异,则进展为肝细胞癌的风险显着增加;从患者分离的免疫逃逸变异株可显着降低HBsAg的抗原性和反应性。上述研究有助于深入认识HBV RT/S基因变异发生的临床特点、机制和意义,帮助临床合理制定抗病毒治疗方案,预测疾病进展风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基因论文参考文献
[1].何成山,马晨芸,陆志成.乙型肝炎病毒Pre-S/S区基因突变对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检测的影响[J].检验医学.2018
[2].刘妍,徐东平.再谈乙型肝炎病毒反转录酶区/表面抗原区基因变异的临床发生特点及意义[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8
[3].刘凌芝,乔乔,李佳俊妮,辛思明,夏方娜.孕产妇感染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基因的分子特征[J].现代妇产科进展.2016
[4].李青青,贾仁勇,程安春,汪铭书,朱德康.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基因的原核表达及其多克隆抗体的制备[C].第叁届水禽疫病防控研讨会论文集.2015
[5].王卫华,宋建新.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与其表面抗原基因突变的相关性[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
[6].刘洋.人源抗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基因工程抗体的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2
[7].杨艳杰,成军,王琦,郭江.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4上调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基因启动子Ⅱ表达的研究[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11
[8].秦文敬,赵绍林,王娜,傅美丽,王加平.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率与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布情况调查[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0
[9].熊新华.DNA环介导恒温扩增技术在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基因检测中的应用[J].实用预防医学.2010
[10].刘奇才,欧启水.胰蛋白酶原基因突变影响T淋巴细胞受体对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的应答[C].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成立30周年庆典大会资料汇编.2009